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体系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高欣瑞[1](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日趋频繁。在此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8年,来华留学生共有492,185人。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边境省份,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来华留学生数量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九。来滇留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在滇各高校针对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不同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满意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调查势在必行。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满意度尤其是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相关文章进行研读,笔者筛选出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调查问卷,结合调查对象等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后进行投放,投放平台为问卷星。通过问卷星平台,共收回78份有效问卷。通过SPSSAU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可知,本文所使用的问卷信度和效度均较高,满足学术论文使用标准。通过问卷回收的结果可知,不同性别、不同国籍、不同身份(是否为华裔)以及不同年级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满意度有影响。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情况,笔者发现如下问题:1、以性别为自变量,学生对专业总体满意度有差异;2、以华裔身份为自变量,学生对专业的培养设计存在差异;3、以年级为自变量,学生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安排顺序。专业的知识掌握存在差异;4、以国籍为自变量,学生对个人能力培养、图书馆资料和网络服务、学校的专业实力、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专业的就业信心存在差异。根据问卷中有显着性差异的问题,笔者设计出访谈提纲,并且随机抽取部分问卷填写者,通过微信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笔者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访谈结果进行展示,并根据问卷及访谈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
石丽,甘雨石[2](2021)在《基于学生感知价值的高职院校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从学生导向视角,构建了高职院校竞争力理论模型,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云南省4所高职院校的1127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学生感知价值、教学活动感知服务质量和学生管理活动感知服务质量是高职院校感知竞争力的前因变量;第二,教学活动感知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程度对学生感知价值有正向显着影响;第三,学生管理活动感知服务质量是教学活动感知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前因变量。
王成琳[3](2020)在《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探究 ——基于武汉市七所高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线学习以其灵活、便捷、交互性强、无时空限制、资源丰富等特点带来了革命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在线学习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更是会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是大学生在线学习质量和效果的直接体现,也是评价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研究综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选取武汉市七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在线学习经历的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者满意度、教师满意度、课程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对其进行人口学变量上的分析,试图去了解当前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满意度现状以及是否受相关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对于无在线学习经历的大学生则主要进行人口学变量上的分析,试图去探究人口学变量是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在有在线学习经历的大学生中,有将近80%的学生对于自己在线学习的满意度达到了“基本满意”及以上。但是他们也普遍认为当前大学生在线学习中还存在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在线学习的满意度,例如学习动机来源于外部,持续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在线教学技能不高以及在线学习过程中交互不足等等。在人口学变量上,学习者满意度受大学生年级和院校的影响;教师满意度受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和院校的影响;课程满意度受大学生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的影响;环境满意度则不受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总体满意度受院校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无在线学习经历的大学生来说,性别、家庭所在地、院校、年级等因素均不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在线学习的主要因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在线学习方式的利用率;专业因素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在线学习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高校层面、在线学习平台层面和学习者层面分别给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在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上能发挥作用。
田洒洒[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满意度研究 ——以甘肃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着力提升农村居民对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衔接政策”)的满意度,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不仅能够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决战决胜,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在此后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振兴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而脱贫攻坚的决胜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因此,着力推进两项制度实现有效衔接是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两项制度实现有效衔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开办[2009]1号)明确提出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的基本要求,自此我国反贫困战略进入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为了了解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取得的实际扶贫成效,进一步促进两项制度实现有效衔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步伐,本文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和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选取甘肃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区陇南市的部分贫困农户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对两项制度衔接政策的满意度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首先根据ACSI模型的理论内容以及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样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户期望、服务质量、政策参与、政策满意度、农户抱怨和农户信任六个潜变量,然后根据每个潜变量的具体内涵找出可观察的具体表现作为观察变量,并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对观察变量进行筛选。其次,运用AMOS软件绘出结构方程模型图,借助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与修正。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的满意度并不十分理想,贫困农户对政策的完善还心存期待;(2)扶贫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贫困农户的政策参与程度对满意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提升扶贫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扶贫项目,能够有效提升满意度;(3)政策满意度、农户抱怨和农户信任三者之间的关系符合预期假设,即满意度越高,对政府越信任;反之,则会产生抱怨的不满情绪。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伊莲娜[5](2019)在《捷克大学生汉语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帕拉茨基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汉语热”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捷克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增加,汉语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课堂满意度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是否满意,满意程度如何都将为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价值及意义。虽然目前汉语专业在捷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捷克共有三所大学有中文系,但每年招收的学生和毕业的学生不成正比。这三所大学的中文系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学生需求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导致学生越学越吃力,每年中文系毕业人数与入学时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可见,捷克大学的汉语教学成果不尽如人意。作为帕拉茨基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笔者发现中文系的学生放弃学习汉语的机率比较大,他们的课堂满意度并不高,而同为亚洲研究学院的日文系辍学的学生相对而言比较少,所以,本论文选择以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中文系和日文系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如何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满意度问题。笔者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调查捷克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满意度问题,分析影响汉语学习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通过跟日语学习者满意度做对比,找到提高汉语学习者满意度的方法,并针对捷克汉语学习者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为捷克汉语教学提供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捷克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尽一点绵薄之力。
邵春玲[6](2019)在《ACSI视角下高职实践顾客感知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将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应用于高职实践顾客感知满意度研究,借助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来探索潜变量及其相互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美国客户满意度理论模型(ACSI),对实践感知满意及其因果变量的相互相关进行模型路径及间接效应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实践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对感知满意度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前者作用大于后者,实践感知满意度模型拟合度良好。间接效果分析显示:感知质量是感知预期和感知满意度之特定中介变量,为完全间接中介,感知价值对两者的特定间接效果不显着,而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的二因子因果完全中介效应显着;同时感知质量对个人实践主动性和感知满意度为完全中介效果。
邱佛梅[7](2019)在《“一体化”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根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体现“科学法治观”以及法治发展的“中国性”和“时代性”。梳理历史脉络,我国法治建设从早期提出“法治国家”(1997)到建设“法治政府”(2004),再发展为建设“法治社会”(2012),既折射法治中国建设的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三者之间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失调、发展失衡。基于“三位一体”法治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部署,以及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激励功能,构建评价体系和机制,科学评价和比较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水平,发现存在问题、分析成因,是“三位一体”法治建设的逻辑使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依据“定义法治→量化法治→反思法治”的逻辑思路,融合实证分析与规范论证方法,从比较研究的视角,以“一体化”为目标导向及理论基础,探讨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证结果。首先,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三位一体”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对其评价及比较具有强大的现实需求;其次,基于“技术+价值+实效”的分析框架,法制建设、保障机制、心理认同、法治秩序是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基本维度,客观指标、专家评议和公众满意度测量构成主要评价方式;再次,针对G省2017年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法治政府指数为78.30,法治社会指数为68.74,二者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公正司法、社会守法两个维度存在明显短板;最后,尽管影响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因素较多,但主要源于我国国情和法治建构策略更加强调法治政府建设优先,虽抓住了主要矛盾,但也导致公众法治认同感较低、社会自治发育较慢等问题。由此,加快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应推动法治发展动力机制社会化和完善地方法治建设驱动力,形成“国家—政府—社会”三位一体主体格局,合理调配法治资源与完善法治运行组织,提高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论文力图有所创新:一是选题。从比较的视角聚焦问题,将立论置于重大现实问题和需求之中,其中法治社会评价及实证为全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体系。融入绩效评价理念,体现结果导向和公众满意度导向,科学论证评价维度,实现了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可比性。三是方法。融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法治评价领域,进行大样本量的社会调查,开展实证研究。但同时,研究对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逻辑关系论述不足,对评价标准分析较为单薄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冯小强[8](2018)在《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导地位的逐渐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引起教育界广泛重视,高校逐渐将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教学质量测评纳入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参考评估体系中。但就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来说,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测评模式尚未建立,学生的“顾客”角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受用者,在相当程度上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具有最真实的感知。因此,搭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并应用于实证调研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的提出、内涵以及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满意度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建构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借鉴各国顾客满意度模型及各研究学者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组成要素研究,结合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固有特色,确定模型学生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总体满意度、学生忠诚和学生抱怨6个潜在变量以及对应的显变量,搭建起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初步模型,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预调研。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以T市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生为样本进行实证调研,运用SPSS18.0和AMO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潜变量的直接与间接效用、满意度指数分析、重要性矩阵分析、多群组对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学生参与高校本科实践教学评价至关重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必不可少;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建构合理;学生对实践教学期望值普遍高于真实体验后的满意度;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感知与价值感知满意度低于整体满意度;学生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抱怨。依据结果,从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服务理念、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建构、质量感知提升、价值感知增进、抱怨及时处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增进高校本科实践教学体制改革、提升高校竞争力。
代斌[9](2018)在《云南大学文科硕士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逐渐扩大。其中硕士研究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教育资源的投入无法满足人数扩张后的需求,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在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属于最高层次的教育,其教育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课程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其质量的提高成为了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云南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呈现出“重论文、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状况。本研究选择云南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文科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再根据满意度的情况进行深度访谈,以此作为探讨云南大学文科硕士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本研究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对不同群体做了群体间的差异分析,得到了云南大学文科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20,处于一般与满意之间,接近于一般;对课程教学各因素的满意度为课程考核>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分析得到,硕士二年级学生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满意度均高于硕士三年级学生;同学科或同专业的硕士对于课程层次满意度低于跨学科的学生;学术型硕士对必修选修比例和选修课丰富性的满意度低于与专业性硕士;对专业感兴趣的同学的满意度高于一般和不感兴趣的同学;班额与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均值成反比。以问卷得到的结论为基础,本研究又对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主要包括文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授课教师和部分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呈现出目前云南大学文科硕士专业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本研究针对云南大学文科硕士专业课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希望能对云南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张男星,黄海军[10](2017)在《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工具方法与假设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是教育部党组总体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积极回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初启动此项工作,在全国31个省区市教科院所支持下,2016年5月—6月开展了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为了更加全面地呈现调查结果,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层级教育决策需求,我们携手部分省级联络员和高校联络员共同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此,本刊将分期连续刊发这些研究成果,第9期首先刊发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总报告,后期将连续刊发全国本科教育以及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省域层面部分调查报告和高校层面部分调查报告,以飨读者。
二、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体系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体系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 |
二、国内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 |
三、来华留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 |
四、文献综述述评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留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确定 |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含义 |
二、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含义 |
第二节 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来华留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高校学生专业满意度测评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三、研究理论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访谈法 |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一、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二、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二节 专业满意度各维度频数分析 |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课程设置满意度现状分析 |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专业软硬件满意度现状分析 |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学生感知满意度现状分析 |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就业信心度现状分析 |
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专业整体服务满意度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专业满意度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
一、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
二、以华裔身份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
三、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
四、以国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
第四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华留学生专业满意度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概述 |
二、访谈提纲及访谈结果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议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学生感知价值的高职院校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
2.1 学生期望符合程度与高职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关系 |
2.2 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 |
3 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感知价值、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程度和高职院校感知竞争力的关系 |
3 研究设计 |
3.1 数据收集 |
3.2 量表确定 |
4 实证分析 |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 整体理论适配度分析 |
4.3 假设检验 |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3)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探究 ——基于武汉市七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由与问题提出 |
1. 研究缘由 |
2.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大学生在线学习 |
2. 在线学习满意度 |
3. 文献评价 |
(四)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 大学生 |
2. 学习 |
3. 在线学习 |
4. 学习满意度 |
5. 在线学习满意度 |
(五) 研究方案与基本思路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方法 |
一、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
(一)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内涵 |
2.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在线学习 |
(二) 自主学习理论 |
1. 自主学习理论的内涵 |
2. 自主学习理论与大学生在线学习 |
(三) 顾客满意度理论 |
1. 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基本内涵 |
2. 顾客满意度理论与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 |
(四) 理论的适切性及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1. 各理论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2.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二、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1. 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说明 |
2. 数据处理方法 |
3. 预调查 |
4. 正式调查 |
(三) 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
1. 被访谈者基本信息 |
2. 访谈问题设计 |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 有在线学习经历大学生数据统计与分析 |
1. 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基本情况 |
2. 学习者因素满意度基本情况 |
3. 教师因素满意度基本情况分析 |
4. 课程因素满意度基本情况分析 |
5. 环境因素满意度基本情况分析 |
6. 总体满意度基本情况分析 |
7.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二) 无在线学习经历大学生数据统计与分析 |
1. 性别频数分析 |
2. 专业频数分析 |
3. 家庭所在地频数分析 |
4. 院校频数分析 |
5. 年级频数分析 |
四、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一) 高校层面 |
1. 高校教师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和完善 |
2. 高校教育经费供需矛盾突出 |
(二) 在线学习平台层面 |
1. 部分在线学习平台在课程建设中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
2. 在线学习平台处于发展中,服务体系不完备 |
(三) 学习者层面 |
1. 传统学习范式下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 |
2. 许多大学生缺乏元认知学习策略 |
五、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策略分析 |
(一) 高校层面 |
1.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并积极参与在线教学技能培训 |
2. 提高网络通讯性能,保障网络的通畅 |
3 及时引进最新在线课程,并适当放宽课程选修人数 |
(二) 在线学习平台层面 |
1. 优化在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实施 |
2. 建立有效通道促进大学生学习交互 |
3. 提升平台学习服务支持水平 |
4. 优化学习平台设计 |
(三) 学习者层面 |
1. 激发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 |
2.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
3. 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满意度研究 ——以甘肃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攻坚的关系研究 |
1.2.2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研究 |
1.2.3 公众满意度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低保 |
2.1.2 扶贫开发 |
2.1.3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 |
2.2 理论基础:顾客满意度理论 |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的产生 |
2.2.2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三章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
3.1 潜变量的确定及其关系假设 |
3.1.1 潜变量确定 |
3.1.2 基本假设 |
3.2 观察变量的初步确定 |
3.3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满意度模型的初步构建 |
3.4 变量筛选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甘肃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区概况 |
4.1.2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工作在研究区域的实施现状 |
4.2 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样本选择 |
4.2.3 问卷基本情况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
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1.1 信度检验 |
5.1.2 效度检验 |
5.2 模型拟合与修正 |
5.3 结果分析 |
5.3.1 结构模型 |
5.3.2 测量模型 |
第六章 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果讨论 |
6.2 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捷克大学生汉语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帕拉茨基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亚洲研究学院汉语教学情况 |
2.1 捷克汉语教学概述 |
2.2 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亚洲研究学院概述 |
2.2.1 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中文系概述 |
2.2.2 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日语系概述 |
2.3 小结 |
第三章 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课堂满意度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四章 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生课堂满意度探究 |
4.1 针对捷克帕拉茨基大学中文系的探究 |
4.1.1 学生自评的方面 |
4.1.2 培养方案的方面 |
4.1.3 教材的方面 |
4.1.4 教师的方面 |
4.2 汉语学生对总体学习情况的看法 |
4.3 针对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日文系的探究 |
4.4 汉语与日语课程满意度的对比 |
第五章 提高捷克大学生汉语课程满意度的对策及建议 |
5.1 创设良好课堂环境 |
5.2 开展有趣地课外活动 |
5.3 改进与补充教材 |
5.4 积极转换教师的角色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过程回顾及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外 |
附件1: 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件2: 调查问卷-捷克文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ACSI视角下高职实践顾客感知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回顾、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
2.1 理论回顾 |
2.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2.2.1 美国客户满童度指数模型 (ACSI) |
2.2.2 感知满意度 |
2.2.3 感知价值 |
2.2.4 感知质量 |
2.2.5 感知预期 |
2.2.6 个人主动性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测量 |
3.2 模型选择 |
3.3 预测试分析 |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 实证分析 |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3 间接效应验证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 |
5.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7)“一体化”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核心概念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理论研究 |
二、关于法治评价的价值之争与理论研究 |
三、关于“三位一体”法治中国建设研究 |
四、简要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体系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方法 |
二、实证研究方法 |
三、规范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的目标导向 |
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概念内涵及逻辑关系 |
二、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三位一体”法治建设根基 |
第二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及其比较研究的科学基础 |
第三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践规律 |
一、法治政府评价和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践探索 |
二、法治政府评价和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践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基本理念 |
一、法治发展水平评价与法治建设绩效评价的区别 |
二、融入绩效理念观测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 |
第二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框架标准 |
一、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分析框架 |
二、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价值标准 |
第三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方法体系 |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
二、定量评价中主客观指标互补互证的方法 |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赋值的方法 |
第四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比较 |
一、评价指标体系生成的法律依据 |
二、法治政府评价的指标体系 |
三、法治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 |
四、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特点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证比较 |
第一节 量化分析:中国G省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水平 |
一、实证评价条件与案例选择理由 |
二、数据来源、评分标准及样本结构 |
三、G省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结果比较 |
第二节 规范分析: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措施的实施效果比较 |
一、法治建设措施指标设定 |
二、建设指标实现程度比较 |
第三节 比较发现: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存在问题 |
一、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不协调是关键问题 |
二、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建设目标相比仍然有距离 |
三、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单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实证结果诠释 |
第一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结果落差诠释 |
一、理念上更加强调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地位 |
二、实践上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早于法治社会建设 |
三、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水平的经济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的结果落差影响 |
一、正面影响 |
二、负面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体化”目标导向的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 |
一、推动法治建设动力机制的社会化 |
二、完善地方驱动力实现“一体化”法治建设 |
三、以评价驱动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
第二节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一、采用软法与硬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模式 |
二、合理调配法治资源与完善法治运行组织 |
三、提高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
四、提高整体法治水平与缩小法治建设差距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源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实践教学 |
二、实践教学体系 |
三、学生满意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理论 |
三、顾客满意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构建 |
第一节 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的确定 |
一、隐性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
二、显性变量选取及模型确立 |
第三节 预调研 |
一、预调研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 |
二、预测问卷信效度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实证分析——以T市5所高校为例 |
第一节 正式问卷的发放、回收与信效度检验 |
一、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的数字定义 |
三、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模型及研究假说检验 |
一、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二、模型的路径系数及载荷系数检验 |
第三节 不同潜变量因素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效用分析 |
一、内生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效用 |
二、内生与外生潜变量效用对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第四节 变量因素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学生满意指数与重要性分析 |
一、满意度指数 |
二、重要性矩阵 |
三、满意指数与重要性对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
第五节 多群组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
一、学校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
二、学科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
三、年级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
四、成绩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 |
五、多群组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分析 |
一、学生参与高校本科实践教学评价至关重要 |
二、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
三、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建构合理 |
四、学生对实践教学期望值普遍高于真实体验后的满意度 |
五、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感知与价值感知满意度低于整体满意度 |
六、学生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抱怨 |
第二节 提高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建议 |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服务理念 |
二、搭建“动态发展、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满意度测评体系 |
三、了解并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期望 |
四、优化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服务质量,提升学生质量感知 |
五、强力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价值感知 |
六、认真看待学生抱怨,及时处理抱怨情愫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云南大学文科硕士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1.问题产生的背景 |
2.选题的缘由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假设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课程教学 |
2.课程教学满意度 |
(四)文献综述 |
1.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概况 |
2.满意度研究的意义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应用的概况 |
3.文献述评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及工具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三)问卷设计 |
1.问卷维度设计 |
2.问卷的主要结构 |
3.问卷信效度检验 |
(四)问卷调查范围及抽样说明 |
(五)调查对象特征分析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文科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重要性的看法 |
(二)文科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均值的统计与分析 |
1.文科硕士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 |
2.文科硕士对专业课课程设置满意度的分析 |
3.文科硕士对专业课教学内容满意度的分析 |
4.文科硕士对专业课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分析 |
5.文科硕士对专业课课程考核满意度的分析 |
(三)云南大学文科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1.不同性别的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2.不同年级的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3.跨学科与同学科读研的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4.不同学位类别的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5.不同兴趣程度的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6.不同班额的硕士对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四)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四、云南大学文科硕士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辨析 |
(一)课程教学重视方面 |
1.文科硕士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
2.学校对课程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
(二)课程设置方面 |
1.课程设置层次存在“本科化”倾向 |
2.课程设置要求存在“统一化”倾向 |
3.课程结构合理性欠佳 |
(三)教学内容方面 |
1.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 |
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
3.研究方法的训练不足 |
(四)教学方法方面 |
1.授课方式相对单一 |
2.多导师联合教授的课程缺乏系统性 |
(五)课程考核方面 |
1.课程考核结果缺乏反馈 |
2.课程考核结果未能发挥评价的功能 |
(六)课程教学管理方面 |
五、对云南大学文科硕士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
(一)重视文科发展对“双一流”建设的意义 |
(二)重视课程教学在文科硕士培养中的作用 |
(三)对文科硕士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
1.课程设置突出研究生学习“专深、前沿”的特点 |
2.调整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结构 |
3.精炼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 |
4.创新教学方式,突出研究性学习 |
5.合理利用课程评价,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
6.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 |
结论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工具方法与假设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意度调查研究综述 |
(一) 顾客满意度理论与模型 |
(二) 国内外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 |
二、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设计 |
(一) 理论模型建构及解释 |
(二) 理论模型结构及假设 |
(三) 模型建立与修正 |
(四) 满意度指数计算方法 |
三、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编制与抽样 |
(一) 问卷编制 |
(二) 调查抽样 |
1. 调查抽样与实施 |
2. 数据清理 |
3. 样本信息 |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全国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 |
(二) 全国高等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 |
(三) 全国高等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 |
(四) 全国高等教育环境满意度指数 |
(五) 全国高等教育期望值指数 |
(六) 大学生最满意贫困生资助、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等方面 |
(七) 大学生最不满意课程教学、国际化资源、师生课外互动等方面 |
(八) 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高等教育满意度存在差异 |
(九) 不同亚群体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存在差异 |
1. 先赋性因素不同的学生满意度差异 |
2. 获致性因素不同的学生满意度差异 |
(十) 大学生的雇主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1.18 |
五、假设验证及讨论 |
1.印证了研究假设1——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不会太高, 但也不会突破底线。 |
2.不完全印证研究假设2——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会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呈反向走势。 |
3.印证了研究假设3——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状态会影响高等教育满意度的高低。 |
四、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体系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D]. 高欣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学生感知价值的高职院校竞争力研究[J]. 石丽,甘雨石. 中国市场, 2021(10)
- [3]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探究 ——基于武汉市七所高校的调查[D]. 王成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政策满意度研究 ——以甘肃省秦巴山连片特困区为例[D]. 田洒洒. 兰州大学, 2020(01)
- [5]捷克大学生汉语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帕拉茨基大学为例[D]. 伊莲娜. 山东大学, 2019(03)
- [6]ACSI视角下高职实践顾客感知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构建[J]. 邵春玲.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9(04)
- [7]“一体化”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与法治社会评价比较研究[D]. 邱佛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D]. 冯小强. 天津大学, 2018(06)
- [9]云南大学文科硕士专业课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研究[D]. 代斌. 云南大学, 2018(01)
- [10]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工具方法与假设验证[J]. 张男星,黄海军. 大学(研究版),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