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显示

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显示

一、用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及显示(论文文献综述)

魏从信[1](2020)在《基于热辐射遥感和GNSS的地震温度与位移异常时频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主要形式之一,巨大的能量释放形成地震灾害和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地震预测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然而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研究地震过程中的断层温度和位移变化规律及成因是解译地震过程和研究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地震引起的断层温度和位移变化分析,能够识别和度量断层滑动趋势和状态,能够有效的监测和研究发震断层的运动规律,能够验证和细化地震温度异常的―温室效应-大气耦合效应‖的成因机制和应用地震位移异常变化来识别发震断层的失稳或亚失稳状态标志。联合断层温度和位移异常变化更加准确地判定地震三要素,从而提高地震预测水平。论文的研究结果可在地震预测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促进防震减灾时效和能力提升。论文分析研究了由地震引起的热辐射遥感温度和GNSS位移异常变化特征,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和不同窗长FFT功率谱法的地震异常多尺度时频分析方法,处理了热辐射遥感温度面结构数据和GNSS位移线结构数据,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2级地震的处理分析,获得了由特征周期、异常幅度、异常范围和异常时间等参数描述的地震温度和位移异常变化特征,分析验证了时频分析方法处理遥感温度和GNSS位移数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对比分析温度异常和位移异常的共性和异质,获得了温度异常时频谱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研究了在地震时间判定的优势和在震中及震级判定方面的劣势;也获得了位移异常时频谱的时序演化过程,也研究了在震中及震级判定方面的优势。3.结合分析地震温度和位移异常时频特征,获得了地震过程中断层滑动的分段特征,即断层预趋势滑动阶段、断层破裂(地震发生)瞬间阶段和断层回跳滑动阶段,并获得了断层能量积累和释放的温度和位移表现。论文获得如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将时频分析应用于GNSS位移时序数据处理中,获取了断层滑动位移异常的频谱特征,增加的频率信息变化可能是地震过程的断层失稳或亚失稳状态的标志,使地震位移异常识别的准确度得以提高,这对震级和发震时间的预测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联合热辐射遥感温度和GNSS位移的观测,通过断层滑动建立温度和位移的内在联系,更加准确判定地震三要素,这对研究地震过程的阶段特性和地震热辐射成因机制和断层的失稳状态特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吴双威[2](2015)在《半实物仿真综合测控平台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导弹武器作为最重要的战争武器之一,其仿真训练平台的研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在国内外激光制导武器仿真平台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款激光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综合测控平台的研制,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课题的背景及意义,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介绍了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技术,给出了本课题研制的综合测控台的优势及创新点。(2)结合需求和系统功能论证和设计了系统的三大对外接口,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系统整体硬件架构进行了设计以及系统控制逻辑框架的制定。(3)完成了操作系统层面时间特性的定量测试分析以及通信过程层面时间特性的分析,完成了系统的实时对象模型的构建,并按照此模型对单帧数据的单次传输时间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4)完成了自研的串口卡和光纤反射内存卡PIC5565板卡在RTX下的驱动的开发。(5)按分层思想完成了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按模块化的思想完成了软件功能模块设计;完成了软件流程图和数据流图绘制以及软件UI和关键控件的设计和实现;完成相关代码的编写并使用白盒和黑盒技术对软件进行测试。(6)完成了系统测试用例的设计并对五轴转台进行了性能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行了四种模式的联合仿真实验,对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定量对比分析了采用RTX系统环境和不采用RTX系统环境下系统的实时性。论证了本文系统的正确性。本文研制的激光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综合测控平台较之以往的设备而言覆盖面更广,能对系统每一个子系统进行测控和实验。系统采用的五轴转台将导引头和目标模拟器结合到一起,实现联合控制,使得仿真实验更为便捷和高效。同时系统还具有数据精确采集、图形直观显示、错误报警丰富和用户操作可逆等优点。能够满足严格的军事训练需求,真正发挥半实物仿真平台的优势。图51幅,表10个,参考文献73篇。

王峰[3](2013)在《票据图像压缩和基于水印条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无纸化办公的普及,票据图像的压缩技术和防伪日益受到重视。海量票据图像存储急需更有效的压缩算法;传统票据图像的防伪主要是基于QR(Quick Response)码技术,随着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个性条码设计,具有不可见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文中首先介绍了票据类图像压缩以及基于水印的二维条码技术的背景、开展此项课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分别就票据图像压缩、基于水印的二维条码设计、QR码复原提出以下三个具体方案。论文提出一种基于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压缩的票据图像压缩算法。先把票据图像分通道分块处理,再对每块进行相关性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对该块进行纯色化处理,便得到预处理后的图像,对于预处理后的图像,运用改进的适合票据图像的量化表进行JPEG压缩,就形成了本文的票据图像压缩算法。本文用该算法同压缩效果较好的国内某着名软件做了对比,同等压缩质量下,该算法比该压缩软件的压缩比高20%左右,说明该压缩算法能够在保证一定压缩质量的同时,有较高的压缩比。该压缩算法解压过程直接用标准的JPEG压缩解压过程即可实现解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水印的二维条码设计方案。首先,设计一种适合做条码数据嵌入方式的并且抗打印扫描的水印算法;然后,把纠错控制编码用于条码数据的嵌入过程;接下来在新设计的条码中嵌入了位置探测图形,使设计的二维条码能够抵抗旋转攻击。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设计的二维条码能够在打印后被扫描识别,在较高像素手机拍照下也能够识别出其中的数据。该二维条码比传统的二维条码在外观上更有意义,更加美观。与网上出现的那些在普通二条码上简单叠加其它图像的个性化二维条码相比,有更高的识别率和算法研究意义。本文还设计了另外一种抗旋转的条码,可以作为一种水印方案,该方案得到的嵌水印载体图像含有抗旋转的位置探测图形,抗旋转攻击的鲁棒性更强。论文还提出了一种模糊QR码复原方案。首先,对常见的图像复原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探讨,然后设计出新的针对离焦模糊QR码的复原模板,用维纳滤波方法对模糊QR码进行复原处理,最后对复原处理后的结果图像运用改进的拉普拉斯模板进行增强,能够增强图像复原效果。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提高QR码识别率。该方法比用圆盘模型和高斯离焦模型还原的效果要好很多。

魏从信[4](2011)在《地震热辐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热辐射异常信息是一种被淹没在复杂背景中的弱信息,提取地震热辐射异常信息是研究地震热辐射的关键点。本论文采用“时频相对功率谱”方法,有效去除非震因素的影响,突出了地震热辐射异常信息。“时频相对功率谱”方法计算简单,易于操作,减少了经验因素引起的地震热辐射异常识别差异。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的相当黑体辐射亮温(TBB)和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法处理获得带有优势频率和幅值的时频空间数据,并利用时频图法进行全时空和全频段扫描,提取地震热辐射异常信息。本文研究了Ms5.5以上85个地震热辐射异常特征,并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针对静止卫星FY-2C/2E遥感资料开发了地震热辐射处理分析软件。通过震例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本文近95%的研究震例在地震发生前后都存在明显的热辐射异常现象,这种地震热辐射异常信息易于用“时频相对功率谱”方法提取识别。热异常变化总体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过程,这可能是由于发震区域应力积累快速增加、地震引发地下气体排放导致底层大气温度变化,地面(海面)大气升温后在大气作用下又伴随着降温过程,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2)地震发生前后存在明显的热辐射异常特征周期和幅度,对于大陆地震而言,干旱地区周期较长,而潮湿地区较短,海洋地震特征周期大多集中在30天以下。异常幅度都在正常值的6倍以上。(3)地震热辐射异常与构造密切相关,其异常分布与构造(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震热辐射异常特征还具有地域性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为海域与陆地差异、潮湿地区与干旱地区差异、纬度差异等。(4)地震热辐射在异常持续时间、异常范围和异常形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持续时间在一个月至半年之间,不同区域其异常持续时间不尽相同,海洋与大陆地震差异较大;异常面积在500平方公里至5000平方公里之间,并且与地震震级大小无明显的对应关系;震中位置多位于异常出现及消失的过渡区域的内部及其边缘,多数震例反复多次出现热辐射异常。(5)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地震热红外异常与长波辐射异常,二者时间序列曲线和时空演化图对应都相吻合,在异常区域方面具有较好一致性,异常都出现在地震附近区域;在异常时间方面的一致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多数震例异常持续时间不同,异常初次出现时间有差别,在特征周期方面也有一定差别。目前,对地震震级的预测指标研究还不够深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卫星观测资料的积累,以及对地震研究和遥感资料应用的不断深入,空间观测资料对地震研究或地震预测有重要的作用。

王玉辉[5](2011)在《船用摄像稳定平台测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稳定平台是指能够使被稳定对象在外来干扰作用下相对惯性空间保持方位不变,或在指令力矩作用下能按给定规律相对惯性空间转动的装置。水面舰船在海上航行中,受风浪影响会产生摇摆现象。船载摄像机受舰艇摇摆的影响而不稳定,常使被摄像目标丢失,所以摄像机必须架设在稳定平台上,通过稳定平台的方位、俯仰和滚转等驱动系统补偿舰艇的摇摆运动,使摄像机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本课题正是基于此现状而提出的,课题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市公安局签订的立项:奥帆赛海上安保指挥系统(编号GAYY2008001)。在此项目基础上开展研究。该稳定平台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只对与测量、控制系统有关的各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了两轴和三轴稳定平台的运动学特征,选择带有滚转框架的三轴平台进行海上摄像机稳定平台的设计,根据该三轴稳定平台的结构特点,导出了平台运动学和动力学耦合方程;2、采用经典超前-滞后控制和变结构控制两种方法对稳定平台进行了校正。仿真结果表明变结构控制方法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外界干扰具有强鲁棒性。控制性能优于超前滞后控制方法;3、讨论了影响控制系统精度的各因素,并提出解决办法。特别是针对陀螺测量信号中存在的噪声,从陀螺仪实测动态输出数据样本序列入手,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比较了Kalman滤波算法和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得出Sage-Husa算法更适应于该平台,同时对Sage-Husa算法进行改进,提高了算法的效率;4、提出了以FPGA为核心的稳定平台控制系统实现方法,并得以成功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两轴稳定平台的原理性缺陷,指出两轴稳定系统仅能实现视轴的指向稳定,而对引起视轴旋转方向的扰动无法消除。如果要解决视轴的旋转问题,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三轴摄像稳定平台;2、从经典的Kalman滤波算法入手,依据滤波发散的判据,将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改进,减小了计算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3、提出了基于摩擦补偿的变结构控制方法对稳定平台进行校正。由于变结构控制可在动态过程中,随时根据系统的状态,有目的地不断变化,迫使系统沿预定的“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而该点恰恰符合该稳定平台系统的实际应用背景;4、凭借FPGA高速优点,设计了以FPGA为主控制器的数字控制电路,可对目标的运动迅速做出响应,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来调整误差。

宋洋[6](2009)在《图像导引头稳定平台伺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图像导引是导弹末端导航的重要导航方式,导引头伺服平台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是决定导弹命中目标精度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图像导引头稳定平台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为背景形成的。首先,根据导引平台系统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系统的机械结构。选择了俯仰角和方位角的力矩电机,以PWM波的形式控制执行电机的运动,并以稳定性好的集成电路LMD12800作为驱动芯片,确定了以高性能的运动控制芯片TMS320F2407为主控制器的总体方案。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面主要包括:DSP最小系统、光电隔离及驱动单元、位置检测单元、人机交互单元和CAN通讯单元等部分设计。其次,在转台控制系统的实际设计中,本文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进行了系统设计。为了满足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解决单环结构的稳定回路由于速度响应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跟踪快速变化而引起的平台误差角大的特点,将转台控制系统设计成一个双回路控制切换系统。其设计思想是:当转台偏差信号较大时,采用速度粗回路控制使转台能够快速接近希望位置;当偏差信号较小时,采用位置精回路控制以保证系统控制的精度。为了解决单闭环系统跟踪快速信号差的缺点还对双闭环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控制系统的干扰和系统的未建模动态进行了自抗扰控制的研究和仿真。最后,根据连续化设计方法对控制器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在CCS2.0环境中编写相应C语言控制程序、采样程序、通讯程序。并用VC6.0编写了上位机的控制界面。同时对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实际处理方法。论文中设计的导引平台控制系统解决了现有模拟控制方案中由于器件参数随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系统的精度不够和稳定性差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刘永禄[7](2008)在《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岩土工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围绕国家发明专利“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及设备”(0111383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的改进和应用研究”(50527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三轴土样局部变形测量的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研究”(50608014)、“混合料试样变形测量”等项目展开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各个课题中涉及的数字图像测量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光学测量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传递信息的手段或载体加以利用,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号,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相关试样试验图像,准确识别试样上的图像特征,从而获得试样变形信息。具有非接触、全视场测量、高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近年来,图像信息的处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和数字通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微电子芯片密度的增加,对数字图像信息技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测量、精度、速度和稳定性,通过有限的测量点重构整个试样变形场。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述了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基于直线边缘定位测量方法和原理。基于直线边缘定位测量实现了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测量在国内从无到有的应用,在土样橡皮膜上加印白色标志线,人为地给三轴土样增加轴线方向上的屋顶状边缘,以便扫描识别并记录标志线的位置,从而获得相邻标志线之间的距离。在假定橡皮膜和试样土体同步变形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标志线间的高度变化即为该段土体的变形量。由于采用了单向(X方向或Y方向)直线边缘识别的亚像素算法,与传统三轴试验测量方法相比,提高了测量的精度。(2)论述了直线边缘定位的分辨率限制。提出单向直线边缘亚像素定位有分辨率限制为0.2像素。不考虑图像噪声的情况下,最大误差εmax=(1.0-0)/2=0.5像素,如果曲线曲率较小,误差较小,只有在曲线是直线的理想状况下,εmin=0,平均误差(?)=(εmax-εmin)/2=0.25像素因为土样边缘比较粗糙,同时有图像噪声的影响,应用较好的亚像素算法也只能得到0.2左右的分辨率。当测量边缘之间的距离,因为相减之后减少了误差,可以相应提高分辨率。(3)论述了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基于角点定位的变形测量方法和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首次提出将角点识别方法应用于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测量。同时,增加了测量点数,便于进行位移场和变形场的有限元分析以及等值线分析。为实现角点测量,改进了三轴试验土样的标记方式,由原来的直线,改成大小均匀的白色方形,通过白色方形四个角点位置的变化来得到试样径向和轴向的变形。角点的识别,由于是二维而不是单向亚像素识别,所以克服了在直线边缘识别中遇到的分辨率限制。可以将分辨率提高到0.02像素左右。同时最小采样时间由原来的2秒缩减到0.5秒。论述了如何通过离散点数据分析整个位移场的等值线方法。(4)首次提出标记结构法,由单幅图像重构三维变形。利用三维试样标记的各点相对于摄像机的物距不同而造成成像位置不同的原理,从二维图像中提取出了三维信息。(5)通过图像测量方法应用于三轴试验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分析了整体和局部变形的比较;模嵌入问题;利用计算得出的表面变形场分析端部约束和剪切带问题。这些试验说明,只能测量整体变形的传统测量方法的局限性,无法通过整体变形来推测局部变形。而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土体变化。(6)论述了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混合料试样变形测量中的应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哲人教授合作,将数字图像测量方法成功应用与沥青混合料试验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小泉[8](2006)在《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检测技术所涵盖的内容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现代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经济交往和科学研究都与检测技术息息相关。各个科学领域,特别是生物、海洋、航天、气象、地质、通信、控制、机械、交通和电子等,都离不开检测技术,检测技术在这些领域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基础技术,是各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基础技术。 本文主要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进行了缺陷自动检测试验系统的关键技术开发、缺陷图像实时采集处理、图象预处理、特征提取、缺陷的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缺陷检测系统高效、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 1、概述了国内外关于自动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了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现状和趋势,采用了基于TI DSP的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 2、根据缺陷图像的特点,采用了图像线性增强、直方图均衡化方法来增强对比度。研究了均值滤波、SUSAN滤波、高斯滤波和中值滤波技术,对缺陷图像进行了平滑去噪处理,最后选用快速中值滤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图像分割打好了基础。在对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从经典的边缘提取方法入手,研究了Marr-Hildreth和Canny两种改进的边缘检测方法,其中Canny方法效果最好。研究了几种图像阈值分割算法,OSTU、过渡区、最大熵和熵关联的算法,其中过渡区和熵关联的分割算法取得了良好的分割效果。 3、研究用BP神经网络进行缺陷的分类。在分割的基础上提取了不变矩作为缺陷的特征并对矩特征归一化;最后把提取的矩特征输入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分类。 本文采用VC对算法进行了缺陷分类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论文还对算法的实时性进行了讨论,表明本文预处理方法实时是可行的,但病害分类方法的实时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友龙[9](2004)在《遥感和GIS技术在流域防洪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防洪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洪水预警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的设计框架,根据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实现数据管理、影像处理、空间分析利模拟输出的功能。论述了根据波谱代数建立适合于水体信息提取的空间分析模型的方法,提出了虚拟波段的概念和在建立空间分析模型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SML语言和Spatial Modeler,建立了从LandSat TM影像中提取了水体信息的空间分析模型。探讨了由数字地形图制作流域图的方法,提出了根据山脊线上的点与邻区点的平均高程差距和方位角的邻区标准方差差异提取山脊线的数学模型,并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建立了基于TVD法的溃坝模拟模型和暴雨径流模型,并编制了MatLab程序。最后还探讨了小波变换技术在影像融和中的应用,并给出了两幅RGB图像的融和例子。

刘兴忠[10](2003)在《红外图像处理在实时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红外及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高性能热像仪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用于快速检测隔离电子设备的故障。国外应用红外技术检测电气设备故障始于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开始把热像仪装在面包车或直升机上对变电站设备或高压输电线路连接件故障做巡回检测,并分别制订出相应的技术规范或红外诊断故障判定标准。八十年代中期,利用红外热像评价印刷电路板及其它电子组件性能,以每个组件的标准热图作为快速自动探测和诊断所有组件缺陷的基础并迅速得到应用。但是,现有的常规电路板故障检测方法是一种侵入式或接触式检测方法,有很多不足。本文介绍了利用红外图像对印制电路板进行不接触式故障检测的系统研究,主要介绍了本系统的检测原理,硬件组成及软件的制作,其中详细地介绍了软件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中的几个关键部分:本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图像的灰度转换;基于最优轮廓逼近的边缘提取算法进行轮廓提取;基于角点检测的图像配准;用差影法得到故障电路板的故障隐患或故障部位。第一章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及其应用。第二章介绍了红外检测技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以及其检测原理。第三章分析了红外图像处理在印制电路板检测中的应用并且介绍了用于该系统的硬件组成和控制软件。硬件部分主要由计算机、红外热像仪、印制电路板和激励源4部分组成。第四章详细地介绍了该软件系统的制作过程和图像处理功能的实现。用VC++6.0制作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人机交互界面;构造自己的DIB函数库,完成对图像的一些基本功能的实现;使用灰度和RGB颜色的对应关系,将256色调色板转换成灰度调色板;利用最优轮廓逼近的方法进行轮廓提取,在抗噪性能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当噪声超过一定限制,传统方法不能有效提取边缘时,本方法仍然可以有效地找出图像的轮廓特征,同时本方法将边缘提取和轮廓跟踪过程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应用基于角点检测算法进行图像配准,通过沿圆弧曲线扫描获取角点信息建立图像间角点的对应关系,并由此得到初配准参数,最后通过迭代过程以提高配准的精度,该算法对图像间的旋转角度没有限制,配准精度高而且计算量小;把得到的配准图像利用差影法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电路板故障(故障隐患)位置。

二、用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及显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及显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辐射遥感和GNSS的地震温度与位移异常时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热辐射遥感温度测量在地震异常研究的进展
        1.2.2 GNSS位置测量在地震异常研究的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主要物理量及专有名词解释
        1.5.1 主要物理量
        1.5.2 专有名词解释
    1.6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观测理论基础及数据
    2.1 热辐射遥感温度测量基本理论
        2.1.1 热辐射基本定律
        2.1.2 热辐射特性及大气辐射传输相关理论
        2.1.3 热辐射遥感温度观测及亮温产品
    2.2 GNSS位置测量基本理论
        2.2.1 定位基本理论及误差分析
        2.2.2 GNSS定位数据处理及产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震异常时频分析方法改进优化
    3.1 地震异常观测时序数据的时频分析
        3.1.1 小波变换
        3.1.2 FFT变换功率谱
    3.2 改进和优化的地震异常时频分析方法
        3.2.1 小波变换计算的优化
        3.2.2 FFT功率谱计算的改进
    3.3 地震异常多尺度时频分析处理软件
        3.3.1 数据库构建
        3.3.2 结构数据处理
        3.3.3 地震异常信息识别与解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辐射遥感地震温度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4.1 热辐射遥感地震温度异常识别
        4.1.1 地震温度异常时频谱的时空演化图识别法
        4.1.2 地震温度异常提取与分析过程
    4.2 震例分析与研究
        4.2.1 震例选择及数据处理
        4.2.2 地震温度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GNSS地震位移异常时序演化特征研究
    5.1 GNSS地震位移异常识别
        5.1.1 地震位移异常的时间序列曲线识别法
        5.1.2 分析处理过程
    5.2 震例分析与解译
        5.2.1 汶川8.0级地震位移异常信息提取与解译
        5.2.2 尼泊尔8.2级地震位移异常信息提取与解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联合地震温度和位移异常与地震过程关系研究
    6.1 地震过程的温度异常表现特征
        6.1.1 地震过程的影响范围表征-温度异常面积大小
        6.1.2 地震过程的能量大小表征-温度异常幅值和持续时间
        6.1.3 地震过程的时间表征-温度异常背景变化
    6.2 地震过程的位移异常表现特征
        6.2.1 地震过程的能量大小表征-位移异常幅度
        6.2.2 地震过程的时间表征-位移异常影响范围
        6.2.3 地震过程的断层滑动方向性表征-位移异常方向特征
    6.3 联合温度和位移异常的地震过程机制解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半实物仿真综合测控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制导武器仿真平台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激光制导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仿真模拟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控制系统实时技术研究进展
    1.3 总线技术
        1.3.1 共享内存光纤网络技术
        1.3.2 LIN总线技术
        1.3.3 1553B总线技术
        1.3.4 现场总线技术
    1.4 RTX系统简介
        1.4.1 RTX系统简介
        1.4.2 进程间通信
        1.4.3 驱动开发流程
    1.5 基于MSRZNP的实时对象模型技术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结构
2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五轴转台精度标定
        2.1.2 导引头和目标模拟器性能监测
        2.1.3 攻击全流程模拟
    2.2 系统主要通信接口设计
        2.2.1 测控台与五轴转台的通信接口设计
        2.2.2 测控台与导引头通信接口设计
        2.2.3 测控台与目标模拟器通信接口设计
    2.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4 系统控制逻辑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实时性分析
    3.1 实时性的定义
    3.2 操作系统层面实时性分析
        3.2.1 切换线程的时延测试
        3.2.2 系统API执行时间测试
        3.2.3 系统定时精度测试
    3.3 通信过程层面实时性分析
    3.4 基于实时对象模型实时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RTX下驱动程序开发
    4.1 串口卡在RTX下驱动的开发
        4.1.1 硬件背景
        4.1.2 串口卡初始化
        4.1.3 数据收发
        4.1.4 中断服务
    4.2 反射内存卡在RTX下驱动的开发
        4.2.1 硬件背景
        4.2.2 反射内存卡初始化
        4.2.3 数据收发
        4.2.4 中断服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1 中央控制软件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1.1 系统架构设计
        5.1.2 数据流分析
        5.1.3 软件UI设计
    5.2 数据分析软件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2.1 转台控制算法分析
        5.2.2 系统架构设计
        5.2.3 数据流分析
        5.2.4 软件UI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实验验证
    6.1 测试用例设计
    6.2 测控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五轴转台实验
        6.2.2 导引头实验
    6.3 测试结果的实时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票据图像压缩和基于水印条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票据类图像压缩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水印的二维条码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图像压缩技术
        2.1.1 图像压缩
        2.1.2 票据图像压缩
    2.2 二维条码理论
        2.2.1 二维条码的应用及分类
        2.2.2 QR 码编解码概述
    2.3 数字水印技术
        2.3.1 数字水印的定义及分类
        2.3.2 数字水印算法的基本模型
第三章 票据图像压缩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 JPEG 压缩的票据图像压缩算法
        3.2.1 算法思想
        3.2.2 票据图像预处理
        3.2.3 适合票据类图像的量化表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字水印的二维条码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水印的二维条码设计
        4.2.1 抗打印扫描水印算法
        4.2.2 差错控制编码
        4.2.3 基于水印的二维条码设计与实验
    4.3 基于水印的抗旋转二维条码设计
        4.3.1 位置探测图形
        4.3.2 非透明性抗旋转二维条码设计
        4.3.3 透明性抗旋转二维条码设计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模糊 QR 码复原
        4.4.1 图像复原相关介绍
        4.4.2 一种针对模糊 QR 码的复原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地震热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地震热辐射在地震预测预报应用中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热辐射理论基础
    2.1 热红外相关理论
        2.1.1 基本定律
        2.1.2 热辐射特性
    2.2 长波辐射相关理论
    2.3 大气辐射传输相关理论
第三章 卫星热辐射遥感资料处理方法
    3.1 热辐射遥感原理
    3.2 热辐射遥感资料处理方法
        3.2.1 热辐射遥感资料介绍
        3.2.2 热辐射遥感资料处理方法
第四章 卫星热辐射遥感资料处理
    4.1 资料收集及预处理
    4.2 资料处理过程
    4.3 地震热辐射分析应用软件介绍
        4.3.1 原始数据库与背景场数据库
        4.3.2 傅里叶变换的功率谱估计
第五章 震例分析与研究
    5.1 热红外资料震例分析与研究
        5.1.1 资料覆盖范围 7.0 级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震例分析
        5.1.2 资料覆盖范围 6.5 级至 6.9 级地震热红外异常震例分析
    5.2 长波(OLR)资料震例分析与研究
        5.2.1 资料覆盖范围 7.0 级以上地震长波(OLR)异常震例分析
        5.2.2 资料覆盖范围 6.5 级至 6.9 级地震长波(OLR)异常震例分析
    5.3 热红外与长波(OLR)综合分析研究
第六章 地震热辐射机理探讨
    6.1 热辐射现象
    6.2 热力学岩石实验
    6.3 地震孕育过程与热异常
    6.4 地震热辐射异常成因机理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船用摄像稳定平台测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稳定平台的一般概述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稳定平台的发展现状
    1.4 影响视轴稳定的因素
    1.5 稳定平台控制方法概述
    1.6 稳定平台主控器件选择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章小结
2 船用摄像稳定平台耦合问题分析
    2.1 平台框架结构及坐标系定义
    2.2 两轴稳定平台运动学分析
    2.3 三轴稳定平台运动学分析
    2.4 三轴稳定平台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船用摄像稳定平台控制方法研究
    3.1 系统技术指标
    3.2 框架伺服系统的基本结构
    3.3 主要器件选型设计
    3.4 速度环传递函数推导
    3.5 速度环控制方法研究
    3.6 位置环控制方法研究
    3.7 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
    3.8 本章小结
4 影响控制系统稳定精度因素分析
    4.1 概述
    4.2 机械谐振对系统动态特性影响
    4.3 各种干扰力矩分析
    4.4 传感器噪声影响及解决方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FPGA控制的系统电路设计
    5.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5.2 FPGA及其应用软件介绍
    5.3 电路设计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介
    科学研究
    学习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奖励
    (1)论文
    (2)科学研究奖励
参考文献

(6)图像导引头稳定平台伺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稳定平台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导引头平台常见稳定结构及控制方法概述
        1.3.1 导引头平台结构概述
        1.3.2 导引头平台稳定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影响导引头平台稳定的因素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2章 伺服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伺服系统的结构
    2.2 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3 平台位置伺服控制的原理
        2.3.1 直流电机位置控制的方法
        2.3.2 平台位置伺服的控制原理
    2.4 电机选型
        2.4.1 负载计算
        2.4.2 选择电机
    2.5 直流PWM功率放大器常用控制模式特性分析
        2.5.1 PWM功率放大器常用控制模式
        2.5.2 双极模式电枢电流的分析
    2.6 机械部分设计
        2.6.1 联轴器设计
        2.6.2 旋转电阻固定支架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框图
    3.2 DSP外围电路设计
        3.2.1 DSP芯片TMS320LF2407简介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DSP外接SRAM电路
        3.2.4 JTAG接口电路
    3.3 光电隔离电路设计
    3.4 外部通讯接口设计
        3.4.1 CAN总线介绍
        3.4.2 CAN总线驱动器82C250介绍
        3.4.3 CAN总线与DSP接口电路
    3.5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5.1 驱动器LMD18200引脚说明
        3.5.2 驱动器件LMD18200工作原理
        3.5.3 驱动器与DSP的接口电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控制算法研究及仿真
    4.1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力矩电机数学模型
        4.1.2 力矩刚度与电放大倍数的确定
    4.2 稳定回路切换控制的研究
        4.2.1 粗伺服回路设计
        4.2.2 精伺服回路设计
    4.3 稳定回路带速度反馈的PID控制研究
        4.3.1 稳定回路双闭环PID控制思想
        4.3.2 稳定回路双闭环PID控制设计
    4.4 稳定回路的自抗扰控制研究
        4.4.1 稳定回路的数学模型
        4.4.2 自抗扰控制器(ADRC)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系统调试
    5.1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5.1.1 采样周期选取
        5.1.2 离散化方法选取
        5.1.3 控制器数字化结果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2.2 控制程序设计
    5.3 系统数据误差分析
        5.3.1 反馈通道的非线性
        5.3.2 机械部分的非线性
    5.4 系统非线性测量
        5.4.1 反馈通道的非线性测量
        5.4.2 机械部分的非线性测量
    5.5 系统非线性消除与补偿方法
        5.5.1 反馈通道的非线性消除方法
        5.5.2 机械部分的非线性补偿方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岩土工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三轴试验和沥青混合料试验概述
        1.2.1 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测量
        1.2.2 沥青混合料变形测量
    1.3 光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1.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1.4.1 图像的概念
        1.4.2 数字图像信号处理
        1.4.3 光测中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1.5 内容安排
2 光学系统分析和三轴试验改进
    2.1 光学成像系统模型
        2.1.1 线性系统和平移不变性
        2.1.2 点扩散函数
        2.1.3 成像几何模型
    2.2 三轴试验的假定条件
        2.2.1 平面变形假定
        2.2.2 橡皮模和土颗粒之间无相对滑移假定
    2.3 三轴试验仪配套设备的改进
        2.3.1 橡皮膜上加印白色标志线
        2.3.2 三轴压力室的改制
        2.3.3 辅助照明设备
3 基于直线边缘识别的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测量
    3.1 测量原理
        3.1.1 土样径向变形测量
        3.1.2 土样轴向变形测量
    3.2 系统结构
    3.3 测量算法
        3.3.1 边缘检测问题
        3.3.2 目标识别及亚像素边缘检测
        3.3.3 标定
4 基于亚像素角点识别的三轴土样变形测量
    4.1 直线边缘识别的分辨率限制
    4.2 改进的试验方法
    4.3 角点识别概述
    4.4 系统结构
        4.4.1 硬件构成
        4.4.2 CMOS图像传感器
        4.4.3 系统流程
    4.5 角点识别的算法
        4.5.1 角点的数学模型
        4.5.2 几种经典角点算法
        4.5.3 Harris角点提取算子
        4.5.4 几种角点识别算法的比较
        4.5.5 角点定位的亚像素算法
    4.6 误差分析
        4.6.1 镜头畸变分析
        4.6.2 去除噪声算法
    4.7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4.8 试验比较与结果
    4.9 三轴试样表面变形场等值线分析
        4.9.1 等值线概述
        4.9.2 离散数据的插值网格化
        4.9.3 等值线绘制
5 由单幅图像重构三轴试样三维变形
    5.1 特殊试验方式创造了三维测量的有利条件
    5.2 三维重构算法概述
    5.3 由单幅图像进行三维重构新算法-标记结构法
    5.4 试验计算结果以及分析
6 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应用于三轴试验的试验结果分析
    6.1 三轴土样整体和局部变形测量结果的比较研究
        6.1.1 小变形局部测量分析
        6.1.2 整体测量与局部测量的结果比较
    6.2 模嵌入
    6.3 表面变形场
        6.3.1 整体变形
        6.3.2 端部约束的验证
        6.3.3 剪切带
7 沥青混合料变形测量
    7.1 沥青混合料变形
    7.2 位移场采集设备
    7.3 通过应变值建立变形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基于DSP的图像处理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DSP处理器的结构和特点
    2.3 基于TI TMS3206711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工作指标
        2.3.1 TMS3206711 DSP芯片
        2.3.2 本课题研究的系统的工作指标
    2.4 基于TMS320C6711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2.4.1 系统的硬件结构
        2.4.2 图像处理系统工作原理
    2.5 DSP集成开发环境和软件开发流程
        2.5.1 集成开发环境CCS
        2.5.2 DSP软件编程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检测中的图像处理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病害的类型
    3.3 图像平滑
        3.3.1 均值滤波
        3.3.2 SUSAN滤波
        3.3.3 中值滤波
        3.3.4 高斯滤波
    3.4 图像的增强
        3.4.1 灰度变化法
        3.4.2 直方图均衡
    3.5 图像的边缘检测
        3.5.1 常见的边缘检测方法
        3.5.2 两种改进的边缘检测算子
    3.6 图像的分割
        3.6.1 最大类间方差分割
        3.6.2 过渡区
        3.6.3 基于信息熵的分割
    3.7 分割后处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识别方法的研究
    4.1 图像识别和分类技术概述
    4.2 特征提取
        4.2.1 特征提取概述
        4.2.2 特征提取
        4.2.3 不变矩提取
    4.3 人工神经网络识别
        4.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4.3.2 神经网络的特点
        4.3.3 神经网络结构
        4.3.4 神经网络学习规则
        4.3.5 BP神经网络算法描述
        4.3.6 BP算法的数学表达
        4.3.7 BP算法的执行步骤
    4.4 BP神经网络的设计与分类试验
        4.4.1 参数的归一化
        4.4.2 网络的设计与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5.2 后续的研究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遥感和GIS技术在流域防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洪水预警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框架设计
    1.1 遥感介绍
        1.1.1 遥感的定义
        1.1.2 遥感的特点
    1.2 遥感的分辨率
        1.2.1 空间分辨率
        1.2.2 影象分辨率
        1.2.3 波谱分辨率
        1.2.4 时间分辨率
    1.3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系统设计
        1.4.1 系统的设计目标
        1.4.2 系统框架及各模块功能
2 水体信息提取模型
    2.1 图像模式识别的概念
    2.2 图像分割处理
    2.3 使用阈值(THRESHOLD VALUE)进行图像分割
        2.3.1 全局阈值化
        2.3.2 自适应阈值
        2.3.3 最佳阈值的选择
    2.4 直方图技术与阈值分割
        2.4.1 直方图的概念
        2.4.2 利用直方图进行阈值分割
    2.5 水体信息提取模型
        2.5.1 SML语言和Spatial Modeler简介
        2.5.2 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的一般方法
        2.5.3 反射波谱分析
        2.5.4 模型建立
        2.5.5 结果评估
        2.5.6 应用专家分类器提取水体信息
3 数字流域图提取模型
    3.1 DEM图的提取
        3.1.1 从航天和航空立体影像中提取DEM
        3.1.2 利用INSAR技术提取数字高程模型
    3.2 由AUTOCAD高程点数据生产DEM图
        3.2.1 Delaunay三角网构建
        3.2.2 构造Delaunay三角形的通用算法--凸包差值算法
        3.2.3 生成步骤
    3.3 数字流域图生成
        3.3.1 提取流域特征的方法综述
        3.3.2 数学模型构造
        3.3.3 流域图提取模型实现
        3.3.4 实例分析
4 暴雨径流与溃坝模拟模型
    4.1 暴雨径流和溃坝问题的力学特点
    4.2 浅水方程的数值解法
        4.2.1 有限差法(FDM)
        4.2.2 特征法(MOC)
        4.2.3 有限元法(FEM)
        4.2.4 有限体积法(FVM)
    4.3 主程序设计
        4.3.1 TVD的基本概念
        4.3.2 浅水方程的差分分裂TVD格式
        4.3.3 程序设计
    4.4 溃坝模型
        4.4.1 溃坝决堤洪水的演进
        4.4.2 溃坝洪水的数值模拟
        4.4.3 暴雨洪水的数值模拟
5 小波变换技术在卫星影像处理中的应用
    5.1 小波变换技术介绍
        5.1.1 小波技术的起源
        5.1.2 小波变换的定义
        5.1.3 离散二进小波变换
    5.2 遥感影像数据融和技术
        5.2.1 数据融和的意义
        5.2.2 数据融和的方法
        5.2.3 小波变换在影像数据融和中的应用
6 遥感与GIS技术的结合
    6.1 松散耦合
    6.2 紧密耦合
7 彩色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红外图像处理在实时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背景
    §2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一章 数字图像处理
    §1.1 数字图像处理概论
    §1.2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研究内容
    §1.3 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特点
    §1.4 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1.5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第二章 红外检测技术
    §2.1 红外技术的发展
    §2.2 红外检测原理
        §2.2.1 红外辐射基础知识
        §2.2.2 红外辐射定律
        §2.2.3 红外辐射的探测
    §2.3 红外检测的优点
    §2.4 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 红外图像处理在印制电路板检测中的应用
    §3.1 设计原理
    §3.2 硬件组成
        §3.2.1 红外热像仪
        §3.2.2 计算机
    §3.3 软件设计
        §3.3.1 工作界面
        §3.3.2 软件运行环境
        §3.3.3 程序设计语言
        §3.3.4 软件流程图
        §3.3.5 电路板红外测试系统软件功能框图及主要功能
        §3.3.6 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第四章 软件设计
    §4.1 界面部分
        §4.1.1 工作界面介绍
        §4.1.2 程序流程图
    §4.2 软件的界面制作步骤
        §4.2.1 开发步骤
        §4.2.2 封面制作
    §4.3 图像处理功能的实现
        §4.3.1 图像
        §4.3.2 调色板
        §4.3.3 设备无关位图
        §4.3.4 灰度转换
        §4.3.5 图像轮廓提取
        §4.3.6 图像配准
        §4.3.6.1 关于图像配准
        §4.3.6.2 角点检测模型及角点提取
        §4.3.6.3 图像间角点对应关系的建立
        §4.3.6.4 图像的配准
        §4.3.7 差影法
    §4.4 红外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4.4.1 红外图像的分类
        §4.4.2 关系数据模型的建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

四、用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及显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辐射遥感和GNSS的地震温度与位移异常时频特征研究[D]. 魏从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1)
  • [2]半实物仿真综合测控平台研制[D]. 吴双威.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3]票据图像压缩和基于水印条码的相关研究[D]. 王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4]地震热辐射研究[D]. 魏从信.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1(10)
  • [5]船用摄像稳定平台测控问题研究[D]. 王玉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5)
  • [6]图像导引头稳定平台伺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宋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7]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岩土工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D]. 刘永禄.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8]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李小泉.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9]遥感和GIS技术在流域防洪中的应用[D]. 杨友龙. 汕头大学, 2004(01)
  • [10]红外图像处理在实时检测中的应用[D]. 刘兴忠. 电子科技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VC++实现9210卫星云图剪切显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