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

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

一、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雪林,林艳,张智敏,刘月新[1](2021)在《长沙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信、行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长沙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分析影响原因,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建议。方法对长沙市高校不同专业本科在读的2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问卷星"软件链接和纸质版问卷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派发问卷,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200位在校大学生完成有效问卷调查。对抗生素的使用行为和使用态度,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Likert scale)进行统计分析,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认知情况和不同性别对抗生素的行为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专业、性别是影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显着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缺乏正确、全面的抗生素使用知识、态度与合理用药的行为。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药品知识普及教育,纠正错误用药观念和习惯,做到合理用药。

王莉[2](2021)在《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多重耐药病原菌,不仅对甲氧西林耐药,也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种类抗生素耐药。MRSA是一种重要的共生和机会性致病菌,可导致从中度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到更严重的心内膜炎、菌血症、肺炎、败血症、骨髓炎等多种疾病。尽管近年来MRSA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有所下降,但其相关并发症带来的高死亡率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大威胁。因此,开发新型抗生素仍是治疗MRSA感染不可或缺的策略,然而,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是困难的、缓慢的,其研发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耐药菌株产生的速度。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策略来对抗日益强大和不断进化的多重耐药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够在宿主环境或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主要是由于其自身表达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表面相关粘附素和分泌的毒素蛋白等。分泌毒素和酶会损害宿主细胞和组织,参与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并促进细菌在宿主内扩散。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靶向金葡菌毒力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在减轻感染同时不会对细菌施加选择性压力,从而降低了耐药性发展的风险。几种表面相关的粘附素,如ClfA/ClfB、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nBPs)和粘附素(CAN)都与金葡菌感染的发病机制相关,而这些毒力因子均是通过分选酶A(Sortase A,SrtA)共价锚定至细菌细胞壁表面。因此,SrtA被认为是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理想靶点。本研究中,我们从多种天然化合物中筛选SrtA抑制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能在低浓度下显着抑制SrtA活性,其IC50值低于大多数目前已报道的SrtA抑制剂。重要的是,最小抑菌浓度及生长曲线显示圣草酚在抑制SrtA浓度下,并不影响细菌生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可作为对抗耐药菌和毒力的创新手段。随后,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体外对SrtA及其相关毒力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圣草酚能抑制金葡菌与纤维蛋白原的粘附,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和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pA)在细胞壁上的锚定。荧光猝灭和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揭示了圣草酚与SrtA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阐明了圣草酚通过不同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而与SrtA结合,总结合自由能(?Gbind)分别为-12.4 kcal/mol。此外,圣草酚降低了金葡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依赖性侵袭。随后对其体内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在小鼠模型中进一步评估了对MRSA诱导的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圣草酚可通过抑制SrtA来减弱金葡菌的毒力,显着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减少了金葡菌在肺部组织的定植改善了肺部组织的损伤,可阻断小鼠肺炎模型中感染的发展。总的来说,圣草酚通过抑制SrtA,减弱MRSA的毒力并防止耐药性的发展,这表明圣草酚有希望成为控制MRSA感染的先导化合物。抗毒力药物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当前对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策略之一。抗毒力疗法可以与传统的抗菌剂协同使用,从而减少每种药物的使用。此外,随着治疗剂的减少,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将会减少。本研究采用棋盘法和时间杀菌曲线证实了圣草酚能够与头孢西丁协同对抗MRSA,其FIC指数为0.3125。此外,在MRSA诱导的小鼠肺炎模型中,圣草酚有效地增强了头孢西丁体内抗MRSA活性。以上结果表明,圣草酚是金葡菌SrtA的高效抑制剂,显着降低MRSA的致病力,对感染小鼠肺炎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此外,圣草酚还可与头孢西丁联合使用,提高了头孢西丁在体内外抗MRSA作用,为有效控制金葡菌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

董乾[3](2021)在《DRG实施对三级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翟学军[4](2021)在《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生猪养殖疫病防疫防控工作中,抗生素作为一种常见药物,在抑制细菌感染,提高生猪机体免疫力,促进区域养殖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性作用。但随着抗生素药物的过量使用,在影响生猪发育的同时也导致各种疾病产生抗药性,再加之一系列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繁发生,严重损害养殖户自身的切身利益,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剖析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问题,就问题处理对策展开深入探讨,以便确保预期防治目标的达成。

刘文杰,谢栋栋,朱建宁,张新国,冯再平[5](2021)在《植物源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引发的耐药性危机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除了开发新的抗生素以应对这一危机外,如何使现有抗生素延续应用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的联合用药非常重要。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现提供了庞大的资源空间。该文概述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及近年来植物源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发现提供参考。

卢国柱[6](2021)在《蜡样芽孢杆菌中有效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抗生素药物被第一次用于防治细菌引起的疾病起,细菌与抗生素药物之间的对抗就从未停止过。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因此,发掘新的抗生素类药物成为相关科研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选用自然界中特定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来拮抗致病菌已成为众多科研学者的关注点。本文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治,筛选到两株可以产生有效抗菌物质的蜡样芽孢杆菌,优化了两株菌在抗菌物质的产生及提取两方面的部分相关条件,并对其所产的抗菌物质做了进一步的纯化、稳定性探究和初步鉴定。同时,用数据分析软件MZmine对蜡样芽孢杆菌、致病菌以及两者共同培养菌组三组数据进行了代谢产物的组间差异分析,以期能够通过组间差异寻找到蜡样芽孢杆菌中的有效抗菌物质。本文首次尝试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分析组间的代谢差异来寻找蜡样芽孢杆菌中的有效抗菌物质,并与实际提取的小分子抗菌物质与之对比,得到蜡样芽孢杆菌所产抗菌物质的准确结果。本文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以烟台域内的土壤、海沙、海水及海洋生物作为菌种来源,土壤和海沙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海水和海洋生物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分离到的细菌多次纯化直至纯种为止,记录菌种来源并为其编号,保存在-80℃低温冰箱内。最终建立了一个包含355株细菌样本的细菌样本库。并以双层琼脂平板法为实验方法,从355株细菌样本中筛选对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过程中进行两次筛选,初次筛选以两种典型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作为指示菌,二次筛选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型菌株为指示菌,分别是E.coli B2(bla NDM-5+mcr-1)和MRSA T144,以抑菌圈的有无筛选活性菌株。筛菌结果如下:所有细菌样本中共筛选到31株对ATCC25922和ATCC29213标准菌株都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同时从31株活性菌株中也筛选到5株对E.coli B2(bla NDM-5+mcr-1)和MRSA T144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选取了两株抑菌活性较强且较稳定的菌株进行抗菌物质的提取和鉴定,经16S r DNA测定两株活性菌与蜡样芽孢杆菌的亲缘关系最近,两株活性菌均属于蜡样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C2-4和Bacillus cereus 21-1-1-2。(2)对两株活性菌中的抗菌物质进行了提取、纯化和初步鉴定。首先以菌液的OD600值为依据,测定了活性菌C2-4和活性菌21-1-1-2的生长曲线。然后分别对活性菌的发酵液和菌体进行抗菌物质提取和抑菌实验,确定了抗菌物质的提取来源是发酵液中;同时为了获取更多有效的物质,分别对活性菌的培养时间、培养方式(是否加入诱导因子)、提取方法等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如下:为保证抗菌物质得到有效提取,活性菌的最佳培养时间为20 h,且其抗菌物质的产生与是否加入诱导因子无关。提取方法上,对抗菌物质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氯仿萃取法。试验证明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和制备液相色谱提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抗菌物质的纯度大大提升。最后经质谱分析后初步鉴定,活性菌C2-4和活性菌21-1-1-2的抗菌物质推测是同一种,都是Lajollamide A。该种物质是一种含有三个Leu的环状五肽化合物。(3)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建立了一种快速确定活性菌特异性代谢产物信息的方法,以本实验的活性菌进行方法验证,借助MZmine分析软件对活性菌的代谢产物差异进行分析,得到了活性菌的特异性代谢产物的信息。结果为:寻找到活性菌C2-4的特异性代谢产物9种,但是只有质荷比为566.42621的代谢产物在数据库中检索到了结果,为Lajollamide A;寻找到活性菌21-1-1-2的特异性代谢产物14种,同样只有质荷比为566.42621的代谢产物在数据库中检索到了结果,为Lajollamide A。此结果与第3章从活性菌中提取到的抗菌物质一致,证明了通过数据处理、差异分析确定活性菌抗菌物质的可行性。

汪敏[7](2021)在《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沙门菌(Salmonella)能侵害各日龄的鸡只,存在于家禽生产的不同阶段。因此,了解Salmonella在种鸡生产链中的分布状况,对防控养殖过程中Salmonella的污染及传播至关重要。目前,抗生素疗法是治疗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最主要的方式,但由于细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并存在重大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噬菌体作为一种能裂解细菌的病毒,具有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菌株的特点,正成为各国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广西五家黄鸡种鸡公司多个生产环节中Salmonella的流行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各公司Salmonella的污染状况、耐药性及其潜在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基因分型对同一公司内、不同公司之间的Salmonella分离株之遗传关系进行研究,以评价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价值;以鸡白痢沙门菌(S.pullorum,SP)为宿主菌,从某种鸡场的鸡粪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测定体外抑菌的效果,评估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本课题从5家种鸡公司共采集样品1 325份,包括未消毒蛋壳表面、消毒蛋壳表面、叮壳蛋表面、孵化后期死胚、1日龄弱雏以及鸡白痢-伤寒(pullorum disease-fowl typhoid,PD-FT)抗体阳性、阴性的种鸡等6个环节7类样品。结果显示,共有232份样品呈Salmonella阳性,分离率为17.51%。其中,DGGX12公司的检出率最高(32.08%,85/265),DGGX11公司分离率最低(11.70%,31/265);不同环节/样品的Salmonella检出率也有差异,PD-FT抗体阳性鸡检出率最高(48.00%,24/50),其次依次为孵化后期死胚(30.40%,76/250)、1日龄弱雏(26.00%,65/250)、叮壳蛋表面(23.20%,58/250)、PD-FT抗体阴性鸡(8.00%,2/25)、未消毒蛋壳表面(2.00%,5/250)和消毒蛋壳表面(0.80%,2/250);对50只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部位的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24只为带菌鸡,不同部位均可检出Salmonella,卵巢(37.50%,9/24)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输卵管(33.33%,8/24)、脾脏和肺脏(29.17%,7/24),盲肠及其内容物(4.17%,1/24),肛拭子的检出率最低(4.17%,1/24);所有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SP为优势血清型(85.17%),其余依次为S.give(8.48%)、S.kedougou(2.97%)、S.london(1.69%)和S.weltevreden(1.27%),还有1株未能定型;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7种供试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磺胺异恶唑(99.0%)、复方新诺明(98.01%)、甲氧苄胺嘧啶(97.51%)、萘啶酸(97.51%)、阿莫西林(96.02%)、氨苄西林(94.53%)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链霉素(74.13%)、头孢他啶(57.71%)、四环素(34.83%)、头孢曲松(30.85%)、头孢噻肟(30.35%)、丁胺卡那(30.35%),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较为敏感。此外,分离株耐3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达99.00%。本课题利用ERIC-PCR技术对来自5家公司不同生产环节的367株Salmonella进行分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年份、公司及ERIC基因型选取31个代表菌株进一步用MLST分型。结果表明367株Salmonella分属17类共24个ERIC基因型,每家公司的分离株均有其独特的基因型,也有少数基因型在不同公司呈交叉分布。MLST分型结果表明所有代表株均为ST92型(5-2-3-7-31-41-11)。本课题还从某种鸡公司的新鲜鸡粪样品中分离出了2株SP裂解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SP11和SP19,其噬菌斑中心透亮、边缘清晰,直径分别为2.5 mm和3.5 mm,效价分别为2.45×108PFU/m L、1.08×109PFU/m L;对包括13个血清型的Salmonella、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在内的218株细菌的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两株噬菌体仅特异性裂解Salmonella,其中SP19的宿主范围与裂解能力均优于SP11;进一步对噬菌体SP19的研究显示,透射电镜观察有明显尾部,头部呈多面体对称,直径约为52 mm;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其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为45 min,裂解量为11 PFU/cell。在40~70℃能保持较高活性,在pH值为3.0~12.0也可稳定保持较高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SP19可有效抑制宿主菌的增殖。综上所述,目前广西种鸡公司的生产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almonella污染,其中SP为优势血清型,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菌株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噬菌体SP19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能有效控制宿主菌SP04-111的增殖,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曹芹[8](2021)在《铜绿假单胞菌多粘菌素高度耐药的遗传基础和小分子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多粘菌素是治疗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最后一道抗菌防线”。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对多粘菌素产生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日益增多。因此,我们亟需深入了解多粘菌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抗细菌感染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目前研究表明,多粘菌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为革兰阴性菌外膜上的脂多糖。与脂多糖中脂质A的磷酸基团结合后,多粘菌素进入细胞周质,进而发挥抗菌机制。多粘菌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膜裂解假说、磷脂交换假说和羟基自由基致死假说。多粘菌素的耐药机制在革兰阴性菌中逐渐被报道,主要如下:(1)脂多糖结构的改变,导致脂多糖所携带的净负电荷减少;(2)基因突变;(3)多药耐药外排泵的过表达;(4)外膜孔蛋白的改变;(5)荚膜的形成。在这之中,arn操纵子调控的4-氨基-4-脱氧-L-阿拉伯糖(L-Ara4N)对脂多糖修饰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最为常见。本论文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主要模型,对多粘菌素耐药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以对多粘菌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DK2(MIC=256μg/ml)为研究模型,筛选对多粘菌素敏感的突变体和可增效多粘菌素抗菌效果的化合物。DK2是一种多重耐药细菌,给遗传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首先,我对转座子插入诱变系统pBT20进行了改造,成功获得可用于DK2菌株的转座子插入诱变质粒pBT20-TET-1。在成功建立了突变体文库(大约包含了20000个突变体菌株)后,我筛选对多粘菌素变敏感的插入突变体,最终发现15个基因的转座子插入分别导致DK2的多粘菌素耐药性显着降低(MIC≤4μg/ml)。这15个基因分别为arn操纵子中的组成基因、与脂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PA4029、PA1064和PA3800(bamB)。通过功能互补实验,我确证了编码外膜蛋白组装因子基因bam B对DK2菌株的多粘菌素耐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DK2菌株和实验室常用的标准菌株MPAO1中,bamB的缺失均不会影响脂多糖的生成,但能增加外膜渗透性。除此之外,bamB的缺失在DK2中并不会引起外膜蛋白的改变,而在MPAO1中有相应的外膜蛋白发生了变化;对于分泌蛋白,bamB的缺失在DK2和MPAO1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了筛选突变体文库外,我还对药物库进行筛选,以期发现可增强多粘菌素抗菌效果的药物。研究发现氯硝柳胺、利福平、利福布汀、利福昔明、NH125、IMD-0354可显着增加多粘菌素的抗菌效果。同时,我检测了化合物联用多粘菌素对arn操纵子表达的影响,发现化合物NH125联用多粘菌素能有效抑制arn操纵子表达。我还发现除了氯硝柳胺之外,其他5个化合物联用多粘菌素均能使脂多糖含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减少。综上所述,我在基因组的水平上分析了多粘菌素高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K2的遗传基础,筛选出一些可增强多粘菌素抗菌效果的化合物,为深入研究多粘菌素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周永林[9](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杨瑞[10](2021)在《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毒力与耐药检测》文中认为禽沙门菌病(Avian salmonellosis)是一种危害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细菌性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沙门菌不仅可以水平传播,还可以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可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在生产实践中,沙门菌病往往采取抗生素进行控制,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使沙门菌的耐药性愈加广泛。为了解河北省鸡源沙门菌流行及耐药现状,本研究对该地区开展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与耐药性方面的检测。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本研究于20192020年通过对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河北省的16个鸡场采集588份肛拭子样本,利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PCR方法检测沙门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共分离出沙门菌150株,场阳性率达50%,个体平均阳性率达25.51%;采用玻板凝集试验鉴定分离株血清型,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占61.33%(92/150)、肠炎沙门菌占24.00%(36/150)、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1.33%(17/150)、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3%(2/150)和阿柏丁沙门菌占0.67%(1/150),以鸡白痢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这两种为优势血清型。2.河北省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通过PCR方法对27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共检测出25种毒力基因,总检测率为92.59%。其中,spv A、sii E、spv B、spv R、inv H、sse L、mgt C、spv D、spi4H毒力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在97.33%100%之间;sop E、sip C、sef A、sif A、orf319、mis L、pip C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90.00%95.33%;spv C、hil A、pef A、sip A、stn P1、rck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81.33%89.33%之间;sop B、ssr A、ssa B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在61.33%70.00%之间;ssa R和rmb A毒力基因未检测出。毒力基因的多重携带较多,其中以含24种毒力基因的鸡源沙门菌分离株占比最高为34.67%(52/150)。根据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分离区域、血清型结果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共筛选出34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组均有发病情况,总致死率较高达81.18%,且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分离株致死率不同。3.河北省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检测耐药表型检测发现,150株鸡源沙门菌分离株对21种抗生素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链霉素、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占比最高,为87.33%99.33%;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新霉素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占比在30.00%38.67%;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恩诺沙星、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定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占比在22.67%29.33%;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氧氟沙星的耐药菌株占比最低,分别为10.00%、9.33%和2.00%。150株沙门菌对21种抗生素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情况,最高对20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对6种抗生素耐药的比例最高,为48.67%(73/150),耐药谱以P+AM+STR+SF+EM+LIN这种最为流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23种耐药基因中共检测出19种耐药基因,总检测率为82.61%(19/23)。其中,aad A1、bla TEM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90%以上;sul2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80%以上;cat A1、sul1、bla OXA、aac(6)-Ib、aac C4、aad A2、tet B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38.67%50.00%;qnr B、sul3、aad B、qnr S、tet A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在11.33%24.00%;bla PSE、qnr A、aac C2、flo R耐药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在0.67%9.33%;bla SHV、bla CMY、tet G和cml A耐药基因未检测出。多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显示,含3种耐药基因的鸡源沙门菌分离株比例最高为21.33%(32/150),最多同时携带16种耐药基因。并发现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呈现正相关,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检出符合率较高,为99.32%。

二、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信、行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评价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状况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认知情况
    2.3 抗生素的使用态度
    2.4 抗生素的使用行为
    2.5 不同性别对抗生素的使用态度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3.1 抗生素使用知识不足
    3.2 抗生素使用态度存在误区
    3.3 抗生素使用行为不合理
    3.4 建议

(2)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2 金葡菌毒力因子
        1.3 抗金葡菌治疗策略
    第二章 金葡菌分选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分选酶A
        2.2 分选酶A抑制剂
    第三章 圣草酚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3.1 黄酮
        3.2 圣草酚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金葡菌SrtA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圣草酚对金葡菌SrtA的体外抑制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圣草酚对金葡菌SrtA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圣草酚与头孢西丁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猪养殖中抗生素在疫病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抗生素药量使用不合理
    1.2 抗生素药物配伍不科学
    1.3 治疗过程中没有对症下药
2 生猪养殖中抗生素在疫病防治中的处理对策
    2.1 严格把控使用剂量
    2.2 对症下药
    2.3 把握好治疗疗程和给药方式
3 结语

(6)蜡样芽孢杆菌中有效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食源性致病菌简介
    1.2 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
    1.3 蜡样芽孢杆菌简介
    1.4 蜡样芽孢杆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蜡样芽孢杆菌类抗菌物质
        1.5.1 细菌素
        1.5.2 脂肽类抗菌物质
    1.6 活性物质的抗菌机制研究
        1.6.1 膜靶向机制
        1.6.2 非膜靶向机制
    1.7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活性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试剂配制
        2.2.5 PCR引物
    2.3 方法
        2.3.1 细菌样本库的建立
        2.3.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3.3 活性菌的16S rDNA测序
    2.4 结果分析
        2.4.1 活性菌的筛选
        2.4.2 16S rDNA鉴定结果
        2.4.3 活性菌的16S 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小结
第三章 活性菌中抗菌物质的提纯与质谱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供试菌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培养基配制
    3.3 方法
        3.3.1 菌株复苏
        3.3.2 种子液的制备
        3.3.3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4 抗菌物质产生来源
        3.3.5 活性菌产抗菌物质的部分条件优化
        3.3.6 抗菌物质提取方法的优化
        3.3.7 抑菌活性的检测
        3.3.8 抗菌物质的纯化
        3.3.9 抗菌物质的质谱分析鉴定
    3.4 结果分析
        3.4.1 生长曲线
        3.4.2 抗菌物质来源的确定
        3.4.3 抗菌物质产生的条件优化
        3.4.4 抗菌物质提取方法的优化
        3.4.5 抗菌物质的纯化
        3.4.6 抗菌物质的质谱分析鉴定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的活性菌代谢产物差异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培养基配制
    4.3 方法
        4.3.1 菌株复苏
        4.3.2 种子液的制备
        4.3.3 固体培养基下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4.3.4 液体培养基下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4.3.5 代谢产物的质谱数据采集
    4.4 结果分析
        4.4.1 特异性代谢物结果输出
        4.4.2 特异性代谢物分析
        4.4.3 特异性代谢物检索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附录 细菌详细信息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Salmonella病原学
        1.1.1 Salmonella的形态结构
        1.1.2 Salmonella的理化特性
        1.1.3 Salmonella的培养特性
        1.1.4 Salmonella的生化特性
        1.1.5 Salmonella的分类
    1.2 鸡源Salmonella的流行病学研究
        1.2.1 鸡养殖链Salmonella的污染情况
        1.2.2 禽类产品中Salmonella污染情况
        1.2.3 禽salmonellosis的危害
        1.2.4 Salmonella耐药现状
    1.3 鸡产业链防控Salmonella的措施
        1.3.1 种鸡群Salmonella的净化
        1.3.2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1.3.3 药物预防和治疗
        1.3.4 微生态制剂
        1.3.5 噬菌体治疗
    1.4 Salmonella分型研究
        1.4.1 表型分型
        1.4.1.1 血清分型
        1.4.1.2 生化分型
        1.4.1.3 噬菌体分型
        1.4.2 分子分型
        1.4.2.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4.2.2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1.4.2.3 肠杆菌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种鸡生产链中Salmonella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Salmonella分离鉴定所需仪器及材料
        2.1.3 标准菌株
    2.2 方法
        2.2.1 采集样品
        2.2.2 样品的处理
        2.2.3 Salmonella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2.2.4 Salmonella的血清型鉴定
        2.2.5 Salmonella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不同种鸡公司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2.3.2 不同环节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2.3.3 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器官Salmonella检出结果
        2.3.4 Salmonella血清型鉴定结果
        2.3.5 Salmonella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2.3.6 Salmonella分离株多重耐药测定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种鸡生产链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基因分型的研究
    3.1 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试验用仪器及材料
    3.2 方法
        3.2.1 受试菌株的复苏及血清型的鉴定
        3.2.2 受试菌株DNA的提取
        3.2.3 ERIC-PCR分型
        3.2.3.1 ERIC-PCR引物
        3.2.3.2 ERIC-PCR扩增
        3.2.3.3 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3.2.4 MLST分型
        3.2.4.1 管家基因及引物
        3.2.4.2 MLST扩增及测序
        3.2.4.3 分型
    3.3 结果
        3.3.1 沙门菌鉴定结果
        3.3.2 ERIC-PCR的扩增结果
        3.3.3 SP分离株的ERIC-PCR聚类分析结果
        3.3.3.1 DGGX04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3.3.3.2 DGGX11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3.3.3.3 DGGX12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3.3.3.4 DGXX13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3.3.3.5 DGGX17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3.3.3.6 各公司代表性ERIC型 SP分离株的聚类分析结果
        3.3.4 MLST分型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鸡白痢Salmonella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
        4.1.1 样品
        4.1.2 菌株
        4.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4.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4.2 方法
        4.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4.2.1.1 宿主菌菌液的制备
        4.2.1.2 样品处理
        4.2.1.3 验证噬菌体
        4.2.1.4 分离与纯化噬菌体
        4.2.1.5 测定噬菌体效价
        4.2.1.6 噬菌体的宿主谱筛选
        4.2.2 噬菌体SP19 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4.2.2.1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4.2.2.2 噬菌体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2.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4.2.2.4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4.2.2.5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4.2.2.6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试验
        4.2.2.7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抑制试验
    4.3 结果
        4.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4.3.1.1 噬菌体的分离
        4.3.1.2 噬菌体的纯化
        4.3.1.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3.1.4 噬菌体宿主谱的筛选
        4.3.2 噬菌体SP19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4.3.2.1 噬菌体电镜形态观察结果
        4.3.2.2 噬菌体MOI的测定结果
        4.3.2.3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4.3.2.4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4.3.2.5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4.3.2.6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试验的测定结果
        4.3.2.7 噬菌体对宿主菌SP04-111 的抑制作用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铜绿假单胞菌多粘菌素高度耐药的遗传基础和小分子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多粘菌素耐药性的出现
        1.1.1 多药耐药细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
        1.1.2 多粘菌素重新应用于临床
    1.2 铜绿假单胞菌
        1.2.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1.2.2 多粘菌素高度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DK2
    1.3 多粘菌素的作用机制
        1.3.1 多粘菌素的结构特征
        1.3.2 多粘菌素的作用靶点及抗菌机制
    1.4 多粘菌素的耐药机制
        1.4.1 脂多糖的修饰
        1.4.2 多药耐药外排泵的过表达
        1.4.3 外膜孔蛋白的作用
        1.4.4 荚膜多糖的作用
    1.5 组胺在细菌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器材
        2.1.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2.1.2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
        2.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2.1.4 常用的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构建
        2.2.2 菌株构建
        2.2.3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2.2.4 联合抑菌试验:棋盘稀释法
        2.2.5 SM10 λpir超级感受态的制备
        2.2.6 外膜蛋白的提取
        2.2.7 蛋白考染
        2.2.8 蛋白银染
        2.2.9 脂多糖的提取
        2.2.10 脂多糖SDS-PAGE电泳及银染
        2.2.11 NPN吸收试验
        2.2.12 生长曲线和报告基因测定
        2.2.13 筛选多粘菌素增敏剂
        2.2.14 蛋白质谱鉴定
        2.2.15 摇瓶培养法检测报告基因表达(pqsA-lux和 pvdS-lux)
        2.2.16 酶标仪连测法检测报告基因表达(pqsA-lux和 pvdS-lux)
        2.2.17 总RNA提取
        2.2.18 实时荧光定量PCR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分离株DK2 的遗传操作受限
    3.2 筛选对多粘菌素敏感的DK2 插入突变体
        3.2.1 改造转座体系pBT20
        3.2.2 体内转座并进行表型筛选
        3.2.3 DK2 中增敏多粘菌素的15 个插入基因
        3.2.4 BamB参与的BAM系统
    3.3 基因bamB对多粘菌素耐药的相关功能研究
        3.3.1 构建DK2ΔbamB的功能互补菌株
        3.3.2 bamB对外膜通透性和脂多糖含量的影响
        3.3.3 bamB对外膜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影响
        3.3.4 MPAO1中bamB的功能研究
    3.4 多粘菌素增敏剂的筛选
        3.4.1 6 个效果最佳的增敏剂
        3.4.2 多粘菌素增敏剂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索
    3.5 组胺激活PAO1 中铁摄取和PQS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10)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毒力与耐药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
        1.2.1 宿主范围
        1.2.2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 检测方法
        1.4.1 分离鉴定
        1.4.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3 免疫学方法
    1.5 致病机制
        1.5.1 毒力质粒
        1.5.2 毒力岛
        1.5.3 菌毛基因
        1.5.4 肠毒素
    1.6 耐药现状
    1.7 耐药机制
        1.7.1 细菌外排作用
        1.7.2 基因突变
        1.7.3 灭活酶和钝化酶
        1.7.4 生物膜的改变
        1.7.5 可移动基因原件介导作用
    1.8 防治措施
        1.8.1 加强净化,控制垂直传播
        1.8.2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水平传播
        1.8.3 正确使用药物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2.2 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提取
        2.2.3 分离菌株的PCR检测
        2.2.4 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
        2.2.5 菌株保存
    2.3 结果
        2.3.1 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3.2 沙门菌的PCR鉴定结果
        2.3.3 河北省鸡源沙门菌感染情况
        2.3.4 河北省鸡源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分布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毒力基因的检测
        3.2.3 菌株复苏
        3.2.4 部分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3.3 结果
        3.3.1 分离株的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3.3.2 毒力基因多重携带情况
        3.3.3 部分鸡源沙门菌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及器皿
    4.2 试验方法
        4.2.1 菌种复苏及菌液制备
        4.2.2 药敏试验及判定标准
        4.2.3 基因组DNA提取
        4.2.4 耐药基因的PCR检测
    4.3 结果
        4.3.1 耐药表型检测结果
        4.3.2 多重耐药携带与分布
        4.3.3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4.3.4 多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
    4.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4.4.1 β-内酰胺类
        4.4.2 氨基糖苷类
        4.4.3 喹诺酮类
        4.4.4 四环素类
        4.4.5 磺胺类
        4.4.6 氯霉素类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四、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信、行调查分析[J]. 彭雪林,林艳,张智敏,刘月新. 中国处方药, 2021(10)
  • [2]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DRG实施对三级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研究[D]. 董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抗生素药物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分析[J]. 翟学军.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6)
  • [5]植物源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 刘文杰,谢栋栋,朱建宁,张新国,冯再平. 军事医学, 2021(06)
  • [6]蜡样芽孢杆菌中有效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D]. 卢国柱. 烟台大学, 2021(12)
  • [7]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汪敏. 广西大学, 2021(12)
  • [8]铜绿假单胞菌多粘菌素高度耐药的遗传基础和小分子干预[D]. 曹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9]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河北省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毒力与耐药检测[D]. 杨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几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