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之以令 导之以情──小教大专班德育工作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陈应鑫[1](2007)在《教育行政执法研究 ——扶绥县的个案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行政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已经成为行政机关实施教育行政行为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当前,加强和改善教育行政执法不仅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途径,还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田野考察和研究的方法,以扶绥县为个案,对教育行政执法进行考察和研究。扶绥县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县份,具备进行教育行政执法个案考察和研究的基本条件。笔者深入扶绥县,从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教育行政执法依据、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教育行政执法程序、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和教育行政执法救济等六个专题,对该县教育行政执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的主要成绩进行认真总结。从总体上看,扶绥县对教育行政执法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基本到位,教育行政执法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教育行政执法的环境有所改善,基本上做到严格教育行政执法,在教育行政执法中体现服务理念,该县通过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有力地促进了扶绥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其次,通过深入考察和认真分析,发现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而言,该县教育行政执法的意识特别是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有关教育行政执法的基本制度还没有建立或完善,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制的相关工作进展缓慢,具体的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存在着执法趋利现象、重实体轻程序等现象,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执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等。与此同时,本文从法治观念方面、行政执法制度方面、教育行政立法方面、县级财政方面和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分析了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根据扶绥县以及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八项对策:一是统一和提高对加强教育行政执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三是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四是切实把加强基础教育行政执法作为重点;五是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六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七是加强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八是提高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本文至少得出三个结论:结论之一:考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扶绥县全面推进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具有直接的和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做好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做好农村基础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做好政府行政执法工作具有促进作用。结论之二:基层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行政执法在我国各级政府行政执法中处于基础地位,基层行政执法的情况不仅决定整个行政执法的情况,而且还会影响甚至是决定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和改善基层行政执法。结论之三: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行政执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行政执法已经成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但是,当前我国行政执法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情况不容乐观。可见,我国行政执法任重道远。
侯晶晶[2](2004)在《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建构中普遍权利取向的民主原则和经济现代化所倚赖的泰勒原则是否就是教育的道德性理想的上限?后现代的宪政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潮以及整体与具体的辩证法使教育学者不可能满足于标准化、目标式的现代教育的已有成就,而无视千百万学生的现实异质性对于教育的殷切吁求。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尽二十年的学术努力,提出了重视生命差异、关注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关怀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怀伦理学以及关怀取向的教育思想。她认为:以关怀为取向的道德性应该体现于教学、评价、管理等教育的每一过程和方面,并提出了关怀教育详尽的实施建议。她指出: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才能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关怀者,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就道德教育而言,她质疑受科学主义、唯认知主义和男性中心文化传统支配的道德认知教育模式,她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同时以现象学的方法细致探讨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以身作则、对话、实践和认可。这种思想超越了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于反思我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非关怀现象和清理对关怀的各种误识具有借鉴价值。在诺丁斯思想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老子民生式关怀思想和先秦儒家政治取向的关怀思想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双向影响,并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关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最后对现代中国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关怀教育理论以具体的人为本的时代性特征与我国正在努力建构的以民为取向的社会政策、国家政策和教育政策具有可契合之处。 总之,笔者认为: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关怀之于道德性就像红细胞之于血液,道德性之于教育就像血液之于肌体,专门的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面道德性的关系——或者简称为道德教育与教育的道德性的关系——就像心脏与遍布全身的血管。专门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血液密集区、一个血泵,它像发动机一般向教育肌体的其他部分运送能量并与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心脏如果与其他器官失去血脉联系,就会变成一堆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教育的任何方面和过程如果缺少道德性和关怀,就会像肌体缺血一样,引起功能障碍、发生器官坏死,甚至丧失生命力。教育关怀性的充分实现是生成对自我、对他人、对文化、对生态等全面负责的关怀者的必要前提。教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这种生命力中包孕着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
赖晓琴[3](2003)在《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起,我省师范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同年秋季,调整保留的12所中等师范开始了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行工作。目前我省已有五年制培养高师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行课程方案,但对具体专业尚无明确规范。课程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要适应素质教育、课堂改革和小学语文教育的需求,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博和“精”、实践和理论几组矛盾,体现出高等教育体系中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共性、师范教育体系中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以及小学教育专业(文科)的特性。
覃志毅[4](2001)在《正之以令 导之以情──小教大专班德育工作浅见》文中研究指明小教大专班是一个新兴的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德育工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必须先制定适合其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并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教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陈连生,孙海林,陈盛玲,刘宇[5](1998)在《我省首届小教大专班的实验报告》文中提出经省教委并省政府同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于1992年开始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实验(简称小教大专实验).首届实验班采取文化考试和专业面试结合的方法,从全省9个地(市)招收了60名初中毕业生.我们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初步确立了“全、专、特”的培养目标.“综合培养、分科发展”的模式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四大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1997年7月,首轮实验圆满结束.原定面向全省输送的60名毕业生,除4人坚决要求回原籍外,其余56人被部属、省属和长沙市及外省的小学要走.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用人单位一致认为:“这批学生整体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特长突出,有发展后劲.”对小教大专实验的总体评价是:“起点高,步子稳,效果好.”
二、正之以令 导之以情──小教大专班德育工作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之以令 导之以情──小教大专班德育工作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行政执法研究 ——扶绥县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和研究的背景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田野经历 |
五、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
六、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教育行政执法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育行政执法的基本内涵 |
一、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 |
二、教育行政执法的特征 |
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功能和作用 |
第二节 教育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行政体制权力结构理论 |
二、行政法学理论 |
三、系统论的整体性理论 |
第二章 选择扶绥县进行教育行政执法个案考察和研究的原因 |
第一节 县域的重要性 |
一、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 |
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
三、县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 |
第二节 扶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典型性 |
一、扶绥县概述 |
二、扶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性分析 |
第三节 扶绥县具有进行教育行政执法个案考察和研究的条件 |
一、扶绥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是进行教育行政执法研究的基础条件 |
二、扶绥县支持教育行政执法研究并为研究创造工作条件 |
三、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情况问卷调查为研究提供素材条件 |
第三章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确立和依据的梳理 |
第一节 扶绥县的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确立 |
一、扶绥县教育行政主体制度的历史发展 |
二、当前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主体 |
第二节 扶绥县的教育行政执法依据的梳理 |
一、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依据的渊源 |
二、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工作情况 |
第四章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 |
第一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处理决定行为的实施 |
一、教育行政许可 |
二、教育行政确认 |
三、教育行政批准 |
四、教育行政奖励 |
五、教育行政任免 |
六、教育行政投入 |
七、教育行政合同 |
八、教育行政强制 |
九、教育行政处罚 |
十、教育行政征收 |
第二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监督检查行为的实施 |
一、教育行政监督 |
二、教育行政检查 |
三、教育行政督导 |
四、教育行政评价 |
第三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指导服务行为的实施 |
一、教育行政规划 |
二、教育行政统计 |
三、教育行政指导 |
四、教育行政协调 |
第五章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程序、责任和救济制度的适用 |
第一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制度的施行 |
一、资讯公开制度 |
二、告知制度 |
三、管辖制度 |
四、效率制度 |
五、失职追究制 |
第二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的落实 |
一、教育行政执法责任承担的确认 |
二、教育行政主体行政执法责任的承担 |
三、教育行政公务人员承担的行政执法责任 |
四、扶绥县推行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情况 |
五、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情况 |
第三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救济制度的运用 |
一、教育行政复议 |
二、教育行政申诉 |
三、教育行政赔偿 |
四、教育行政诉讼 |
第六章 对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现状的评估 |
第一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的主要成绩 |
一、教育行政执法的工作机制初步确立 |
二、教育行政执法的环境得到改善 |
三、能够严格教育行政执法 |
四、教育行政执法彰显服务理念 |
五、促进了扶绥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
第二节 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育行政执法的意识还有待增强 |
二、教育行政执法体制不够健全 |
三、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制进展缓慢 |
四、执法行为不够严格和规范 |
五、存在执法趋利现象 |
六、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执法存在空白问题 |
七、重实体轻程序 |
八、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
第三节 对扶绥县教育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
一、法治观念不够正确 |
二、行政执法制度没有建立或完善 |
三、教育行政立法滞后 |
四、县级财政困难 |
五、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缺失 |
第七章 关于加强和改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统一和提高对加强教育行政执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
一、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 |
二、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 |
三、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 |
四、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当前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
五、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是确保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 |
一、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
二、加紧梳理和公布教育行政执法依据 |
三、合理下放教育行政执法权限 |
四、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
五、实行合理的教育行政执法财政保障体制 |
第三节 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 |
一、规范教育行政审核审批行为 |
二、规范教育行政执法办案行为 |
三、规范教育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 |
四、规范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
五、追究不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的责任 |
第四节 切实把加强基础教育行政执法作为重点 |
一、完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
二、强化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管理 |
三、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
四、规范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
五、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
第五节 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 |
一、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工作制度 |
二、依法界定教育行政执法职责 |
三、切实做好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评议工作 |
四、严肃追究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
五、大力加强对全面推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组织领导 |
第六节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
一、建立健全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制度 |
二、严格按照行政执法程序实施教育行政执法 |
第七节 加强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 |
一、突出权力监督 |
二、强化民主监督 |
三、严格内部监督 |
四、接受群众监督 |
五、加强舆论监督 |
六、坚持自我监督 |
第八节 提高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 |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
三、严格奖惩制度,激励执法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2)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文化脉络之构述法分析 |
第一节 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学理论背景 |
一、 强调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思想 |
二、 女性主义视角 |
第二节 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 |
一、 人本主义哲学传统和人本主义教育哲学 |
二、 辩证哲学思维方法论 |
三、 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同与异 |
第三节 关怀伦理学的伦理学背景 |
一、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
二、 基督教伦理学 |
三、 自然主义伦理学和幸福论 |
第四节 关怀教育理论的教育学背景 |
一、 布贝尔的我-你关系 |
二、 杜威的影响 |
三、 柯尔伯格公正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五节 诺丁斯关怀理论形成的社会现实背景 |
第二章 “关怀”范畴分析 |
第一节 “caring”的符号学意义探讨 |
第二节 诺丁斯关怀范畴的结构分析 |
一、 诺丁斯的关怀范畴是什么--结构分析 |
(一) 关怀的动机 |
(二) 关怀的两个环节 |
(三) 关怀者发出的关怀行为完成于被关怀者的接受 |
(四) 关怀的圈层说及其自主性和制约性 |
二、 我的补充观点之一:关怀范畴不是什么 |
三、 我的补充观点之二:关于范畴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
第三节 诺丁斯关怀范畴的哲学特点分析 |
一、 关怀的关系性(关怀.关系.教育关怀) |
二、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性 |
(一) 理性与关怀的关系之观点流变 |
(二) 诺丁斯的情理交融关怀观 |
三、 其他:具体性、有限性、性别问题 |
第三章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与方法 |
一、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
二、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二节 有关教学、课程与评价的关怀教育理论 |
一、 从教学中的性别非关怀现象到道德教育中的关怀理论探讨 |
二、 教学、课程、评价、管理等教育方面的关怀教育思想 |
(一) 有关教学的关怀教育思想 |
(二) 教育管理、课程及评价方面的关怀教育理想 |
第三节 关怀与幸福 |
一、 诺丁斯《幸福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论题 |
二、 关怀论与幸福论的关系 |
第四节 关怀教育理论的历史分析 |
一、 宏观视角下历史中的关怀范畴:从类到个体的取向 |
二、 微观对比:两种权威-服从式道德与自主-反思式关怀道德 |
第五节 诺丁斯理论对实践的影响 |
一、 关怀理论的实践影响概述 |
二、 实践个案:南卡罗莱那州大学关怀型幼师培训计划 |
(一) 体验关怀 |
(二) 实践关怀 |
(三) 关怀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
(四) 学会关怀: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
第四章 对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评价之评价 |
第一节 关怀与女性主义 |
一、 女性学者用理性方法着书立说的合理性 |
二、 强调女性的关怀会否加重对女性的剥削? |
三、 仅从女性视角建立关怀理论是否单薄?--我的历史文化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关怀与正义 |
一、 偏重正义伦理学的学者对诺丁斯关怀伦理学的批评 |
二、 关怀取向的学者主张以关怀整合正义 |
第三节 关怀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 |
一、 诺丁斯论社群主义和品格教育 |
二、 诺丁斯论自由主义 |
第四节 其他批评意见及我的回应 |
一、 关怀本身的善恶问题 |
二、 关怀道德教育的“认可”是强权吗? |
三、 关怀伦理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
第五章 中国关怀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儒、道关怀思想简要述评 |
一、老子的民生关怀思想简要述评 |
二、先秦儒家政治化、个人美德论关怀思想分析 |
(一) 先秦儒家关怀思想的政治性、非关系性特点及其对教育关系的影响 |
(二) 先秦儒家一些于今天仍适用的关怀观点 |
三、小结 |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关怀教育思想与实践 |
一、 现代中国关怀教育理论简述 |
二、 现代中国的关怀教育实践 |
第六章 现代中国关怀教育的特点、问题及其思考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关怀教育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关怀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家庭教育中的关怀问题 |
(一) 民工等贫困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分析 |
(二) 精英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分析 |
(三) 儿童忽视问题的时代特点 |
二、 学校中的关怀教育问题 |
(一) 道德教育与教育的道德性的关系应该像心脏与遍布全身的血管 |
(二) 学科教育:灌输、训练和标准化有余,差异性和关怀性不足 |
1 语文教育中的关怀问题 |
2 体育教育中的关怀问题 |
三、 教师所受关怀与教师给出关怀之间具有相关性 |
(一) 对教师关怀不足的认识论根源:结构主义角色观 |
(二) 对教师关怀的几对矛盾和错位 |
(三) 对教师的关怀:教育能做些什么? |
(四) 教师关怀与教师培训 |
四、 标准化成才观的潜流与人们对个体身份的渴求之间的矛盾 |
第三节 中国教育关怀问题的可能对策 |
一、 道德教育应重视叙事教育法的应用 |
(一) 生活圈层叙事对于加深理解现实人际关系的作用 |
(二) 文本叙事对于拓展道德想象力和体验空间的作用 |
(三) 自我叙事与被关怀事件的温习、体悟及关怀能力的培养 |
二、 思想关怀 |
(一) 我国教育注重思想关怀的必要性 |
(二) 教育可以如何给予思想关怀 |
三、 教育关怀的时间性 |
四、 教育关怀的空间性 |
五、 教育关怀的其他主要属性 |
第七章 从关怀的视角考察中国的特殊教育 |
第一节 从人性观的嬗变看特殊教育中关怀的演进 |
一、 早期道德情感主义人性观对残疾人教育的影响:零阻力和零动力 |
二、 早期理性主义人性观对残疾人教育的影响:观点上的阻力与方法上的动力 |
三、 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全面启动西方的残疾人教育 |
四、 后现代非标准化人性观与教育不强调正常与残疾之分的态势 |
五、 从后现代人性观及关怀视角反观我国的特殊教育走向 |
第二节 论我国特殊教育新近一项体现关怀的政策--允许残疾人报考研究生 |
一、 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
二、 新政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道德性与关怀性的意义 |
三、 新政策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关怀与成长--中国特殊教育的个案 |
一、 关于理性关怀和接受的个案--对残疾学生的关怀 |
二、 特教学校优秀毕业生从被关怀者向关怀者的转换 |
三、 从个案谈特殊教育对硬件的倚赖 |
参考文献 |
(3)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
1.1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要求 |
1.1.1 现代教育对小学师资的整体要求 |
1.1.2 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
1.1.3 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
1.2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 |
第二章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原则和思路 |
2.1 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和师范专科课程设置现状 |
2.1.1 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现状 |
2.1.2 当前国内外师范专科课程设置现状 |
2.1.3 我国当前高师小教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2.2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体系特征 |
2.3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应处理的矛盾 |
2.4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
2.5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思路 |
第三章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构想、管理和评价 |
3.1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构想 |
3.1.1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
3.1.2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
3.2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选修及管理 |
3.2.1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选修开设的宗旨和原则 |
3.2.2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选修课程开设的种类 |
3.2.3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选修课程的管理 |
3.3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评价 |
3.3.1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评价的原则 |
3.3.2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评价的内容 |
3.3.3 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评价的操作方式 |
参考书目和文献 |
后记 |
四、正之以令 导之以情──小教大专班德育工作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行政执法研究 ——扶绥县的个案考察[D]. 陈应鑫.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2]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 侯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3]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文科)课程设置[D]. 赖晓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03(02)
- [4]正之以令 导之以情──小教大专班德育工作浅见[J]. 覃志毅. 柳州师专学报, 2001(S1)
- [5]我省首届小教大专班的实验报告[J]. 陈连生,孙海林,陈盛玲,刘宇. 第一师范学报,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