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李洁,于乾龙,郑桂玲,张彬,李长友[1](2021)在《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鳞翅目昆虫种类繁多,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宿主昆虫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利用病毒杀虫剂进行害虫治理和益虫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鳞翅目昆虫与病毒的互作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宿主昆虫的免疫系统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病毒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昆虫围食膜和中肠对病毒入侵的防御作用,病毒进入体腔后昆虫所产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以及RNAi、细胞的自噬与凋亡、Toll、Imd、JAK-STAT和STING信号通路等相关的抗病毒免疫途径,并对昆虫抗病毒免疫研究的制约因素和未来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益虫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林雅[2](2021)在《甜菜夜蛾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浙北地区特色经济作物芦笋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田间甜菜夜蛾抗药性的逐渐增加,大部分化学杀虫剂的药效降低,其防控越来越困难。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 Polyhedro Virus,简称SeNPV)是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能够在宿主中造成病毒病流行,是甜菜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调节因子。目前国内外对SeNPV和杀虫剂协同使用治理抗性甜菜夜蛾的技术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监测了浙北地区芦笋种植园的甜菜夜蛾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测定了SeNPV对11种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评估了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治效果,并进一步开展了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协同作用的代谢机理研究,相关结果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甜菜夜蛾防治方法及抗性治理措施打下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浙北地区芦笋种植园甜菜夜蛾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平湖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最高(43.58倍),其次为乙基多杀菌素(17.88倍),对多杀霉素最敏感(1.21倍);甜菜夜蛾桐乡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最高(22.57倍),其次为茚虫威(16.2倍),对溴氰虫酰胺最敏感(0.86倍)。两地甜菜夜蛾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虫螨腈和氟啶脲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对虱螨脲、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铃脲和多杀霉素都处于敏感水平(<5倍),对氯虫苯甲酰胺分别为敏感性下降(4.00倍)和中抗水平(22.57倍)。结合抗性监测区芦笋基地的用药情况来看,两地甜菜夜蛾对近两年用药较多的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虫螨腈都已产生抗药性,之前已产生较高抗药性的甲维盐并没有因为这两年的停用而恢复药剂敏感度。2.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评估结果显示:当试虫对象为室内种群3龄幼虫时,亚致死剂量(LC25)SeNPV对氟啶脲、虱螨脲、氟铃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这5种杀虫剂有增效作用;当试虫对象为平湖种群3龄幼虫时,LC25 SeNPV对甲维盐、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氟啶脲、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氟铃脲、茚虫威、多杀霉素这11种杀虫剂均具有增效作用;当试虫对象为桐乡种群3龄幼虫时,除了虱螨脲和甲氧虫酰肼这两种药剂,LC25 SeNPV对其余9种杀虫剂均具有增效作用。无论试虫是室内种群还是田间种群,亚致死剂量(LC25)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虫螨腈、氟啶脲、氟铃脲和乙基多杀菌素均具有增效作用。3.SeNPV与两种化学杀虫剂协同使用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LC50 SeNPV+10%虫螨腈900 m L/hm2(500倍)处理药后6 d、10 d防效分别达75.15%、85.36%,与对照药剂10%虫螨腈1800 m L/hm2(500倍)相比显示出良好的持效性和杀虫效果;LC50 SeNPV(1.9×107 PIB/m L)+虫螨腈(900 m L/hm2)(1000倍)处理,药后3d、6 d、10 d的防效分别为64.49%、71.74%、80.48%,与对照药剂对应的61.50%、58.61%和71.03%的防效相比,虫螨腈使用量减少50%依然保持与对照药剂相当的防效,减药增效效果明显。在SeNPV与甲维盐的混配试验中,LC50 SeNPV+5%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杀虫活性最高,药后3 d、6 d、10 d的防效分别为64.58%、60.36%、80.64%;LC25 SeNPV(9.9×106 PIB/m L)+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和LC50 SeNPV(1.9×107 PIB/m L)+甲维盐(450 g/hm2)(2000倍)处理的防效也显着高于对照5%甲维盐900 g/hm2(1000倍)处理的防效,SeNPV同样显示优良的减药增效效果。试验也显示,由于田间环境比室内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多,所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与其中病毒或杀虫剂的浓度不是线性关系。4.SeNPV与甲维盐、虫螨腈协同使用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增效剂PBO对虫螨腈有明显拮抗作用,DEM对甲维盐有明显增效作用,TPP对虫螨腈有明显拮抗作用,而对甲维盐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合甲维盐和虫螨腈分别单剂处理后幼虫体内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平湖种群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虫螨腈的抗性分别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关;推测SeNPV对甲维盐的增效作用可能是由于SeNPV的加入可使部分因酯酶活性较高而无法被甲维盐直接致死的幼虫死亡;推测SeNPV对虫螨腈的增效作用可能是由于SeNPV提高了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从而促进了虫螨腈的转化作用,提升其致死活性;由于SeNPV与杀虫剂的致死机制不同,解毒代谢机制是不是SeNPV对化学杀虫剂增效作用的主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亚杰[3](2020)在《酪氨酸代谢通路在舞毒蛾感病后爬高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 dispar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Ld MNPV))感染舞毒蛾幼虫后,能够引起感病舞毒蛾幼虫显着上爬行为(国外俗称树顶病)。这种生物学现象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病毒、真菌、细菌三种病原分别侵染舞毒蛾,对其进行行为观察和转录组分析比较,研究病毒与其他病原物感染舞毒蛾后行为与基因表达差异。通过对感染病毒的舞毒蛾与非感病舞毒蛾在转录组数据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推测与能量代谢有关。并选取与能量代谢相关三羧酸循环通路的中的部分基因,利用ds RNA干扰其特定基因的表达,探讨二者对树顶病的影响。取得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真菌、细菌三种病原物处理的舞毒蛾幼虫,观察72h内的上爬高度,从中可以发现,感染病毒的幼虫上爬明显,与感染细菌和感染真菌的相比都有显着差异(P<0.05),与感染真菌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但真菌组与细菌组无显着差异。2.转录组测序鉴定舞毒蛾感染病毒、细菌、真菌72h时体内的差异表达基因,得到了44994条Unigene。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幼虫与感染Ld MNPV的相比,有308个基因上调表达,有263个基因下调表达。感染金龟子绿僵菌的幼虫与感染Ld MNPV的相比,有623个基因上调表达,413个基因下调表达。感染金龟子绿僵菌的幼虫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比,有417个基因上调表达,177个基因下调表达。3.在两两比较时,KEGG富集分析表示Toll和IMD信号通路是最富集的通路。除此之外较为富集的通路有过氧化物酶体、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和细胞色素P450的异生素代谢通路、溶酶体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4.感染病毒与感染细菌或真菌的幼虫相比,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路、丙酮酸代谢通路、柠檬酸循环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胆固醇代谢通路这些通路都与能量代谢相关,并且其中基因上调表达,说明了Ld MNPV诱导舞毒蛾产生上爬行为与能量代谢有相关性;而且神经方面相关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中也有较多基因上调表达,也说明了Ld MNPV诱导舞毒蛾产生上爬行为与神经系统有相关性。5.选取舞毒蛾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酪氨酸代谢通路的中的基因hpd与gstz1来验证其感染病毒后上爬行为是否与能量代谢相关。饲喂干扰hpd与gstz1基因的ds RNA并不引起舞毒蛾的死亡,而且也不会提前或延迟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死舞毒蛾的时间。但饲喂干扰hpd基因的ds RNA的Ld MNPV感染后幼虫相比于只饲喂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幼虫,其受感染幼虫爬高能力显着低于只饲喂病毒的幼虫。6.饲喂干扰gstz1基因的ds RNA的Ld MNPV感染后幼虫,相比于只饲喂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gstz1基因被干扰幼虫爬高能力极显着低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舞毒蛾幼虫受到病毒感染后出现上爬行为,与感染真菌和细菌后的行为差异明显,为病毒感染引起的特殊生物学现象。转录组学数据分析表明,舞毒蛾幼虫受病毒感染后其能量代谢与神经系统相关通路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受细菌或真菌感染组。研究进一步发现舞毒蛾能量代谢相关酪氨酸代谢通路的中hpd与gstz1基因与该上爬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4](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卫丽丽[5](2019)在《AcMNPV侵染宿主细胞的进程中Ac-PK2和BmK IT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是一种模式杆状病毒,也是微生物杀虫剂。Bm K IT是一种来源于东亚钳蝎的昆虫特异性毒素蛋白,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AcMNPV-BmK IT,并发现其可以在感染早期加速宿主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凋亡抑制因子p35基因的转录表达,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和抗虫活性。为了明确AcMNPV-BmK IT侵染宿主细胞后具体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转录组学的方法分析了AcMNPV-BmK IT的侵染对Sf9细胞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转录组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侵染会对宿主细胞的翻译过程产生影响,因为杆状病毒侵染会激活宿主细胞中一系列的抗病毒反应,其中包括降低总蛋白的合成来抑制病毒的增殖。简而言之,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会激活eIF2α激酶来磷酸化eIF2α,抑制蛋白质翻译的起始过程,降低总蛋白的合成来抵抗病毒侵染。而AcMNPV表达的Ac-PK2蛋白可以抑制eIF2α激酶的激活,营救翻译起始。为了明确过表达Ac-PK2蛋白是否会提高AcMNPV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RFP,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过表达Ac-PK2蛋白的重组病毒与AcMNPV-BmK IT共侵染后抗虫活性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转录组测序筛选AcMNPV-BmK IT侵染后Sf9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分析AcMNPV-BmK IT的抗虫机制,了解AcMNPV-BmK IT侵染对Sf9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我们在AcMNPV和AcMNPV-BmK IT侵染72 h后提取了Sf9细胞的RNA并进行反转录,通过Solexa测序进行了转录水平的分析。三个处理组中共鉴定出61269个转录本,其中在对照组control(C)的Sf9细胞中检测到54189个转录本,在AcMNPV(AT)侵染的Sf9细胞中检测到57979个转录本,在AcMNPV-BmK IT(ABT)侵染的Sf9细胞中检测到56575个转录本。对分析到的蛋白质序列进行KOG功能分类预测,共有7711个蛋白被注释上26种KOG分类。对蛋白进行KEGG注释,其中有4874个蛋白共注释上4211个KO,2853个基因共注释上339个pathway。总共鉴定出957个差异表达基因:第一组(ABT相对AT,ABT V.S.AT)中共分析到38个表达上调的基因,135个表达下调的基因;第二组(ABT相对C,ABT V.S.C)中共分析到12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84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在最后一组(AT相对于C,AT V.S.C)中,分析到45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112个表达下调的基因。我们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选取了11个基因进行了qPCR验证,qPCR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基本一致。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GO功能分析的结果显示AcMNPV和AcMNPV-BmK IT对宿主细胞中DNA复制、蛋白质翻译等细胞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有影响。文献调研发现,宿主细胞可以通过降低总蛋白合成来抵抗病毒侵染,而AcMNPV表达的Ac-PK2蛋白可以营救蛋白翻译,那么过表达Ac-PK2蛋白是否可以提高AcMNPV的细胞毒力和抗虫活性,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AcMNPV-PK2-EGFP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和子代病毒产量的影响首先,利用Bac-to-Bac昆虫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系统构建了过表达Ac-PK2蛋白的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用5 MOI的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Sf9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K2-EGFP融合蛋白表达量从24 h开始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并在72 h达到最高水平。相较于野生型病毒AcMNPV处理组,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48 h后Sf9细胞内eIF2α磷酸化逐渐减少。葡萄糖消耗的检测结果发现,AcMNPV-PK2-EGFP处理组能量消耗增加,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在36、48、60 h显着高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分别是野生型病毒处理组的1.11倍、1.2倍、1.34倍。AcMNPV-PK2-EGFP处理组培养液中乳酸积累从48 h开始显着低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但与未处理组无明显差异。细胞内的ATP含量在病毒侵染后48、60、72 h,即Ac-PK2蛋白开始过表达之后有一个显着的增加,分别是野生型病毒处理组的1.12倍、1.09倍、1.10倍。AcMNPV-PK2-EGFP处理组己糖激酶(hexokinase,HK)的活性在48、60 h显着高于未处理组,分别是未处理组的1.21倍、1.16倍。噬斑实验的结果显示AcMNPV-PK2-EGFP处理组在病毒侵染后48、72 h,子代病毒的产量显着高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缺失ac-pk2基因的重组病毒侵染会导致子代病毒的产量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的侵染可以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产生影响,为子代病毒的复制产生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既然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可以增加子代病毒的产量,那么AcMNPV-PK2-EGFP的侵染是否会加速宿主细胞的凋亡,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第三部分AcMNPV-PK2-RFP加速宿主细胞凋亡的机制分析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Sf9细胞48、72h后,细胞凋亡比例显着高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为研究AcMNPV-PK2-EGFP加速宿主细胞凋亡的机制,本节中我们构建了带红色荧光蛋白的过表达Ac-PK2的重组病毒AcMNPV-PK2-RFP。RO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AcMNPV-PK2-RFP处理组Sf9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在48、72 h显着高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发现AcMNPV-PK2-RFP处理组在病毒侵染后24、48、72 h细胞内绿色荧光的强度均高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说明AcMNPV-PK2-RFP处理组线粒体膜电位低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AcMNPV-PK2-RFP处理组SfP53蛋白的表达在病毒侵染后48、60、72 h均显着高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是野生型病毒处理组的1.16倍、1.39倍、1.79倍。接着,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细胞色素c在线粒体和胞质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两种病毒处理组均会影响细胞色素c的释放,相较于野生型病毒处理组而言,AcMNPV-PK2-RFP的处理组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明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提前,从24 h开始逐渐增加。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AcMNPV和AcMNPV-PK2-RFP侵染Sf9细胞后通过刺激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加速宿主细胞的凋亡,因为过表达Ac-PK2蛋白的重组病毒可以增加子代病毒的产量,新产生的子代病毒会对细胞进行二次侵染,从而加速了AcMNPV-PK2-RFP处理组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第四部分AcMNPV-PK2-EGFP的抗虫活性及侵染甜菜夜蛾幼虫的机制分析前面两部分的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Ac-PK2蛋白的重组病毒AcMNPVP-PK2-EGFP/RFP可以调控宿主细胞能量代谢,帮助子代病毒复制,加速宿主细胞的凋亡。那么重组病毒AcMNPVP-PK2-EGFP是否具有更高的抗虫活性?我们进行了虫体水平的实验。qPCR的结果显示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后可以上调Ac-pk2基因在中肠组织和神经索组织的表达,AcMNPV-PK2-EGFP与AcMNPV-BmK IT共侵染后,可以增加BmK IT在中肠组织和神经索组织的表达,并且在病毒侵染的早期,解毒相关基因sod、p450、cat的表达也会受到影响。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AcMNPV处理组和AcMNPV-BmK IT+AcMNPV处理组,eIF2α的磷酸化随着侵染时间逐渐增加,AcMNPV-PK2-EGFP处理组eIF2α的磷酸化在病毒侵染后4h达到最大值,8至12 h逐渐减少。AcMNPV-PK2-EGFP+AcMNPV-BmK IT处理组,eIF2α的磷酸化在病毒侵染后8 h达到最大值,12 h开始减少,说明相较于野生型病毒,过表达Ac-PK2蛋白的重组病毒的侵染可以减少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eIF2a的磷酸化,有利于子代病毒的复制。同时,我们观察到各病毒处理组P53蛋白在病毒侵染1 h后开始表达,病毒侵染4、8、12 h后AcMNPV-BmK IT+AcMNPV-PK2-EGFP处理组P53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AcMNPV、AcMNPV-PK2-EGFP、AcMNPV-BmK IT+AcMNPV病毒处理组,说明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和AcMNPV-BmK IT共处理可以加速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细胞的凋亡。酚氧化酶活性检测的结果显示,AcMNPV-BmK IT+AcMNPV-PK2-EGFP处理组酚氧化酶活性在4 h达到最大值,分别是AcMNPV、AcMNPV-PK2-EGFP、AcMNPV-BmK IT+AcMNPV处理组4 h的1.58倍、1.25倍、1.18倍。我们统计了对照组及病毒处理组甜菜夜蛾幼虫的平均体重、致死率、蛹化率、羽化率,四个处理组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54.78%、76.6%、83.3%、90%,对应的蛹化率分别为33.3%、26.67%、20%、16.67%,羽化率分别为20%、16.67%、13.3%、10%。可以看到,相较于AcMNPV处理组,AcMNPV-PK2-EGFP处理组的幼虫致死率显着增高,蛹化率、羽化率降低,说明AcMNPV-PK2-EGFP具有更高的抗虫活性。相较于AcMNPV+AcMNPV-BmK IT处理组,AcMNPV-PK2-EGFP+AcMNPV-BmK IT处理组甜菜夜蛾幼虫的羽化时间推迟,蛹化率和羽化率均降低,最终的致死率显着提高。综合上述结果,AcMNPV-PK2-EGFP相较于野生型病毒而言具有较高的抗虫活性,AcMNPV-PK2-EGFP和AcMNPV-Bm K IT共处理会使得抗虫活性进一步升高。这部分的结果在虫体水平上解析了重组杆状病毒AcMNPV-PK2-EGFP、AcMNPV-BmK IT经口服感染后通过影响解毒相关基因(sod、p450、cat)的表达、酚氧化酶的活性,调控中肠组织eIF2α的磷酸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来增加宿主昆虫的死亡率,明确了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和AcMNPV-BmK IT抗虫活性存在协同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的方法分析了AcMNPV-Bm K IT侵染对Sf9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鉴定了900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qPCR验证。我们构建了过表达Ac-PK2蛋白的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RFP,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AcMNPV侵染宿主过程中过表达Ac-PK2蛋白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和子代病毒产量的影响,明确了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通过影响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加速宿主细胞凋亡的机制,并且在虫体水平上分析了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的抗虫活性及作用机制,明确了AcMNPV-PK2-EGFP与AcMNPV-Bm K IT共侵染可以增强AcMNPV-BmK IT的抗虫活性。本研究为杆状病毒的抗虫机制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对科学防治鳞翅目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李欣悦[6](2019)在《CO2浓度变化对“舞毒蛾-LdNPV”系统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国际性问题,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对人类社会和农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气候委员会指出近年大气CO2浓度已经达到历史之最,并且会持续升高。本文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当前大气以及预测未来CO2浓度升高趋势设置3个CO2浓度,分别为 397μL/L、550μL/L 和 750μL/L。将舞毒蛾卵置于 CO2 浓度(397μL/L、550μL/L、750μL/L)下饲养至3龄幼虫,LdNPV(LC20=1.1×10PIB/μL)感染舞毒蛾3龄幼虫24h后放置大气(CO2浓度为397μL/L)条件下饲养,测定舞毒蛾3-4龄历期、体重累计增长率、累计死亡率,同时测定舞毒蛾体内保护酶、解毒酶活性,测定不同CO2浓度条件下 LdNPV 致死中浓度(LC50)。不同 CO2 浓度(397μL/L、550μL/L、750μL/L)下饲养的3龄幼虫,经LdNPV(LC20=1.1×10PIB/μL)和正常饲料饲喂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构建幼虫转录组文库,比较分析差异基因表达及主要信号通路;筛选2个舞毒蛾OBP家族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组织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CO2浓度(397μL/L、550μL/L和750μL/L)下饲养的舞毒蛾3龄幼虫对LdNPV 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 7.54×102PIB/μL、4.85×102PIB/μL 和3.03×102PIB/μL。LdNPV 胁迫导致不同 CO2浓度(397μL/L、550μL/L 和 750μL/L)条件下饲养的舞毒蛾3龄幼虫体重累计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1.27%、71.63%和68.41%;随着CO2浓度升高幼虫感染LdNPV后死亡率增加,750μL/L高浓度处理组死亡率最大,为27.09%。高浓度CO2条件下生长至3龄的舞毒蛾幼虫会增加食物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生长发育,使虫体内LdNPV大量繁殖并减缓自身的生长发育,这可能导致LdNPV在高浓度CO2处理的舞毒蛾幼虫体内潜伏期长、致死率高。2、高CO2浓度(750μL/L)胁迫下,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CarE和AChE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而诱导增加,ALP活性随CO2浓度升高抑制下降;保护酶CAT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抑制减少,而SOD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诱导增加。高CO2浓度条件下生长的舞毒蛾3龄幼虫接种LdNPV后,随着CO2浓度升高体内CarE、ALP、AChE和CAT活性被抑制,而SOD活性表现为诱导增加。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CarE、AChE、ALP、CAT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而降低,舞毒蛾免疫防御系统受到破坏可能会引起舞毒蛾种群减少3、分别构建不同CO2浓度(397μL/L、550μL/L、750μL/L)饲养至3龄幼虫,经LdNPV(LC20=1.1×10PIB/μL)和正常饲料饲喂后幼虫转录组文库,获得80.65 Gb数据,Q30碱基百分比为92%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共获得33895个Unigene,功能注释到 Nr、SwissProt、KOG、KEGG、GO 和 InterPro 数据库 Unigene 分别为 19286 条、12694条、12189条、13986条、4205条和13776条。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响应所有处理组共32个基因,其中富集差异基因最多的是Humandiseases的二级通路Influenza A上(4 个),其次是 Metabolic pathways 的二级通路 Global and overview maps(2 个)、Carbohydrate metabolism(2个)。32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4个属于胰蛋白酶家族,经荧光定量RT-PCR分析,胰蛋白酶(CL922.Contig4GMI)作为免疫防御相关基因,在各处理组(550CK、750CK、397NPV、550NPV、750NPV)中均下调。4、原位杂交表达分析表明舞毒蛾LdOBP1基因在舞毒蛾成虫雌性触角中分布比雄性触角中多;LdOBP2基因在舞毒蛾成虫雄性触角中分布比雌性触角中多。在舞毒蛾雄性成虫触角中,LdOBP1基因分布低于LdOBP2基因。相反在舞毒蛾雌性成虫触角中,LdOBP1基因分布高于LdOBP2基因。

张珏锋[7](2019)在《绿僵菌胁迫下的褐飞虱防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世界性分布的昆虫病原真菌,可通过孢子粘附昆虫体壁,突破昆虫的体壁障碍,使菌丝充满虫体,致使害虫死亡,因而是一种取代化学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结合半薄切片观察研究绿僵菌对褐飞虱从体表侵染至体内萌发、繁殖的过程,直观地表现绿僵菌对褐飞虱的侵染能力和侵入方式;以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ITS区序列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明确不同处理情况下绿僵菌是否可侵染卵巢并继代传递。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开展绿僵菌侵染褐飞虱过程中的转录组学研究,一方面分析褐飞虱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染的免疫应答基因,深入研究其免疫防御机制;另一方面寻找金龟子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重要靶标基因,为提高绿僵菌对褐飞虱的侵染效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绿僵菌溶液喷施之后,褐飞虱体内共生细菌、真菌类微生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明确了绿僵菌的侵染对褐飞虱体内共生微生物菌群结构、优势菌的更替等的影响。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绿僵菌在寄主褐飞虱体表不同结构区入侵行为存在差异,易从体表褶皱处产生附着胞,入侵寄主血腔,快速繁殖导致菌体大量堆积在褐飞虱腹部引起寄主的死亡。稻株表面的绿僵菌无法侵染至水稻组织内部并在内定殖,虽然绿僵菌菌体可在离体褐飞虱卵块体表定殖,但喷施于稻株表面的绿僵菌并无法侵染稻株叶鞘组织内的褐飞虱卵块。绿僵菌处理褐飞虱种群的卵块孵化率与对照种群对比并无显着差异,处理时间的延长并未使寄主飞虱卵块孵化率降低,不同处理褐飞虱成、若虫历期之间也无显着差异。(2)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褐飞虱下一代若虫体内均检测到绿僵菌,但绿僵菌是否可通过雌虫卵巢、雄虫的精巢实现继代传播还需进一步试验进行验证。(3)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感染黄绿绿僵菌24、48、72 h的褐飞虱种群与对照种群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类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分析。对照组与处理组24、48、72h的比对分别获得了1641、634、736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808、253、179个DEGs比对到94、63、63条不同的代谢通路中;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98、333和247个DEGs显着富集到10、27和25条代谢通路中。这些显着富集的通路主要涉及能量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以及免疫防御反应等相关通路。(4)不同浓度绿僵菌溶液处理后褐飞虱体内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含量在处理72 h后均呈现显着下调趋势;而保护酶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SOD 3个浓度处理至72 h时均着高于对照处理;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含量在24 h与48 h内均无显着变化,直至72 h,高浓度绿僵菌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PO含量上升至316.43 U/mg。作为一种外源入侵的微生物,绿僵菌与寄主体内共生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争夺生存权的关系,短期(处理时间段)内虽未对寄主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造成影响,但氨基酸合成原料的缺失必然会使寄主无法补充营养。(5)绿僵菌的施用造成褐飞虱中肠细菌类微生物丰富度下降,多样性指数呈现递减的现象,几类可能对外源绿僵菌毒素具有降解作用或可提高寄主飞虱对绿僵菌抵抗能力的细菌优势度上升:如有助于提高褐飞虱对绿僵菌菌株的抵抗能力的杀雄菌Arsenophonus含量上升;与外源化学物质降解降解有关的Acinetibacter、Stenotrophomonas与Sphingobacterium占比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种群。对褐飞虱中肠真菌类微生物的检测表明飞虱虫体自身携带有绿僵菌且占比不低,同时中肠真菌类微生物数量虽较细菌类微生物相对简单,但检测到的某些真菌种类如:产生具有抑制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活性的代谢产物的Talaromyces等极有可能在寄主飞虱抵御外源绿僵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

策仁尼玛(Myagmar Tserennyam)[8](2018)在《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是一种叶食害虫,具有寄主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特征。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ispar nucleopolyhedrosivirus,简称LdNPV)是一种可以影响舞毒蛾种群数量的致病微生物。合适的荧光增白剂可以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毒力,达到利用病毒防治舞毒蛾虫害的目的,为此室内用正交实验方法比较不同浓度的荧光增白剂和氯化锌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筛选出最佳配比,得到了复配剂;通过生物测定确定了复配剂对舞毒蛾的LC50和LT50,同时分析了复配剂对舞毒蛾的亚致死作用。为研究这种增效作用的原理,实验测定了复配剂各成分对舞毒蛾4龄幼虫血淋巴和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性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中添加1%的荧光增白剂和0.1%的氯化锌,紫外照射6h后,对舞毒蛾的死亡率比正常人工饲料的情况提高3倍,舞毒蛾幼虫的死亡率是67.7%。说明这种配比可以显着提高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作用。2.舞毒蛾幼虫取食添加1%荧光增白剂VBL与0.1%氯化锌(ZnCl2)的LdNPV后,病毒浓度与致死作用呈正相关,病毒浓度越高,致死率越高。对舞毒蛾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50)为106.4 0Bs/μL,LC90为6457.4 0Bs/μL,浓度为390Bs/μL时,致死中时间LT50为13.12d,浓度为3900Bs/μL时,LT50为9.37 d。3.加入荧光增白剂VBL和氯化锌(ZnCl2)的LdNPV对舞毒蛾幼虫有亚致死作用。雄性幼虫历期较对照缩短,不同病毒浓度下雄性幼虫历期较对照的缩短2-5d。随病毒浓度的升高,复配剂使舞毒蛾雌雄化蛹率、羽化率、产卵数量、卵块重量减少,且浓度越高,减少的越明显。取食未添加荧光增白剂和氯化锌的人工饲料的舞毒蛾与已被病毒感染的舞毒蛾单雌产卵量差异明显,比对照显着降低。4.VBL+ZnCl2+病毒复配剂和ZnCl2+病毒对舞毒蛾4龄幼虫的中肠、血淋巴GST酶活性有显着差异,比对照组(单独病毒)的酶活性增高,在第72h时表现为活性增加最大,达到显着差异。VBL+ZnCl2+病毒对舞毒蛾幼虫血淋巴GST的影响在第72h时表现为活性增加,24h时的血淋巴GST活性也显着增加,分别比单独病毒的增高3.7和7.2倍。VBL+ZnCl2+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中肠GST的影响在第48h和72h时表现为活性增加,与24h时的中肠GST显着差异,分别增高2.4和4.6倍。

张海玲,张玉波,周正湘[9](2017)在《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烟青虫血淋巴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烟青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s NPV)侵染所引发的免疫机理,本试验以浓度105PIB/μl、106PIB/μl和107PIB/μl Heas NPV侵染5龄幼虫,分别测定了处理后烟青虫幼虫血淋巴中血细胞总量、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数量、酚氧化酶(PO)的活性以及血淋巴的体外黑化率,同时还用显微镜观察了Heas NPV侵染血细胞的过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6PIB/μl和107PIB/μl的Heas NPV溶液处理导致5龄幼虫血淋巴中血细胞总量、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数量显着上升(P<0.05),并且在感毒后3 d达到峰值。105PIB/μl的Heas NPV溶液处理后,烟青虫5龄幼虫血淋巴中血细胞总量、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106PIB/μl的Heas NPV溶液处理的5龄幼虫的PO活性先增长后下降。在连续观察的5 d内,对照组幼虫血淋巴体外黑化率始终为100%,而处理组幼虫血淋巴体外黑化率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烟青虫幼虫血淋巴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Heas NPV侵染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虫感染病毒后通过血细胞数量的增加和PO活性的升高来清除外来病原物。

唐芬芬,杨伟克,朱峰,邵榆岚,张永红,白兴荣[10](2016)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5龄起蚕为实验材料,经口添食BmNP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血淋巴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PPO1和PPO2基因均是在添食BmNPV后6 h和9 h出现上调表达,但相对表达量有一定差异;另外,酚氧化酶活性在添食BmNPV后6 h和9 h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24 h急剧下降,显着低于对照组。酚氧化酶作为一类体液免疫因子,很可能参与了家蚕对抗BmNPV侵染的免疫防御反应。

二、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昆虫对病毒入侵的防御
    1.1 围食膜的防御作用
    1.2 中肠的防御作用
2 昆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 鳞翅目昆虫的抗病毒免疫途径
    3.1 RNAi途径
    3.2 细胞的自噬及凋亡途径
    3.3 免疫信号转导通路
        3.3.1 Toll信号通路
        3.3.2 Imd信号通路
        3.3.3 JAK-STAT信号通路
        3.3.4 STING信号通路
        3.3.5 其它免疫通路和基因
4 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研究的制约因素
5 结语与展望

(2)甜菜夜蛾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甜菜夜蛾概述
        1.1.1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
        1.1.2 甜菜夜蛾为害情况
        1.1.3 甜菜夜蛾抗性现状
        1.1.4 甜菜夜蛾抗药性机理
        1.1.4.1 表皮穿透性的降低
        1.1.4.2 解毒酶活性的增强
        1.1.4.3 神经系统敏感性的下降
        1.1.4.4 抗性遗传
        1.1.5 甜菜夜蛾综合治理
        1.1.5.1 完善预测预报与抗性监测工作
        1.1.5.2 培养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新型农民
        1.1.5.3 农业防治
        1.1.5.4 物理防治
        1.1.5.5 生物防治
        1.1.5.6 化学防治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1.2.1 杆状病毒杀虫剂
        1.2.2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甜菜夜蛾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供试甜菜夜蛾
        2.1.1.2 供试药剂
        2.1.1.3 试验器材
        2.1.2 试验方法
        2.1.2.1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1.2.2 抗性检测区田间用药调查
        2.1.2.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甜菜夜蛾敏感基线
        2.2.2 甜菜夜蛾抗性监测
        2.2.2.1 平湖监测点
        2.2.2.2 桐乡监测点
        2.2.3 浙北地区芦笋地用药情况
    2.3 讨论
3 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供试昆虫
        3.1.1.2 供试药剂
        3.1.1.3 试验器材
        3.1.2 试验方法
        3.1.2.1 SeNPV室内毒力测定
        3.1.2.2 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活性测定
        3.1.2.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eNPV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2.1.1 SeNPV对室内种群致病力测定
        3.2.1.2 SeNPV对平湖种群致病力测定
        3.2.1.3 SeNPV对桐乡种群致病力测定
        3.2.2 SeNPV对化学杀虫剂增效活性评估结果
        3.2.2.1 SeNPV对室内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3.2.2.2 SeNPV对平湖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3.2.2.3 SeNPV对桐乡种群增效活性评估
    3.3 讨论
4 SeNPV与甲维盐、虫螨腈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供试场地
        4.1.1.2 供试药剂
        4.1.1.3 试验器材
        4.1.2 试验方法
        4.1.2.1 试验设计
        4.1.2.2 调查方法
        4.1.2.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
        4.2.2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的田间防效
    4.3 讨论
5 SeNPV对甲维盐、虫螨腈的增效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供试虫源
        5.1.1.2 供试药剂
        5.1.1.3 试验器材
        5.1.2 试验方法
        5.1.2.1 增效剂试验
        5.1.2.2 甜菜夜蛾幼虫解毒酶活性测定
        5.1.2.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增效剂对甲维盐和虫螨腈的增效作用
        5.2.2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MFO活性影响
        5.2.3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GSTs活性影响
        5.2.4 SeNPV与甲维盐协同使用对CarE活性影响
        5.2.5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MFO活性影响
        5.2.6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GSTs活性影响
        5.2.7 SeNPV与虫螨腈协同使用对CarE活性影响
    5.3 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酪氨酸代谢通路在舞毒蛾感病后爬高行为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寄生物调控寄主行为的研究
    1.2 杆状病毒简介
    1.3 RNAi概述
        1.3.1 简介
        1.3.2 RNAi作用机制
    1.4 舞毒蛾简介
    1.5 杆状病毒诱导昆虫上爬行为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感染不同病原舞毒蛾幼虫行为差异与转录组比较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舞毒蛾的饲养
        2.1.2 病毒、真菌和细菌
        2.1.3 不同病原物感染舞毒蛾以及行为观察的方法
        2.1.4 RNA提取与建库测序
        2.1.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2.1.6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2.1.7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火山图分析
        2.1.8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1.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注释和富集分析
        2.1.10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
    2.2 结果
        2.2.1 行为观察实验
        2.2.2 测序质控总览
        2.2.3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火山图分析
        2.2.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2.5 KEGG分类注释和富集分析
        2.2.6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
    2.3 讨论
第三章 hpd和 gstz1 基因与Ld MNPV调控的舞毒蛾上爬行为相关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舞毒蛾的饲养
        3.1.2 病毒、质粒与菌株
        3.1.3 生化试剂
        3.1.4 实验所用引物
        3.1.5 舞毒蛾总RNA提取
        3.1.6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3.1.7 聚合酶链式反应
        3.1.8 凝胶电泳分析
        3.1.9 目的片段回收
        3.1.10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3.1.1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12 质粒的转化
        3.1.13 蓝白斑检测
        3.1.14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3.1.15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3.1.16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3.1.17 dsRNA的诱导表达
        3.1.18 dsRNA的提取
        3.1.19 dsRNA的纯化与鉴定
        3.1.20 Ld MNPV病毒悬液的制备
        3.1.21 上爬行为实验
        3.1.22 目的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3.1.23 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L4440-hpd与 L4440-gstz1 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HT115-L4440-hpd与 HT115-L4440-gstz1 表达菌株的构建
        3.2.3 dsRNA的表达鉴定
        3.2.4 目的基因的干扰效果
        3.2.5 喂食dsRNA对死亡率的影响
        3.2.6 喂食dsRNA对死亡幼虫在爬高能力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溶液试剂配制方法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5)AcMNPV侵染宿主细胞的进程中Ac-PK2和BmK IT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杆状病毒
        1.1 杆状病毒概述
        1.2 杆状病毒的生活史
        1.3 杆状病毒的分类
        1.4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1.5 昆虫杆状病毒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应用
    2 重组杆状病毒研究进展
        2.1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策略
        2.2 重组蝎昆虫毒素杆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2.3 重组杆状病毒的安全性
    3 杆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分析
        3.1 杆状病毒的siRNA抑制因子
        3.2 宿主细胞的凋亡和杆状病毒的凋亡抑制因子
        3.3 宿主细胞降低蛋白质合成和杆状病毒营救蛋白质翻译
        3.4 宿主细胞中抗病毒相关信号通路
    4 昆虫免疫的研究进展
        4.1 昆虫免疫概述
        4.2 昆虫的抗病毒免疫
    5 杆状病毒侵染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5.1 昆虫细胞能量代谢
        5.2 杆状病毒侵染对昆虫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6 杆状病毒pk2 基因的研究进展
        6.1 ac-pk2 基因
        6.2 杆状病毒pk2 基因同源性分析
        6.3 杆状病毒PK2 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7 论文设计思路
        7.1 研究内容及创新意义
        7.2 实验技术流程
第二章 转录组测序筛选AcMNPV-Bm K IT侵染后Sf9 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和病毒株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Sf9 细胞的培养
        3.2 蚀斑检测
        3.3 细胞处理
        3.4 RNA提取和反转录
        3.5 Solexa转录组测序
        3.6 qPCR实验
    4 实验结果
        4.1 Solexa测序和原始数据质量预处理
        4.2 De novo拼接和CDS预测
        4.3 Unigene与公共数据库比较
        4.4 Unigene的 KOG、GO、KEGG注释
        4.5 表达基因的丰度分析
        4.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7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5 讨论
第三章 重组杆状病毒AcMNPV-PK2-EGFP可以提高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并影响能量代谢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细胞株和病毒株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重组中间载体的构建
        3.1.1 重组中间载体pFB-D-PK2-EGFP的构建
        3.1.2 重组中间载体pFB-D-Renilla-RFP的构建
        3.2 重组杆粒Bacmid-PK2-EGFP和 Bacmid-Renilla-RFP的获得
        3.3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和 AcMNPV-Renilla-RFP的获得
        3.4 qPCR检测Sf9细胞中ac-pk2基因转录表达的变化
        3.5 Western blot检测Sf9 细胞中磷酸化e IF2α的变化
        3.6 外源蛋白海肾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3.7 总蛋白含量的检测
        3.8 葡萄糖消耗速率的检测
        3.9 上清中乳酸含量的检测
        3.10 细胞内ATP含量检测
        3.11 己糖激酶HK的活性检测
        3.12 缺失型病毒的构建及子代病毒产量的检测
    4 实验结果
        4.1 获得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
        4.2 获得重组病毒AcMNPV-Renilla-RFP
        4.3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可在宿主细胞内过表达Ac-PK2
        4.4 过表达Ac-PK2 蛋白可抑制Sf9 细胞中e IF2α的磷酸化
        4.5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对蛋白质翻译的影响
        4.6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对Sf9 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4.7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宿主细胞可促进子代病毒增殖
    5 讨论
第四章 重组病毒AcMNPV-PK2-RFP通过影响线粒体途径促进宿主细胞的凋亡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菌株和质粒
        2.2 细胞株和病毒株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构建重组病毒AcMNPV-PK2-RFP
        3.1.1 重组中间载体的构建
        3.1.2 获得重组病毒AcMNPV-PK2-RFP
        3.2 蚀斑实验检测病毒滴度
        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4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检测
        3.5 Western blot检测P5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3.6 胞质和线粒体分离
        3.7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在胞质和线粒体的分布
        3.8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4 实验结果
        4.1 获得重组病毒AcMNPV-PK2-RFP
        4.2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侵染可加速宿主细胞凋亡进程
        4.3 重组病毒AcMNPV-PK2-RFP的侵染对Sf9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4.4 重组病毒AcMNPV-PK2-RFP侵染后Sf9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分析
        4.5 重组病毒AcMNPV-PK2-RFP的侵染对细胞色素c在胞质和线粒体的分布的影响
        4.6 重组病毒AcMNPV-PK2-RFP的侵染对Sf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第五章 重组病毒AcMNPV-PK2-EGFP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抗虫活性和机制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病毒和幼虫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甜菜夜蛾幼虫的饲养及感染
        3.2 qPCR检测ac-pk2在被感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表皮组织和神经索组织的表达
        3.3 qPCR检测重组病毒AcMNPV/AcMNPV-PK2-EGFP与AcMNPV-BmK IT共处理,BmKIT在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表皮组织和神经索组织的表达
        3.4 qPCR检测解毒相关基因在被感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
        3.5 酶标仪检测病毒侵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体内酚氧化酶的活性
        3.6 Western blot分析病毒侵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
        3.7 Western blot分析病毒侵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中eIF2a磷酸化的情况
        3.8 统计对照组和病毒处理组甜菜夜蛾幼虫的平均体重,死亡率,蛹化率,羽化率
    4 实验结果
        4.1 ac-pk2 在病毒侵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表皮、神经索组织的转录表达情况
        4.2 BmK IT在AcMNPV-PK2-EGFP和AcMNPV-Bm KIT共侵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表皮、神经索组织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
        4.3 解毒相关基因p450、sod、cat在病毒侵染的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情况
        4.4 重组病毒的侵染对甜菜夜蛾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5 重组病毒的侵染对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重组病毒的侵染对甜菜夜蛾幼虫中肠组织eIF2α磷酸化的影响
        4.7 重组病毒的侵染对甜菜夜蛾幼虫平均体重,致死率,蛹化率,羽化率的影响
    5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6)CO2浓度变化对“舞毒蛾-LdNPV”系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1.1 CO_2浓度对寄主植物影响
        1.1.2 CO_2浓度对昆虫生长发育影响
        1.1.3 CO_2浓度对昆虫体内生化酶的影响
        1.1.4 CO_2浓度对昆虫感觉系统影响
    1.2 全球变暖对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作用影响
        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致毒作用机制
        1.2.2 CO_2浓度变化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致毒影响
    1.3 全球气候变化对舞毒蛾影响研究进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CO_2浓度变化和LdNPV共胁迫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与处理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LdNPV毒力测定
        2.2.2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LdNPV对舞毒蛾毒力测定
        2.3.2 LdNPV对CO_2浓度胁迫下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3 CO_2浓度变化和LdNPV共胁迫对舞毒蛾保护酶及解毒酶活性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昆虫与处理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研究方法
        3.2.1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3.2.2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3.2.3 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3.2.4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3.2.5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LdNPV对CO_2浓度胁迫下解毒酶活性影响
        3.3.2 LdNPV对CO_2浓度胁迫下舞毒蛾体内保护酶活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4 CO_2浓度变化和LdNPV共胁迫舞毒蛾转录组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试剂(盒)
        4.1.3 仪器设备
    4.2 研究方法
        4.2.1 舞毒蛾幼虫饲养及处理
        4.2.2 舞毒蛾RNA提取
        4.2.3 转录组测序
        4.2.4 数据处理
        4.2.5 差异基因表达量验证
    4.3 结果分析
        4.3.1 舞毒蛾3龄幼虫RNA的提职消化
        4.3.2 测序质量分析
        4.3.3 Unigene功能注释
        4.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3.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4.3.7 qRT-PCR验证RNA-seq基因表达分析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舞毒蛾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定位表达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昆虫与处理
        5.1.2 主要试剂(盒)
        5.1.3 主要仪器
        5.1.4 部分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舞毒蛾OBP基因原位杂交引物的设计
        5.2.2 探针制备
        5.2.3 原位杂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舞毒蛾OBP基因探针检测
        5.3.2 舞毒蛾触角OBP基因表达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绿僵菌胁迫下的褐飞虱防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褐飞虱及其为害
        1.1.2 微生物类杀虫剂
        1.1.3 绿僵菌
        1.1.4 菌-虫互作
        1.1.5 昆虫的防御系统
        1.1.6 昆虫体内微生物与外源微生物侵染的关系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绿僵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僵菌侵染褐飞虱过程的显微观察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生孢子在褐飞虱体表的侵染过程
        2.2.2 绿僵菌分生孢子对稻株的侵染观察
        2.2.3 分生孢子对褐飞虱体壁的侵染
        2.2.4 分生孢子在褐飞虱体内的侵染过程
        2.2.5 绿僵菌对褐飞虱卵块孵化率及幼虫历期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绿僵菌垂直传递的FISH验证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褐飞虱FISH验证
        3.2.2 不同处理褐飞虱卵块的FISH验证
    3.3 讨论
第四章 绿僵菌胁迫下褐飞虱转录组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组数据组装与质量分析
        4.2.2 Unigene功能注释及GO分类
        4.2.3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4.2.6 绿僵菌胁迫对褐飞虱部分生理过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7 qRT–PCR验证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绿僵菌侵染对褐飞虱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下褐飞虱体内各解毒酶含量变化
        5.2.2 不同处理下褐飞虱体内尿酸含量变化
        5.2.3 不同处理下褐飞虱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绿僵菌侵染对褐飞虱体内共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细菌群落结构
        6.2.2 不同处理的褐飞虱体内真菌群落结构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舞毒蛾相关生物学
        1.1.1 危害与分布
        1.1.2 生活史
        1.1.3 舞毒蛾天敌及制约能力
        1.1.4 舞毒蛾的防治
        1.1.5 物理防治
        1.1.6 化学药剂防治
        1.1.7 生物防治
        1.1.7.1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1.1.7.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1.7.3 关于荧光增白剂VBL分析
    1.2 VBL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2.1 中国的舞毒蛾病毒研究
        1.2.2 国内外荧光增白剂研究
        1.2.2.1 国外荧光增白剂研究
        1.2.2.2 中国荧光增白剂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
        1.2.3.1 国外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
        1.2.3.2 在中国舞毒蛾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过程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舞毒蛾幼虫饲养方法
        2.2.1 卵面的消毒
        2.2.2 人工饲料的制作
        2.2.3 幼虫饲养
        2.2.4 供试幼虫的选取与病毒的饲喂
    2.3 LdNPV的分离题纯
    2.4 荧光素VBL对于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分析
        2.4.1 幼虫的饲养及前期处理
        2.4.2 VBL的增效作用测定
        2.4.2.1 生物测定
        2.4.2.2 数据的处理
        2.4.3 实验的计划(VBL浓度筛选)
        2.4.3.1 确定VBL最佳浓度研究办法
        2.4.3.2 VBL的抗紫外线作用的研究计划
        2.4.4 数据的处理
    2.5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最佳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亚致死的影响
        2.5.1 幼虫的饲养及前期处理
        2.5.2 最佳复配剂不同浓度的病毒溶液的配制
        2.5.3 数据统计与分祈
    2.6 荧光素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
        2.6.1 幼虫饲养及前期处理
        2.6.2 酶液提取
        2.6.3 实验液的配置
        2.6.4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uthioneS-transferases 活性测定
        2.6.5 蛋白质含量测定
        2.6.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荧光素VBL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的影响分析
        3.1.1 筛选获得LdNPV的最佳复配剂
        3.1.2 LdNPV的不同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影响
        3.1.3 小结
    3.2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的复配剂对舞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3.2.1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死亡率的分析
        3.2.2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
        3.2.3 不同浓度LdNPV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LT_(50)
        3.2.4 小结
    3.3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后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3.1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对舞毒蛾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3.2 舞毒蛾幼虫取食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LdNPV感染的人工饲料对舞毒蛾?幼虫发育历期影响
        3.3.3 最佳病毒复配剂对舞毒蛾蛹的影响
        3.3.4 VBL、ZnCl_2和不同浓度病毒对舞毒蛾的产卵量及性比的影响
        3.3.5 小结
    3.4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配剂及其组分对舞毒蛾4龄幼虫酶的影响
        3.4.1 血淋巴的谷胱肽S转移酶
        3.4.1.1 不同成分对舞毒蛾幼虫血淋巴GST的比较
        3.4.1.2 小结
        3.4.2 中肠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
        3.4.2.1 不同成分对舞毒蛾幼虫中肠GST比较
        3.4.2.2 小结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烟青虫血淋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血淋巴的收集
    1.4 血细胞的计数
    1.5 Heas NPV侵染血细胞的过程观察
    1.6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1.7 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8 血淋巴的体外黑化反应观察
    1.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Heas NPV侵染烟青虫幼虫血细胞的过程
    2.2 Heas NPV对烟青虫幼虫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2.3 Heas NPV对烟青虫幼虫血淋巴体外黑化的影响
    2.4 Heas NPV对烟青虫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10)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添食处理及样品采集
        1.2.2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2.4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1.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m NPV对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2 Bm NPV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J]. 李洁,李洁,于乾龙,郑桂玲,张彬,李长友.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5)
  • [2]甜菜夜蛾SeNPV对化学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D]. 林雅.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酪氨酸代谢通路在舞毒蛾感病后爬高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 王亚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5]AcMNPV侵染宿主细胞的进程中Ac-PK2和BmK IT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卫丽丽. 山西大学, 2019(01)
  • [6]CO2浓度变化对“舞毒蛾-LdNPV”系统影响[D]. 李欣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绿僵菌胁迫下的褐飞虱防御机制研究[D]. 张珏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8]舞毒蛾LdNPV复配剂致病力及其对舞毒蛾GST酶活性的影响[D]. 策仁尼玛(Myagmar Tserennyam).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06)
  • [9]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烟青虫血淋巴的影响[J]. 张海玲,张玉波,周正湘.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4)
  • [10]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唐芬芬,杨伟克,朱峰,邵榆岚,张永红,白兴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2)

标签:;  ;  ;  ;  ;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