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Agent及其网络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俞洋[1](2019)在《基于服务感知的5G动态移动性管理方案设计》文中指出移动性管理是5G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移动终端的数量将成倍增加,如何高效地管理这些海量的移动终端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5G终端除了传统的智能手机,还有各种智能物联设备,它们对速率、延时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不尽相同,给5G移动性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论文研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根据终端类型或者业务需求的不同,能否实时更新的管理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感知的动态移动性管理方案SDMM。SDMM结合了网络切片技术以及移动边缘计算技术,设计了移动性管理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MM-NSSAI以及支持网络切片的切换管理流程,结合MEC的计算资源,分为位置记录、路径提取、特征生成以及服务感知四个模块,及相应的的工作流程;提出了一种基于质心目标CAM模型,用来模拟群组用户的移动同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移动预测;此外,提出了基于群组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和流星形动态跟踪区划分算法,并通过MATLAB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群组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可以降低低速群组用户的管理开销,而动态流星形跟踪区划分可以减少频繁的跟踪区更新所带来的额外开销。
陈艳华[2](2018)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互联网产品竞争异常激烈,服务提供商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用户对服务质量异常重视,应用服务厂商迫切需要有个渠道能反馈服务质量情况,期望通过服务情况反馈改进服务质量,增加产品竞争力。而互联网的应用数据信息非常庞大,传统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难以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使得网络应用服务质量如何监控成为当前网络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可以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服务安全的检测与分析工作,对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索,能够对网络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和检测,及时反馈风险和问题,从而加强互联网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促进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服务以及相关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和Internet技术进行有关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监控方面的分析,并且探讨了如今在网络的监控体系中的现状和不足之处,结合了海外以及国内有关于网络安全的现状探究和监控措施等方面的资料,描述了本篇论文的总体框架和简要说明了论述顺序。其次,本文重点阐述了有关网络应用和相关网络监控服务中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资料,并且结合文献对现在的网络应用的安全管理和运营维护工作做出了一些探讨。接着构建了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的系统模型,同时利用了Hadoop技术构建了一个大数据平台,并且对其进行了建模,在对网络应用服务异常行为检测模块和网络应用服务异常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进行设计后,完成了总体的设计工作,并对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系统进行了实现。最后,本文完成了其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系统的准确性。本文中设计的系统,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运转,还提供了丰富的安全分析场景,使企业能够获得内外部入侵检测、APT分析检测、业务操作违规检测等专门的安全场景分析,实用性强。在本文中设计的系统的帮助下,维护人员可以更加简便地完成维护工作,及时发现产品问题,完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袁龙强[3](2015)在《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居民拥有车辆数的飞速增加导致城市道路交通质量下降,交通事故率极度升高,因为报警不及时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对应急救援的压力愈加繁重。而我国现有的交通事故救援体系相对比较脆弱,在事故救援过程中,呼救不及时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救援效率不高,延误了伤者救援的时机从而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智能交通系统在当前城市交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根据城市的特点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升级,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系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是解决城市道路应急救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利用多Agent理论,对传统的事故救援辅助系统做了救援任务组织策略的研究,使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硬件系统可操作性提高,并在应急救援策略上应用并优化了合同网策略,使得辅助救援系统过程可控、高效。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目前的事故报警系统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电话报警或者视频监控而获知,在明确报警信息的获取是应急救援系统的不足之后,提出应用物联网系统,对STC89C52单片机进行开发,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的硬件系统,为系统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2)软件决策阶段主要采用多Agent的任务协商理论来进行,根据对多Agent理论的分析,提出构建车辆Agent的BDI(Belief-Desire-Intention,信念—愿望—意图)模型的构建方式,建立了多Agent应急救援模型,并引入合同网策略,将一个复杂的应急救援问题转化为以事故发生点为基准的现场救援任务的分配问题。(3)基于合同网的任务分配算法根据救援任务类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救援组织办法,分别建立基于合同网的现场区域救援算法,同时应用动态插值对合同网进行优化,提出基于动态调整优化的合同网算法来应对事故应急救援的突发状况。结合试验,对优化模型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方式进行对比,证明了辅助系统的有效性,能够对传统的交通事故救援方式起到补充作用。
王越超[4](2012)在《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高速传感器网络(MHWSN, Medium and High Rate WSN)是一种提供一定服务质量保障、网络节点异构、多种混合业务并存的新兴传感器网络。与传统传感器网络相比,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强,数据传输速率更高,可以实现视频监控、多元化信息采集与处理、复杂任务调度等应用。区别于传统传感器网络的节能设计目标,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兼顾节能的同时,还要向用户提供-定服务质量保障的服务。由于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存在多速率、多种类的混合业务,不同业务有不同的QoS需求,造成了节能与提高服务质量标准的矛盾问题、公平性与服务优先级的矛盾问题、多QoS约束要求的取舍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协议栈的各层开展服务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本文从网络协议栈的不同层次对服务质量保障技术进行了探索,重点研究了提供QoS支撑的时间同步与数据融合算法,QoS敏感的路由协议与传输层协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时间同步算法研究,时间同步算法是提供QoS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本文分析了异构节点的频率漂移估计与同步过程,研究了单个广播域和多个广播域的同步算法。(2)QoS路由协议研究,根据QoS指标对网络服务进行区分,研究了多QoS约束下的高效节能路由协议。(3)数据融合算法研究,分析了区分服务的移动代理数据融合过程,研究了以提高QoS为目标的移动代理路径规划算法。(4)可靠的传输层协议研究,分析了传输层的可靠传输要求,研究了传输层的拥塞控制算法。本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邻居节点在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异构环境中同步误差增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按需二次RBS(参考节点广播同步,Reference Broadcast Synchronization)同步算法。该算法采用RBS策略,首先为同步过程单独建立同步路由表,从而建立了分簇结构下的同步广播域,然后根据同步精度需要对节点对进行二次RBS同步,使广播域内部分兴趣节点保持精确同步。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事件区域节点间的同步精度。(2)针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多业务共存与多QoS约束条件下,寻找最优QoS路径的旅行商问题,提出了一种区分服务和优先级保证的QoS路由协议。利用蚁群优化算法进行QoS路径探索,设计了区分服务的人工蚂蚁为各类服务寻找QoS路由,设计了反向抑制机制提供优先级保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QoS敏感,能够在保证高优先级服务的同时,满足不同服务的QOS要求。(3)针对移动代理数据融合的最优迁移路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效益测度与能量代价混合的梯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小梯度来选择移动代理迁移的下一跳节点,梯度的计算综合考虑了了对下一跳候选节点的信息效益测度估计和能量代价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降低能耗并提高移动代理的融合效率。(4)为了向高优先级服务提供高可靠性保障和避免拥塞,提出了一种优先级区分和可靠性保证的传输层协议。该协议通过综合考虑数据包的端到端延时、存储区状况和队列延时来检测拥塞,采用基于优先级的存储转发和分组丢弃策略,来保证高优先级数据的端到端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提高了网络吞吐量。
宋智[5](2010)在《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ESDSR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Ad Hoc网络是一种不依赖于固定基础设施的移动网络,在这个网络模式中,移动节点既是主机也是路由器,它是完全自组织、自适应的由无线节点组成的新型网络。无论是在军事、抢险,还是远程教育方面对Ad Hoc的研究和应用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Ad Hoc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其网络应用中体现着其优越性、高效性、鲁棒性和抗毁性。但是,Ad hoc网络也存在一些其它特点,如有限的能量、带宽和安全性等问题,因此,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比较困难。本文对Ad Hoc网络中的动态源路由协议(DSR)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其基于跳数的路由自动缩短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可能选择传输质量较差的路径、容易造成断链的路径、容易选择擦边节点等问题导致整个网络性能下降。本论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ESDSR。在动态源路由(DSR)协议的基础上,添加了Hello消息,创建邻居节点表,用于邻居节点之间计算传输成功率,进而计算节点之间数据包传输所需传输次数的期望ETT。在ESDSR路由自动缩短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跳数是最小的,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保证数据包的传输次数是最少的。新的路由协议保证路由自动缩短选择优质的路径,具有更强的健壮性和高效性,能够从整体上提升移动Ad Hoc网络的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ESDSR路由协议,并且在对NS2网络仿真软件扩展的基础上实现了ESDSR路由协议的模拟仿真。最后,将ESDSR路由协议的仿真数据与源动态路由(DSR)协议的仿真数据从数据包递交率和端到端延迟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从实验数据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ESDSR在数据包递交率和端到端延迟方面是优于DSR路由协议的。
张建伟[6](2010)在《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益增加的网络用户数量、多家乡(多归属)接入设计、流量工程以及策略路由等原因,使得网络路由表规模在过去的几年中急剧增大,导致互联网路由与寻址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可扩展问题。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IP地址的语义过载,即在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中,IP地址既代表一个合法的互联网用户身份,又标识用户终端在网络中的位置,承载双重语义信息。同时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移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移动IP的出现,使互联网对移动性的支持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由于IP地址双重身份一直制约移动IP相关技术性能的提升,网络身份与位置标识的分离成为解决互联网中的路由扩展性、移动性支持、安全性等问题的重要基础,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技术成为当前互联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研究工作依托于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该项目提出了一体化可信网络模型,通过引入接入标识和交换路由标识来实现身份和位置的分离。接入标识代表终端的公开身份信息,而交换路由标识代表终端的位置信息;通过身份标识与位置标识的分离映射机制克服传统互联网中由IP地址双重身份带来的种种问题,能够满足新业务对多种接入方式、路由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实现网络一体化并为用户提供普适服务。身份与位置分离映射机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身份和位置标识之间映射信息的高效解析。本论文针对映射信息解析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解决大规模标识映射信息表项的分布式存储、快速查询、映射关系快速更新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的初始设计思路,对IP地址既代表用户的身份又标识其网络位置的双重属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映射表项活跃特性的三态多层级分布式映射体系NISMA(Network Identifiers Separating and Mapping based on Activity)来实现网络身份标识与接入位置标识的分离映射。该体系将解析架构分为动态时变层、亚稳态汇聚层和稳态冗余层。描述了NISMA的基本原理,设计了映射信息的生成、扩散和更新流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映射体系是合理的。2、针对NISMA中亚稳态汇聚层标识映射存储问题,基于路由标识(RLOC)空间的层次化可汇聚特点,提出了一种具有网络位置感知能力的标识映射信息存储算法(N3-Chord),设计出网络位置感知的分布式HASH表(NLA-DHT);NLA-DHT选择的映射信息存储位置与网络节点所分配的节点标识之间具有良好的网络拓扑位置一致性,相应地基于NLA-DHT设计的N3-Chord算法具有更好的查询性能,同时满足标识映射存储对网络故障的容错性要求。3、为了进一步提高映射表项的查询效率,针对动态时变层的映射表项查询优化问题,从标识分离映射网络通信行为的双向交互特性出发,提出一种通信对端对源端标识映射查询行为的定向推送预取策略。同时,基于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标识映射信息重用的概率,提出一种基于标识映射信息生命期的自适应缓存管理算法MRPP,使占网络流量90%的分组都可以通过ASR缓存查找完成映射关系查询,不用到Chord环中节点(映射服务器)进行查找,提高了算法的性能。4、由于实现了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的分离,终端移动切换势必会引起映射表项的更新,为了使更新机制更好地支持终端移动性,提出了一种逆向路由重定向无缝切换方法(RRDSS)。在该方法中,由终端移动到的新ASR向原ASR发送路由重定向消息,该消息会由原ASR根据移动节点的连接信息,向目的节点进行逆向回溯,发送给沿途的节点进行重定向,直到到达原ASR和新ASR的最近公共前继路由器终止。分析表明,该方法切换时延可以满足一体化网络环境下网络实时应用的要求,终端移动节点对这一过程没有感知,能够实现基于NISMA机制的移动终端的快速切换,满足了无缝切换的网络性能需求,大量节省了系统无线接入资源。本论文针对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解析提出了基于映射活跃特性的网络标识分离映射体系NISMA,在此基础上提出的N3-Chord映射信息存储算法、定向推送的预取策略、MRPP缓存管理算法、逆向路由重定向的快速切换方法,有望对新一代信息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刘庆俞[7](2010)在《基于时间核查和信任度的移动代理安全方案》文中指出移动代理是一种可以在网络中进行自主异步传输的程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移动代理的移动特性,使得移动代理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这也阻碍了移动代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因此,移动代理的安全性研究成了相关学者关注的热点。移动代理在迁移过程中执行任务,保护移动代理免受恶意主机的攻击是移动代理系统独有的安全问题,也是移动代理系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源主机派出代理到网络节点,代理需要把自身携带的相关代码、数据和状态暴露给路由主机。移动代理是在不完全信任主机的情况下与其进行交互。于是,恶意主机便可以对移动代理的关键数据信息进行修改或者删除,对代理进行入侵,造成危害。要使移动代理系统安全运行,理想的状况是代理与所运行的环境和平台之间达到一种完全信任的状态。要达到这种理想状况,必须提供一种机制来检测和评价各节点主机的可信任度。传统的访问控制策略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在研究现有典型移动代理安全策略的基础之上,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间核查和信任模型的移动代理安全方案。方案引入了信任度概念,在移动代理迁移之前,源主机选择符合条件的信任度相对较高的主机组成代理的静态路由节点,从而降低了代理遭受恶意主机入侵的可能性。在信任模型中,文章重点讨论了信任的定义、信任的存储和查询、可疑推荐的修正、反馈信任、信任更新以及信任的时间衰减性质等。通过信任机制,加强了移动代理的动态安全性。考虑到信任机制的主观性,主机的信任度高,并不能保证程序能够完全顺利地执行,要在攻击发生后尽可能早地检测出恶意主机,并做出反应,文章还采取了时间核查技术。源主机对移动代理发回的时间信息进行检查,确定恶意主机。文章还对移动代理安全方案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泓坤[8](2008)在《基于MAS技术的医疗诊断系统协作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诊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应用系统,多Agent技术引入到医疗诊断是当前分布式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化为多个由单Agent可以解决的简单的小问题,通过这些Agent的协作解决超出单Agent能力的复杂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研究多Agent协作理论,利用Agent及MAS在自治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异性能,建立医疗诊断系统平台上多Agent的协作模型,并在Repast.NET环境下验证多Agent协作模型的有效性。尽管关于多Agent交互协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包括Sycara提出的以劳资谈判为代表的协商理论,Kraus提出的最佳平衡理论以及Jenning的基于协商中思维状态变迁的联合承诺理论以及由R.Smith等人提出的应用广泛的传统合同网理论等,但是协作模型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在学习多Agent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参考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MAS多种常用的协作方法,如FA/C法、联盟形成法、部分全局规划法和传统合同网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针对传统合同网模型通信开销大、资源占有率高、忽略Agent之间的矛盾和忽略Agent决策的历史信息等缺点,引入社会合作中的关系网概念,提出采用构造三叉完全平衡关系树对多Agent社会进行组织联盟,改进和扩充了合同网中的协商策略,引入合作因子和淡忘因子改进Agent的信任度以适应Agent能力和环境的动态变化,最后在Repast.NET环境下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基于MAS医疗诊断系统提供一个有效协作模型。
巩兰杰[9](2008)在《基于人工股市建模的价格泡沫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泡沫是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现象,对价格泡沫的研究实质上也是对股票价格的研究。然而,大量研究证明,股票市场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存在着许多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此外,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时间短,且处于转型阶段,难以进行实证研究。为了克服以上困难,本文借鉴行为金融学和实验金融学的研究成果,采取了一条新近流行的研究思路,即采用西方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的计算金融学方法,进行模拟仿真研究。首先利用Java软件开发平台Eclipse3.1,本文设计开发了与中国股票市场结构一致的基于订单簿的双向竞价人工股票市场(CASM)。仿真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CASM能够再现股市中收益率尖峰厚尾分布、长记忆的特征和显着的GARCH效应等特征。CASM的开发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者行为、市场机制设计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基础仿真平台。接下来,本文在构建的人工股市平台上,对技术交易者比例、交易者非理性行为、机构投资者持股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四个因素对股市泡沫的影响进行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价值交易者和技术交易者数量相等或者差别不是很大时,市场没有出现泡沫;技术交易者数量远大于价值交易者数量时,股票价格出现泡沫。(2)当市场中存在过度自信的技术交易者时,成交价格会偏离基础价值,且过度自信程度越大的交易者对成交价格的影响力越大。(3)进行技术分析预测的损失厌恶交易者能使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且多重非理性投资偏好比单一的非理性偏好对价格的影响更大。(4)机构投资者投资比例受限制时,股票市场易于产生泡沫;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不受限制时,他们能够通过借入无风险资产,增大自己对价格影响,有效避免大的泡沫产生。(5)在事前信息不对称市场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扩散和利用,与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相比较,事前信息不对称市场出现了更大的价格泡沫。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学,把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扩展到更接近实际的情况,而此时传统金融理论可能变得不再有效。不过,本文中的模型还只是实现了真实决策策略和现实环境一小部分的仿真。把很多其他非理性的决策策略和更复杂的真实环境考虑到模型中,是我们将来进一步要继续研究的工作。
黄凤鸣[10](2007)在《ARM DIS系统软件设计及其网络应用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在传统DIS(数字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ARM7TDMI系列微处理器S3C44B0X为核心,设计了基于手持式应用的ARM DIS。文章围绕ARMDIS核心部件的设计展开讨论,研究了仪器系统的硬件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底层驱动函数和应用程序。通过分析ARM DIS的应用前景,阐明了其网络化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了ARM DIS两种组网模式及实现方案。该课题从ARM DIS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方法,设计了硬件电路,并介绍了ARM DIS的软件开发流程,详细阐述了系统启动程序、驱动函数和应用程序编写流程和方法,并通过两个典型的测量实例来验证。论文主要是针对ARM DIS的网络化研究,考虑到在操作系统下搭建网络的方便性,我们从μClinux操作系统角度分析研究了仪器系统的移植过程、移植方法。根据ARM DIS的自身特点和使用方式,设计了两种组网方式:基于以太网技术组建局域网和基于GPRS技术组建无线网。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组网方式原理、硬件图,以及在μClinux下如何编程实现,最终得出实验结果,确定网络模型。本文所述的ARM DIS网络模型简单易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移动Agent及其网络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Agent及其网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服务感知的5G动态移动性管理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5G框架下的移动性管理 |
2.1 5G移动通信技术 |
2.1.1 5G系统架构 |
2.1.2 网络切片技术 |
2.1.3 移动边缘计算 |
2.2 移动性管理概念 |
2.2.1 切换管理 |
2.2.2 位置管理 |
2.3 节点移动模型 |
2.3.1 单体移动模型 |
2.3.2 群组移动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群管理的移动预测模型 |
3.1 CAM群移动模型 |
3.1.1 多终端的协同性 |
3.1.2 群组移动模型的建立 |
3.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预测 |
3.2.1 线性拟合算法 |
3.2.2 群质心位置预测 |
3.3 预测准确性测试 |
3.3.1 移动场景设置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服务感知的动态移动性管理设计 |
4.1 SDMM管理策略的建立 |
4.1.1 SDMM总架构和决策流程 |
4.1.2 终端类型及网络状态分类 |
4.1.3 移动网络切片管理 |
4.1.4 基于MEC的用户感知 |
4.2 群管理策略及动态跟踪区 |
4.2.1 基于GMS的群管理模型 |
4.2.2 流星形动态跟踪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设计与性能对比 |
5.1 单体管理与群管理 |
5.1.1 仿真参数设置 |
5.1.2 仿真结果分析 |
5.2 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 |
5.2.1 仿真参数设置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简介 |
2.1 大数据和大数据平台技术 |
2.1.1 大数据采集技术 |
2.1.2 大数据存储技术 |
2.1.3 大数据实时数据处理技术 |
2.2 网络安全机制及技术措施 |
2.3 互备机制 |
2.4 分布式技术 |
2.5 Agent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分析 |
3.1.2 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系统总体设计 |
3.2.1 大数据系统总体建设原则 |
3.2.2 系统总体构架 |
3.2.3 大数据平台的总体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应用服务异常行为检测模块设计 |
4.1 基于配置信息的外部检测设计 |
4.1.1 配置信息 |
4.1.2 检测算法 |
4.1.3 外部检测子系统设计 |
4.2 基于代理的内部检测设计 |
4.2.1 功能设计 |
4.2.2 统一通讯协议 |
4.2.3 内部检测子系统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应用服务异常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5.1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
5.1.1 数据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
5.2 异常行为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2.1 数据处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
5.3 异常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5.3.1 异常数据统计计算 |
5.3.2 异常趋势分析 |
5.3.3 异常统计概况分析 |
5.3.4 异常日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展示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基于SSH的系统架构的实现 |
6.1.1 Struts、Spring和Hibernate的结合 |
6.1.2 基于SSH的系统架构实现 |
6.2 基于ECharts的动态统计图表绘制技术的实现 |
6.2.1 使用ECharts控件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 |
6.2.2 利用AJAX技术实现图表的动态绘制 |
6.3 展示系统界面效果实现 |
6.3.1 系统登录 |
6.3.2 系统权限管理 |
6.3.3 网络应用APP版本监控 |
6.3.4 运营商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 |
6.3.5 区域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 |
6.3.6 网络应用SDK版本监控 |
6.3.7 网络应用系统版本监控 |
6.4 展示系统测试 |
6.4.1 测试准备 |
6.4.2 系统测试要求与指标 |
6.4.3 测试过程 |
6.4.4 测试结果 |
6.4.5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的硬件架构 |
2.1 车载设备的硬件架构 |
2.2 交通服务中心的硬件架构 |
2.3 硬件实验及数据传输测试 |
3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的多Agent建模 |
3.1 车辆Agent的BDI模型 |
3.1.1 多Agent理论概述 |
3.1.2 车辆Agent的BDI模型 |
3.2 基于Agent的资源寻优模型 |
3.3 基于多Agent的现场救援任务分配策略 |
3.3.1 基于合同网的救援任务分配机制 |
3.3.2 应急救援Agent建模 |
3.3.3 基于合同网的应急救援算法 |
3.3.4 多Agent之间救援信息的交互 |
3.3.5 基于动态调整的合同网优化算法 |
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4.1 仿真坏境介绍 |
4.2 基于动态调整的合同网优化算法的现场区域救援策略仿真 |
4.2.1 实验地图与事故点信息选取 |
4.2.2 基于合同网的现场区域救援模型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同步算法研究 |
1.2.2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提供QoS保障的路由协议研究 |
1.2.3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
1.2.4 中高速传感器提供QoS保障的传输层协议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同步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问题分析 |
2.3 节点间相对时钟偏差的估计 |
2.3.1 相对时钟偏差的理论分析 |
2.3.2 频率漂移估计 |
2.4 按需二次RBS同步算法 |
2.4.1 广播域内的同步 |
2.4.2 多广播域范围内的网络同步 |
2.4.3 同步过程描述 |
2.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2.5.1 算法开销讨论 |
2.5.2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提供QoS保障的路由协议研究 |
3.1 引言 |
3.2 网络模型与区分服务设计思想 |
3.3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QoS路由问题建模 |
3.4 具有反向抑制的蚁群优化路由算法研究 |
3.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
4.1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的移动代理算法 |
4.1.1 问题概述 |
4.1.2 基于移动代理的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框架与数据库接口 |
4.1.3 不同类型移动代理的工作过程及聚合函数定义 |
4.1.4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过程 |
4.1.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2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移动代理路径规划算法 |
4.2.1 移动代理路径规划问题分析 |
4.2.2 基于信息效益测度与能量代价混合的梯度计算方法 |
4.2.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QoS保障的传输层协议研究 |
5.1 引言 |
5.2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的可靠数据传输 |
5.2.1 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传输层协议的设计要求 |
5.2.2 本文讨论的可靠性传输范畴 |
5.3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拥塞控制算法 |
5.3.1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的拥塞模型 |
5.3.2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拥塞控制算法 |
5.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ESDSR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Ad Hoc网络国内外研究、应用及展望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无线Ad Hoc网络技术的研究 |
2.1 移动Ad Hoc网络的概念和特点 |
2.2 移动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要求 |
2.3 移动Ad Hoc路由协议的分类 |
2.4 DSR路由协议研究 |
2.4.1 DSR路由协议的路由发现 |
2.4.2 DSR协议的路由维护机制 |
2.4.3 DSR协议的优缺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 |
3.1 基于跳数的路由自动缩短 |
3.1.1 基于跳数的路由自动缩短 |
3.1.2 主动路由应答表(Gratuitous Route Reply Table) |
3.1.3 基于跳数的路由自动缩短机制分析及改进 |
3.2 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ESDSR |
3.2.1 ESDSR协议中的参数ETT(Expected Transmission Times) |
3.2.2 ETT参数的计算推理 |
3.2.3 Hello消息的实现 |
3.2.4 基于ETT路由自动缩短过程 |
3.2.5 源路由外节点的路由缩短 |
3.3 ESDSR路由协议中的选项结构 |
3.3.1 ESDSR选项头的固定组成部分的格式 |
3.3.2 ESDSR路由请求消息RREQ |
3.3.3 ESDSR求路径ETT的RouteETT消息 |
3.3.4 ESDSR路由应答消息 |
3.3.5 ESDSR路由错误消息 |
3.3.6 ESDSR应答消息 |
3.3.7 ESDSR源路由选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ESDSR路由协议在NS2中的实现 |
4.1 NS2网络模拟平台 |
4.1.1 NS2简介 |
4.1.2 NS2的类体系结构及主要组件 |
4.1.3 NS2网络模拟的方法和步骤 |
4.1.4 NS2的无线模块 |
4.2 ESDSR协议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ESDSR的总体功能模块 |
4.2.2 网络节点发送数据包 |
4.2.3 网络节点接收数据包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及结果分析 |
5.1 仿真场景介绍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节点最大移动速度 |
5.2.2 节点间歇停留时间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解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3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3.1 网络标识分离映射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2 总结与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映射活跃特性的标识分离映射体系 |
2.1 一体化网络中网络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模型 |
2.2 基于映射活跃特性的多层级分布式映射体系 |
2.2.1 设计思想 |
2.2.2 映射体系的基本内容 |
2.3 多级分布式解析系统中的相关消息及主要流程 |
2.3.1 相关消息 |
2.3.2 映射体系的基本流程 |
2.4 NISMA 映射体系的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位置感知的DHT 映射信息存储算法 |
3.1 映射信息存储问题分析 |
3.1.1 问题分析 |
3.1.2 研究现状 |
3.2 网络位置感知的DHT 存储算法 |
3.2.1 设计思想 |
3.2.2 网络位置感知DHT(NLA-DHT) |
3.2.3 N3-Chord 模型 |
3.2.4 N3-Chord 环算法 |
3.3 性能分析 |
3.3.1 理论分析 |
3.3.2 仿真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映射信息生命期的映射查询优化机制 |
4.1 问题分析 |
4.2 研究现状 |
4.3 基于映射信息生命期自适应缓存管理算法 |
4.3.1 设计思想 |
4.3.2 会话生命周期自适应的缓存空间划分 |
4.3.3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标识重用概率预测 |
4.3.4 算法总体流程 |
4.4 算法性能分析 |
4.4.1 基于缓存的查询优化性能分析 |
4.4.2 MRPP 缓存管理算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NISMA 的移动切换技术研究 |
5.1 问题分析 |
5.2 研究现状 |
5.2.1 移动通信网络快速切换技术 |
5.2.2 互联网中移动IP 切换技术 |
5.2.3 分析与总结 |
5.3 逆向路由重定向的无缝切换机制 |
5.3.1 基于逆向路由重定向的无缝切换思想 |
5.3.2 移动性检测 |
5.3.3 标识映射信息更新 |
5.3.4 基于逆向路由重定向的无丢包流量偏转 |
5.4 性能分析 |
5.4.1 理论分析 |
5.4.2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本文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附录A 简略符号注释表 |
(7)基于时间核查和信任度的移动代理安全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移动 Agent 及密码学相关知识 |
2.1 移动 Agent 及其相关技术 |
2.1.1 移动Agent 概念 |
2.1.2 移动Agent 体系结构 |
2.1.3 移动Agent 关键技术 |
2.2 移动 Agent 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
2.2.1 移动Agent 系统的安全需求 |
2.2.2 移动Agent 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
2.3 密码学相关理论 |
2.3.1 对称密钥体制 |
2.3.2 非对称密钥体制 |
2.3.3 数字签名技术 |
2.3.4 散列函数 |
2.3.5 数字信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信任模型简介 |
3.1 Beth 信任度评估模型 |
3.2 基于模糊逻辑的信任模型 |
3.3 基于 EigenRep 算法的信任模型 |
3.4 基于主观逻辑的信任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间核查和信任度的移动代理安全方案 |
4.1 信任关系 |
4.1.1 信任概念 |
4.1.2 信任分类 |
4.1.3 信任合成 |
4.2 信任管理 |
4.2.1 信任信息的存储 |
4.2.2 信任信息的查询 |
4.2.3 推荐信任及其修正 |
4.2.4 推荐反馈信任 |
4.2.5 信任更新 |
4.2.6 初始节点的信任设置 |
4.2.7 信任的时间衰减特性 |
4.3 时间核查方案 |
4.4 安全方案性能分析 |
4.4.1 安全性分析 |
4.4.2 精确性分析 |
4.4.3 系统开销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实验和系统的实现 |
5.1 模拟实验 |
5.1.1 信任合成 |
5.1.2 恶意推荐行为 |
5.1.3 节点不诚实行为 |
5.2 开发平台简介 |
5.2.1 IBM Aglet 介绍 |
5.2.2 Java 相关技术简介 |
5.3 系统设计 |
5.3.1 模型设计概述 |
5.3.2 模型中关键数据结构设计 |
5.3.3 模型的逻辑结构设计 |
5.3.4 模型中关键模块的设计 |
5.4 系统的改进和实现 |
5.4.1 系统的改进 |
5.4.2 系统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8)基于MAS技术的医疗诊断系统协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2 Agent和多Agent系统 |
2.1 Agent的概念与特性 |
2.2 多Agent系统 |
2.3 Agent与对象 |
3 多Agent协作机制 |
3.1 多Agent协作的基本概念 |
3.2 多Agent协作的目的 |
3.3 多Agent协作的方式 |
3.4 多Agent协作方法 |
3.5 多Agent通信 |
4 扩展合同网模型 |
4.1 传统合同网模型 |
4.2 合同网模型工作过程 |
4.3 合同网模型与医疗诊断系统 |
4.4 社会关系网模型 |
4.5 基于关系网的改进合同网模型 |
5 仿真实验与评价 |
5.1 Agent仿真平台 |
5.2 数据的准备 |
5.3 结果与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1 Agent仿真工具 |
附录 2 Repast包 |
(9)基于人工股市建模的价格泡沫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6 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股票市场的复杂性 |
2.1.1 股票市场的演化本质 |
2.1.2 股票市场是复杂适应系统 |
2.2 股市泡沫理论综述 |
2.2.1 股市泡沫理论 |
2.2.2 泡沫的测量方法 |
2.2.3 泡沫及对股市的影响 |
2.3 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学综述 |
2.3.1 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学简介 |
2.3.2 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学建模方法 |
2.3.3 基于Agent计算金融学模型 |
2.3.4 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学与已有研究方法的区别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gent双向竞价人工股市设计与Java实现 |
3.1 圣塔菲人工股市概述 |
3.1.1 ASM系统结构 |
3.1.2 系统运行 |
3.1.3 运行结果 |
3.2 双向竞价人工股市的建模 |
3.2.1 人工股市环境设定 |
3.2.2 Agent模型 |
3.3 基于Agent的开发软件介绍 |
3.4 双向竞价人工股市的设计与实现 |
3.4.1 主程序的开发简述 |
3.4.2 订单簿的开发流程设计 |
3.5 仿真模型的运行及结果 |
3.5.1 模型的运行 |
3.5.2 仿真结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 技术交易者比例对泡沫的影响仿真研究 |
4.1 交易者行为建模 |
4.2 人工股市仿真及结果分析 |
4.2.1 只存在价值交易者 |
4.2.2 价值交易者和价值交易者的比例相等 |
4.2.3 技术交易者比例远大于价值交易者 |
4.3 小结 |
第五章 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对泡沫影响仿真研究 |
5.1 影响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 |
5.2 过度自信与损失厌恶交易者模型设定 |
5.2.1 过度自信交易者模型 |
5.2.2 损失厌恶交易者模型 |
5.3 人工市场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1 过度自信交易者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2 损失厌恶交易者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对泡沫影响仿真研究 |
6.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理论 |
6.1.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价波动研究 |
6.1.2 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理论 |
6.2 人工市场仿真及结果分析 |
6.2.1 所有交易者投资受限制 |
6.2.2 少量机构投资者没有投资限制 |
6.3 小结 |
第七章 信息不对称对股市泡沫的影响仿真研究 |
7.1 有效市场理论与理性预期理论 |
7.1.1 理性预期均衡理论 |
7.1.2 有效市场假说 |
7.2 人工市场仿真及结果分析 |
7.2.1 信息对称股票市场仿真实验 |
7.2.2 信息不对称股票市场仿真实验 |
7.2.3 信息结构对市场泡沫影响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订单簿类主要代码 |
(10)ARM DIS系统软件设计及其网络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DIS的应用背景及意义 |
1.2 ARM DIS系统的网络化 |
1.3 本课题所做工作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ARM DIS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2.1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 |
2.1.1 嵌入式系统设计过程 |
2.1.2 系统设计的形式化方法(UML语言) |
2.2 ARM DIS(仪器系统)的硬件结构 |
2.2.1 基本系统(核心)电路设计 |
2.2.2 扩展电路设计 |
2.3 ARM DIS系统的软件设计 |
2.3.1 无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
2.3.2 ARM DIS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2.4 应用程序实例 |
2.4.1 模拟量测量 |
2.4.2 数字量测量 |
第三章 ARM DIS系统网络化的软件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 |
3.1 ARM DIS的组网方式 |
3.2 ARM DIS系统的内核移植 |
3.2.1 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 |
3.2.2 μClinux针对硬件的改动 |
3.2.3 μClinux的移植 |
第四章 ARM DIS系统的以太网设计 |
4.1 S3C44BOX的以太网接口设计 |
4.1.1 CS8900A特点 |
4.1.2 工作原理 |
4.2 网络化仪器的组网模式分析 |
4.2.1 有线网和无线网 |
4.2.2 B/S和C/S组网模式 |
4.3 μClinux下架构boa网络 |
4.3.1 boa的特点 |
4.3.2 μClinux下实现boa webserver |
4.4 XMLHTTP技术与网络化仪器B/S模式的实现 |
4.4.1 XMLHTTP技术简介 |
4.4.2 μClinux下利用XMLHTTP技术实现动态网页刷新 |
4.5 利用CGI实现动态Web的交互 |
4.5.1 CGI的基本原理 |
4.5.2 μclinux下利用CGI实现动态Web |
第五章 ARM DIS系统的GPRS网络 |
5.1 GPRS的原理及硬件电路 |
5.1.1 GPRS简介 |
5.1.2 GPRS工作原理 |
5.1.3 GPRS协议模型 |
5.1.4 GPRS模块与ARM的连接 |
5.1.5 利用串口实现数据的收发 |
5.2 利用PPP协议实现PPP拨号 |
5.2.1 PPP简介 |
5.2.2 μClinux下实现PPP拨号 |
5.3 Socket实现GPRS数据包收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参加项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移动Agent及其网络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服务感知的5G动态移动性管理方案设计[D]. 俞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监控研究[D]. 陈艳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3]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辅助系统的研究[D]. 袁龙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4]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D]. 王越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5)
- [5]基于链路传输次数期望的路由自动缩短协议ESDSR的研究与实现[D]. 宋智. 东北大学, 2010(03)
- [6]身份与位置标识分离映射解析关键技术研究[D]. 张建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7)
- [7]基于时间核查和信任度的移动代理安全方案[D]. 刘庆俞.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8]基于MAS技术的医疗诊断系统协作机制的研究[D]. 陈泓坤. 暨南大学, 2008(03)
- [9]基于人工股市建模的价格泡沫影响因素研究[D]. 巩兰杰. 天津大学, 2008(09)
- [10]ARM DIS系统软件设计及其网络应用开发[D]. 黄凤鸣.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大数据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论文; 动态路由协议论文; 网络节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