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院病人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宁超群,艾琳,胡主花,陈军虎,田利光[1](2021)在《我国人群和动物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一种可寄生于人类和多种动物的单细胞、厌氧性肠道原虫,在全球广泛分布。芽囊原虫感染在我国健康人群、儿童、学生、门诊及住院患者、腹泻等人群中均有报道,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率较高,广西和云南地区人群感染率相对较高。根据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芽囊原虫分为17种亚型(ST1~ST17),其中ST1~ST9、ST12亚型可感染人和动物,ST10~ST17亚型仅感染动物。我国人群芽囊原虫基因亚型以ST1~ST3为主,并存在ST1和ST3、ST1和ST2、ST2和ST3等混合基因亚型感染。本文就我国人群和不同动物感染芽囊原虫的流行病学、基因分型进行综述。
周春香[2](2019)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更是猪肉消费大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3325万头,出栏商品猪68861万头;2017年猪肉消费量5456.55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达39.76千克,占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的60%以上。所以,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感染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在养猪生产中猪感染寄生虫十分普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寄生虫还可以感染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威胁。中国种猪资源丰富,有很多优质地方猪种,如藏猪、豫南黑猪、民猪、太湖猪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还引进多个外来品种,如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等。因地域条件因素,中国多种养猪模式并存,有原始放牧模式、养殖场散养模式、公司集约化养殖模式等。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品种猪的寄生虫感染与流行有何不同,为此本文在西藏林芝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河南三门峡、开封市等4个地区,对不同饲养模式条件下3个品种猪(藏香猪、豫南黑猪、长白猪)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猪隐孢子虫虫种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进行鉴定,以及人兽共患风险和种系进化关系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制定猪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为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1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采集了河南省(开封长白猪229份和三门峡豫南黑猪246份)和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香猪225份和米林县藏香猪490份)4个区域的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粪便样品进行寄生虫检查,共检出5种寄生虫:猪蛔虫(Ascaris sui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sp)、猪毛尾线虫(Trichuris suis)、猪等孢球虫(Isosp ora suis)和阿米巴原虫(Amoeba protozoa),感染率分别为15.71%、11.17%、1.09%、19.07%和26.72%。总的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1.59%(614/1190)。西藏林芝地区的感染率为64.34%,河南地区的感染率为32.42%。自然放牧养殖模式寄生虫感染率为90.10%,分别高于散养模式(60.10%)、集约化养殖模式(37.99%)和阶段放养模式(28.86%)的猪。藏香猪、豫南黑猪和长白猪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4.34%、27.23%和37.99%。感染的优势虫种,在自然放牧模式和集约化养殖模式均为猪等孢球虫和阿米巴原虫,在散养模式为阿米巴原虫和猪蛔虫,在阶段放养模式为猪等孢球虫和食道口线虫。自然放牧和散养猪均可发生2~4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而集约化养殖和阶段放养猪未发现3种及以上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及感染的优势虫种与猪饲养模式、猪品种和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2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隐孢子虫体积微小,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 μm。因显微镜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较低,故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SU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3份样品呈Cryptospoidium阳性,总感染率为1.93%(23/1190)。长白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地方品种藏香猪0.42%(3/715)和豫南黑猪0.41%(1/246);保育阶段仔猪(1~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6%(21/482),明显高于哺乳阶段(<1月龄,0.21%,1/467)和育肥阶段(>2月龄,0.41%,1/241)的猪(P<0.01);集约化养猪模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自然放牧(0%,0/101)、散养(0.49%,3/614)和阶段放养(0.41%,1/246)等饲养模式的猪;河南省猪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4.21%,高于西藏地区的猪(0.42%)(P<0.01)。在1头哺乳仔猪(<1月龄)和1 1头保育仔猪(1~2月龄)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C.suis,在10头保育仔猪(1~2月龄)和1头育肥猪(>2月龄)检测到C.scrofarum。分离到的12个C.suis(52.17%,12/23)和11个C.scrofarum均为种类单独感染(47.83%,11/23),无混合交叉感染。结论:猪隐孢子的感染及感染的种类与猪品种、饲养模式、日龄(或饲养阶段)及所在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C.suis主要感染2月龄以下仔猪,C.scrofarum主要感染2月龄及以上的大猪。3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毕氏肠微孢子虫同隐孢子虫一样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因显微镜检测方法准确率低,实验室常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corytozoon bieneusi)ITS基因,并对MS1、MS3、MS4和MS7位点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猪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54.2%(645/1190)。在西藏工布江达县猪的感染率为41.3%(93/225),西藏米林县为44.1%(216/490),河南三门峡地区75.6%(186/246),河南省开封地区65.5%(150/229)。西藏藏猪感染率为43.2%(309/715),豫南黑猪感染率75.6%(186/246),长白猪感染率65.5%(150/229)。自然放牧模式感染率为13.9%(14/101),养殖场模式感染率为57.9%(631/1089),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0日龄以上的感染率为94.6%(228/241),30~60日龄的感染率为64.3%(310/482),30日龄以下的感染率为44.3%(207/467),三者间差异显着(P<0.01)。将获得的序列校准比对后共发现10种E.bieneusi基因型,其中8个为已报道的基因型(EbpC,EbpA,CHG19,CHC5,Henan-Ⅲ,I,D和H),2个为新基因型(XZP-Ⅰ和XZP-Ⅱ)。基于对小卫星/微卫星位点MS1、MS3、MS4和MS7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别获得18、7、16和13个基因型。通过强连锁不平衡(LD)和重组事件分析,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猪E.bieneusi种群为克隆性群体结构。群体间成对遗传距离(FST)和基因流(Nm)均较低,表明来自不同寄主的E.bieneusi群体的基因流动有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结构分析和遗传网络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寄主适应性和地理隔离。结论:猪E.bieneusi的感染与猪饲养模式、日龄有直接关系,猪E.bieneusi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具有广泛流行性、宿主适应性、地理区域隔离性和人兽共患潜力的存在。
郑玲[3](2019)在《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孢子虫(CVyptosporidium)、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p.)、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三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肠道原虫,常经粪口途径传播,流行范围广。羊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艾美尔属(Eimeria)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山羊或绵羊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引发的一种肠道原虫病。主要易引起羊的生长代谢缓慢及繁殖能力下降,在羊的任何生长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该病,其中羔羊最易感染,并且死亡率极高。肠道原虫病不仅给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兽共患的原虫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为了明确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原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及球虫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的基因型分布,采集自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六省区共935份羊粪便样品,显微镜检测结合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探索我国上述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分布,评估采样地区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风险。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离心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我国河南、贵州、陕西、辽宁,内蒙、新疆六个地区的935份羊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3.9%(784/935),其中,166份样品混合感染有2-4种肠道寄生虫。显微镜检测共发现7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艾美耳球虫81.1%(758/935)、阿米巴原虫1 1.2%(105/935)、鞭虫3.2%(30/935)、圆线虫9.2%(86/935)、细颈线虫0.4%(4/935)、莫尼茨绦虫2.1%(20/935)、双腔吸虫0.1%(1/935)。其中艾美尔球虫为优势虫种。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河南 92.1(269/292)%、贵州 79.6(86/108)%、陕西100%(68/68)、辽宁100%(35/35)、内蒙古 87%(20/23)、新疆 75.5%(306/409)。分别扩增隐孢子虫、芽囊原虫SSU r RNA、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并测序,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隐孢子虫阳性样品52份,总感染率为5.6%(52/935)。经测序比对分析,共发现三种隐孢子虫种,分别为肖氏隐孢子虫(C.xiaoi,n=20)、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n=28)和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n=4)。其中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为优势虫种。6省区中,河南羊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16.8%(49/292),陕西和辽宁感染率分别为1.5%(1/68)和5.7%(2/35),而贵州、内蒙古、新疆均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其中人兽共患的隐孢 种类为C.ubiquitum,C parvum。基于SSU r RNA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1 12份。总感染率为12.0%(112/935)。共检测出6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ST 6、ST 14。其中河南鉴定出5种芽囊原虫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和ST 14,总感染率为31.5%(92/292)。贵州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6,总感染率为4.6%(5/108)。陕西鉴定出两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14,总感染率为7.4%(5/68)。内蒙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5,总感染率为39.1%(9/23)。辽宁仅鉴定出ST 10一种芽囊原虫亚型,感染率为2.9%(1/35)。新疆则没有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检测到的芽囊原虫具有人兽共患基因亚型的为:ST 1、ST 4、ST 5、ST 6。基于ITS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微孢子阳性样品324份,总感染率为34.7%(324/935)。各地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河南71.9%(210/292)、辽宁5.7%(2/35)、贵州26.9%(29/108)、陕西 44.1%(30/68)、内蒙 13.0%(3/23)、新疆 12.2%(50/409)。共检测出 11 种基因型,分别为 BEB6、CDE13、CHC8、CHD3、CHG1、CHG3、CHG5、COS-I、EbpC、I、OEBI、其中BEB6和CHC8为优势基因型。其中具有人兽共患风险的基因型为: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进行调查,明确部分地区羊球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以及三种人兽共患原虫的基因型分布。发现的隐孢子虫中有2种具有人兽共患性(C.ubiqutitum、C.parvum),芽囊原虫中有4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亚型(ST1、ST4、ST 5、ST 6),微孢子虫中有9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型(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研究结果为羊肠道寄生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余复昌[4](2017)在《中国圈养金丝猴和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与人兽共患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以及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常见的可通过食物传播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性原虫,均可引起人的不同程度腹泻,尽管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自限性腹泻,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而庞大的物种多样性也导致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以及流行情况更加复杂。其中圈养或野生非人灵长类由于具有跟人类更接近的亲缘关系,在这三种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传播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许多寄生虫的储存宿主。同时,非人灵长类和人类都能共同感染一些特定寄生虫虫种、集聚体类型或基因型,因此,对这些虫种、集聚体类型或基因型的分子进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之间传播的机制。目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常规诊断和监测以及报告系统不完善,且国内有关于这三种肠道原虫感染非人灵长类和人类的报道较少,从而导致其发病率被低估。为更进一步查明动物园圈养的金丝猴种群中这三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掌握它们在金丝猴种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6月至11月从北京市动物园、北京野生动物园、上海市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山西太原市动物园和安徽铜陵市动物园共采集金丝猴粪便样品160份,通过镜检共在103份样品中发现了6类寄生虫的虫卵、卵囊或包囊,总体感染率为64.4%。6类肠道寄生虫分别为:鞭虫、球虫、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类圆线虫,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58.8%、13.8%、10.0%、1.9%、0.6%和0.6%。阳性样品中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寄生虫的样品有30份,混合感染率为29.1%。另外,本研究对160份金丝猴粪便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对三种肠道原虫基于不同的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三种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52.5%(84/160),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以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8/160)、8.1%(13/160)、48.1%(77/160)。通过测序发现感染的隐孢子虫虫种为C.andersoni、C.ubiquitum和C.parvum,G.duodenalis集聚体类型全部为Assemblage B。为查明郑州地区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从郑州市三个医院采集住院儿童粪便样品2284份,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了检查,发现共有47份样品表现出寄生虫阳性,且不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三种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2.06%(47/2284)。其中E.bieneusi感染率最高,为1.18%(27/2284),Cryptosporidium spp.、G.duodenalis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0.26%(6/2284),0.61%(14/2284)。在本研究所涉及到的三个医院中,E.bieneusi都是优势寄生虫。在不同疾病背景的住院病人中,消化内科感染率最高,为8.33%,肾脏风湿科次之,感染率为4.98%。为评估动物源及人源的E.bieneusi分离株的潜在人兽共患性威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E.bieneusi分离株基于其核糖体RNA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型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以探究E.bieneusi的不同宿主在其人兽共患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共对2284份人类粪便样品,160份金丝猴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在测序成功的97份阳性样品中共有10个基因型,其中金丝猴样品中有7个基因型:5个已经报道的基因型分别为D(n=54)、J(n=14)、CHG1(n=1)、CHG14(n=1)、BEB8(n=2),2个新发现的基因型命名为CM20(n=1)、CM21(n=1)。在人类样品中有5个基因型:D(n=17)、J(n=2)、Pig EBITS7(n=2)、CM8(n=1)、BEB6(n=1)。本研究检测到的10个基因型分别被划分到两个进化枝中,其中BEB8、CHG1、CHG14、J以及新基因型CM20、CM21处于进化树中有一定人兽共患风险的Group 2中。基因型CM8、D和Pig EBITS7在进化树中位于具有高度人兽共患风险的Group 1中。本研究对金丝猴、住院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动物源和人源E.bieneusi分离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人兽共患性风险评估,对更好的保护金丝猴并减少肠道寄生虫对金丝猴和人类的威胁有积极意义,并对金丝猴种群以及郑州地区住院儿童中三种人兽共患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孙芳芳[5](2014)在《河南省郑汴地区水果、蔬菜表面主要肠道原虫携带情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病原中,寄生性原虫的感染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原虫大多属于顶复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环孢子虫、隐孢子虫和微孢子虫都是新发现的肠道寄生性原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传播,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断有关于寄生性原虫病暴发的报道,它们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进行传播,微孢子虫还可以通过呼吸进行传播。在免疫正常人群,这些寄生性原虫病大多呈一过性,在免疫抑制病人则会导致死亡,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为了了解河南部分地区人常见肠道原虫的流行情况和形态特征,我们2011~2013年的7-8月之间,从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封淮河医院和开封155医院收集住院病人粪便样品6600份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划分原则,现将调查的对象分为8个不同年龄组,其中0-6岁239份,7-17岁234份,18~28岁546份,29~44岁1229份,45~59岁1978份,60~74岁1750份,75~89岁608份,大于90岁16份。环孢子虫的总体感染率为0.52%(34),从年龄段分析,45~59年龄段感染率最高为0.18%,75岁以上的老人感染率最低,从性别上进行分析男性感染率为0.63%(23/3686),女性的感染率0.38%(11/2914),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的感染率。从调查的年份上进行分析,随着年份的增加,环孢子虫的感染率在下降。隐孢子虫的总体感染率为0.17%(11),从年龄段分析,7-17岁感染率最高,其次是0~6岁儿童,75岁以上的老人感染率最低,从性别上进行分析,男性感染率为0.08%(3/3686)低于女性的感染率0.17%(5/2914),但差异不明显。从调查的年份上进行分析,随着年份的增加,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在下降。2、为了建立果蔬表面环孢子虫卵囊的洗脱方法,笔者参考国内外各位学者的方法,建立了检测果蔬表面人源卡耶坦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卵囊的方法。分别用50、500个环孢子虫卵囊对新鲜环孢子虫卵囊阴性的果蔬进行人工污染,并设置阴性对照;使用含有0.1%Alconox(?)、0.1%雕牌、0.1%立白、0.1%白猫的四种洗涤液和去离子水,在摇床中洗脱样品;然后,采用反复离心沉淀法收集卵囊;最后,基于环孢子虫18SrRNA基因位点对洗脱后收集到的卵囊液进行巢式PCR扩增。只用去离子水时,生菜、西葫芦、黄瓜、西瓜、甜瓜和草莓的检测敏感性可达到50个,而西红柿可达到500个;当用不同洗涤剂时,各样品的检测敏感性均可达到50个。不同洗涤剂之间检测敏感性无显着差异。3、为了了解河南部分地区水果、蔬菜表面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携带情况,我们从2013年5-10月从河南郑州、开封两地市场上和农田中采集时令水果、蔬菜样品464份,根据建立的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以环孢子虫18SrRNA引物扩增出阳性样本1份,以隐孢子虫18SrRNA引物扩增出阳性样本3份,以微孢子虫ITS引物扩增出阳性样本14份。本研究对河南省郑汴两市3家医院的腹泻病人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检测水果、蔬菜表面环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并对水果、蔬菜中主要肠道原虫的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了解人肠道原虫的传播途径奠定了基础,有助于从根源上阻止肠道原虫病的传播。
李俊强[6](2014)在《人、牛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指出环孢子虫(Cyclospora cayetanensis)是一种新现的肠道原虫,感染主要集中在旅游者、艾滋病人和呈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居民,寄生于人肠道上皮细胞内,可引起人腹泻、肠痉挛、食欲减退等症状。1995年之前仅有散在环孢子虫感染的报道,1996至1997年间,北美地区有大规模的环孢子虫病暴发,共有2944个环孢子虫感染病例。自2000年以来,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土耳其、哥伦比亚、南非等地区相继暴发,特别是2013年7月以来发生在美国的超过25个州的631个环孢子虫确诊病例,至少有49例由于严重腹泻危及生命而住院。我国于1995年首次报道环孢子虫感染病例,随后在云南、安徽、浙江等地均有环孢子虫感染病例报道。环孢子虫病的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其流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了解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本试验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收集的3234份粪便样品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有1748份检查到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率为54.05%。共检查到11种肠道寄生虫,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阿米巴原虫,其次为鞭虫和圆线虫。单虫的感染率最高为40.41%,两虫的混合感染率为11.66%,3虫及以上的混合感染率为1.98%,其中混合感染最高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和鞭虫。将收集的样品按照饲养方式不同分为野生型、圈养型和动物园型的饲养方式,其感染率分别为70.47%、55.99%和42.76%,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野生型的猴类感染率最高。为建立流式细胞仪检测卡耶坦环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将环孢子虫卵囊液和阴性对照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卵囊液,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经流式细胞仪筛选检测,每次分析的常量设定为20000个事件,选定聚集区域R1且在488nm光谱下能自发蓝色荧光区域R2的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环孢子虫卵囊液浓度低于1048.6个/mL时,卵囊事件量与阴性卵囊液中杂质事件量无差异,流式细胞仪对环孢子虫卵囊量的平均检测限在3490.8个之间,即流式细胞仪在检测临床患者粪便时,分析20000个事件,在设定的参数下,事件发生数在3490个之间即可判定为疑似,事件发生数在91个及以上即可诊断为环孢子虫感染。为鉴定和比较2007-2013年期间河南省的显微镜检测到的84份环孢子虫分离株与GenBank上不同地区的环孢子虫分离株之间的进化关系,基于18S rRNA基因和ITS-1基因的PCR测序结果,采用clustal X和MEGA等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生物种系发育分析和同源性分析。18S rRNA基因种系发育结果显示,所有的人环孢子虫分离株均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已经提交的人环孢子虫分离株(AF111183)只有一个碱基差异。ITS-1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发现,从河南分离的人环孢子虫与从危地马拉,尼泊尔,秘鲁和海地等不同地区提交的环孢子虫ITS-1基因序列差异较大。同时也显示不同分离株之间的ITS-1基因序列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为了解河南省奶牛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从河南省11个不同的奶牛场采集了1229份奶牛粪便样品,采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和饱和蔗糖漂浮方法检测。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PCR扩增,为区分环孢子虫和艾美尔球虫,设计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BSpE I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与艾美球虫属区分。共发现44份阳性样品,环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3.58%,其中感染率最高为8周龄组,其感染率为9.6%。基于18S rRNA基因的种系发育分析表明,从河南省奶牛体内分离的环孢子虫与从广州分离的Guangzhou1株和从日本分离的Cyclospora sp. Oita株在同一个分支上。本次试验通过对奶牛环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次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流式细胞仪检测环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并对人环孢子虫和奶牛环孢子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和序列比对,以及种系发育分析。
李廷文[7](2013)在《郑州和开封病人胃肠道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蔬菜表面隐孢子虫卵囊洗脱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隐孢子虫(Crycolosporidium)是一种专一的、寄生于胞内的寄生原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胃肠道。能够引起严重的腹泻。食源性隐孢子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夏季为易发季节。其传播途径非常广泛,可以以水源、食物、空气为介质进行传播,还能通过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但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报道非常少,通过以水源为介质传播的报道非常多,其在灌溉用水中被发现,是公认的世界范围内的水源性传播的病原体。食源性暴发的报道也非常多,1976年第一次有记录的人类感染隐孢子虫病暴发。此后很多国家相继报道该病的暴发。目前全球6大洲至少80个国家,300多个地区报道了隐孢子虫病。近十几年来已经报道了多起食源性隐孢子虫病的暴发。隐孢子虫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并且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检测蔬菜表面的隐孢子虫卵囊,阻止其传播可以减免其造成的危害。Cook、Palmer和Joan等先后建立了水果、蔬菜表面检测隐孢子虫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4个基本阶段:从蔬菜中提取出卵囊;浓集并分离卵囊;使分离出的卵囊可视化;卵囊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为了了解郑州开封两地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2012年7月4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间,在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封解放军第155医院和淮河医院采集的共2698份样品。采用卢戈氏碘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检查。共发现了5种肠道寄生虫,分别是环孢子虫、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线虫和钩虫。寄生虫阳性粪便样品29例,肠道总感染率为1.07%(29/2698)。其中环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率并列最高,均为0.4%(11/2698),其次为阿米巴原虫肠道感染,感染率为0.19%(5/2698),线虫和钩虫,感染率都为0.04%(1/2698)。此次调查没有发现混合感染,也没有发现隐孢子虫。为了建立一种能检测蔬菜表面隐孢子虫的方法,用不同数量梯度的隐孢子虫卵囊对蔬菜进行接种,分别设置为5×101个、5×102个、5×103个、5×104个;再对蔬菜进行洗脱,采用不同的洗涤剂,分别为Alconox洗洁精、雕牌洗洁精、立白洗洁精、白猫洗洁精和去离子水;对卵囊的收集,采用反复离心收集沉淀法;被接种的蔬菜的用量也被加以对比,最后基于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位点对洗脱后的卵囊进行PCR扩增,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用50g西葫芦、15g生菜时,卵囊最小洗脱量均为5×101个;洗脱时间10min和20min结果无明显差异;接种12h和接种24h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同洗涤剂(Alconox洗洁精、雕牌洗洁精、立白洗洁精、白猫洗洁精、去离子水)洗脱结果无明显差异。成功建立一种能够检测农产品表面污染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技术,为进一步开展病原溯源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耀平,李皇,隆绍平[8](2012)在《百色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肠道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掌握百色市人民医院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制定肠道寄生虫防治措施,为今后早日消灭寄生虫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在百色市人民医院住院大于1周岁病人粪便常规结果按性别和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查人数16977人,共检出6种肠道寄生虫,肠道寄生虫感染总人数2480人,总感染率14.61%;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感染人数2344人,感染率13.81%,其中钩虫感染1509人,感染率8.89%,蛔虫感染812人,感染率4.78%,鞭虫感染213人,感染率1.25%;男性9241人,肠道寄生虫感染953人,感染率10.31%;女性7736人,肠道寄生虫感染1527人,感染率19.74%。结论本次调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是14.61%,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为主。
孙树民[9](2011)在《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对炎症性肠病免疫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肠道慢性、复发性病症。自身免疫失衡是IBD发病的直接诱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在IBD的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当环境因素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时,就可能引发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而发病,IBD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而在卫生不好、条件差的国家发病率反而较低。单纯用环境和遗传因素很难解释这种差异的,因为欠发达地区移民到发达地区的人群IBD发病率较高。这些结果说明,环境因素对IBD的发生是重要的。即而产生了IBD“卫生假说”的理论,即IBD的发生是在缺少对肠道粘膜刺激较少的社会。线虫感染较多国家CD和UC的发病率低,说明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有效的解释了这个问题。前期工作中以旋毛虫(T.spiralis)作为干预小鼠肠炎模型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尽管寄生虫对IBD的治疗有益,寄生虫感染所引发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一直受人关注。活体寄生虫持续感染人体不易被排出体外,可能会影响胃肠的功能,并导致病人心理上难以接受这种治疗。因此,在维持寄生虫生命周期的条件下,利用寄生虫进行大规模治疗并不可行。寄生虫提取物可以与活虫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不但可以避免感染活虫的隐患,还能使病人更容易接受。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可避免活虫治疗IBD的不利因素,同时保留了旋毛虫对IBD的免疫调控作用,理论上是符合临床治疗要求的生物制剂。本研究选择已鉴定好的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即ZH68旋毛虫成虫抗原基因(丝氨酸蛋白酶);WM5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WN10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668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构建可溶性蛋白表达载体,并对抗原基因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目的是获得纯度较高的基因表达产物。其方法是利用镍琼脂糖凝胶FF色谱分离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pET-22b-T668、pET-22b-ZH68、pET-22b-WM5和pET-22b-WN10。将纯化浓缩的四种可溶性蛋白在无菌条件下经腹腔注射BALB/c鼠,以生理盐注射水作为对照。三次免疫后用TNBS诱导动物模型,观察诱导CD模型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小鼠的平均体重、生存率、DAI评分、结肠宏观评分和微观损伤评分,检测炎症指标MPO、SOD活性,探讨四种可溶性蛋白对动物模型的治疗效应。实时定量RT-PCR检测各组模型鼠肠粘膜、肠系膜淋巴结及脾脏中IFN-γ、IL-10、IL-12、IL-4、IL-17和TGF-βmRNA的表达含量,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LPMC)和脾脏中IFN-γ、IL-12、TGF-β、IL-4、IL-10和IL-17的分泌水平,从而动态研究肠道粘膜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关系;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FCM)各组脾细胞内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数量变化。从细胞水平阐述Treg对机体免疫方面的作用,客观论述蛋白对IBD模型鼠的免疫作用机制。旋毛虫抗原基因WM5、WN10、Zh68和T668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中进行表达。经鉴定四种抗原基因未发生突变,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基因全长分别是1315bp、1352bp、1372bp和1609bp,切除信号肽后表达成熟蛋白分子量理论为37.7 kDa、46.9 kDa、47 kDa、49 kDa,表达的融合蛋白的大小与理论相符。表达产物通过镍琼脂糖凝胶柱进行亲和层析分离纯化,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对肠炎模型干预效应结果显示,Zh68和T668蛋白免疫后TNBS诱导鼠模型组平均体重和生存率显着高于盐水注射后造模组,(p<0.05),各项临床症状均轻于盐水注射后造模组,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预先免疫Zh68和T668蛋白小鼠于TNBS诱导造模后3d及7d与生理盐水模型组相比在结肠宏观损伤和微观损伤评价上都有所改善(p<0.05),粘膜损伤轻微,结肠壁增厚较少、粘连范围较窄,溃疡面浅或临近正常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范围较小、减弱,水肿范围较小,MPO值降低,差异显着(p<0.05)。SOD评价值显示,盐水注射造模组3d后明显高于蛋白免疫试验组(p<0.05),7d后差异不显着(p﹥0.05)。WM5和WN10蛋白免疫造模组与盐水注射未造模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ZH68和T668蛋白免疫后造模组3d结肠中IFN-γ、IL-12和IL-17 mRNA的表达量显着低于盐水注射造模组(p<0.05),而IL-4、IL-10和TGF-β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各组蛋白免疫后造模组肠系膜淋巴结中IFN-γ、IL-12和TGF-βmRNA的表达量对盐水注射后造模组没有显着变化,ZH68和T668蛋白后造模组IL-17和IL-10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IL-4 mRNA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ZH68和T668蛋白免疫后造模组小鼠在造模脾脏中IL-17、IL-10 mRNA的表达量对模型组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其它细胞因子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ELISA结果显示:ZH68和T668蛋白免疫造模组3d及7d后的IL-10和TGF-β小鼠结肠组织LPMC产生水平显着高于盐水注射造模组(p<0.05),而IFN-γ、IL-17和3d后的IL-12 LPMC产生水平显着低于盐水注射造模组(p<0.05),7d后的IL-12水平和3d后的IL-4 LPMC产生水平没有变化(p>0.05),7d后的IL-4 LPMC产生水平显着高于盐水注射造模组(p<0.05)。ZH68和T668蛋白免疫造模组3d及7d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IL-4、IL-10和TGF-β表达显着高于盐水注射后造模组(p<0.05),IL-17产生水平显着低于盐水注射造模组(p<0.05),3d后脾脏淋巴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及第7dIL-12的产生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7d后脾脏淋巴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及第3d IL-12的水平显着低于盐水注射造模组(p<0.05)。实时定量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WM5和WN10蛋白免疫后造模组变化不显着(p>0.05),各蛋白免疫造模组与盐水注射未造模组相比上述显着差异基础上的细胞因子表达呈现相反的结果。流式细胞检测显示:ZH68和T668蛋白免疫后造模组7d脾淋巴细胞表达CD4+ CD2+ Foxp3+ Treg细胞数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盐水注射后造模组(p<0.05),WM5和WN10蛋白免疫后造模组脾淋巴细胞表CD4+ CD2+ Foxp3+ Treg细胞数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与盐水注射后造模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p>0.05);而3d疾病活动期各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免疫后造模小鼠均表现出对TNBS诱导结肠炎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应,其可能的机制是:有效抗原成分恢复IBD模型鼠Th1/Th2正常的平衡;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超强的免疫调剂作用,从而使机体免疫失衡恢复到正常水平。
徐利纳[10](2011)在《河南省郑州地区微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特征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孢子虫是广泛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性真核原生动物。其能感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包括鸟类、鱼类、昆虫、两栖类、哺乳类(狗、猫、猪、兔子、羊等)以及人类,是一类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Subayasi等1959年在日本报道了首例人微孢子虫病例,此后,人类微孢子虫病报道逐渐增多。免疫功能正常和缺陷的人与动物均可感染微孢子虫,前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腹泻,或呈隐性感染,而后者则表现长期腹泻,逐渐消瘦,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此外,微孢子虫可引起人的眼部感染;也是引起旅游者腹泻的主要原因,故有“旅游腹泻病”之称。目前微孢子虫作为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现已被列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孢子虫病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关于人微孢子虫病的报道较多,且试验技术已比较成熟;在我国,有关昆虫微孢子虫的研究报道较多,而人和动物感染微孢子虫的报道较少。为了解我国人类感染微孢子虫的情况,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据,笔者选取河南省郑州地区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分子遗传特征分析,以阐明我国人感染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1.为便于微孢子虫的检测和识别,对国外报道的Chromotrope2R染色法、Quick-Hot Gram-Chromotrope2R染色法和Trichrome-Blue染色法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Quick-Hot Gram-Chromotrope染色法效果较好,能够快速准确鉴别微孢子虫孢子,为微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2.为了解郑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对郑州市某医院就诊儿童作的1996份儿童新鲜粪便样品进行调查,总感染率为1.5%,发现5种肠道寄生虫,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和环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和0.5%;隐孢子虫、阿米巴原虫和粪类圆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1%、0.3%和0.1%,未发现混合感染。3.为探讨河南省郑州地区人微孢子虫流行情况和虫体形态特征,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法、Quick-Hot Gram-Chromotrope染色法对河南省郑州地区人微孢子虫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11例人源微孢子虫阳性样品,微孢子虫孢子经Quick-Hot Gram-Chromotrope法染色,染色背景为浅绿色,孢子为卵圆形,呈粉红色,中间隐约可见一条中线。4. PCR扩增基因型鉴定:依据微孢子虫ITS基因设计、合成一套种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到的11例人源微孢子虫分离株和4例猪源微孢子虫分离株进行巢氏PCR扩增,结果:2例人源和4例猪源微孢子虫分离株被成功扩增出目的条带并测序, ITS基因片段长度为392bp。将扩增序列用Blast在NCBI等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并应用Clustal X1.81、Phylip3.64和DNAstar4.0等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构建分子进化树以及同源性分析,根据在ITS基因位点种系进化关系分析,本次扩增的5例人源微孢子虫样品与比氏微孢子虫的genotype F在两个碱基位置上存在碱基差异。与其他比氏微孢子虫基因型较,河南流行株与genotypeF亲缘关系最近。其中本次扩增一例猪源微孢子与genotype F同源性为100%,表明属于同一基因型。本试验通过对国内人源和猪源微孢子虫的研究,首次对河南省郑州地区人、猪微孢子虫的流行情况及流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证明E.bieneusi可感染人和猪,为人兽共患微孢子虫,为我国进行人兽共患微孢子虫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二、住院病人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院病人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人群和动物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群感染芽囊原虫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基因亚型 |
1.1 健康人群 |
1.2 学生 |
1.3 儿童 |
1.4 门诊及住院患者 |
1.5 腹泻患者 |
1.6 其他患者 |
1.6.1 HIV感染者 |
1.6.2 肺结核患者 |
1.6.3 癌症患者 |
1.6.4 慢性病患者 |
2 动物感染芽囊原虫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基因分型 |
3 人群和动物感染芽囊原虫基因亚型的地区分布 |
3.1 人群 |
3.2 动物 |
4 展望 |
(2)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猪肠道寄生虫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和西藏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隐孢子虫 |
1.1 隐孢子虫概述 |
1.2 隐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
1.3 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
1.4 隐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
2 芽囊原虫 |
2.1 芽囊原虫概述 |
2.2 芽囊原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
2.3 芽囊原虫流行病学特征 |
2.4 芽囊原虫的诊断与防治 |
3 微孢子虫 |
3.1 微孢子虫概述 |
3.2 微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
3.3 微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
3.4 微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
4 球虫 |
4.1 羊球虫概述 |
4.2 羊艾美耳球虫形态学分类 |
4.3 羊球虫流行病学特征 |
4.4 羊球虫的诊断与防治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样本的处理 |
2.3 材料 |
2.4 光学显微镜检测 |
2.5 种类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
3.2 羊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
3.3 不同地域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4 不同气候条件下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5 羊球虫感染情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三种肠道原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 主要试剂与设备 |
2.3 DNA的提取 |
2.4 PCR扩增的相关条件 |
2.5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6 巢氏PCR产物测序 |
2.7 序列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隐孢子虫 |
3.2 芽囊原虫 |
3.3 微孢子虫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中国圈养金丝猴和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与人兽共患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三种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 |
1.1 隐孢子虫 |
1.2 贾第虫 |
1.3 微孢子虫 |
2 非人灵长类感染三种肠道原虫研究现状 |
2.1 隐孢子虫 |
2.2 贾第虫 |
2.3 毕氏肠微孢子虫 |
3 人类感染三种肠道原虫研究现状 |
3.1 隐孢子虫 |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 |
3.3 毕氏肠微孢子虫 |
第二部分 中国部分地区圈养金丝猴三种肠道原虫流行病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处理 |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4 光学显微镜检查 |
2.5 粪便全基因组DNA提取 |
2.6 PCR扩增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PCR产物碱基序列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显微镜检查结果 |
3.2 巢式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3.3 测序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圈养金丝猴肠道寄生虫感染镜检情况 |
4.2 基于不同寄生虫的不同位点PCR扩增 |
第三部分 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原虫感染情况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处理 |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4 粪便全基因组DNA提取 |
2.5 PCR扩增 |
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7 PCR产物碱基序列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巢式PCR扩增及凝胶电泳结果 |
3.2 测序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影响人体寄生虫感染率的主要因素 |
4.2 本研究发现的寄生虫感染率与之前报道差异较大 |
4.3 不同医院的感染率有一定差异 |
4.4 不同疾病背景的病人寄生虫感染情况不同 |
4.5 隐孢子虫感染病例中C.parvum为主要虫种 |
4.6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病例中B为主要的集聚体类型 |
第四部分 不同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分离株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潜在人兽共患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来源 |
2.2 样品处理 |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4 粪便全基因组DNA提取 |
2.5 PCR扩增 |
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7 PCR产物碱基序列测定 |
2.8 种系发育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品数 |
3.2 序列测定与比对结果 |
3.3 种系发育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基因型D是阳性数量最多的基因型 |
4.2 具有一定人兽共患威胁的基因型J亦在本研究中被发现 |
4.3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潜在人兽共患性威胁较高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个人简历 |
(5)河南省郑汴地区水果、蔬菜表面主要肠道原虫携带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人环孢子虫病流行情况和病原检测方法 |
1 环孢子虫概况 |
1.1 环孢子虫的分类 |
1.2 环孢子虫的形态特征 |
1.3 生活史 |
1.4 致病性 |
1.5 流行病学 |
2 检测方法 |
2.1 果汁饮料中环孢子虫检测方法 |
2.2 水中环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 |
2.3 蔬菜水果中环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 |
3 病原检测方法 |
3.1 镜检法 |
3.1.1 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测法 |
3.1.2 紫外荧光显微镜检测法 |
3.2 染色法 |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3.3.1 巢式PCR方法 |
3.3.2 以ITS为靶基因的PCR方法 |
3.3.3 PCR-RFLP方法 |
3.3.4 多重PCR方法 |
3.4 血清学检测方法 |
4 小结 |
第二章 人隐孢子虫病流行情况和病原检测方法 |
引言 |
1 隐孢子虫概况 |
1.1 隐孢子虫的分类 |
1.2 隐孢子虫的形态特征 |
1.3 生活史 |
1.4 致病性 |
1.5 流行病学 |
2 检测方法 |
3 病原检测方法 |
3.1 镜检法 |
3.2 巢式PCR方法 |
3.3 实时定量焚光PCR |
4 小结 |
第三章 人微孢子虫病流行情况和病原检测方法 |
前言 |
1 微孢子虫概况 |
1.1 微孢子虫的分类 |
1.2 微孢子虫的形态特征 |
1.3 生活史 |
1.4 致病性 |
1.5 流行病学 |
2 检测方法 |
2.1 PCR检测 |
2.2 巢式PCR |
3 小结 |
第一部分:河南省郑汴两市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材料 |
2.2.1 主要仪器和耗材 |
2.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3 检查方法 |
2.3.1 卢戈氏碘液染色法 |
2.3.2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
3.2 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 |
3.3 不同性别寄生虫感染情况 |
3.4 不同年份肠道寄生虫的感染 |
4 讨论 |
4.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与年份的关系 |
4.2 肠道寄生性原虫感染情况 |
4.3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与年龄的关系 |
4.4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与季节的关系 |
第二部分:水果、蔬菜表面环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新鲜蔬菜的清洗 |
2.2.2 卵囊计数 |
2.2.3 人工污染卵囊 |
2.2.4 洗脱卵囊 |
2.2.6 比较不同洗脱时间样品洗脱效果 |
2.2.7 比较使用不同洗潘剂时各样品洗脱效果 |
2.2.8 比较不同卵囊吸附时间时各样品洗脱效果 |
2.2.9 样品DNA提取 |
2.2.10 PCR 扩増 |
2.2.11 PCR扩增灵敏性和特异性实验 |
3 结果 |
3.1 PCR扩增特异性 |
3.2 不同质量果蔬检测情况 |
3.3 不同洗脱时间检测情况 |
3.4 不同洗涤剂的洗脱效果比较 |
3.5 卵囊不同吸附时间检测效果的比较 |
4 讨论 |
第三部分:河南省郑汴地区水果、蔬菜表面主要肠道原虫携带情况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样品洗涤方法 |
2.4 样品DNA提取 |
2.5 PCR扩增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感染寄生虫情况 |
3.2 PCR产物测序和种系发育分析 |
3.2.1 产物测序 |
3.2.2 种系发育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果蔬感染寄生虫情况 |
4.2 寄生虫感染情况与季节的关系 |
4.3 基于18S rRNA基因的环孢子虫分离株种系发育关系 |
4.4 基于18S rRNA基因的隐孢子虫分离株种系发育关系 |
4.5 基于ITS基因的微孢子虫分离株种系发育关系 |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个人简历 |
(6)人、牛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和环孢子虫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 非人灵长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2 环孢子虫流行性 |
3 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特性 |
4 检测技术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非人灵长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环孢子虫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部分 河南省郑汴两市人环孢子虫流行病学及生物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部分 河南省奶牛环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生物特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郑州和开封病人胃肠道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蔬菜表面隐孢子虫卵囊洗脱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隐孢子虫概况 |
1.1 生物学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
1.1.1 分类地位 |
1.1.2 形态特征 |
2 生活史 |
2.1 裂体曾殖 |
2.2 配子生殖 |
2.3 孢子增殖 |
3 流行病学 |
3.1 季节分布 |
3.2 传播途径 |
3.3 暴发情况 |
3.4 致病性 |
4 检测方法 |
4.1 食物中卵囊收集方法 |
4.2 水中卵囊收集方法 |
4.3 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
4.4 检测方法的应用 |
4.5 检测方法中洗涤剂的对比 |
4.6 病原学检测 |
4.6.1 基因位点 |
4.6.2 巢式 PCR |
4.6.3 实时定量荧光 PCR |
4.7 免疫磁珠分离 |
5 小结 |
第一部分 郑州和开封病人胃肠道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1.1 样品采集方法 |
2.2 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耗材 |
2.2.3 试剂及配制 |
2.3 样品检查方法 |
2.3.1 卢戈氏碘液染色法 |
2.3.2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
3 结果 |
3.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1.1 各市区感染情况 |
3.2 不同年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3 不同性患者别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4 讨论与分析 |
4.1 总体感染情况分析 |
4.2 不同年龄感染情况分析 |
4.3 不同性别感染情况分析 |
4.4 人兽共患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
第二部分 蔬菜表面隐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虫种 |
2.1.2 使用蔬菜 |
2.1.3 洗涤剂 |
2.1.4 耗材 |
2.1.5 PCR 扩增的主要试剂 |
2.1.6 仪器 |
2.1.7 1.0%琼脂糖凝胶配制 |
2.1.8 引物 |
2.2 方法 |
2.2.1 卵囊的准备 |
2.2.2 卵囊的接种 |
2.2.3 卵囊的洗脱 |
2.2.4 洗出卵囊 DNA 的提取 |
2.2.5 PCR 扩增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洗涤剂的洗脱结果 |
3.2 最小洗脱卵囊个数 |
3.2.1 生菜最小洗脱卵囊个数 |
3.3 不同洗涤时间洗脱结果 |
3.4 不同存放时间洗脱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4.1 蔬菜的选择 |
4.2 洗涤剂的对比 |
4.3 卵囊的接种数量 |
4.4 卵囊接种时间 |
4.5 卵囊的保存时间 |
4.6 卵囊粘附性 |
4.7 提取 DNA 试剂盒的对比 |
4.8 靶基因的选择 |
4.9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个人简历 |
(9)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对炎症性肠病免疫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
1.1 炎症性肠病的流行及危害 |
1.2 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遗传学基础 |
1.3 环境因素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
1.4 炎症性肠病中适应性免疫的核心作用及其与共生菌群的关系 |
1.5 炎症性肠病中的肠上皮细胞异常代谢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6 适应性免疫通路与先天性免疫通路的关系 |
1.7 展望 |
第2章 肠道寄生虫及其产物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寄生虫感染及其危害 |
2.2 肠道寄生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
2.3 肠道寄生虫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瓶颈 |
2.4 肠道寄生虫对炎症性肠病的调节作用 |
2.5 肠道蠕虫干预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学基础 |
2.6 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的克隆及高效表达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的检测及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对TNBS 诱导小鼠IBD 的治疗效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对TNBS 诱导小鼠IBD 的免疫互作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河南省郑州地区微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微孢子虫的病原学特征 |
2 流行病学 |
3 传播途径 |
4 实验室诊断 |
5 防治措施 |
6 展望 |
第二部分 微孢子虫染色方法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郑州市某医院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部分 郑州地区儿童微孢子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部分 微孢子虫ITS 基因PCR 扩增及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个人简历 |
四、住院病人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人群和动物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J]. 宁超群,艾琳,胡主花,陈军虎,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01)
- [2]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周春香. 扬州大学, 2019(01)
- [3]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D]. 郑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中国圈养金丝猴和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与人兽共患风险分析[D]. 余复昌.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5]河南省郑汴地区水果、蔬菜表面主要肠道原虫携带情况调查[D]. 孙芳芳.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7)
- [6]人、牛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 李俊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7]郑州和开封病人胃肠道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蔬菜表面隐孢子虫卵囊洗脱方法的建立[D]. 李廷文.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8]百色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J]. 张耀平,李皇,隆绍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23)
- [9]旋毛虫有效抗原成分对炎症性肠病免疫干预研究[D]. 孙树民. 吉林大学, 2011(05)
- [10]河南省郑州地区微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特征初步研究[D]. 徐利纳.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