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店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强[1](2021)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钼、金成矿带,已探明的钼资源量超过500万吨、金资源量达1000吨。前人研究表明,区内金成矿事件多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与区内大规模的钼成矿事件(147~120Ma)及岩浆侵位事件(158~124Ma)时代相近,且三者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但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钼、金成矿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矿种,而对区内具有时空一致性的钼矿床和金矿床的成因联系的研究还很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区内钼-金成矿作用规律的认识,制约了区域找矿勘查的突破。为了探讨研究区内钼与金的成矿关系,本论文选择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的祁雨沟金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学与矿物学研究,查明其成矿物质的迁移与沉淀和富集规律,构建研究区成岩年代学框架,探讨成岩与成矿的关系,揭示其成矿机制。同时,结合区内与祁雨沟矿床具时空一致性的雷门沟斑岩型钼矿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二者的成因联系,分析熊耳山地区钼、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深化对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本论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祁雨沟金矿主要由斑岩型、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三种类型金矿组成。区内主要成矿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金-黄铁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成矿作用集中于金-黄铁矿阶段和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一般以可见金的形式(自然金和银金矿)赋存于黄铁矿中,同时也存在少量纳米级自然金或银金矿金包裹体。(2)祁雨沟金矿发育大量与可见金共生的铋矿物,且不同成矿阶段的铋矿物组合存在差异。金-黄铁矿阶段铋矿物主要为自然铋、铋碲矿、Ag-Pb-Bi硫盐(硫铅铋矿系列)和斜方铅铋矿;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铋碲矿、硫铋铜矿和辉铋矿-针硫铋铅矿系列。根据祁雨沟金矿Bi-Te矿物与硫化物的组合特征,其金-黄铁矿阶段的f Te2为~10-11,f S2为10-11~10-12;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的f Te2为10-9~10-11,f S2为10-10~10-11。同时结合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矿物组合特征,本文认为f O2降低导致成矿流体中形成铋熔体,随之在成矿流体中收集金。随着成矿的演化,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和硫逸度升高,导致铋熔体发生硫化作用,进而形成铋矿物与自然金的矿物共生组合。根据祁雨沟金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和金的赋存状态,本研究认为铋熔体收集金是祁雨沟矿床中金富集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3)祁雨沟金矿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包括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59±5Ma,形成于晚侏罗世。两件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31±1Ma和130±1Ma,形成于早白垩世。切穿矿体的二长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结果为125±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分析结果及矿区内岩浆岩与矿体的产状,本文认为形成于130Ma的花岗斑岩为祁雨沟金矿的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祁雨沟花岗斑岩具富碱(K2O=4.29%~7.69%,Na2O=2.69%~4.65%,K2O+Na2O=8.31%~10.1%),富铝(Al2O3=13.41%~17.02%,A/CNK=0.94~1.18),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20.5~44.7,平均为25.4),弱的Eu负异常(δEu=0.88~0.97)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祁雨沟花岗斑岩的εHf(t)为-22.0~-18.0,tDM2为2300~2600Ma;εNd(t)为-14.6~-15.0,两阶段模型年龄介于2110~2140Ma之间,ISr=0.7082~0.7087,表明该岩体来源于新太古代的太华杂岩的熔融,同时有部分年轻的地幔或新生地壳物质加入。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及随后的后撤作用引起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同时幔源岩浆底侵,促使下地壳部分熔融。(4)通过对祁雨沟矿床中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与成矿后岩体(二长花岗斑岩)中锆石和磷灰石对比研究发现,成矿花岗斑岩中锆石的Ce4+/Ce3+(36.1~773,平均为242)和(Eu/Eu*)N(平均为0.70)明显高于成矿后的二长花岗岩的Ce4+/Ce3+(13.9~31.7,平均为23.2)和(Eu/Eu*)N(平均为0.57),显示高氧逸度特征。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具富S特征;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e/Pb比值(157~916,平均320),表明成矿岩体的流体活动性较强。当氧逸度较低时,岩浆中的硫主要以S2-形式存在,由于硫化物在硅酸盐熔体中较低的溶解度,导致金以硫化物形式过早沉淀,限制金元素的富集成矿。这些特征指示,高氧逸度、富硫及高流体活动性对金的成矿具有重要意义。(5)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祁雨沟花岗斑岩与雷门沟花岗斑岩具有相似岩浆源区和成因类型,且主、微量元素具连续演化的特征,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母岩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雷门沟钼矿斑岩体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更高,且挥发分富F、贫Cl和S;祁雨沟金矿斑岩体相较于前者,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且挥发分具富S特征。研究区内钼、金矿床的H、O、S和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钼矿床与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而金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综合上述特征,本文认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具时空一致性的钼、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受相似岩浆源区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浆岩控制。区内钼矿化和金矿化往往与高氧逸度的岩浆岩相关,钼、金等不同的矿化类型可能受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和挥发分含量的影响。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2](2021)在《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文中提出以往多认为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马超营断裂及其NE向、NW向次级断裂,尤其是NE向次级断裂,往往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熊耳山矿集区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很大成果。近年来,虽然熊耳山矿集区新发现了槐树坪、石窑沟等金、钼矿床,但整体找矿进展并不大,成矿认识方面也没有较大的突破。通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熊耳山矿集区内金多金属成矿与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总结如下:(1)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是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控构造,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2)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鸡蛋坪组火山岩地层内的矿床(点)均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古火山构造内,应为火山岩型金矿;(3)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4)熊耳山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建议对其开展深入的矿物学、岩石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下一步的找矿勘探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控矿构造进行。矿集区内发育大量的硅化带或硅帽,可能是碱交代成矿作用在浅部的表现,指示了深部存在巨大的碱交代体,应该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探的指示标志。
尤阳阳,王兴国,赵玉洁[3](2020)在《豫西庙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文中指出为了解庙岭金矿区深部资源前景,通过收集近年来该矿区地质勘查成果及相关地质资料,研究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确定矿区金矿的形成受火山岩地层、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和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共同控制,矿床的成因类型应属"岩浆热液金矿床"的第Ⅰ亚类"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分析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研究区共圈定金矿体27个。总结矿区的控矿特征、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下一步找矿有利部位,指出矿区深部及外围具有较好资源前景。
尹乐,王云鹏,张良杰,胡河民,戴帅军[4](2020)在《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北部一带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文中研究说明嵩县前河金矿北部一带金矿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熊耳山地区,金矿赋存于熊耳群,容矿岩石为构造蚀变岩,断裂构造与合峪岩体控制着金矿的产出。围岩蚀变中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和多金属矿化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矿床地质特征与前河金矿类似。研究表明:矿床类型为低温热液蚀变岩型矿。最后总结了找矿标志,研究认为矿床深部仍然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赵玉[5](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段启超[6](2020)在《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董家埝银矿是小秦岭矿集区南成矿带中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银矿床,2016年由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发现。区内主要出露新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蓟县系官道口群高山河组和龙家园组、早古生界寒武系朱砂洞组和馒头组。断裂是主要的构造形式,发育的断裂构造、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对金属成矿十分有利。通过资料分析、野外调查、样品测试分析、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成矿规律总结及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银矿体严格受区域性的小河断裂的次级构造F1控制。围岩蚀变分带清晰,自内向外可分为银铅矿化绢英岩带(内带)、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带)、钾化蚀变花岗岩带(外带)。银矿体与内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空间上,矿体具有明显的SE向侧伏的趋势。断裂构造蚀变带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2)经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确定As、Sb、Ag、Au、Cu、Pb、Zn、Co、Mo等9种元素可作为指示元素,其中As、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g、Au、Cu、Pb、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Co、Mo为尾晕指示元素。(3)由原生晕研究计算得出,M1-I主矿体由浅入深的轴向分带序列为Co-Mo-Cu-Au-Sb-Zn-Pb-Ag-As,出现“反分带”现象,说明矿体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多期次热液叠加。结合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和矿体剥蚀程度研究,认为矿体向深部仍将有较大的延伸或存在盲矿体,指示主矿体向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4)在建立的主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理想模型、成矿规律总结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地质找矿模型。确定了成矿预测准则,圈定Ⅰ、Ⅱ、Ⅲ级成矿预测靶区各1个,为深部找矿指示了方向。
李蓓[7](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认为熊耳山是我国着名的金矿产地之一,金矿资源丰富,产出类型多样,主要有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角砾岩型金矿(卢欣祥等,2004;任富根等,2006)。前人已对此地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但是对于这几种金矿类型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特别是蚀变岩型金矿和石英脉型金矿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展开详细研究,总结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分析成矿特征,探讨矿床成矿过程及两种矿床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产出位置主要受燕山期花岗(斑)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其主要赋矿地层均为熊耳群,区域上这两种类型的金矿床在太华群和熊耳群地层中均有发现,说明这些矿床不具备“地层专属性”。红庄蚀变岩型金矿产于马超营大断裂附近,元岭石英脉型金矿产于石窑沟-焦园断裂与马超营断裂交汇部位,金矿产出类型受控矿构造性质制约。红庄金矿和元岭金矿的矿石类型分别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二者矿石矿物组成、围岩蚀变相似,金常呈自然金或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中。红庄蚀变岩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大于元岭石英脉型金矿的矿体规模,印证了蚀变岩型金矿易成大矿的特点。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红庄和元岭的成矿流体性质相近,可能为同一来源。都有以下特点:早阶段中-高温、中-高盐度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热液;成矿后期,流体中不断有大气降水加入,流体的温度和盐度都呈下降趋势,石英中的δ18OH2O也逐渐向大气降水线靠拢。综上所述,认为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和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二者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主要由控矿构造条件和成矿作用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矿化类型。
蒋禺恒[8](2020)在《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深部探矿已是未来势在必行的趋势。隐爆角砾岩是岩浆在近地表处隐蔽爆破所形成的一套岩石类型组合,常以隐爆角砾岩筒的形式产出,其孔隙度大,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容矿场所,是金、铜、钨、钼、铀等矿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其成岩作用常伴随着热液蚀变作用,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内部及其围岩接触带。这类矿床一般规模较大、伴生组分多样、矿化集中、延深大、易开采、经济价值高,在金属矿产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龙头山金矿床处于大瑶山隆起龙山鼻状背斜西南倾伏端的次火山岩体中,平天山金银多金属矿田西南部,是一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为了明确矿床成因与控矿因素,构造对矿床与矿体的控制作用、矿石矿物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规律,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并结合野外调查所观测到的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建立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对龙头山金矿取得了一些认识:龙头山金矿内寒武系黄洞口组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为主要地层。矿区内岩浆岩发育,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发育,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发育,矿化分带与蚀变分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成岩成矿具有多期次性,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物质为主,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从围岩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物质来源具有轻稀土富集、中-强负铕异常的特征。矿床内控矿因素多样,矿床的整体形态受隐爆角砾岩筒控制,金矿化主要发生于隐爆角砾岩筒边部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具有上金下铜的成矿特征。
王建[9](2020)在《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半岛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大型重要的金矿集区,拥有如三山岛金矿、焦家金矿、玲珑金矿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吸引了我国乃至全球矿床学家和地质勘探学家的目光,是开展金矿矿床学研究和地质勘查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随着矿山资源枯竭,矿床深部外围找矿迫在眉睫,应用于深部找矿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亟需进一步研究。了解胶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依据收集的119个金矿床的空间位置、赋矿地质体、储量-平均品位-矿体产状和成矿时代(部分矿床)等数据,总结了胶东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品位-吨位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其成矿潜力。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是典型焦家式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玲珑式花岗岩中、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根据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划分为(黄铁矿)绢英岩化、金-石英-黄铁矿、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四个阶段。其中,(黄铁矿)绢英岩化是主成矿期的蚀变产物,热液流体通过钾质交代作用和水解作用使围岩中的金活化,元素地球化学上表现为亲硫的成矿元素明显带入特征;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矿化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中低盐度(1.02~10.48%NaCleqv)为特征,属于C02-H20-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受K交代作用影响的蚀变岩以K富集和Na、Ca贫化为特征;与K交代相关的元素摩尔比值图可用以识别焦家式金矿床中的的热液蚀变矿物及其蚀变过程。金及探途元素的质量变化模式反映了金矿化与K交代作用的空间关系,是液热流体共同作用的产物。K和金及探途元素的最大富集区域通常发生在金矿化区的近端,而贫化多发生在远离金矿化区的远端;K交代作用可以识别可能更大范围的蚀变区域,从而可以有效指示金矿化区位置。矿床尺度上,Au、Ag、As、Bi、Cd、Cu、Pb、S、Sb、W、Sr和Na20等12个地球化学指标可用来区分焦家式金矿床的金矿化区和非矿化区;精细尺度上,沿钻孔方向的成分漂移可以指示深部是否存在和/或接近金矿化区,组份漂移最强烈的元素往往最能指示是否靠近金矿化区;近地表的强氧化岩中,须考虑表生作用和风化效应。
张赫[10](2020)在《西藏雄村矿区1号斑岩型铜金矿体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雄村矿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荣玛乡境内,东距拉萨市约350km。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拉萨地体南缘中段,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是南拉萨地体南缘的一个以铜为主、伴生金(银)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区,目前矿区发现了1号、2号、3号、4号、5号等斑岩型铜金矿体。前人对矿区1号矿体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对于金属硫化物的研究相对薄弱。为此,论文以雄村矿区1号矿体黄铁矿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专题(2018YFC060410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079)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46),在详细的野外岩心编录和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雄村矿区1号矿体的黄铁矿分别进行电子探针、LA-ICP-MS、热电性和晶胞参数等分析测试,研究黄铁矿的成因和找矿意义。通过论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雄村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下-中侏罗统雄村组(J1-2x),1号矿体的含矿斑岩为中侏罗世石英闪长斑岩,主要蚀变类型为钾硅酸盐化和黄铁绢英岩化。金属矿物主要发育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发育石英、红柱石、黑云母、白云母、绢云母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浸染状,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交代及固溶体分离结构。成矿期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主要包括石英硫化物阶段、绢云母硫化物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2)黄铁矿主要呈脉状、浸染状产出,分布较为广泛,在石英硫化物阶段(早期)、绢云母硫化物阶段(中期)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等三个矿化阶段皆有发育,特征较为类似。黄铁矿粒径一般在0.1~1.5mm之间,反射色主要为黄白色,不显多色性和内反射,硬度较高。主要呈自形粒状、半自形粒状以及他形粒状,可见较多立方体状黄铁矿,而五角十二面体和八面体状黄铁矿发育很少。主要发育有结晶及交代结构,常被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矿物交代。(3)黄铁矿主要为立方体自形晶{100},极少发育五角十二面体{210}和八面体{111}黄铁矿,指示成矿流体温度较高(>300℃)以及热液流体过饱和度低和硫逸度低的特点,表明形成于成矿体系快速冷却、物质供应不足的环境。(4)黄铁矿主量元素平均含量(w(S)=52.89%,w(Fe)=46.31%)和原子个数比(S/Fe=1.99)均小于理论值,表明属于贫硫贫铁型黄铁矿,具有硫亏损的特征,指示成矿环境硫逸度较低。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显示Co、Ni、As、Se以类质同象的方式混入黄铁矿,而其Co/Ni比值集中在10附近,S/Se比值为(0.2~3.56)×104,以及δS和δFe分别为-4.39~0.30和-3.18~1.66,则表明黄铁矿属于岩浆热液成因。(5)黄铁矿的热电导型以N型黄铁矿为主,且热电系数集中分布在-200~0μV·℃-1之间,计算得出N型黄铁矿的形成温度为203.86~386.58℃(平均温度为321.43℃),指示黄铁矿形成于中-高温、较低硫逸度的环境。(6)黄铁矿晶胞参数和体积变化范围分别为5.41438~5.41966×10-10m(a0,平均值为5.41747×10-10m)和158.7190~159.1946×10-10m3(Vol,平均值为158.9896×10-10m3),主体与理论值(a0=5.41759×10-10m,Vol=159.3324×10-10m3)相比偏小,但有少量晶胞参数值大于理论值,这主要与S亏损和Co、Ni元素在垂向空间上不均匀分布有关。(7)黄铁矿具有立方体晶型、晶胞参数值较低、S/Fe比值接近于2、微量元素含量(如Co、Ni、As等)较低以及热电导型主要为N型等特征,结合黄铁矿中金含量极低以及矿石中Cu、Au品位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认为1号矿体的黄铁矿不含金、不是载金矿物,金与黄铜矿关系更为密切。(8)黄铁矿热电系数在垂向空间上由浅部向深部,N型黄铁矿呈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而P型黄铁矿呈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结合矿体地质特征,指示矿体向深部可能具有一定规模的延伸,但可能已被后期侵位的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所破坏。
二、河南店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店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华北克拉通南缘钼、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斑岩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3 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1.3.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基底岩系 |
2.2.2 盖层岩系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岩浆岩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断裂构造 |
3.2.2 爆破角砾岩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体地质特征 |
3.4.1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 |
3.4.2 斑岩型金矿体 |
3.4.3 石英脉型金矿(公峪) |
3.5 成矿阶段 |
第4章 样品制备及主要分析方法 |
4.1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
4.2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
4.3 全岩Sr-Nd同位素 |
4.4 锆石U-Pb测年 |
4.5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
4.6 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 |
4.7 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4.7.1 黄铁矿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
4.7.2 磷灰石的分析和校正方法 |
第5章 祁雨沟金矿成矿机制 |
5.1 矿石矿物学特征 |
5.1.1 硫化物矿物特征 |
5.1.2 可见金特征 |
5.1.3 铋矿物特征 |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5.3 铋熔体对金成矿作用的分析 |
5.3.1 铋熔体收集金在祁雨沟金矿中的作用 |
第6章 祁雨沟矿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及成因 |
6.1 岩浆岩中的锆石特征 |
6.1.1 锆石U-Pb年龄 |
6.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6.1.3 锆石微量元素 |
6.2 岩浆岩中的磷灰石特征 |
6.3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
6.4 全岩Sr-Nd同位素 |
6.5 讨论 |
6.5.1 祁雨沟矿区成岩时代 |
6.5.2 成矿岩体成因 |
6.5.3 成岩成矿关系研究 |
6.5.4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7章 雷门沟钼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
7.1 矿床地质特征 |
7.2 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7.3 雷门沟斑岩体中磷灰石的特征 |
7.4 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因讨论 |
7.5 矿床成因 |
第8章 熊耳山地区Mo-Au成矿关系 |
8.1 成矿岩体成因对比 |
8.2 钼、金成矿物质来源 |
第9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 |
2 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
3 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 |
4 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 |
5 结论 |
(3)豫西庙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作用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围岩蚀变 |
4 矿床成因及资源前景 |
4.1 矿床成因 |
4.2 资源前景 |
5 结论 |
(4)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北部一带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围岩蚀变 |
3 矿体特征 |
4 矿石特征 |
4.1 矿石类型 |
4.2 矿石成分 |
4.3 矿石结构构造 |
4.4 金的矿物特征 |
4.4.1 金矿物种类 |
4.4.2 可见金矿物特征 |
4.4.3 金矿物嵌布特征 |
4.5 矿体围岩及夹石 |
5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
5.1 矿床成因 |
5.1.1 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时期 |
5.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1.3 矿床类型 |
5.2 控矿因素 |
5.3 找矿标志 |
6 结论 |
(5)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
4.1 控矿要素 |
4.2 成矿时代 |
4.3 成矿流体特征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
4.6 矿床成矿系列 |
4.7 成矿模式 |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
5.1 找矿标志 |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
5.3 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6)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银矿研究现状 |
1.3.2 中国银矿研究现状及银矿床分类 |
1.3.3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理论研究进展 |
1.3.4 工作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资源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
3.5 矿体地质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7 矿床类型 |
4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
4.1 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 |
4.2 原生晕化探剖面异常特征 |
4.3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
4.3.1 样品采集与测试结果 |
4.3.2 数据处理 |
4.3.3 原生晕元素统计分析 |
4.3.4 原生晕轴向分带计算 |
4.3.5 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 |
4.3.6 矿体剥蚀程度研究 |
4.3.7 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理想模型 |
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5.1 找矿标志 |
5.2 成矿规律 |
5.3 综合找矿地质模型 |
5.4 成矿预测 |
5.4.1 成矿预测准则 |
5.4.2 成矿靶区预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以往工作程度 |
1.3.1 地理位置 |
1.3.2 矿区以往工作程度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实际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2.3 变质核杂岩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红庄蚀变岩型金矿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阶段 |
3.2 元岭石英脉型金矿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红庄蚀变岩型金矿 |
4.1.2 元岭金矿 |
4.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4.3 H-O同位素 |
4.4 小结 |
第5章 成矿特征对比分析与成矿过程探讨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2 矿化地质特征分析 |
5.3 成矿流体特征分析 |
5.4 成矿年代学分析 |
5.5 矿床成矿过程探讨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
1.2.2 隐爆角砾岩的一般特征 |
1.2.3 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 |
1.2.4 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模式 |
1.2.5 金矿类型及空间分布 |
1.2.6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 |
1.2.7 金矿成矿时代 |
1.2.8 龙头山金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方法 |
1.7 可行性研究分析 |
1.8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金矿地质特征 |
2.5.1 成矿时代与矿床类型 |
2.5.2 控矿因素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成矿背景 |
3.1.2 矿区地层 |
3.1.3 矿区构造 |
3.1.4 次火山岩体特征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类型 |
3.2.2 矿石类型 |
3.2.3 矿化分带性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矿物成分 |
3.2.6 矿石的结构构造 |
3.3 围岩蚀变 |
3.3.1 围岩蚀变类型 |
3.3.2 围岩蚀变分带 |
3.3.3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
3.4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3.5 电气石矿物学研究 |
3.6 矿体与岩体的相关特征 |
3.7 成岩成矿时代 |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4.1 矿床成因 |
4.1.1 成矿物质来源 |
4.1.2 岩体主量元素 |
4.1.3 稀土元素特征 |
4.1.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5 流体沸腾与成矿 |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2 成矿模式 |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5.1 控矿因素 |
5.2 成矿规律 |
5.3 成矿预测 |
5.3.1 深部铜钼矿化 |
5.3.2 找矿标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地层 |
2.1.2 元古宇地层 |
2.1.3 显生宇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晚三叠世侵入岩 |
2.3.2 晚侏罗世侵入岩 |
2.3.3 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 |
2.3.4 早白垩世中期侵入岩 |
2.3.5 早白垩世脉岩群 |
第三章 金矿时空分布及成矿潜力 |
3.1 空间分布 |
3.1.1 焦家式金矿 |
3.1.2 玲珑式金矿 |
3.1.3 蓬家夼式金矿 |
3.2 时间分布 |
3.2.1 典型金矿成矿年龄 |
3.2.2 成矿时代 |
3.3 品位-吨位模型 |
3.3.1 品位-吨位分布特征 |
3.3.2 品位-吨位模型 |
第四章 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
4.2.1 热液蚀变特征及分带 |
4.2.2 蚀变矿化阶段 |
第五章 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
5.1 取样和分析方法 |
5.1.1 岩石地球化学 |
5.1.2 流体包裹体 |
5.2 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2 元素质量变化 |
5.2.3 元素富集贫化特征 |
5.3 显微测温方法及结果 |
5.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 |
5.3.2 显微测温结果分析 |
5.3.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5.4 成矿流体性质 |
5.5 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
第六章 致矿异常模式及深部找矿指示 |
6.1 钾交代作用及其深部指示 |
6.1.1 蚀变岩的富集贫化 |
6.1.2 元素摩尔比值图 |
6.1.3 钾交代、贵金属和探途元素 |
6.2 不同尺度地球化学指标 |
6.2.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
6.2.2 矿床尺度研究 |
6.2.3 精细尺度研究 |
6.2.4 风化效应 |
6.3 致矿异常模式 |
6.4 总结及勘查指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西藏雄村矿区1号斑岩型铜金矿体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
1.2.2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矿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地质演化过程 |
2.1.6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质简况 |
2.2.2 1 号矿体地质特征 |
第3章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处理 |
3.3 分析测试 |
3.3.1 显微镜下鉴定 |
3.3.2 电子探针分析 |
3.3.3 LA-CIP-MS原位分析 |
3.3.4 热电性分析 |
3.3.5 晶胞参数分析 |
第4章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
4.1 黄铁矿显微镜下特征 |
4.2 黄铁矿化学成分特征 |
4.2.1 黄铁矿主量元素特征 |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3 黄铁矿热电系数特征 |
4.4 黄铁矿晶胞参数特征 |
第5章 地质意义探讨 |
5.1 成因意义 |
5.1.1 黄铁矿晶体形态意义 |
5.1.2 黄铁矿化学成分意义 |
5.1.3 黄铁矿热电系数意义 |
5.1.4 黄铁矿晶胞参数意义 |
5.2 找矿意义 |
5.2.1 黄铁矿的载金性分析 |
5.2.2 找矿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河南店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晚中生代钼、金成矿关系研究 ——以祁雨沟金矿和雷门沟钼矿为例[D]. 吴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2]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J]. 燕长海,李肖龙,韩江伟,冯燕涛,马振波,郭波,宋要武. 金属矿山, 2021(05)
- [3]豫西庙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 尤阳阳,王兴国,赵玉洁. 矿产勘查, 2020(09)
- [4]河南省嵩县前河金矿北部一带矿床特征、成因及找矿标志[J]. 尹乐,王云鹏,张良杰,胡河民,戴帅军. 矿产与地质, 2020(03)
- [5]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D]. 段启超.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7]熊耳山矿集区红庄-元岭矿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研究[D]. 李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8]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以广西龙头山金矿为例[D]. 蒋禺恒. 桂林理工大学, 2020
- [9]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D]. 王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西藏雄村矿区1号斑岩型铜金矿体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张赫. 成都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