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中今年扩招将超15%(论文文献综述)
杨晶晶[1](2021)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工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 ——以A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妍,李艳莉[2](2020)在《基于SWOT的高职百万扩招可行性及实施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高职百万扩招,引发学界内外高度热议。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扩招百万生源既有缓解就业压力、为国家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推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也有民众就读意愿低、资源匮乏等劣势;同时,具有政策支持、生源结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倡导的校企合作方案不谋而合的机遇,面临招生、管理体制亟待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完善的双重挑战。如若利用高职百万扩招的内外优势,把握其机遇及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就需要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应则着力于招生制度、管理体制的优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推进高职百万扩招的稳妥落实。
高吉聚[3](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祝蕾,楼世洲[4](2020)在《“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多重逻辑》文中提出系统论视阈下剖析"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多重逻辑发现,基于对政治经济系统的外部调适逻辑、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地位与特色逻辑、新时代职教内涵发展的布局优化逻辑,社会发展需求呼吁"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功能优化,类型教育的地位与特色亟待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框架突破,新时代内涵发展助推"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动力加速。
付雪凌[5](2020)在《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扩招是新时期优化经济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要求高职变革发展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高职扩招应坚持类型教育办学方向,践行"大众教育"理念,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通过优化入学甄选方式、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完善弹性学制来革新培养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建立兼顾"大众性"与"高等性"的质量标准保障扩招质量。
李小文[6](2020)在《在“兜底”中增值:高职百万扩招的治理逻辑与行动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高职百万扩招是我国立足国情,在战略高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政策红利,其背后潜藏着"兜底"与"增值"的核心使命。本次扩招对高职院校吸收非传统生源、协调规模与质量的发展、校企双元育人提出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国家调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重要机遇。要满足发展需求,实现扩招使命,首先各方主体要明确职责,协同落实扩招计划;其次高职院校须明确扩招生源的需求,变革教学模式;最后应树立质量优先意识,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助推扩招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郑英[7](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张艳超[8](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欧玉芳[9](2017)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同时推进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也进入了攻坚期。本文积极响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号召,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公共政策评价学的影响评价理论、管理学的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计量经济学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结合教育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我国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展开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内容除了“引言”和“研究总结与展望”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为一章:第一部分(第2章)政策效应评价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界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所涉及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和政策效应等核心概念,探讨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影响评价理论和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效应评价的内涵、意义、原则和步骤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第3章)政策效应评价模型选择。本章探析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政策的理论架构、发展过程、内在联系和固有差异,结合前沿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双重差分模型、随机评价、工具变量和断点回归等政策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分别为“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效应的评价选择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第三部分(第4章)“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本章选取71所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作为实验组样本,171所非“211工程”高校作为对照组样本,以校舍建筑面积、图书馆藏书、固定资产、专任教师和科技收入等作为协变量,以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中与世界一流大学密切相关的变量作为结果变量,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评价“211工程”对结果变量产生的数量效应。结果发现:①相比直接将“211工程”高校与非“211工程”高校比较的传统做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结果相对较低;②“211工程”政策对建设高校科学研究职能下的学术论文和研发课题,人才培养职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对科学研究职能的学术专着产生的效应不显着,甚至对社会服务职能的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转让收入产生了消极效应;③“211工程”政策对理工类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均要高于综合类建设高校相应变量产生的效应。第四部分(第5章)“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本章将38所“985工程”高校作为实验组,71所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作为对照组,选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中与世界一流大学密切相关的变量作为结果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价结果变量的数量效应。研究发现:①“985工程”政策对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关变量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对社会服务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不显着。②“985工程”政策的阶段效应,不管是科学研究相关变量的积极效应,还是社会服务相关变量的消极效应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③“985工程”政策对综合类建设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职能中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大于理工类建设高校相应变量产生的效应,但对社会服务职能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要低于理工类相应变量产生的效应。第五部分(第6章)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在第4章和第5章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得到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在总结两大工程政策效应的积极经验和消极经验后,得到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建设目标、建设策略和评价机制三方面的启示。建设目标的启示其一为构建“三阶一流”建设目标,分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二为建立均衡的目标激励制度,力争同时改善高校三大职能。建设策略的启示其一为权衡合并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策略的利弊,促进院校合并的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其二为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多元世界一流大学;其三为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压力和动力,避免夸大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和重要性。评价机制的启示其一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政策评价机制,共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其二为采用科学的政策效应评价方法,保障评价的客观性。本文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深入地对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价,弥补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成果既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在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提供基础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又可进一步拓宽教育政策评价和院校评价的研究范围和应用服务能力。不管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层面,还是在教育政策评价或院校评价领域,本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有价值的。
吴江林[10](2017)在《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把经济建设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历史使命,基础性地位决定着其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自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后,截至2015年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 87%。但是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样的高毛入学率是综合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各自入学率的结果。在国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前提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出现了大体相当的局面。基于对大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文从量化角度去探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通过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对比,我们发现从横向结构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加剧了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差距,也使大量初中毕业生被政策性分流;从纵向结构来看,初中升学率与普高升学率的差距过大,普通高中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导致普通高中成为了初中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瓶颈与薄弱环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大体相当”的结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导致的人为分流,而不是基于学生意愿的选择性分流,这不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应基于大部分学生的需要,适当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优化我国高中教育规模结构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要借鉴国外普通高中发展经验,慎重决定我国的普职教育比例,调节普职学校的供求关系;其次要优化我国高中教育横向结构,实现普职教育“质”“量”大体相当,实现普职教育比例因地制宜;最后要优化我国高中教育纵向结构,平衡普通高中的供求比例,优化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
二、普通高中今年扩招将超1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中今年扩招将超15%(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SWOT的高职百万扩招可行性及实施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SWOT模型:高职百万扩招的系统分析 |
(一)高职百万扩招的优势分析 |
(二)高职百万扩招的劣势分析 |
(三)高职百万扩招的机遇分析 |
(四)高职百万扩招的挑战分析 |
二、实施路径:高职百万扩招的策略解析 |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 |
(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
(三)优化招生制度,完善管理体制 |
(四)加强师资建设,创新培养模式 |
三、结语 |
(3)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一)面临的困境 |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二)原因分析 |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4)“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多重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部调适逻辑:社会发展需求呼唤“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功能优化 |
(一)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性考量 |
(二)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经济性考量 |
二、双轨定位逻辑: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地位与特色亟待“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框架突破 |
(一)职业教育“类型教育”之地位 |
(二)职业教育“类型教育”之“特色” |
三、布局优化逻辑:新时代职教内涵发展助推“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动力加速 |
(一)职教制度建设的重要构成 |
(二)职教体系完善的重要抓手 |
(三)高职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
(5)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扩招特点与高职变革要求 |
(一)短期急速增长的扩招方式给高职带来变革压力 |
(二)扩招坚持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明确高职变革方向 |
(三)扩招面向非传统生源群体,明确高职变革重点 |
二、扩招促使高职发展理念革新 |
(一)确立“类型教育”发展理念 |
(二)明确服务“大众”的教育理念 |
(三)建立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
三、扩招推动高职培养模式革新 |
(一)优化入学甄选机制 |
1. 完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
2. 提供专业选择咨询辅导 |
(二)建立分类培养机制 |
1. 制定分类培养方案 |
2. 提供多元化课程 |
3. 开展针对性教学 |
(三)完善弹性学制管理模式 |
1. 构建弹性学制的核心要素 |
2. 推进弹性学制的配套制度改革 |
四、扩招推动高职质量保障机制革新 |
(一)建立兼顾“大众性”与“高等性”的质量标准 |
1. 明确“大众性”质量要求 |
2. 兼顾“高等性”质量要求 |
(二)完善质量保障措施 |
1. 保障质量的关键环节 |
2. 建立补习教育制度 |
(6)在“兜底”中增值:高职百万扩招的治理逻辑与行动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兜底”中增值:新时代高职扩招百万的历史使命与治理逻辑 |
(一)经济逻辑:提升劳动者素质,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
(二)社会逻辑:服务与改善民生,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
(三)教育逻辑:普及高等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
二、扩招百万政策为高职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挑战一:如何保证非传统生源进得来、学得会、出得去? |
挑战二:如何兼顾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协调同步? |
挑战三:如何促使校企双元育人的完美融合,确保1+X证书制度的有效落实? |
三、“增值”如何实现:扩招百万的路径选择与未来展望 |
(一)明确各方主体职责,协同落实扩招计划 |
(二)明确多元生源需求,变革高职教学模式 |
(三)明确树立质量意识,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
(7)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
二、核心概念 |
(一)学徒制 |
(二)现代学徒制 |
(三)艺徒制 |
(四)现代艺徒制 |
(五)苏州评弹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方法 |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
五、理论基础 |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
(二)活态传承理论 |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
一、自我 |
二、选择 |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
一、意料之中 |
二、意料之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
第三节 技能大赛 |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
一、五四歌会 |
二、寻师问道 |
第五节 其他活动 |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
一、考取“传预班” |
二、升入“传承班” |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
一、抄脚本 |
二、背书 |
三、跟码头 |
四、毕业公演 |
五、毕业考核 |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
一、拜师仪式 |
二、师徒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
第一节 开码头 |
第二节 独做 |
第三节 夫妻档 |
第四节 老听客 |
一、三类听客 |
二、听客的影响 |
第五节 评弹团体 |
第六节 行会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
(8)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述评 |
1.2.1 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评价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难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难点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政策效应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世界一流大学 |
2.1.2 建设政策 |
2.1.3 政策效应 |
2.2 政策效应评价的核心理论 |
2.2.1 影响评价理论 |
2.2.2 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 |
2.3 政策效应评价基本问题 |
2.3.1 政策效应评价的内涵 |
2.3.2 政策效应评价的意义 |
2.3.3 政策效应评价的原则 |
2.3.4 政策效应评价的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政策效应评价模型选择 |
3.1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过程 |
3.1.1 “211工程”政策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过程 |
3.1.2 “985工程”政策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过程 |
3.2 “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的内在联系 |
3.2.1 建设周期和对象的交叉性 |
3.2.2 建设目标的递进性 |
3.2.3 建设策略的趋同性 |
3.3 “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的固有差异 |
3.3.1 遴选条件的有无 |
3.3.2 建设目标的高低 |
3.3.3 资助资金的多寡 |
3.4 “211工程”和“985工程”效应评价模型选择 |
3.4.1 PSM模型概述及适用性分析 |
3.4.2 DID模型概述及适用性分析 |
3.4.3 其他模型概述及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 |
4.1 “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假设及PSM模型构建 |
4.1.1 H1和H2研究假设 |
4.1.2 PSM模型构建 |
4.1.3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
4.2 PSM模型研究结果及分析 |
4.2.1 倾向得分计算结果 |
4.2.2 样本匹配结果 |
4.2.3 PSM模型结果分析 |
4.3 “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 |
5.1 “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假设及DID模型构建 |
5.1.1 H3和H4研究假设 |
5.1.2 DID模型构建 |
5.1.3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
5.2 DID模型研究结果及分析 |
5.2.1 DID模型H3假设研究结果及分析 |
5.2.2 DID模型H4假设研究结果及分析 |
5.3 “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的经验和启示 |
6.1 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的经验 |
6.1.1 积极政策效应的经验 |
6.1.2 消极政策效应的经验 |
6.2 建设政策的目标启示 |
6.2.1 构建“三阶一流”建设目标,分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
6.2.2 建立均衡的目标激励制度,力争同时改善高校三大职能 |
6.3 建设政策的策略启示 |
6.3.1 权衡合并式建设策略的利弊,促进合并优势转化 |
6.3.2 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多元世界一流大学 |
6.3.3 探索建设压力和动力,避免夸大价值和重要性 |
6.4 建设政策的评价机制启示 |
6.4.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政策评价机制,共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6.4.2 采用科学的政策效应评价方法,保障评价的客观性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附录 |
附录1“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171所对照组高校 |
附录2“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71所实验组高校 |
附录3“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38所实验组高校 |
附录4 PSM模型DO文档 |
附录5 DID模型Do文档 |
附录6“211工程”高校合并情况 |
附录7“985工程”高校合并情况 |
致谢 |
(10)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变化 |
第一节 1949年至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1978年至2000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2001年至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2008年至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概况——以五省为例 |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 |
第一节 1949年至197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1978年至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1999年至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三章 我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比较 |
第一节 1949-1977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 |
第二节 1978-1998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 |
第三节 1999-201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 |
第四章 优化我国高中教育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借鉴国外普通高中发展经验 |
第二节 优化我国高中教育横向结构 |
第三节 优化我国高中教育纵向结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普通高中今年扩招将超15%(论文参考文献)
- [1]百万扩招背景下工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 ——以A高职院校为例[D]. 杨晶晶.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SWOT的高职百万扩招可行性及实施路径分析[J]. 李妍,李艳莉. 职教通讯, 2020(07)
- [3]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多重逻辑[J]. 祝蕾,楼世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6)
- [5]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 付雪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1)
- [6]在“兜底”中增值:高职百万扩招的治理逻辑与行动路径[J]. 李小文. 江苏教育, 2020(04)
- [7]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D]. 欧玉芳.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比较[D]. 吴江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