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优质专用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蒋赟,张丽丽,薛平,王秀东[1](2021)在《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国内,从小麦面积和产量波动、生产区域分布、品种演变、小麦品质以及供需形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小麦产业发展特点,概括总结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给总量基本充足、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小麦品种由稳产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但存在小麦种植面积小而散、多品种混种普遍、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小麦产业在今后发展中应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落实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蒋赟[2](2021)在《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成品及半成品主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了主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小麦的品质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由于目前我国小麦多品种插花种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质量,使之无法满足加工要求。基于此,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而品种专业化生产即专种是实现“四专”的第一个环节,对于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户行为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风险分散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回顾;其次,利用宏观数据对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以及专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小麦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再次,聚焦小麦种植户这一微观主体,基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实地调研,对农户的小麦种植情况和品种选择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构建Multinomial Logit模型,从农户基本特征、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种植风险预期、农业服务四个方面对影响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品质要求还需进一步完善,高品质、高质量小麦供给仍需要靠进口来补充,小麦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小麦质量达标率较低,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程度相对较低,各省情况差异较大,河南的小麦种植规模较大,但品种专业化程度低于山东和河北。从调研情况来看,种植年限、种植作物种类数与小麦品种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地块数与专业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种植风险预期会显着影响农户的专业化种植行为;签订小麦收购订单或合同能显着促进麦农的品种专业化种植行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加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研究,提高小麦的质量和抗性,严格规范小麦种子审定标准,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和农田整治加快土地的均质化,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以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重视市场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制定小麦的供给政策,以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化的购销;在专种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后续的小麦的单品种收获和单品种储运,落实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小麦中介组织,形成中介服务体系。
刘锐,刘晶晶,王旭琳,吴桂玲,聂莹,黄家章,孙君茂[3](2021)在《安徽省亳州市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亳州市位于黄淮麦区,是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地市,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对安徽省至关重要,总结亳州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方法]文章通过对亳州小麦产业和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委托亳州市农业局和农业科学院组织主题为小麦生产和消费的座谈会,收集小麦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析小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结果]亳州市形成以优质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为主,弱筋小麦为辅的种植结构,2019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69%。现有规模化面粉企业28家,合计年加工小麦约200万t,消费当地近60%的小麦。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种植规模和专业技能不足""订单农业较少,小麦优质不优价""面粉企业规模较小,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少""产业链间的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结论]提出"构建大规模小麦加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研发优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培育区域品牌"等策略建议。
赵建华[4](2021)在《山东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以来,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当地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适应能力较强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分析了聊城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优势,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品种质量控制、推广完善的栽培配套技术、加快发展专用小麦深加工产业等发展建议,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产业链条的完整性。
赵荣兵,刘骏,吴放,杨洁,王金艳,皇甫忠杰,张晓静[5](2020)在《焦作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优质专用小麦的市场前景,然后分别从区域化布局、主导品种、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优质优价等方面,对焦作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做出了概述,最后针对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中存在的品种混杂、品质分离、配套栽培措施落实不到位、产销渠道不能有效衔接以及加工能力弱、附加值少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张承毅,吕建华,毛瑞喜,刘华荣,张良刚,文婷婷,李延坤[6](2020)在《山东省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文中认为调研组走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邹平市,针对优质小麦品种选育与利用、试验示范与生产推广、收储与加工企业案例分析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4个专题,分别邀请科研育种单位、相关部门、企业、良繁基地等负责人员,围绕山东省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基本摸清了当前山东省优质小麦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今后山东省稳步发展优质小麦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李明[7](2020)在《信阳市平桥区2019—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实施优质专用小麦示范种植,推广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平桥区优质小麦生产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平桥区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得到了提升,促进了改区的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单松松[8](2020)在《河南省滑县小麦种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粮之一,其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但市场上却出现了小麦买卖“两难”问题,导致了我国小麦出现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象。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小麦种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小麦供给侧不能适应需求侧的变化,引起了小麦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这就意味着,只要找到导致小麦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便可以解决我国小麦供给侧的适应性问题,进而使我国小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滑县位于我国小麦主产区,是我国小麦生产大县,笔者认为通过对滑县小麦种植结构优化的研究或许可以找到导致我国小麦供求关系不合理的原因。所以,笔者采用实地调研、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滑县小麦种植结构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滑县小麦种植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从农地结构、农资结构、劳动结构上看,存在要素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品种结构看,存在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占比过低的问题;从价值结构上看,存在着小麦优质不优价的问题。透过这些问题,笔者找到了造成种植结构问题的原因,即从经营主体上来看,在滑县小麦供给侧“小农”仍占主导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效应、集约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从土地制度看,“三权分置”的政策效果仍未完全发挥;从农业技术上看,小麦的育种、种植技术不足,导致优质小麦不能大规模推广;从市场来看,优质小麦不优价导致了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内在动力不强。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提升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打造小麦产业生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强化政策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着手才可以解决。笔者认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研究滑县小麦的种植结构的优化路径并予以系统总结、理论归纳和提炼升华,可以为我国小麦供给侧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样本,甚至可以为我国小麦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实践经验。本文的不足在于笔者立足滑县来试图推论全国可能会存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偏差,但是笔者会全面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看待问题,尽量避免一叶障目的情况。
李鹏龙[9](2020)在《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发展河南粮食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产业链作为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系,在新形势下粮食产业链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延津县作为产粮大县,拥有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链的基础优势,但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加工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延津小麦产业的不平衡发展,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产业优势,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延津县小麦产业链的优化对提升河南省粮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粮食产业链优化的相关概念、内涵和原则。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产业链的角度描述了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根据新时代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分析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法,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供应链理论、产业链优化理论及产业组织理论阐述了产业链优化的理论基础。并从生产、加工、销售、组织、品牌等方面分析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延津县小麦产业链的发展存在机械化水平不足、储运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不长、品牌价值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的具体路径,包括拓展产业链中间环节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小麦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链价值,建设小麦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链融合载体整合产业链。延伸、提升、整合产业链可以为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带来质量效益的提升。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渗透到小麦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创新发展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最后从组织形式、科技创新、全链思维、载体拓展、品牌建设方面提出了促进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的建议。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整合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各环节服务链条化,为延津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以实现小麦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利益分配优化,实现河南小麦产业发展的帕累托改进。
杭雅文[10](2020)在《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生产出的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专用小麦依靠进口。江苏作为红皮小麦的主要产区,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弱筋与中筋小麦是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本试验于2017年11月-2019年6月在海安市和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和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加工品质及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品质指标间、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旨在探索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与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为实现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将品质指标分类,筛选出对品质形成贡献较大的指标,在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乳酸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Profile,乳酸SRC)、蔗糖SRC、籽粒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饼干延展系数、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粉质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侧重于溶剂保持力和粉质仪参数;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粉质质量指数、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条总分和面条食味品质,指标侧重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2.弱筋小麦宁麦13面团韧性强于延展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饼干延展系数有所降低,稳定时间增加;高密度缓解了高氮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有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面团延展性强于韧性,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面条品质上升,稳定时间增加;中、高密度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条总评分有先增后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3.宁麦13全生育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上升,茎蘖成穗率下降,但当密度过大时,产量、穗数和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在中、低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增加,且以氮肥后移较大。扬辐麦4号随着密度的增大,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穗数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茎蘖成穗率表现为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有下降的趋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基本以5:1:2:2处理高于7:1:2:0处理。4.宁麦13实现优质高产,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90万/hm2、40-44粒、41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38-43%;孕穗期、开花期LAI在6.7-6.8、5.5-6.0;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10000-12200 kg/hm2、14400-18000 kg/hm2。扬辐麦4号获得优质高产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78-390万/hm2、45-46粒、43-47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40-44%;孕穗期、开花期LAI在5.5-6.3、4.8-5.3;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8700-11000 kg/hm2、13000-16000 kg/hm2。5.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以中等施氮量含量最高,氮肥后移高于氮肥前移处理,密度的增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分别于花后7天、花后14天、花后21天达到顶峰,且在240 kg/hm2施氮量的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宁麦13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茎鞘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扬辐麦4号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高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开花期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PEPC活性、SS活性有显着相关性。6.在本试验特定的气候与措施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225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
二、什么是优质专用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优质专用小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
1.1 小麦面积和产量稳步上升 |
1.2 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
1.3 小麦品种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 |
1.4 小麦品质强筋不强、弱筋不弱问题突出 |
1.5 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 |
2 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特点 |
2.1 美国小麦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
2.2 澳大利亚小麦质量高,注重市场需求 |
2.3 法国小麦标准化程度高,收购体系完善 |
3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小麦种植小而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
3.2 品种混种混收严重,影响小麦加工 |
3.3 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结构性过剩 |
3.4 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4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建议 |
4.1 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 |
4.2 落实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
4.3 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 |
4.4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5 结语 |
(2)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关于小麦产业发展的研究 |
1.5.2 关于小麦生长特性和加工特性的研究 |
1.5.3 关于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
1.5.4 文献评述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专业化 |
2.1.2 品种专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2.3 风险分散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 我国小麦生产基本情况及变化 |
3.1.1 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波动变化 |
3.1.2 我国小麦生产区域分布集聚变化 |
3.1.3 我国主产区小麦品质质量及变化 |
3.1.4 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变化及趋势 |
3.1.5 我国小麦主推品种演变情况 |
3.1.6 国内典型地区小麦品种专业化发展情况 |
3.2 我国小麦专业化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小麦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
3.2.2 小麦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3 小麦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 |
3.2.4 小麦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决策下小麦专业化生产分析 |
4.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
4.2 调研设计 |
4.3 农户及家庭基本特征 |
4.4 样本农户小麦生产情况 |
4.4.1 小麦种植基本情况 |
4.4.2 小麦品种数目与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
4.4.3 小麦收购订单签订情况 |
4.5 小麦品种选择情况 |
4.5.1 小麦品种选择数目 |
4.5.2 小麦品种选择原因 |
4.5.3 小麦品种知晓途径 |
4.5.4 小麦品种获得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5.1.2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预期变化 |
5.2 模型构建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安徽省亳州市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亳州市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
1.1 主栽小麦品种 |
1.2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模式 |
2 小麦加工消费发展现状 |
3 存在问题 |
3.1 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种植规模和专业技能不足 |
3.2 订单农业较少,小麦优质不优价 |
3.3 面粉企业规模较小,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少 |
3.4 产业链间的融合不够紧密 |
4 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
4.1 产量潜力 |
4.2 加工利用潜力 |
4.3 生产效益潜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4)山东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聊城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优势 |
1、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
2、地方政府部门重视 |
3、技术储备较好,科技素质较高 |
二、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1、专用小麦品种纯度普遍较差 |
2、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
3、加工能力普遍较弱 |
三、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措施 |
1、加强品种质量控制 |
2、推广完善的栽培配套技术 |
3、加快发展专用小麦深加工产业 |
(5)焦作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专用小麦的市场前景 |
2 产业化发展现状 |
2.1 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布局 |
2.2 优质专用小麦推广品种 |
2.3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 |
2.4 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优价 |
3 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3.1 存在品种混杂、品质分离现象 |
3.2 实际生产中缺少配套栽培措施 |
3.3 产销渠道不能有效衔接 |
3.4 加工能力弱、增值少 |
4 产业化发展建议 |
4.1 提高种子的纯度和质量标准 |
4.2 加强优质专用小麦基地的建设 |
4.3 加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链的打造 |
4.4 加强优质专用小麦精深加工能力 |
(6)山东省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小麦品种选育与利用 |
1.1 优质小麦的概念、类型与产区 |
1.1.1 优质小麦的概念、类型 |
1.1.2 山东省是全国优质小麦主产区 |
1.2 山东省优质小麦育种现状 |
1.2.1 山东省优质小麦品种审定情况 |
1.2.2 山东省推广的优质小麦品质情况 |
1.3 山东省优质小麦生产情况 |
1.3.1 1999—2006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提高 |
1.3.2 2009年至今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 |
1.3.3 山东省优质强筋小麦需求情况 |
2 优质小麦的展示示范与生产推广 |
2.1 加大优质小麦宣传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2.1.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推动小麦产业提质增效 |
2.1.2 企业积极引进优质小麦品种,多措并举推动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和产业融合 |
2.1.3 加大优质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精准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 |
2.1.4 加快新品种推广政策引导,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
2.2 加强培训、指导优质小麦生产、收购,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
2.3 建设适度规模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现优质小麦产业链共赢 |
2.3.1 建设稳固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
2.3.2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小麦品种 |
2.3.3 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
2.3.4 回收措施及加价原则 |
2.3.5 种植大户、合作社是发展优质小麦的中坚力量 |
2.3.6 完善优质小麦收购检验标准和措施 |
3 优质小麦收储与加工 |
3.1 山东省发展优质小麦产业的成功模式 |
3.1.1 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 |
3.1.2 优质小麦种子公司带动型 |
3.1.3 粮食收储龙头企业带动型 |
3.1.4 优质小麦产业园区带动型 |
3.2 取得的基本经验 |
3.2.1 龙头企业与培育优良品种相结合 |
3.2.2 规模化推进与订单农业相结合 |
3.2.3 粮食收储龙头企业与农户科学储粮相结合 |
3.2.4 生产加工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
3.2.5 优质麦加工企业与一产、三产相结合 |
3.2.6 政府与各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 |
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4.1 调研范围 |
4.2 分年度对优质小麦种植大户、普通小麦种植大户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4.3 分年度对优质小麦(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滨城区80个订单种植大户)、优质小麦(260个种植大户)、普通小麦(260个种植大户)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4.4 中裕公司滨城区80个订单种植大户种植面积情况 |
5 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与对策 |
5.1 优质小麦选育、产学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2 优质小麦生产推广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 |
5.3 企业在发展优质小麦产业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
(7)信阳市平桥区2019—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信阳市平桥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现状 |
1.1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政策 |
1.2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成果 |
1.3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订单现状 |
2 信阳市平桥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措施 |
2.1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
2.2 推进机制创新,落实目标责任 |
2.3 培育种植大户,建立示范档案 |
2.4 实施统一供种,保障单品种种植 |
2.5 搭建产销平台,实现订单全覆盖 |
2.6 组织成立联合体,形成规模效益 |
2.7 帮扶贫困农户,实施产业脱贫 |
2.8 开展田间管理,推广关键技术 |
2.9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
3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结论 |
(1)产业化是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出路。 |
(2)优惠政策支持是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动力。 |
(3)试验示范是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前提。 |
(4)产销对接是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桥梁。 |
(5)新型经营是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主体。 |
(8)河南省滑县小麦种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对优质小麦的研究 |
1.2.2 对小麦种植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经验总结法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种植结构优化 |
2.1.2 小麦品种结构 |
2.1.3 小麦品质 |
2.2 相关理论 |
2.2.1 粮食安全理论 |
2.2.2 产品供求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
3 滑县小麦种植现状 |
3.1 小麦种植总体状况 |
3.1.1 农业发展概括 |
3.1.2 小麦产业发展状况 |
3.2 小麦种植户种植经营情况 |
3.2.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
3.2.2 种植户划分与样本特征 |
3.2.3 生产要素配置结构 |
3.2.4 种植动力结构 |
3.2.5 产品结构与价值实现 |
4 滑县小麦种植经营问题及影响因素 |
4.1 存在问题 |
4.1.1 要素结构不合理 |
4.1.2 种植小麦动力不足 |
4.1.3 产品结构欠佳 |
4.1.4 价值实现尚待提升 |
4.2 影响因素 |
4.2.1 内在因素 |
4.2.2 外在因素 |
5 滑县小麦种植经营优化的对策建议 |
5.1 提升经营主体参与度 |
5.1.1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重 |
5.1.2 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水平 |
5.1.3 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
5.2 打造小麦供需新生态 |
5.2.1 三产联动,用需求倒逼种植结构优化 |
5.2.2 延链拓面,提升小麦附加值 |
5.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5.3.1 强化生产性服务 |
5.3.2 壮大经纪性服务 |
5.3.3 健全金融性服务 |
5.4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
5.4.1 “互联网”释放农业新动能 |
5.4.2 “智慧农业”保障小麦品质 |
5.5 强化政策和财政支持 |
5.5.1 强化政策支持 |
5.5.2 强化财政支持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四)创新之处 |
二、理论基础 |
(一)粮食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
1、粮食产业链的涵义及特征 |
2、粮食产业链优化的内涵与原则 |
(二)产业链相关理论基础 |
1、交易费用理论 |
2、产业组织理论 |
3、供应链理论 |
4、产业链优化理论 |
三、延津县小麦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一)延津县小麦生产现状 |
1、自育良种撬动小麦产业转型升级 |
2、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优质小麦生产基础 |
3、优质小麦连片种植确保小麦生产优势地位 |
(二)延津县小麦加工现状 |
1、小麦加工业生产能力提升 |
2、小麦产业产值不断提升 |
(三)延津县小麦销售现状 |
1、延津小麦优质优价助力产业链提升 |
2、订单模式拉动小麦产业链高效发展 |
3、期货模式助力小麦产业优化发展 |
4、延津县小麦品牌溢价效应明显 |
(四)全产业链发展成就小麦经济发展的延津模式 |
1、产业链雁阵布局壮大延津小麦产业 |
2、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方式 |
3、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衔接 |
四、延津县小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
(一)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不高 |
(二)加工环节产业链条短 |
(三)储运环节与专收专储不完全相适应 |
(四)原粮品牌优势利用不充分 |
五、促进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建议 |
(一)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
(二)大力培育本土小麦产业链龙头企业 |
(三)以科技创新促进小麦产业链加工环节提升 |
(四)建立不同等级小麦的分级收储和加工体系 |
(五)打通原粮品牌与食品品牌之间的堵点环节 |
(六)以全链思维促进小麦产业链整合 |
(七)以特色面包小镇建设促进产业融合载体发展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密肥组合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
1.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
1.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
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
3 密肥组合对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 |
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
5 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影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指标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籽粒蛋白质含量 |
1.3.2 籽粒硬度 |
1.3.3 籽粒容重 |
1.3.4 籽粒出粉率 |
1.3.5 面粉湿面筋含量 |
1.3.6 面粉溶剂保持力 |
1.3.7 面团粉质参数 |
1.3.8 面粉糊化特性 |
1.3.9 饼干品质 |
1.3.10 面条品质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指标筛选 |
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筛选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品质指标的栽培调控效应及指标间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籽粒蛋白质含量 |
1.2.2 籽粒硬度 |
1.2.3 籽粒容重 |
1.2.4 籽粒出粉率 |
1.2.5 面粉湿面筋含量 |
1.2.6 面粉溶剂保持力 |
1.2.7 面团粉质参数 |
1.2.8 面粉糊化特性 |
1.2.9 饼干品质 |
1.2.10 面条品质 |
1.2.11 吹泡仪参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
2.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的影响 |
2.1.1.1 溶剂保持力变异分析 |
2.1.1.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
2.1.1.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
2.1.1.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
2.1.1.5 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2.1.1.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1.1.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
2.1.2 密肥组合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的影响 |
2.1.2.1 溶剂保持力的变异分析 |
2.1.2.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
2.1.2.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
2.1.2.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
2.1.2.5 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2.1.2.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1.2.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
2.2 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2.2.1 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
2.2.2 中筋小麦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调控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茎蘖动态 |
1.2.2 叶面积指数 |
1.2.3 干物质积累量 |
1.2.4 产量及其结构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2.1.1 对弱筋小麦宁麦13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2.1.1.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
2.1.1.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1.1.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1.1.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1.2 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2.1.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
2.1.2.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1.2.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1.2.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不同品质水平下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
2.2.1 弱筋小麦宁麦13不同品质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结构特征 |
2.2.1.1 产量及其构成 |
2.2.1.2 群体茎蘖动态 |
2.2.1.3 叶面积指数 |
2.2.1.4 干物质积累量 |
2.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 |
2.2.2.1 产量及其构成 |
2.2.2.2 群体茎蘖动态 |
2.2.2.3 叶面积指数 |
2.2.2.4 干物质积累量 |
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2.3.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栽培技术 |
2.3.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茎鞘碳代谢特征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1 可溶性糖含量 |
1.2.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 |
1.2.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
1.2.4 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 |
1.2.5 茎鞘中葡萄糖、蔗糖含量 |
1.2.6 淀粉含量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密肥组合对茎鞘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 |
2.2 小麦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3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中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2.3.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变化 |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
2.3.3 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
2.4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鞘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5 密肥组合对小麦茎鞘葡萄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
1.2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途径 |
1.2.1 密肥组合对中筋与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及类型间差异 |
1.2.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
1.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
1.2.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征 |
1.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什么是优质专用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J]. 蒋赟,张丽丽,薛平,王秀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7)
- [2]小麦品种专业化生产及农户决策行为研究[D]. 蒋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安徽省亳州市小麦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刘锐,刘晶晶,王旭琳,吴桂玲,聂莹,黄家章,孙君茂.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 [4]山东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措施[J]. 赵建华. 农业工程技术, 2021(05)
- [5]焦作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研究[J]. 赵荣兵,刘骏,吴放,杨洁,王金艳,皇甫忠杰,张晓静.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2)
- [6]山东省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 张承毅,吕建华,毛瑞喜,刘华荣,张良刚,文婷婷,李延坤. 种子科技, 2020(22)
- [7]信阳市平桥区2019—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综述[J]. 李明.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9)
- [8]河南省滑县小麦种植问题研究[D]. 单松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9]延津县小麦产业链优化研究[D]. 李鹏龙.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10]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D]. 杭雅文. 扬州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