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消费休闲产业

休闲消费休闲产业

一、休闲消费与休闲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徐望[1](2021)在《文旅融合“大休闲产业”背景下的休闲美育之路探索》文中指出文旅融合繁荣"大休闲产业",使得"诗与远方"走到一起,建构了新的休闲美学体验场景,提升了人们对于文旅休闲的文化内涵追求和审美价值追寻。文旅融合助推建设性的休闲方式、创造审美化的休闲样态、生成诗意化的休闲境界,因而开辟了休闲美学之境,提供了休闲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文旅融合应发挥休闲美育之社会功能。"成为人"是休闲乃至休闲美育最终的价值指归。为此,要关注休闲异化现象,通过休闲美育来引导民众形成健康良好的审美观与休闲观;要使文旅休闲产业在产品与项目的创意、包装和科技运用等方面注重折射美与文化之张力。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休闲美育路径主要有:第一,认同"玩物适情",解蔽认识局限;第二,保障时间空间,解困时空局限;第三,丰富产品供给,解除选择局限;第四,体悟自由之美,解脱生存局限。

刘松[2](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明显,这对居民消费结构尤其是休闲消费潜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并采集1999—2017年面板数据,在对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进行综合测度基础上,实证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休闲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认为,收入水平、生活成本、家庭资产、家庭负担、消费意愿和休闲供给是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模型是主要微观机制,收入分配、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因素发挥中介或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少儿抚养比负向影响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然而老年抚养比则产生一定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认为,倘若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能够持续,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将会明显提升。分区域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老年抚养比、西部地区少儿抚养比分别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带来较大影响效应。

陈凡粤[3](2021)在《运动休闲的多重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休闲具有运动、休闲、社会公益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多种路径。对这些属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拓宽运动休闲产业规划的思路,厘清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公益与企业间互相依托的关系,是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导引。

刘松,楼嘉军,王清德[4](2021)在《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居民休闲消费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社会经济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对两岸居民休闲消费产生差异化影响。采集1998—2017年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有关数据,对两岸居民休闲消费规模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大陆居民休闲消费总量呈持续递增态势,台湾地区休闲消费增长相对平稳;大陆居民休闲消费增长率逐步降低,台湾地区增长率降速更快;大陆居民人均休闲消费增长速度慢于可支配收入和总消费,台湾地区则略快。同时,两岸居民休闲消费占收入和总消费比例相对稳定;两岸居民各类休闲消费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休闲消费结构均趋于稳定。为释放两岸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文章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李翠林,杜豪楠[5](2021)在《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的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以乌鲁木齐女性白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女性白领休闲的"目的、时间、消费、方式、同伴"5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女性白领因职业差异所呈现出的不同休闲特征,筛选女性白领休闲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性白领多选择以"放松身心、怡情养性"为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以"参观访问、健身、看电影"为主,休闲行为较为单一,户外休闲意识较弱;休闲时间和收入水平对当下女性白领的休闲消费起主导作用,休闲同伴均以"家人"或"朋友"为最佳选择;对女性白领休闲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个人社会经济"及"休闲服务".通过构建完善的"城市休闲化"体系、培养女性白领积极休闲观、创新开发休闲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休闲意识,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4个层面提升乌鲁木齐女性白领的休闲水平.

高磊,刘松[6](2021)在《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时空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面临向休闲消费为主的转型升级,全面释放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对1998—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进行综合测度,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主要研究结论为:休闲消费潜力可视为休闲消费支出、休闲消费能力和休闲消费环境共同构成的休闲消费系统,休闲消费支出是反映休闲消费潜力的关键指标;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演化大致可分为潜力初显、快速提升、增长与平稳调整三个阶段;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类型的划分发生了一定调整,然而多数省份仍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并且聚类精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等级分布存在空间不均衡性,高水平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京津冀区域并不断向外扩散。基于此,文章给出了全面释放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

马天平,卢旭蕊[7](2021)在《工作忙碌制约了家庭消费升级吗?——来自文体休闲消费的替代效应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微观家庭的消费升级中,时间和金钱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两者均与工作忙碌程度相关。工作忙碌既可减少闲暇时间,使得工作对消费产生替代效应,制约消费升级;又可能增加收入,产生消费的经济基础优势,表现为互补效应,促进消费升级。但受制于加总谬误等相关因素,以往研究尚未对上述净效应给出经验证据。本文以文体休闲为消费升级的代表,分析现阶段中国家庭工作忙碌程度对消费升级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替代效应占据主导作用,经济基础优势弱于时间分配冲突,工作忙碌程度制约了消费升级。原因一是宏观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变高,使得工作忙碌对闲暇时间的替代效应增强;二是微观上,家庭年龄结构老龄化增加,消费受阻。由此建议,制定消费升级政策时,应考虑工作忙碌程度,尤其要增加中高收入人群的闲暇时间并关注家庭老龄化的消费约束。

傅强强[8](2021)在《马克思休闲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鲁志琴[9](2021)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内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育的重要方向,对小镇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立足我国国情与特色小镇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要从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及经验,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及需求特征,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1、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形成期,产业融合程度低、配套设施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快速成长期,核心业态较为凸显、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链相对健全;成熟稳定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主题特色分化显着、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引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康体产业引领型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四种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类型。2、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包含三个阶段:转型培育阶段,体育元素占比较低、民俗体育项目为主、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探索成型阶段,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类型多样,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全面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融合产业逐渐增加,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形成。推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创新推动、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的需求拉动以及企业间的竞合驱动,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消费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消费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学历普遍较高,脑力劳动者居多,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多数消费者运动休闲意识较强,且认可运动休闲的作用,但对运动休闲项目了解不深;消费者期望通过运动休闲增进健康、放松身心以及增加交流,消费者热衷项目为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大多消费者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数额较低,以周末短距离个人或家庭出行为主。4、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5类一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等18项二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企业数量与投资总额、人才引进数量是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旅游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收入、旅游产业收入、消费者总人数、消费者人均消费是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小镇景区等级、交通便利程度、体育场地资金投入、wifi网络覆盖率是产业融合环境的重要因素。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模式。其中,纵向延伸型模式指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长,是体育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链接融合,主要涉及体育产业自身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横向拓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体育产业链的横向拓宽,即在体育产业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其他产业功能,主要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共荣,创新体育产品和拓展体育市场,满足体育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混合交叉型模式是指体育产业链同时存在纵向延长与横向拓宽,既包括体育产业自身各产业的互补延伸,也包括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功能整合。6、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理念;要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拓宽融合发展渠道;要强化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要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要不断地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赵亚茹[10](2021)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城市土地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公共服务的供给跟不上迅速膨胀的人口的需求等各种“城市病”以及农民进退两难等问题逐渐显现,显然一味注重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发展道路。同样的城市休闲化的本质内涵也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休闲需求。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城市休闲化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物质基础,城市休闲化发展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优化城镇化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本文主要是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目前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首先在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进行概念界定,其次根据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的内涵,构建了包含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六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包含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设施与服务、休闲经济与产业、休闲生活与消费四个子系统的城市休闲化评价体系,并分析了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度,最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协调度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东部、中部、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阶梯状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并且逐渐离散式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呈现“马鞍式”空间发展格局,东部和西部的城市休闲化水平高,中部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较低。(3)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的耦合协调度呈不断提升态势,多数城市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4)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水平(0.030)、财政支出(0.014)、产业结构(0.016)、市场规模(0.006)、消费潜力(0.020)、产业水平(0.022)均都过了p<0.01显着性检验,表明这六个指标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有正向影响。就业规模(-0.009)通过了p<0.05显着性检验,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协调度有负向影响。通过分区域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消费潜力、产业水平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对东部、中部、西部均起到显着的正向影响。

二、休闲消费与休闲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休闲消费与休闲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2)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理论分析
    (一)微观机制一:生命周期假说
    (二)微观机制二:家庭储蓄需求模型
    (三)宏观影响机制
二、方法、模型与变量
    (一)测度方法
        1.测度指标体系
        2.测度模型
    (二)计量模型
    (三)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检验与参数估计
    (二)稳健性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3)运动休闲的多重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运动休闲的多重属性
    1.1 运动休闲的运动属性
    1.2 运动休闲的休闲属性
    1.3 运动休闲的社会公益属性
2 运动休闲产业化发展的多种路径及其相互影响
    2.1 社会公益引导下的消费型产业路径
    2.2 依托休闲经济的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 结语

(4)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居民休闲消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大陆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时空演化分析
    (一)总量变化特征
        1)休闲消费整体呈递增趋势,但增长速度慢于收入和总消费。
        2)休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总消费的比例相对稳定。
        3)人均休闲消费增速趋缓,并逐渐同步于收入和总消费增长。
    (二)结构演化
二、台湾地区居民休闲消费规模和结构特征
    (一)总量变化特征
        1)与收入和总消费相比,居民休闲消费增幅较大但增速较缓。
        2)居民收入的1/3左右用于休闲,休闲消费地位日渐凸显。
        3)居民人均休闲消费增长相对平稳,且稍快于总消费增长。
    (二)休闲消费结构分析
        1)休闲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餐厅及旅馆消费快速增加。
        2)居民休闲消费内容虽增速不一,但休闲消费结构渐趋稳定。
三、结论与建议
    (一)比较分析结论
        1)休闲消费总量:
        2)休闲消费增长率:
        3)休闲消费占比:
        4)休闲消费结构:
    (二)政策建议

(5)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的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及研究概况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概况
        1.2.1 调查问卷设计
        1.2.2 数据来源
        1.2.3 研究方法
    1.3 样本属性
2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行为职业差异分析
    2.1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目的的职业差异
    2.2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时间的职业差异
    2.3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消费的职业差异
    2.4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方式的职业差异
    2.5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同伴的职业差异
3 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 休闲行为影响因素的选择
    3.2 模型分析及可行性检验
    3.3 因子提取及命名
    3.4 影响因子分析
        3.4.1 个人社会经济因素(F1)
        3.4.2 休闲服务因素(F2)
        3.4.3 休闲产品因素(F3)
        3.4.4 群体支持因素(F4)
        3.4.5 休闲收获因素(F5)
        3.4.6 信息支持因素(F6)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6)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时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休闲消费潜力系统剖析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测度方法
    (四)数据来源
三、休闲消费潜力时间演化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变化
    (二)休闲消费潜力演化阶段划分
四、休闲消费潜力空间演化分析
    (一)分地区比较
    (二)地区聚类分析
    (三)空间分布特征
五、结论与建议

(7)工作忙碌制约了家庭消费升级吗?——来自文体休闲消费的替代效应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1.1工作忙碌的替代与互补冲突
        1.1.1 工作忙碌导致消费时间被占用
        1.1.2 工作忙碌带来的经济基础优势
        1.1.3 工作忙碌引致的替代或互补净效应
2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定
    2.1数据来源
    2.2 变量设定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被解释变量
        2.2.2 解释变量
        2.2.3 其他变量
3 基础实证分析
    3.1 忙碌程度对消费升级的替代效应检验
    3.2 忙碌程度对消费升级的互补效应检验
    3.3 替代与互补的净效应检验
        3.3.1替代与互补净效应的基础检验
        3.3.2 从职业差异考察净效应
4 进一步研究
    4.1 宏观上的经济发展水平
    4.2 微观上的家庭年龄结构
5 稳健性检验
    5.1考虑消费升级变量的代表性
    5.2 排除非工资收入的影响
    5.3 考虑内生性问题
    5.4 考虑主观意愿
    5.5 细分经济发展阶段
6 结论和建议

(9)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1.3 产业融合
        2.1.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与经验
    3.1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3.1.1 萌芽形成期(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3.1.2 快速成长期(20 世纪60 年代—90 年代)
        3.1.3 成熟稳定期(21 世纪初—至今)
    3.2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
        3.2.1 健身休闲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2 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3 康体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2.4 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3.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3.3.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3.2 围绕主题项目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链
        3.3.3 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3.3.4 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优化产业融合生态系统
        3.3.5 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深度
        3.3.6 扎根文化创造与再传承,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力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演进动力与需求特征
    4.1 演进历程分析
        4.1.1 转型培育阶段(2004 年-2013 年)
        4.1.2 探索成型阶段(2014 年-2016 年)
        4.1.3 全面试点阶段(2017 年-至今)
    4.2 动力机制分析
        4.2.1 技术创新推动力
        4.2.2 政策导向支持力
        4.2.3 消费需求拉动力
        4.2.4 企业竞合驱动力
    4.3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4.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4.3.2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认知分析
        4.3.3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5.1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5.1.1 指标的初步选择
        5.1.2 指标的最终确定
    5.2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
        5.3.1 政府支持因素
        5.3.2 企业竞争与合作因素
        5.3.3 市场需求因素
        5.3.4 技术创新因素
        5.3.5 产业融合环境因素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6.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
        6.1.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分类依据
        6.1.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6.2 纵向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6.2.1 主要特征
        6.2.2 融合的契合点
        6.2.3 适用条件
        6.2.4 案例分析
        6.2.5 影响因素评价
    6.3 横向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6.3.1 主要特征
        6.3.2 融合的契合点
        6.3.3 适用条件
        6.3.4 案例分析
        6.3.5 影响因素评价
    6.4 混合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6.4.1 主要特征
        6.4.2 融合的契合点
        6.4.3 适用条件
        6.4.4 案例分析
        6.4.5 影响因素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7.1 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7.1.1 科学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7.1.2 增强融合发展理念
    7.2 加强科技创新,拓宽产业融合渠道
        7.2.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7.2.2 开辟多渠道商业模式
    7.3 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7.3.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机制
        7.3.2 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7.3.3 建立对外交流常态化机制
    7.4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
        7.4.1 激发市场消费新需求
        7.4.2 创新体育产业业态
        7.4.3 夯实“特色”消费内涵
    7.5 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
        7.5.1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7.5.2 促进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7.5.3 培育当地龙头型企业
    7.6 优化产业融合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
        7.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6.2 强化文化融合意识
        7.6.3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7.7 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7.7.1 加强融合风险控制
        7.7.2 完善融合评价体系
    7.8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10)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问题显现,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1.1.2 休闲时代到来,城市休闲快速发展
        1.1.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城镇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
        2.1.2 休闲城市、城市休闲与城市休闲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耦合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
        2.3.2 城市休闲化相关研究
        2.3.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关系研究
        2.3.4 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3.5 研究述评
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3.1 评价体系构建
        3.1.1 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构建
        3.1.2 城市休闲化评价体系构建
        3.1.3 评价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3.1.4 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确定
    3.2 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3.2.1 时间变化特征
        3.2.2 空间发展差异
    3.3 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评价
        3.3.1 时间变化特征
        3.3.2 空间发展差异
4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4.1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4.1.1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影响
        4.1.2 城市休闲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4.2 确立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4.2.1 耦合度评价模型
        4.2.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4.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的时间动态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的空间差异分析
5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指标选择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的测算与结果分析
    5.4 区域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影响因素分析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四、休闲消费与休闲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旅融合“大休闲产业”背景下的休闲美育之路探索[J]. 徐望.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1(01)
  • [2]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J]. 刘松.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运动休闲的多重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 陈凡粤.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 [4]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居民休闲消费比较研究[J]. 刘松,楼嘉军,王清德.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乌鲁木齐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的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J]. 李翠林,杜豪楠.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6]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时空演化研究[J]. 高磊,刘松. 华东经济管理, 2021(08)
  • [7]工作忙碌制约了家庭消费升级吗?——来自文体休闲消费的替代效应证据[J]. 马天平,卢旭蕊. 经济学报, 2021
  • [8]马克思休闲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傅强强.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9]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鲁志琴.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10]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D]. 赵亚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标签:;  ;  

休闲消费休闲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