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瘫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瘫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麻痹(论文文献综述)

薛宝山[1](2021)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与单纯针刺对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究针刺结合SGB对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针刺。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探讨更优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病例选取标准共选取70例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观察组此基础上治疗首日进行SGB治疗,其余时间与对照组操作相同。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H-B功能评价分级、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表面肌电图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位、病程、H-B功能评价分级、各肌群RMS平均值比值、F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H-B功能评价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功能评价分级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各肌群RMS平均值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数值均提升,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FDI评分比较,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数值均提升,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数值均提升,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的84.3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SGB结合针刺及单纯针刺在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治疗中,均有其治疗作用。2.两组在H-B功能评价分级、表面肌电图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FDIP和FDIS评估的躯体及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改善。且SGB结合针刺组疗效更佳。SGB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其疗效高于针刺,该中西医结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盛培莲[2](2021)在《针刺联合雷火灸神阙穴治疗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雷火灸神阙穴对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其焦虑症状的评分变化,探讨针刺联合雷火灸神阙穴对顽固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焦虑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例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取穴:患侧阳白、太阳、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气海,双侧合谷、足三里;百会,印堂、双侧内关(外关透内关)、太冲。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起针后,行雷火灸治疗。点燃一炷雷火灸,燃面朝下,放于艾灸盒内铁丝网上,固定盖板。将艾灸盒放置于神阙穴上,视温热程度,酌情添加纱布于神阙穴处皮肤,艾灸时间约30min。针刺与雷火灸治疗均隔日1次,1周3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仅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案及疗程同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即第一次治疗开始当天和治疗后,即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当天,分别观察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与各项量表评分,发现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量表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间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77.08%;观察组焦虑状态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75%。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5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35%,两组发生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普通针刺结合调神诸穴,可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焦虑状态,但加用雷火灸神阙,疗效更佳。2.雷火灸神阙穴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刘森森[3](2021)在《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背振阳针刺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所能取得的临床疗效,为调背振阳针刺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为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可参考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选入60例符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病患,作为本次研究的所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个不同治疗方式的组别,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施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先施用调背振阳针刺后再予以普通针刺治疗。普通针刺皆留针20分钟,调背振阳针刺不留针。两组皆接受1疗程为期10次的诊治,除遇星期天不予诊疗外,余每天均需针刺治疗1次,总计接受2疗程。待全部患者的治疗完成后,对既定的H-B量表及杨氏量表予以分析比较,评价两组相异的治疗方法的应用所取得的最终临床疗效。结果:1.H-B分级比较:对两个组别治疗后的H-B分级给予组内分析比较发现,分级均有显着改善(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的应用皆能够显着的提升受损害的面神经功能,两者都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予以组间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在改善H-B分级方面优胜普通针刺治疗。2.杨氏分级比较:对两个组别治疗后的杨氏分级予以组内分析比较显示,分级均有显着改善(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的应用皆能够明显降低面神经麻痹程度,两者都有显着疗效;两组治疗后予以组间分析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在改善杨氏分级方面优胜普通针刺治疗。3.临床疗效比较:经对两个组别所取得的临床评价数据、总有效率等资料对比分析后显示(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调背振阳针刺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优胜普通针刺,应用调背振阳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优势可言。结论:1.普通针刺和调背振阳针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均有疗效;2.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安全可行;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胜普通针刺治疗,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应用。

黄绮娟,翟青,陈劲新,容英旋,吴杰贤[4](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75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37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实验组采用肌内效贴贴扎疗法+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能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王进[5](2019)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9年本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患者其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65例患者治愈47例(72.3%)、好转14例(21.5%)、无效4例(6%);总有效率94%。结论使用星状神经阻滞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较佳,可广泛推广使用。

胡雪松,董绍兴,陈黎跃,李世福,沈兵[6](2019)在《面神经脉冲射频、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面肌痉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疼痛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面部的不自主肌肉抽动,其原因多数认为是由于炎症或病毒使局部神经血管痉挛,以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引起面神经麻痹。我科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刺、威伐光联合高压氧治疗(传统疗法),2014年10月以后,引入面神经脉冲射频、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放散式冲击波治疗(新疗法),本文详细介绍该联合疗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科就诊的HFS的60例病人随机采用传统疗法和新疗法各30例,

王伟良,单红卫[7](2019)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配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3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配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以期避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东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和东阳市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3例,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 13个疗程后,痊愈48例(76.2%),显效12例(19.0%),有效3例(4.8%),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配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满意。

付明[8](2018)在《综合护理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中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配合综合护理在急性面神经麻痹中的效果。方法 5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护理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护理满意率为7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了患者病侧面部的保护,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服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及进行面部的康复按摩,促进了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满意率。

王周淳[9](2018)在《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评分、H-B分级和面部残疾指数(FDI)的评分,观察“斑巴膏”穴位敷贴对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通过“斑巴膏”穴位敷贴后对皮肤刺激强度的监测,探讨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45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针刺组及西药组每组各15例。三组均以泼尼松、阿昔洛韦、甲钴胺作为基础治疗,10天为一疗程,敷贴组采用“斑巴膏”调制成丸,贴于患侧牵正穴、健侧劳宫穴上,每次30min,每2日敷贴1次,10天为一疗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天为一疗程;西药组不再予以其他治疗。一疗程结束后,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评分、H-B分级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对照,评价其临床疗效;通过对敷贴处皮肤48h内的过敏反应程度评分,评价“斑巴膏”对皮肤的刺激强度,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H-B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敷贴组、针刺组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敷贴组与针刺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2.H-B分级: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分级均有改善,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敷贴组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改善情况上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相比于敷贴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FDI量表评分:三组患者的FDIP(躯体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上升,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经两两比较,敷贴组、针刺组的FDIP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敷贴组与针刺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FDIS(社会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下降,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敷贴组、针刺组FDI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敷贴组与针刺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敷贴组、针刺组、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8%、93.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和敷贴组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敷贴组和针刺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斑巴膏”对皮肤刺激的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2.99分,表明“斑巴膏”按本实验所用的剂量、敷贴时间对皮肤仅具有轻度刺激性。结论:1.“斑巴膏”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有显着疗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2.“斑巴膏”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每穴用量0.1g、敷贴时间30min,对皮肤仅有轻度刺激性,临床使用较安全。

廖红明,刘迎新,张萌,崔哲洙[10](2017)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自上世纪初开始使用的一种常见的临床阻滞技术,是一种颈交感神经阻滞技术,其治疗范围包括心血管、面部、颈部和上肢的各种综合征[1]。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处理椎动脉时损伤了交感神经,其治疗效果好转,之后疼痛科医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疼痛疾病。近年来,随着对SGB的进一步了解,SGB也运用于一些非疼痛疾病的治疗,现就SGB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

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麻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麻痹(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1.3.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1.3.3 临床分期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对照组治疗
        2.2.2 观察组治疗
        2.2.3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2.3 疗效观察
        2.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2.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2.5.1 针刺注意事项及处理
        2.5.2 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2.5.3 表面肌电图测试注意事项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H-B 功能评价分级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患健侧各肌群RMS平均值比值比较((?)±s)
    5 两组治疗前后FDI指标比较
        5.1 两组患者FDIP量表评分比较
        5.2 两组患者FDIS量表评分比较
    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讨论
    1 中医关于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2 西医学中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3 周围性面瘫治疗介入时机
    4 星状神经节和SGB
    5 SGB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6 SGB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势及疗效分析
    7 本次治疗的选穴依据及穴解
    8 关于表面肌电图
        8.1 表面肌电图及其检测部位的确定
        8.2 周围性面瘫应用表面肌电图机理
        8.3 表面肌电图测量指标、操作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针刺联合雷火灸神阙穴治疗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及风险因素研究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方案
    2. 现代医学对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的认识
        2.1 顽固性面瘫研究现状
        2.2 顽固性面瘫与焦虑状态相关性
    3.中医对面瘫病的认识
        3.1 中医病名沿革
        3.2 中医病因病机
        3.3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4. 中医对面瘫病兼郁证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项目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一般情况
        3.2 观察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课题立意
    2. 神阙穴的中西医认识
        2.1 基于脐灸疗法
        2.2 基于脑-肠轴理论
    3. 雷火灸的治疗优势
    4. 针刺选穴依据
    5. 结果分析
    6. 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位
        1.3 病因
        1.4 病机
        1.5 临床症状
        1.6 证型分类
        1.7 治疗
    2.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病理
        2.4 临床表现
        2.5 临床分期
        2.6 诊断与鉴别诊断
        2.7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案
        1.3 饮食及防护
        1.4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1.5 疗效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指标与评价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与比较
        2.2 治疗前病情比较
        2.3 治疗后病情比较
        2.4 临床疗效比较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的意义
    2.本课题创新之处
    3.本课题的可行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督脉论治周围性面瘫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5)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2]
    1.4 结果
2 讨 论

(6)面神经脉冲射频、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和排除标准
    四、治疗方法
    五、HFS强度、频度评定标准及治疗效果评定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治疗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
    二、观察组和对照组痉挛强度临床疗效比较
    三、2组痉挛频度临床效率比较
    四、治愈病例1年复发情况
讨论

(7)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配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1.2.2针灸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8)综合护理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护理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贝尔氏面瘫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贝尔氏面瘫分期
        1.3 西医对贝尔氏面瘫发病机制的认识
    2.西医对贝尔氏面瘫的治疗
        2.1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2.2 抗病毒治疗
        2.3 神经营养治疗
        2.4 改善微循环治疗
        2.5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2.6 其他疗法
    3.中医对贝尔氏面瘫的认识
        3.1 病名病位
        3.2 病因病机
        3.3 辨证分型
    4 中医对贝尔氏面瘫的治疗
        4.1 中药治疗
        4.2 针灸治疗
        4.3 穴位敷贴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案
        1.3 意外情况及其防护
        1.4 疗效指标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1.7 疗效分析
        1.8 统计学处理
        1.9 技术路线图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病例脱落情况
        2.2 基线资料分析
        2.3 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皮肤刺激性评价
        2.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2.6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的意义
    2.穴位敷贴作用机理
    3.选穴依据
    4.选药依据
    5.量表的选择与应用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10)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星状神经节的解剖学
2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原理
3 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
4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1 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
    4.2 在周围性面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3 在神经性耳鸣中的应用
    4.4 在变态反应性鼻炎中的应用
    4.5 在嗅觉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4.6 在咽异感症治疗中的应用

四、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麻痹(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观察[D]. 薛宝山.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2]针刺联合雷火灸神阙穴治疗顽固性面瘫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D]. 盛培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调背振阳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刘森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J]. 黄绮娟,翟青,陈劲新,容英旋,吴杰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16)
  • [5]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J]. 王进.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A2)
  • [6]面神经脉冲射频、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面肌痉挛研究[J]. 胡雪松,董绍兴,陈黎跃,李世福,沈兵. 云南医药, 2019(01)
  • [7]星状神经节阻滞术配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3例[J]. 王伟良,单红卫. 中国乡村医药, 2019(02)
  • [8]综合护理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中的效果[J]. 付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21)
  • [9]穴位敷贴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周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廖红明,刘迎新,张萌,崔哲洙.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7(06)

标签:;  ;  ;  ;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