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禽蛋加工专利技术简介(六)(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彤[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畜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肉、蛋、奶、皮、毛、绒等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人们日常生活保障、生活质量提高的永恒课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以及居民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畜产品在城乡居民食品结构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安全、优质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推动畜牧业产值的持续增长,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支持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类企业创新能力。国务院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李克强总理又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互联网+”行动计划作出新的指示,肯定了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经济业态的重要作用。畜禽业是畜牧业的重要行业之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应用,加快了畜禽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畜禽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了畜禽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YQ畜禽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率先在蛋鸡行业进行了“互联网+畜禽”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其商业模式有助于YQ畜禽公司深入分析自身情况,继续优化“互联网+畜禽”商业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价值链、供应链、规模经济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YQ畜禽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查阅文献的方法获取企业运营的原始数据,并运用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分析工具,从价值主张、客户细分、渠道策略、客户关系、收益来源、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重要伙伴以及成本结构九个层面对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特色和存在问题,根据设定的优化目标,提出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优化措施。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互联网+”背景下畜禽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不足,为同类型企业商业模式优化,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提供参考和借鉴。
叶萌[2](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丁建军,余海鹏[3](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荆门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益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荆门市125家龙头企业调查》文中提出农业一、二、三产业以及内部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益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荆门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典型案例剖析,对荆门市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农业三次产业中,三产效益最高,二产次之,一产最低。而在三产内部的细分行业中,由于市场波动、加工水平、科技支撑、政策扶持以及品牌打造等差异,导致各行业效益差距也不小。因此,建议从打造特色、产业融合、打好品牌、政策扶持、创新管理等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马琨[4](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严立鹏[5](2019)在《基于EBM模型的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作为当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作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省份之一,如何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EBM模型特征及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重新构建指标体系,对福建各地市综合技术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测算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地市效率值之间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以福州、厦门两市为代表的第一梯队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市,近三年综合技术效率值均值均高于0.7,而其他各地市技术创新能力均表现较弱,有较大上升空间。其中南平市综合技术效率值最低,仅为0.479;将三类技术效率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地市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差异明显,说明福建省各地市之间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规模化生产水平差异明显;从总体层面上来说,相比于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值最高,规模效率值最低,表明福建省当下通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效益要优于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效益,提升综合技术效率值短板在于未形成有效的生产规模,因此实现高效的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综合技术效率值的关键;利用参数灵敏度分析法,对各关键投入要素进行灵敏度分析,发现各效率值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投入指标最为敏感,其次依次为R&D内部经费支出及R&D人员全时当量,说明福建省各地市提升技术效率的最关键要素在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于R&D经费总支出金额中包括部分政府专项扶持基金,这表明政府在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后,依据福建省和各地市的分析结论,提出适用于实际情况的几点政策建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等。
崔晨阳[6](2019)在《云南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预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刚需性消耗品,由于自身易腐的特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流业的发展,蔬菜对冷链的要求不断提高。通海县作为云南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对蔬菜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多。在对物流、冷链物流、蔬菜冷链物流等概念的研究基础上,分析通海县的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包括通海县蔬菜产业现状、农村物流发展现状、蔬菜物流运作模式、蔬菜冷链物流概况以及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选取了蔬菜产量作为主要预测指标,蔬菜播种面积、公路营运货车里程数、全县人均GDP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辅助性参考指标,分别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预测通海县2018到2022年的蔬菜总产量,计算到2022年时,通海县蔬菜对冷藏车运力的需求以及对预冷库能力的需求。得出冷藏车运力明显不足,冷库能力充足。总体来看,通海县未来五年蔬菜冷链物流需求旺盛,蔬菜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且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考虑到通海县作为蔬菜产地,冷库在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海县今后应该着重注意冷库的建设和发展。最后,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和蔬菜经营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促进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提高蔬菜冷链物流水平以适应不断增大的蔬菜冷链物流需求,助力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强劲发展。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三章分析了通海县蔬菜物流发展现状;第四章选取了主要指标和辅助性参考指标建立了需求预测模型;第五章分析了预测结果并提出了建议;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
罗刚飞[7](2016)在《我国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居民收入不公平持续积累,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尽管衡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479逐年上升至2008年的0.491,然后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0.462,实现居民收入差距的“七连降”,但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远远高于0.4的不平等警戒线标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将持续存在,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解决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对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也是保持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稳定器”。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问题,先后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理念。近年来,为了深化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维护社会公平,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因此,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考察了税收调节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重点关注个人所得税、间接税以及增值税“扩围”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然后从税收调节与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收入分配、间接税与居民收入分配、关于税制改革方向四个维度进行了文献回顾与述评,接下来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是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首先,探讨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演进;其次,分析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居民收入的实现环节、使用环节、积累环节与转让环节;最后探讨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局限性。第三章为税收累进性和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首先,探讨税收累进性和再分配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税收累进性测度方法,归类为局部累进性和整体累进性,并阐述累进性的两个重要性质。其次,分析了税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测度方法,探讨税收横向公平的概念,然后提出基于横向公平经典解释和横向公平再排序解释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解方法。第四章为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从分项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税以及分行业个人所得税等三个方面研究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过拟合2002-2012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分析分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几乎都是依赖于工薪所得税。其次,本文提出MT再分配效应指数静态与动态分解方法,结果发现:收入分布变动对工薪所得税的再分配调节具有促进作用,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和2011年税率结构的改变都弱化了工薪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增加了工薪所得税的累进性;税前收入不平等和税制效应都减弱了工薪所得税的均等化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增强了工薪所得税的均等化效应;总之,我国历次的工薪所得税改革从总体上弱化了工薪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调节作用。最后,本文采用S基尼系数分析2007-2013年行业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个人所得税对行业收入差距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调节力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工资较低行业的收入分配状况在恶化;纵向公平效应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值都相对较大,是MT再分配效应的主要来源。第五章为我国城镇居民间接税的再分配效应。首先,对城镇居民间接税税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呈累退性,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起逆向调节作用,增值税的累退性主要来源于低税率的增值税税负;消费税累进性方向不明确;营业税呈现出累进性,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但作用有限。其次,本文采用六种累进性指数与K累进性指数分解方法,研究发现间接税呈累退性,增值税对间接税累退性的贡献率最高。最后,本文分别采用S基尼系数、一般熵指数测度了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2002-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税前收入不平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间接税的再分配效应为负数,间接税加剧了收入不平等;S基尼系数和一般熵指数的再分配效应值比基尼系数要小,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低收入者较多。第六章为增值税“扩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首先,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增值税收入再分配效应分解方法以研究增值税“扩围”对城镇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值税“扩围”后,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的增值税税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增值税对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领域具有不均等效应,而对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等领域具有均等效应;我国增值税总体上呈现不均等效应,但不均等效应逐步减弱,其中平均税率和消费支出差异的分配效应是决定因素。其次,本文分析了“营改增”对服务业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部分行业“营改增”后,个别服务行业的税负加重,而绝大部分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减少;其中,税率效应加大了部分行业“营改增”的税负,而税基效应、中间抵扣效应减少了部分行业“营改增”的税负,其中工业部门进项抵扣的贡献要高于服务部门进项抵扣的贡献。此外,全面“营改增”后,大部分服务行业的税负进一步降低,主要归因于可抵扣的服务业中间投入进项税额增加;但房地产业的税负大幅增加,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铁路运输、邮政、租赁等行业的税负也会增加。第七章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包括主要结论与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对税收收入再分配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高玉玲[8](2015)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与实施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作为郑州市未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区和国际物流产业基地,是郑州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应对国内和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目前,由于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园区功能定位、功能设计以及规模面积及区域划分等不明确,很多物流活动还停留在货物集散、仓储、运输、办公等简单功能的叠加层面,各区域间缺少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无法形成资源的有效整合,制约了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步伐。论文针对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和实施对策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对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物流园区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并通过SWOT法剖析物流园区存在中转枢纽和多式联运功能的区位优势、支撑国际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以及保障物流园区商贸平台建设的政策优势;存在人才短缺等可以改善的劣势;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投资环境日趋改善的机遇和产业同质化的挑战,因而将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多式联运、仓储配送、货运配载、城市配送、保税物流、新型物流社区、商贸交易。再次,对于以上7个功能根据地块的实际分布位置和战略定位将物流园区划分为7个功能区块,运用时空消耗法根据不同功能区块之间的货流量关系确定主要功能区块之间业务量的相对比值,并结合外部需求对比值进行修正以确定其他功能区块的业务量,测算出相应区块的面积;然后运用从至表分析法和区块之间相关程度等级指标对区块进行关联性分析,根据关联关系得出区块的布局关系和位置。最后,根据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方案,提出适合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的实施对策,完善管理组织结构和扶持政策体系。
包瑞[9](2015)在《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是全国的粮食种植大省,更是产量第一大省,农业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省内许多企业借势越做越大,B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企业之一,省内的最大企业,在各方面都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其他粮油企业的快速发展,B公司的主导地位在不断经受着挑战,如何利用现有的公司的特点使公司在市场中长久的保持的处于上风,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常胜状态,是B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从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出发,以现代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现代化大农业构成等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B企业现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然后运用SWOT分析的方式对B企业在竞争之中对有关优点以及缺点优势和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最后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B公司制定对于当前大型农业发展的必须性以及相关的确保方案措施。
于振伟[10](2011)在《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已由短缺向结构性过剩转化。目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应当通过改善农产品营销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文以农产品营销为对象,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回顾国内农产品营销发展历程和借鉴国外农产品营销经验的基础上,分类研究了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三类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建议。除绪论外,本文一共包括以下七个部分,其中四、五、六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这三章对农产品营销进行了分类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要创新所在。(1)依据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不同,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析了每一类农产品的产品特性和营销要点,并在其基础上对营销模式的选择给出建议。本文根据农产品生产中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比例的不同,把农产品分为三类,分别为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每类农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导致农产品的基本属性和营销要点不同,因而,在农产品营销策略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在农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对应的农产品营销也被分为三类,分别为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2)在揭示农产品基本属性和交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的销售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深入探讨了农产品营销帮助农民走出农产品销售困境的机理。界定了农产品营销的概念,分析了农产品营销的特征,并明确了农产品营销的目标,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农产品生产具有生物性、自然性、季节性、地域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在营销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程度、加快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最终实现高效、公平、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营销目标。(3)从生产观念主导时期、推销观念主导时期、营销观念主导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回顾了农产品营销的演变历程,总结了农产品营销的演变规律,对农产品营销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农产品营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营销理念越来越先进、营销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引入了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开发和改良、品牌意识也逐渐增强,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营销观念落后、产品整体概念不强、营销渠道落后等问题。(4)对美国、日本、法国、荷兰四国农产品营销的典型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营销主体、营销结构、营销方式和营销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从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主体、推进农产品营销渠道交易方式创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的启示。(5)分析了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所具有的种植面积大且分散、生产规模经济和不可预测性强、用途多样性等特征。结合生产特征指出农产品营销的重点应放在质量分级和标准化、开发多种用途、拓展农产品的产业链上,营销策略的选择应主要为价格营销和关系营销。并依据营销策略的特征,构建了相应的营销评价指标体系。价格营销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质量分级和标准化的要求,并以桓台小麦的标准化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关系营销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拓展产业价值链的要求,论文对渠道成员间的冲突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的农产品关系营销运行机制。在分配机制的分析中,运用Shapley值对供应链间企业利润的分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考。(6)在总结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所具有的区域性、优势性、规模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此类产品的营销重点,分析了应选择的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此类农产品营销的评价指标体系。此类农产品营销的重点为:培育产品的差异性、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在营销要点的指导下,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应以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为主,产品营销应注重农产品的产业化营销、标准化营销和质量营销,并选取福鼎市白茶的营销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品牌营销应注重培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注重品牌的传播。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特征,品牌建设和培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博弈分析,并从行业介入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思路。(7)探讨了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征,鲜活性、易腐性、品质差异复杂性,提出了在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的营销要点、和营销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此类农产品的营销要点为:突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产品的安全性,并加快产品流通的速度,营销策略应主要突出绿色营销和渠道营销。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对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在渠道营销中,分析了对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运行目标、构成主体、设计原则和模式选择,并选取超大农业集团进行了案例分析。(8)从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加大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营销水平,改善农产品营销质量,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的对策。
二、肉禽蛋加工专利技术简介(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禽蛋加工专利技术简介(六)(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业模式概念 |
2.1.2 “互联网+畜牧”企业概念与发展阶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供应链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商业模式九要素分析模型 |
第3章 “互联网+畜牧”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状况 |
3.1 “互联网+畜牧”企业发展机遇与优势分析 |
3.1.1 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
3.1.2 国内经济形势良好 |
3.1.3 国民消费结构改变 |
3.1.4 互联网与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 |
3.2 “互联网+畜牧”企业主要商业模式 |
3.3 “互联网+畜牧”企业与传统畜牧企业商业模式比较 |
第4章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
4.1 YQ畜禽公司企业情况简介与发展历程 |
4.1.1 企业概况 |
4.1.2 YQ畜禽公司发展历程 |
4.1.3 YQ畜禽企业与互联网融合 |
4.2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九要素分析 |
4.2.1 价值主张 |
4.2.2 客户细分 |
4.2.3 渠道策略 |
4.2.4 客户关系 |
4.2.5 收益来源 |
4.2.6 核心资源及能力 |
4.2.7 关键业务 |
4.2.8 重要伙伴 |
4.2.9 成本结构 |
第5章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特色与存在问题 |
5.1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特色 |
5.1.1 高新技术支持 |
5.1.2 产业链体系完整 |
5.1.3 良好的政策环境 |
5.1.4 服务导向的运营理念 |
5.1.5 “互联网+”服务平台支撑 |
5.2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
5.2.1 渠道通路有待完善优化 |
5.2.2 客户细分有待加强,新客户开发力度不够 |
5.2.3 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定价偏低 |
5.2.4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升级不够 |
5.2.5 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意识不强 |
5.2.6 平台大而不强,平台推广有待加强 |
第6章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优化建议 |
6.1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目标及原则 |
6.2 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优化建议 |
6.2.1 保持创新优势,实现价值主张 |
6.2.2 完善渠道通路,加强管理创新 |
6.2.3 精确客户定位,优化客户关系 |
6.2.4 调整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 |
6.2.5 改善产品结构,扩大品牌战略 |
6.2.6 优化平台建设,加强推广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调研问题提纲 |
致谢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说明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2 研究假设 |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5 实证检验结论 |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3 研究假设 |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6 实证检验结论 |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5 实证检验结论 |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2 研究假设 |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5 实证检验结论 |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5.5 实证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
7.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荆门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益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荆门市125家龙头企业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荆门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
(一)三次产业平均利润、上缴税金及带动农户增收现状 |
(二)种植业平均净利润及带动农户能力方面优于其他一产行业 |
(三)食品制造业平均净利润及带动农户能力方面优于农副产品加工业 |
二、原因分析 |
(一)洪涝灾害、养殖业产能过剩及结构调整慢导致第一产业效益较低 |
(二)精深加工不够和管理不善导致第二产业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效益较低 |
(三)科技人才支撑不够导致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难 |
(四)政策扶持不精准导致转型升级困难 |
(五)缺乏区域品牌支撑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
三、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一)在第一产业发展上做好“特色”文章 |
(二)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做好“精深”文章 |
(三)在农业产业上做好“融合”文章 |
(四)在经营管理上做好“创新”文章 |
(五)在农产品品质上做好“品牌”文章 |
(4)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6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主要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
2.1.3 玉米种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特竞争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系统科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
3.4.1 技术差距 |
3.4.2 资源差距 |
3.4.3 规模差距 |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
4.3 DEA模型与方法 |
4.3.1 CCR模型 |
4.3.2 BCC模型 |
4.3.3 DEA-SBM模型 |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
4.4.1 DEA-SBM模型测算 |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
7.1.1 传统育种模式 |
7.1.2 现存问题 |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
7.2.2 现存问题 |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导师简介 |
(5)基于EBM模型的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文献综述 |
1.2.2 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特色与创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 技术创新效率理论 |
2.3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4 小结 |
3 福建农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
3.1 福建省技术创新基础资源的现状分析 |
3.1.1 主要年份技术活动主要基本情况 |
3.1.2 各类型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 |
3.1.3 技术市场基本情况 |
3.1.4 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各行业技术人员数 |
3.2 福建省农业及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概况分析 |
3.2.1 农业投入水平 |
3.2.2 农业产出水平 |
3.3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状况 |
3.4 小结 |
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投入要素分析 |
4.1.2 产出要素分析 |
4.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小结 |
5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 |
5.1 算法的选择 |
5.1.1 DEA分析法 |
5.1.2 EBM(Epsilon Based Measure)模型 |
5.2 数据收集 |
5.2.1 调查对象 |
5.2.2 数据收集 |
5.2.3 描述性统计 |
5.3 基于EBM模型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5.4 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1 剔除R&D经费占GDP比重投入要素 |
5.4.2 剔除R&D经费内部支出投入要素 |
5.4.3 剔除R&D人员全时当量投入要素 |
5.4.4 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云南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预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物流的概念及内容 |
2.2 农产品物流及蔬菜物流概述 |
2.3 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特征 |
2.4 蔬菜冷链物流需求界定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
3.1 通海县农村物流发展状况 |
3.2 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
3.3 通海县蔬菜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
3.4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概况 |
3.5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预测 |
4.1 预测方法选取及思路 |
4.2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预测 |
4.3 各指标预测结果汇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结果分析及建议 |
5.1 预测结果分析 |
5.2 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
B.1 |
B.2 |
B.3 |
B.4 |
B.5 |
(7)我国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税收调节与收入分配 |
二、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收入分配 |
三、间接税与居民收入分配 |
四、关于税制改革方向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税收调节居民节收入分配的理论演进 |
一、国家干预主义学说 |
二、自由放任主义学说 |
三、最优税收理论 |
第二节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 |
一、居民收入的实现环节 |
二、居民收入的使用环节 |
三、居民收入的积累环节 |
四、居民收入的转让环节 |
第三节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局限性 |
一、税收调节机制的时滞性 |
二、收入信息的完整程度 |
三、经济组织课税作用方向的不确定性 |
四、税收征管水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税收的累进性和再分配效应测度方法 |
第一节 税收的累进性测度方法 |
一、局部累进性方法 |
二、整体累进性方法 |
三、累进性的两个重要性质 |
第二节 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测度方法 |
一、横向公平的概念 |
二、税收的再分配效应分解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 |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历程和税收规模 |
一、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历程 |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规模和结构分析 |
第二节 分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 |
一、数据说明 |
二、收入分布类型选取 |
三、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和税收分布拟合 |
四、分项收入概率密度函数及其税收函数 |
五、分项收入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分解方法 |
六、分项收入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工薪所得税改革效果评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模型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三、MT指数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分析 |
四、工薪所得改革效果评价 |
第四节 行业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说明和描述 |
三、行业税前收入和税收状况分析 |
四、行业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及分解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城镇居民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第一节 我国间接税总量和结构分析 |
第二节 间接税与我国城镇居民税收负担 |
一、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城镇居民间接税税负分析 |
三、简要的结论 |
第三节 我国城镇居民间接税的累进性分析 |
一、间接税分税种累进性 |
二、间接税累进性比较 |
三、间接税累进性分解 |
第四节 我国城镇居民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实证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增值税“扩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第一节 增值税“扩围”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增值税“扩围”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比较分析 |
四、主要结论 |
第二节 “营改增”对服务业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 |
一、服务业税负变化的测度与分解 |
二、部分行业“营改增”对服务业税负的影响 |
三、全面“营改增”对服务业税负的影响 |
四、主要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与实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物流园区发展环境 |
2.1.1 物流园区外部发展环境 |
2.1.2 物流园区内部发展环境 |
2.2 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 |
2.2.1 物流园区的功能 |
2.2.2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 |
2.3 同业物流园区 |
3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
3.1 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3.1.1 自然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政策环境 |
3.2 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
3.2.1 财务环境 |
3.2.2 人力资源环境 |
3.3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SWOT分析 |
3.3.1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优势和劣势 |
3.3.2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机遇和挑战 |
3.3.3 物流园区功能定位SWOT矩阵分析 |
3.4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和功能设计 |
3.4.1 园区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 |
3.4.2 园区空间定位 |
3.4.3 园区主要功能区域 |
4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 |
4.1 园区功能区域划分原则 |
4.2 园区功能区块规模 |
4.3 园区功能区域关联性分析和位置 |
4.3.1 功能区域关联性分析 |
4.3.2 功能区位置 |
4.3.3 功能区域布局 |
5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实施对策 |
5.1 完善管理体制与组织机制 |
5.2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
5.2.1 平台建设 |
5.2.2 大型项目的推进措施 |
5.2.3 园区配套项目推进措施 |
6 结论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理论 |
一、企业战略 |
二、三种基本战略 |
第二节 现代化大农业的含义 |
一、现代化大农业的含义 |
二、现代化大农业相关概念 |
第三节SWOT矩阵分析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公司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B公司概况 |
第二节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 |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二、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 |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
四、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
第三节 B公司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基本属性的制约 |
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
三、公司化、集团化改造不到位 |
四、营销体系不合理 |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 |
六、企业融资压力较大,融资成本高 |
七、交通运输制约企业发展 |
八、人才结构不科学,缺乏高素质人才 |
第四节 B公司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并没有得到切实落实 |
二、土地承包制度不够完善 |
三、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
四、农田基本设施落后老化 |
五、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内外环境SWOT分析 |
第一节 B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集团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分析 |
第二节 B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B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构成 |
二、B公司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
三、B公司的发展及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三节 B公司内外环境SWOT分析 |
一、采用SWOT方法解析公司的战术战略位置 |
二、利用SWOT配比分析进行战略制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战略制定 |
第一节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二、优化产业布局规划 |
三、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
第三节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战略规划的主要策略 |
一、构建合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
二、构建专业化的现代化大农业服务体系 |
三、构建全方位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
一、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
二、完善B公司组织架构 |
三、建立有效管控机制 |
四、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 |
第二节 整合资源、打造专业化经营公司 |
一、整合营销资源 |
二、整合集团原粮仓储市场 |
三、整合第三方物流 |
四、打造外贸企业集团 |
五、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加快子公司产品研发与设计 |
第三节 建立一支过硬的企业经理人队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的供给逐年增长 |
1.1.2 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多元化 |
1.1.3 农产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 |
1.1.4 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2 农产品与农产品营销的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与交易特征 |
2.1.1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 |
2.1.2 农产品的交易特征 |
2.2 农产品的销售困境与营销突围 |
2.2.1 农产品的销售困境 |
2.2.2 农产品销售困境产生的根源 |
2.2.3 农产品的营销突围 |
2.3 农产品营销的内涵与目标 |
2.3.1 农产品营销的概念 |
2.3.2 农产品营销的特征 |
2.3.3 农产品营销的目标 |
2.4 农产品和农产品营销的分类依据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产品营销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农产品营销的演变历程 |
3.1.1 生产观念主导时期(建国初期~1970年末) |
3.1.2 推销观念主导时期(1980年初~1990年中期) |
3.1.3 营销观念主导时期(1990年末以来) |
3.2 农产品营销的演变规律 |
3.2.1 农产品营销理念越来越先进 |
3.2.2 农产品营销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
3.2.3 农产品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 |
3.3 农产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
3.3.1 农产品营销的现状分析 |
3.3.2 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经验与启示 |
4.1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典型模式 |
4.1.1 美国模式 |
4.1.2 日本模式 |
4.1.3 法国模式 |
4.1.4 荷兰模式 |
4.2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经验总结 |
4.2.1 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组织化 |
4.2.2 农产品营销结构的优化 |
4.2.3 农产品营销方式的多元化 |
4.2.4 农产品营销环境优化 |
4.3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
4.3.1 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主体 |
4.3.2 推进农产品营销渠道交易方式创新 |
4.3.3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 |
4.3.4 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
4.4 本章小结 |
5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5.1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与营销要点 |
5.1.1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5.1.2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要点 |
5.2 基于质量分级和标准化的农产品价格营销 |
5.2.1 通过降低营销成本获取价格优势 |
5.2.2 通过区别定价获得垄断利润 |
5.2.3 案例分析——以桓台小麦的标准化营销为例 |
5.3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 |
5.3.1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内涵 |
5.3.2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渠道冲突成因 |
5.3.3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的博弈分析 |
5.3.4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的运行机制 |
5.4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营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4.1 标准化评价指标 |
5.4.2 关系营销评价指标 |
5.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6.1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与营销要点 |
6.1.1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6.1.2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要点 |
6.2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产品营销 |
6.2.1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产业化营销 |
6.2.2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标准化营销 |
6.2.3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质量营销 |
6.2.4 案例分析——以福鼎市白茶的营销为例 |
6.3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区域品牌营销 |
6.3.1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
6.3.2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和维护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6.3.3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
6.4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营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4.1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 |
6.4.2 品牌营销评价 |
6.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7.1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特性与营销特点 |
7.1.1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特性 |
7.1.2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特点 |
7.2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
7.2.1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涵和特征 |
7.2.2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 |
7.2.3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实施 |
7.3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营销 |
7.3.1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运行目标 |
7.3.2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构成主体 |
7.3.3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设计原则 |
7.3.4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模式选择 |
7.3.5 案例分析——以超大农产品的营销为例 |
7.4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营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4.1 绿色营销评价指标 |
7.4.2 渠道营销评价指标 |
7.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8 强化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建议 |
8.1 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 |
8.1.1 加快农产品营销硬环境的建设 |
8.1.2 加快农产品营销的软环境建设 |
8.2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
8.2.1 完善农业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
8.2.2 促进农业企业更好的发挥技术推广的作用 |
8.2.3 加强对农业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与管理 |
8.3 增强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
8.3.1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
8.3.2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肉禽蛋加工专利技术简介(六)(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YQ畜禽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D]. 徐晓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荆门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益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荆门市125家龙头企业调查[J]. 丁建军,余海鹏. 荆楚学刊, 2019(03)
- [4]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5]基于EBM模型的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D]. 严立鹏.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6]云南通海县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预测与分析[D]. 崔晨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7]我国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D]. 罗刚飞.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5)
- [8]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区域划分与实施对策[D]. 高玉玲. 西安工业大学, 2015(02)
- [9]B公司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包瑞.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10]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D]. 于振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