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湖泊区域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抚仙湖湖泊区域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抚仙湖区域旅游开发与湖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晓果[1](2021)在《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 ——以孝感市观音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度假旅游正在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湖泊旅游度假区不重视空间结构特性,导致度假旅游发展缓慢。找准符合湖泊旅游度假区特性的空间结构,并按照该空间结构的特点制定优化策略,是湖泊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湖泊旅游度假区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安排旅游用地功能的方式。决定湖泊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用地空间分布的基本因素是湖泊特性,同时受到湖泊旅游行为特征的影响。除此之外,与其他旅游度假区一样,旅游用地的分布受到社区参与、法律或政策、外部经济活动的影响。根据功能区安排的差异,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类型可分为圆环型结构、团块型结构、离散团块型结构、多组团型结构和中心放射结构五种基本类型。随后以典型的湖泊旅游度假区为例,说明五种基本空间结构的实际运用,根据2017年的FROM-GLC10提供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分析案例地湖泊旅游度假区旅游用地的分布,详细说明每种空间结构的优点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再以孝感市观音湖度假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调查、观音湖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空间句法的轴线法,分析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的现状。研究发现,观音湖度假区现状的空间结构属于多组团结构,选用不合理的空间结构导致中心组团与其他区域组团缺少联系,边缘度假资源利用率极低。具体表现为旅游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度假设施集中分布在通达性较高且临近湖泊的区域,导致度假游客的游览范围受限,大量的区域未能用于度假活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观音湖度假区的空间结构应优化为中心放射结构,并提出构建度假服务体系、强化度假设施、提升景点可玩性的旅游节点优化方案,以及调整主要对外通道、新增次级通道的旅游通道优化方案,从而实现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整体优化,符合中心放射空间结构的发展目标,最终从仅依靠湖泊旅游资源的度假区转变为湖泊旅游和乡村旅游并重的度假区。

李咏慧[2](2020)在《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的生态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变得十分重要,抚仙湖度假区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拥有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抚仙湖,抚仙湖的淡水占我国一类水湖泊淡水的91.4%,也是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因此以其为主进行生态美学的研究,也是对目前旅游区建设与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论文的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关于抚仙湖生态美学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是对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度假区的建设情况进行概述。第二章是参考抚仙湖度假区的相关规划,对玉溪抚仙湖度假区进行生态审美设计,分别从尊重自然的审美意识、因地制宜的审美观念、休闲怡情的审美趣味、带动经济的审美产业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角度,论述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生态审美表现。第四章论述的是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生态审美功能,分别是物质因素的感性愉悦、“复得返自然”的精神休憩以及“游心”“畅神”的生命愉悦。第五章论述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生态审美价值,通过审美经济的角度,讨论抚仙湖度假区的审美经济,以及它所具有的社会美育价值。通过对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的研究,论述其所蕴含的自然生态之美以及自然审美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阐述关于生态审美设计的思考,由此拓展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践。

张晨[3](2020)在《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过程中改善身体机能、保持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旅居作为旅游的一种独特类型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这类理想生活状态的新趋势,在旅居的趋势下,应运而生了一种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改善身体健康,实现身心和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康养旅游。目前,国内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势。本研究对云南滇中的康养旅游资源和现状康养旅游地进行梳理研究,结果发现:滇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和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康养旅游地建设方面初具基础,但现状康养旅游地布局分散,部分类型的康养旅游地未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本研究尝试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分布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提出相应的旅游地集群布局策略,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规划思路,对滇中旅游地在规划方面的局限性和具体的规划要求和方法进行探究,包括:宏观层面,在滇中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方面把握住核心康养资源,以影响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为脉络,以康养旅游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尝试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中观层面,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案例的经验分析,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定位和选址策略。微观层面,结合滇中案例的实地调研,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各片区康养资源和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的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秦源[4](2020)在《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旅游作为能够希望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被各国研究者、政府关注,生态旅游也因为其优质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越来越“挑剔”的旅游者的需要而备受旅游者的喜欢。云南澄江抚仙湖拥有澄净的湖水、神秘的水下古城、寒武纪的古生物化石等优质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提供天然的条件,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体交换周期长、森林覆盖率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制约着旅游业发展,既要保护好抚仙湖这一汪碧水,又要让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为沿湖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为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所以云南澄江抚仙湖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收入和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现状、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分析抚仙湖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的国内独有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生态保护备受重视、经济基础发展较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存在抚仙湖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产品功能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面对抚仙湖美誉度提升、政府支持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市场广阔的机遇,面临抚仙湖知名程度低、季节性旅游明显和社会经济风险增加、游客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挑战。将以上影响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因素建立矩阵,进行综合分析。向旅游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使用SPSS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结合SWOT分析结果,对抚仙湖发展生态旅游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在坚持生态优先、环境承载力控制和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原则下,选择增长型战略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出采取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精品路线、改进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加强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等六个方面的措施来保障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李翌君[5](2019)在《禄充风景区村落景观提升设计》文中指出时代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社会活动。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崛起,使得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强度加大,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对传统村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禄充风景区是依抚仙湖而兴起古村落,抚仙湖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有着“玻璃万顷”之美誉,是中国最大的深水湖泊,所以对禄充风景区的开发必须要以保护抚仙湖为前提。但是,就目前禄充风景区内古村落的现状来看,古村落内新修建筑的插入使得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在日益消退,而村民活动对村落绿地的无序占用,更是导致村落环境的自净能力下降,雨期时,无法被及时净化的雨水径流会顺地势高差排入抚仙湖内,使得抚仙湖良好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近几年新兴起的“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对雨水和地表径流进行科学的管理,具备有效治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能够维护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本设计以玉溪市禄充风景区当选为海绵城市第二批试点为背景,引入以改善雨洪问题为出发点,可以起到净化水质,保护水资源作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将绿地景观设计和绿色海绵设施有机结合,科学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态干塘、透水铺装等多项海绵城市设施,对雨水进行源头控制、减弱地表径流流量、消减峰值流量、补给地下水、减少地表污染、恢复自然水循环。本设计将技术与艺术合理的结合起来,通过对“海绵城市”设施的运用和艺术化处理,对村落绿地进行环境景观提升设计,在实现景观美学特性的同时,完善禄充风景区古村落的雨水管理系统,达到对雨水资源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也起到保护抚仙湖,保护村落历史环境、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的作用,使禄充风景区重现古渔村风貌。另外,本设计也有效的解决了旅游开发和环境衰退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傅求妹[6](2019)在《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 ——以云南抚仙湖海口镇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延长,旅游正逐渐从简单的观光模式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变。湖泊旅游与旅游小镇都是休闲度假产品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湖泊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旅游小镇作为城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如何提升湖泊旅游与旅游小镇的档次,转变湖泊旅游与旅游小镇发展模式成为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分别从研究湖泊旅游资源与旅游小镇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湖泊旅游与旅游小镇的几种开发模式,对国内国外较有影响的旅游规划理论以及湖泊旅游与旅游小镇的研究成果作了概述。本文将云南省抚仙湖海口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抚仙湖的自然环境与区位交通等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接着对抚仙湖流域内的内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归类,分析了当前抚仙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以及提出解决思路,然后再将前文的研究结果运用到海口镇的旅游开发中。本论文通过对湖泊旅游与旅游小镇的综合分析,总结在保护湖泊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对旅游小镇进行旅游开发提供建议与对策。

何立羽[7](2018)在《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规划探讨——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功能。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对维持区域生态网络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湖泊污染加剧、湖泊水域和环湖生态空间缩小、湖泊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地域特色文化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通过探讨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域一体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湖泊采取流域管控、入湖环湖截污管控等方式,并与湿地发展利用相结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李石华[8](2018)在《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时空演变及其对水环境的多尺度影响已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流域LULC多尺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对流域土地利用优化、水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于1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发展了一种能有效提高流域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多尺度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分析了流域LULC多尺度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力,揭示了流域不同污染源区水质对LULC类型与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构建了流域水质与LULC类型及格局的时空关系模型,识别了流域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相互作用的特征尺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LULC变化情景模拟流域水质变化,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策略与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流域LULC时空演变特征。(1)LULC信息提取。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融合初始分割尺度与最优分割尺度的多尺度光谱、几何和纹理对象特征,构建了多尺度随机森林(MSORF)方法,并利用初始分割尺度(BSVM)、最优尺度分割(OSVM)、像素级分割(PSVM)、多尺度随机森林(MSORF)方法对抚仙湖流域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高分辨遥感影像开展分类实验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ORF分类精度总体优于PSVM、BSVM、OSVM,其精度可分别提高约9%、7%、4%,该方法可用于流域尺度LULC信息提取。(2)流域20052017年LULC类型变化。水域、林地、耕地、草地为流域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四种地类合计分别占总面积的95.59%(2005年)、95.00%(2008年)、93.89%(2011年)、93.43%(2014年)、92.50%(2017年)。其余六种地类(房屋建筑(区)、道路、园地、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合计分别占总面积的4.41%(2005年)、5.00%(2008年)、6.11%(2011年)、6.57%(2014年)、7.50%(2017年)。人工地表类型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自然地表覆盖类型则相反。其中,人工堆掘地2017年的面积是2005年的5倍,而水域面积仅变化了0.08%。LULC收入与支出分析表明,耕地、林地、草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减少,而荒漠与裸露地表、道路、房屋建筑区、水域的变化则表现为空间位置的转移。上述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LULC类型变化显着。流域LULC变化主要受坡度、高程和距最近道路的距离影响。(3)流域LULC动态度变化。流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动态度存在差异。全流域尺度20052017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18),而各河岸缓冲区20112014年最小(0.56)。子流域尺度上,代村河流域20052017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6.87),而尖山河流域最小(1.64)。河岸缓冲区尺度上,各河岸缓冲区尺度上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值均大于5且100米缓冲区的值普遍大于其余缓冲区。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的分别是:代村河河岸300米缓冲区内的荒漠与裸露地表(50.6%)、尖山河河岸700米缓冲区内的人工堆掘地(276.36%)、梁王河河岸3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园地(344.63%)、马料河河岸10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构筑物(160.84%)、牛摩河河岸1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草地(56.17%)。总体来看,流域LULC变化属于极缓慢变化型,河岸缓冲区的动态度高于子流域和全流域,距离河岸100米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岸的动态度较大,人类干扰是流域LULC动态度变化的重要推手。(4)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与表达。1)基于变化轨迹原理,在JQuery和ECharts环境中,以Java Script为开发语言,实现了流域5个时段10个LULC类型的转换计算(3894种),揭示了各地类在研究时段的90种主要转移路径和方式,并将其动态可视化。2)构建基于地类图斑的LULC变化时空分析算法,并集成了时间轴动画、多视窗和实体回溯三种方法全面刻画了LULC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耕地、园地、草地的变化量较大,分别为1.97%、1.59%、1.87%,水域变化最小(0.1%),LULC类型转移方式不一。如耕地主要向“园地”、“林地”、“人工堆掘地”、“草地”转换,而房屋建筑区主要向“人工堆掘地”、“园地”、“构筑物”转换。(5)流域LULC格局变化。选取的8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20052017年,流域景观类型以林地为基质;斑块总数呈增加趋势,由17098个增加至20936个,增加近20%,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面积差异弱化,斑块面积标准差由368减少至343;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化;斑块自然连通性变化极小,由97.9减少至97.6。(6)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流域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加而下降;流域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以较强为主,但区域差异显着。抚仙湖北岸、南岸土地利用强度高,呈现高-高聚集。而在流域边界线附近为低-低聚集。从子流域尺度上看,东大河流域、马料河流域、代村河流域、路居河流域、牛摩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表现出高-高聚集,而其他流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且呈零星分布,表现出高-低、低-高聚集特点。2、流域多尺度LULC变化与水质的关系(1)流域水质时空分异特征。1)入湖河流水质总体较差,而湖心水质仍为I类。入湖河流水质年平均水质均为劣V类。45个断面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处于III类劣V类的比例为47.67%,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则为75.56%;总氮(Total Nitrogen,TN)超标非常严重,劣V类占比约90%。2)入湖河流水质空间变化差异显着。城区流域的COD较高,磷矿区流域的TP较高,山区流域的TN值较高。COD、TN、TP在各个子流域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规律差异显着。(2)流域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在剖析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关系时,充分考虑了流域内部LULC和污染源的空间异质性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LULC类型及格局对水质的解释率具有显着差异。(1)流域各时空尺度下,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其他用地(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百分比均与水质指标呈正相关且对水质指标具有促进作用;而林草覆盖是影响水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其面积占比与水质指标呈负相关,这与预期的林草覆盖可改善水质的认识一致;种植土地(耕地、园地)与TN、TP呈负相关,但其增减不能较好地解释水质变化,表明种植土地对水质的影响复杂,这说明农业用地的面积占比不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这与研究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以及与受纳水体的距离、地形等因素有关。(2)子流域和河岸缓冲区尺度,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annon’s Evenness Index,SEI)、斑块面积标准差(Patch Size Standard Deviation,PSSD)、平均形状指数(Mean Shape Index,MSI)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而其余景观格局指数边缘密度(Edge Density,ED)、斑块连通性指数(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rea-Weighted Mean Fractal Dimension Index,FRAC-AM)虽与水质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表现出空间尺度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景观斑块类型的总数(Number of Patch,NUMP)与水质关系无法合理解释。2)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特征明显。(1)在城区流域范围内的河岸缓冲区300m是LULC类型对COD影响的最强空间尺度(特征尺度)。这与其余高原湖泊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该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2)LULC类型及格局对水质影响特征存在共性:城区LULC类型及格局对COD影响最大,磷矿区对TP影响最大,村落农田区对TN影响最大。其差异表现为:城区和磷矿区在缓冲区300m、500m和700m对COD和TP的解释率较大,而在村落农田区则表现为子流域尺度对水质的解释率最大。而不同区域LULC格局对水质指标影响则表现为:在城区和磷矿区,COD、TP在子流域内被更好地解释;而在村落农田区,TN在缓冲区700m能被更好地解释,而TP则在缓冲区300m具有较高的解释率。相比于河岸缓冲区,子流域尺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解释度高。3)LULC时空演变下的抚仙湖与流域水环境质量调控措施与建议。利用CLUE-S模型对流域2020年的LULC变化模拟发现:自然变化情景势必对入湖河流的水质构成严重威胁,进一步加重面源污染;而生态保护情景下则有利于提高流域内入湖河流水质质量,可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提出流域水环境保护目标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土地利用方式的尺度优化、区域生态修复策略。

周庆,郭宏龙,田为刚[9](2016)在《抚仙湖流域旅游开发生态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以云南省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分析和预测了旅游开发给抚仙湖特殊生态系统带来的生态风险,提出了生态风险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起星艳[10](2016)在《旅游开发背景下抚仙湖滨水乡村社会排斥差异比较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淡水型湖泊,也是全国生态良好的湖泊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度假区的成立,抚仙湖由传统的农业型湖泊逐渐向旅游型湖泊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本研究以社会排斥为研究视角,以3种乡村社区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乡村社区家庭为单位,共获取348份样本数据;采用定量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围绕“描述现象——设计方案——排斥测度——排斥对比——排斥机理”的基本思路,对旅游开发背景下抚仙湖滨水乡村的社会排斥的特征和运作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得出了4个主要结论:(1)构建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共由6个维度23个测量指标构成,共同涉及居民物质、权利、情感三个方面。(2)总结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特征。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居民社区自治参与程度低、居民社区融合程度低2个维度上;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居民生产剥夺较明显、居民公共决策参与低、居民社区自治参与低3个维度上;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居民生产发展受限大、居民基本支付能力弱、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差、居民公共决策参与低4个维度上。(3)分析抚仙湖三种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在程度、属性、路径的差异。社会排斥程度上,无旅游影响型社区>弱旅游影响型社区>强旅游型社区;社会排斥的属性方面,强旅游影响型社区兼具权利排斥和情感排斥;弱旅游影响型社区以权利排斥为主,物质排斥为辅;无旅游影响型社区以物质排斥为主,权利排斥为辅。社会排斥路径方面,强旅游影响型社区主要遵循“旅游参与不足单一影响”的排斥路径;弱旅游影响型社区主要遵循“旅游剥夺和生态建设共同影响的”排斥路径;无旅游影响型社区主要遵循“生态建设单一影响”的排斥路径。(4)剖析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内在机理。居民旅游开发受益感知和生态建设影响感知共同影响社会排斥的形成。居民旅游开发受益感知对居民生态建设负面影响的感知具有显着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差异。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逻辑,在于社会排斥机制中不同动机的主体以各自不同行为追求不同利益,形成利益博弈,期间,社区居民政治决策参与不足、利益分配参与不足和社会交往参与不足,是导致其受到社会排斥的直接动力。

二、抚仙湖区域旅游开发与湖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抚仙湖区域旅游开发与湖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 ——以孝感市观音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旅游空间结构
    2.2 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
    3.1 基础理论
    3.2 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3.3 影响湖泊旅游度假区旅游用地的因素
        3.3.1 湖泊特性
        3.3.2 湖泊旅游行为特征
        3.3.3 其他因素
    3.4 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类型
        3.4.1 湖泊旅游度假区五种基本空间结构类型
        3.4.2 五种基本空间结构的实际运用
第4章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
    4.1 观音湖度假区概况
    4.2 影响观音湖度假区旅游用地的因素
        4.2.1 观音湖和金盆湖的湖泊特性
        4.2.2 湖泊旅游行为特征影响空间结构要素分布
        4.2.3 其他影响因素
    4.3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类型和特征
    4.4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5章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5.1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2 度假节点优化
        5.2.1 度假核心吸引物
        5.2.2 游客中心
        5.2.3 重点度假接待设施
    5.3 旅游通道优化
        5.3.1 重点对外通道
        5.3.2 度假服务体系
        5.3.3 次级旅游通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的生态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概述
    第一节 玉溪抚仙湖自然环境特征
        一、玉溪抚仙湖的地理特征
        二、玉溪抚仙湖的渔业资源
    第二节 玉溪抚仙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玉溪抚仙湖的相关传说故事
        二、玉溪抚仙湖的地域文化
    第三节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情况
        一、玉溪抚仙湖度假区湿地建设情况
        二、玉溪抚仙湖度假区观光区的建设情况
        三、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设计
    第一节 抚仙湖相关规划研究
    第二节 生态审美设计
        一、尊重自然
        二、因地制宜
        三、休闲怡情
        四、审美产业
第三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表现
    第一节 自然风光
        一、变幻莫测的湖水之美
        二、灵动自然的生命之美
        三、点睛之笔的彰显之美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一、雕塑与建筑之美
        二、文化设施之美
        三、人与自然之美
第四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功能
    第一节 物质因素的感性愉悦
        一、色彩,线条,形状
        二、声音的情感属性
        三、“味”的情感记忆
    第二节 “复得返自然”的精神休憩
        一、自然环境的精神休憩
        二、自然环境的人心复归
    第三节 “游心”“畅神”的生命愉悦
        一、“游心”的生命欢愉
        二、“畅神”的生命自由
第五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价值
    第一节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的经济价值
        一、审美经济
        二、玉溪抚仙湖区的审美经济
    第二节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的社会美育价值
        一、自然美的社会美育价值
        二、建筑的社会美育价值
        三、博物馆的社会美育价值
        四、音乐节,文化节的社会美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养旅游的兴起
        1.1.2 云南“三张牌”全力推进
        1.1.3 旅居时代发展趋势
        1.1.4 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旅游地规划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及国内外实践动态
    2.1 康养旅游地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旅游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
        2.1.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1.4 旅游系统论
        2.1.5 其它理论
    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分析
        2.2.1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
        2.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3 我国康养旅游地的发展现状
        2.3.1 国内康养旅游地的发展历程
        2.3.2 相关政策环境
    2.4 国外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2.4.1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2.4.2 瑞士蒙特勒小镇
        2.4.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2.4.4 国外案例小结
    2.5 国内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2.5.1 巴马百魔洞养生旅游度假区
        2.5.2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2.5.3 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2.5.4 国内案例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3.1 滇中地区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区位及交通条件
        3.1.3 自然地理概况
    3.2 滇中康养资源优势分析
        3.2.1 优越的海拔与气候
        3.2.2 优良的生态环境
        3.2.3 多元的文化特质
        3.2.4 多样的养生资源
        3.2.5 良好的医疗条件
        3.2.6 小结
    3.3 滇中康养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3.3.2 评价的分析路径与指标体系
    3.4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因子可视化分析
        3.4.3 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研究
    4.1 滇中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1.1 康养旅游市场初步形成
        4.1.2 政府重视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4.1.3 滇中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4.2 滇中康养旅游客群特征分析
        4.2.1 康养旅游客群基本特征
        4.2.2 旅游动机分析
        4.2.3 资源类型偏好
        4.2.4 客群特征小结
    4.3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现状分析
        4.3.1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
        4.3.2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分布
        4.3.3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4.3.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滇中康养旅游地实例分析
        4.4.1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综合型水域康养)
        4.4.2 卧云仙居养生养老基地(森林康养)
        4.4.3 梦云南·温泉山谷(温泉康养)
        4.4.4 案例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选址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5.1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研究
        5.1.1 滇中康养旅游地SWOT分析
        5.1.2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职能定位
        5.1.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市场定位
        5.1.4 滇中康养旅游地产品发展定位
    5.2 滇中康养旅游地选址研究
        5.2.1 康养旅游地选址要素分析
        5.2.2 康养旅游地选址策略
    5.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功能构成研究
        5.3.1 居住功能
        5.3.2 康体功能
        5.3.3 养老功能
    5.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5.4.1 开发湖滨+温泉疗养资源,构建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
        5.4.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建立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
        5.4.3 挖掘特色康养产品,建立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
        5.4.4 开展特色古镇古村康养旅游,建设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
        5.4.5 探索多类型康体养老模式,建设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策略研究
    6.1 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规划策略
        6.1.1 中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1.2 空间布局形态建构策略
        6.1.3 适应时移性的旅居康养需求
        6.1.4 统筹周边温泉资源进行开发
    6.2 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2.1 西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2.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
        6.2.3 构建民族医药旅游生态圈
    6.3 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3.1 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3.2 深度挖掘特色康养产品
        6.3.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6.4 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4.1 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4.2 传统民居的改造利用
        6.4.3 构建乡村田园康养服务体系
    6.5 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5.1 东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5.2 探索多类型养老模式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4)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旅游
    2.2 生态旅游
    2.3 生态经济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发展战略理论
第三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流域情况介绍
    3.1 抚仙湖流域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人口情况
        3.1.3 产业结构
        3.1.4 生态经济容量情况
    3.2 抚仙湖流域自然条件概况
        3.2.1 蓄水储热情况
        3.2.2 流域植被情况
        3.2.3 水体交换情况
    3.3 抚仙湖流域旅游资源概况
        3.3.1 旅游资源情况
        3.3.2 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3.4 抚仙湖流域生态问题
        3.4.1 生态承载能力有限
        3.4.2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3.4.3 局部水质恶化
        3.4.4 政府财力难支持生态保护
第四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4.1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4.1.1 国内独有自然资源
        4.1.2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4.1.3 生态保护备受重视
        4.1.4 旅游经济基础较好
        4.1.5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4.2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4.2.1 抚仙湖生态环境脆弱
        4.2.2 旅游产品功能不清晰
        4.2.3 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4.2.4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4.3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4.3.1 抚仙湖美誉度不断提升
        4.3.2 政策支持生态旅游发展
        4.3.3 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4.4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挑战分析
        4.4.1 抚仙湖知名度低
        4.4.2 季节性旅游明显
        4.4.3 社会经济风险增加
        4.4.4 游客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4.5 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结果
第五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制定
    5.1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问卷调查
        5.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2 对问卷的信度检验
        5.1.3 对问卷的效度检验
        5.1.4 对问卷的统计方法
        5.1.5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咨询问卷结果分析
    5.2 云南澄江抚仙湖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5.2.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5.2.2 环境承载力控制原则
        5.2.3 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原则
    5.3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5.3.1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5.3.2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
        5.3.3 具体战略目标
第六章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6.1 丰富生态旅游产品
        6.1.1 开发环湖生态湿地旅游
        6.1.2 开发农旅结合生态旅游
        6.1.3 开发森林生态体验旅游
        6.1.4 开发无污染水上运动项目
        6.1.5 开发文化旅游项目
    6.2 建设生态旅游精品路线
        6.2.1 旅游线路多样化
        6.2.2 生态旅游体验多样化
    6.3 改进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6.3.1 精准定位抚仙湖生态旅游形象
        6.3.2 科学划分抚仙湖沿岸功能区
        6.3.3 注重市场营销差异化
    6.4 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
        6.4.1 政策扶持本土旅游企业发展
        6.4.2 多种模式延长产业链
    6.5 优化生态旅游管理体系
        6.5.1 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6.5.2 采取高峰限流模式
        6.5.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6.6 加强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
        6.6.1 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
        6.6.2 提高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战略咨询问卷》

(5)禄充风景区村落景观提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村落发展
        1.1.2 项目概括
        1.1.3 项目背景
        1.1.4 政策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研究成果
        1.3.2 国内研究成果
    1.4 案例分析
        1.4.1 案例一: 华润新村社区景观改造设计
        1.4.2 案例二: 西安西咸新区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原则
    2.1 海绵城市
        2.1.1 基本概述
        2.1.2 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
        2.1.3 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
        2.1.4 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
        2.1.5 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
        2.1.6 海绵城市的管理机制
    2.2 低影响开发
        2.2.1 基本概述
        2.2.2 对水的尊重
        2.2.3 对表土的尊重
        2.2.4 对地形地势的尊重
        2.2.5 对植被的尊重
    2.3 雨水利用系统景观措施的具体介绍
        2.3.1 生态干塘
        2.3.2 下凹绿地
        2.3.3 生物滞留池
        2.3.4 透水铺装
        2.3.5 生态植草沟
        2.3.6 生态树池
第三章 场地分析
    3.1 基础现状
        3.1.1 区域历史
        3.1.2 区位交通
        3.1.3 地形地貌
        3.1.4 土壤水系
        3.1.5 基础设施
        3.1.6 人口规模
        3.1.7 建筑“一颗印”
        3.1.8 街巷建筑
    3.2 雨污分析
        3.2.1 气候降水
        3.2.2 降水分析
        3.2.3 径流管理
        3.2.4 洪涝灾害
    3.3 区域资源
        3.3.1 景观资源
        3.3.2 人文资源
    3.4 旅游产业
        3.4.1 产业现状
        3.4.2 旅游趋势
        3.4.3 客源市场
    3.5 约束条件
第四章 禄充古村落景观设计
    4.1 总体思路
    4.2 主题理念
    4.3 设计目标
    4.4 功能定位
    4.5 设计原则
    4.6 古村落总平面图及经济技术指标
        4.6.1 总平面图
        4.6.2 景点布局图
        4.6.3 经济技术指标
    4.7 设计标高
    4.8 主题分区
    4.9 景观结构
    4.10 交通组织
    4.11 消防设计
    4.12 村落游线
    4.13 公共服务设施
    4.14 业态布局
    4.15 风貌引导
    4.16 种植策略
        4.16.1 乔木
        4.16.2 花灌木
        4.16.3 草本植物
        4.16.4 水生植物
第五章 禄充古村落专项设计及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5.1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5.1.1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分布图
        5.1.2 雨水处理模式分析
        5.1.3 各区雨水处理模式分析
    5.2 禄充古村落A区雨水利用相关计算
        5.2.1 A区两年重现最大日径流量
        5.2.2 渗透面积配置
        5.2.3 雨水渗透设施进水量计算
        5.2.4 雨水渗透设施雨水入渗量计算
        5.2.5 A 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年利用雨量的评估
        5.2.6 整个古村落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年利用雨量的评估
    5.3 村落入口空间
        5.3.1 平面图
        5.3.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4 四书五经园
        5.4.1 平面图
        5.4.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5 耕耘树艺
        5.5.1 平面图
        5.5.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6 耕稼樵渔
        5.6.1 平面图
        5.6.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7 镜塘赏月
        5.7.1 平面图
        5.7.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8 溪园山涧
        5.8.1 平面图
        5.8.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9 八德园
        5.9.1 平面图
        5.9.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10 其他宅间绿地
        5.10.1 平面图
        5.10.2 竖向及地表径流示意
    5.11 效果图
    5.12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2.1 总结
        5.12.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奖目录
附录B 图表汇总

(6)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 ——以云南抚仙湖海口镇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 建设旅游小镇的意义重大
        1.1.3 湖泊水环境均呈恶化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
        1.5.1 旅游小镇相关概念
        1.5.2 旅游小镇的特点
        1.5.3 湖泊旅游相关概念
        1.5.4 湖泊旅游资源的类型
        1.5.5 湖泊旅游资源的特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旅游开发模式相关理论
        2.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1.2 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湖泊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2.2.1 国内湖泊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2.2.2 国外湖泊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旅游小镇开发相关研究
        2.3.1 国内旅游小镇开发相关研究
        2.3.2 国外旅游小镇开发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探讨
    3.1 湖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1 湖泊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源多
        3.1.2 过渡开发导致湖泊面积减少
        3.1.3 湖滨景观设计不合理
        3.1.4 湖泊旅游开发模式滞后
        3.1.5 湖泊旅游与周边城镇的互动弱
    3.2 旅游小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小镇与当地居民互动缺失
        3.2.2 对生态重视不够,环保意识较差
        3.2.3 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吸引力不够强
        3.2.4 旅游开发资金紧缺
        3.2.5 相关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低
    3.3 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原则
        3.3.1 生态安全和修复原则
        3.3.2 系统性开发原则
        3.3.3 区域功能分异原则
        3.3.4 特色化开发原则
        3.3.5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3.4 湖泊保护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3.4.1 从开发主体的角度
        3.4.2 从旅游小镇依托要素角度
        3.4.3 从旅游小镇开发结构的角度
    3.5 国内案例分析
        3.5.1 乌镇
        3.5.2 千岛湖
        3.5.3 湖州太湖
        3.5.4 小结
    3.6 国外案例分析
        3.6.1 新西兰皇后镇
        3.6.2 日本琵琶湖
        3.6.3 小结
第四章 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实践
    4.1 抚仙湖周边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4.1.1 地区概况
        4.1.2 区位交通
        4.1.3 抚仙湖旅游发展历程
        4.1.4 抚仙湖客源市场分析
        4.1.5 区域湖泊类旅游资源竞合分析
        4.1.6 抚仙湖周边景区旅游资源对比
        4.1.7 抚仙湖周边主要景区开发模式分析
        4.1.8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4.2 前期资料收集与整理
        4.2.1 海口镇概况
        4.2.2 上位规划分析
        4.2.3 现状分析
        4.2.4 旅游资源分析
        4.2.5 海口镇旅游开发SWOT分析
    4.3 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的应用
        4.3.1 开发理念
        4.3.2 项目定位
        4.3.3 开发模式
        4.3.4 旅游产品策划
        4.3.5 从新旅游发展六要素角度拓展旅游业态
        4.3.6 方案设计
        4.3.7 多维度贯彻环保理念
    4.4 后期运营
        4.4.1 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产业链
        4.4.2 全要素导入服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8)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目标
        1.2.2 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抚仙湖流域LULC信息提取与表达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湖泊水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2.3 流域边界划分
    2.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LULC变化信息提取
        2.3.1 多尺度对象随机森林方法流程
        2.3.2 基于MSORF的抚仙湖流域LULC信息提取
    2.4 LULC时空变化过程表达
        2.4.1 LULC时空变化过程表达方法
        2.4.2 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模型
        2.4.3 实验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抚仙湖流域LULC时空过程演变分析
    3.1 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分析
        3.1.1 全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
        3.1.2 子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
        3.1.3 河岸缓冲区LULC数量结构特征
    3.2 流域LULC时间变化分析
        3.2.1 流域LULC时间变化分析方法
        3.2.2 流域LULC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3 流域LULC空间变化分析
        3.3.1 流域LULC空间变化分析方法
        3.3.2 流域LULC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4 流域LULC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流域LULC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3.4.2 流域LULC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3.5 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3.5.1 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分析方法
        3.5.2 流域LULC时空演变结果分析
    3.6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
        3.6.1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分析方法
        3.6.2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分析
    3.7 流域LULC变化驱动力分析
        3.7.1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方法
        3.7.2 流域LULC时空演变驱动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抚仙湖流域LULC变化与水质关系
    4.1 研究尺度选择
        4.1.1 尺度的界定
        4.1.2 尺度的选取
    4.2 抚仙湖流域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4.2.1 水质监测数据获取
        4.2.2 湖心和入湖河流水质总体特征分析
        4.2.3 入湖河流污染源分析
        4.2.4 入湖河流污染源区水质变化分析
    4.3 LULC类型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
        4.3.1 LULC类型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方法
        4.3.2 全流域尺度下LULC类型与湖心水质关系
        4.3.3 子流域尺度下LULC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
        4.3.4 缓冲区尺度下LULC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
        4.3.5 LULC类型对水质影响分析
    4.4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
        4.4.1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方法
        4.4.2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
        4.4.3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模型
        4.4.4 LULC格局对水质影响分析
    4.5 土地利用强度与水质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抚仙湖流域水质变化情景模拟与调控
    5.1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
        5.1.1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方法
        5.1.2 基于CLUE-S模型的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
        5.1.3 模拟结果精度验证
        5.1.4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2 基于LULC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
        5.2.1 基于LULC类型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预测
        5.2.2 基于LULC格局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预测
    5.3 不同LULC变化情景下的水环境质量调控
        5.3.1 流域LULC类型与尺度优化
        5.3.2 流域LULC格局与尺度优化
        5.3.3 流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5.3.4 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修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致谢

(9)抚仙湖流域旅游开发生态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抚仙湖旅游开发的特点及现状
    2.1 抚仙湖旅游资源现状
    2.2 抚仙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2.3 旅游开发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3 旅游开发生态风险分析
    3.1 旅游开发建设形成的生态风险
    3.2 旅游项目进行过程中形成的生态风险
    3.3 旅游服务业导致的生态风险
    3.4 游客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生态风险
4 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4.1 加大对旅游开发建设的管理
    4.2 倡导生态旅游,控制旅游环境容量
    4.3 强化旅游规划的先行作用
    4.4 加强对抚仙湖的旅游相关立法和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4.5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注重社区参与
    4.6 固体垃圾与水污染的防控与治理
5 结语

(10)旅游开发背景下抚仙湖滨水乡村社会排斥差异比较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
        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
        1.1.3 乡村旅游
    1.2 研究综述
        1.2.1 社会排斥的概念界定
        1.2.2 社会排斥的形成原因
        1.2.3 旅游领域中的社会排斥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
        1.3.1 乡村旅游社区的分类基础
        1.3.2 抚仙湖三种滨水乡村社区划分
        1.3.3 抚仙湖五个滨水乡村社区选择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田野调查法
        1.5.2 定量统计分析法
        1.5.3 社会网络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抚仙湖旅游区基本概况
    2.1 抚仙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概况
        2.1.1 旅游景区和培训中心集中建设阶段——1984至1998年
        2.1.2 滨水社区乡村农家乐普遍发展阶段——1999至2006年
        2.1.3 旅游地产及高端项目规模进入阶段——2007至2013年
        2.1.4 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理性开发阶段——2014年至今
    2.2 抚仙湖旅游区生的态建设概况
        2.2.1 保护机构持续调整
        2.2.2 保护领域持续拓展
        2.2.3 空间管制持续延伸
    2.3 抚仙湖旅游区的物质空间置换
        2.3.1 滨水乡村社区生活空间受排挤
        2.3.2 滨水乡村社区生产空间被转化
        2.3.3 滨水岸线空间复杂化、封闭化
    2.4 抚仙湖旅游区的社会排斥现象
        2.4.1 环保执法中的多重矛盾
        2.4.2 开发商与村民的持久博弈
        2.4.3 游客与村民的正面冲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排斥研究方案设计
    3.1 社会排斥评价体系构建
        3.1.1 社会排斥维度构建
        3.1.2 社会排斥指标构建
        3.1.3 社会排斥评价体系
    3.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模型
    3.3 评价量表和问卷设计
        3.3.1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评价量表
        3.3.2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旅游开发受益感知量表
        3.3.3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生态建设影响感知量表
        3.3.4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调查问卷结构
    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3.4.1 问卷发放
        3.4.2 深度访谈
        3.4.3 样本特征
    3.5 评价指标检验与调整
        3.5.1 三个评价量表指标的基础检验
        3.5.2 社会排斥评价量表的因子分析
第四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测度
    4.1 社区社会排斥数据的基础分析
        4.1.1 社会排斥数据的描述分析
        4.1.2 社会排斥数据的方差分析
        4.1.3 社会排斥数据的分析小结
    4.2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主要表征
        4.2.1 社区自治参与低
        4.2.2 社区融合程度低
    4.3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主要表征
        4.3.1 生产剥夺较明显
        4.3.2 公共决策参与低
        4.3.3 社区自治参与低
    4.4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主要表征
        4.4.1 生产发展受限大
        4.4.2 基本支付能力弱
        4.4.3 基本居住条件差
        4.4.4 公共决策参与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差异对比分析
    5.1 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程度差异
        5.1.1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程度最小
        5.1.2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程度居中
        5.1.3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程度最大
    5.2 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属性差异
        5.2.1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兼具权利排斥和情感排斥
        5.2.2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权利排斥为主、物质排斥为辅
        5.2.3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物质排斥为主、权利排斥为辅
    5.3 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路径差异
        5.3.1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路径
        5.3.2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路径
        5.3.3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路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机理分析
    6.1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形成及差异原因
        6.1.1 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影响社区社会排斥的形成
        6.1.2 旅游开发模式差异导致居民旅游参与程度差异
        6.1.3 旅游开发受益差异对生态建设影响的调控差异
    6.2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逻辑
        6.2.1 社会排斥机制中的多元主体及其动机
        6.2.2 社会排斥多元主体行为中的利益博弈
    6.3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机制
        6.3.1 社区居民政治决策参与不足
        6.3.2 社区居民利益分配参与不足
        6.3.3 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参与不足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
        7.1.1 构建了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评价体系
        7.1.2 测度了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情况
        7.1.3 比较了抚仙湖三种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差异
        7.1.4 分析了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内在机理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7.2.1 研究视角方面
        7.2.2 研究方法方面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对象没有涉及抚仙湖的滨水城镇
        7.3.2 研究数据没有反映社会排斥动态变化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抚仙湖区域旅游开发与湖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 ——以孝感市观音湖为例[D]. 彭晓果. 湖北大学, 2021(02)
  • [2]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的生态审美研究[D]. 李咏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3]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D]. 张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云南澄江抚仙湖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秦源.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禄充风景区村落景观提升设计[D]. 李翌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6]湖泊资源背景下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 ——以云南抚仙湖海口镇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D]. 傅求妹.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规划探讨——以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A]. 何立羽.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 2018
  • [8]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D]. 李石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 [9]抚仙湖流域旅游开发生态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 周庆,郭宏龙,田为刚. 环境科学导刊, 2016(S1)
  • [10]旅游开发背景下抚仙湖滨水乡村社会排斥差异比较及机理研究[D]. 起星艳. 云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抚仙湖湖泊区域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