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电力排灌站电动机在低电压下运行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艾勃成[1](2017)在《民用建筑配电中无功补偿的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民用建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住户除了对于电能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对于电能的质量也逐步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电力生产正处于转型阶段,强调绿色发展,与之伴随的是我国民用建筑耗能增高,而且大量功率因数较低的非线性电气设备的使用,导致了配电系统功率因数较低,致使电力能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因此进行配电系统的无功补偿,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着眼于民用建筑中的配电系统设计,以提高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为目的,引入了对于无功补偿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分析。首先从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入手,详细的介绍了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以及视在功率的数理概念,为接下来无功补偿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紧接着分析了无功补偿在配电系统中的意义,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计算,得出了无功补偿在减少负荷电流、降低线路压降、降低设备容量等方面的显着效果,从而可以提高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然后从实际测量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为实例中功率因数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我国目前的电费计价标准,分析了提高功率因数于经济效益方面的实际效用,对于最终案例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从改善功率因数的途径出发,分为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和主动投入无功补偿设备的两种角度进行了阐述。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前者主要从合理选取变压器、电动机以及导线型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于无功补偿的设计则从确定补偿容量和补偿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着重对于并联电容器、静止无功补偿器、动态有源发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它们在不同场合的适用情况和补偿效果。最后通过对某一民用建筑进行配电系统的无功补偿设计,选取了SVG无功补偿装置进行了研究。在进行了数据的整理、计算之后,并最终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本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乔红垒[2](2016)在《建筑配电提高功率因数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大量增加,社会对用电量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电力能源的供应却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电力能源缺口。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量功率因数低、非线性电气设备的使用,导致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较低,使得电力能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措施,可显着提高电力用户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线路中无功功率的输送,减少电能的浪费,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对电力系统的绿色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建筑配电系统电气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建筑配电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为课题,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主要内容为:首先,依据功率因数的基本理论,对导致配电系统功率因数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提高功率因数对输电系统、配电系统及电力用户的意义,并总结出了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及无功补偿这两种目前提高配电系统功率因数的基本方法。其次,在分析建筑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提高变压器及异步电动机的负载率、减小配电系统导线感抗、合理选择其他节能设备等提高配电系统自然功率因数的具体方法及措施。然后,研究了目标功率因数及无功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分析了配电系统中无功补偿的方式的种类及其选择方法,并根据各基本无功补偿装置及TSC+SVG/APF混合型无功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对各装置的基本性能、补偿效果及适用场合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了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方法,并得出TSC+SVG/APF装置既能取得良好的补偿效果又较为经济的结论。最后,以一实际工程的配电系统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对其配电系统采取合理的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措施及采用TSC+APF混合型无功补偿装置的最优方案,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该建筑配电系统无功补偿方案的模型,并对其仿真效果及该无功补偿方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无功补偿方案的经济性与合理性。通过对工程案例采取本文所分析的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措施及无功补偿方案,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所采取的无功补偿方案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所研究的提高建筑配电系统功率因数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及经济性。
边静涛[3](2013)在《农村电网电压质量及无功补偿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农村电网负荷的迅速增长,同时农村电网负荷分散、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尤为明显,如不能及时得到治理,将导致农村电网电压质量及其电网经济性能也随着逐年降低。随着,百姓对电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无功补偿工作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电力供需矛盾逐年加深,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无功补偿在农村电网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凸现的尤为紧迫、重要。无功补偿装置在农村电网的合理应用,不但能提高线路的电压质量,提高农网功率因数,增强设备的出力水平,也给供电企业及电力用户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无功补偿的原理进行了分析,举例阐明了其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从以电压、功率因数的提升等多种目的着手,对农网应用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包括无功装置的补偿方式、补偿容量以及无功补偿装置施工注意事项等;针对满城县供电辖区杨佐525线路及辖区大工业用户进行无功改造的实例,对改造前后的各项参数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无功补偿的重要性。通过改造前后其经济性对比,设备投入资金与投入后企业效益提升的对照,更有力说明了无功补偿应用的必要性,让供电企业及更多有需要的电力用户认可无功补偿的应用,避免无功对电网的影响,提升农网经济可靠运行水平。无功补偿装置的改造升级是农村电网建设技术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无功补偿地点、容量、方式的合理选择,能够更好的保证农村电网的电压质量,增强其稳定性,是节能降损的一种小投资、高回报的方案。通过优化无功管理,提高线路功率因数、降低输电线路和变压器损耗,减少供电设备容量,提高设备出力。
高少来[4](2013)在《涟水县农村电网降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线损率是综合反映电网规划、电力运行和电网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有效降低线损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从涟水县农村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在分析电力原件消耗电能的机理基础上,介绍了线损计算的理论方法,并采用涟水县农村电网典型日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线损研究分析。最后针对该配电网的特点,提出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本文在指导电网规划和建设,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降低电网电能损耗和线损指标的制定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农村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路宁[5](2012)在《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增长迅猛,电力供不应求,同时也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向用户供电,与用户联系最为紧密。由于配电网具有供电半径大、降压层次多和自动化水平低等特点,往往使得末端用户的电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必须对配电网进行电压无功控制,配电网电压无功控制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一个有效手段,是降低网损、提高电压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对配电网电压无功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配电网低电压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改变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变比、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容量对电压、功率因数以及有功损耗的影响。分析了传统变电站基于九区图的电压无功控制策略,并给出了数学模型。传统的配电网电压无功控制一般只能实现局部的电压无功优化,容易出现变电站低压侧母线电压处于合格区间范围,配变调节手段已用尽,而用户电压仍越限的情况。在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算法,电压无功上下限的确定原则遵循变电站的九区图控制策略,电压无功控制目标为全局节点电压偏移度最小。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协调控制是利用配电网实时运行数据,即配电网运行参数以及各个可控变量的状态和裕度,然后经过优化计算,得出各个可控变量的调整措施,通过前推回代法预判调控方案对各节点电压的影响,计算出电压偏移度,然后根据电压偏移度最低的原则挑选出满足要求的方案,如果方案数大于1,那么按功率因数最优原则和有功损耗最小的原则删选出最优方案。最后将配电网三级联调算法运用到某一配电网,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上改善了用户电压,并同时改善了功率因数,降低了有功损耗。
许渊[6](2012)在《电力排灌站电动机低电压运行的状况分析及解决办法》文中研究表明电动机低电压运行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本文以工作原理及计算公式为依据,对低电压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论述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黄文星[7](2011)在《对完善排灌站电力节能措施的分析》文中提出为搞好农村小型电力排灌站的节能工作,对新建和已建成投产的农村小型电力排灌站从水泵选型、管路布置、电动机选配、无功补偿几方面对节能进行分析,并对农村小型电力排灌泵站的电力节能进行探讨。
肖健[8](2011)在《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力系统中由于先天性地存在着大量的无功负荷,这些无功负荷来自电力线路、电力变压器以及用户的用电设备,这些设备正常工作时,需要系统向其提供无功功率,用于建立和维持正常工作必要的磁场。若系统运行中传输大量的无功功率,将降低系统的功率因数,增大线路电压损失和电能损失,严重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进行无功补偿。电力系统常用的无功补偿方法有: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线路分布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变电站集中补偿是针对输电网络的无功平衡,主要目的是改善输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终端变电所的电压和补偿主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主要目的是提高专用变压器用户的功率因数,对降低配电网线路的损耗和变压器的损耗有一定作用,也有助于提高该用户的电压质量和稳定电压水平;线路分布补偿主要目的是补偿公用变压器无功的缺额,以提高配电网的功率因数,达到降损升压的效果;用户分散补偿主要是补偿带有电动机等动力设备的终端用户无功需求,改善用电设备的电压质量。使用的无功补偿设备有:电力电容器、同步调相机、静止无功补偿器、静止同步补偿器等。第三章通过比较总结得出,就控制电压特性来说,倾向于选择静止无功补偿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以及同步调相机;而就节约成本来说,倾向于选择电力电容器。由于变电站集中补偿只能降低主变压器的损耗和变电站以上输电线路的损耗,对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没有效果,但这种方式为无功潮流调节起很大的作用,应该结合其他几种补偿方法一起使用。因此,本文结合实际运行的电网,总结出了五种组合的无功补偿方案,即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线路分布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线路分布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和线路分布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通过五种补偿方案在电压指标、降损指标、经济指标下的比较,得出变电站集中补偿方法以及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方法和用户分散补偿方法相结合的补偿方案要优于其它几种方案。
郑晓雨[9](2011)在《大电网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研究和运行对仿真结果依赖程度的增强,如何提高仿真中各模型及参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整个仿真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而在仿真的基本元件当中负荷是最复杂和难以把握的。虽然在此方面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纵观全国,各大区电网仿真当中仍然采用基于典型参数的静态或动态负荷模型,实测建模的研究成果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规划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但其中一点就是实测负荷模型在推广实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今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本论文针对实测负荷模型在大区电网推广实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模型自身精度的提高、单点建模中负荷时变性的消除、多点建模中模型的拓展直至大区电网负荷模型库的建立与修改等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对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本论文通过应用轨迹灵敏度的方法对负荷模型参数辨识范围进行了调整,通过此方法可以在不改变模型结构和参数辨识方法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辨识的精度。但是,在负荷建模当中仅仅有好的模型结构和参数辨识算法是不够的,因为负荷具有时变性,这也是负荷建模之所以成为电力系统研究难点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实测建模过程中负荷时变性的消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为简便实用的负荷分类方法,并通过参数间轨迹灵敏的关系对分类方法进行了验证。经过以上研究就可以建立各个实测点精确实用的负荷模型,但是在实际电网当中不可能为所有负荷点都安装实测装置,通常只能获得少数几个点的实测数据,为此本论文通过应用逐步多元回归法对不同实测数据情况下大区电网负荷模型的拓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数据情况下模型拓展的策略。除此之外,在实际仿真当中为了便于负荷模型的应用,通常需要对区域电网的负荷模型参数进行管理,而且因为负荷规律从长时间跨度上看是变化的,所以负荷的模型参数库不能像发电机等固定元件那样一成不变,需要定期的进行修改,因此本论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区电网负荷模型库的建立和修改策略,这都为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化提供了借鉴。最后论文针对传统负荷模型无法描述低电压过程中负荷切除现象的事实,探索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低电压暂态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此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描述负荷的动态特性而且能够表征电压大幅度、长时间跌落过程中的负荷切除现象,这为研究暂态过程中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提供了新的描述。综上所述,对大区电网实测负荷模型实用化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整个大电网仿真的可信度。本论文遵循模型自身精度提高、单点建模中负荷时变性的消除、多点建模中实测模型的拓展、大区电网负荷模型库的建立和修改这一研究思路对实测负荷模型在大电网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在最后对一种新型负荷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索,以上所作研究不仅提高了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性而且增强了整体仿真的可信度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
郑晓雨,贺仁睦,马进[10](2010)在《适用于低电压暂态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文中指出为克服低电压暂态稳定分析过程中负荷模型无法描述掉负荷特性的缺点,在对实测数据和各种负荷的低电压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动态负荷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通过增加临界电压、延迟时间和衰减系数使低电压发生时负荷按负指数形式衰减,这可以在保持负荷动态特性连续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模拟暂态故障中因低电压掉负荷造成的负荷前后稳态不一致的现象。新模型不仅扩展了原来动态负荷模型的适用范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大扰动下暂态稳定分析的可信度。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二、农村电力排灌站电动机在低电压下运行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电力排灌站电动机在低电压下运行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建筑配电中无功补偿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无功补偿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功率因数与无功补偿的基本理论 |
2.1 功率因数的数理概念 |
2.2 无功补偿的意义 |
2.3 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 |
2.3.1 根据负荷功率计算功率因数 |
2.3.2 利用电能计量表计算功率因数 |
2.3.3 利用现场测量数据计算功率因数 |
2.4 功率因数电费调整办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善功率因数的措施 |
3.1 提高系统的自然功率因数 |
3.1.1 几种典型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 |
3.1.2 合理选择与使用变压器 |
3.1.3 电动机的合理使用 |
3.1.4 合理选取导线和其他设备 |
3.2 无功补偿的设计 |
3.2.1 无功补偿的容量确定 |
3.2.2 无功补偿的方式选择 |
3.3 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与控制 |
3.3.1 并联电容的装置分析 |
3.3.2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设计分析 |
3.3.3 动态有源发生器的设计分析 |
3.3.4 各类无功补偿方式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案例概况 |
4.1.1 建筑概况 |
4.1.2 电气数据 |
4.2 案例无功补偿计算 |
4.3 无功补偿的仿真分析 |
4.3.1 仿真系统的建立 |
4.3.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4.4 该无功补偿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建筑配电提高功率因数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功率因数的基础理论 |
2.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2.1.1 功率因数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
2.1.2 功率因数的分类 |
2.2 功率因数降低的原因 |
2.3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
2.3.1 提高功率因数对输电系统的意义 |
2.3.2 提高功率因数对配电系统的意义 |
2.3.3 提高功率因数对电力用户电费支出的意义 |
2.4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
2.4.1 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
2.4.2 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配电提高自然功率因数措施的分析 |
3.1 建筑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特征的分析 |
3.2 合理选择与使用变压器 |
3.2.1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 |
3.2.2 合理选择与使用变压器的台数 |
3.3 合理选择与使用电动机 |
3.3.1 合理选择异步电动机的容量 |
3.3.2 异步电动机的降压运行 |
3.3.3 同步电动机的使用 |
3.3.4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同步化运行 |
3.3.5 异步电动机空载控制设备的使用 |
3.4 合理选择配电系统导线 |
3.5 其他节能设备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配电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方法的分析 |
4.1 目标功率因数及无功补偿容量的选择 |
4.2 无功补偿方式的选择 |
4.3 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 |
4.3.1 静态无功补偿装置 |
4.3.2 动态无源无功补偿装置 |
4.3.3 动态有源无功补偿装置 |
4.3.4 混合型无功补偿装置 |
4.3.5 无功补偿装置的性能比较及其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案例工程概况 |
5.2 案例工程提高功率因数方案分析 |
5.3 无功补偿的仿真分析 |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5.4 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经济效益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农村电网电压质量及无功补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当前农村电网无功补偿研究动态及标准制定 |
1.2.1 农村电网无功补偿的标准 |
1.2.2 农村电网功率因数的要求 |
1.2.3 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
1.2.4 无功补偿装置变革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农村电网无功补偿原理 |
2.1 无功补偿的意义和作用 |
2.2 无功补偿的原理 |
2.3 无功补偿的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选择及电气元件配置 |
3.1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的方法 |
3.1.1 从功率因数的提高数值确定补偿容 |
3.1.2 从降低线损需要来确定补偿容量 |
3.1.3 从提高运行电压需要来确定补偿容量 |
3.2 电气元件的配置 |
3.2.1 接线方式 |
3.2.2 各类电器元件配置 |
3.2.3 控制方式 |
3.3 无功补偿装置安装与调试 |
3.3.1 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 |
3.3.2 操作步骤、质量标准 |
3.3.3 无功补偿装置的调试及注意事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满城县农网无功补偿改造案例分析 |
4.1 杨佐 525 线路整体介绍 |
4.2 杨佐525线路无功补偿方案的选择 |
4.2.1 装置概述 |
4.2.2 装置特点 |
4.2.3 运行条件 |
4.2.4 主要技术参数 |
4.2.5 结构及工作原理 |
4.2.6 装置的保护功能 |
4.2.7 主要设备清单 |
4.2.8 技术数据表 |
4.2.9 安装方式 |
4.2.10 补偿效果 |
4.3 用电企业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应用 |
4.3.1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 |
4.3.2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的计算方法 |
4.3.3 玉峰石渣厂无功补偿装置应用 |
4.4 无功补偿应用效果分析 |
4.5 存在的问题和后续改进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涟水县农村电网降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理论基础 |
2.1 线损的构成和分类 |
2.2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基础 |
2.2.1 前提条件 |
2.2.2 资料统计 |
2.2.3 代表日的选定 |
2.3 配电网理论线损一般计算步骤 |
2.3.1 明确计算要求及内容 |
2.3.2 搜集与整理资料 |
2.3.3 分析所搜集的资料 |
2.3.4 分析模型的确定 |
2.3.5 数据导入计算 |
2.3.6 分析计算结果 |
2.4 分析计算模型 |
2.4.1 均方根电流法 |
2.4.2 平均电流法 |
2.4.3 最大电流法 |
2.4.4 等值电阻法 |
2.4.5 潮流计算方法 |
2.4.6 智能算法 |
第3章 配电网降损措施 |
3.1 电网降损管理措施 |
3.2 电网降损技术措施 |
3.2.1 电网的升压改造 |
3.2.2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 |
3.2.3 更换导线截面积 |
3.3 线路的经济运行 |
3.3.1 从经济电流密度运行角度考虑的降损节电效果 |
3.3.2 增加并列线路运行 |
3.4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
3.4.1 双绕组单台变压器经济运行 |
3.4.2 多台同容量变压器经济运行 |
3.4.3 两台三绕组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
3.5 降低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 |
3.6 配电网的无功补偿 |
3.6.1 无功功率与电压及线损的关系 |
3.6.2 配电网的主要无功负荷 |
3.6.3 配电网无功补偿的原则 |
3.6.4 配电网无功补偿的标准 |
3.6.5 提高功率因数 |
3.6.6 无功功率补偿办法 |
第4章 算例计算模型 |
4.1 理论线损计算流程图 |
4.2 35kV 及以上理论线损计算 |
4.2.1 潮流计算时的修正方程式 |
4.2.2 潮流计算的基本步骤 |
4.2.3 手算算例分析 |
4.3 35kV 及以下配网理论线损计算 |
4.3.1 均方根电流法 |
4.3.2 容量分摊法 |
4.3.3 低压 380V 线损计算 |
第5章 算例计算 |
5.1 算例代表日基本情况 |
5.1.1 代表日天气情况 |
5.1.2 代表日负荷情况 |
5.1.3 代表日电网运行方式 |
5.1.4 代表日电网设备运行情况 |
5.1.5 7 月份各电压等级用户售电量 |
5.2 地区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5.2.1 110(66)kV 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5.2.2 降损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5)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配电网电压无功控制的意义 |
1.3 配电网电压无功控制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电压无功控制基本原理及策略 |
2.1 电压无功控制基本原理 |
2.2 无功功率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2.3 配电网有功损耗 |
2.4 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 |
2.4.1 电压无功优化目标 |
2.4.2 最优潮流 |
2.5 配电网潮流计算 |
2.6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 |
2.7 小结 |
3 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配电网三级网络结构数学模型 |
3.2.1 电压无功限值的设置 |
3.2.2 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算法 |
3.3 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过程 |
3.3.1 联调控制原则 |
3.3.2 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过程 |
3.4 小结 |
4 某地区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仿真 |
4.1 编程环境 |
4.2 配电网电压无功联调控制算例 |
4.3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电力排灌站电动机低电压运行的状况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电动机低电压运行时的参数分析 |
2.1 根据电机学的原理, 电压开始下降 |
2.2 电机在工作时电压降低对于电动机的最大转矩还有起动转矩时的影响 |
2.2.1 电压开始降低时对于电动机的最大转矩时的影响。 |
2.2.2 电机的电压开始降低对于电动机的起动转矩关联。 |
3 解决办法 |
3.1 对电动机端电压的提高。 |
3.2 减小电压的负荷。 |
3.3 通过适当的提高相对应的配套的功率。 |
3.4 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设置低电压与过电流时的保护设备。 |
4 小结 |
(7)对完善排灌站电力节能措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把好新建工程的设计关 |
1.1 水泵选型 |
1.2 合理布置管路 |
1.3 合理选配电动机 |
2. 改造老站不合理的部分 |
2.1 管路布置不合理的改造 |
2.2 电动机负载率偏低的改造 |
3. 进行无功补偿 |
(8)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功补偿研究的背景 |
1.2 无功补偿研究的意义 |
1.3 无功补偿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无功控制比较中指标的计算 |
2.1 电力系统中常见元件的无功特性 |
2.1.1 电力线路 |
2.1.2 变压器 |
2.1.3 异步电动机 |
2.2 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 |
2.2.1 按无功经济当量来确定无功补偿容量 |
2.2.2 按提高功率因数需要确定补偿容量 |
2.2.3 按等网损微增率确定无功补偿容量 |
2.3 无功补偿中指标的计算 |
2.3.1 电压指标的计算 |
2.3.2 线损指标的计算 |
2.3.3 经济指标的计算 |
2.4 小结 |
3 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设备的比较分析 |
3.1 无功补偿装置的介绍 |
3.1.1 电力电容器 |
3.1.2 同步发电机 |
3.1.3 同步调相机 |
3.1.4 静止无功补偿器 |
3.1.5 静止同步补偿器 |
3.2 无功补偿设备的比较 |
3.3 无功补偿设备选用总结 |
3.4 小结 |
4 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分析 |
4.1 无功补偿的配置原则 |
4.2 无功补偿方法的分类与介绍 |
4.2.1 变电站集中补偿 |
4.2.2 变压器低压母线补偿 |
4.2.3 线路分布补偿 |
4.2.4 低压用户分散补偿 |
4.3 无功补偿方法的比较 |
4.3.1 无功补偿方法理论比较 |
4.3.2 无功补偿方法经济技术比较 |
4.4 无功补偿方案的总结 |
4.5 小结 |
5 无功控制方法在湖南邵阳电网中的比较分析 |
5.1 邵阳电网的基本情况 |
5.2 无功补偿方案的比较分析 |
5.2.1 配电网的原始数据 |
5.2.2 电压指标的比较 |
5.2.3 线损指标的比较 |
5.2.4 经济指标的比较 |
5.2.5 无功补偿方法选用总结 |
5.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邵阳电网网络结构图 |
附录B 邵阳电网主要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分布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大电网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负荷模型参数辨识范围调整研究现状 |
1.2.2 建模中负荷时变性消除研究现状 |
1.2.3 负荷模型拓展及参数库建立的研究现状 |
1.2.4 低电压暂态稳定分析负荷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负荷模型参数辨识范围的调整 |
2.1 引言 |
2.2 负荷模型 |
2.2.1 综合负荷模型结构 |
2.2.2 模型的初始化 |
2.3 轨迹灵敏度参数辨识范围调整 |
2.3.1 轨迹灵敏度法原理 |
2.3.2 参数辨识范围调整策略 |
2.3.3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负荷分类消除时变性对建模影响 |
3.1 引言 |
3.2 聚类分析进行负荷分类 |
3.2.1 聚类分析法原理 |
3.2.2 特征向量选取 |
3.3 负荷的综合 |
3.3.1 多曲线拟合法原理 |
3.3.2 多曲线拟合与参数平均法的比较 |
3.4 聚类分析负荷分类算例 |
3.5 参数轨迹灵敏度对分类方法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负荷模型拓展及模型库的建立与修改 |
4.1 引言 |
4.2 逐步多元回归法 |
4.2.1 多元回归法原理 |
4.2.2 逐步多元回归法变量筛选 |
4.3 不同数据情况下负荷模型拓展 |
4.3.1 负荷记录点个数多于负荷类数时的情况 |
4.3.2 负荷记录点个数多于一个但少于负荷类数时的情况 |
4.3.3 负荷记录点个数为一个时的情况 |
4.4 负荷参数库的建立与修改策略 |
4.4.1 模型库建立过程中实测数据的选取 |
4.4.2 模型库的建立与修改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适于低电压扰动暂态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 |
5.1 引言 |
5.2 传统负荷模型在暂态低电压时的缺点 |
5.2.1 暂态故障时低电压掉负荷特性 |
5.2.2 传统负荷模型的低电压描述能力 |
5.2.3 低压负荷切除对系统仿真的影响 |
5.3 适于低压暂态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适用于低电压暂态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负荷模型在暂态低电压时的表现 |
1.1 暂态故障时低电压掉负荷特性 |
1.2 传统负荷模型的低电压描述能力 |
2 模型的提出 |
3 实例分析 |
4 结语 |
四、农村电力排灌站电动机在低电压下运行的情况分析及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建筑配电中无功补偿的效能研究[D]. 艾勃成. 长安大学, 2017(03)
- [2]建筑配电提高功率因数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D]. 乔红垒. 长安大学, 2016(02)
- [3]农村电网电压质量及无功补偿应用研究[D]. 边静涛.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涟水县农村电网降损研究[D]. 高少来.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5]配电网电压无功三级联调控制研究[D]. 路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6]电力排灌站电动机低电压运行的状况分析及解决办法[J]. 许渊. 中国科技信息, 2012(08)
- [7]对完善排灌站电力节能措施的分析[J]. 黄文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4)
- [8]电力系统中无功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D]. 肖健.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9]大电网实测负荷模型的实用化研究[D]. 郑晓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10]适用于低电压暂态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J]. 郑晓雨,贺仁睦,马进.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20)
标签:无功补偿论文; 功率因数论文; 静止无功补偿发生器论文; 变压器并列运行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