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施工裂缝分析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金辉[1](2021)在《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式小铰缝空心板桥由于横向连接薄弱,极易出现铰缝损伤、铺装开裂或单板受力等问题,常用的加固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基于钢混组合结构的概念,提出了跨铰缝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A-SCR),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包括A-SCR加固RC梁承载力试验、空心板横向连接性能试验以及整桥足尺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开展了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与加固后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加固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实桥应用研究形成A-SCR加固技术设计、施工方法与检测评估成套技术。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针对A-SCR加固RC梁后承载力计算方法问题,开展了加固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加载历史、锚栓间距、钢板面积以及加固范围对加固后承载力的影响,验证了加固后截面应变依然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弹塑性理论,提出了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用于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2)针对A-SCR加固后空心板横向受力性能问题,分别制作了采用不同高度型钢混凝土加固的横向节段试件。通过单点和两点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加固型钢混凝土高度对加固后空心板的横向荷载分布、抗弯刚度、竖向抗剪和剪切刚度等的影响。研究表明,A-SCR加固增强了铰缝刚度,可大幅提高板间抗剪能力并能够承受横向弯矩,但型钢混凝土高度对空心板抗弯能力和刚度影响较小。3)为了研究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规律和受力性能等问题,开展了足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SCR加固铰缝破坏的空心板,在不修复铰缝的情况下能有效的恢复板间传力,并大幅提升梁板的整体刚度。4)针对A-SCR加固后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问题,基于考虑板间的竖向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利用试验测得的接缝转动刚度系数和剪切刚度系数,采用本文所提的修正刚接板法计算了足尺试验桥的横向分布系数。对比足尺试验实测值、铰接法、刚接法以及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发现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更符合足尺试验实测值,表明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可以作为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5)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展了采用A-SCR方法的不同加固长度、加固高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加固长度可以提升桥梁整体刚度,但对空心板跨中的应力和各板的横向分布结果影响较小。A-SCR加固可以大幅降低桥面现浇层的主拉应力和铰缝主拉应力,有效改善桥面铺装和铰缝的工作性能,揭示了A-SCR方法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预防性加固的机理;通过改变加固构造高度参数分析,发现加固构造高度在10cm~15cm范围变化对梁板刚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以及纵向应力影响较小,当加固构造高度过小会出现加固构造破坏,加固高度过大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破坏。6)针对A-SCR加固空心板桥的工程应用问题,开展了实桥加固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对简便易行的加固设计、施工方法。通过实桥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对比,发现加固后横向传递得到恢复,桥梁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表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效果显着。
王胜寒[2](2020)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服役性能评价与分类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公路桥梁事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如今却面临着车流量的增加、桥梁荷载等级的提高等诸多问题,导致在当时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修建的高速桥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民对日益发展的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役桥梁承载能力的降低、高速公路改扩建及桥梁再利用等问题使得旧桥服役性能的评价研究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开展了旧桥上部和单板的技术状况评定、室内外抗弯抗剪承载力破坏试验、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受力全过程仿真分析、梁板综合分类利用等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系统全面的进行了桥梁上部总体、单板技术状况评定分析研究,分析了通过外观技术评定和耐久性特殊评定的方法,建立了既有梁板技术状况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基于设计规范、技术状况检算修正后的理论计算,为后续与实测值对比作理论基础。(2)为了获得梁板实际极限承载力,通过单板荷载试验进行既有桥梁承载力评定。开展了京沪高速10m、13m跨径,滨莱高速10m、16m跨径分别考虑整体化现浇层的拆除空心板抗弯、抗剪承载力室内外静载试验研究。对梁板抗弯、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进行挠度、应变分析,发现带有整体化现浇层的试验梁板能较好的满足当前规范要求。(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建立数值模型,并按位移进行加载。在模拟试件受静力荷载的过程中,引入塑性损伤模型来模拟混凝土梁的损伤;并得出其损伤云图。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的塑性损伤模型能较好地显示混凝土梁的塑性损伤,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试验结果吻合良好。(4)按照“原状等效再利用(A类)”、“加固等效再利用(B类)”、“原状降低功能再利用(C类)”、“废弃梁板(D类)再利用”分类原则,建立既有梁板再利用分类标准,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并形成既有梁板综合利用技术,为同类改扩建桥梁合理利用旧桥梁板提供技术指导。
颜秉国[3](2020)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小跨径空心板梁剩余寿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于当时经济水平限制和技术水平落后,在修建的高速公路、运营养护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量也不断持续增长,导致早期修建高速公路桥梁承受车辆荷载大大增加,使其结构损伤不断积累。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桥梁各部件的应力远低于屈服强度极限,很容易使桥梁发生破坏,桥梁寿命大大的低于设计寿命。因此,对高速公路改扩建中旧桥承载力能否满足改扩建后的荷载标准,以及旧桥拆除梁板的剩余寿命是多少,能否适应高速公路改扩建后的标准要求,是当今对于高速改扩建急需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长余高速改扩建项目为依托背景,针对拆除旧桥空心板剩余承载力和疲劳寿命进行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准确评估旧桥梁板剩余承载力和疲劳寿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展既有桥梁梁板的技术状况调研,通过分析梁板技术状况影响因素,确定梁板技术状况关键检测指标,明确检测指标扣分标准,提出旧桥梁板技术状况快速评价体系。(2)对既有桥梁进行技术评价与分类,选出各类桥梁代表性的构件进行静力荷载试验,通过静力荷载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比较分析,建立了基于技术状况的梁板剩余承载力计算公式。(3)通过分析梁板耐久性状况影响因素,确定梁板耐久性状况关键检测指标,明确检测指标扣分标准,提出旧桥梁板耐久性状况评价体系,为综合评价拆除梁板耐久性状况提供科学依据。(4)考虑梁板耐久性状况,选取10米梁板进行等幅疲劳荷载试验,通过疲劳实验得出既有梁板的循环次数以及对应的应力幅值,考虑梁板耐久性状况,对梁板循环次数进行折减,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S-N曲线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建立基于了耐久性状况的疲劳寿命计算公式,准确评价梁板剩余疲劳寿命。
李川[4](2020)在《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特征及病害处理技术》文中提出空心板梁桥是中小跨径桥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桥型,由于空心板梁桥数量大,导致出现了很多典型病害,主要包括空心板梁底裂缝、铰缝破损、桥面铺装纵向开裂,本论文主要针对这些病害进行统计、分析,阐述病害的特征及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原理计算桥面铺装参与空心板梁结构整体受力,分析超重货车及大件运输车对空心板梁的影响,分析并总结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的维修加固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空心板梁结构发展史、各套空心板梁标准图结构构造的特点、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及结构受力性能研究现状。2、通过具体桥梁检测项目为背景,对桥梁分类统计,总结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及与这些统计对象的关系,同时阐述空心板梁桥的常见病害特征及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3、研究桥面铺装、车辆荷载对空心板梁桥的受力性能影响,重点分析大件运输车辆对空心板梁桥的受力影响情况,主要包括大件运输特征的阐述、空心板梁桥安全储备的分析、空心板梁桥抗力计算、空心板梁桥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计算。进一步提出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综合检算系数Z1的计算方法。4、通过空心板梁桥实际案例分析,阐述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的维修加固方案,重点对空心板梁底粘贴纵向钢板及碳纤维布进行加固计算、设计。研究加固方案对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的影响。
陆垚锋[5](2019)在《板梁桥铰缝的界面非线性接触分析及损伤研究》文中提出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公路桥梁数量总计达到80.5万多座,其中江苏省公路桥梁数量位列各省市第一位,共计7.1万多座。在全国桥梁跨径占比中,中小跨径桥梁数量达到90%以上,在交通运输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跨径桥梁中以装配式混凝土板梁桥为主,铰缝病害是该类梁桥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铰缝性能下降,桥梁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将急剧下降,严重时将导致梁板出现“单板受力”的现象,它将直接影响到结构使用寿命与使用安全。因此,对板梁桥铰缝性能状态及铰缝病害做系统的研究有其必要性。本研究对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沂淮江”段板梁桥近几年的铰缝病害进行了统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铰缝病害进行了分析;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梁板和铰缝进行了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了单梁与梁铰体系的破坏模式及破坏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铰缝新旧混凝土非线性接触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在拉剪复合状态、拉压剪复合状态下铰缝的变形特点,并对铰缝损伤状态进行了初步的划分;最后,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条件下,对特定高速公路桥梁的铰缝进行了现场测试,为铰缝性能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本研究表明:从病害孔数和处数占比角度而言,20m跨径的桥梁出现白化(析白)铰缝病害的概率更大,析白和白化是铰缝出现最频繁的病害,京沪高速江苏“沂淮江”段板梁桥铰缝尚未发展至渗水和脱浆的程度,铰缝病害往往从两端支座位置向跨中发展,而边角缝更易出现病害。在静力荷载逐渐增大的过程中,铰缝的破坏从跨中底部开始,相邻铰缝开裂后,裂缝在跨中位置成对出现。随着荷载的进一步增加,裂缝呈现对称状态向梁的两端发展,并在发展至距两端1/3处时,铺装层上表面以及铰缝与铺装层连接处开始开裂,随着裂缝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单板受力”现象。界面参数分析表明,在拉剪复合状态与拉压剪复合状态下界面法向粘结强度、切向粘结强度、峰值应力对应的滑移量以及粘结滑移刚度对铰缝破坏过程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对铰缝病害较严重的典型桥梁进行现场测试,发现该桥梁的铰缝尚处于完好或轻微损伤状态。
金敦建[6](2019)在《车载作用下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动力响应及铰缝病害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事业的快速发展,桥梁在公路里程数中占比越来越大,其中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因其桥型简单、施工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中、小桥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运营年限的增加,在役空心板梁桥出现了大量的铰缝病害,目前针对铰缝破坏的识别主要是通过目测法,该方法难以判断其实际破坏程度。铰缝病害程度评价方法多数基于静载试验,但静载试验需要中断交通,成本较大。现有的评价方法可以对铰缝损伤或破坏做出定性判断,但缺乏具体的程度划分。随着车桥耦合的发展,依据桥梁动力响应的判别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依托实际工程背景,利用显示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建立三维车—桥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铰缝病害的桥梁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拟提出相关评价指标,判断铰缝病害的位置和程度。首先,通过调研京沪高速公路在役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定期管养资料,对比分析两种跨径类型桥梁的病害情况,从病害桥梁座数及孔数占比等角度对铰缝病害进行了统计分析。部分桥梁铰缝病害的发展情况显示,梁端及跨中是铰缝病害的频发位置,其原因可能是支座脱空以及车辆超载。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径13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及汽车有限元实体模型,利用LS-DYNA进行动力分析,研究车速车重对动力响应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速越大挠度时程曲线的波动越平滑,不同车速下梁板挠度差值极小,车辆荷载越大挠度值越大;相对于车重,车速对加速度影响较大,速度越大,车辆对桥梁的冲击作用越大,加速度幅值越大。结合依托工程铰缝病害现状分析结果,确定模拟工况铰缝破坏位置为梁端和跨中,破坏程度分别为25%、50%、75%等三个工况,研究铰缝不同破坏位置、不同破坏程度下桥梁的动力响应。研究发现,与相对位移及相对开合相比较,铰缝病害对铰缝两侧梁板的加速度影响较大,加速度响应最为敏感。某一位置铰缝部分破坏,其相对位移、相对开合相对铰缝完好时数值变化较小,但加速度幅值比变化明显。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依据铰缝两侧梁板加速度幅值比评价铰缝病害程度的方法。当加速度幅值比接近1时,可认为铰缝状态完好;当该处加速度幅值比处于[1,1.5]时,铰缝破坏程度低于25%;当加速度幅值比处于[1.5,2]时,铰缝破坏程度约为[25%,50%];当加速度幅值比处于[2,2.5]时,铰缝破坏程度约为[50%,75%];当加速度幅值比超过2.5时,可认为铰缝破坏程度超过75%,梁体处于“单板受力”状态。利用提出的评价方法对京沪高速公路某预应力空心板梁桥铰缝状态进行评价,发现该桥第6#铰缝处于轻微病害状态,提出的评价方法可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评价铰缝的病害程度,为实际工程铰缝健康状态评价提供参考。
呼辉峰[7](2019)在《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静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6块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以下简称“叠合板”)的受弯性能和16块叠合板的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了三种不同带肋形式叠合板(共6块)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主要参数为肋板形式(直肋、凹肋和凸肋)。根据不同带肋形式叠合板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的试验结果,分析了肋板形式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和变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带肋形式的叠合板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基本一致。(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叠合板有限元模型,有限元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叠合板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底板混凝土强度、预应力筋配筋率、叠合板跨度、预应力度等参数对叠合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基于试验和参数分析结果提出叠合板承载力力学模型及简化计算公式。(3)完成了16块试件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主要参数为附加短钢筋、剪跨比。根据不同在剪跨比下试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等试验结果,分析了各参数对试件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剪跨比为0.5、2时,预制叠合板试件与现浇试件的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基本一致,附加短钢筋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当剪跨比为3时,预制叠合板试件面层纵筋的配筋率与叠合板极限承载力呈线性关系。(4)基于试验结果对叠合板在不同剪跨比下的抗剪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叠合板在不同剪跨比下的力学模型与简化计算公式。当叠合板剪跨比为0.5时,采用劈裂破坏模型;当叠合板剪跨比为2和3时,采用剪压破坏模型。
尹韬[8](2019)在《与已建地下室连接的新建超长地下室温度效应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大型公共和民用建筑物的蓬勃发展,人们更大规模地开发地下空间,出现了一批平面尺寸超长、超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室。因使用功能的需要,或是从有利于结构整体工作出发,或是为解决结构的防水问题,建筑结构物通常不设或少设伸缩缝。这样便需要对建筑物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结构内力变化的规律以及减小结构温度效应的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温度效应的研究与进展对超长地下室结构防渗漏的裂缝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工程和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温度效应是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完全避免裂缝的出现。本工程项目中的超长地下室,其东立面与已经完成的埋置更深的超高层建筑的超长地下室外墙共墙,且结构上采用植筋方式与其相连而成为一个超长+超长的地下室。除了温度应力之外,还有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还有可能出现的沉降差异引起的附加应力。本文将以此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对与已建地下室刚性连接的基础上新建超长地下室的温度变化进行效应分析。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施工阶段的超长地下室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地下室结构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温度效应,得到该超长地下室的变形特点和内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变形出现在距离刚性连接的已建地下室外墙最远处的侧墙端部,随着与已建地下室外墙距离的不断减小,其变形也逐渐减小,已建地下室的外墙处的变形几乎不变。结构的第一主应力最大出现在刚性连接的已建地下室外墙顶部偏下处,随着与已建地下室外墙距离的不断增加,其第一主应力逐渐减小,距离已建地下室外墙最远处的侧墙立面范围内的第一主应力普遍较低。(2)基于ANSYS软件绘制出的应力云图,以结构的第一主应力是否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为理论依据,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Vplot函数命令流小程序绘制地下室结构裂缝范围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刚性连接的已建地下室外墙的裂缝分布最明显且集中,其他侧墙以及地下室底板都表现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中裂缝,但各分布区域不尽相同。这对实际工程的裂缝控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3)基于此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有限元分析和裂缝分布范围的结果,结合现有的裂缝控制技术和裂缝控制原则,从设计、施工和材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针对本工程的裂缝控制措施。
谭孟川[9](2019)在《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现场现浇混凝土建筑施工过程污染大、耗能多等诸多问题逐渐凸显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推行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工业化结构形式,在推行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根据我国目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等同现浇”结构设计方法,结合一实际工程项目,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下几类问题进行了总结与研究:(1)根据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同现浇”的结构设计原理和采用模块化及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对江西省南昌市某一综合办公楼进行了结构设计,运用结构分析软件YJK分别采用弹性分析、弹性时程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本工程结构进行了整体抗震性能分析,分析结果为后续的拆分分析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与重要依据;(2)在完成整体结构性能分析后,主要按照Push-over分析所得塑性铰分布结果对其进行了整体拆分,提出了按照结构基本受力单元梁、板、柱进行预制装配拆分的方法,并对拆分后的基本预制构件叠合梁、桁架叠合板和预制柱的受力特性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3)根据现有规范规定,结合预制构件的特点对各种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叠合板拼缝、梁-板节点、梁-柱节点)进行了设计与分析;(4)采用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同一尺寸的现浇和装配式十字型梁柱中节点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并通过一试验算例验证了仿真分析参数设置的可靠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地震工况荷载作用下装配式梁柱节点在进入塑性破坏前刚度较现浇节点小,但因其节点区域的附加钢筋和机械套筒的作用在进入塑性破坏后其延性和极限承载力较现浇节点都较高。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结合实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设计过程,总结了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的相关设计原则和方法,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本工程关键节点(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论证分析,能够为相近的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润年[10](2019)在《简支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文中认为空心板桥具有截面高度低、材料指标经济、施工方便的优点,我国的中小跨径桥梁常采用此桥型。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长及重载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空心板桥出现病害,尤其是建造年代比较久远的空心板桥,承载能力较低,抗力储备较小,结构耐久性差,有些病害甚至危及桥梁使用安全。对于一些出现病害的空心板梁桥,如何通过有效的加固措施,使原桥恢复其正常的使用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变得迫切重要。桥梁病害分析是进行桥梁加固的前提,本文通过调研广东省正在运营的10条高速公路中的空心板桥,总结了空心板上部结构的常见病害,如:桥面铺装破坏、主梁裂缝、钢筋病害、铰缝病害的各种表现形式,并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产生病害的原因。即:桥面铺装出现病害的原因主要是设计阶段考虑不足,计算理论缺乏;施工中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导致铺装层厚度不一,铺装层钢筋网间距及保护层厚度不均匀,各部位混凝土凿毛不够或清洗不干净;使桥面铺装层和空心板间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整体。空心板出现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底板偏薄,保护层不足,混凝土局部振捣不均匀导致混凝土离散性较大,养护不到位造成的;横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配比不当,养生不到位,预制、存放、吊装过程中操作不当,超载等引起的。钢筋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碳化;环境中氯离子含量过高;结构保护层不足;养生和施工质量把控不严。铰缝出现病害的原因主要是:铰缝的验算理论不完善,铰缝尺寸设计不合理;施工中质量控制不到位;超载,雨水等因素造成的。通过深汕西高速公路中一座3-16m的预应力空心板桥加固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原桥病害相对较多的左幅第一跨为研究对象,并在该跨桥做了动静载试验。考虑到适合此桥上部结构加固的方案有粘贴钢板法和粘贴碳纤维布法,该桥空心板采用先张法结构,底板较薄,而且预应力钢绞线靠近底板下层。采用粘贴钢板法需要对底板进行钻孔埋螺栓,因此钢绞线有可能受到损伤,危及桥梁安全。综合考虑施工难度与加固效果,决定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法对空心板进行加固处理。并采用土木结构非线性详细分析软件MADIS FEA仿真模拟碳纤布加固效果,采取与动静载试验相同工况下,粘贴一层、二层、三层碳纤维布后的效果和动静载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粘贴三层碳纤维布的加固效果最佳,验证了通过碳纤维加固措施对原桥结构的挠度、应变、结构基频和结构耐久性得到了改善。为后期空心板桥的维修加固提供参考。
二、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施工裂缝分析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施工裂缝分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SCR加固RC梁承载力研究 |
1.2.2 横向加固技术研究 |
1.2.3 铰缝性能的研究 |
1.2.4 横向分布计算及评估方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加固基本理论 |
2.1 横向分布计算理论 |
2.1.1 铰接板法 |
2.1.2 刚接板法 |
2.1.3 G-M法 |
2.2 外加钢板加固抗弯计算理论 |
2.3 数值分析方法 |
2.3.1 有限元的基本思路 |
2.3.2 空心板有限元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SCR加固RC梁的承载力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梁设计及制作 |
3.2.2 测点布置及加载方案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3.2 混凝土、钢筋及钢板应变 |
3.3.3 混凝土与U钢板滑移测量结果 |
3.3.4 试验梁的挠度 |
3.3.5 承载力及延性分析 |
3.4 加固后单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
3.4.1 结构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 |
3.4.2 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 |
3.4.3 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SCR横向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主要内容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
4.2.2 加载工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横向抗弯性能试验 |
4.3.2 竖向抗剪性能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的足尺试验研究 |
5.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5.2 试验概况 |
5.2.1 足尺试验设计 |
5.2.2 加载工况、加载方式及测点布置 |
5.3 加固前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工况 1~工况 5 |
5.3.2 工况6 |
5.3.3 工况 7~工况 11 |
5.4 加固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工况 12~工况 21 |
5.4.2 工况22 |
5.5 加固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
5.5.1 破坏荷载和模式 |
5.5.2 挠度和刚度 |
5.5.3 横向分布系数 |
5.5.4 应变 |
5.6 加固后数值分析方法验证 |
5.6.1 有限元建模 |
5.6.2 挠度和应变 |
5.6.3 横向分布系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SCR加固空心板桥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
6.1 正则方程 |
6.1.1 考虑接缝弹性刚度的横向分布 |
6.1.2 截面计算参数确定 |
6.2 接缝刚度系数测定 |
6.2.1 模型试验 |
6.2.2 试验结果 |
6.2.3 接缝刚度 |
6.3 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有限元参数分析 |
7.1 结构参数及模型 |
7.1.1 结构参数 |
7.1.2 单元模拟 |
7.2 加载工况 |
7.3 影响参数分析 |
7.3.1 加固长度 |
7.3.2 加固高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桥应用及分析 |
8.1 工程概况 |
8.1.1 基本资料 |
8.1.2 主要病害 |
8.1.3 加固设计 |
8.2 加固前、后理论计算 |
8.2.1 计算基本参数 |
8.2.2 荷载效应计算 |
8.2.3 承载力验算 |
8.3 实桥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8.3.1 基本情况 |
8.3.2 试验结果 |
8.4 实桥加固后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8.4.1 横向分布系数 |
8.4.2 挠度 |
8.4.3 板底混凝土应变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服役性能评价与分类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早期高速公路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理论研究方面 |
1.3.2 工程应用方面 |
1.4 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 |
2 既有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
2.1 旧桥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
2.1.1 基于外观调查分析法 |
2.1.2 基于专家经验方法 |
2.1.3 现场荷载试验方法 |
2.1.4 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 |
2.1.5 基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方法 |
2.2 工程概况 |
2.3 技术状况评定 |
2.3.1 旧桥总体技术状况检测评定 |
2.3.2 单板技术状况检测评定 |
2.4 桥梁承载力评定 |
2.4.1 基于设计规范承载力评价 |
2.4.2 预应力空心板承载能力理论 |
2.4.3 基于技术状况检算承载力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梁板承载力试验与评定 |
3.1 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3.1.2 Abaqus介绍 |
3.1.3 单元选择及材料类型 |
3.1.4 模型建立 |
3.2 拆除空心板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方案设计 |
3.2.3 抗弯试验现象描述 |
3.2.4 弯矩-跨中挠度曲线对比分析 |
3.2.5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分析 |
3.2.6 荷载-跨中应变曲线分析 |
3.3 拆除空心板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方案设计 |
3.3.3 抗剪试验现象描述 |
3.3.4 剪力-挠度曲线分析 |
3.3.5 剪压区剪力-主应变曲线分析 |
3.4 有限元结果对比及分析 |
3.4.1 抗弯承载力有限元对比分析 |
3.4.2 抗剪承载力有限元对比分析 |
3.5承载能力检算系数Z2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桥梁综合利用技术 |
4.1 既有桥梁利用现状分析 |
4.2 既有梁板分类 |
4.3 综合利用准则 |
4.4 综合利用措施 |
4.4.1 等效原状利用 |
4.4.2 加固原位利用 |
4.4.3 加固降低等级利用 |
4.4.4 拆除破碎利用 |
4.5 工程建议 |
4.6 既有桥梁(梁板)破碎再利用 |
4.6.1 破碎工艺及再生集料状况 |
4.6.2 目标配合比设计 |
4.6.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定 |
4.6.4 水泥剂量标准曲线确定 |
4.6.5 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小跨径空心板梁剩余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目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2 基于技术状况的剩余承载力评定 |
2.1 旧桥梁板评价方案 |
2.1.1 梁板技术状况评价体系 |
2.1.2 现场检测试验方案 |
2.1.3 梁板病害检测 |
2.2 拆除梁板承载力理论计算 |
2.2.1 基于桥梁设计规范的承载力检算 |
2.2.2 基于桥梁承载力检测评定规程的承载力检算 |
2.2.3 承载力能力检算 |
2.3 拆除梁板承载力的数值分析 |
2.4 荷载试验 |
2.4.1 现场荷载试验 |
2.4.2 室内荷载试验 |
2.5 建立基于技术状况的梁板剩余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梁板耐久性状况评定研究 |
3.1 耐久性评定方案 |
3.1.1 耐久性状况检测指标分析 |
3.1.2 梁体耐久性检测指标要求 |
3.2 梁板耐久性状况评价体系 |
3.3 试验梁板耐久性状况评价 |
3.3.1 试验梁板耐久性指标检测结果 |
3.3.2 试验梁板耐久状况评定结果 |
3.4 小结 |
4 基于耐久性状况的梁板剩余疲劳寿命试验研究 |
4.1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疲劳试验 |
4.1.1 试验依据 |
4.1.2 试验内容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基于ABAQUS数值分析 |
4.2.1 选择建模方式 |
4.2.2 单元以及材料类型的选择 |
4.2.3 建立模型与施加约束及荷载 |
4.2.4 网格的划分 |
4.2.5 求解 |
4.3 结果分析 |
4.3.1 应变分析 |
4.3.2 梁底板跨中挠度分析 |
4.4 建立基于耐久性状况的剩余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创新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特征及病害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简支空心板梁桥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空心板梁结构发展历史 |
1.2.2 国内简支空心板梁病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简支空心板梁桥结构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
1.2.4 国外简支空心板梁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常见病害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
2.1 概述 |
2.2 桥梁分类统计 |
2.2.1 桥梁按结构形式分类 |
2.2.2 桥梁按全长及跨径分类 |
2.2.3 桥梁按技术状况评定等级分类 |
2.2.4 桥梁按路线分类 |
2.2.5 桥梁按修建时间分类 |
2.2.6 桥梁按病害分类 |
2.3 桥梁实际案例病害特征及原因分析 |
2.3.1 东蜀山桥实际案例分析 |
2.3.2 东岙桥实际案例分析 |
2.3.3 塘下金互通立交桥实际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1 概述 |
3.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影响分析 |
3.2.1 铰接板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2.2 梁格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
3.3 桥面铺装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3.1 桥面铺装对梁板挠度的影响分析 |
3.3.2 桥面铺装对梁板应力的影响分析 |
3.3.3 桥面铺装厚度对简支空心板梁受力的影响分析 |
3.3.4 桥面铺装强度对简支空心板梁受力的影响分析 |
3.4 车辆荷载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1 普通超重车辆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2 大件运输车辆对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3 简支空心板梁桥极限车辆荷载的受力分析 |
3.5 简支空心板梁桥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评定的影响分析 |
3.5.1 大件运输的特征 |
3.5.2 简支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安全储备的分析 |
3.5.3 简支空心板梁桥在大件运输车辆荷载作用下抗力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简支空心板梁桥维修加固分析 |
4.1 概述 |
4.2 简支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预防措施及维修加固方案 |
4.2.1 简支空心板梁桥常见病害的预防措施 |
4.2.2 简支空心板梁开裂加固方案 |
4.2.3 铰缝破损加固方案 |
4.2.4 桥面铺装纵向开裂加固方案 |
4.3 简支空心板梁桥实际案例加固方案 |
4.3.1 维修、加固设计内容 |
4.3.2 简支空心板梁桥加固设计计算分析 |
4.3.3 简支空心板梁桥详细加固设计 |
4.3.4 维修加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板梁桥铰缝的界面非线性接触分析及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板梁桥在高速公路网中的应用 |
1.1.2 铰缝病害的发展规律及危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铰缝构造设计的发展 |
1.2.2 铰缝受力性能分析的研究 |
1.2.3 铰缝界面非线性接触的研究 |
1.2.4 铰缝损伤状态评价指标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课题来源 |
2 高速公路板梁桥铰缝病害统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铰缝病害调研 |
2.2.1 调研对象的基本概况 |
2.2.2 铰缝病害调研方法 |
2.3 铰缝病害统计结果 |
2.3.1 病害数量及程度分析 |
2.3.2 病害程度的发展趋势 |
2.4 铰缝病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
2.4.1 铰缝破坏的基本特征 |
2.4.2 铰缝病害的成因初步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静力荷载下板梁及铰缝的弹塑性破坏过程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空心板梁模型 |
3.2.2 梁铰体系模型 |
3.3 非线性分析方法 |
3.3.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3.3.2 钢筋及预应力本构关系 |
3.3.3 非线性接触属性 |
3.4 结果分析 |
3.4.1 中板梁弹塑性破坏过程分析 |
3.4.2 边板梁弹塑性破坏过程分析 |
3.4.3 梁铰体系的弹塑性破坏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非线性界面接触参数及铰缝损伤状态分析 |
4.1 引言 |
4.2 非线性界面接触参数 |
4.3 拉剪复合状态下铰缝界面接触参数分析 |
4.3.1 法向粘结强度参数分析 |
4.3.2 切向粘结剪切强度参数分析 |
4.3.3 峰值应力对应的滑移量参数分析 |
4.3.4 滑移刚度参数分析 |
4.4 拉压剪复合状态下铰缝界面接触参数分析 |
4.4.1 法向粘结强度参数分析 |
4.4.2 切向粘结剪切强度参数分析 |
4.4.3 峰值应力对应的滑移量参数分析 |
4.4.4 滑移刚度参数分析 |
4.5 界面无粘结时的铰缝损伤行为分析 |
4.6 铰缝损伤状态的划分 |
4.7 本章小结 |
5 铰缝性能的现场测试及损伤状态的初步判定 |
5.1 引言 |
5.2 铰缝性能测试方案 |
5.2.1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
5.2.2 现场试验的流程 |
5.3 铰缝损伤程度的判定 |
5.3.1 板梁桥的铰缝外观检测结果 |
5.3.2 跨径16m板梁桥的铰缝状态分析 |
5.3.3 跨径20m板梁桥的铰缝状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车载作用下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动力响应及铰缝病害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铰缝病害表现及成因研究 |
1.2.2 铰缝损伤程度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车桥耦合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课题来源 |
2 空心板梁铰缝病害分析 |
2.1 引言 |
2.2 病害调研 |
2.2.1 调研工程的基本概况 |
2.2.2 铰缝病害调研方法 |
2.3 铰缝病害分类统计与分析 |
2.3.1 铰缝病害分类统计 |
2.3.2 铰缝病害历年发展情况分析 |
2.3.3 铰缝病害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车载作用下空心板梁桥动力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车辆模型 |
3.2.1 车辆概况 |
3.2.2 车辆模型 |
3.3 桥梁模型 |
3.3.1 桥梁概况 |
3.3.2 网格划分 |
3.3.3 连接与接触 |
3.3.4 边界条件 |
3.3.5 动力参数设定 |
3.4 桥梁模态分析 |
3.5 车速及车重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3.5.1 车重车速对位移动态响应影响分析 |
3.5.2 车重车速对竖向加速度动态响应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动力响应的铰缝病害评价方法及实桥应用 |
4.1 引言 |
4.2 铰缝病害对空心板梁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4.2.1 铰缝病害程度对空心板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4.2.2 铰缝病害位置对空心板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
4.3 基于动力响应的铰缝病害评价方法 |
4.4 空心板梁桥动态数据检测 |
4.4.1 桥梁基本信息 |
4.4.2 桥梁外观检查概况 |
4.4.3 检测方案 |
4.5 铰缝病害评价方法的实桥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静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叠合板的发展现状 |
1.2.1 叠合板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叠合板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叠合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叠合面剪切性能研究 |
1.3.2 叠合板预制底板研究 |
1.3.3 叠合板静力和抗震性能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2.2.3 测量方案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2.3.2 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
2.3.3 荷载-应变关系曲线 |
2.3.4 破坏后构件芯柱 |
2.4 叠合板受弯性能分析 |
2.4.1 截面静力性能分析 |
2.4.2 叠合板变形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及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本构 |
3.2.1 混凝土本构 |
3.2.2 钢筋本构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基本假定 |
3.3.2 相关部件的建立 |
3.3.3 材料本构 |
3.3.4 部件组装及部件之间接触 |
3.3.5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3.3.6 分析步定义 |
3.3.7 边界条件 |
3.3.8 加载方法 |
3.4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4.1 误差分析 |
3.4.2 破坏模式对比 |
3.4.3 破坏曲线对比 |
3.5 叠合板参数分析 |
3.6 叠合板受弯构件截面理论分析 |
3.6.1 截面开裂荷载理论分析 |
3.6.2 截面承载力理论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件制作 |
4.2.3 试件材料性能参数 |
4.2.4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4.2.5 测量方案 |
4.3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4.3.1 剪跨比为0.5 |
4.3.2 剪跨比为2 |
4.3.3 剪跨比为3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
4.4.2 荷载-应变关系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受剪性能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规范抗剪计算方法对比 |
5.2.1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
5.2.2 美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318-14) |
5.2.3 加拿大规范(CSCA.A23.3-94) |
5.3 本文抗剪模型 |
5.3.1 劈裂破坏模型 |
5.3.2 剪压破坏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与已建地下室连接的新建超长地下室温度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混凝土性能 |
1.2.2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 |
1.2.3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 |
1.2.4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 |
1.2.5 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 |
1.2.6 超长混凝土结构考虑温度收缩效应的裂缝控制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地下室防水及混凝土温度效应研究 |
2.1 地下室防水意义及渗漏原因分析 |
2.1.1 地下室防水意义 |
2.1.2 地下室结构渗漏原因分析 |
2.1.2.1 板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变形分析 |
2.1.2.2 柔性防水层局部破坏的原因 |
2.2 混凝土徐变现象和应力松弛 |
2.3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概念 |
2.4 环境的温度作用及混凝土自身收缩计算 |
2.5 混凝土结构的约束 |
2.6 地下室混凝土温度效应状态 |
2.7 本工程的综合温度荷载 |
2.7.1 季节温差取值 |
2.7.2 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取值 |
2.7.3 考虑应力松弛的温度取值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长地下室结构温度效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确定模型边界条件 |
3.3.1 底板约束分析 |
3.3.2 侧墙约束分析 |
3.4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4.1 选取单元 |
3.4.2 确定模型参数 |
3.4.2.1 本工程相关参数 |
3.4.2.2 弹簧刚度 |
3.4.3 建立实体模型 |
3.5 超长地下室结构有限元分析 |
3.5.1 板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温度效应分析 |
3.5.1.1 板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变形分析 |
3.5.1.2 板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分析 |
3.5.2 侧墙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温度效应分析 |
3.5.2.1 侧墙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变形分析 |
3.5.2.2 侧墙在整体降温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分析 |
3.6 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分布的走势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长地下室结构裂缝防治措施 |
4.1 引言 |
4.2 现行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
4.2.1 “防”的原则 |
4.2.2 “放”的原则 |
4.2.3 “抗”的原则 |
4.3 本工程采取的措施 |
4.3.1 设计方面 |
4.3.2 施工方面 |
4.3.3 材料方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优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预制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能研究 |
1.3.2 国内预制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能研究 |
1.3.3 国外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研究 |
1.3.4 国内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流程 |
2.1 建筑设计 |
2.2 结构设计 |
2.2.1 装配式与现浇建筑结构设计区别 |
2.2.2 等同现浇原理及结构设计流程概述 |
2.2.3 结构方案设计 |
2.2.4 结构拆分设计 |
2.2.5 结构施工图设计 |
2.2.6 预制构件制作图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整体设计与性能分析 |
3.1 设计案例简介 |
3.2 结构弹性分析 |
3.2.1 YJK分析软件与假定 |
3.2.2 周期和振型 |
3.2.3 楼层剪力与倾覆弯矩 |
3.2.4 剪重比 |
3.2.5 整体稳定验算 |
3.2.6 楼层位移角 |
3.2.7 框架承担剪力比 |
3.2.8 楼层侧向刚度比 |
3.2.9 楼层抗剪承载力 |
3.2.10 扭转规则性 |
3.3 弹性时程分析 |
3.3.1 输入时程波 |
3.3.2 基底剪力 |
3.3.3 楼层剪力 |
3.3.4 楼层倾覆弯矩 |
3.3.5 楼层间位移角 |
3.4 静力弹塑性大震分析 |
3.4.1 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分析 |
3.4.2 楼层位移角 |
3.4.3 结构破坏形态与损伤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拆分与预制构件设计 |
4.1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总体拆分设计分析 |
4.1.1 确定现浇与预制的范围和边界 |
4.1.2 确定结构拆分单元 |
4.2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设计 |
4.2.1 预制叠合梁的设计 |
4.2.2 预制叠合板的设计 |
4.2.3 预制柱的设计 |
4.3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设计 |
4.3.1 叠合板连接节点 |
4.3.2 梁-板节点 |
4.3.3 梁-柱节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与现浇梁柱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对比仿真分析 |
5.1 ANSYS软件概述 |
5.2 非线性仿真分析求解前处理 |
5.2.1 几何模型参数 |
5.2.2 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5.2.3 钢筋混凝土单元 |
5.2.4 装配式梁柱节点拼缝处理 |
5.3 非线性仿真分析算例验证 |
5.3.1 模型介绍 |
5.3.2 参数设置 |
5.3.3 结果分析 |
5.4 仿真对比分析求解过程 |
5.4.1 网格划分 |
5.4.2 边界约束和加载 |
5.5 结果后处理 |
5.5.1 应力对比分析 |
5.5.2 位移对比分析 |
5.5.3 节点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简支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公路桥梁现状 |
1.2 空心板桥发展与维修加固现状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空心板桥的病害概述及原因分析 |
2.1 空心板病害调研 |
2.2 铰缝病害 |
2.2.1 铰缝的构造与作用机理 |
2.2.2 铰缝的主要破坏表现形式 |
2.2.3 铰缝病害的原因 |
2.3 空心板裂缝病害综述与分析 |
2.3.1 结构性裂缝 |
2.3.2 非结构性裂缝 |
2.3.3 空心板纵向裂缝分析 |
2.3.4 空心板横向裂缝分析 |
2.4 钢筋病害 |
2.5 桥面铺装病害综述与分析 |
2.5.1 桥面铺装常见的破坏形式 |
2.5.2 桥面铺装破坏原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空心板加固方法分析 |
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3.1.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3.2.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2.2 构造要求及工艺 |
3.3 粘贴碳纤维片加固法 |
3.3.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3.2 构造要求及工艺 |
3.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3.4.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4.2 横向体外索加固法 |
3.4.3 施工工艺 |
3.5 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
3.5.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5.2 构造要求及工艺 |
3.6 各加固方案经济比选 |
3.7 本章小结 |
4 空心板加固技术应用 |
4.1 加固桥梁基本情况 |
4.2 上部结构检测结果及加固方案 |
4.2.1 外观检测 |
4.2.2 静载试验 |
4.2.3 动载试验 |
4.2.4 加固方案 |
4.3 空心板维修加固措施 |
4.3.1 空心板裂缝修补 |
4.3.2 破损混凝土修复 |
4.3.3 空心板粘贴碳纤维布 |
4.3.4 防水层施工 |
4.4 加固方案上部结构验算 |
4.4.1 计算模型 |
4.4.2 荷载工况 |
4.4.3 计算内容 |
4.4.4 加载效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施工裂缝分析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金辉. 长安大学, 2021(02)
- [2]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桥梁服役性能评价与分类利用技术研究[D]. 王胜寒.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3]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小跨径空心板梁剩余寿命研究[D]. 颜秉国.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4]简支空心板梁桥受力特征及病害处理技术[D]. 李川. 浙江大学, 2020(01)
- [5]板梁桥铰缝的界面非线性接触分析及损伤研究[D]. 陆垚锋. 扬州大学, 2019(02)
- [6]车载作用下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动力响应及铰缝病害评价方法研究[D]. 金敦建. 扬州大学, 2019(02)
- [7]预应力混凝土带肋底板叠合板静力性能研究[D]. 呼辉峰. 重庆大学, 2019(01)
- [8]与已建地下室连接的新建超长地下室温度效应分析[D]. 尹韬. 湘潭大学, 2019(02)
- [9]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研究[D]. 谭孟川. 南昌大学, 2019(02)
- [10]简支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D]. 王润年.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