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祎[1](2021)在《《说文解字》“工”族字试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蔡永贵先生的母文表义理论,分析《说文解字》中以"工"为母文的一系列同族字,将其分为横直义、大义、中空义、红色义和示音作用,论证这些孳乳字与母文之间的关系。
贺粤湘[2](2020)在《《说文解字》中的“夬”族字试析》文中研究指明《说文解字》中凡夬之派皆衍夬声,且意相联。通过梳理《说文解字》中以"夬"为声符的字的意义脉络。证明"夬"的母文表义功能,以及归纳"夬"族字。
郭会[3](2020)在《形声字同源词研究 ——以《说文解字》、宋本《玉篇》中的“仓”“矞”等族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东漠许慎的《説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其收字衆多且在词义训诂上保存了大量字的本义,是我们进行语源学研究的宝贵材料。南朝顾野王的《玉篇》则是继《説文解字》後的又一大型字书,其收字是《説文解字》的两倍多,可扩大《説文解字》中的同声符同源字字族的系联范围,便於我们更加准确地进行问题研究和规律总结。本文选取《説文解字》及宋本《玉篇》中17个声符字及其构成的形声字爲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阴阳入三韵部进行分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同源词的考释和系联范围,并以此爲材料进行形声字同源词及声符示源功能相关问题的阐释和规律总结。文章共分爲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説明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路綫、意义价值等问题。第二部分爲阴声韵声符同源字的系联与考释。该部分对“矞、寿、比(坒、(?))、奴、余、至、皆、无”等8个声符及其构成的形声字逐一考释,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语源义并系联同源字族,对所系联字族进行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爲阳声韵声符同源字的系联与考释。该部分对“仓、童(重/东)、尚、寅(考/丐)”等4个声符及其构成的形声字逐一考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语源义并系联同源字族,对所系联字族进行分析总结。第四部分爲入声韵声符同源字的系联与考释。该部分对“毕、白、吉、带、害”等5个声符及其构成的形声字逐一考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语源义并系联同源字族,对所系联字族进行分析总结。第五部分爲形声字声符示源相关问题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对第二到四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结合所系联的同源字族,对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首先以表格形式按照语源义对17个声符及其构成的形声字族进行整理,共归纳出110组同源词。其次对声符字和语源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最後説明声符示源的复杂性、理据性、时代性等特点。第六部分爲结语。该部分总结论文,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能够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袁晓光[4](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杨皎[5](2018)在《探析“交”族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母文"声义兼备理论的前提下,在姜磊的《〈说文解字〉中"交"族字试析》之外,据甲骨文、金文、《说文解字》和各家注解及《汉语大字典》对"交"字形音义的解释而新补充分析了9个"交"族字。以"交"字为母文,通过加注相应的外化符号,从而探求母文与其孳乳出的母文外化字在音义上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
徐新强[6](2018)在《屈万里解《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典的流传、经义的阐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学注解。经学注解伴随着古代典籍的流传而产生,“解经”这一概念,早在班固撰《汉书·刘歆传》时就已明确提出。解经方法亦是学者们在解释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出现并不断丰富。纵观经学发展嬗变的历程,依照经学家处置文献的手段及解释文献的方法,可以划分为“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学”、“清代考据学”四个阶段。近代经学学者其学术思想多受清代经典考据学派的影响。屈万里生于清末,深受民初整理国故、疑古思潮影响,因此其经典疏解多采清代考据学派的学术方法,尤其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屈万里学术涉及经学、史学、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图书文献学等领域,对于先秦史料的考订、中国古代经典《诗》《书》《易》及甲、金、石经等方面均取得显着成就。诸经之中又以《尚书》最为突出,很多论述多能超越前贤,主要原因便在于对近人新发现资料的考证,并将其运用到其经学研究、经典注解的领域,对前人的解经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经典注解方法。屈万里学术影响多囿于台湾学界,且具体的解经方法又分散在其各经的着述之中,不易梳理归纳,因此鲜有学者对屈万里解经方法予以关注。屈万里于《尚书》学领域成就最为显着,且先后完成《尚书释义》《尚书今注今译》《尚书集释》三部注释专书,因此,从《尚书》切入研究其解经方法,文献资料更为集中,也更易于梳理其解经方法与特点。屈万里注解《尚书》方法和特点十分清晰:一是以经解《书》,引本经及他经解释《尚书》,以修正前人字句之误。以《尚书》诸篇互证以及运用其他儒家经典来证《尚书》经文、史实以及成书时代。同为儒家典籍,除年代相近之外,内容亦有互通之处,因此屈万里在引用参考文献时,经书间互引、互证便成为重要的一环。二是以出土文献解《书》,又可分为考释甲骨文字解《书》、考释器物铭文解《书》、考释石经解《书》。相对于经书本身相互加以考证的方法,运用出土文献的资料来印证,就某程度上而言,是更为直接的证据。研究《尚书》这种上古典籍,直接的甲骨文、金文及古器资料与间接的经、史、子文献是缺一不可。除甲骨文与金文之外,藉由汉石经残字的研究,对《尚书》的部分问题亦获得解答。屈万里所着《殷周篇》及《西周史事概述》便主要由甲骨文、金文所载对照《诗经》《尚书》的资料,试图还原殷、周时期的各种制度及历史形态,亦是其考释经典常用的方法。三是以礼制、风俗解《书》。屈万里注解《尚书》及诸经,不仅重视经典文献及出土文献的运用,还十分重视运用各地民风、习俗以及古礼、古制等文献材料来检释《尚书》经义。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与古代典籍的结合亦尤为紧密,因此疏解诸经时多为学者所关注。相反,民俗与习俗则在古代士大夫心目中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因而历代经师鲜有用俗事俗物来解说经义。可是,实际上经书中涉及民俗的地方很多,用民风民俗来解说经义,往往使人有涣然冰释之感。屈万里十分重视文献的丰富性,强调研究工作必须凭借资料,能运用的资料愈丰富,所得的结论也愈正确。近代以来,甲骨文及金文文献不断出土,这些新材料是过往的学者所无法预见的,加之其对礼制及民风民俗的充分考证与运用,并将这些材料与考证运用到《尚书》学研究的领域上,学术成果在当时台湾更是少有人能出其右。总览屈万里《尚书》学领域之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对上古经典成书年代的考证”及“古籍辨伪”两个方面。屈万里学术思想深受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以及王献唐等人的影响,以史学观点研治经典,依据史料的性质,将古籍文献分“后人述古之作”与“当时的原始资料”两类,在此古籍辨伪思想基础之上考辨《尚书》诸篇成书时代及相关文献真伪。论文以屈万里解《书》方法为中心,以“考定着成年代”与“辨别伪书”为论文落脚点,穷尽屈万里《尚书》学领域相关文献,梳理其《书》学中所有关涉解经、注经的论述,按照“以经解《书》”“以出土文献解《书》”“以礼制及民俗解《书》”等解经方法将论述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并归纳其解经方法及特色。通过对屈万里《尚书》解经方法及特色的论述,阐释屈万里解《书》方法对前人治学方法的承继发展以及对疑古思潮的修正。经义的阐发、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解经,因此对屈万里《尚书》学领域解经、证经方法的关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论文尝试以“屈万里解《书》方法研究”为论述主题,将屈万里与《尚书》相关的着述以客观立场作一梳理分析,提炼其解经方法、总结其解经特色。对屈万里《尚书》学领域解经方法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在《尚书》学以至经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方法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以屈万里解《书》方法研究为起点,将来可以把研究视域扩展至整个民国时期经学的研究;屈万里的学术活动横跨现代与当代,联系大陆与台湾,其常发思乡、思亲之情,常怀情切桑梓、盼望统一之心,因此对屈万里学术研究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与交流,沟通两岸人民的血脉关系,亦有着重要意义。
谭樊马克[7](2017)在《基于《说文解字》声训材料的同源词考证》文中研究说明对于《说文解字》同源词的发掘,过去研究者常利用“右文说”等字族研究理论发掘。但忽略语音、字形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招致遗漏:同族词可能在字形上并不明显,同时字形上相关的可能是不同族词。我们从词的角度出发,寻找同源词族而不仅仅是同源字。为此,我们从《说文解字》中寻找声训材料并做整理,结合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特点,寻求《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同源词族。我们先归纳出120组同源词族,并从被释字与训释字的语音关系上证明它们构成声训,然后逐一讨论同组的不同被释字彼此之间语音上的关联。对于不同形旁的字,我们发现这些字在义位上有小别;对于不同声旁的字,有些连韵部都一样,有些则是随着语音变化而更换声旁,构成不同的同源字。我们还对《说文解字》这120组同源词族中被释字与训释字的词汇属性、字形关系再作讨论,总结了许慎用字的习惯以及揭示同源词的习惯。我们发现,高达80%强的声训是以语音相关度大的字作训释,这说明许慎想揭示出声义相关的词多数在语源上的相关。其余20%弱的声训则在字形上能看出关联,但语音上已有变化。简言之,许慎的工作是很成系统的,在着书之时已有同源词的概念,刻意在字音或字形两方面做文章,指示同一语源孳乳的不同语词,体现在字形上则基本是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我们简单地验证了“右文说”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发现,同声旁的字也可能是不同的词族,尽管有共同起源。
邓凯[8](2016)在《张舜徽文字学论着的文献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舜徽先生是着名的文献学家,被誉为国学大师。他兼通四部之学,尤其具备深厚的传统小学功底,传世有以《说文解字约注》(简称《约注》)为代表的诸多文字学论着,对这些或集中或散见的资料进行整体和贯通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这方面的工作因为涉及精深细密的传统小学知识而较难展开,学术界的研宄成果相对较弱。然而,若要深入探讨张舜徽颇具特色的通人之学,绕不开对其文字学成就的全面认知。作为一篇文献学专业的论文,本文以文献研宄为选题角度,对张舜徽文字学论着进行思想与实践、总体与专题相结合的论述。第一章概论张舜徽的文字学思想与研究方法,其文字学论述与生平经历关系密切,由此探讨其学术思想的渊源问题。第二章与第三章将张舜徽文字学论着体系划分为两个系列:《广文字蒙求》的三种版本及其相关单篇短文集合成“导读系列”;以《说文解字约注》、《说文解字导读》(简称《说文导读》〉为主,涉及《说文》学研宄的众多论说、专着组成“《说文》系列”。第二章主要论述“导读系列”,用版本比较的方法,针对三种《广文字蒙求》的异同之处展开分析和探讨。第三章的“《说文》系列”则概述《约注》与《说文导读》的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导读》的最後推出,标志着“导读系列”与“《说文》系列”的融合,此书实为张舜徽文字学研宄的方法论总结。《说文解字约注》是张舜徽文字学研究集大成之作,在《说文》学术史上承接的是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一系研究,并整合了他一生治文字学的相关材料与心得,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大致以《约注》正文释字的层次顺序,本文的第四、五、六章作为三个专题来探讨其学术价值、成书来源、释字特色。第四章以《约注》订正《段注》为关注点,分五大方面举例、考辨,包括:订正《段注》误改本文、订正《段注》擅改说解、订正《段注》立说偶偏、订正《段注》引书失检,以及订正《段注》说音有误。《约注》除了以具体的例子进一步纠正《段注》擅改《说文》之外,对段玉裁自信太过而苛求体例、本字,及引书方面的问题等等,均有较为平实的论证和推进。张舜徽在《段注》研宄史上所取得的成绩,应当引起学界更多注意。第五章统计和分析《约注》引诸家说与引书的情况,这也是做文献研宄所应着力之处。张舜徽作为一位文献学家,着书旁征博引是其所长。从引诸家说的统计来看,《约注》主要是继承了清代的《说文》学研宄,特别是在《段注》基础上,撰述而成此《说文》新注本。张舜徽以“注许”为目的,作《约注》大量引诸家说,实则以引文的形式,对整个《说文》学术史作出了一种清理和论定。从引书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约注》的三点结论:其一,引用诸家说涉及人数多,时间跨度长;其二,大量节录引用《段注》,并对此作了大量订正;其三,有所继承并有所创新。《约注》是张舜徽治文字学的集大成之作,所以在引书中可证说其治学经历与研宄特色,例如《约注》中大量引用《玉篇》,是因为张舜徽之前作有《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总体上看《约注》引诸家说与引书,其范围之广与张舜徽兼通四部、纵观古今的治学格局恰相映照,他的文字学与通人之学的关系也有所展现。第六章名为“通的文字学”,这是由张舜徽治学特色所给出的新提法。《约注》“舜徽按”中绝大部分的释字内容为求声义通贯,当然也包括对字形、字用方面问题的通辨,以及对术语“犹”的通用。张舜徽“通的文字学”核心是双声之学,这是一个兼具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的研宄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张舜徽文字学的研宄,包括完成有体系的论着,由声训发展为语源学研宄,等等。学术须在继承中创新,张舜徽学不厌、诲不倦,他嘉惠後学之处也值得感念与发扬。
储丽莎[9](2015)在《《説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 ——以“且”“甬”等族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説文解字》中以“且”“甬”“甫”“巠”“古”“加”“因”“工”等为声符字的形声字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考证了17组同源词。在考证和系联字族的基础上,总结了《説文解字》中这些形声字声符示源的情况。同时,论文还考察系联了虽声符字不同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的同源字。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内容是:(一)研究现状。介绍了字族与同源词的研究史:以往的研究一般是在先哲或学界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具体个案,作为同源词研究理论的补证或方法的创新。(二)研究对象和目的。(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四)研究意义:为汉语同源词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材料,推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的深入,对古籍整理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深入研究也有一定启发意义。第二章,“且”“甬”等八组字族。运用声符示源功能,对《説文解字》中“且”“甬”“甫”“巠”“古”“加”“因”“工”等声字进行分析,将从这些声符字得声的汉字按照语义分别系联为若干字族,探讨形声字本义与声符义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字族研究与同源词,共八组。通过对源义素的分析,系联了部分与“且”“甬”“甫”“巠”“古”“加”“因”“工”等族形声字相同的同源字。结语,论述了对语源义、本义、字族和同源词的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杨靖康[10](2014)在《从声符功能看《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分类》文中研究指明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具有表义功能。以此为切入点,选取《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为研究对象,探讨声符功能的划分,可根据声符功能的差异对这些形声字进行分类。在对表音兼表义声符形声字进行分类时,要突破原来按字义与声符义的关系进行划分的单一角度,试图从声符表示的意义系统的个数这一角度对其重新分类,以求对《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在其声符功能上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说文解字》“工”族字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字释义概述 |
二、具有横直义的“工”族字 |
三、具有大义的“工”族字 |
四、具有中空义的“工”族字 |
五、具有红色义的“工”族字 |
六、只起表音作用的“工”族字 |
七、结论 |
(3)形声字同源词研究 ——以《说文解字》、宋本《玉篇》中的“仓”“矞”等族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语源学与同源词研究 |
1.1.2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路綫 |
1.4 研究意义与价值 |
2 阴声韵声符同源字的系联与考释 |
2.1 声符字“矞”及“矞”族字 |
2.1.1 声符字“矞”分析 |
2.1.2 “矞”族字分析 |
2.2 声符字“寿”及“寿”族字 |
2.2.1 声符字“寿”分析 |
2.2.2 “寿”族字分析 |
2.3 声符字“比(坒、(?))”及“比(坒、(?))”族字 |
2.3.1 声符字“比”分析 |
2.3.2 “比(坒、(?))”族字分析 |
2.4 声符字“奴”及“奴”族字 |
2.4.1 声符字“奴”分析 |
2.4.2 “奴”族字分析 |
2.5 声符字“余”及“余”族字 |
2.5.1 声符字“余”分析 |
2.5.2 “余”族字分析 |
2.6 声符字“至”及“至”族字 |
2.6.1 声符字“至”分析 |
2.6.2 “至”族字分析 |
2.7 声符字“皆”及“皆”族字 |
2.7.1 声符字“皆”分析 |
2.7.2 “皆”族字分析 |
2.8 声符字“无”及“无”族字 |
2.8.1 声符字“无”分析 |
2.8.2 “无”族字分析 |
3 阳声韵声符同源字的系联与考释 |
3.1 声符字“仓”及“仓”族字 |
3.1.1 声符字“仓”分析 |
3.1.2 “仓”族字分析 |
3.2 声符字“童(重/东)”及“童(重/东)”族字 |
3.2.1 声符字“童(重/东)”分析 |
3.2.2 “童(重/东)”族字分析 |
3.3 声符字“尚”及“尚”族字 |
3.3.1 声符字“尚”分析 |
3.3.2 “尚”族字分析 |
3.4 声符字“宾((?)/丐)”及“宾((?)/丐)”族字 |
3.4.1 声符字“宾((?)/丐)”分析 |
3.4.2 “宾((?)/丐)”族字分析 |
4 入声韵声符同源字的系联与考释 |
4.1 声符字“毕”及“毕”族字 |
4.1.1 声符字“毕”分析 |
4.1.2 “毕”族字分析 |
4.2 声符字“白”及“白”族字 |
4.2.1 声符字“白”分析 |
4.2.2 “白”族字分析 |
4.3 声符字“吉”及“吉”族字 |
4.3.1 声符字“吉”分析 |
4.3.2 “吉”族字分析 |
4.4 声符字“带”及“带”族字 |
4.4.1 声符字“带”分析 |
4.4.2 “带”族字分析 |
4.5 声符字“害”及“害”族字 |
4.5.1 声符字“害”分析 |
4.5.2 “害”族字分析 |
5 形声字声符示源相关问题分析 |
5.1 同声符同源词整理 |
5.1.1 声符字所属韵部 |
5.1.2 阴声韵声符同源词概览 |
5.1.3 阳声韵声符同源词概览 |
5.1.4 入声韵声符同源词概览 |
5.2 声符字分析 |
5 .2.1声符字分级 |
5.2.2 声符字意义 |
5.2.3 声符字形体 |
5.2.4 声符字读音 |
5.3 语源义分析 |
5.3.1 语源义与源义素 |
5.3.2 反义同源现象 |
5.3.3 语源义特点 |
5.4 声符示源特点分析 |
5.4.1 复杂性 |
5.4.2 理据性 |
5.4.3 时代性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
第三节 《说文》注本 |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
第三节 形声研究 |
第四节 转注研究 |
第五节 假借研究 |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探析“交”族字(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交、交合义 |
二、交往、交会义 |
三、细长、细小义 |
四、结束语 |
(6)屈万里解《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屈万里解《书》方法的学术史背景 |
二、屈万里研治《尚书》考述 |
三、后人对屈万里《尚书》解经方法的研究述评 |
四、论文研究方案 |
第一章 屈万里以经解《书》方法考辨 |
第一节 以本经解《书》 |
第二节 以他经解《书》 |
第二章 屈万里以出土文献解《书》方法考辨 |
第一节 以甲骨文解《书》 |
第二节 以金文解《书》 |
第三节 以石经解《书》 |
第四节 其它出土文献解《书》 |
第三章 屈万里以礼制、民俗解《书》方法考辨 |
第一节 以古礼、古制解《书》 |
第二节 以民俗解《书》 |
第四章 屈万里解《书》成果考述 |
第一节 考辨《尚书》文献真伪 |
第二节 考定《尚书》诸篇成书之年代 |
第三节 屈万里解《书》成果述评 |
结语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基于《说文解字》声训材料的同源词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说文解字》声训的研究 |
(二) 同源词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 |
(一) 学术研究价值 |
(二) 人文历史价值 |
(三) 社会实践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六、研究术语及符号 |
(一) 直接声训与间接声训 |
(二) 所用的拟音系统 |
(三) 语音关系分类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声训 |
(一) 声训的外在形式 |
(二) 声训的定义及功用 |
(三) 声训的时间范围 |
(四) 声训与“右文说”(声训与“母文说”) |
(五) 声训与“因声求义” |
二、《说文解字》声训 |
第三章 《说文解字》同源词族讨论 |
一、体例说明 |
二、材料探讨 |
第四章 基于声训材料的同源词分析 |
一、各类型同源词族所占比例 |
(一) 同源分化的不同词汇 |
(二) 不同义位派生的新词 |
(三) 读音发生变化的新词 |
二、《说文解字》训释用字习惯 |
(一) 同词为训 |
(二) 以初文训孳乳字 |
(三) 以孳乳字训初文 |
(四) 同声旁形声字为训 |
(五) 声近字为训 |
第五章 结语 |
一、我们工作的总结 |
二、我们工作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张舜徽文字学论着的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张舜徽文字学研究思想与方法 |
(二) 围绕《说文解字约注》的研究 |
(三) 汉字文化学、古文字学等研究 |
二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张舜徽文字学思想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生平与治学 |
一、庭训得法 转益多师 |
二、教学相长 渐入经史 |
三、由博返约 引导後学 |
第二节 文字学思想 |
一、文字学作为治学基础 |
二、多层面贯彻“通”的思想 |
三、兼顾传世典籍与出土材料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文字蒙求》的三种版本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序言比较 |
第二节 目录比较 |
第三节 正文比较 |
一、内部本与旧学本比较 |
二、导读本与内部本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张舜徽《说文解字》系列论着综述 |
第一节 《说文》学研究历程 |
第二节 《说文解字约注》 |
一、成书时间 |
二、内容结构 |
三、撰述目的 |
第三节 《说文解字导读》 |
一、讲清基础知识 |
二、指示研究方法 |
三、推介参考书籍 |
第四章 《说文解字约注》订正《段注》考辨 |
第一节 订正《段注》误改本文 |
一、订正《段注》改篆 |
二、订正《段注》移篆 |
三、订正《段注》增篆 |
四、订正《段注》删篆 |
第二节 订正《段注》擅改说解 |
一、於说解中加字 |
二、於说解中减字 |
三、於说解中易字 |
四、於说解中倒字 |
第三节 订正《段注》立说偶偏 |
第四节 订正引书失检说音有误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说文解字约注》引诸家说与引书 |
第一节 《约注》引诸家说 |
一、引说层次 |
二、引说论定 |
三、引说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约注》引书 |
一、引书体例 |
二、引书目的 |
三、引书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通的文字学 |
第一节 双声之学为核心 |
―、双声与双声之学 |
二、理论渊源 |
三、操作方法 |
四、双声之用 |
第二节 声义通贯为释字重点 |
一、说明声通 |
二、论述义通 |
三、声义皆通 |
第三节 通辨字形与字用 |
一、明辨字形变化 |
二、说清通用假借 |
第四节 术语“犹”的通用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 论着成体系 |
二 《约注》多特色 |
三 通学近後人 |
四 张舜徽文字学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书名、用语简称表 |
附录二 三种版本《广文字蒙求》的目录比较表 |
附录三 《约注》引书统计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説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 ——以“且”“甬”等族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且” “甬”等字族 |
2.1 “且”族字 |
2.2 “甬”族字 |
2.3 “甫”族字 |
2.4 “巠”族字 |
2.5 “古”族字 |
2.6 “加”族字 |
2.7 “因”族字 |
2.8 “工”族字 |
第三章 字族研究与同源词 |
3.1 “且”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3.2 “甬”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3.3 “甫”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3.4 “巠”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3.5 “古”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3.6 “加”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3.7 “工”族字的其他同源词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其着作情况 |
(10)从声符功能看《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声符是否具有表意功能看《说文》中形声字的两种基本类型 |
(一) 唯表音声符形声字 |
(二) 表音兼表意声符形声字 |
二、《说文》中表音兼表意声符形声字的分类 |
(一) 声符表示单一意义系统 |
(二) 声符表示多个意义系统 |
1. 几个意义系统之间有相关性 |
2. 几个意义系统之间无相关性 |
三、结语 |
四、《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说文解字》“工”族字试析[J]. 张思祎.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2]《说文解字》中的“夬”族字试析[J]. 贺粤湘. 汉字文化, 2020(09)
- [3]形声字同源词研究 ——以《说文解字》、宋本《玉篇》中的“仓”“矞”等族字为例[D]. 郭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5]探析“交”族字[J]. 杨皎. 传媒论坛, 2018(13)
- [6]屈万里解《书》方法研究[D]. 徐新强.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2)
- [7]基于《说文解字》声训材料的同源词考证[D]. 谭樊马克. 云南大学, 2017(05)
- [8]张舜徽文字学论着的文献学研究[D]. 邓凯.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9]《説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 ——以“且”“甬”等族字为例[D]. 储丽莎. 南通大学, 2015(03)
- [10]从声符功能看《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分类[J]. 杨靖康.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