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安全起动操作要领(论文文献综述)
莫家业[1](2021)在《PBL教学法提升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以《汽车维护》课程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均提出“三教”改革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其核心是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因此,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提升学生有效参与对学生个人发展及提升课堂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汽车维护》是中职汽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调查,发现中职《汽车维护》还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因此,研究学生课堂参与度对提高中职《汽车维护》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目的,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厘清与整理,发现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基于此,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广西区内多座城市一系列中职学校的多位《汽车维护》任课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并对435位中职汽修专业学生《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又辅助以实地参观的形式。基于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中职《汽车维护》课堂中,并将PBL教学法的过程分为创设情境、领取任务、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四阶段,结合实际设计PBL教学法将其用于课堂教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践后,将实践班级实践前后的课堂参与度均值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PBL教学法的授课后,学生在《汽车维护》课堂整体参与度有显着提升;(2)行为参与度方面,认真、钻研、时间投入有显着性提升;(3)认知参与度方面,浅层次学习策略、深层次学习策略均有显着提升,对教师依赖程度降低;(4)情感参与度方面,学生兴趣感有所提升,厌倦感及焦虑感有所下降,且效果显着,学生成就感均值有所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显着。本研究将PBL教学法与中职《汽车维护》课程相结合,尝试以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推动PBL教学法在中职《汽车维护》课程的应用实践,对中职汽修专业同类课程有一定的指导。
张洁[2](2020)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已步入了呼唤“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基于问卷与访谈所做的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得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和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任务失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受到了制约,出现了教学质量无法响应时代呼唤的教学矛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学现状受课程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理念是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课程理念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故而,文章根据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的关系,通过剖析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研究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教学理论,说明了构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分析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与汽车电气维修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关系,构建了包含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保障条件等内容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接着,依托贵州某中职学校为实践基地,设计、进行了由“一个自变量(教学模式),两组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测评(实验过程测评及后测)”构成的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采用了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对照组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具体任务落实、项目产品达成、技能操作规范、基本素养养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理论卷面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任课教师及企业人员的认可,由此验证了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得出了研究结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能提升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和技能娴熟程度,能促进养成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创新精神,能响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呼唤、助力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要使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发挥更好效用,还需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依据职业分类情境重新确定专业结构,以实现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赵贤更[3](2018)在《Q公司内燃机车组装现场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今天,当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问题凸显,经营困难公司需要再次制定发展战略,铁路行业也不例外。于是,被当今社会广泛推崇的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给发展困难的公司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利用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方法中的“5S”管理、5W1H技术、ECRS四大原则、程序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测定和生产线平衡,应用到内燃机车组装现场改进活动中,使得现场管理与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现场产品质量控制水平,降低质量问题发生次数,进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而且可以降低现场的各类浪费现象,进而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论文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介绍机车行业背景,以及将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技术引入机车质量领域的必要性。论述了工业工程及精益生产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向,同时提出了本文用到的工业工程及精益生产理论、方法。2.分析Q公司内燃机车组装线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现场管理改进方案,并介绍了实施过程。3.对内燃机车组装线改进进行评估和总结,改进结果表明在机车制造行业引入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劳动效率,缩短交货周期,并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张伟[4](2017)在《关于汽车驾驶中的节能技术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影响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的主要因素,阐述了西方国家和我国汽车驾驶节能研究和实践现状,根据汽车驾驶中的各主要条件和要素,列举了汽车驾驶中的节能技术,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映明[5](2012)在《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进入百姓家庭,汽车驾驶员的培训任务越来越重,驾校越来越多,教练车也随之增多,教练车发生交通事故也越来越频繁,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已成为交通事故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教练车安全辅助控制系统,可以减少教练车事故,提高教练车的安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教练车事故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出了教练车发生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教练车的安全性能,采用电子控制技术,研究设计了教练车安全辅助控制系统,包括起动控制系统、副制动优先控制系统和最高车速自动控制系统,旨在减少教练车事故的发生。通过分析车辆结构、学员驾驶操作动作以及车辆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等,研究了起动控制系统、副制动优先控制系统和最高车速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并提出了油门离合器的概念,设计了油门离合器装置作为副制动优先控制系统和最高车速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器。选取了MC9S08DZ60作为微控制器芯片,设计了微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输入信号采集电路和执行器驱动电路。分析了电控单元系统的干扰源及其传输途径,采取了硬件抗干扰措施,完成了电控单元的硬件研制;根据提出的控制实施方案,采用软件模块化编程方法,编写了电控单元的软件程序,并且采用了相应的软件抗干扰措施。采用半物理仿真试验,对电控单元的硬件和软件进了调试,验证了各系统的控制功能。为了验证系统的实际性能和控制效果,在BJ2020VJ教练车上进行了实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各控制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强。教练车安全辅助控制系统适用于目前大部分教练车车型,加装该系统后教练车安全系统将更加完善,可以有效提高教练车的主动安全性能,给学员和教练员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障。
白崤[6](2011)在《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汽车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节能减排已成为应对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应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挑战和减排压力的重大课题。在上述事件的促进下,许多发达国家及我国对降低车辆燃料消耗采取多项节能措施,其中汽车驾驶节能技术作为成本最低,见效最快、效果较明显的节能措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应用。驾驶节能是一项与人、车、路等相关的复杂系统工程,它通过驾驶员科学合理的驾驶操作,实现车、路的高效、和谐,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生产力,用最少的汽车污染物排放营造低污染的环境。本研究基于对汽车节能驾驶原理和不良驾驶行为的分析,构建适合我国的汽车驾驶节能技术体系。本文通过对国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国内汽车驾驶节能等相关研究情况整理的基础上,归纳目前各国汽车驾驶节能具体操作,并通过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驾驶操作对汽车燃料消耗量有直接的影响。接着介绍了汽车节能驾驶主要原理,同时分析各节能驾驶原理对汽车燃料消耗量的影响大小及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量的主要原则和具体实施途径。以汽车节能驾驶主要原理为依据,将现实中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从车辆驾驶具体操作、车辆的日常维护及车辆选型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良驾驶操作对车辆燃油消耗量的影响,并分别从宏观节能驾驶操作、从微观节能驾驶操作、车辆的选型及车辆日常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驾驶节能技术体系,以实现汽车燃油消耗量的降低。
林朝辉[7](2010)在《基于“VR”的现代汽车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仿真实训系统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汽车向安全性、环保、节能方向的发展,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汽车检测维修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汽车维修市场人员的素质的低下已经成为困扰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要求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懂原理、懂电脑、懂电子技术、懂英语、懂利用专用仪器设备进行故障诊断人才进入市场。虽然近年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大了投入,但困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资金和师资问题依然严重。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30甚至40个学生围着一辆或两辆汽车使用1个检测仪器,由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虚拟现实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汽车电子系统常见故障及检测诊断方法,着重探讨如何运用3Dmax建模、VRML、Java和.Net技术实现交互,系统的试验与测试等构建了“汽车电子系统仿真实训系统”,该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现有机房和网络设备,让全班同学们同时进行故障诊断仿真实训。利用该系统,同学们可以通过鼠标旋转切换实验对象,通过鼠标控制检测仪器拆卸、安装、检测实验对象;实训系统按照企业工作流程编制,在仿真的场景(车间、工位、汽车、检测仪器)中操作;零件检测规范、方式多样,数据实时动态变化,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汽车电子系统的故障深入探究、利用系统提供的资料深入学习,积极实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手中的鼠标可以完成汽车故障诊断操作的全过程,让学生清晰的掌握了故障诊断全过程的技术要领,达到“不在车间,胜似车间”实训的效果。
王延伟[8](2010)在《城市公交车驾驶节能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交通运输部多次组织召开工作会议,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制订了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在全国道路交通运输行业推广汽车驾驶节能操作法,全面提高汽车驾驶员和机械操作员的节能意识与操作水平。城市公交运输企业是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公交运输企业驾驶节能技术的研究,对于实现我国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减少公交运输企业能耗、减少城市污染,降低公交公司运营成本,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公交服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的子课题二——汽车驾驶节能操作研究”,以城市公交的节能驾驶操作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西安市公交公司各主要线路驾驶员操作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首先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汽车驾驶方面的节能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西安市典型公交线路的跟车调研,结合着西安市公交公司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讨论分析了我国城市公交车辆运行工况特点;以汽车理论、汽车运用工程的理论为指导,从汽车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入手,分析了影响车辆燃料经济性的各个因素,归纳总结出了“汽车驾驶八大节能原理”;以此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城市公交车辆运行特点,系统研究了公交车驾驶各个操作环节,得出了公交车各操作环节的节能驾驶技术以及公交车的日常检护工作和新车选购方法;根据西安市公交公司的调研,找出了公交驾驶员常见的不良驾驶习惯及行为;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起草了《城市公交车驾驶节能操作规范》初稿。
韩邦龙[9](2007)在《汽车使用中的节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方通过对汽车的行驶过程作了一般性的分析,对在使用中的节约燃料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对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节约燃料有一定的帮助。
杨国增[10](2002)在《汽车安全起动操作要领》文中研究指明 安全操作是驾驶技术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避免,都与驾驶员安全操作要领执行的好坏有关。安全操作技术内容很多、范围很广,下面结合实际将汽车安全起动的操作要领叙述如下。 起动车辆时易发生的情况总的说来包括:击伤手臂、突然起步和机件损坏3种。 1.击伤手臂的发生和预防 击伤手臂一般是在用手摇柄起动车辆时发生的。用手摇柄起动发
二、汽车安全起动操作要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安全起动操作要领(论文提纲范文)
(1)PBL教学法提升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以《汽车维护》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需求 |
2.中职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
3.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需要 |
4.PBL教学法提升中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意义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PBL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2.学生课堂参与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3.PBL教学法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研究 |
4.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及论文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PBL教学法 |
2.课堂参与度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
3.情境学习理论 |
4.社会互赖理论 |
第三章 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
1.调研目的分析 |
2.调研对象分析 |
3.访谈设计分析 |
4.问卷设计分析 |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1.行为参与度结果统计与分析 |
2.认知参与度结果统计与分析 |
3.情感参与度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学生认真与钻研程度不够且对学习投入时间较少 |
2.深层次学习策略运用不足且依赖教师程度较高 |
3.学生焦虑感偏高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
(四)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问题成因分析 |
1.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且被动学习削弱行为参与度 |
2.学生学习策略欠妥制约认知参与度 |
3.评价机制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情感参与度 |
第四章 PBL教学法提升中职生《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应用分析 |
(一)PBL教学法提升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可行性分析 |
1.中职《汽车维护》课程目标分析 |
2.中职《汽车维护》教材分析 |
3.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特征分析 |
(二)PBL教学法提升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优势分析 |
(三)PBL教学法提升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应用策略 |
1.提出问题阶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 |
2.分析问题阶段——领取任务,促进学生行为参与度 |
3.解决问题阶段——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认知参与度 |
4.评价反思阶段——展示评价,促进学生情感参与度 |
(四)PBL教学法提升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实施流程 |
第五章 PBL教学法提升中职《汽车维护》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对象及实践方法 |
(三)实践内容 |
(四)行动研究实践方案 |
(五)第一轮行动研究 |
1.前期分析 |
2.制定计划 |
3.实施行动 |
4.观察分析 |
5.问题反思 |
(六)第二轮行动研究 |
1.前期分析 |
2.制定计划 |
3.实施行动 |
4.观察分析 |
5.问题反思 |
(七)实践结果分析 |
1.课堂观察分析 |
2.学生成绩分析 |
3.访谈结果分析 |
4.问卷调查分析 |
(八)实践效果分析 |
1.学生认真与钻研程度提高且学习投入时间增加 |
2.深层次学习策略运用较高,对教师依赖程度降低 |
3.学生自主学习性有所改善,焦虑感有所减轻 |
4.展示评价环节能增加学生兴趣感,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主要研究工作 |
2.研究成果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汽修专业《汽车维护》课程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照明系统及信号灯检查作业》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照明系统及信号灯检查作业》任务指导书 |
附录五 《照明系统及信号灯检查作业》任务工单 |
附录六 《照明系统及信号灯检查作业》任务评价表 |
附录七 《制动系统的检查作业》教学设计 |
附录八 《制动系统的检查作业》任务指导书 |
附录九 《制动系统的检查作业》任务工单 |
附录十 《制动系统的检查作业》任务评价表 |
附录十 一中职《汽车维护》课堂观察表 |
附录十 二汽车维护技能(整车二级维护)项目作业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时代背景:新时代职业教育当有新作为 |
1.1.2 基于现实教学需求: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难题 |
1.1.3 基于对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关系的思考:融课程理念于实际教学模式,改观教学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1.3.2 关于主流职教课程理念的研究 |
1.3.3 关于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教学模式 |
1.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 |
1.4.3 项目课程理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 |
第2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 |
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2.1.1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 |
2.1.2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 |
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
2.2.1 教学模式层面 |
2.2.2 教学支持层面 |
2.2.3 学生学习兴趣层面 |
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思索 |
2.3.1 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 |
2.3.2 增大实训教学方面的财政投入 |
2.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2.3.4 弥补现行教学模式之欠缺 |
第3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概述 |
3.1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动作学习理论之图式理论 |
3.1.2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4 情境性教学理论 |
3.2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
3.3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 |
第4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
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构建 |
4.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4.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4.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
4.2.4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保障条件 |
第5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
5.1 实践设计 |
5.2 实践过程:典型教学案例 |
5.2.1 教学设计 |
5.2.2 教学实施 |
5.3 实践结果及结论 |
5.3.1 数据收集整理 |
5.3.2 实践结果 |
5.3.3 实践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Ⅲ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Ⅳ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之设计与实施反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 Ⅵ 工作计划及任务工作单 |
(3)Q公司内燃机车组装现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技术方法分析 |
2.1 工业工程形成发展历程 |
2.2 精益生产形成及发展历程 |
2.3 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在机车组装现场改进方法 |
2.3.1 “5S”管理 |
2.3.2 5W1H技术 |
2.3.3 ECRS四大原则 |
2.3.4 程序分析 |
2.3.5 作业分析 |
2.3.6 作业测定 |
2.3.7 生产线平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Q公司内燃机车组装线作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内燃机车组装线概述 |
3.1.1 组装线产品分析 |
3.1.2 组装线工艺流程分析 |
3.1.3 组装线工艺布局 |
3.1.4 组装线工时确定方法 |
3.2 内燃机车组装线主要问题 |
3.2.1 现场混乱 |
3.2.2 生产能力不足 |
3.2.3 工艺文件制定不合理 |
3.2.4 员工技能不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燃机车组装线现场改进方案制定和实施 |
4.1 目标建设 |
4.2 组织建设 |
4.3 环境建设 |
4.3.1 全员参与 |
4.3.2 制度保证 |
4.3.3 员工培训 |
4.3.4 持续改善 |
4.3.5 作业文件改进 |
4.3.6 效果展示 |
4.4 方法建设 |
4.4.1 组装线工序调整 |
4.4.2 组装线工序优化 |
4.4.3 组装线工序动作优化 |
4.4.4 组装线平衡改进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装线现场改进效果评价和工作总结 |
5.1 组装线现场改进效果评价 |
5.2 工作总结 |
5.3 工作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关于汽车驾驶中的节能技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的主要因素 |
2 西方国家汽车驾驶节能研究和实践现状 |
2.1 美国 |
2.2 欧洲 |
2.3 日本 |
3 我国汽车驾驶节能研究和实践现状 |
4 汽车驾驶中的节能技术 |
4.1 发动机起动与节油 |
4.2 车辆起步与节油 |
4.3 换档操作与节油 |
4.4 滑行控制与节油 |
(5)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教练车安全性分析 |
2.1 人与教练车安全性 |
2.1.1 学员与教练车安全性 |
2.1.2 教练员与教练车安全性 |
2.2 教练车技术状况与其安全性 |
2.2.1 教练车使用标准及其现状 |
2.2.2 教练车安全技术及其影响 |
2.3 驾驶培训环境与教练车安全性 |
2.3.1 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
2.3.2 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控制原理研究 |
3.1 发动机起动控制 |
3.1.1 发动机起动操作步骤及其安全性分析 |
3.1.2 发动机起动操作动作及其影响 |
3.1.3 发动机起动控制原理 |
3.2 副制动优先控制 |
3.2.1 副制动优先原理 |
3.2.2 油门离合器设计 |
3.2.3 副制动优先控制原理 |
3.3 最高车速自动控制 |
3.3.1 最高车速自动控制的主要方法 |
3.3.2 最高车速自动控制原理 |
3.4 显示报警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硬件设计 |
4.1 教练车安全辅助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微控制器的选型 |
4.2.1 微控制器功能分析 |
4.2.2 MC9S08DZ60 芯片的特性 |
4.2.3 MC9S08DZ60 芯片的结构 |
4.3 主要电路设计 |
4.3.1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
4.3.2 电源电路设计 |
4.3.3 起动控制电路设计 |
4.3.4 车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5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
4.3.6 显示和报警电路设计 |
4.4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4.1 教练车安全辅助控制系统的干扰分析 |
4.4.2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5 电控单元硬件研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软件设计 |
5.1 功能分析 |
5.2 软件开发环境 |
5.3 软件设计 |
5.3.1 主程序 |
5.3.2 起动判定程序 |
5.3.3 蓄电池电压监测程序 |
5.3.4 副制动优先及车速控制程序 |
5.3.5 显示报警程序 |
5.4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的试验验证 |
6.1 控制系统的半物理仿真试验 |
6.2 实车综合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汽车驾驶节能现状 |
1.2.1 国外汽车驾驶节能现状 |
1.2.2 国内汽车驾驶节能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汽车驾驶节能理论 |
2.1 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 |
2.1.1 汽车燃料经济性 |
2.1.2 汽车燃料经济性评价 |
2.2 汽车驾驶节能主要原理 |
2.2.1 低比油耗原理 |
2.2.2 经济车速原理 |
2.2.3 车身轻量化原理 |
2.2.4 低滚动阻力原理 |
2.2.5 低空气阻力原理 |
2.2.6 平稳驾驶原理 |
2.2.7 高档位行驶原理 |
2.2.8 预见性驾驶原理 |
2.2.9 高传动效率原理 |
2.2.10 正常技术状况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良驾驶行为及分析 |
3.1 车辆驾驶操作 |
3.1.1 发动机启动及怠速 |
3.1.2 车辆行驶操作 |
3.1.3 加速、减速操作 |
3.2 车辆选型及维护 |
3.2.1 车辆选型 |
3.2.2 车辆日常维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驾驶节能技术 |
4.1 驾驶节能操作 |
4.1.1 车辆检查 |
4.1.2 宏观驾驶节能操作 |
4.1.3 微观驾驶节能操作 |
4.2 车辆选型及维护 |
4.2.1 车辆选型 |
4.2.2 车辆维护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VR”的现代汽车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章 现代汽车电子系统常见故障及检测诊断方法分析 |
2.1 现代汽车电子系统常见故障 |
2.1.1 汽车电气系统故障 |
2.1.2 汽车电子系统常见故障 |
2.2 汽车电子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方法分析 |
2.2.1 总线故障诊断方法 |
2.2.2 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第3章 汽车电子系统三维数字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1 三维数字模型制作效果的基本要求 |
3.2 三维数字模型的制作 |
3.2.1 建模的精度等级及建模工具 |
3.2.2 建模过程 |
3.2.3 三维仿真环境模型的建立 |
3.2.4 车辆三维模型的建立 |
3.2.5 车辆电子系统的三维建模 |
3.2.6 检测维修仪器及工具的三维建模 |
第4章 汽车电子系统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建立汽车电子系统仿真实训系统的意义 |
4.2 汽车电子系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 |
4.3 汽车物理逻辑引擎编制 |
4.3.1 起动系统物理逻辑的编制 |
4.3.2 电源系统物理逻辑的编制 |
4.3.3 照明系统物理逻辑的编制 |
4.3.4 安全气囊物理逻辑的编制 |
4.3.5 组合仪表物理逻辑的编制 |
4.3.6 适配车钥匙 |
4.4 基于VR 的汽车电子系统仿真实训系统表现层开发 |
4.4.1 虚拟现实开发工具VRML 的发展 |
4.4.2 虚拟场景建模 |
4.5 数据与表现层集成 |
4.5.1 虚拟场景交互的方法 |
4.5.2 数据与表现层.net 集成 |
4.6 交互效果 |
第5章 仿真系统的试验测试 |
5.1 单机测试 |
5.1.1 场景交互性测试 |
5.1.2 数据引擎测试 |
5.2 网络版测试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8)城市公交车驾驶节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论文实施方案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城市公交车运行条件和特点 |
2.1 城市公交车的运行条件 |
2.1.1 公交车的运输条件 |
2.1.2 公交车运行的道路交通条件 |
2.1.3 公交车安全运行的技术条件 |
2.2 城市公交车的运行工况 |
2.2.1 公交车运行工况参数 |
2.2.2 西安市公交车运行工况调查 |
2.3 城市公交车辆运行特点 |
2.3.1 城区公交车辆运行特点 |
2.3.2 城郊公交车辆运行特点 |
2.3.3 城际公交车辆运行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交车驾驶节能理论研究 |
3.1 影响公交车燃料经济性的因素 |
3.1.1 汽车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 |
3.1.2 公交车燃料经济性的影响因素 |
3.2 公交车驾驶节能原理 |
3.2.1 发动机低比油耗节能原理 |
3.2.2 低滚动阻力节能原理 |
3.2.4 滑行减速节能原理 |
3.2.5 高档位行驶节能原理 |
3.2.6 高传动效率节能原理 |
3.2.7 低空气阻力节能原理 |
3.2.8 经济车速节能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公交车驾驶节能操作技术研究 |
4.1 公交车驾驶节能操作技术 |
4.1.1 发动机起动、预热 |
4.1.2 公交车起步 |
4.1.3 换档变速 |
4.1.4 公交车加、减速 |
4.1.5 车速控制 |
4.1.6 转向控制 |
4.1.7 上坡与下坡 |
4.1.8 行车温度控制 |
4.1.9 倒车、停车与熄火 |
4.2 公交车预见性驾驶 |
4.2.1 驾驶心态 |
4.2.2 预见性驾驶 |
4.3 公交车特殊条件下驾驶及应急驾驶 |
4.4 公交车辆日常维护和新车选购 |
4.4.1 公交车的日常维护 |
4.4.2 公交车型导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公交车驾驶不良习惯及行为分析 |
5.1 城市公交车不良驾驶习惯及行为调查 |
5.1.1 西安市公交公司调研内容 |
5.2 公交车常见的不良驾驶习惯及行为分析 |
5.2.1 城区公交车长时间低档行驶 |
5.2.2 城区主干道经常急刹车 |
5.2.3 频繁变道超车行驶 |
5.2.4 下坡空档滑行 |
5.2.5 发动机预热时间过长 |
5.2.6 长时间停车发动机怠速运转 |
5.2.7 离合器操作不规范 |
5.2.8 加速踏板控制不稳 |
5.2.9 车辆日常维护不到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交车驾驶节能操作规范》 |
附录B 西安市公交车运行工况跟车记录表 |
附录C 西安市公交车驾驶习惯及行为调查表 |
附录D 西安市公交车自行记录表 |
致谢 |
四、汽车安全起动操作要领(论文参考文献)
- [1]PBL教学法提升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以《汽车维护》课程为例[D]. 莫家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D]. 张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Q公司内燃机车组装现场改进研究[D]. 赵贤更.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关于汽车驾驶中的节能技术思考[J]. 张伟. 科技风, 2017(03)
- [5]教练车安全辅助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D]. 黄映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2)
- [6]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研究[D]. 白崤. 长安大学, 2011(01)
- [7]基于“VR”的现代汽车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仿真实训系统开发[D]. 林朝辉. 吉林大学, 2010(05)
- [8]城市公交车驾驶节能技术的研究[D]. 王延伟. 长安大学, 2010(03)
- [9]汽车使用中的节油技术[J]. 韩邦龙. 科技信息, 2007(09)
- [10]汽车安全起动操作要领[J]. 杨国增. 汽车维修,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