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文文献综述)
辛涛[1](2021)在《《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七篇序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推广《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及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于1872至1893年期间为再次出版《宣言》的国家撰写的序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容不仅有对《宣言》文本思想的阐释,而且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凝练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宣言》的理论价值,规范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水准。七篇序言不仅发挥着《宣言》“说明书”的作用,而且其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拓宽了对《宣言》文本的研究深度,打开了结合序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思路。七篇序言是开启《宣言》思想大门的关键一步,本论文首先通过对七篇序言的撰写背景与撰写缘由入手展开深入研究。其次,通过对七篇序言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最后,研究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系统和深入把握《宣言》文本的核心要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索新的价值,通过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研究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当代价值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组成,其中,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对党的建设所提供和给予的重要启示。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本选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阐述七篇序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七篇序言创作原因,并且对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概述。第二章:从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品质三个方面对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展开学理分析和深入研究。第三章:从七篇序言的理论价值、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及对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三个方面阐明了七篇序言的当代价值。
杨圆圆[2](2020)在《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大荒精神是在建国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培育和磨砺出来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是一种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伟大民族精神。北大荒精神是时代产物,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助推器”,不仅仅是北大荒人前行的风向标,更是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引擎。因此,对于北大荒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步入新时代,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北大荒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本文立足于北大荒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梳理出它的主要源流,即,黑土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根基,军旅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动力源,移民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催化剂,知青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新能量。北大荒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即,以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勇于开拓的勇气担当、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以及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并彰显了时代价值,即,它凭借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北大荒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它凭借着它能够凝聚共识、明确党廉政建设的价值向度、夯实稳定社会秩序的群众基础为政治稳定提供助力;它在北大荒垦区开发、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丰富、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凝聚社会正能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力量。
赵文涛[3](2019)在《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坚持以“零容忍”态度高压惩治腐败,并提出了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步走战略。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对我国反腐倡廉建设起到教育、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实现不想腐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北大荒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优秀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发源于黑龙江垦区,体现着北大荒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丰富的廉政内涵。弘扬北大荒精神,深入挖掘其廉政内涵,必然能够为黑龙江垦区的廉政文化建设起到重要地推动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和主要内涵。本章对北大荒的基本情况、建设历程以及北大荒精神的形成进行了介绍,使人们对黑龙江垦区以及北大荒精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四个方面论述了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奋发向上、敢于担当、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甘于奉献、克己奉公、淡泊名利、胸怀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等精神内涵,使人们深入了解北大荒精神,为进一步挖掘北大荒精神的廉政内涵做铺垫。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廉政文化进行研究。本章对廉政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方面对我国廉政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主要研究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使人们全面了解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第四章主要研究以北大荒精神引领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本章论述了如何弘扬北大荒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作风建设、培养担当精神、加强纪律建设,从而加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论述了如何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廉政制度的整体设计、优化权力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从而加强廉政制度文化建设;论述了如何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文化资源来加强廉政物质文化建设。
常宝玺[4](2018)在《因时而变与继往开来:以历史视角探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有其重要的动力之源、丰富的历史经验、迫切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因时而变的时代主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问题意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课题,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回答,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不断实现时代化,以应对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高爽,徐梓彦[5](201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共产党宣言》坚守的辩证关系》文中提出《共产党宣言》的特殊地位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别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对《共产党宣言》的坚守之间既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也存在着外部紧张性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对《共产党宣言》的验证、丰富和发展,与《共产党宣言》的科学解读互证相成。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和对《共产党宣言》主观认知能力等制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坚持《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然是曲折的历史进程。实践,作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本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又使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变得更为自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有真问题意识、正确的方向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并且与时俱进。
白冰[6](2018)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自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历时170年而经久不衰,并且在人类社会时代更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自身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指导力。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跨越国家、民族和历史的界限,对人类进步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总是与时代及其转换内在关联。马克思主义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揭示时代本质,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要求,解答时代课题,进而推动时代发展;并在反映和指导时代前进的实践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奉者和忠实的实践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者和发展者。作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时代高度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性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进步和中国社会发展课题。因此,认真梳理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进程及其经验启示,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而科学的智力支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题,系统深入梳理、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从内涵、特征、构成等多方面对时代、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概念分析,进而为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历程,提供基本概念方面的理论铺垫。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两方面入手,阐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合法性依据。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性质特点,决定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基础、动力和可能性。从现实状况上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解答当今时代新课题的需要,是回应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第三,分阶段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一,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新中国成立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程阶段。在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先进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引介、传播中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学判定中国革命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其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尽管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曾遭遇挫折、走过弯路,但仍然取得巨大成绩: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其三,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向新阶段。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时抓住时代主题转换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提出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新课题;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其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入了新阶段。一是依据历史方位变化,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是依据时代变化,揭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三是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四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五是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六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第四,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理论成果,也是时代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其一,毛泽东思想的时代发展,主要体现在立足中国,创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贡献,主要体现在创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等;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创新。一是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在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由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及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二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而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三是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目标。第五,总结、提炼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经验启示。其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时代性质,精准判断时代主题,客观把握时代特征;其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思想理论上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二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依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实际,在继承基础上勇于理论创新;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实践;其三,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其四,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关系。“三化”之间是内在辩证关系;在时代化中推进中国化,同时在时代化背景下落实大众化;努力使“三化”在辩证联系中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总之,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历程,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通过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时代化的历程、理论成果,从其各个发展阶段的相互关联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有助于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
刘万民[7](2014)在《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内在规定、基本要求、历史演进,以及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实现问题。从德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深入探讨了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本质特征,解析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思想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德为先用人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传承发展,分析了完善选拔方式、教育方式、干部德的立法、监督方式、激励方式等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实现路径。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内在规定。探讨“德”的概念,以及“德”观念形成发展。总结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存在弊端和历史启示。分析德的隐蔽性、多样性、多变性、主观性、内敛性特征,分析干部德的价值取向具有政治性、强制性、先进性、示范性要求。对“德”、“先”、“才”及“以德为先”进行详细阐释,从领导学、管理学、人才学角度,对以德为先用人思想进行多维解析。第二章梳理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历史演进。论述了中国古代“用贤”、“尚德”用人思想,梳理中国古代以德选官制度,解析传统“用贤”、“尚德”用人思想的当代价值。总结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以德为先用人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用人思想,探索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历史传承。从理论基础、经济基础、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四方面阐述古今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本质区别。分析了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第三章论述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基本要求。主张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关系,德与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概括了当代干部德的标准,提出当代干部德的内涵应当包括忠诚、公正、为民、务实、清廉五个范畴,外延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针对如何提高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科学化这个难题,分析了干部德的考核评价中存在的考核标准概念化、考核内容抽象化、考核范围狭窄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考核结果公式化弊端,提出应当遵循扩大民主、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从时间、空间、价值三个维度考核评价干部的德,并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探索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实现路径。在当代中国践行以德为先用人思想,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完善选拔方式、教育方式、干部德的立法、监督方式和激励方式。选拔方式在明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以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措施。教育方式部分分析了中国官德教育的传统和经验,干部德的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创新干部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干部德的立法部分提出干部道德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分析道德立法的国外经验,提出完善中国道德法制化的措施。监督方式部分根据干部德的监督理论,分析了目前干部德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组织监督体系、舆论监督体系和大众监督体系的措施。激励方式部分提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相统一的,干部需要正当利益回报,解决当前干部激励工作中存在物质激励缺乏吸引力、动力强化效应微弱、激励缺乏持续性、动力机制缺乏针对性、激励手段过于简单等问题,需要健全精神激励方式、物质激励方式、职务激励方式,不断完善干部激励机制。
储着源[8](2013)在《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内涵、动力、实践、成就、范式等展开了研究。但仍然需要对理论创新概念、历史、方向、方法论、体制机制等进行深入探究,其中关键的是从中国理论建设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评述现状,认识不足,总结经验,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威[9](2012)在《论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十七大党章中的体现》文中研究指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而党章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产生、发展和建设状况的历史真实记录,本文论证了十七大党章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历史见证。
韩艳涛[10](201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文中提出从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开始,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到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保持了党在思想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向前发展。在对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视域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问题进行了统摄性的分析和研究。文章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理论自觉为主线,在对理论自觉发展轨迹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实现路径和内在规律,剖析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实现理论自觉的有效措施,并专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理论自觉的实践主体在其实现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使得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引言部分界定了文章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述了开展此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掌握并分析大量研究素材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状况,同时,阐明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新意和不足之处,介绍了论文写作中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从五四运动时期到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从萌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和思维特征,阐释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深刻的科学内涵。论文第二章着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理论自觉的实践主体在推动理论自觉实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辨证分析党的领袖人物和普通党员在理论自觉中的不同作用,阐明理论自觉的实现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回顾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历史,阐明其对于实现理论自觉的前提性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阐明其对于实现理论自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阐述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辩证关系,揭示将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论文第三章通过认真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理论自觉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实现路径,即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从学习吸收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中、从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中、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中不断实现理论自觉。论文第四章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为其他国家的理论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既反映了其理论上的指导性,又突出其现实上的实践性。论文第五章针对理论自觉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应对措施,如加强理论自觉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理论素质、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等。这些措施的落实对于今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进一步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不会一劳永逸、一次完结,而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依然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二、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缘由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背景 |
一、欧洲革命运动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 |
二、第一国际推动无产阶级革命顺利进行 |
三、巴黎公社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树立榜样 |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撰写缘由 |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 |
二、欧洲工人运动的实际需要 |
三、再版《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需要 |
第三节 七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坚持与发展 |
一、1872年德文版序言 |
二、1882年俄文版序言 |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 |
四、1888年英文版序言 |
五、1890年德文版序言 |
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
七、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内容 |
一、阐明《宣言》的核心思想 |
二、明确《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
三、根据历史形势进行补充完善 |
四、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
第二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逻辑 |
一、以《宣言》再版与传播历程为起点 |
二、以《宣言》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为主线 |
第三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品质 |
一、坚定不移扞卫马克思主义 |
二、科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
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三章 七篇序言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七篇序言的理论价值 |
一、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二、坚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 |
三、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二节 七篇序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关于新时代政治建设的启示 |
二、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
三、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三节 七篇序言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守“初心”和“使命” |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
1.1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1.1.1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国际背景 |
1.1.2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国内背景 |
1.2 北大荒精神形成与发展过程 |
1.2.1 艰苦创业时期北大荒精神初步形成 |
1.2.2 文革动乱时期北大荒精神进一步发展 |
1.2.3 改革开放时期北大荒精神生成发展 |
1.2.4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创新发展 |
1.3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渊源 |
1.3.1 黑土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根基 |
1.3.2 军旅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动力源 |
1.3.3 移民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催化剂 |
1.3.4 知青文化是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新能量 |
1.4 北大荒精神的概念和特征 |
1.4.1 北大荒精神的概念 |
1.4.2 北大荒精神的特征 |
第二章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意蕴 |
2.1 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
2.1.1 自立自强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核 |
2.1.2 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底色 |
2.2 勇于开拓的担当精神 |
2.2.1 敢闯敢干是勇于开拓精神的底蕴 |
2.2.2 改革创新是勇于开拓精神的灵魂 |
2.3 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 |
2.3.1 胸怀全局是顾全大局精神的本质 |
2.3.2 富民强国是顾全大局精神的核心要义 |
2.4 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 |
2.4.1 心怀责任是无私奉献精神的精髓 |
2.4.2 淡泊名利是无私奉献精神的实质 |
第三章 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价值 |
3.1 北大荒精神始终是北大荒人的精神支撑 |
3.1.1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的精神底色 |
3.1.2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 |
3.1.3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时代风范 |
3.1.4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道德追求 |
3.2 北大荒精神为政治稳定提供助力 |
3.2.1 北大荒精神为坚定党的领导凝聚共识 |
3.2.2 北大荒精神为党的廉政建设指明正确的价值向度 |
3.2.3 北大荒精神为稳定社会秩序夯实群众基础 |
3.3 北大荒精神是垦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
3.3.1 北大荒精神是打造垦区粮食“航母”的精神动力 |
3.3.2 北大荒精神是农垦改革的驱动力 |
3.3.3 北大荒精神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助力器” |
3.4 北大荒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力量 |
3.4.1 北大荒精神丰富文化土壤,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
3.4.2 北大荒精神指引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 |
3.4.3 北大荒精神凝聚社会正能量,滋长文化的信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主要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及其主要内涵 |
第一节 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及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
一、北大荒的发展历程 |
二、北大荒精神的形成 |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 |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 |
二、勇于开拓的精神 |
三、顾全大局的精神 |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 |
第二章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
第一节 廉政文化的概念界定 |
一、廉政的含义 |
二、廉政文化的含义 |
第二节 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廉政精神文化 |
二、廉政制度文化 |
三、廉政物质文化 |
第三节 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 |
一、我国当代廉政文化的特征 |
二、我国当代廉政文化的作用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不断增强廉政精神文化影响 |
二、不断提升廉政制度文化保障 |
三、不断夯实廉政物质文化基础 |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廉政精神文化的思想影响不足 |
二、廉政制度文化的监督制约不够 |
三、廉政物质文化的直接影响不强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北大荒精神弱化 |
二、体制机制存弊端 |
三、文化影响力不足 |
第四章 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作风建设 |
三、培养责任意识 |
四、增强纪律规范 |
第二节 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加强廉政制度的整体设计 |
二、加强权力结构的调整优化 |
三、加强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保证 |
第三节 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物质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文化资源 |
二、突出廉政主题创新宣传载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4)因时而变与继往开来:以历史视角探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化之“源”: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二、时代化之“流”:马克思主义对因时而变时代课题的回答 |
三、时代化之“要”: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和变与不变 |
(5)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共产党宣言》坚守的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坚持《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内在逻辑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共产党宣言》坚守的张力及其化解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本质要义 |
(6)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时代、时代化概念辨析 |
2.1 时代 |
2.1.1 时代的内涵 |
2.1.2 时代的构成 |
2.1.3 时代的划分 |
2.1.4 时代的特征 |
2.2 时代化 |
2.2.1 时代化的涵义 |
2.2.2 时代化的条件 |
2.2.3 时代化的过程 |
2.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2.3.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
2.3.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依据 |
3.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
3.1.1 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 |
3.1.2 科学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 |
3.1.3 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动力 |
3.1.4 开放性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 |
3.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依据 |
3.2.1 解答时代课题的需要 |
3.2.2 阐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需要 |
3.2.3 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
3.2.4 澄清误读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历程 |
4.1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程 |
4.1.1 在引介传播中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4.1.2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判定中国革命性质 |
4.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辟中国革命道路 |
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曲折发展 |
4.2.1 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4.2.2 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4.2.3 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
4.3 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推进 |
4.3.1 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4.3.2 提出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4.3.3 阐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思想 |
4.3.4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 |
4.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
4.4.1 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4.4.2 揭示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 |
4.4.3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4.4.4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
4.4.5 提出新时代党建总要求 |
4.4.6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格局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理论成果 |
5.1 毛泽东思想 |
5.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5.1.2 毛泽东思想的时代创新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创新 |
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5.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创新 |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经验启示 |
6.1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 |
6.1.1 正确认识时代性质 |
6.1.2 精准判断时代主题 |
6.1.3 客观把握时代特征 |
6.2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 |
6.2.2 发展马克思主义 |
6.3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
6.3.1 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6.3.2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
6.3.3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
6.4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关系 |
6.4.1 在时代化过程中推进中国化 |
6.4.2 在时代化背景下落实大众化 |
6.4.3 坚持“三化”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 以德为先用人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内在规定 |
一、德的内涵及其发展 |
(一) 德的语义阐释和德的观念形成 |
(二)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
(三) 德的特征 |
(四) 干部德的价值取向 |
二、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本质 |
(一) “先”的界定 |
(二) “才”的界定 |
(三) “以德为先”的界定 |
三、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多维解析 |
(一) 领导学对以德为先的研究 |
(二) 管理学对以德为先的研究 |
(三) 人才学对以德为先的研究 |
第二章 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中国传统以德为先用人思想 |
(一) 中国古代“用贤”、“尚德”用人思想 |
(二) 中国古代以德选官制度 |
(三) 传统“用贤”、“尚德”用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
二、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实践传承 |
(一) 各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用人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以德为先”用人思想 |
(三) 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三、古今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区别 |
(一) 理论基础不同 |
(二) 经济基础不同 |
(三) 服务对象不同 |
(四) 价值观念不同 |
四、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特色 |
(一) 民族特色 |
(二) 时代特色 |
(三) 理论特色 |
(四) 实践特色 |
第三章 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基本要求 |
一、德与才的关系 |
(一) 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关系 |
(二) 德与才的主从关系 |
二、干部德的标准 |
(一) 干部德的标准的制定原则 |
(二) 干部德的内涵 |
(三) 干部德的外延 |
三、干部德的考核评价 |
(一) 干部德的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 |
(三) 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的多维视角 |
(四) 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
第四章 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的实现路径 |
一、选拔方式 |
(一) 干部选用制度的基本理论 |
(二) 干部选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三) 干部选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四) 完善干部选用路径分析 |
二、教育方式 |
(一) 干部道德教育的经验借鉴 |
(二) 新的历史特点下干部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
(三) 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
(四) 干部道德教育的重点 |
三、干部德的立法 |
(一) 干部道德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 道德立法的国外经验 |
(三) 干部道德法制化的路径选择 |
四、监督方式 |
(一) 以德为先用人实现的重要保障 |
(二) 目前对干部德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对干部的德实行有效监督的实现途径 |
五、激励方式 |
(一)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统一 |
(二) 干部需要正当的利益回报 |
(三) 当前干部激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四) 完善干部激励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内涵论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动因论 |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论 |
(一) 如何进行理论创新 |
(二) 如何处理理论创新实践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
(三) 理论创新主体问题 |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就论 |
(一) 理论创新之邓小平理论 |
(二) 理论创新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三) 理论创新之科学发展观 |
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论 |
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综合研究 |
七、评析与展望 |
(9)论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十七大党章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七大党章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
二、十七大党章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历史见证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写作思路、新意与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理论自觉的初步萌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
1.1.1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艰难抉择 |
1.1.2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
1.1.3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1.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理论自觉萌芽的产生 |
第二节 理论自觉的率先垂范:毛泽东思想 |
1.2.1 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问题 |
1.2.2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
1.2.3 倡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
1.2.4 创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2.5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
第三节 理论自觉的开拓创新:邓小平理论 |
1.3.1 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
1.3.2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
1.3.3 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
1.3.4 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论断 |
第四节 理论自觉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4.1 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1.4.2 明确理论创新的重要价值和基本要求 |
1.4.3 阐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理念 |
第五节 理论自觉的升华发展: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
1.5.1 深化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
1.5.2 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
1.5.3 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
1.5.4 确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主题 |
第六节 理论自觉的科学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6.1 中国共产党理论成果的自觉深化 |
1.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导 |
1.6.3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
第一节 领袖人物和全党的智慧结晶是理论自觉的基础 |
2.1.1 领袖人物在理论自觉中的突出作用 |
2.1.2 领袖人物的理论自觉与人民群众的理论创造相统一 |
第二节 重视理论学习是理论自觉的前提 |
2.2.1 理论学习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必然要求 |
2.2.2 理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
2.2.3 思想解放运动是促进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 |
2.2.4 理论教育活动是提高全党理论水平的重要手段 |
第三节 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是理论自觉的保证 |
2.3.1 奋斗历程的时代沿革是培养理论创新意识的基础 |
2.3.2 历史使命的现实召唤是形成理论创新意识的动力 |
2.3.3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提高理论创新意识的根本 |
第四节 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
2.4.1 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
2.4.2 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 |
2.4.3 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
2.4.4 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
第三章 理论自觉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3.1.1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
3.1.2 准确把握中国国情 |
3.1.3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
第二节 学习吸收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 |
3.2.1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
3.2.2 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
3.2.3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
第三节 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 |
3.3.1 正确认识时代课题是理论自觉的历史前提 |
3.3.2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理论自觉的中心任务 |
3.3.3 解决重大突出问题是理论自觉的重要契机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 |
3.4.1 中国民族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
3.4.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扬弃和阐释 |
3.4.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功能互补 |
第四章 理论自觉的作用和价值 |
第一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4.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4.1.2 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4.1.3 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 |
4.1.4 注重实践对理论成果的检验 |
第二节 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
4.2.1 助推党的思想理论发展 |
4.2.2 促进党的实践创新 |
4.2.3 推动党对制度建设规律的探求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
4.3.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
4.3.2 突破民族文化的发展困境 |
4.3.3 为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科学方法 |
4.3.4 指导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 |
第四节 为其他国家的理论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 |
4.4.1 世界视野是理论自觉的重要特征 |
4.4.2 理论自觉的方法论对其他国家理论创新的借鉴意义 |
4.4.3 理论自觉的成果对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启示作用 |
第五章 进一步实现理论自觉的有效措施 |
第一节 加强理论自觉的体制机制建设 |
5.1.1 健全促进理论自觉的制度体系 |
5.1.2 形成理论自觉的评价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提高实践主体的理论素质 |
5.2.1 重视党的理论宣传 |
5.2.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
5.2.3 营造促进理论自觉的社会环境 |
5.2.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三节 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
5.3.1 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
5.3.2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
5.3.3 借鉴与扬弃相统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D]. 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北大荒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杨圆圆.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弘扬北大荒精神加强黑龙江垦区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文涛. 齐齐哈尔大学, 2019(02)
- [4]因时而变与继往开来:以历史视角探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 常宝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11)
- [5]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共产党宣言》坚守的辩证关系[J]. 高爽,徐梓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6]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发展研究[D]. 白冰. 辽宁大学, 2018(02)
- [7]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研究[D]. 刘万民.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8]党的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述评[J]. 储着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9]论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十七大党章中的体现[J]. 张威. 企业导报, 2012(04)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 韩艳涛. 南开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