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男、女短跑优秀运动员百米跑成绩进展与速度、步频、步幅的追踪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威[1](2021)在《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短跑目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以及观赏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百米飞人大战”。在比赛中涌现出无数天赋超凡、实力超强的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不断地创造新的纪录,一次次突破人类的极限,不断刷新大众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乔伊娜所创造的10.49s的女子100m纪录至今让人“望尘莫及”。近些年我国女子短跑运动员韦永丽带给大家极大惊喜,她作为一名90后运动员不仅为我国拿下了多项冠军,其中在2018年的瑞士日内瓦田径赛还曾跑出了10.99s的优异成绩,成为亚洲第三位跑进11s的女子短跑运动员。与此同时,国内目前还涌现出诸如梁小静、葛曼棋、袁琦琦等多名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项目规律、更快的提高运动成绩,运用文献分析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近几年部分国际、国内大赛女子100m运动员比赛的技术数据进行解析,作为研究依据,以不同步态技术类型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步频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影响女子100m运动员跑速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的步频,在全程不同区域的变化规律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发现内在问题,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结论如下: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注重发展保持较高步频的能力,而不是以牺牲步长为代价片面追求最高步频;保持较大步长和维持较高步频(相对于自身最高步频)的步态组合才是有利于提升运动表现的重要技术特征。2、以样本的平均步频、平均步长为主要分类依据,以全程步数、最高步频为次要分型参考,将运动员步态技术类型分为步频型和步长型。两种不同步态类型的运动员具有鲜明的技术差异,该分类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不同步态类型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3、不同步态技术类型女子100m运动员全程步频节奏总体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现出“”型抛物线状,且步频型运动员的步频节奏变化始终高于步长型运动员。两种步态技术类型的运动员步频与步长参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反映出两种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外在技术表现形式。4、无论步频型还是步长型的运动员,在时间序列上步频的变化与全程速度节奏变化基本一致。5、两种步态技术类型的代表人物弗雷泽和斯佩尔斯的成功,说明运动员需要充分发挥步频(或者步长)的优势,并合理平衡步长(或者步频)的组合,充分体现个人技术特点,才是最优步态技术组合。6、与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相比,目前国内运动员虽然在最高步频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歩长方面却差距明显,而过度追求最高步频,制约了(或忽视)步长的发展,不利于全程速度的发挥与保持。
唐海峰[2](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陆国田[3](2018)在《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田径整体竞技实力稳步提升,但男、女中长跑项目相对落后。非洲中长跑项目仍占据优势,邻国日本的中长跑竞技实力已经整体超越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全面参赛”目标,对提高我国中长跑竞技实力提出了要求,对加强中长跑“选材”与“育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992年全国范围测试的中长跑选材标准已时隔近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青少年身体形态和竞技能力的变化等,亟待对选材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测试指标体系及选材指标权重等;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测试法严格按照测试程序执行;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百分位数法确定选材标准。研究结果与结论:(1)中长跑项目特征为本研究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基础人类遗传学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体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不同年龄段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和最终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选材指标筛选原则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筛选、教练员与专家论证筛选、测试指标统计学筛选、多因素分析筛选等过程,最终确定了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男、女不同性别,12-13岁、14-15岁、16-17岁不同年龄段的,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心理特征指标、家系调查指标及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在内的主观评价体系与客观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3)在科学构建的选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级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与修正;主观、客观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及心理特征在内的选材客观指标的单项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确定了包括专项技术、家系调查和教练员经验评定在内的主观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最终有效制定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同时对选材标准进行了回代检验,回代检验结果符合要求,体现出本研究选材标准制定的有效性。
陈娟娟,沈桃淑[4](2017)在《基于“距离分配曲线”的动力学原理分析》文中认为从距离分配曲线入手,积极探索运动员短跑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并从中发现我国运动员与国际顶尖运动员水平的差距,由此结合动力学原理提出短跑技术改进的方向。
张华亚[5](2017)在《核心力量训练对11至12岁青少年速度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的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呈现下滑的趋势,针对中小学生体质问题,党中央和政府也曾多次颁布相关条例,有关学者、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实验、调查、考证、研究,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仍不显着,相关素质的提高与改善难以让人满意。速度素质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身体素质,作为国民体质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备受重视。通过查阅前人的文献资料发现,前人对速度素质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成年短跑运动员,而针对1112青少年速度素质进行研究的文献极少,1112岁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身体各种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具备自身特点,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核心力量训练对1112岁青少年速度素质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把4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一组在训练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另外一组除不包含核心力量训练外其他训练内容相同,在第四周、第八周分别测试、对比分析两组数据产生的差异,经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8周实验之后,实验组、对照组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移动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各指标(视觉反应时除外)都得到显着提高。(2)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组在经过8周实验后,反映移动速度的50米跑指标、30米跑指标以及反映动作速度的10次高抬腿计时指标成绩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反映反应速度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听觉反应时指标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胡珊珊[6](2014)在《我国优秀女子100米跑运动员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跑是田径竞技运动的基本项目,世界女子百米“飞人大战”是对世界女子速度极限的挑战。女子100米于1928年成为奥运会项目,1933年成为我国全运会项目。目前我国女子100米的全国纪录为10秒79,是李雪梅1997年创造的,这个成绩同时也成为了亚洲纪录。女子100米的世界纪录是10秒49,由美国运动员乔伊娜1988年创造。女子100米的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都保持了多年,至今无人能够突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女子百米成绩有着明显的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查阅文献资料,走访相关专家、教授,对我国2011、2012年田径锦标赛女子百米前8名运动员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从训练学的理论出发,了解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现状,并同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为有关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女子百米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也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学历都在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较高;我国运动员平均每年参加国内外比赛次数不多,参赛次数明显少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身高的平均值明显低于世界优秀百米运动员平均值,而体重的平均值高于世界优秀百米运动员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绩之间的差异;世界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优于我国运动员;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成绩的提高受到步频和步长的影响,我国运动员的步频比较快,但是步长远远不如世界优秀运动员;我国运动员的成绩和世界优秀百米运动员的成绩相比有显着性的差异;影响我国运动员百米成绩的相关身体素质指标依次为:150米站立式起跑、60米站立式起跑、立定三级跳远、30米站立式起跑、250米站立式起跑、300米站立式起跑;运动员认为影响百米成绩提高的主要技术因素是起跑存在问题,综合因素是步频指数和步长指数较差,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不足,身体素质需要加强。
周玉斌,姚国强,赵俊华,闫俊涛[7](2013)在《对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研究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随着运动训练越来越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广泛应用,世界女子短跑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中国女子短跑运动开展较早,建国以来,与世界水平相比女子短跑水平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落后项目,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虽然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上以四川选手李雪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女短跑运动员将成绩大幅度提高,100米全国纪录提高到10.79,创造了亚洲女子100米纪录。
胡法信[8](2011)在《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能训练的理论也越来越全面而深入。相比之下,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各球队的体能训练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训练的总体效果不佳。因此,要提高中国女篮的竞技能力,必须先解决体能问题,完善体能训练理论,改进各俱乐部的体能训练现状。本文以系统论、控制论和训练周期理论为基础,将体能训练看作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摩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体能训练系统的制约因素、前提条件、结构与功能、运行原则和运行机制等,研究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与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相比,我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各球队存在组织机构不合理、体能诊断不全面、训练计划针对性不强、负荷监控不足、训练方法与手段落后、营养和恢复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体能训练的科学水平较低。2、体能训练的制约因素有:俱乐部体制、教练员的能力因素、运动员的发展需求、球队管理因素与女篮联赛本身的因素。3、体能训练的前提条件有: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结合促进了体能训练科学化的进程;教练员知识经验的积累加强了各个球队的体能训练工作;对篮球运动的投入增加为体能训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运动员对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科学的康复训练的需求,以及对身心健康的追求。4、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体能状态诊断;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负荷监控;营养与恢复;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和训练管理工作等。5、体能训练科学化应该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科学安排负荷原则。6、体能训练的运行机制:在各个组成部分中,体能状态诊断是前提,制定训练计划是关键,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是核心,负荷监控是科学训练水平的标志,营养和恢复是体能训练的物质基础,有效预防损伤与科学的康复训练是运动员从事训练活动的精神动力,训练管理工作对其它7个组成部分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是体能训练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蔡广,沈勋章,许汪宇,余竹生[9](2011)在《手指摆动频率应用于径赛运动员选材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指摆动频率(以下简称指频)应用于径赛运动员选材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81名短跑和长跑运动员(男运动员88名,女运动员93名),根据其运动等级再分别划分为优秀组(健将级和一级)和二线组(二级及以下),使用手指摆动频率仪测试运动员指频和反应时间,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优秀组男、女短跑运动员指频明显高于长跑运动员(P<0.01),二线组男、女短跑运动员指频高于长跑运动员(女子组P<0.01,男子组P>0.05);优秀组男、女短跑运动员反应时均快于长跑运动员(P<0.05),二线组男、女短跑运动员反应时与长跑运动员无显着差异(P>0.05)。优秀组男、女运动员指频与反应时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09(P<0.01)和r=-0.6325(P<0.01)。结果表明,指频应用于径赛运动员的动作频率选材存在一定可行性,但仍需在选材实践中通过追踪研究加以证实。
赵焕彬[10](2007)在《运动技术可视化实时生物力学诊断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科技奥运和提高我国体育科研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为背景,以目前运动技术诊断三维录像分析系统为平台,构造基于运动员三维运动信息和运动参数数据库、知识库,以系统的观念来分析人体运动行为,通过人体运动行为的输入输出关系来研究运动员技术动作。本文运用文献法、测量法、专家访谈、软件工程法、逻辑方法、数理统计、人工智能等研究手段,综合和借鉴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图形图像学、人体解剖学以及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信息融合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从信息提取、推理、到多目标参数融合与决策等一系列理论与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目前国内外录像解析系统的现状与特点,针对在运动技术诊断中存在的问题,以100米跑为切入点,研制我国运动技术三维运动学可视化实时生物力学诊断系统。本系统采用DirectShow技术实现录像视频中帧图像的提取,可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硬盘,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实现了无限量、彩色提取和储存视频图像的功能,解决了运动技术诊断过程中所需视频图像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为解决不同运动项目诊断分析提供了获取视频图像的保证,为运动技术诊断的快速反馈构建了平台;本研究给出一种基于关节点周围轮廓线上特征点来代表关节点的方法,采用区域跟踪关节关节点周围轮廓线特征点的方法,自动识别人体关节点,取得了初步效果;系统设计并研制出便携式的三维坐标框架;为用户提供了中国、日本、前苏联、德国、美国五种人体环节惯性参数,供用户选用。首次在影像解析系统中设置了中国人体环节惯性参数,填补了国内外影像解析系统的空白。建立了100米跑动作技术可视化运动学诊断系统。阐述了运动技术诊断的基本思想;明确了运动技术运动学诊断的基本模式;定义了短跑技术主环节的技术变量,明确了短跑技术主环节链技术变量在不同动作阶段和时相所对应的技术参量;构建了运动技术诊断指标体系,丰富了研究变量;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国内外优秀运动员100米跑不同动作阶段和动作时相技术参数,建立数据库;确定了短跑运动技术诊断指标和诊断方法,增强了系统解决运动实际问题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构造变量,自由选择技术参量,利用解析系统获取被试的技术参数,依据国外专家研究的短跑经验模型与系统提供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自动化对比分析。用户依据解析的数据,可实现多种模型人和运动员的左右双图对比、上下双图对比和同一背景双图对比功能;可实现单帧、多帧、静态和动态的可视化的、可调焦的动作技术的三维对比观察;可将两个不同时间点或不同人的运动图像相互叠加同屏显示;可在一个画面显示连续动作。诊断结果的输出模块,提供了数据、曲线、各种统计图表的输出功能。数据可直接与EXCEL和各种统计软件系统兼容。方便了用户诊断数据的处理和保存。该系统可帮助教练员形象直观的定量分析和评价运动员的动作合理性,使训练和比赛科学化、数字化、理论化,有助提高运动成绩。该项研究为不同人群的动作和运动技术诊断构筑了拓展平台,可提高人体动作技术科学研究水平,为改善人体动作和提高运动成绩服务。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
二、中国男、女短跑优秀运动员百米跑成绩进展与速度、步频、步幅的追踪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男、女短跑优秀运动员百米跑成绩进展与速度、步频、步幅的追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100m短跑的技术研究 |
1.2.3 100m短跑的全程速度与节奏变化研究 |
1.2.4 100m短跑全程步频与步长变化研究 |
1.2.5 100m短跑的生理生化研究 |
1.2.6 100m短跑的训练方法研究 |
1.2.7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录像解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参数分析 |
3.1.1 本文所涉及相关概念界定 |
3.1.2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长、步频参数分析 |
3.2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类型分析 |
3.2.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类型分类 |
3.2.2 不同类型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参数分析 |
3.3 不同类型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各时间区域步频特征分析 |
3.3.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时间区域划分 |
3.3.2 女子100m全程不同时间区域的步频特征分析 |
3.4 国内外顶尖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分析 |
3.4.1 世界顶尖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分析 |
3.4.2 国内外顶尖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历史研究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访谈法 |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
4.1 伴生诠释 |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
1.1.2 体育相关政策、条令的严格要求 |
1.1.3 中长跑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中长跑地位”下滑 |
1.1.4 中长跑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与标准”亟待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长跑 |
1.3.2 运动员选材 |
1.3.3 选材标准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划分与工作步骤 |
2.1.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
2.1.2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阶段划分 |
2.1.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工作步骤 |
2.2 运动员选材“模式”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 |
2.2.1 “阶段”选材模式(“哈雷”选材模型) |
2.2.2 “滑动群体法”选材模式(“里涅”选材模型) |
2.2.3 “理论三角”选材模式 |
2.2.4 “金字塔”选材模式 |
2.2.5 “发育分型”与“选育”选材模式(“综合评价”选材模型) |
2.2.6 “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 |
2.2.7 “基因”选材 |
2.2.8 “跨界”与“跨项”选材 |
2.3 “国外”部分国家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
2.3.1 德国 |
2.3.2 俄罗斯 |
2.3.3 美国 |
2.3.4 澳大利亚 |
2.4 运动员选材标准构建“方法”的研究 |
2.5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测试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长跑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
4.1.1 中长跑项目特征 |
4.1.2 “选材”的理论基础 |
4.1.3 小结 |
4.2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选材指标筛选原则 |
4.2.2 选材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
4.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分组依据 |
4.2.4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试指标筛选 |
4.2.5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因子分析筛选 |
4.2.6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主观指标确定 |
4.2.7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
4.2.8 小结 |
4.3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研制 |
4.3.1 选材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选材客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3 选材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与回代检验 |
4.3.4 选材主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5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确定 |
4.3.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与建议 |
5.1.1 明确了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
5.1.2 科学构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 |
5.1.3 有效制定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B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C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D 运动员心理调查问卷 |
附录E 运动员家系调查问卷 |
附录F 选材指标测试细则 |
附录G 选材指标测试表 |
附录H 选材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核心力量训练对11至12岁青少年速度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力量的概述 |
2.1.1 核心区域的界定 |
2.1.2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
2.1.3 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方法相关研究 |
2.1.4 核心力量训练作用的相关研究 |
2.2 青少年速度素质相关研究 |
2.2.1 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
2.2.2 速度素质的概念、分类及训练方法 |
2.3 核心力量训练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专家访谈法 |
3.2.2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素质对比 |
4.2 实验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
4.2.1 第一阶段(1~4 周)实验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
4.2.2 第二阶段(5~8 周)实验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
4.2.3 实验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速度素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
4.3 对照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
4.3.1 第一阶段(1~4 周)对照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
4.3.2 第二阶段(5~8 周)对照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
4.3.3 对照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速度素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
4.4 实验组、对照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对比 |
4.4.1 第一阶段(1~4 周)实验组、对照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
4.4.2 第二阶段(5~8 周)实验组、对照组速度素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
4.4.3 八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速度素质整体增长对比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位移速度 |
5.2 动作速度 |
5.3 反应速度 |
6 结论与建议 |
7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我国优秀女子100米跑运动员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问卷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基本情况 |
3.1.1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学历 |
3.1.2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平均每年参加国内外比赛次数 |
3.1.3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训练年限 |
3.2 国内外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
3.2.1 身高和体重分析 |
3.2.2 克托莱指数 |
3.3 国内外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年龄 |
3.3.1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年龄 |
3.3.2 国内外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年龄对比 |
3.4 国内外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步长、步频、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 |
3.4.1 我国优秀运动员步长、步频、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分析 |
3.4.2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步长、步频、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对比 |
3.5 国内外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
3.5.1 我国优秀百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
3.5.2 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成绩比较 |
3.5.3 我国优秀运动员比赛最好成绩和训练最好成绩的对比分析 |
3.6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的主要身体素质 |
3.6.1 速度素质 |
3.6.2 力量素质 |
3.6.3 耐力素质 |
3.7 我国优秀女子百米运动员自评影响成绩提高的主要技术因素及其差距 |
3.7.1 自评技术因素 |
3.7.2 自评存在差距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篮球运动的规律和体能特征的研究 |
2.2 训练计划的制定与体能诊断的研究 |
2.3 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
2.4 训练负荷监控的研究 |
2.5 运动员的营养及恢复 |
2.6 运动伤病的预防及康复性体能训练 |
2.7 关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 |
2.8 体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
2.8.1 体能及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理论 |
2.8.2 系统论 |
2.8.3 控制论 |
2.8.4 训练周期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观摩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 |
4.2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问题 |
4.2.1 对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认识 |
4.2.2 体能诊断与训练计划的制定问题 |
4.2.3 力量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
4.2.4 缺乏运动营养指导 |
4.2.5 负荷监控和伤病预防不完善 |
4.2.6 康复性体能训练亟待改进 |
4.2.7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4.3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体系 |
4.3.1 改进体能训练的条件 |
4.3.2 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
4.3.3 体能训练系统与竞技能力的关系 |
4.3.4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
4.4 体能训练系统的运行机制 |
4.4.1 运动员体能状态诊断系统 |
4.4.2 体能训练计划制定系统 |
4.4.3 身体素质训练系统 |
4.4.4 训练负荷监控系统 |
4.4.5 运动员的营养与恢复 |
4.4.6 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性体能训练 |
4.4.7 体能训练的管理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手指摆动频率应用于径赛运动员选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测试仪器 |
1.2.2 测试方法和实验质控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运动水平短跑和长跑运动员指频特征比较 |
2.2 短跑和长跑运动员反应时比较及其与指频之间的关系 |
2.3 指频评价径赛运动员动作频率可行性及优势的探讨 |
3 总结 |
(10)运动技术可视化实时生物力学诊断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录像拍摄系统的进展 |
1.3.2 图像处理(图像解析) |
1.3.3 影像解析系统及其发展趋势 |
1.3.4 运动技术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1.4 研究特色及应用前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法 |
2.2 专家访谈法 |
2.3 测量法 |
2.3.1 立体定点摄像测量法 |
2.3.2 两种框架定点拍摄对比测量 |
2.4 软件工程法 |
2.5 逻辑法 |
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1 三维运动技术解析系统 |
3.1.1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1.2 人体运动图像采集 |
3.1.3 摄像仪器器材与工作原理 |
3.1.4 人体运动模型 |
3.1.5 运动信息的采集 |
3.1.6 运动学参数体系 |
3.2 运动技术运动学诊断系统 |
3.2.1 运动技术诊断的基本思想 |
3.2.2 运动技术运动学诊断的基本模式 |
3.2.3 运动技术指标分类 |
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1.1 本研究研制成功了运动技术录像三维解析系统 |
4.1.2 建立了100 米跑动作技术可视化运动学诊断系统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课题发表论文及专利 |
发表论文 |
获专利 |
致谢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附录Ⅵ |
附录Ⅶ |
附录Ⅷ |
四、中国男、女短跑优秀运动员百米跑成绩进展与速度、步频、步幅的追踪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D]. 李家威.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3]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D]. 陆国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4]基于“距离分配曲线”的动力学原理分析[J]. 陈娟娟,沈桃淑.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0)
- [5]核心力量训练对11至12岁青少年速度素质的影响研究[D]. 张华亚.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6]我国优秀女子100米跑运动员发展现状研究[D]. 胡珊珊. 湖北大学, 2014(03)
- [7]对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研究和分析[A]. 周玉斌,姚国强,赵俊华,闫俊涛.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8]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 胡法信.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9]手指摆动频率应用于径赛运动员选材探讨[J]. 蔡广,沈勋章,许汪宇,余竹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05)
- [10]运动技术可视化实时生物力学诊断系统的研制[D]. 赵焕彬.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