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治疗酒精性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激素治疗酒精性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一、激素用于乙醇性神经炎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芳芳[1](2021)在《眩晕膏穴位贴敷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眩晕膏局部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前庭神经炎,观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前庭神经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眩晕专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前庭神经炎患者61例,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眩晕膏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药物根据目前有的专家推荐,急性期若眩晕呕吐严重,予以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肌肉注射,最多使用3天,予以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眩晕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具体穴位贴敷方案如下:首先患者需坐位,低头,充分暴露颈肩部皮肤,并清洁局部皮肤,然后将眩晕膏均匀贴敷于大椎穴、双侧颈夹脊穴、双侧肩井穴、双侧大杼穴、双侧天宗穴皮肤处,并用医用胶带固定,每次贴敷3-4小时,每天贴一次。对照组按照常规剂量发病3天内可予以非那根12.5mg肌注,每日1次,予以甲强龙40mg静滴,之后减量至40mg,连服3天,依次每3日递减8mg直至0mg;敏使朗6mg口服,每日3次,并予以前庭康复训练。主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眩晕缓解情况和自发眼震消失的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后v EMPs双侧不对称比正常人数、VOR增益值、CP值、静态平衡功能、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效果评价。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其安全性,随时记录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在本次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一共脱落了2例,对照组一共脱落了1例,最终有58例患者顺利完成了本次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29例(男7例,女22例),对照组29例(男9例,女20例)。结果:1、共有5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2例)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且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眩晕的程度、病程、眩晕的伴随症状、眼震强度对比、静态平衡能力对比、v EMPs的对比、VOR值、影像学对比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资料具有可比性。2、疗效: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提示治疗组(眩晕膏组)是明显优于对照组的(P<0.05)。3、主要观察指标: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缓解的情况、自发眼震消失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4、次要观察指标:治疗组经治疗后v EMPs双侧不对称比正常人数、VOR增益值、CP值、静态平衡功能、DH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间在恶心、口干、头晕、疲劳等方面差异无意义。眩晕膏本身的不良反应比较小。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了皮肤轻度灼热感,在经过局部物理降温以后症状逐渐消失。针对两组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其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在局部以及全身反应方面的差异无意义。提示了眩晕膏在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眩晕膏组和对照组在本项临床研究中均取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眩晕膏组疗效更好。(2)眩晕膏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好的改善VN患者的眩晕症状、缓解患者的伴随症状、更好的恢复患者的前庭功能。(3)眩晕膏组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小,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VN常规治疗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眩晕膏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对前庭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眩晕膏穴位贴敷能更快的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的眩晕症状、缓解患者的伴随症状、促进前庭功能的恢复和中枢代偿,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其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VN常规治疗的手段之一。

方舒[2](2021)在《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效果,与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对比,评估疗效上的差异,为运用齐刺加毛刺的方式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促进本治疗方案的临床推广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住院部、门诊部并符合本研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取齐刺加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的改变情况,用以评估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价值。结果研究进行过程中,未出现脱落患者,齐刺加毛刺治疗组33例,常规针刺组33例,共66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和观察,相关数据列入统计。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进行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麻木VAS评分、病变部位面积的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观察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指标,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加毛刺组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2.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总体的疗效分析,具体结果显示:治疗组运用齐刺加毛刺治疗,33例患者中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治疗,33例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82%。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的治疗方案对股外侧皮神经炎均有效,但经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加毛刺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运用齐刺加毛刺治疗和常规普通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案对改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效果。2.齐刺加毛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韩梦雨[3](2021)在《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72例以ON为首发临床表现的NM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一般资料、发病特点、病程进展、合并疾病、免疫学检验、治疗反应及预后等。结果:1.一般资料:72例NMO-ON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33岁;女性61例(84.72%),男女比约为1:5.54;病程中位数67月,病程以“复发-缓解”为主,单相与复发比约1:5.8。2.临床特点:66例(91.67%)单独ON起病,ON累及单眼者59例(81.94%);主要症状为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可伴转动痛、视野缺损及色觉异常等;14例(19.44%)伴诱因,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15.28%)伴系统性免疫性病,最常伴发干燥综合征及甲状腺疾病;59眼(75.64%)首发视力小于0.1,AQP4-IgG状态(P=0.032,OR=2.55)和发病年龄(P=0.037,OR=3.93)是影响患者首发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个病程中,44例(61.11%)双眼先后累及,ON发病次数中位数为2次,ON二次发作时间中位数是3月;1年、3年复发率分别约0.56(40/72)和0.74(53/72);至末次随访时间,单侧致盲率约48.61%,致患者单侧致盲ON发作中位数为2次;53例(73.6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的累及,脊髓(61.1 1%)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3.实验室结果:80%(48/60)患者血清AQP4-IgG抗体阳性;25%(3/12)患者MOG-IgG阳性;18例(25%)伴其他系统性免疫性抗体,最常见伴ANA抗体阳性;4.影像学特点:NMO-ON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45例(84.91%)脊髓MRI病变≥3个锥体;47.17%(25/53)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5.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24眼治疗4周有8只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91.67%;动态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平均敏感度(MS)较前改善,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有12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100%;视野MD显着下降(P<0.05),MS明显提高(P<0.05)。结论:1.NMO-ON患者首次发病多ON单独起病,单侧累及,女性中青年高发,AQP4-IgG阴性患者更趋年轻化,急性期对患者视功能威胁巨大,恢复期多遗留较差的视力预后;最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漫长的病程多见双侧视神经受累及多次复发,脊髓是除视神经外最常见的复发部位;AQP4-IgG状态和发病年龄是影响NMO患者首次发病视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多数(80%)NMO-ON患者AQP4-IgG血清阳性,部分患者伴发以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疾病为代表的系统性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伴有的血清学免疫性抗体是抗ANA抗体;3.NMO-ON患者视神经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脊髓损伤多为连续长节段,约一半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4.针药联合可显着提高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和动态视野MS,降低患者MD。(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目的:通过将患者AQP4-IgG强阳性血清显微注射至大鼠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诱导视神经NMO样病变,从活体与病理、视神经及脊髓、大脑等多维度评价该模型,为探究药物防治NMO-ON提供模型基础。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血清样本类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上结膜入路暴露视神经后选择球后2mm处分别将AQP4-IgG强阳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缓慢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术后第3天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神经AQP4-IgG表达;术前1天(第0天)、术后第7、14天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瞳孔对光反射(PLR)检测;术后第14天分别处死两组大鼠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及脊髓等组织制片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视神经AQP4-IgG强表达,假手术组未见表达(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AQP4-IgG沉积区域表达也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N1-P1波振幅和PLR第7天、14天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视神经HE染色肿胀水肿、着色明显加深,轴突数量显着减少伴有不规则空洞化,其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RGCs水肿显着,数量明显减少,且大小不一,核仁不清晰;视神经LFB髓鞘染色,模型组可见到蓝色区域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视神经电镜则可见到轴突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横断面形态不规则,微管微丝大量溶解,髓鞘严重分层、结构不完整,且大多数髓鞘松解或者脱失、塌陷,甚至无髓鞘;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丝蛋白L(NFL)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1)及CD68表达显着升高(P<0.001);脊髓组织HE发现,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未见到脊髓白质炎症浸润、轴突及髓鞘损伤等病理变化;脊髓组织LFB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髓鞘染色成蓝色且均匀一致,未见到染色区域减少及白色未着色区等。大脑组织HE和LFB染色也未发现炎症浸润及脱髓鞘等病理损伤;结论:1.我们通过在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成功构建了NMO-ON大鼠模型,该模型显示NMO-ON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破坏、炎症浸润、轴突损伤及脱髓鞘等;2.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构建NMO-ON模型,仅能启动局部视神经周围免疫,对脊髓及大脑等其他神经系统未产生病理损伤。(三)调肝活络法防治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的疗效及机制探究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观察调肝活络法的干预效果,并深入挖掘方药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NMO-ON的临床治疗提供中西医协同的解决方案。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激素组、中药+激素组,显微注射法构建NMO-ON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无菌蒸馏水、中药、激素及中药+激素等灌胃干预21天,术前1天(第0天)、术后7天、14天及21天分别行F-VEP、PLR检测;第21天处死所有大鼠,制备视网膜、视神经切片,进行HE染色及超微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GCs中Brn3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AP、NFL、髓鞘碱性蛋白(MBP)和CD68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神经IL-6、IL-10、TNF-α、p-NF-κB p65 蛋白表达。结果:1.视神经功能学评价: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在第7、14和21天均可显着提高视神经F-VEP的N1P1振幅(P<0.001);在第21天,中药组、中药+激素组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PLR收缩程度也显着增加(P<0.001);2.组织病理学评价: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视神经HE染色均可见轴突损伤减轻、视神经水肿消退及未见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电镜发现中药组轴突数量明显增加,神经纤维束状形态可循,可见微丝微管结构,髓鞘损伤也较之减轻;与激素组相比,中药+激素组见到更完整的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免疫组化发现,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激素组RGCs的Brn3a表达量较之均显着升高(P<0.001);视神经免疫荧光提示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GFAP、MBP和NFL表达量较模型组表达量升高(P<0.001)。CD68视神经染色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可见到CD68表达显着降低(P<0.001);3.Western Blotting: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p-NF-κB p65、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p-NF-κB p65、TNF-α和IL-6降低(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IL-10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 IL-10 升高(P<0.001)。结论:1.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可以减轻NMO-ON大鼠模型视神经轴突丢失、髓鞘损伤及炎症浸润,进而提升和改善视觉诱发电位N1P1振幅及瞳孔对光反射收缩能力。2.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对NMO-ON视神经及视网膜发挥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视神经内NF-κB蛋白磷酸化及调控相关炎症介质(IL-6、TNF-α及IL-10)的产生有关。

金世云[4](2021)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及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酒精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流行时间最久的精神活性物质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认识到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调查显示,在慢性疼痛的患者中约四分之一的人通过饮酒来缓解日常疼痛症状。然而,酒精与疼痛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减轻疼痛的过程中又可促进机体对酒精的主动摄入。长期过量的酒精摄入不仅会造成机体依赖与成瘾的风险增加,同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痛觉过敏的发生,而当酒精戒断时又可加重原有的疼痛症状。至今为止,酒精介导镇痛效应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探究酒精与疼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及临床意义。机体中酒精的代谢受多种遗传因素调控,其代谢产物可能比酒精本身更具有活性。乙醛脱氢酶2型(aldehyde dehydrogenase-2,ALDH2)是调控机体酒精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主要分布于肝脏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东亚人群中存在ALDH2基因缺陷,ALDH2缺陷不仅会引起乙醛的升高,也会导致乙酸的生成障碍。体内升高的乙醛是导致外周神经性炎症和痛觉敏化的重要因素,然而乙酸盐是否在疼痛调节中发挥作用尚不明确。有大量证据表明乙酸盐不仅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具有乙醇诱导的多种中枢效应如镇静、运动及协调功能障碍等。长期以来,饮酒后中枢乙酸盐的升高被认为源自于肝脏中的酒精代谢产物。与肝脏相比,酒精代谢酶(包括ALDH2)水平在中枢含量非常低,同时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检测工具,目前仍难以确定中枢ALDH2的特异性组织及细胞类型分布,也难以评估中枢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产物及其介导行为学效应中的确切机制。与阿片类和大麻类药物不同,乙醇在中枢没有特异性的作用靶点。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是酒精在中枢的主要靶点之一,酒精可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介导机体多种行为学的变化,对GABA受体的调控也可用于治疗酒精成瘾和依赖。虽然有报道ALDH1a1和ALDH2可通过腐胺降解和利用途径促进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GABA的合成,但是酒精及其代谢产物是否与GABA合成存在关系及其具体合成途径目前仍有争议。脊髓是传递与处理外周伤害性信号的初级中枢,其组织细胞中含有丰富的GABA及GABA受体是脊髓参与调控动物和人类疼痛信号传递的主要机制之一。近来研究发现脊髓中ALDH2在脊髓损伤后恢复及神经细胞保护中也发挥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特异性方法评估外周肝脏及中枢中ALDH2的作用,脊髓ALDH2在酒精代谢和酒精介导的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RNA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脊髓中ALDH2含量及细胞类型定位,使用Cre-loxP技术构建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小鼠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是否参与调节酒精代谢及其介导的镇痛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了GABA及其GABA受体在脊髓调控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Aldh2 flox小鼠脊髓AAV5病毒注射取6-8周Aldh2 flox雄性小鼠,经麻醉、固定及暴露脊髓组织后,于脊髓中线两侧250μm,深度300μm处(L3-4脊髓背角)分别注射入预先稀释好的500 nl AAV5-GFAPCre或AAV5-GFP病毒。饲养4周后鉴定病毒表达及ALDH2含量,并观察1.2或2 g/kg乙醇对两组病毒注射小鼠甩尾反射潜伏期、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2.ALDH2蛋白、mRNA及酶活性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RNA原位杂交(ISH)、qRT-PCR和ALDH2酶活性试剂盒检测ALDH2蛋白、mRNA、酶活性及在脊髓中的分布。3.鞘内注射取C57BL/6J成年雄性小鼠,利用微量玻璃注射器经L5-6椎间隙进入脊髓腔隙内,注入200 ng/10μl 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GABAB受体拮抗剂CGP55845或生理盐水。待鞘内注射30 min后,确认小鼠无明显运动损伤后,观察腹腔注射乙醇,乙酸盐及等剂量生理盐水对小鼠甩尾反射及Rotarod的影响。4.CFA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将C57BL/6J、病毒注射后小鼠或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及其同窝小鼠,利用微量玻璃注射器于小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2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待CFA诱导的炎性疼痛达到稳定水平后,行机械性触痛和热痛刺激测试。5.行为学测试C57BL/6J、脊髓AAV5病毒注射小鼠,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用于行为学测试。通过甩尾反射测试、电子冯·弗雷及足底温度刺激测试仪等测试乙醇及乙酸盐的镇痛效应,并观察腹腔注射乙醇及乙酸盐对运动、平衡功能的影响。6.GC-MS测定脊髓组织和血清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将成年雄性AldhGfap+/+和Aldh2Gfap-/-两组小鼠给予2 g/kg EtOH后,分别收集基线、10、30、60 min四个时点的腰椎脊髓组织和血液。脊髓组织和血清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样品分析结束后,通过比较气相色谱图上乙醇和乙醛峰的积分面积与每个样品中添加的内标物的积分面积来计算血浆和组织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7.LC-MS/MS测定脊髓组织中GABA含量将成年雄性AldhGfap+/+和Aldh2Gfap-/-两组小鼠给予乙醇及乙酸盐后,分别收集基线、30、60 min三个时点的腰段脊髓组织。脊髓中GABA含量的LC-MS/MS分析是在Agilent 1260 LC Agilent 6470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合Agilent 1260 LC系统上进行的。GABA水平根据GABA标准曲线确定,含量以nmol/mg表示。8.比色法测定脊髓及血液中乙酸盐的含量脊髓及血液中的乙酸盐通过商业化的试剂盒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及血清样本收集同GC-MS测定乙醛含量的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于96孔板中加入样本、标准品及50μl反应混合液,室温下避光孵育40 min,然后放于酶标仪中450 nm波长测定OD值,按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乙酸盐的含量。结果:1.ALDH2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分布脊髓RNAScope染色显示,在脊髓白质和灰质中均能检测到ALDH2的mRNA信号。在脊髓灰质中约36.38%的灰质细胞中表达有ALDH2信号,27.12%的细胞表达有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ALDH1L1信号,以脊髓背角最为丰富,而神经元亚群MAP2的mRNA主要表达于脊髓灰前角大细胞,约占6.55%。在ALDH1L1阳性细胞中有76.5%检测到ALDH2 mRNA,而MAP2阳性细胞中有82.6%检测到ALDH2 mRNA。在星形胶质细胞ALDH2敲除小鼠(Aldh2Gfap-/-)中,脊髓中ALDH2的m RNA信号明显减弱,灰质中ALDH2与ALDH1L1共定位细胞比例从76.5%降低至15.9%,而ALDH2和MAP2阳性细胞的共定位比例无显着变化。ALDH2蛋白含量、mRNA、酶活性及免疫荧光等检测显示,Aldh2Gfap-/-小鼠中ALDH2的蛋白含量,水平及酶活性均显着降低,脊髓背角中GFAP与ALDH2共定位数量也显着减少。2.星形胶质细胞ALDH2调控乙醇的镇痛效应在野生型(Aldh2Gfap+/+)小鼠中,乙醇介导的镇痛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0.5-3g/kg,i.p.),其效应在给药后15-30 min后达到最大镇痛效应。胶质细胞ALDH2敲除可显着将乙醇(2 g/kg,i.p.)介导的最大镇痛效应从47.85%降低至27.60%。然而,肝细胞ALDH2敲除对乙醇的镇痛效应没有显着影响。在CFA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中,乙醇(1.2 g/kg)可以显着将小鼠机械触痛的缩爪潜伏期从0.6675(0.049)g提高到效应峰值的5.083(0.224)g,胶质细胞ALDH2敲除则显着降低乙醇提高缩爪潜伏期的效应峰值接近42%。同样,肝细胞ALDH2敲除对乙醇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应也无显着改变。此外,胶质细胞ALDH2敲除不影响乙醇注射后诱导的小鼠自由运动总距离的改变,与同窝野生型小鼠之间无显着差异。3.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调控酒精的镇痛效应与乙酸盐及GABA生成有关当腹腔注射乙醇(2 g/kg,i.p.)后,小鼠血清及脊髓组织中乙醇及乙醛的浓度迅速上升,在10 min即达平台,在60 min内基本保持稳定。但胶质细胞ALDH2敲除不改变血浆及脊髓中乙醇及乙醛的含量。在化学比色法检测乙醇给予后小鼠中乙酸盐含量的研究中,血及脊髓中乙酸盐浓度在10-30 min迅速升高,胶质细胞ALDH2敲除对血中乙酸盐的浓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显着降低脊髓组织乙酸盐的浓度。类似的是,乙醇给予30 min后可显着增加了脊髓组织中GABA含量至基础水平的121%,而胶质细胞ALDH2敲除小鼠中则可完全逆转乙醇增加GABA含量的作用。对脊髓背角GABA荧光染色的结果也提示胶质细胞ALDH2敲除可显着降低乙醇增加GABA信号的作用。4.乙酸盐促进脊髓中GABA含量的增加并介导与乙醇类似的镇痛效应在野生型小鼠中,乙酸盐介导的镇痛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0.5-2.0 g/kg),可显着可延长小鼠的甩尾反射潜伏期,其效应在注射后15-30 min达到最大。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中,乙酸盐在各时点能显着增加对机械性痛触痛的耐受性,延长缩爪反应潜伏期。LC-MS/MS及荧光染色检测乙酸盐给予后脊髓中GABA含量的结果显示,乙酸盐表现出与乙醇相似的作用,可以显着将脊髓中GABA含量从基础7.21(0.32)nmol/mg水平提升至8.69(0.39)nmol/mg(P=0.0237),小鼠脊髓切片背角区GABA免疫活性信号增强。5.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介导乙醇的镇痛效应在脊髓背角病毒注射4周后,注射AAV5-GFAPCre病毒的脊髓ALDH2蛋白含量较AAV5-GFP下降了约61.9%(P=0.0005)。TFR研究结果显示,乙醇可以将AAV-GFP组小鼠甩尾潜伏期从基础值3.53(0.62)s提高到5.54(0.30)s,而在AAV-GFAPCre注射小鼠中,乙醇的镇痛效应降低约22%(P=0.0259)。相似的是,在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疼痛模型中,脊髓ALDH2局限性敲除也可显着降低乙醇注射120 min内各时点延长热或机械刺激后的缩爪反射。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敲除不影响乙醇诱导的运动、平衡功能及温度降低效应。6.乙醇和乙酸盐通过脊髓中GABA受体介导镇痛效应在C57BL/6J的成年雄性小鼠中,鞘内给予GABAB受体拮抗剂CGP55845和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可以完全逆转乙醇或乙酸盐诱导的甩尾潜伏期延长,但二者对乙醇或乙酸盐引起的运动功能损伤均无明显作用。结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ALDH2在调控乙醇介导的镇痛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与调控乙醇下游代谢产物乙酸盐生成,并促进脊髓中GABA含量增加有关,提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是酒精镇痛效应及调控病理生理性疼痛的重要作用靶点。

朱昊如[5](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陈沁蓥[6](2020)在《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收集厦门市中医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针灸科临床门诊及病房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来收集数据来作为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患者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上述数据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 25软件对两组患者数据的结果进行有效性及差异性的综合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4例脱落病例,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最终收集30例,对照组30例,共收集完成60例。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方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口服治疗。1.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发病基线一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结果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结果说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以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情况均得到了改善,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86.67%,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8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中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是安全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结论:本文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证明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以及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推广。

黄可心[7](2020)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开展“面五穴”埋线法与电针疗法相对照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评价“面五穴”埋线法治疗此病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探讨其理论基础,为向临床推广提供科学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电针组,每组33例。埋线组采用“面五穴”埋线法,患侧每2周埋线1次,健侧仅埋线1次(于患侧首次埋线后1周进行),12周为1个疗程,共埋线7次。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每周3次,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6次。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级和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不良情绪评定,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作安全性分析,对治疗费用及治疗时长作成本分析。结果:1、H-B评级:两组治疗后评级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功能评分:(1)组内比较:治疗后,埋线组的静态观、并发症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电针组的静态观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评分与治疗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组静态观评分低于电针组,动态观评分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AS、SDS评分: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治疗前,埋线组SAS、SDS评分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0.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4.29%,埋线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皮下瘀斑、疼痛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处理且不影响后续治疗,安全性评价属于二级。6、成本分析:埋线组成效比、时间成本低于电针组。结论:“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可从静态面部对称性、面肌肌力、并发症三方面共同改善麻痹的面神经功能,与电针疗法相比,静态观和面肌肌力两方面疗效更优。随着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亦获得改善。此外,“面五穴”埋线还具有接受度好、安全性高、经济实惠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栾雪峰[8](2020)在《针灸针神经干松解术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的镇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大鼠坐骨神经痛模型的背根神经节DRG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环氧化酶-2(COX-2)的炎症介质表达情况和数据分析,依据炎症介质的抑制情况及炎症水肿部位缓解的程度,以及超敏反应的减轻来分析针灸针松解术对大鼠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40只SD大鼠,随机分法分成四组:每组10只大鼠,四组实验组分别为假手术组、造模组、注射组、和针灸针组。除假手组外,其余三组均建立左足坐骨神经痛模型,针灸针组于术后第1d开始,每天用针灸针针刺大鼠坐骨神经干,注射组于术后第1d开始,每天在大鼠坐骨神干经周围注射0.25%利多卡因和0.03%地塞米松的混合物1ml,造模组于术后第1d开始,每天在大鼠坐骨神经干周围注射0.9%盐水1ml,四组大鼠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即刻(未给药和针刺)、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术后7d对四组大鼠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时间值的测定。在对四组大鼠测定完术后7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时间值后,将大鼠处死取其背根神经节DRG,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四组大鼠进行TNF-α、IL-1β、COX-2的表达水平定量值的测定。用定量PCR的方法对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COX-2它们基因的表达水平定量值的测定。结果:术前1d时,假手术组、造模组、注射组、针灸针组,四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时间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未给药和针刺)时及术后1d时、术后3d时、术后5d时、术后7d时,与假手术组相比较,造模组、注射组和针灸针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时间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注射0.25%利多卡因和0.03%地塞米松混合物的大鼠和针刺治疗后的大鼠,注射组、针灸针组与造模组相比较,这两组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时间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结果: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TNF-α、IL-1β、COX-2的表达水平定量值中,后三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TNF-α、IL-1β、COX-2的表达水平定量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注射组、针灸针组与造模组相比较TNF-α、IL-1β和COX-2表达水平定量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表明: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TNF-αm RNA、IL-1βm RNA、COX-2m RNA的表达水平定量值中,后三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TNF-αm RNA、IL-1βm RNA、COX-2m RNA表达水平定量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注射组、针灸针组与造模组相比较TNF-αm RNA、IL-1βm RNA、COX-2m RNA表达水平定量值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针神经干松解术可以明显升高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与针灸针在针刺松解神经干时,针刺治疗减轻了神经炎症及水肿部位的压迫、降低神经敏感性。针灸针在针刺大鼠坐骨神经干时明显降低了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DRG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COX-2的表达水平,这是产生抗炎镇痛的机制。

谢骏[9](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徐连杰[10](2020)在《基于不同参数设计的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参数的各电针组间比较和电针与普通针刺间的比较,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最佳适宜刺激参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严格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26例随机分为五组(A组:疏密波(>2Hz);B组:疏密波(<2Hz);C组:连续波(>2Hz);D组:连续波(<2Hz);E组:普通针刺),其中治疗期脱落3例,随访期脱落8例。五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A组、B组、C组、D组采用不同波形及频率的电针参数治疗,E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各组每周均治疗6次为1个疗程,每周休息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组的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H-B局部量化评分表、中医症状积分表进行评价。分别在入组后第5周、2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运用SPSS 21.0、Gra Ph Pad 8.0.1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绘图。结果:1.基线资料各组病例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线具有可比性。2.H-B分级量表A组、B组、C组、D组、E组五组患者分别经治疗2个疗程(W2)和4个疗程(W4)评价,组内比较,五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改善面神经功能分级方面无差异(P>0.05)。3.H-B局部量化评分组内比较:A组、B组、C组、D组、E组五组患者分别经治疗2个疗程(W2)和4个疗程(W4)后对H-B局部量化评分总分、前额、眼、颊、口角进行评价均有降低,在不同疗程比较均能有效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总体功能和前额、眼、颊、口角局部的功能,提示五组治疗方法均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疗法在第2个疗程时对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总体功能和前额功能方面效果较E组好(P<0.05),而其余各组在不同疗程后评价对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总体功能和前额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A组疗法在第2个疗程时对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眼闭合功能较C组、D组和E组好(P<0.05),而其余各组在不同疗程后评价对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眼闭合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五组治疗方法经2个疗程(W2)和4个疗程后在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面颊和口角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4.中医症状积分评价A组、B组、C组、D组、E组五组患者分别经治疗2个疗程(W2)和4个疗程(W4)后评价,组内比较:各组均能有效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中医症状,说明五组疗法均有效(P<0.05);组间比较:A组疗法在第2个疗程时对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中医症状较E组好,而其余各组在不同疗程后评价对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无差异(P>0.05)。5.疗效评价A组、B组、C组、D组、E组五组患者分别经治疗2个疗程(W2)和4个疗程(W4)后比较,五组治疗方法均有效,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A组、B组、C组、D组、E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76.9%、69.9%、61.9%、68.0%;治疗4个疗程后A组、B组、C组、D组、E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6.1%、96.1%、100.0%、92.0%。6.4个疗程后痊愈患者治疗次数比较各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A组(19±4.75)、B组(21±5.19)、C组(22.55±3.70)、D组(23.33±1.41)、E组(23.30±1.49),A组患者经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所需治疗次数明显低于C组、D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随访评价对纳入的患者经3次随访,有2例患者(C组1例,E组1例)在入组第5周随访有面瘫后遗症,1例出现肌痉挛(C组),1例出现联带运动(E组)。有1例患者(C组1例)在入组第2个月和第3个月随访有面瘫后遗症(均与第一次随访为同一患者),表明无论普通针刺还是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出现后遗症的概率均很小,3次随访,各组患者H-B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评价所有患者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电针与普通针刺在急性期介入治疗Bell氏麻痹均安全有效,总体疗效无差异;2.疏密波电针,频率>2HZ,在疾病早期(2-3周内)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中医症状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3.疏密波电针,频率>2HZ,在疾病早期(2-3周内)改善急性期Bell氏麻痹患者前额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在改善急性期Bell麻痹患者眼闭合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和连续波电针组;4.疏密波电针,频率>2HZ,急性期干预Bell氏麻痹平均痊愈治疗次数为19±4.75,低于普通针刺组和其它电针参数组。

二、激素用于乙醇性神经炎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用于乙醇性神经炎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眩晕膏穴位贴敷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眩晕膏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膏剂选药、制备、穴位的选择及基础药物
        2.2 课题分组及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估
        2.5 统计方法
        2.6 病例随访及脱落情况
        2.7 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主要观察结果对比
        3.2 次要观察结果对比
        3.3 疗效评估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不良反应
        3.6 安全性
讨论
    1 眩晕膏的研制背景
        1.1 前庭神经炎治疗现状
        1.2 西医理论对前庭神经炎的认识
        1.3 眩晕中医外治的发展
        1.4 穴位贴敷治疗
    2 眩晕膏的组成及药理学研究
        2.1 眩晕膏的制备
        2.2 芎芷石膏汤
        2.3 天麻钩藤饮
    3 眩晕膏穴位的选择
    4 眩晕膏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眩晕膏临床疗效方面
        4.2 眩晕膏主要观察指标方面
        4.3 眩晕膏次要观察指标方面
        4.4 眩晕膏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 眩晕膏不良反应方面
        4.6 眩晕膏安全性方面
    5 不足与改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庭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眩晕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3 眩晕障碍量表(DHI)
附录4 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试验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注意事项
        2.3 疗效评价标准及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治疗前比较
        4.2 治疗后比较
        4.3 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中医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认识
        1.1 文献记载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现代医学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认识
        2.1 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特点及生理作用
        2.2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因病机
        2.3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病理变化
        2.4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西医治疗
    3 治疗组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
        3.1 齐刺的选择依据
        3.2 毛刺的选择依据
        3.3 齐刺联合毛刺的选择依据
        3.4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动物实验模型
        3 离体组织实验模型
        4 细胞实验模型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相关抗体的研究进展
        1 NMO概述
        2 AQP4-IgG
        3 MOG-IgG
        4 GFAP抗体
        5 AQP1-IgG
        6 其他相关性抗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细胞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1 前言
        2 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
        3 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4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5 其他细胞因子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经角膜电刺激
        3 经眼眶电刺激
        4 经眼睑电刺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
    (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评估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特点
    (二)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3 疗效指标
        3.1 最佳矫正视力
        3.2 动态视野
        3.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NMO视神经萎缩患者一般资料
        4.2 临床表现
        4.3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4.4 针刺治疗前后动态视野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患者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案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模型诱导后视神经内AQP4-IgG的沉积
        2.2 大鼠视神经功能学变化
        2.3 视神经光镜观察结果
        2.4 视神经LFB染色结果
        2.5 脊髓光镜观察结果
        2.6 脊髓组织形态LFB染色结果
        2.7 大脑光镜及HE染色观察结果
        2.8 视网膜的光镜观察结果
        2.9 视神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2.10 视神经NFL免疫荧光结果
        2.11 视神经内CD68免疫荧光结果
    3 讨论
        3.1 NMO-ON动物模型构建国内外进展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调肝活络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疗效及机制探究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视神经F-VEP变化
        2.2 大鼠视神经PLR变化
        2.3 大鼠视网膜Brn3a变化
        2.4 大鼠视神经形态学变化(HE染色)
        2.5 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电镜)
        2.6 大鼠视神经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神经内目标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NMO-ON的中西医防治现状
        3.2 NMO-ON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3 调肝活络防治NMO-ON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4 结论
    5 本研究主要创新、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及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仪器设备与软件
    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2.4 实验方法
        2.4.1 脊髓背角或小脑病毒注射
        2.4.2 冰冻切片的制备
        2.4.3 RNA原位杂交(RNAScope)
        2.4.4 免疫荧光
        2.4.5 腰段脊髓GABA免疫染色
        2.4.6 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2.4.7 化学发光法分析组织中 ALDH2 的蛋白质含量 (Protein simple)
        2.4.8 Western blot
        2.4.9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2.4.10 小鼠基因型鉴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2.4.11 线粒体中ALDH2 酶活性的检测
        2.4.12 鞘内注射
        2.4.13 CFA诱导慢性炎性疼痛模型
        2.4.14 甩尾反射测试
        2.4.15 热板测试
        2.4.16 电子冯·弗雷测试(Electronic von Frey)
        2.4.17 足底热痛测试(Hargreaves test)
        2.4.18 Rotarod测试
        2.4.19 Locomotor activity
        2.4.20 体温的测定
        2.4.21 翻正反射
        2.4.22 GC-MS 测定脊髓组织和血浆中乙醇和乙醛的含量
        2.4.23 比色法测定血清和脊髓组织中乙酸盐含量
        2.4.24 LC-MS/MS法测定腰段脊髓中GABA的含量
        2.4.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脊髓中ALDH2 的分布与表达
    3.2 ALDH2 含量及活性在星形胶质细胞 ALDH2 特异性敲除小鼠中显着降低
    3.3 星形胶质细胞 ALDH2 特异性敲除可显着降低乙醇介导的镇痛效应
    3.4 星形胶质细胞 ALDH2 特异性敲除不影响小鼠脊髓及血浆中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含量
    3.5 星形胶质细胞ALDH2 特异性敲除降低小鼠脊髓中乙醇代谢产物乙酸及GABA的含量
    3.6 乙醇代谢产物乙酸盐可诱导与乙醇类似的镇痛效应
    3.7 脊髓背角注射 AAV5-GFAPCre 病毒可特异性降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ALDH2 含量
    3.8 脊髓特异性星形胶质细胞ALDH2 敲除可逆转乙醇诱导的镇痛效应
    3.9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 不改变乙醇诱导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温度降低
    3.10 脊髓中 GABAA 及 GABAB 受体参与乙醇与乙酸盐介导的镇痛效应,但不参与乙醇及乙酸盐介导的运动功能损害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酒精与疼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
        2.3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局限性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分组
        2.3 试验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结果
        6.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6.2 基线资料统计分析
        6.3 疗效结果分析
        6.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导师观点
        1.2 四步法的理论依据
        1.3 四步法针刺方义
        1.4 四步法治疗特色
        1.5 针刺治疗介入时机的选择
        1.6 选取Ⅴ型面瘫的依据
        1.7 评分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3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3.1 随机分组问题
        3.2 样本量及病例来源问题
        3.3 操作方面
        3.4 试验组设置问题
        3.5 客观观察指标较少
        3.6 疗程问题
        3.7 研究的难点问题
        3.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两组H-B评级比较
    4 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5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7 安全性分析
    8 成本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理论探讨
        2.1 基于“住痛解难”理论
        2.2 埋线疗法的选用依据
        2.3 健侧埋线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探讨
        2.4 “面五穴”取穴依据
        2.5 “调神”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意义
        2.6 精准治疗对顽固性面瘫的意义
    3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3.1 立足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3.2 力倡健侧埋线
        3.3 操作规范,经济安全,易于推广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余师访谈
附录 B: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附录 C: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 D: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E: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 F:安全性分析
附录 G:知情同意书
综述 顽固性面瘫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8)针灸针神经干松解术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的镇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9)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不同参数设计的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病程分期标准
    5.辨证诊断标准
    6.纳入与排除标准
        6.1 纳入标准
        6.2 排除标准
    7.病例脱落与处理
        7.1 剔除与脱落标准
        7.2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8.受试者依从性
    9. 研究设计
        9.1 研究设计类型
        9.2 随机方法
        9.3 盲法设计及实施
        9.4 对照
    10.分组与治疗方法
        10.1 分组
        10.2 辅助治疗
        10.3 针刺治疗
        10.3.1 选穴
        10.3.2 针具选择
        10.3.3 针刺基本操作
        10.4 治疗周期
    11.观察指标
        11.1 一般项目
        11.2 诊断学指标
        11.3 疗效评价指标
        11.3.1 主要指标
        11.3.2 次要指标
        11.4.安全性观察
        11.5 安全性评价
    12.统计分析
    13.偏倚控制
    14.伦理学原则
研究结果
    1.病例纳入情况
    2.治疗期研究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1.1 各组病例来源分布
        2.1.2 各组患者性别、病位分布
        2.1.3 各组患者病程、年龄分布
        2.2.治疗结果
        2.2.1 各组患者H-B分级量表比较
        2.2.2 H-B局部量化评分
        2.2.3 中医症状积分
        2.2.4 疗效评价
        2.2.4.1 有效率比较
        2.2.4.2 各组患者 4 个疗程后痊愈患者治疗次数比较
    3. 随访情况分析
        3.1 入组第5周随访情况
        3.2 入组第2个月随访情况
        3.3 入组第3个月随访情况
    4.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祖国医学与西医学对Bell氏麻痹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Bell氏麻痹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Bell氏麻痹的认识
    2.关于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
    3.关于电针参数的选择
    4.关于电针穴位的选择
    5.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病例信息
    附2: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
    附3:House-Brackmann局部量化评分
    附4:中医症状积分表
致谢
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四、激素用于乙醇性神经炎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眩晕膏穴位贴敷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效果观察[D]. 黄芳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齐刺加毛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D]. 方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D]. 韩梦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LDH2在调控酒精代谢及酒精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金世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沁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黄可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针灸针神经干松解术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的镇痛机制研究[D]. 栾雪峰. 佳木斯大学, 2020(12)
  • [9]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不同参数设计的电针治疗急性期Bell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D]. 徐连杰.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激素治疗酒精性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