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华[1](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孟丽梅,杨子光,张珂,孙军伟,冀天会,郭军伟[2](2016)在《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做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是对新育成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以及抗逆性的检测,可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多年对承担区域试验过程熟悉掌握的一些经验做法进行科学梳理,旨在为进一步做好小麦区域试验提供参考。
沈家兴,涂祈钧,周宝珍,王涛,杨磊[3](2016)在《做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见解》文中指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是通过不同的生态环境多年、多点,对育成的棉花新品系(新组合)进行丰产性、纤维品质、抗病性和抗虫性等测定的试验,是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在作者长期承担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做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工作谈了个人见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准确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参试品种搭建一个科学和公平合理的平台。
傅岳峰,陈慕文,戴肇,李娜,王建龙[4](2016)在《浅析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文中指出分析了当前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经费不足、试验地的选择与设计不科学、调查区域观察记载项目的最佳时机掌握不好等。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争取政府支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制定科学方案、提高试验质量等。
柴卫东,刘贞贞,张忠波,平文超[5](2015)在《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出阐述了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
齐岩波[6](2015)在《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增强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市场上玉米品种依然"多乱杂"现象严重,这是由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制度依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此外,在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并且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这都对把控粮食生产的源头——品种审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玉米品种审定是我国主要农作物种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玉米品种能够获得进入市场资格、进行推广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为制度依据的,概述了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现状,分析了品种审定审定的机构设置,重点阐释分析了品种审定的管理机制,包括玉米品种试验受理与实行机制与玉米品种审定机制。并由此,讨论了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即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审定通道较为单一,玉米品种退出机制较为弱化;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的设置不够因地制宜,玉米品种多样性不够;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的试验不够科学,玉米品种审定周期长,玉米品种审定试验点数少;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工作的审定工作人员学历较低,试验缺乏监督等。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增加审定通道,可以实行玉米品种登记制度,建立玉米品种谁推广谁负责的制度,加强退出机制,适时地淘汰一些不适宜的老品种,提高市场上玉米品种的优良率;调节审定标准,增加品种多样性,以保障河北省市场上人们对不同玉米品种的需求,一是农民在特殊生态区种植的需要,二是人们对玉米的加工与食用的不同需求;缩短试验周期,以使得玉米品种可以在最佳推广期进行推广,增加试验点数,可以弥补因缩短试验周期而造成的数据可信度低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为河北省玉米专业品种审定委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激励承试人员,加强试验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相关规章与标准,要做到品种审定试验公平公正。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管理机制的理性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我国品种审定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希望由此可以促进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卢凤初,卢勤娣[7](2015)在《现阶段完善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体系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阐述了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现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分析了试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现阶段完善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体系的几点建议。
许明,许学宏,蒋小平[8](2013)在《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讨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区试审定工作在选育和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的提高。但是,区域试验基础条件滞后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区试审定工作的进一步拓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江苏省区试审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提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几点措施和建议。1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发展溯源1980年成立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明确省内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要经过省级区域试验和生
郑向阳,栗建枝,吴枝根,赵太存,韩雪芳[9](2013)在《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谈中国的玉米区试制度》文中指出为了使玉米新品种在其最适合的区域尽快推广,从不同的角度只对参试品种增产或增产超过5%的试验点的产量进行考察的方法来分析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如中晚熟区(4200密度组),参试品种各个试验点的产量平均大于5%的比例为0,只统计参试品种大于对照5%试验点的产量其品种比例为100%。如中晚熟预备试验(3500密度组)来说,参试品种各个试验点的产量平均大于5%的比例为19.4%,用增产5%的点平均比例可达69.4%。结果表明,审定的品种数量要增多,但各个品种所能推广的区域将缩小,最终带来的是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这就得改变中国现在实行的玉米区试制度,为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提供新的思路。或者改变区试点产量的统计方式,或者可以借鉴国外的品种登记制度,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和品种销售保证金制度同时进行的办法。这有利于鼓励和督促企业保证所销售的品种在生产上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使中国的玉米产业良性发展。
庞念厂[10](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对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
2.1.2 主要发文期刊 |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3.1 研究思路 |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3.4 研究数据 |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
6.3 模型估计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
7.3 模型估计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
8.3 模型估计结果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创新点 |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准备 |
1.1 仔细阅读试验方案 |
1.2 试验地准备 |
1.3 试验种子准备 |
1.4 播种 |
2 出苗后的田间管理 |
2.1 查苗补苗 |
2.2 样段确定 |
2.3 记载项目 |
2.4 适时收获、记产 |
3 试验总结撰写及上报 |
3.1 气候条件分析以及对参试品种的影响 |
3.2 客观科学评价参试品种 |
3.3 撰写试验总结以及上报 |
4 结语 |
(4)浅析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试验的重要意义 |
1.1 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过程中的必备环节 |
1.2 区域试验是应用和推广新品种的必经途径 |
1.3 区域试验是新品种信息的重要来源 |
1.4 区域试验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
2 当前区域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
2.1 对区域试验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力度不够 |
2.2 技术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2.3 供试品种本身的问题 |
2.4 试验本身的问题 |
2.5 经费投入不足,基础不牢,影响试验工作开展 |
3 小结与展望 |
(5)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充分认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区试工作的重视程度 |
2稳定队伍,强化培训,提高乘试人员区试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
3试验点要有代表性 |
4必须认真阅读理解并掌握试验方案 |
5实行试验回避制和密码制, 提高试验的公正性 |
6加大试验投入,提高区试工作效率 |
7建立省级综合区试站 |
(6)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品种审定的相关概念及制度依据 |
第一节 品种审定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品种审定的制度依据 |
第二章 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玉米品种审定现状 |
第二节 玉米品种审定的机构设置 |
第三节 玉米品种审定机制分析 |
第三章 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审定通道单一,退出机制弱化 |
第二节 审定标准固化,适宜性较差 |
第三节 试验周期较长,试验点数较少 |
第四节 人员学历较低,试验监督不力 |
第四章 改进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工作的对策 |
第一节 增加审定通道,加强退出机制 |
第二节 调节审定标准,增加品种多样性 |
第三节 缩短试验周期,增加试验点数 |
第四节 激励承试人员,加强试验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2001-2014年河北省玉米审定品种表 |
(7)现阶段完善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现状 |
1.1 区域试验 |
1.2 生产试验 |
1.3 筛选试验 |
1.4比较试验 |
2 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
2.1 新颁布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以下简称新审定办法) 对品种试验提出更多任务和更高要求 |
2.2《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指南 (试行) 》的颁布实施, 对种子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3 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存在的问题 |
3.1 区域试验点数量可满足要求, 但布局不够合理 |
3.2 生产试验点数量相差甚远, 且与区域试验点高度重合 |
3.3 试验组设置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对照品种代表性不够 |
3.4 承试单位性质不同, 试验条件有差异 |
3.5 试验规模过大, 任务繁重, 势必影响试验质量 |
4 完善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体系的几点建议 |
4.1 科学论证, 划区选点 |
4.2统筹安排, 加大投入 |
4.3 明确主次, 合理分工 |
4.4 先行先试, 逐步完善 |
4.5 改善条件, 提高效率 |
(8)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发展溯源 |
2 农作物品种区试基本情况 |
2.1 区域试验试点布局设置 |
2.2 区域试验实施 |
2.3 农作物品种审定 |
3 区试审定工作取得的进展 |
3.1 科学设置试验区组,坚持试验设置与农业生产形势相结合 |
3.2 合理布局试点,坚持试点主要生态农区全覆盖 |
3.3 试验方法科学,坚持区域试验的先进性 |
3.4 严格规范区试制度,保证区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
4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参试品种质量参差不齐 |
4.2 试验过程中的一些不公正现象 |
4.3试验质量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
4.4 区试经费不能满足试验实际需要 |
5 提高江苏省区试审定工作水平的思考 |
5.1 加大投入,确保区试审定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
5.2 强化区试管理,提高区试审定工作科学性 |
5.3 探讨区试社会化管理模式,破解试验体系发展难题 |
5.4加大优良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加快新品种推广速度 |
(9)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谈中国的玉米区试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分析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类型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
2.2 各个区试点的品种表现情况 |
3 结论 |
4 讨论 |
(10)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
2.4 小结 |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
3.7 小结 |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
4.8.1 彩棉育种 |
4.8.2 抗逆育种 |
4.8.3 早熟育种 |
4.8.4 机械化与品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
四、对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2]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做法[J]. 孟丽梅,杨子光,张珂,孙军伟,冀天会,郭军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3)
- [3]做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见解[J]. 沈家兴,涂祈钧,周宝珍,王涛,杨磊. 棉花科学, 2016(06)
- [4]浅析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J]. 傅岳峰,陈慕文,戴肇,李娜,王建龙.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21)
- [5]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J]. 柴卫东,刘贞贞,张忠波,平文超.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1)
- [6]河北省玉米品种审定管理研究[D]. 齐岩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7]现阶段完善南方水稻新品种试验体系的思考[J]. 卢凤初,卢勤娣. 中国种业, 2015(02)
- [8]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回顾与展望[J]. 许明,许学宏,蒋小平. 中国种业, 2013(09)
- [9]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谈中国的玉米区试制度[J]. 郑向阳,栗建枝,吴枝根,赵太存,韩雪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4)
- [10]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