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卫生装备建设需求和建设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罗跃全[1](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提出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熊勇军[2](2017)在《山地步兵旅应急作战快速机动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陆军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进行,部队的武器装备的更新研制和体制编制的改革必然成为下步改革强军的必经之路。山地步兵旅无论是从加快陆军体制改革转型发展,还是从部队适应针对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作战对手条件下,打赢未来高寒山地机动作战任务的需要这一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建设一支机动能力强的部队和开展对机动能力和机动组织方法的研究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在研究山地步兵旅机动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快速机动的概念,对快速机动的要求从机动运量、机动时限、机动路线、机动编组等方面,结合山地步兵旅机动地域道路条件和作战样式进行分析。并对部队快速机动的组织方法原则进行系统研究,按照明确机动任务要求、制定机动方案、进行机动编组、组织机动协同和完善机动保障的步骤,来细化部队在组织快速机动过程的方法和要求。其次,在对快速机动的概念及组织方法研究基础上,建立快速机动模型,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原理解决机动道路方案选择问题、引入拓扑排序的方法和原理解决机动编组的排序问题和建立机动运输模型对机动运量进行计算,并通过山地步兵旅快速机动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山地步兵旅快速机动能力的现状。最后依据部队机动能力现状,对山地步兵旅适应未来作战的机动能力建设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提高山地步兵旅快速机动能力建设的原则和建设目标,并从山地步兵旅的编制体制建设和装备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使得山地步兵旅的机动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机动作战的需要。
付波[3](2014)在《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世界战争样式从机械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逐渐深化,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加快推进我军战时卫勤建设,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军卫勤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课题。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转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对军人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卫勤保障;在保障体制方面,建成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勤保障机制,开发了全面的三军联合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确、及时救治;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模块化卫勤保障力量,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求;伤病员救治方面,前线卫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立体化、快速化战场医疗后送体制;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面,借用现代企业ERP供应模式,实现卫生物资精准保障。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基础上,全面、系统梳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战时卫勤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卫勤保障理论理念发展、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和实施,卫勤保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核心问题,揭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深化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的认识,重点挖掘美军在战时卫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推动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在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相关理论和美军条令条例中有关战时卫勤保障解释,辨析和探讨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内涵,明确其概念、类型以及包含内容。第二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以及诸多因素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影响。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是影响美军战时卫勤转型的历史性事件。和平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是保证转型的现实条件。战争形态、国家战略、军事转型、科学技术、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到推动作用。第三部分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经历了“萌芽阶段”、“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整个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有三条主线,一是转型纲领性文件“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论的酝酿、提出、诠释与实施;二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条令《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不断修订;三是卫勤体制编制紧随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而变化。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主要表现为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伴随军队小型化、模块化改编同时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卫生营三级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根据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进行特遣编组。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求的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建制部队卫勤力量调整特点包括卫勤力量部署前移、作战与卫勤协调一致、模块化组织设计等。第五部分结合美军最新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分析美军转型后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特点与经验,重点对联合作战中伤病救治、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牙科勤务、心理卫生保障、卫生防疫和兽医勤务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战场医疗救治阶梯进行重构,构建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实现卫生物资精确保障等方面。第六部分总结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实质、途径和趋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卫勤保障模式的改革。转型主要途径包括: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推动转型;发布系统转型文件指引转型;采取全面转型和逐步推进相结合方式;采用理论创新和试验评估促进转型;发展重点技术引领转型。转型趋势是: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促进;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指挥型转变;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第七部分在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①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②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③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邓军[4](2013)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我军的根本任务是“能打仗、打胜仗”。我国西部高原寒区(西藏、青海、新疆地区)人口稀少,幅员广阔,边防线长,道路崎岖,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反“蚕食”、对内反“分裂”斗争任务艰巨,是我军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向。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寒区作战有发起突然、时间急促、部队集结量大、保障范围广、保障难点多等特点,加之高原寒区环境气候恶劣,地方病、环境相关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突出,对高原寒区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军定点布局、对口保障、分级负责的卫勤保障模式,在作战中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医疗保障机构面临很大的生存威胁。同时,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原寒区发生战役级及以上规模的高技术战争时,军队建制保障医疗资源数量不足,其他战区支援保障的医疗机构,面临难以适应环境、难以遂行保障、难以有效诊治等问题。因此,研究这一特殊地域作战的卫勤保障体系,加强地方医院的平时储备和战时动员,将作战方向战略后方支援区域内的地方医院纳入战时卫勤保障的后备力量,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卫勤保障创新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和方法,对提高战役卫勤保障能力,取得高原寒区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军队卫生勤务学、国防卫生动员、模块化理论及系统评估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聚焦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问题,采用文献荟萃、现场调研等方法,研究总结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分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采用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某区域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应急响应需求、卫生资源储备与战备训练等潜力情况,获得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现实卫勤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建模、模块化等方法,构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应急响应模型,优化应急响应体系与流程,探讨应急响应机制;解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结构,建立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体系,阐明地方医院平战转换模块化机制;编制各类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形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提供平战转换的理论与方法支持。进一步通过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提供工具,从而提升地方医院参与高原寒区作战的卫勤保障能力。本课题研究共分七章,第1章主要分析了高原寒区的概况及对机体的影响,阐明了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特点和要求,重点回答“意义性”的问题;第24章主要分析了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有无需求开展研究,回答“虽有意义,是否必要”的问题;第56章主要围绕高原寒区地方医院有无基础而开展潜力调查和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针对地方医院是否具备平转战能力开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回答“既然必要,有无可能”的问题;第7章主要研究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和预案体系构建,回答“既然可能,如何实践”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地方医院平转战发展历程和现况研究结果:(1)国内外国防卫生动员和地方医院平转战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中的地方医院平转战,是指战时由地方抽组的医疗救护分队预编地方各级医院中,从接到动员命令后,完成抽组或整体转换并到指定区域集结待命的过程;目前,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主要存在潜力调查管理不足、平转战机制建设不健全、平转战预案体系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尚不健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2)地方医院资源丰富,人才和技术密集,卫生动员潜力巨大,高效的国防卫生动员是实现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补充。(3)高原寒区作战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新要求,大批量伤员、伤情复杂严重,伤病员救治与后送困难,地方医院的快速平战转换成为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之一。(4)从地方医院平战转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入手,研究前后密切衔接、军地密切融合、任务密切协同的“军地一体保障体系”,是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研究的新路子。地方医院平转战需求研究结果:(1)高原寒区作战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卫生防病任务重、伤病员后送困难、地方卫生资源缺乏、高原特需药材保障难度大,卫勤保障的需求突出。(2)高原寒区作战减员率高,卫生人员的需求大,肢体伤、多部位伤、轻度脑损伤发生率高,救治难度很高,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冻伤和非战斗外伤发生率高,救治任务的艰巨。(3)深入分析某战略后方支援区域卫生资源的现状发现,某区域医院在卫生机构总数、卫生床位、卫生人力及卫生设备等方面资源充足,说明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卫生资源的潜力储备充足。(4)地方医院建立了国防卫生动员与应急响应体系,但存在应急体系规范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综合防范能力不强、应急处置救援能力不足、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应急响应体系主要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为主,与战时卫勤保障的应急响应存在差距,现有的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任务需求。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研究结果:(1)在高原寒区战略后方支援区域某城市地方医院动员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筛选确定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2)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制定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标准,形成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经总体一致性检验,指标各项权重判断无逻辑错误,具有满意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合理,能够较好评估高寒地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和预案构建研究结果:(1)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快速“转”的问题,开展平转战应急响应机制研究,提出了地方医院应急响应程序,构建出平战转换模型,阐明了保障潜力向保障实力转化的机制。(2)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高效“转”的问题,开展平转战模块化机制研究,明确了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化步骤和模块化测算方法,提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可作为野战医疗队、野战医疗所、“中心型”野战医院、途中医疗站、基地医院、专科手术队、前沿手术队等模式实施保障,解析构建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野战医疗所和野战医疗队三级模块化体系,以野战医疗队为例,研究建立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野战医疗队人员编组配置的标准化模块,明确了卫勤保障模块化的机制。(3)提出了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应急预案的分级、分类,依据军队卫勤保障预案研制的思路与方法,构建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形成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案例,为地方医院平转战提供范例。下一步将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需求大规模调研、地方医疗分队模块化建设实战化、平转战能力评估体系现场验证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为高寒地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系统的优化调整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2013)在《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录 前 言 一、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 二、武装力量建设与发展 三、扞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五、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结束语 附 录 前 言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2011)在《2010年中国的国防》文中提出目录 前言 一、安全形势 二、国防政策 三、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四、武装力量运用 五、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六、军事法制 七、国防科技工业 八、国防经费 九、建立军事互信 十、军控与裁军 前言 21?
王诺贝[7](2010)在《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为适应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的调整,建设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后勤,外军对后勤保障的组织体系、保障理论、手段模式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图通过后勤领域的变革在新一轮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本文以美、俄、日三国军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检索、问题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一是回顾概述军队后勤保障在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和信息化四个时代的基本情况,包括: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规模与构成、专业化与分工以及模式与制度。二是分别对美、俄、日三国军队后勤保障及其特点进行了剖析与归纳,认为美军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后勤保障上呈现出以高科技为依托、战略投送为基础、民间支持为辅助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特征;俄军在现有条件下为适应国家军事战略转型的需要,其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为一体化联勤、信息化驱动、“模块化”编组和“常态化”战备;日军为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依据其国土地形和兵员状况的现实特点对后勤保障体制和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造,三军一体、全方位机动和军民结合是其鲜明特色。三是在总结与论述了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一些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战争后勤保障实例,辨证的指出了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得出外军后勤保障对我军后勤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四是结合实际,对如何借鉴和参考外军后勤保障有益做法和经验以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李明贤[8](2009)在《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历次战争中,卫生防疫保障作为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军队中的发生和流行,提高部队成员身体健康水平,巩固部队战斗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层部队卫生防疫保障,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处于卫生防疫保障的第一线,担负着“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双重职能。在新时期,基层部队全面做好卫生防疫防护保障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文明、卫生、和谐军营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也是建立卫生防疫防护保障制度,提高官兵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202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卫生防疫保障在平战时都至关重要,是当前军队卫生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是我军全面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系统的分析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结合现代战争及新的医学模式对军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影响,提出了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新模式。通过调查,目前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在六个方面存在着矛盾和不足:一是卫生防疫防护观念淡薄;二是编制体制和管理机制存在弊端;三是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四是卫生防疫装备建设存在不足;五是卫生防疫战备工作落实不够;六是核化生防护工作不到位。针对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参考国内外卫生防疫防护现状,提出加强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新对策:一是制定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总体规划;二是革新和完善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卫生防疫防护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卫生防疫战备规范化建设;五是建立区域中心卫生防疫所;六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模式;七是完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运行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2009)在《2008年中国的国防》文中指出目录 前 言 一、安全形势 二、国防政策 三、人民解放军的改革发展 四、陆军 五、海军 六、空军 七、第二炮兵 八、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九、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十、武装力
江申田[10](2008)在《西藏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战备教育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以下简称应急部队)战备教育,相对于其他部队中的战备教育,其教育内容要更加贴近应急部队担负的任务,教育方法、手段要更加适应应急部队的特点,教育效果和战备水平要高于一般部队。加强应急部队战备教育,提高应急部队的战备能力,不但要注重教育方法,更要注重教育工作的评估方法。提高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评估能力,首先要有一套衡量战备教育效果的评估标准。《西藏应急机动部队作战部队战备教育评估方法研究》就是为检查、衡量部队战备教育工作,针对应急部队战备教育工作评估的研究。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应急部队战备教育工作的评估水平,尤其是指导和促进西藏应急部队的战备教育评估的正规化。本选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影响战备教育的因素入手,对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评估指标,从战备教育主体评估指标、战备教育客体评估指标、战备教育环境评估指标、战备教育实施过程评估指标、战备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分析相关概念、评估的意义、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我军战备教育理论,对指导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评估的意义、作用,掌握应急部队战备教育评估的基本方法,及时做好自评、改进工作和加强战备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第二部分是依照战备教育评估相关理论,在综合衡量、全面分析、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应急部队多年战备教育的实践经验,在深入研究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的基本特点,调查和把握目前应急部队战备教育工作评估的现状的基础上,完善了由5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50个评价点构成的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估点的评估标准,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战备教育评估涉及战备教育的方方面面,针对性也很强,需要抓住教育的主要环节,所以在确定一级指标之后,在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确定、评价点的设置、权重分配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并对战备教育工作评估的基本形式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结合西藏部队战备教育评估工作实际,提出适应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的综合评估方法,立足当前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工作评估的现实,充分考虑了部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适应我军建设信息化部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对战备教育工作的要求,力求评估项目精简,内涵界定清晰,既求全面客观,又突出重点。运用综合评估方法对部队基层单位的战备教育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实践证明,综合评估方法对促进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卫生装备建设需求和建设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卫生装备建设需求和建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2)山地步兵旅应急作战快速机动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问题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山地步兵旅快速机动能力要素分析 |
2.1 山地步兵旅编制现状分析 |
2.1.1 外军山地部队编制情况 |
2.1.2 我军山地部队编制情况 |
2.2 机动能力与条件 |
2.2.1 影响机动能力的因素 |
2.2.2 主要作战地域交通道路条件分析 |
2.3 山地步兵旅快速机动特点 |
2.4 快速机动组织流程 |
2.4.1 明确快速机动任务要求 |
2.4.2 拟制快速机动方案 |
2.4.3 快速机动方案的优化 |
2.5 快速机动能力需求分析 |
2.5.1 时限要求 |
2.5.2 道路选择要求 |
2.5.3 编组要求 |
2.5.4 运量要求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快速机动能力相关要素模型 |
3.1 机动方案评估选择模型 |
3.1.1 问题描述 |
3.1.2 问题分析 |
3.1.3 模型建立 |
3.2 机动编组模型 |
3.2.1 问题描述 |
3.2.2 问题分析 |
3.2.3 拓扑算法 |
3.3 机动运量计算模型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问题分析 |
3.3.3 模型建立 |
3.4 小结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4.1 组织快速机动背景介绍 |
4.2 机动方案定性分析 |
4.3 机动方案拟制优化选择 |
4.3.1 选择机动方式 |
4.3.2 机动道路选择 |
4.3.3 确定机动编组 |
4.3.4 运量计算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目的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 技术路线 |
六、 创新点 |
第一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理论基础 |
一、 美国军事转型 |
(一) 军事技术革命 |
(二) 军事事务革命 |
(三) 军事转型 |
(四) 美国军事转型特点分析 |
二、 美国军事后勤转型 |
三、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
(一) 卫勤保障基本概念 |
(二) 战时卫勤保障基本概念 |
(三) 转型的概念 |
第二部分 美军卫勤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 |
一、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背景 |
(一)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背景 |
(二)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现实环境 |
二、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动因分析 |
(一) 战争形态变化对战时卫勤保障提出了转型要求 |
(二) 国家军事战略调整指明卫勤转型方向 |
(三) 军事转型对卫勤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
(四) 科学技术进步为卫勤转型提供了支撑 |
(五) 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不断推动 |
第三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进程研究 |
一、 萌芽阶段(1992-1996) |
(一) 海湾战争推动新军事革命 |
(二) 逐步启动军事组织体制变革 |
(三) 提出医疗重建计划 |
(四) 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正式形成 |
二、 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1997-2002) |
(一) “聚焦后勤”指导下的卫勤转型 |
(二) “部队健康保护”改变战时卫勤保障模式 |
(三) 继续推进陆军体制编制改革 |
(四) “部队健康保护”首次写入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
三、 全面展开阶段(2002 年至今) |
(一) 《聚焦后勤战略计划》和《国防部后勤转型战略》的颁布 |
(二) 军队卫生系统转型 |
(三) “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正式实施 |
(四) 持续保障概念的提出 |
(五) 陆军卫勤体制编制全面调整 |
(六) 联合作战卫勤注重能力建设 |
四、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
一、 美军卫勤力量的规模与构成 |
(一) 美军卫勤指挥管理体制 |
(二) 美军卫勤力量规模与构成 |
(三) 美军卫勤力量平战转换 |
二、 国防部卫勤领导体制及其调整 |
(一) 国防部卫勤领导体制及其调整 |
(二) 三军军种部卫勤组织体系 |
(三) 卫勤指挥体制 |
(四) 美军卫勤保障指挥管理体制特点分析 |
三、 美军军事转型中陆军体制编制调整 |
(一) 美国陆军组织构成 |
(二) 陆军体制编制调整趋势 |
(三) 陆军模块化改造对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体制影响 |
四、 区域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
(一) 战区级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调整 |
(二) 军师级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调整 |
五、 建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
(一) 美陆军旅战斗队体制编制改革特点 |
(二) 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生编制分析 |
(三) 卫生排与卫生连人员装备组成 |
(四) 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 |
(五) 美陆军旅战斗队卫勤保障组织实施特点分析 |
六、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编制 |
(一) 医疗救治模块分队 |
(二) 卫生防疫模块分队 |
(三) 战斗应激控制模块分队 |
(四) 牙科模块分队 |
(五) 卫生物资模块分队 |
(六) 兽医模块分队 |
(七)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建设综合分析 |
第五部分 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主要工作与经验 |
一、 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
(一) 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目标 |
(二) 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原则 |
(三) 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能力 |
二、 战时伤病救治 |
(一) 战场医疗救治阶梯重构 |
三、 伤病员医疗后送 |
(一) 建立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 |
(二) 伤病员医疗后送行动与流程 |
(三) 伤病员分类程序 |
(四) 伤病员医疗后送计划的制定 |
(五) 美军联合作战伤病员医疗后送综合分析 |
四、 联合作战卫生物资保障 |
(一) 卫生物资保障职能与原则 |
(二) 卫生物资保障的组织结构 |
(三) 战时卫生物资保障的组织与实施 |
(四) 血液保障体制 |
五、 战时牙科勤务 |
(一) 战场牙科保障类型与组织体系 |
(二) 战场牙科救治分类 |
(三) 战时口腔保健 |
六 联合作战心理卫生保障 |
(一) 战时心理卫生保障组织体系 |
(二) 战时心理卫生工作实施 |
七、 联合作战卫生防疫 |
(一) 卫生防疫组织指挥体系 |
(二) 卫生防疫工作实施 |
(三) 美军卫生防疫保障特点 |
八、 联合作战兽医勤务 |
(一) 兽医保障组织指挥体系 |
(二) 兽医勤务的组织实施 |
第六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综合分析 |
一、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 |
(一) 保障理念的改革 |
(二) 保障模式的改革 |
二、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途径 |
(一) 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 |
(二) 转型文件为转型提供方向指引 |
(三) 全面转型与逐步推进相结合 |
(四) 理论创新与试验评估相促进 |
(五) 技术引领转型发展 |
三.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趋势 |
(一) 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保护 |
(二) 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 |
(三) 卫勤指挥体制向作战指挥型转变 |
(四) 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 |
(五) 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
第七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借鉴研究 |
一、 我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分析 |
(一) 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不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 |
(二) 卫勤保障体制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符 |
(三) 卫勤保障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
(四) 卫勤力量组成严重不均衡 |
二、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 |
(一) 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
(二) 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 |
(三) 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
研究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研究综述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防动员和国防卫生动员理论 |
2.3 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研究 |
2.4 讨论 |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医院平转战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 |
3.1 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 |
3.2 国外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实践及其借鉴 |
3.3 国外地方医院平转战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章 我国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现状和需求分析 |
4.1 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储备现况 |
4.2 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需求分析 |
4.3 我国高原寒区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必要性 |
第五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潜力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5.2 调查内容与分析 |
5.3 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6.1 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
6.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3 指标体系构建 |
6.4 讨论 |
第七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与预案体系构建研究 |
7.1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应急响应机制 |
7.2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模块化及机制研究 |
7.3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构建 |
7.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7)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一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军队后勤与军队后勤保障 |
二、联合后勤保障和一体化后勤保障 |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全球化后勤保障 |
第二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 |
一、确保全局原则 |
二、预有准备原则 |
三、突出重点原则 |
四、整体保障原则 |
五、灵活应变原则 |
六、讲求效益原则 |
第三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理论 |
一、后勤平等理论 |
二、联合后勤保障理论 |
三、一体化后勤保障理论 |
四、后勤集约化理论 |
五、后勤核心能力理论 |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 |
七、军事后勤交易费用理论 |
第二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二节 热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三节 机械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四节 信息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三章 当代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
二、冷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
三、冷战后美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美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美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美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主动直达式后勤保障 |
二、远程分离式后勤保障 |
三、立体全维式后勤保障 |
四、民力参与式后勤保障 |
五、全球化后勤保障 |
第四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坚持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理念 |
二、建立紧密衔接的无缝隙后勤系统 |
三、实现后勤全资产可视性 |
四、强调企业管理方法在后勤中的运用 |
五、广泛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 |
六、积极拓展全球化后勤领域 |
第四章 当代俄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
二、冷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
三、冷战后俄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俄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俄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俄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平战结合的区域式保障 |
二、快速机动的立体直达式保障 |
三、准确及时的优先式保障 |
四、"模块化"的伴随式保障 |
第四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推进一体化联勤,提升整体保障能力 |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确保障能力 |
三、优化后勤力量编组,提升快反保障能力 |
四、强化后勤战备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
第五章 当代日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的日军后勤保障 |
二、二战结束后日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日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日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日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三军一体式保障 |
二、全方位机动式保障 |
三、军民结合式保障 |
第四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加强一元化领导,发挥保障整体效能 |
二、改革"烟囱式"后勤结构,强化三军联勤程度 |
三、注重战储物资管理,提升不间断保障能力 |
四、拓展利用民力范围,建立军民兼容保障体系 |
第六章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
第一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特色比较 |
一、后勤保障体制比较 |
二、后勤指挥体系比较 |
三、后勤保障方式比较 |
第二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先进经验 |
一、重视后勤理论研究 |
二、突出后勤信息能力的关键作用 |
三、大力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 |
四、加快发展战略投送能力 |
五、注重全球化后勤的运作 |
第三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一、美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
二、俄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例 |
三、日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第七章 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 |
第一节 我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回顾 |
一、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后勤保障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的后勤保障 |
第二节 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
一、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 |
二、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三、我军后勤保障改革未来的方向 |
第三节 当前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与不足 |
一、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
二、我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理论研究 |
二、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 |
三、加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 |
四、加快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
五、重视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 |
六、适时启动全球化后勤战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正文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问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 |
第二部分 国内外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 |
一、国外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 |
二、我国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 |
第三部分 我军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分析 |
一、资料的来源 |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三、调查表的返回情况 |
四、调查结果 |
五、讨论与分析 |
第四部分 加强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对策研究 |
一、制定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总体规划 |
二、革新和完善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管理体制 |
三、加强卫生防疫防护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
四、加强卫生防疫战备规范化建设 |
五、建立区域中心卫生防疫所 |
六、建立灵活多样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模式 |
七、完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运行机制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撰写与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关于基层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调研函 |
附1: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调查表 |
附2: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调查表 |
附3: 部队调研座谈会提纲 |
(10)西藏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战备教育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评估理论发展现状 |
1.2.1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发展概况 |
1.2.2 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评估现状 |
1.3.1 部队战备教育基本矛盾 |
1.3.2 部队战备教育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
1.3.3 部队战备教育评估现状分析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理论 |
2.1.1 西藏应急部队战备教育评估的概念 |
2.1.2 AHP评估方法 |
2.1.3 灰色关联评估方法 |
2.1.4 综合评估方法 |
2.2 研究的原则 |
2.2.1 战备教育评估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
2.2.2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
2.2.3 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
2.2.4 相对评估与绝对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
2.2.5 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
2.2.6 他人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
2.2.7 目标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
2.2.8 客观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三章 战备教育评估指标分析 |
3.1 战备教育的特点 |
3.1.1 鲜明政治性 |
3.1.2 明确指向性 |
3.1.3 经常持久性 |
3.1.4 结合渗透性 |
3.1.5 适度超前性 |
3.2 战备教育评估指标内容分析 |
3.2.1 战备教育主体评估指标 |
3.2.2 战备教育客体评估指标 |
3.2.3 战备教育环境评估指标 |
3.2.4 战备教育实施过程评估指标 |
3.2.5 战备教育效果评估指标 |
第四章 战备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4.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权重的确定 |
4.2.1 确定权重的步骤 |
4.2.2 一级指标及其权重 |
4.2.3 二级指标及其评价点权重 |
4.3 战备教育评估标准 |
4.4 战备教育评估的基本形式 |
4.4.1 单位自评 |
4.4.2 上级主管单位评估 |
4.4.3 大单位评估 |
第五章 综合评估方法及示例 |
5.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与权重分配 |
5.2 改进灰色关联综合评估 |
5.2.1 确定参考指标集 |
5.2.2 归一化处理 |
5.2.3 灰色关联度计算 |
5.2.4 计算评估结果 |
5.3 战备教育工作控制因素水平的估计 |
5.4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1.1 战备教育评估内容研究 |
6.1.2 战备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6.1.3 战备教育评估方案构建 |
6.2 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战备教育评估问卷表 |
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卫生装备建设需求和建设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2]山地步兵旅应急作战快速机动能力建设研究[D]. 熊勇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D]. 付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1)
- [4]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D]. 邓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5]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13
- [6]2010年中国的国防[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11
- [7]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D]. 王诺贝. 武汉大学, 2010(05)
- [8]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D]. 李明贤.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9]2008年中国的国防[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09
- [10]西藏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战备教育评估方法研究[D]. 江申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