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Black-Scholes公式评估安全增值产出(论文文献综述)
徐晨[1](2021)在《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以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为主导的项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PPP项目的市场化使民间社会资本达到了活跃状态,从而优化了社会资本在市场上的资源分配,这对提升我国财政经济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需要深思的是当前遍地开花的PPP项目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有所值,即需要考虑在产品的交付相同且产出相同的环境下,相对于传统的采购模式,运用PPP模式能否够更加节约成本,因此物有所值评价是评判PPP项目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依据。PSC(Public Sector Comparison)作为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核心参照指标却因PPP项目投资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而忽略了项目隐含价值。故本文在探讨现阶段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PSC无法处理不确定性难点,提出了引入金融领域实物期权理念的改进办法,使得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具有更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物有所值评价体系进行概述,从PPP项目成本的驱动因素以及PPP项目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类别这两点角度,来深入总结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物有所值评价体系丰富经验,分析其优势与缺陷,对比我国当前评价体系指出我国物有所值评价的局限性;其次,针对物有所值评价缺陷提出引入实物期权法改进办法,从两大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PPP项目投资决策中隐含的实物期权的特性以及与PPP-PSC定量模型的融合度这三方面来论证改进该方法的可行性;紧接着从随机理论出发构建B-S期权定价模型,通过伊藤引理推导PPP项目成本的偏微分方程,将所求出的方程解带入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中,最终求得含实物期权的物有所值定量模型;最后选取GM特色小镇PPP项目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实证计算,并与传统物有所值评价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得出B-S期权定价模型的物有所值评价能挖掘出项目的隐含增长期权价值的结论,同时也验证了B-S期权定价模型在物有所值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尾处本文从评估方法上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全文总结与展望,提出后续的可研究方向。
陈鹏飞[2](2020)在《基于实物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定量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了追求在低成本下获得高效率的产出以及更好的资源配置,PPP模式的实践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认为规范PPP模式发展及评估机制,真正实现PPP模式的优势,而非盲目地通过主观臆测来推进项目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物有所值定量评估作为采用PPP模式的重要决策依据和核心制度,在当前的研究和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弊端,也受到广大评估机构和学者的质疑。主要原因是传统的PSC-PPP方法虽然在其内含的价值,评估思路和在投资决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也由于其在折现率的选取以及对现金流的预测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因而不能够正确考虑到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实物期权价值,导致计算的物有所值量会偏大。考虑到应该充分结合物有所值评价体系中PSC-PPP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两者各自的优势,建立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价值评估模型,进而完善我国物有所值评价体系。本文选择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以实物期权理论和物有所值评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征,对实物期权理论的适用性,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期权定价模型。并对传统的以净现值为基础的PSC-PPP方法做出改进,来计算基于实物期权价值下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物有所值量;在应用西安临潼地铁九号线项目的实证分析中,通过选取适当的模型参数,最终确定项目通过物有所值评价;且考虑实物期权价值时,评估结果更接近该项目的实际价值,这样也就能获得更准确的投资空间。最后通过对标的资产价值、收益波动率和无风险利率等参数进行敏感性检验分析,以得到各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对实物期权价值和物有所值量的影响程度,这种基于管理灵活性的投资分析,可以为投资者推进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陈洋洋[3](2020)在《企业信用不平等与政府隐性担保强度测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表明,在我国迅速崛起的过程中,民营经济无论是在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在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我国民营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全社会的60%以上,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80%以上。然而,在民营企业创造巨大社会财富与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占用的社会信贷资源却表现出极端的不对称,“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种格局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与升级,尤其在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压力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民营企业的生存。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破除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均衡发展,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要疏通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本身是相对国有企业而言的。也就是说,在企业融资活动中商业银行赋予了同类国有企业更高的信用等级,因此,问题的关键便归结为:为什么商业银行会赋予同类国有企业更高的信用等级,其程度如何。本文试图采用数据驱动型的研究范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依据。本文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实际数据,借鉴KMV模型和PSM模型分别对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所获得的信用状况进行了测度与比较,首先从实践证据的角度证实了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的存在性;其次依据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异质性特征,通过引入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政府“父爱主义”因素,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证了企业融资过程中国有企业信用增级源于政府隐性担保,赋予国有企业信用增级只是在政府隐性担保下商业银行的市场选择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行政层级异质性;再次根据我国省级政府隐性担保能力异质性的现实,从实践上论证了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程度的区域异质性,并对政府隐性担保强度进行了区域比较分析;最后针对国有企业在政府“父爱主义”下由政府隐性担保所导致的信用增级的现实,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现实背景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全文的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在我国企业融资活动中,商业银行的确赋予了国有企业更高的信用等级,这是造成企业信用不平等的直接原因;(2)商业银行赋予国有企业更高信用等级是其在政府“父爱主义”下由政府隐性担保决定的市场选择行为;(3)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程度不仅存在行政层级异质性,而且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4)国有企业信用增级一方面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它使企业经营风险向政府转移,增大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5)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途径在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力落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国有企业由股权控制改造成资本参与,以此弱化政府“父爱主义”下的隐性担保。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从实践上证实了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的存在性,揭示了我国企业信用不平等的直接原因;二是论证了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的根源在于政府“父爱主义”下的政府隐性担保,实践中赋予国有企业信用增级只是商业银行的市场选择行为,而非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三是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程度既存在行政层级的异质性,也存在行政区域的异质性。
陈树德[4](2020)在《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公司授予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在未来某特定时间内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其目的在于向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提供一种长期性的报酬激励,以激励员工努力提高公司价值。雇员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中国正处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扮演“头雁角色”。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最受青睐的激励工具无疑能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与激励效应分析,一直是会计界、统计界和其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联合国2008版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使用公允价值法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将其作为雇员报酬处理。中国于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CSNA2016)参照SNA2008的建议,同样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劳动者报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然而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SNA2008,还是CSNA2016,均未涉及核算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具体方法。相对于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研究明显滞后。由于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究竟应当采用何种核算方法,才能更加贴切地核算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这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雇员股票期权不同于雇员的工资和奖金等传统薪酬,雇员股票期权对于公司雇员来说是一种主观价值,雇员可以通过事前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来预期未来的期权收益,从而影响雇员股票期权执行过程中的激励效果。然而,现有关于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刻画比较混乱,或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测度标准并不清晰,导致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研究结论众说纷纭,真正从雇员股票期权关键特征出发构建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指标的文献比较鲜见。针对以上雇员股票期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并基于此对其激励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日益兴盛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出发,对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记录原则、估价方法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利用Wind资讯金融终端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的数据,分析了雇员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期权定价模型,估计相关参数,核算2006-2018年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规模与结构;利用核算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数据,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设定、大股东控制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三个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雇员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给出了完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优化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现状。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的12个递增到2018年的166个。从行业层面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样本企业的79.64%,行业集中特征较为显着。从各行业实施的深度来看,实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占各自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从中国上市公司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时长的设置来看,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和有效期平均为2.17和4.28年。(2)基于SNA2008框架和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提出了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方法。尽管SNA2008以及CSNA2016将雇员股票期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但均没有公布具体的核算方法。雇员股票期权由于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特征,与交易所标准的股票期权具有较大的差异,不能采用传统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估计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以SNA2008框架中对雇员股票期权的核算范式为依托,对现有的雇员股票期权核算方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适合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方法—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传统的BlackScholes和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未能考虑雇员股票期权的关键特征,导致其测算结果高估了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纳入了雇员股票期权存在等待期、雇员离职和提早行权等复杂特征,且其参数具有可估性,利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测算得到的结果能更加贴切地反映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3)测算了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总规模及其分布结构。采用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对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核算的难点在于模型参数的估算,参数估算所需的数据资料可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和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得到。在参数估算的基础上,对中国2006-2018年间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规模与分布结构进行了统计测度。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总体上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为0.61亿元,到2018年增至39.08亿元,年均增速为41.43%。分行业来看,雇员股票期权价值集中特征明显,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占总体的比重分别为58.29%、13.65%和10.91%左右,合计占总体的比重为82.85%。同时,基于Black-Scholes所得到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相比CWZ期权定价模型要高出36%左右;以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计划为案例,进一步估算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高估范围在35%39%之间。(4)对基于测算的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了多视角的激励效应分析。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能力条件,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所处环境的不同,其激励效果也有所差异,即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并非作为整体而独立存在,其受到期权条款的设定、股权结构和公司基本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微观期权条款设定、中观大股东控制和宏观企业生命周期三个视角,实证检验了雇员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结果发现:第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在“严格型”样本中的激励效应明显优于“宽松型”样本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雇员股票期权在非国有企业的激励效果优于国有企业。第二,大股东控股比例的提高抑制了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股东侵占动机更强,而在国有企业,这种侵占动机不明显;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更强,而在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掏空行为不明显。第三,在企业的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实施雇员股票期权计划激励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雇员股票期权对成熟期阶段企业的激励作用较明显。(5)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合本文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结果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给出了本文的建议。首先,根据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的核算结果,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完善雇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相关准则和雇员股票期权信息的披露制度,提高核算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第二,建立雇员股票期权统计报表,完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基础工作。其次,根据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设计适度的期权激励期限和激励条件,保证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第二,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其监督和治理作用;第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的运行环境。
庞博[5](2020)在《基于修正收益法对芯片制造企业价值估值研究 ——以汇顶科技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强大,“芯片国产化”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议题。芯片作为电子产品、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和地位。加快我国芯片产业发展不仅对我国各个产业影响深远,更在增强国家安全,提升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出台的全面推广制造兴国的文件《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坚持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速从制造大国转向强国。因此,在资本市场上芯片制造企业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对于其准确估值的需要也变得更加迫切。本文选取行业内发展迅速的企业汇顶科技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尝试对其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本文首先介绍了汇顶科技的基本概况,通过对其价值构成进行分析,得出传统评估方法存在局限性,从而尝试采用修正收益法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文章对修正前后估值结果进行对比,说明采用GARCH(1.1)模型修正后的评估结果更为准确。本文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分析企业价值的构成,将企业价值分为现有获利能力的价值和潜在获利能力的价值,构建出一套适合于芯片制造企业价值评估的混合修正收益模型。2.在收益法基础上引入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量模型,充分的契合处于发展初期扩张阶段的企业,评估出企业现有获利能力的价值。3.引入GARCH修正的B-S模型对企业潜在获利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弥补收益法对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足。通过本文研究使得芯片制造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有一定提高,并且在丰富我国现有资产评估理论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评估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万晔[6](2020)在《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私合作(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投资规模大、利益相关者众多、投资回收期长、项目不确定性大等因素,我国部分PPP项目运营状况欠佳,甚至是产生非正常退出现象。因此,构建多元化退出机制成为PPP模式新一轮的热点话题。而决定着PPP项目能否顺利完成退出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是否有一个公平有效的补偿方案。因此,本文以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经济学知识,聚焦于非正常退出补偿金额的测算,优化非正常退出补偿体系。首先,论文阐述了PPP模式的相关理论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基本特点,比较实物期权理论在评估项目市场价值方面相对于净现值法的优势,分析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对于模拟退出补偿谈判的适用性,为补偿模型的建立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的基本框架,通过界定退出补偿的主客体,明确退出补偿原则,梳理退出补偿的操作流程以阐明具体的实施目标,并结合实际案例汇总导致项目退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划分不同风险类型下的责任分担机制,提出新的补偿方式和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完善退出补偿体系;再次,针对补偿体系的核心内容,即退出补偿金额进行测算,构建了剩余特许经营期收益模型来评估退出时点的项目市场价值,采用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来模拟退出谈判过程,并区分政府方违约、社会资本方违约、非过失条件三种不同的退出情形,引入不同的退出补偿约束条件;最后,以一个高速公路PPP项目案例对如何评估项目价值和如何确定补偿金额进行应用,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谈判结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PPP模式今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出建议。
李佳宇[7](2020)在《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提出开展售电业务、成立售电公司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热点。售电公司的数量以及参与市场交易形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售电公司依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在放松管制的电力市场中,电力零售商主要通过合约交易或现货交易向发电厂商或大电网购买电力,然后将其销售给终端用户。此外,电力零售商作为衔接用户侧和电源侧的主体,主要运营收益由购售电价差决定。除了购售电价差收益外,近年来,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成熟,需求响应通过灵活性的电价政策引导终端用户优化用电行为,为用户带来需求响应收益和促进供给侧优化运行。对于电力零售商来说,若自身配置储能设备,则可利用储能设备的充放电特性,参与购电侧需求响应,从而降低购电成本。在售电侧可作为需求响应的实施者,考虑如何实施需求响应合理分配用户电量来增加自身售电收益。因此,本文以储能型售电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制定考虑购售电是双侧需求响应的最优购售电交易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中国售电公司发展现状、政策及运营模式。收集整理我国不同省份售电公司的发展现状,从市场交易体系(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分析售电公司的市场环境,剖析售电公司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进而,从宏观政策、办法细则及试点区域政策等角度梳理了我国售电公司发展享受的相关政策,并分析了售电公司的主要类型及特征;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售电公司的业务模式,明确售电商参与购售电市场的交易模式,为开展售电商购售电交易优化策略制定提供了政策支撑。(2)提出了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全过程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首先,分析了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全过程影响因素,包括购电交易、售电交易和外部环境等多个维度,明确售电商交易过程中购电方式及售电方式,根据购售电方式以及关键业务,从五个维度识别购售电交易全过程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确定影响因素权重并进行排序,筛选出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全过程关键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明确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构关系。(3)建立了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买绿电交易优化模型。首先,以储能型售电商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储能型售电商的运行模式、交易策略及参与价格型需求响应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综合考虑清洁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和需求响应不确定性,以购能成本最小化和清洁能源消纳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储能型售电商购买清洁能源发电(绿电)交易优化模型;最后,为了求解所提模型,利用“场景分析-随机机会规划约束-多目标函数处理”的三阶段模型算法进行求解,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手段的售电商购买绿电的最优购电策略。(4)构建了考虑多类用户需求响应的售电商灵活组合售电优化模型。首先,基于需求响应基础模型和用户用电特性,提出了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和农业用户的需求响应策略。其次,分析售电商实施价格型需求响应和激励型需求响应的差异化策略,确立了最优峰谷分时价格及激励补偿价格;最后,基于负荷不确定性,分析售电商灵活组合售电策略思路,并建立了灵活组合售电优化模型。算例分析表明,多类用户需求响应机制能够丰富售电策略,售电商应通过灵活组合分配各类用户电量,从而使自身效益最大化。(5)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售电联动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售电商的发展背景和储能型售电商的运营模式,确立了售电商在购电侧和需求响应实施需求响应的策略。然后,结合售电商购电交易和售电交易两个过程,建立了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双层协同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购电成本最小作为目标函数,构建组合购电优化模型,下层模型以售电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函数,构建电量分配优化模型。为了求解双层优化模型,本文利用KKT条件方程组,将下层模型通过拉格朗日函数转化为上层模型的KKT条件方程组,进而用于确立售电商购售电联动交易优化策略,为售电商的最优运营提供保障支撑。(6)构建了售电公司用电权期权合同的定价及交易决策优化模型。首先,构建了售电公司用电权期权合同定价模型,对比用户用电权补偿合同,在保证用户用电权售出意愿不变或增多的前提下,基于补偿合同的补偿价格,对用户用电权期权合同的期权费及敲定价格进行了优化;其次,构建了用电权期权合同交易决策模型,结合用电权期权合同的交易流程,对用户用电权售出策略及售电公司用电权购买策略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用电权补偿合同,用电权期权合同能够显着提高售电公司在现货市场中规避电力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提高售电公司的盈利水平。
郭春芳[8](2019)在《不确定性分析视角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大数据信息服务。例如,车载信息系统可以记录汽车的动态信息,如车速、行驶里程、有无紧急制动操作等信息,保险公司根据这些信息评估客户的风险等级,设计个性化保费方案。对微博、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帖子等大量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形成对商业决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典型应用。在对外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时,如何对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成为困扰大数据信息服务供需双方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服务价值链理论,分析了大数据信息服务的价值传导机制。在分析大数据信息服务层次结构、定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大数据信息服务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大数据信息服务的质量效果需要下游客户的多级传递确认,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传统定价方法难以胜任,需要采用新的定价方法以降低服务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需要用到来自价值链上游的多渠道、多种来源、多级传递的数据,因此提供方需要对原始数据来源者进行补偿,以保障原始数据来源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提出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数据集)的定价模型。在分析数据集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数据集不确定性的方法。构建了数据集定价模型:首先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数据集五个属性重要程度排序;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属性权重,构建数据内在价值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确定属性值,对J车险服务公司的“维修保养数据集”价值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了定价模型的有效性。(3)对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不同阶段定价方法进行研究。在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体系。重点论述了结果导向定价法——类版税法,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基于智能合约的保障机制,确保大数据信息服务需求方后期收益的可追踪与不可抵赖,保障提供方的权益,消除供需双方对大数据信息服务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4)对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权属问题进行了界定,研究了社交网络用户价值与数据价值,提出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定价模型,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补偿平台架构与数据交易流程,并从技术上实现了数据溯源。(5)以J车险服务公司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实践为实证,初步验证了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体系的有效性。在成长期引入结果导向型定价法,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交易体系”,为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设立“观察账户”,可观察节点上的所有交易信息,保障需求方后期交易的可追踪与不可抵赖。运用BP神经网络对该公司实际发生的交易数据进行训练与测试,将客户(车险公司)的各种属性值(即价格影响因素)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神经元,以交易价格作为输出神经元,经过训练与测试,测试值与真实值的拟合度高,验证了 BP神经网络用于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将层次分析法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提出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数据集)的定价模型,该模型利用专家经验规避了数据集属性权重设置的任意性,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规避了专家数量过少引起的不确定性。(2)针对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提出结果导向型——类版税定价法,并引入智能合约作为其保障机制,确保大数据信息服务需求方后期收益的可追踪及不可抵赖,保障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的权益。(3)针对数据泄密事件频发现象,提出了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定价模型,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据溯源,保障每个数据使用者都对原始数据来源者进行补偿,避免了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在法律上侵犯隐私的风险。(4)针对交易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采用J车险服务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交易的实际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历史交易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训练、测试,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用于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的有效性。BP神经网络定价法的贡献在于:根据历史交易记录训练出大数据信息服务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后期的交易价格可以由客户的属性值直接给出。从理论上可以结束现实中的“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定价繁琐程序,提高交易效率,为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提供新思路。
王诗雨[9](2019)在《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政府规制、产业竞争与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交互作用的机制、路径与效应问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我国当代理论研究学者和经济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规制经济学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为基础;结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产业发育基本特征和政府规制基本目标和手段;使用中国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美国所有上市公司,2001至2015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1)中国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产生影响的传导链存在断裂,断裂之处在于产业竞争没有发挥显着的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这导致了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在美国,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程度越深,这说明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中,前者和治理效应中深化财务风险的影响占了上风。2)在中国,较强的政府企业规制会带来深化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削弱产业竞争的作用;较强的政府产业规制会给企业带来深化财务风险的影响,且产业规制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结合产业竞争本身不具有显着影响,这说明在中国,竞争环境可能是内生于规制环境的。而美国政府产业规制能够显着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且不会对产业竞争和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产生显着影响。3)在中国,产业层财务风险水平随单个企业财务风险反向而动,后者的横向衍化主要体现为产业中的竞争效应;而在美国样本企业中,竞争效应虽然也得到了验证,但不如在中国样本中稳健和显着,这说明美国产业中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并存的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在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增强;而在美国样本中,产业竞争环境则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不产生显着的场域作用。最后,在中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过程并不会对产业竞争程度产生显着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竞争机制对单个企业财务风险不敏感;而美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竞争程度越大。4)在中美两国产业中,较强的政府规制会削弱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但这种削弱作用的来源却不同,中国市场来源于政府规制所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而美国市场则源于与政府规制并存的较强的产业竞争。在中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受到政府规制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由“公的规制”降低产业财务风险目标所决定的。而在美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受到政府规制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现象可以被规制俘虏理论所解释。在中国市场中,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联动机制存在着莫比乌斯正向扭曲,且这种扭曲发生在政府规制影响企业层财务风险的过程中——政府规制本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却由于规制约束的存在深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纵向衍化。在美国市场中,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联动机制存在着莫比乌斯负向扭曲,且这种扭曲发生在产业层财务风险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过程中——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产业中本不需要过多的政府规制,但由于规制俘虏的存在,较强的政府规制反而出现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产业中。本研究通过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比较研究,推进了对产业组织研究范式的反思,对规制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企业财务理论的补充;为企业提供了不同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环境中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和调整方向提供理论参考;为我国产业良性竞争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风险管控方面的比较优化策略;为完善政府规制机制体制建设提供了市场与政府作用协调均衡的动态一致性选择。
马朝阳[10](2019)在《基于集对分析与实物期权理论的谦比希铜矿投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缓解资源瓶颈问题,我国积极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境外矿业投资。但由于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进行投资的企业亏损比例较高。为了更好地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在落实海外开发战略的同时,获得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企业在进行境外矿业投资时,一方面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对投资效果与投资价值进行精确评估。论文紧密围绕境外矿业项目投资评价这一主题,在全面总结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从自然资源、技术条件、社会关系、政策法律等方面分析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形成适用于境外矿业投资的风险评价模型与价值评估模型,并以谦比希铜矿为案例背景,进行模型的实际应用与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充分考虑境外投资特点的前提下,识别出影响投资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并以风险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适用于境外矿业投资评价的指标集合,为后续的投资风险评价和投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2)对影响境外矿业投资风险的关键性指标加以提炼并进行分类,构建针对性强、彼此相对独立的境外矿业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权法确定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揭示不同指标对矿业投资风险的影响程度。(3)将集对分析理论引入境外矿业投资风险评价中,以集对分析理论为指导,建立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同异反风险评价模型,统一处理风险评价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通过邻联系数计算和集对势同异反分析,综合评价境外矿业投资风险及其变化趋势,得出具体的风险评价结果。(4)通过现场调研,分析谦比希铜矿的相关成本,理清其成本结构,充分体现其成本特点以及与国内矿山成本结构的差异性,从而为后续的投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参数。(5)为了更好地处理矿业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体现管理的灵活性,采用实物期权理论对境外矿业投资进行价值评估。在对实物期权理论进行研究与对境外矿业投资的期权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境外矿业投资中实物期权的定义与内涵,构建投资评价的财务评价模型和实物期权模型,并根据矿业投资的特点,构建考虑不确定因素与标的资产不可交易性的期权定价模型,给出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期权定价模型求解方法。(6)将所构建的风险评价与价值评估模型应用于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的投资评价中,针对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风险与投资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投资评价并得出评价结果,得到投资项目中存在较高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一方面用于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境外矿山进行科学的投资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具备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论文将风险管理、集对分析、实物期权等理论引入到境外矿业投资评价中,既有助于提高境外矿产资源项目的投资风险管理水平,又对以财务评价为核心的传统投资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扩展。研究结论给出了谦比希铜矿投资的主要风险因素,评价了矿山生产经营的可行性经济价值,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论文中所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可在类似条件的境外矿业投资中进行推广应用,有利于相关理论在资源开发行业的具体化和本地化,同时为我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运用Black-Scholes公式评估安全增值产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Black-Scholes公式评估安全增值产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现实意义 |
1.1.3 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1.3.1 框架结构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概述 |
2.1 PPP模式内涵及实践 |
2.1.1 PPP模式的定义 |
2.1.2 PPP模式的主要形式 |
2.1.3 PPP模式的特点 |
2.1.4 PPP模式应用实践 |
2.2 PPP物有所值评价体系 |
2.2.1 物有所值内涵 |
2.2.2 PPP项目物有所值传统评价方法 |
2.2.3 我国物有所值定量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 |
第3章 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引入实物期权的可行性 |
3.1 实物期权理论 |
3.1.1 实物期权的概念 |
3.1.2 实物期权的分类 |
3.1.3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 |
3.2 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
3.2.1 实物期权方法与净现金流量方法的比较 |
3.2.2 物有所值评价定量方法的不足 |
3.3 实物期权方法在PPP项目上的适用性分析 |
3.3.1 PPP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典型特征 |
3.3.2 PPP项目实物期权特性分析 |
3.4 实物期权法在PPP-PSC定量评价下的适用性分析 |
第4章 基于实物期权的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模型的构建 |
4.1 期权模型方法选择 |
4.2 B-S期权定价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模型参数分析 |
4.2.3 构建期权模型 |
4.3 构建含权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 |
4.3.1 公共部门比较值PSC值 |
4.3.2 含期权价值的PPP值 |
4.3.3 计算含期权价值的物有所值量值与指数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及基础数据 |
5.1.1 案例背景 |
5.1.2 基础数据分析 |
5.2 基于传统方法的决策分析 |
5.2.1 基于净现值法的决策分析 |
5.2.2 基于传统物有所值的定量分析 |
5.3 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项目决策分析 |
5.3.1 项目实物期权识别 |
5.3.2 B-S期权模型定价参数的确定 |
5.3.3 含增长期权价值计算 |
5.3.4 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2)基于实物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定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物有所值(VFM)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研究现状 |
1.2.3 实物期权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2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综述 |
2.1.1 城市轨道交通概念以及分类 |
2.1.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特征 |
2.2 PPP模式概念及物有所值相关理论 |
2.2.1 PPP模式的概念 |
2.2.2 物有所值评价的内涵 |
3 实物期权理论及在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中的适用性 |
3.1 实物期权理论 |
3.1.1 实物期权的概念 |
3.1.2 实物期权的类型 |
3.2 实物期权在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中的适用性 |
3.2.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特征分析 |
3.2.2 实物期权在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中的优势 |
4 基于实物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定量评价模型构建 |
4.1 实物期权的主要定价模型 |
4.2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B-S期权定价模型 |
4.2.1 PPP项目B-S期权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2 PPP项目B-S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建立 |
4.2.3 B-S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延伸 |
4.3 离散时间下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
4.4 基于实物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定量评估模型 |
4.4.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财务净现值 |
4.4.2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实物期权价值 |
4.4.3 改进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模型 |
5 西安临潼9号线(一期工程)PPP项目VFM定量评价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运作模式 |
5.1.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5.2 西安临潼9号线(一期工程)PPP项目的VFM定量评价 |
5.2.1 项目PSC的计算 |
5.2.2 项目PPP值的测算 |
5.2.3 PSC-PPP对比分析 |
5.3 西安临潼9号线(一期工程)PPP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 |
5.3.1 期权定价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
5.3.2 计算实物期权价值 |
5.4 实物期权敏感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企业信用不平等与政府隐性担保强度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设计和主要内容 |
1.3.1 总体研究设计框架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4 重要概念的界定 |
1.4.1 企业信用增级 |
1.4.2 政府隐性担保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企业信用风险的测度技术 |
2.1.1 违约与违约概率概念的界定 |
2.1.2 违约概率的测度技术研究与比较 |
2.2 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 |
2.2.1 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经营动机 |
2.2.2 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经营途径 |
2.3 简要述评 |
第3章 企业信用不平等的统计描述及其特点 |
3.1 企业信用评价理论与模型 |
3.1.1 信用风险测度KMV模型 |
3.1.2 PSM模型匹配分析 |
3.2 相同所有制企业信用评价一致性的检验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研究样本处理 |
3.2.3 相同所有制企业信用评价一致性分析 |
3.3 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信用差异性检验 |
3.3.1 研究假设 |
3.3.2 国企与民企违约概率差异的实证分析 |
3.3.3 不同行政层级违约概率差异的实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信用评价不平等与政府隐性担保 |
4.1 政府“父爱主义”与国有企业的信用增级 |
4.2 基于政府隐性担保对国企影响的扩展KMV模型 |
4.2.1 “父爱主义”对国有企业担保价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2 基于“父爱主义”的KMV模型扩展 |
4.2.3 数值模拟担保价值变化对国企信用影响 |
4.3 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程度测定 |
4.4 国有企业信用增级程度实证分析 |
4.4.1 模型及变量选择 |
4.4.2 样本数据 |
4.4.3 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隐性担保强度测度及区域比较 |
5.1 政府隐性担保强度测度及影响因素 |
5.1.1 政府隐性担保强度测度模型 |
5.1.2 我国不同层级国有企业政府隐性担保强度估计 |
5.1.3 政府隐性担保影响因素模型 |
5.2 省级政府隐性担保强度异质性与企业信用不平等程度 |
5.3 省级政府隐性担保强度的区域比较 |
5.3.1 关键变量说明 |
5.3.2 模型设计 |
5.3.3 样本数据 |
5.4 省级信用不平等的区域比较 |
5.4.1 模型选择 |
5.4.2 回归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信用评价不平等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6.1 企业信用评价不平等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6.1.1 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方法文献回顾 |
6.1.2 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方法 |
6.1.3 实证分析 |
6.2 企业信用评价不平等的风险分析 |
6.2.1 国有企业信用增级引发的过度投资 |
6.2.2 国企信用增级引发的产能过剩 |
6.2.3 国企信用增级引发的不良贷款 |
6.3 企业信用评价不平等与政府信用风险 |
6.3.1 过度信用增级引发的地方偿还道德风险 |
6.3.2 信用增级与地方政府财政危机 |
6.3.3 信用增级引发区域性财政风险 |
6.4 企业信用评价不平等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6.4.1 国企信用增级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途径 |
6.4.2 主要理论模型 |
6.4.3 信用增级与系统性风险实证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企业信用不平等改革的路径选择 |
7.1 股权结构与信用增级程度关系 |
7.1.1 股权改革背景 |
7.1.2 国有股权与国有企业信用间关系 |
7.1.3 研究设计 |
7.1.4 实证结果分析 |
7.2 优化股权结构明晰政企责任边界 |
7.2.1 优化一般商业类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升非国有性质控股比例 |
7.2.2 对特定功能类企业保持股权不变同时降低投票率 |
7.3 完善国有资产制度设计、改革激励机制 |
7.3.1 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
7.3.2 建立国企市场化选聘与激励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特征 |
一、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票期权 |
二、雇员股票期权与标准股票期权的差别 |
三、雇员股票期权提早行权的事实 |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原则 |
一、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时间 |
二、雇员股票期权的记录账户 |
第三节 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二、SNA2008 中雇员股票期权的估价方法 |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 |
三、激励理论 |
四、人力资本理论 |
第二章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历史演变 |
一、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酝酿期(1993-2005 年) |
二、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探索期(2006-2009 年) |
三、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成熟推广期(2010-现在) |
第二节 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 |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业分布 |
三、中国雇员股票期权条款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
第一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 |
一、雇员股票期权定价的传统方法 |
二、纳入雇员股票期权特征的定价方法 |
第二节 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
一、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阐述 |
二、CWZ雇员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说明 |
第三节 基于CWZ模型的中国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 |
一、参数估计 |
二、中国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 |
第四节 雇员股票期权价值核算的案例研究 |
一、美的集团第五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简介 |
二、美的公司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
三、基于Black-Scholes和 CWZ期权定价模型核算结果的比较 |
第四章 期权条款设定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一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理论分析 |
一、期权条款设定与激励效应 |
二、期权条款设定、产权性质与激励效应 |
第二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模型设定 |
一、期权条歀的划分 |
二、模型设定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四、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期权条款设定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检验 |
一、检验结果 |
二、稳健性分析 |
第五章 大股东控制视角下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
一、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二、产权性质、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三、公司成长性、大股东控制与雇员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 |
第二节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大股东控制对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 |
第一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 |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二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模型设定 |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 |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变量选取和度量 |
四、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雇员股票期权激励效应计量分析 |
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描述性统计 |
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计量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分析 |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修正收益法对芯片制造企业价值估值研究 ——以汇顶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
2.1.2 GARCH模型相关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量模型 |
2.2.2 B-S期权定价模型 |
2.2.3 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 |
2.3 芯片制造企业的认定及特点 |
2.3.1 芯片制造企业的认定 |
2.3.2 芯片企业的特点 |
2.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2.4.1 研究框架 |
2.4.2 研究方法 |
3 案例分析 |
3.1 汇顶科技公司简介 |
3.1.1 核心竞争力和主要产品分析 |
3.1.2 汇顶科技经营情况 |
3.2 未来前景的判断 |
3.2.1 公司前景分析 |
3.2.2 其他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 |
3.3 汇顶科技价值构成分析 |
3.3.1 现有获利能力价值 |
3.3.2 潜在获利能力创造的价值 |
3.4 汇顶科技评估方法分析 |
3.4.1 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
3.4.2 修正收益法的适应性 |
3.5 汇顶科技评估模型构建 |
3.5.1 现有获利能力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
3.5.2 潜在获利能力进行评估模型构建 |
4 修正收益法在汇顶科技的应用 |
4.1 现有获利能力价值评估 |
4.1.1 历史经营资产自由现金流量的确定 |
4.1.2 未来经营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 |
4.1.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 |
4.1.4 现有获利能力价值计算 |
4.2 潜在获利能力的企业价值 |
4.2.1 传统B-S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2 基于GARCH模型修正波动率后的B-S模型参数确定 |
4.3 评估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PPP退出问题 |
1.1.2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2.1.2 PPP项目非正常退出研究现状 |
2.1.3 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研究现状 |
2.1.4 研究现状综述 |
2.1.5 我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体系存在的不足 |
2.2 PPP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
2.3 模型方法理论基础 |
2.3.1 模型选择依据 |
2.3.2 实物期权理论 |
2.3.3 讨价还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体系 |
3.1 理论依据 |
3.1.1 补偿主客体界定 |
3.1.2 补偿原则 |
3.1.3 补偿流程 |
3.2 触发因素与责任分担 |
3.2.1 非正常退出触发因素 |
3.2.2 非正常退出责任分担 |
3.3 补偿方式 |
3.4 第三方监管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优化模型 |
4.1 影响因素与模型假设 |
4.1.1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影响因素 |
4.1.2 模型假设 |
4.2 非正常退出前项目运营价值优化模型 |
4.3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剩余特许经营期收益模型建立 |
4.3.1 未来需求量预测 |
4.3.2 未来收益预测 |
4.4 基于讨价还价理论的非正常退出补偿份额分配模型建立 |
4.4.1 模型参数 |
4.4.2 模拟谈判过程 |
4.4.3 确定补偿份额 |
4.5 模型讨论:不同情形下补偿金额的确定 |
4.5.1 政府违约下的退出补偿 |
4.5.2 社会资本方违约下的退出补偿 |
4.5.3 非过失条件下的退出补偿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5.1 案例介绍 |
5.2 非正常退出前项目实际运营价值 |
5.3 剩余特许经营期收益估算 |
5.3.1 需求量预测 |
5.3.2 剩余特许经营期收益预测 |
5.4 非正常退出补偿份额分配 |
5.5 结果分析 |
5.5.1 敏感性分析 |
5.5.2 模型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地调研访谈纲要 |
附录 B XX高速公路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责任分担问卷调查 |
附录 C XX高速公路PPP项目非经济价值评判打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7)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售电商购售电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
1.2.2 售电商购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 |
1.2.3 售电商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 |
1.2.4 售电商购售电联动交易优化模型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售电公司发展现状、运营模式及成效评价 |
2.1 我国售电公司发展现状 |
2.1.1 各省份售电公司成立现状 |
2.1.2 售电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2.1.3 售电公司面临问题和挑战 |
2.2 国内售电公司发展相关政策 |
2.2.1 宏观层面政策 |
2.2.2 运营细则政策 |
2.2.3 试点地区政策 |
2.3 我国售电公司运营模式 |
2.3.1 售电公司主要类型及特征 |
2.3.2 售电公司主要业务模式 |
2.3.3 购售电市场的交易模式 |
2.4 我国售电公司发展成效评价分析 |
2.4.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2.4.2 售电公司发展成效分析方法 |
2.4.3 售电公司发展成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全过程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全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交易过程分析 |
3.2.2 全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3.3 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模型 |
3.3.1 识别模型构建思路 |
3.3.2 基于信息熵修正的层次分析法 |
3.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4 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影响因素交互传导模型 |
3.4.1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
3.4.2 二元关系分析 |
3.4.3 结构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买绿电交易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售电商运营策略与需求响应建模 |
4.2.1 售电商运行模式构建 |
4.2.2 售电商交易策略分析 |
4.2.3 售电商需求响应建模 |
4.3 售电商购买绿电交易优化模型 |
4.3.1 不确定性分析 |
4.3.2 优化目标函数 |
4.3.3 模型约束条件 |
4.4 购电交易模型三阶段求解算法 |
4.4.1 三阶段求解流程 |
4.4.2 不确定性场景生成 |
4.4.3 随机机会约束规划处理 |
4.4.4 多目标函数模型求解 |
4.5 算例分析 |
4.5.1 情景设置 |
4.5.2 基础数据 |
4.5.3 优化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灵活售电交易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不同类型用户需求响应行为模型 |
5.2.1 需求响应构建 |
5.2.2 用户需求响应策略 |
5.2.3 用户需求响应构建 |
5.3 售电商需求响应差异化实施策略 |
5.3.1 峰谷时段划分 |
5.3.2 峰谷分时售电价格模型 |
5.3.3 激励响应补偿价格模型 |
5.3.4 算例分析 |
5.4 售电商灵活性组合售电交易优化模型 |
5.4.1 负荷不确定性分析 |
5.4.2 灵活性组合售电策略分析 |
5.4.3 灵活性组合售电交易模型 |
5.4.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售电联动交易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储能型售电商运营策略 |
6.2.1 售电商发展背景 |
6.2.2 储能型售电商运营模式 |
6.3 售电商两级需求响应建模 |
6.3.1 购电侧需求响应策略 |
6.3.2 售电侧需求响应策略 |
6.4 售电商购售电交易双层协同优化模型 |
6.4.1 双层模型构建思路 |
6.4.2 售电商组合购电优化模型 |
6.4.3 售电商电量分配优化模型 |
6.4.4 双层优化模型求解 |
6.5 算例分析 |
6.5.1 基础数据 |
6.5.2 优化结果 |
6.5.3 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用电权参与期权交易优化模型 |
7.1 引言 |
7.2 售电商用电权参与期权定价模型 |
7.2.1 用电权及期权的基本概念 |
7.2.2 用电权补偿合同与期权合同对比 |
7.2.3 用电权期权合同定价优化模型 |
7.2.4 算例分析 |
7.3 用电权期权合同交易决策模型 |
7.3.1 用电期权合同交易过程及特点 |
7.3.2 用户用电权合同交易决策模型 |
7.3.3 售电公司用电期权合同交易决策模型 |
7.3.4 算例分析 |
7.4 售电商用电权交易效益评价模型 |
7.4.1 用电权交易评价体系 |
7.4.2 用电权交易评价模型 |
7.4.3 算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不确定性分析视角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不确定性 |
1.3.2 大数据 |
1.3.3 信息与信息服务 |
1.3.4 大数据信息服务 |
1.3.5 研究对象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不确定性研究 |
2.1.2 信息服务定价研究 |
2.1.3 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2 服务价值链理论 |
2.3 相关方法 |
2.3.1 BP神经网络 |
2.3.2 智能合约 |
2.4 本章小结 |
3 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大数据信息服务商品类型 |
3.1.1 大数据信息服务价值传导机制 |
3.1.2 大数据信息服务特点分析 |
3.1.3 现有商品分类方法 |
3.1.4 大数据信息服务商品类型辨析 |
3.2 大数据信息服务层次结构 |
3.3 定价影响因素 |
3.3.1 与服务属性有关的因素 |
3.3.2 与服务提供方有关的因素 |
3.3.3 与消费者有关的因素 |
3.3.4 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
3.4 传统定价方法合用性分析 |
3.4.1 期权定价法 |
3.4.2 成本定价法 |
3.4.3 市场定价法 |
3.4.4 竞争导向定价法 |
3.5 大数据信息服务价值链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4 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 |
4.1 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不确定性分析 |
4.1.1 数据集本身不确定性 |
4.1.2 减少数据集本身不确定性的方法 |
4.2 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模型的构建 |
4.3 定价模型的实现步骤 |
4.3.1 基于德尔菲法的数据集属性排序 |
4.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据集内在价值模型 |
4.3.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数据集属性值的确定 |
4.4 算例 |
4.4.1 概率分布的确定及检验 |
4.4.2 蒙特卡罗模拟过程 |
4.4.3 J车险服务公司的“维修保养数据集” |
4.5 本章小结 |
5 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 |
5.1 基于PLC的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不确定性分析 |
5.1.1 大数据信息服务生命周期划分 |
5.1.2 导入期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
5.1.3 成长期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
5.1.4 成熟期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
5.2 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体系 |
5.3 导入期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方法 |
5.3.1 POC定价法 |
5.3.2 成本导向定价法 |
5.4 成长期博弈定价法 |
5.5 成长期结果导向型定价方法(类版税定价法) |
5.5.1 类版税定价法的理论基础 |
5.5.2 类版税定价法的合用性及计算 |
5.5.3 基于智能合约的保障机制 |
5.6 成熟期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方法 |
5.6.1 BP神经网络定价法 |
5.6.2 深度学习定价法 |
5.7 本章小结 |
6 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 |
6.1 大数据信息服务权属问题界定 |
6.2 社交网络用户价值与数据价值 |
6.3 效用价值论与信息的效用 |
6.3.1 效用价值论 |
6.3.2 信息的效用 |
6.4 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模型 |
6.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原始数据来源者收益补偿机制 |
6.5.1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补偿平台架构设计 |
6.5.2 数据交易流程 |
6.5.3 数据溯源的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7 实证研究-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 |
7.1 J公司业务简介 |
7.2 J公司数据来源 |
7.3 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层次体系 |
7.3.1 零次大数据信息服务 |
7.3.2 一次大数据信息服务 |
7.3.3 二次大数据信息服务 |
7.4 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导入期及成长期定价 |
7.5 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BP神经网络定价 |
7.5.1 BP神经网络数据收集与处理 |
7.5.2 BP神经网络训练 |
7.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
7.6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系统搭建及配置 |
附录B-1 60家车险公司2016年度各指标得分 |
附录B-2 60家车险公司2017年度各指标得分数据 |
附录C-1 数据内在价值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对比调查问卷 |
附录C-2 J公司“维修保养数据集”属性取值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由来与界定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基本内容框架 |
1.2.3 研究路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财务风险及其衍化 |
1.3.2 产业竞争 |
1.3.3 政府规制 |
1.3.4 交互作用 |
1.4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动因及其扩散效应 |
2.1.1 来自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衍化动因回顾 |
2.1.2 来自外部环境的财务风险衍化动因回顾 |
2.1.3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扩散效应研究回顾 |
2.2 产业竞争与企业财务特征的交互影响 |
2.2.1 基于产业竞争掠夺效应的影响回顾 |
2.2.2 基于产业竞争治理效应的影响回顾 |
2.2.3 企业财务特征对其产品市场行为表现的影响回顾 |
2.3 政府规制对市场和企业的双重影响 |
2.3.1 政府规制对产业竞争的影响回顾:立足中观视角 |
2.3.2 政府规制对企业财务表现的影响回顾:立足微观视角 |
2.4 文献评述 |
2.4.1 关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评述 |
2.4.2 关于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和研究冲突的评述 |
2.4.3 现有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三章 制度背景分析 |
3.1 中国经济市场化建设与政府规制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建立与发展 |
3.1.2 中国重点产业政府规制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
3.2 “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深化与政府规制的新方向 |
3.2.1 “新时期”中国市场机制的深化和完善 |
3.2.2 “新时期”中国政府产业规制的新方向 |
3.2.3 “新时期”中国政府企业规制的新重点 |
3.3 美国产业发育状态与政府规制历史演进 |
3.3.1 美国主要产业的发育状态分析 |
3.3.2 美国政府规制的历史演进 |
3.4 中美两国制度背景的比较与总结 |
3.4.1 市场与政府关系形成路径的差异 |
3.4.2 市场与政府相对势力的差异 |
3.4.3 政府与企业相对势力的差异 |
第四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
4.1 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与衍化路径 |
4.1.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
4.1.2 企业财务风险的纵向衍化:元驱动和场驱动 |
4.1.3 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违约相关性 |
4.2 产业竞争及其微观效应的理论基础 |
4.2.1 基于当代经济学流派比较的市场研究范式选取 |
4.2.2 不完全竞争产业中的企业竞争行为 |
4.2.3 不完全竞争产业中的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 |
4.3 微观经济规制理论的发展与沿革 |
4.3.1 以收费规制为代表的传统微观经济规制理论与批评 |
4.3.2 激励性微观经济规制改革、理论流派与基本形态 |
4.3.3 激励性微观经济规制的最优模型与相对于最优情况的扭曲 |
4.3.4 规制俘虏理论:对“公的规制”理论的一个补充 |
4.4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4.4.1 三个研究主体的四组作用关系 |
4.4.2 理论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五章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影响研究 |
5.1 产业竞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机制与路径 |
5.1.1 产业竞争掠夺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
5.1.2 产业竞争治理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
5.1.3 两个效应的综合影响:叠加、制约还是抵消? |
5.2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设计 |
5.2.1 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 |
5.2.2 产业竞争及其他变量的度量 |
5.2.3 模型设定 |
5.2.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影响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协同影响研究 |
6.1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协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机制与路径 |
6.1.1 政府规制直接限制企业自由竞争签约权对其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
6.1.2 政府通过产业规制影响竞争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生的影响 |
6.2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
6.2.1 政府企业规制的度量 |
6.2.2 政府产业规制的度量 |
6.2.3 模型设定 |
6.2.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协同影响的检验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实证结果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产业竞争的影响研究 |
7.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影响产业竞争的机制与路径 |
7.1.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 |
7.1.2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调节效应 |
7.1.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对产业竞争的反作用 |
7.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对产业竞争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设计 |
7.2.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度量 |
7.2.2 模型设定 |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产业竞争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 |
7.3.2 实证结果分析 |
7.3.3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产业竞争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闭环效应研究 |
8.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闭环效应的机制与路径 |
8.1.1 政府规制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调节效应 |
8.1.2 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对政府规制行为的反作用 |
8.1.3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的联动机制:一个莫比乌斯环 |
8.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闭环效应的实证研究分步式设计 |
8.2.1 政府规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模型设定 |
8.2.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模型设定 |
8.2.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闭环效应的模型设定 |
8.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的闭环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8.3.1 政府规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闭环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4 稳健性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路径和效应 |
9.1.2 中美两国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协同影响 |
9.1.3 微观企业财务风险在产业中横向衍化对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影响 |
9.1.4 中美两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产业竞争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闭环效应 |
9.2 研究启示 |
9.2.1 产业竞争声誉效应的充分发挥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
9.2.2 政府公信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
9.2.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传染效应的产业阻断与规制适当的产业竞争程度 |
9.2.4 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产业竞争机制与政府规制政策的良性闭环联动 |
9.3 不足与展望 |
9.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9.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集对分析与实物期权理论的谦比希铜矿投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
2.1 境外矿业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及现状 |
2.1.1 境外矿业投资风险概述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2.1.3 境外矿业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
2.2 投资风险评价模型与集对分析理论 |
2.2.1 集对分析理论概述 |
2.2.2 联系数及其伴随函数 |
2.2.3 集对势及其同异反分析 |
2.3 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应用 |
2.3.1 实物期权理论概述 |
2.3.2 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 |
2.3.3 实物期权理论在矿业投资领域的应用 3 赞比亚矿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分析 |
3.1 谦比希铜矿概述 |
3.1.1 矿区概况 |
3.1.2 矿山外部建设条件 |
3.1.3 矿山生产工艺 |
3.2 赞比亚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 |
3.2.2 相关政策法规 |
3.2.3 对外经贸关系 |
3.2.4 基础设施状况 |
3.2.5 金融环境与投资成本 |
3.3 赞比亚矿业投资的风险因素分析 |
3.3.1 自然和地质风险 |
3.3.2 政治和法律风险 |
3.3.3 经济和财务风险 |
3.3.4 社会和环境风险 |
3.3.5 技术和管理风险 |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五元联系数的风险评价步骤 |
4.2 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风险评价指标识别与筛选 |
4.2.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风险评价的同异反评价模型构建 |
4.3.1 投资风险评价的评语等级确定 |
4.3.2 五元联系数结构分析 |
4.3.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4 同异反评价模型构建 |
4.4 基于集对势与邻联系数的投资风险分析 |
4.4.1 单一指标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4.2 准则层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4.3 境外矿业投资整体风险评价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实物期权的境外矿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
5.1 境外矿业投资的实物期权特性分析 |
5.1.1 境外矿业投资的期权特性 |
5.1.2 实物期权的定价特征分析 |
5.2 境外矿业投资的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
5.2.1 谦比希铜矿成本分析 |
5.2.2 投资评价的财务评价模型构建 |
5.2.3 投资评价的实物期权模型构建 |
5.3 考虑不可交易性与不确定因素的期权定价模型构建 |
5.3.1 期权的分解法定价 |
5.3.2 基于分解法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构建 |
5.4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期权定价模型求解 |
5.5 本章小结 6 谦比希铜矿的投资评价结果分析 |
6.1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投资风险评价 |
6.1.1 境外投资的同异反风险评价结果计算 |
6.1.2 谦比希铜矿的投资风险分析 |
6.2 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价值评估参数估计 |
6.2.1 不确定参数选取 |
6.2.2 连续变量随机过程拟合 |
6.2.3 离散变量概率分布分析 |
6.2.4 其他参数确定 |
6.3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投资价值评估 |
6.3.1 内含净现值NPV计算 |
6.3.2 实物期权价值计算 |
6.3.3 谦比希铜矿的投资价值评估 |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运用Black-Scholes公式评估安全增值产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D]. 徐晨.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5)
- [2]基于实物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定量评估研究[D]. 陈鹏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企业信用不平等与政府隐性担保强度测度研究[D]. 陈洋洋.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4]雇员股票期权的价值核算及其激励效应研究[D]. 陈树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基于修正收益法对芯片制造企业价值估值研究 ——以汇顶科技为例[D]. 庞博.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6]准经营性基础设施PPP项目非正常退出补偿优化研究[D]. 万晔.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考虑需求响应的售电商购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D]. 李佳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不确定性分析视角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D]. 郭春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D]. 王诗雨.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基于集对分析与实物期权理论的谦比希铜矿投资评价研究[D]. 马朝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