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建设21世纪的城域接入网(论文文献综述)
张昊昕[1](2020)在《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控制面和转发面紧耦合架构下的资源利用率、业务部署周期、维护管理以及建设成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同时网络架构也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本论文引入基于SDN集中控制思想和NFV设备虚拟化思路的v BRAS技术,研究了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应用的实现,着重从网络架构、互通接口、业务流程和部署方案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展望了城域数据网未来演进方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转控分离v BRAS相关SDN、NFV、Vx LAN、v BRAS等关键新技术,包括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典型架构以及相关性,并介绍了转控分离v BRAS实现模式和主要优势。(2)从系统架构、相关接口、系统组网、业务处理四个方面进行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系统设计,并结合系统情况对v BRAS设备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3)完成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实现。针对本论文的测试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测试方案,涉及到组网方案、CP和UP部署方案、CU控制通道方案、和周边系统的对接方案、具体的业务承载方案。最后在汇聚交换机S7606E接口下配置用户接入VLAN,割接至新增UP设备ME60-X8上,在CP上执行命令完成全部用户上线,进行业务测试。(4)根据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结果,总结出系统相关的机房选址、软硬件和控制通道的组网方案、功能/性能要求、业务承载能力、周边配套系统对接、可靠性保障、可维护性管理,以及运维模式等结论。分析表明转控分离v BRAS主要有提升资源利用率、集中管理简化运维、缩短业务上线周期和开放网络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转控分离v BRAS有望逐步实现未来城域数据网的演进方向。
冯伟华[2](2016)在《基于GPON技术的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语音、视频等领域信息以海量方式递增,人们在城域网(MAN)技术及其环境方面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以往由同步数字体系(SDH)接入并构建的相应网络体系所对应的媒介是铜绞线。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仅仅利用SDH技术和铜绞线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海量信息的需求。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被称作“吉比特无源光网络”,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GPON技术以光纤作为媒介传输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信息的瓶颈现象。其优点主要有: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传输间距长以及可排除电磁干扰等。长春移动公司原有的基于SDH的城域网网络架构已经难以适应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提高网络传输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长春移动公司必须对现有城域网从软硬件方面进行实质上的升级与改造,一方面提高带宽的承载能力和带宽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上维护长春移动的品牌形象,为其后续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本文基于GPON技术对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的改造方案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现状,从带宽、承载方式和技术特征出发,比较了APON (AT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及GPON三者之间的差异,着重对GPON技术的体系结构和组网方式进行了分析。进而,根据长春移动城域网现状和改造需求,确定了长春移动城域网总体规划目标,根据总体规划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以长春某小区的GPON改造工程以及宽带接入光纤到户(FTTH)的GPON改造工程为实例,阐述了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GPON改造的工程实践方案。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城域网工程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的工作。本文重点对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的GPON改造方案及其涉及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较完善的施工方案。城域接入网的改造是根据长春移动城域网的改造原则进行的,充分考虑了GPON的技术特点和现有资源,所提出的方案可降低改造成本。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案可以满足长春移动城域网建设的需求,能够提高长春移动城域网的传输质量、满足用户对宽带的需求、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所给出的基于GPON技术的方案,可以为今后的城域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闫增禄[3](2016)在《基于SDN和ROF的城域—接入网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现在随着互联网规模和流量的指数型增长,亟需一种新型、开放、灵活的网络技术架构来适应以协议为网络技术发展思路和以分布式部署为实施策略的趋势,智能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不断涌现,社会对网络无线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接入带宽也随之上升了几个数量级。此外,城域网与接入网独立发展的现状导致了复杂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消耗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也使得网络运营商的开发成本(Capital Expenditures)和运营成本(Operating Expenditures)十分昂贵。本文将SDN和ROF技术引入了城域-接入网的架构,构造了用openflow控制器作为控制平面,用ROF作为接入端的城域-接入网,对城域-接入网的ring+tree形结构进行了设计和优化。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革新性的技术,有别于传统的网络设计理念,它不仅实现了网络的转发与控制分离,还提供网络可编程能力,实现私有化定制网络,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管理能力,降低了部署条件和维护成本。ROF (Radio over Fiber,光载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将无线电通讯和光纤通讯相结合的新型通讯技术,RoF系统有着更广的蜂窝覆盖、更宽的带宽、较低的成本、较低的功耗和易安装等优点。本文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SDN和ROF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SDN和ROF的城域-接入网的设计。在整个架构中,Openflow控制器通过Openflow协议实现对各个城域网的底层设备的集中管控和运维,用户可以使用上层APP实现对网络功能的编程定义;ROF将数据的处理集中在城域网的中心局端,而远端节点只负责无线射频信号的接受和发送,这样可实现分布式部署和高带宽接入,降低功耗和运营成本。然后本文采用SDN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控制器Ryu在mininet仿真环境下对QOS机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了SDN对网络良好的的管控,更随之针对SDN网络对QOS的保障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路由算法并与Dijkstra算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最后根据ROF在接入网中的应用给出了承载Wifi和其他射频信号的ROF系统光收发模块的电路设计,整个电路可以承载多种无线信号实现透明传输,主要分为光发射模块、光接收模块和时分控制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并分别对各个频段的RF信号进行了实验,测试了信号在整个系统传输性能。
骆婧[4](2014)在《基于QoS的成都联通核心网网络拥塞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网络通信正处于一个高速扩张和发展的时期,这虽然给更多的用户带来的通信的便利,但也同时造成了网络拥塞的现象不断增加。成都联通作为四川省内主要提供通信服务的公司,具有行业内领先的管理和运维服务,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处理网络问题的技术团队,它通过自身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给成都周边的许多用户持续进行着互联网相关的应用服务,但是今年来由于接入用户的增加,也面临着网络拥塞问题影响网络整体运营的情况。网络拥塞问题是目前互联网中经常会发生的故障现象之一,它引起的主要现象包括有:数据包大量丢失、数据传输延迟提高、通信的速度降低,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系统的无法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拥塞可能产生的源头,降低因为发生拥塞给电信公司和互联的用户带来的各项损失是很有必要的。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分析相关文档,进行了网络拥塞问题的分析,同时在网络关键节点和关键链路上采用了可以减少网络拥塞问题的算法,最终获得了成都联通公司所承载的网络能够获得一个具有较低网络拥塞发生率的环境。本次研究我们主要完成的工作有:首先完成了网络拥塞产生的源头、拥塞控制原理、拥塞控制算法的描述,给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通过路径优化进行网络拥塞控制的流程。通过对路径优化和网络拥塞结果之间关联的分析,描述了通过路径优化实现网络用塞控制的可能性,同时也给拥塞控制方面的全面解决提出了解决思路。然后,我们完成了对网络拥塞控制采取路径优化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描述,这也是我们在现阶段解决网络拥塞问题的方式。研究最后我们给出了成都联通核心网络的网络优化方案,并且重点对其中涉及网络拥塞控制方案设计和部署进行了描述。通过采用我们提出的路径优化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能够使成都联通的核心网络具备较为稳定的基础结构,并给未来成都联通的核心网络完全解决拥塞控制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投入运营的半年时间以来,成都联通网络核心网中未发现结构和策略方面的问题,同时用户对网络拥塞的投诉率也大大下降,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此次研究的正确性。
蔡为[5](2012)在《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文中指出GPON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无源光网络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FTTX的改造,是未来接入网的发展方向。GPON技术可以提供下行高达2.5Gbit/s速率的带宽,可适应城域宽带网接入层改造及汇聚层传输承载方式演进的需求,满足未来宽带发展的需要;同时GPON技术理论上最高可提供高达1:128的分光比,可减少主干光缆及配套的杆路、管道的投资。GPON技术还具有良好的TMD支持能力,可用于接入层传输的TMD承载,保护铁通浙江分公司既有的投资。GPON技术作为一种无源光网络技术,从局端到用户端的光缆链路全部由无源器件组成,可减少维护使用成本。通过GPON技术可实现大于20KM的接入距离,可减少接入网局点的数量,简化城域网的网络结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铁通浙江分公司城域网GPON改造工程的方案设计以及工程实践。本文首先对电信城域网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比较,介绍了电信城域网传输、宽带、接入网主要的几种承载方式,无源光网络技术特征、种类,以及三种无源光网络之间的比较,重点介绍了GPON技术原理、特点、组网方式。然后分析了浙江铁通城域传输、宽带、接入网现状,并从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范围等方面对改造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并结合浙江铁通城域网发展现状,确定了铁通浙江分公司城域网GPON改造工程总体规划、分部实施;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降低城域网的使用维护成本的设计原则。根据以上四项设计原则提出浙江铁通城域网改造的网络拓扑结构及浙江铁通城域传输、接入、宽带网承载方式改造的总体技术方案。本文根据总体技术方案提出浙江铁通城域网改造的详细设计方案,并结合浙江铁通城域网现阶段改造中常见的场景,提出了DSLAM下移FTTC+XDSL GPON改造详细设计方案、FTTH/FTTO宽带改造具体的详细设计方案、光纤专线接入改造详细设计方案等三种较为典型的详细设计方案,然后结合工程实际,具体剖析了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中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设计与实践。最后对浙江铁通城域网的GPON改造进行了优化和总结,提出了其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本文以目前进行的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试点工程为背景,结合浙江铁通城域网现状以及GPON技术自身的特点,对浙江铁通城域网传输、宽带、接入网承载方式改造的角度展开研究,从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出GPON是一项能够适合浙江铁通城域网改造的技术,能够满足浙江铁通城域网改造的需要。根据不同网络覆盖的情况,应用GPON技术对既有的城域网进行相应的改造,可以提高城域网的质量、满足用户的宽带需求、保护既有的投资、降低维护使用成本,为浙江铁通业务进一步发展、更好的适应电信市场的竞争及互联网的发展、为实施和移动上市公司协同发展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志国,秦龙,姚瑞虹,孙黎丽,姚琼[6](2011)在《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国内外数字家庭业务标准化入手,开展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有线宽带网络的家庭网络结构与参考模型、家庭网络广域接入技术、家庭网络内部互连技术、家庭网关的功能、家庭网络的远程管理、数字家庭业务的QoS保障、家庭网络与物联网的结合等。本文还介绍了广播电视规划院开展数字家庭业务试验的情况,并研究提出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家庭系统技术方案以及数字家庭业务运营策略,可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开展数字家庭业务提供参考信息。
陈婷[7](2011)在《广西移动桂林地区传输城域网接入层规划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全业务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趋势之一。随着全业务环境下的网络建设,数据、多媒体、无线、专线、宽带业务等各类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而各种网络的业务电路呈现宽带化、工P化及电路的多样化。为了满足业务电路的需求,作为基础承载网的城域传送网,应随着业务的转型进行网络的建设。·目前广西移动桂林地区城域接入网的建设主要还是以基站业务接入为主,接入网建设思路已经很难满足未来全业务发展的需求。客户接入的建设周期长,接入方式主要以简单的2M接入为主,单一接入已成为全业务建设的瓶颈,阻碍全业务的发展。因此,如何建设城域接入网、满足全业务接入需求已经成为桂林地区面向全业务运营全局部署的关键,也是桂林地区迫切的战略发展要求。为此,进行了针对广西移动桂林地区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城域传送网接入层规划研究和设计,为今后的业务开展和网络建设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通过对主流传输城域接入网技术SDH/MSTP、PTN、GPON及无线接入技术等的比较,结合对广西移动桂林地区城域网现状的调研和未来全业务用户的预测,分析在面向全业务运营背景下,如何根据当前网络现状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接入层网络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作为今后推进城域网接入层建设的建设依据。
张涵[8](2009)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在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崛起。中国的文化产业,有着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发生背景,它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起步,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文化产业研究是对文化与工业文明乃至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关系性研究反应,是应社会历史发展需要而出现并被人们重视的。现在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着作和文章不少,有侧重从文化方面论述的、有侧重从经济角度论述的,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的并不多见。而在国外,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注意从社会批判理论方面加以研究,在哲学、社会学等方面作出学术建树,但基本是就当代西方国家的情况进行论述。本研究论文,立足于文化产业的世界发展和中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由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而立论,展开论述,以面对新的历史情况,联系我国实际,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进理论创新中,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论文基本分为前三章和后三章两大部分。前三章:首先,由文化产业内在的“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二重因素,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给出界定,同时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理论有影响的定义,分析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译名及概念,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有关论述,发掘了马克思这方面原初思想,阐述了这些思想的当代意义。其次,论述了“文化产业”与当代出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既有区别又相伴随兴起发展;论述了文化产业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中,在“三次产业”中,在“服务业”中,地位愈益重要,其在“完善经济结构并飨成文化服务”中,越来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后,基于揭示文化产业作为其中的文化内容有其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为其中的产业形式有其经济运作的特征;论述了文化产业既在社会发展中有带动经济增长、丰富文化生活、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又会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有导致文化“平庸化”、“伪世界”弥漫、滥觞“完美罪行”的作用,而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这二重作用表现是不同的;论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阶段的演进中,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作用有其自身的历史走向。后三章:首先,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特殊规律,论述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建设成就和趋势及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其次,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举例,剖析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态势及薄弱环节。最后,针对面临的问题,对如何发展好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比较综合各种文献,特别在马克思原着中并没专门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的情况下,由马克思的原本论述深入发掘了马克思这方面的原初思想。这是目前学术理论界以往文献所缺乏的,这在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方面,有新的拓展和推动深化作用。二是,把文化产业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思考和研究。(1)论证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往对于其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创意经济的关系,常见的是各论其说,而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往往不清楚;要么把它们完全等同,要么认为是互为独立或并列的经济形态。本论文在“文化产业的兴起”一节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与以往文献不同的处理,形成了一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运动发展概述。(2)论证文化产业的地位,以往缺乏在社会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结构性演进中作出基础性论证。本论文在“文化产业的地位”一节中特别由此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不只是加强服务业的权宜之计,也不只是为在“三次产业”中增加第三产业的指标,而是在当代社会正实现着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历史趋势中,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这形成着关于文化产业“地位”方面研究的新角度。(3)论证文化产业的作用,以往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只看到其一重作用。要么只论述其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么只揭示其对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本论文特别提出,文化产业对于社会进步来说,它的作用有“二重性”。它可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也可能对社会进步起消极作用。重要的不同在于:文化产业,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固然能起到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积极作用,而其对人类发展的消极作用会明显地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膨胀地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文化产业对人类发展的积极作用则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而其可能出现的消极作用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规范和堑币?得到扼制、制止,而不恰当引导亦可能出现许多消极现象。三是,对“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坐标系中作出大纵深的历史考察。本论文特别把“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放到马克思所讲的历史“三大形态”演进过程中,作出了其从无所谓“产业”,到成为商品形态的“产业”,到脱去商品外壳的“文化生产”,这样的发展系列动态说明。这是人类社会关于文化生产的历史规迹。基于此指出,要使文化产品在将来不以文化商品的面貌出现,必须在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且针对中国当前的实际强调:只以计划经济的投入方式发展文化而不发展文化产业是不行的:完全使文化产品带上极端的商品性质,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不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既是为了发展经济,又不只是提高经济产品文化含量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既是为了繁荣文化,又不只是繁荣文化的权宜之计;而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而必须努力去完成的历史任务。由此论文提出,在目前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科书中尚没专门论述文化产业章节情况下,应当把关于文化产业的问题专门列入其中并延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加以阐述。总之,本论文写作过程中,由本文面对的问题,努力对于什么是文化产业,历史上出现文化产业其一般的概念、兴起与发展、特征及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怎样认识在我国要发展的文化产业,我们当前应如何把握好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作出回答。为实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站在基础理论的前沿,大量研究现代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原着中的种种见解;一方面直面文化产业最实际的问题,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实践遭遇做出大量调查研究,从而提出政策论证。论文力求对“文化产业”这个我们现在生活中能直接感受和体会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命题和历史坐标系中,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出论证。理论性,要在社会发展层面,而不仅是经济的或文化的政策层面,旨在对推进理论发展管用;实践性,要由推动社会发展视野,而不只是理论概念层面,旨在对指导现实实践管用。
刘蕴涛[9](2009)在《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传输系统拓扑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以及有线网络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线电视城域骨干网改造、优化问题成为有线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其中,传输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对网络性能、功能、高可靠性等方面有重要影响,日益引起广大有线电视网络规划工作人员的重视。本文阐述了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传输系统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案及该设计方案在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优化改造项目中实施的效果。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依照行业的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本行业城域骨干传输网络先进的网络拓扑结构经验,汲取其他行业城域骨干业务承载网络体系结构的优点,通过结合青岛市城市建设规划,实现有线电视骨干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确保网络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该设计方案的最大特点即为创建了层次化的网络体系统结构,创造性地将城域骨干网划分为三层:核心层(核心机房间互联)、骨干层(同一片区内所有传输机房间互联)、边沿层(不同片区内个别机房间互联)。以核心机房为主形成区域化格局的网络建设策略便于满足各种区域性、个性化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采用“部分网状网”网络拓扑结构替代现状“单一环形网”,解决了现状环形网扩展性差、灵活性低、传输成本高等问题,更加适应ATM增值业务、EPON宽带业务及IP数据交换业务的需求。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综述有线电视城域骨干网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发展趋势,说明其传输系统拓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基本的拓扑结构类型及其特点,阐述了光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中需用到的光链路计算原理及网络可靠性计算原理。第三部分,详细说明具体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传输机房的设置,光缆传输系统的分层,及最终拓扑结构的确定。第四部分,对设计方案分析讨论,通过拓扑结构新方案与原方案的对比,说明新设计方案的优越性。第五部分,在总结本论文所作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对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钱宗珏[10](2005)在《城域网与接入网发展新趋向》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通信信息业遭受泡沫经济的冲击后,越过了寒冬, 正在逐渐复苏。光纤通信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今后能否 再创辉煌?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通信信息业对全 人类的影响与日俱增,人们对多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光 通信高、新技术不断突破,光通信网络特别是城域网和接 入网还存在很大市场空间。
二、如何建设21世纪的城域接入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建设21世纪的城域接入网(论文提纲范文)
(1)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域数据网现状 |
1.3 BRAS现状 |
1.3.1 BRAS发展简介 |
1.3.2 BRAS功能概况 |
1.3.3 BRAS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转控分离vBRAS的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SDN和NFV技术 |
2.2.1 SDN和NFV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2 SDN和NFV的典型架构 |
2.2.3 SDN和NFV的关系 |
2.3 VXLAN技术 |
2.4 VBRAS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系统设计 |
3.1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概述 |
3.2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结构和接口 |
3.3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组网 |
3.3.1 大流量业务场景的系统组网 |
3.3.2 大session小流量场景的系统组网 |
3.4 转控分离VBRAS的业务处理 |
3.5 转控分离VBRAS的设备要求 |
3.5.1 设备功能要求 |
3.5.2 设备性能要求 |
3.5.3 设备可靠性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实现 |
4.1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内容 |
4.2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方案 |
4.2.1 测试组网方案 |
4.2.2 CP部署方案 |
4.2.3 UP部署方案 |
4.2.4 CU控制通道方案 |
4.2.5 转控分离vBRAS周边系统对接方案 |
4.2.6 转控分离vBRAS承载业务方案 |
4.3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结果分析 |
5.1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结果 |
5.2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结果分析 |
5.2.1 转控分离vBRAS组网方案分析 |
5.2.2 转控分离vBRAS的功能/性能分析 |
5.2.3 转控分离vBRAS的可靠性和可维护分析 |
5.2.4 转控分离vBRAS的运维模式分析 |
5.3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应用价值 |
5.4 城域数据网未来演进方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GPON技术的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城域网技术基础 |
2.1 城域网传输技术 |
2.2 接入网技术 |
2.3 宽带网技术 |
2.4 无源光网络技术基础 |
2.5 GPON技术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PON技术的长春移动城域网改造总体方案 |
3.1 长春移动城域网发展现状 |
3.2 长春移动城域网GPON改造需求分析 |
3.3 长春移动城域网GPON改造原则 |
3.4 长春移动城域网的GPON总体改造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GPON技术的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详细设计方案 |
4.1 概述 |
4.2 OLT以及配套的规划 |
4.3 GPON网管系统的布局和配置设计 |
4.4 ODN、ONU/ONT和OLT的站点布局和配置规划设计 |
4.5 FTTC DSLAM下移改造详细设计方案 |
4.6 光纤到户/光纤到办公室宽带改造详细设计方案 |
4.7 企业光纤专线接入GPON改造详细设计方案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GPON改造工程实践 |
5.1 长春某小区GPON改造工程 |
5.2 FTTH宽带接入光纤到户GPON改造工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3)基于SDN和ROF的城域—接入网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城域网和接入网发展现状 |
1.3 光纤与无线融合的发展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SDN和ROF的关键技术 |
2.1 SDN技术 |
2.1.1 SDN发展背景与产业现状 |
2.1.2 SDN技术 |
2.1.3 SDN与openflow |
2.1.4 基于流表的转发机制 |
2.2 ROF技术简介 |
2.2.1 ROF基本概念 |
2.2.2 ROF技术特点 |
2.2.3 ROF关键技术 |
2.4 章末总结 |
第3章 基于SDN和ROF的城域-接入网的设计 |
3.1 系统设计 |
3.2 SDN设计与工作流程 |
3.3 ROF设计与工作原理 |
3.4 章末总结 |
第4章 SDN中的QOS机制研究 |
4.1 SDN环境仿真 |
4.1.1 仿真环境工具 |
4.1.2 仿真环境搭建 |
4.1.3 仿真结果 |
4.2 SDN中路由算法的改进 |
4.2.1 理论研究 |
4.2.2 算法仿真 |
4.3 章末总结 |
第5章 ROF技术研究与设计 |
5.1 硬件理论分析 |
5.2 光发射电路设计 |
5.2.1 分布反馈激光器 |
5.2.2 激光驱动电路 |
5.3 光接收电路设计 |
5.3.1 光电探测器 |
5.3.2 光接收电路 |
5.4 时分控制电路设计 |
5.5 电源设计 |
5.6 实验结果 |
5.7 章末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QoS的成都联通核心网网络拥塞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情况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与算法 |
2.1 网络拥塞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
2.1.1 网络拥塞的定义 |
2.1.2 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 |
2.2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及其算法 |
2.2.1 拥塞控制机制 |
2.2.2 拥塞控制算法 |
2.3 QOS路由和路径优化拥塞控制 |
2.3.1 QOS的定义 |
2.3.2 QOS路由指标 |
2.3.3 QOS算法 |
2.3.4 网络路径优化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都联通核心网络优化需求分析 |
3.1 原网络情况分析 |
3.2 网络优化目标及原则 |
3.2.1 网络优化目标 |
3.2.2 网络优化原则 |
3.3 网络优化需求 |
3.3.1 网络拓扑结构优化 |
3.3.2 网络层优化 |
3.4 成都联通核心网络改造方案 |
第四章 成都联通核心网络优化与拥塞控制方案设计 |
4.1 成都联通核心网络优化基础 |
4.2 成都联通核心网络拥塞控制方案设计 |
4.2.1 整体流程 |
4.2.2 技术选择和基础条件 |
4.2.3 网络拥塞控制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都联通核心网络拥塞控制方案部署 |
5.1 部署方案 |
5.2 具体部署 |
5.2.1 测试环境 |
5.2.2 QoS 部署 |
5.2.3 运维管理 |
5.2.4 验证对比 |
5.3 部署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电信城域网技术基础 |
2.1 城域网传输技术 |
2.1.1 城域网传输技术概述 |
2.1.2 SDH/MSTP同步时分复用技术 |
2.1.3 PDH技术 |
2.1.4 光纤通信技术 |
2.1.5 微波通信技术 |
2.1.6 新的城域网传输技术 |
2.2 接入网技术 |
2.2.1 接入网技术概述 |
2.2.2 现有固定接入网技术 |
2.2.3 无线接入网技术 |
2.2.4 接入网技术未来的发展 |
2.3 城域宽带网技术 |
2.3.1 城域宽带网技术概述 |
2.3.2 城域宽带网核心层技术 |
2.3.3 城域宽带网汇聚层技术 |
2.3.4 城域宽带网接入层技术 |
2.3.5 城域宽带网技术未来的发展 |
2.4 无源光网络技术基础 |
2.4.1 无源光网络技术概述 |
2.4.2 APON技术、EPON技术、GPON技术三者的对比 |
2.5 GPON技术基础 |
2.5.1 GPON技术的阐述 |
2.5.2 GPON技术的体系结构 |
2.5.3 GPON技术特点和优势 |
2.5.4 GPON技术主要组网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的总体方案 |
3.1 浙江铁通城域网发展现状 |
3.1.1 浙江铁通城域传输网发展现状 |
3.1.2 浙江铁通接入网发展现状 |
3.1.3 浙江铁通城域宽带网发展现状 |
3.2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需求分析 |
3.2.1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的必要性研究 |
3.2.2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
3.2.3 浙江铁通城域网改造范围及实现目标 |
3.3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设计原则 |
3.4 城域网物理拓扑结构及改造方案 |
3.4.1 城域传输网拓扑结构与总体改造方案 |
3.4.2 城域接入网拓扑结构与总体改造方案 |
3.4.3 城域宽带网拓扑结构与总体改造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的详细设计 |
4.1 详细设计说明 |
4.2 OLT及配套的规划 |
4.2.1 OLT的站点布局和配置规划设计 |
4.2.2 OLT的设备选型 |
4.2.3 OLT的上联设备规划设计 |
4.2.4 OLT的电源设备 |
4.3 GPON网管系统的布局和配置设计 |
4.3.1 GPON网管的配置 |
4.3.2 GPON网管的设备选型 |
4.4 ODN、ONU/ONT OLT的站点布局和配置规划设计及改造示意图 |
4.5 FTTC DSLAM下移改造详细设计方案 |
4.6 光纤到户/光纤到办公室宽带改造详细设计方案 |
4.7 企业光纤专线接入GPON改造详细设计方案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工程实践 |
5.1 杭州铁通贾家弄新村光进铜退GPON改造工程 |
5.1.1 项目实施背景 |
5.1.2 未来业务预测 |
5.1.3 FTTC+ADSL方式的确定 |
5.1.4 站点布局 |
5.1.5 ODN设置方案 |
5.1.6 详细方案 |
5.1.7 设备及主材选型 |
5.1.8 电源配置方案 |
5.1.9 电缆割接方案 |
5.1.10 最终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
5.1.11 工程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
5.1.12 工程概括与总结及改造示意图 |
5.2 杭州铁通乡邻村FTTH宽带接入光纤到户GPON改造工程 |
5.2.1 项目背景 |
5.2.2 未来市场分析 |
5.2.3 站点设置 |
5.2.4 光分配网设置 |
5.2.5 电源设置方案 |
5.2.6 电缆割接方案 |
5.2.7 设备选型 |
5.2.8 工程测试 |
5.2.9 工程概括与总结及改造示意图 |
5.3 彩工纺家具用品公司、706公司等GPON光纤接入工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的优化和总结 |
6.1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
6.2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工程优化方案 |
6.3 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工程总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网络概述 |
1.1概念和定义 |
1.2研究背景 |
2国内外家庭网络标准化概况 |
2.1家庭网络标准组织分类 |
1.侧重广域接入技术 (含有线电视网络) |
2.侧重家庭网络设备互通 |
3.侧重家庭网络传输技术 |
4.侧重家电控制和监测业务 |
5.侧重家庭网络中间件 |
2.2国内外数字家庭标准研究 |
2.2.1数字生活网络联盟 |
2.2.2通用即插即用论坛 |
2.2.3家庭网关论坛 (HGI) |
2.2.4闪联 |
2.2.5 e家佳 |
2.3小结 |
3基于有线宽带网络数字家庭关键技术研究 |
3.1数字家庭系统参考模型 |
3.1.1数字家庭系统组成 |
3.1.2数字家庭系统分层模型 |
1.网络层 |
2.业务层 |
3.数字家庭系统管理功能 |
3.2家庭网关功能需求 |
3.2.1接入功能 |
3.2.2业务功能 |
3.2.3管理功能 |
3.2.4家庭网关对于业务质量的保证 |
3.2.5家庭网关的管理 |
1.有线电视网络远程管理 |
1) 配置管理 |
2) 故障管理 |
2.家庭级管理 |
3.3家庭网络广域接入技术 |
3.4家庭内部联网技术 |
3.4.1 Home Plug AV |
3.4.2 ITU G.hn |
1.对每种介质最优化 |
2.安全性 |
3.架构 |
4.协议栈 |
4家庭网络协议研究 |
4.1家庭网络远程管理协议 |
4.1.1管理功能 |
1.设备的自动配置 |
2.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 |
3.设备的状态和性能监测 |
4.故障诊断 |
4.1.2管理协议选择 |
1.以传输为导向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
2.CPE广域网管理协议 (TR069) |
4.1.3管理对象和内容 |
1.管理对象 |
2.管理内容 |
4.2业务质量 (Qo S) 研究 |
4.2.1在家庭中提供Qo S保障的必要性 |
4.2.2家庭网络Qo S技术实现的功能 |
4.2.3家庭网络业务特性及Qo S性能参数 |
1.家庭网络业务数据特性分析 |
1) 实时性 |
2) 紧要性 |
2.家庭网络Qo S评价参数 |
1) 常用业务Qo S评价参数 |
2) 视音频业务Qo S性能参数 |
4.2.4家庭网络Qo S技术 |
1.家庭网络接入有线电视网络Qo S技术 |
2.家庭网络内部Qo S技术 |
1) 资源预留 |
2) 优先级控制 |
3) 参数化Qo S |
5家庭网络与物联网 |
5.1物联网概念 |
5.2.1体系架构 |
5.2.2解决方案 |
6数字家庭系统试验 |
6.1家庭网络试验 |
6.2数字家庭系统业务试验 |
7结论与建议 |
7.1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家庭业务应用设想 |
1.机顶盒+电视机或一体机 |
2.家庭网关+媒体终端 |
7.2数字家庭系统技术路线选择 |
1.有线电视网络城域接入技术选择 |
2.家庭内部联网技术选择 |
3.远程管理和配置技术选择 |
4.Qo S技术选择 |
5.安全认证技术选择 |
6.家庭内部网络设备发现和资源共享技术选择 |
(7)广西移动桂林地区传输城域网接入层规划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城域传送网概述 |
1.2 城域传送网规划的背景 |
1.3 城域网接入层规划的必要性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主流传输城域接入网技术介绍 |
2.1 基于传输SDH/MSTP技术 |
2.1.1 SDH/MSTP技术综述 |
2.1.2 SDH/MSTP技术应用组网模型 |
2.2 无源光网络(xPON)接入技术 |
2.2.1 GPON技术综述 |
2.2.2 GPON的技术优势 |
2.2.3 GPON技术应用组网模型 |
2.3 分组传送网(PTN) |
2.3.1 PTN技术综述 |
2.3.2 PTN技术应用组网模型 |
2.4 无线接入技术 |
2.5 技术比较和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桂林业务区网络现状分析 |
3.1 传送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 接入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 网络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1 光缆网现状 |
3.3.2 管道网现状 |
3.4 现有网络存在问题综述 |
3.5 传送网规划思路 |
3.5.1 传送网网络架构 |
3.5.2 传送网规划思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业务接入用户预测及应用场景分析 |
4.1 全业务接入用户预测 |
4.1.1 全业务接入用户模型 |
4.1.2 全业务接入用户方式 |
4.1.3 全业务接入用户发展预测 |
4.2 应用场景分析 |
4.2.1 PTN系统组网模型 |
4.2.2 PON组网模型 |
4.2.3 普通上网类业务组网模型 |
4.2.4 行业应用类GPRS专线业务组网模型 |
4.2.5 行业应用类短信业务组网模型 |
4.2.6 固定语音业务组网模型 |
4.2.7 BOSS支撑类业务组网模型 |
4.2.8 WLAN业务组网模型 |
4.2.9 点对点专线业务组网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输城域网接入层规划方案 |
5.1 全业务接入区划分 |
5.1.1 全业务接入区规划原则 |
5.1.2 全业务接入区划分方案 |
5.2 全业务汇聚点及OLT建设方案 |
5.2.1 全业务汇聚节点的设置原则 |
5.2.2 全业务OLT的设置原则 |
5.2.3 全业务汇聚节点及OLT建设方案 |
5.3 光分配点建设方案 |
5.3.1 光分配点设置原则 |
5.3.2 光分配点建设方案 |
5.4 传输城域网接入光缆建设方案 |
5.4.1 接入层光缆建设原则 |
5.4.2 接入光缆建设方案 |
5.5 全业务设备方案 |
5.6 全业务建设规模 |
5.6.1 城区光缆部分 |
5.6.2 城区设备、机房部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业务接入网远景展望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呼唤 |
(二) 对文化与现代产业及社会文明关系研究的迫切要求 |
(三)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指导文化产业实践的现实需要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理论和基本方略的研究 |
(二) 对当前文化产业建设政策与发展管理的研究 |
(三)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基本思路 |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文化产业的概念、兴起与发展 |
一、“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 |
(一) 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 |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分类 |
(三) 关于“文化经济” |
二、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有关论述研究 |
(一) “工业运动”的“特殊部分” |
(二) “非物质生产”但“生产资本” |
(三) “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精神生产” |
(四) 历史唯物论与“文化产业” |
三、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一) “文化产业”同“知识经济”伴随发展 |
(二) “文化产业”与“信息经济”密切联系 |
(三) “文化产业”向“创意经济”发展升华 |
第二章 文化产业的特征、地位与作用 |
一、文化产业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的特征 |
(二) 经济运营的特征 |
二、文化产业的地位 |
(一)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化”中的地位 |
(二) 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
(三) 在“服务业”中的地位 |
三、文化产业的作用 |
(一) 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积极作用 |
(二) 对于社会发展的负面消极作用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历史坐标系中的“文化产业” |
一、社会历史“三大形态”与文化产业 |
(一) 要在社会发展不同形态中作出具体的历史分析 |
(二) “文化产业”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历史过程 |
(三) 发展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当代发展的历史要求 |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任务 |
(一)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历史基础 |
(二) 立足当代中国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之路 |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性质、方针、部署要求 |
(一)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的 |
(二) 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三) 部署要求: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 |
(四) 在把握性质、方针、部署要求中处理好若干关系 |
二、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成就和趋势 |
(一) 在地位提升中结构走向合理 |
(二) 产业集团化簇群化成为趋势 |
(三) 高新技术愈益得到广泛应用 |
(四) 文化产业在业态创新中升级 |
(五) 文化消费呈多样性健康生长 |
(六) 在区域不平衡之中互动发展 |
三、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 |
(一) 在制度体制建构方面 |
(二)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
(三) 在应对国际环境方面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举例——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
一、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
(二) 进入新世纪头几年 |
(三) 近几年 |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 |
(一) 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政策举措愈益到位 |
(二) 产业建设高点起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
(三) 资金支撑大有成效,市场培育优势后发 |
(四) 亮点品牌集群涌现,文化消费比重攀升 |
(五) 总量规模显着扩大,整个结构趋于合理 |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加强的措施 |
(一) 薄弱环节 |
(二) 问题原因 |
(三) 加强措施 |
第六章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某些对策性建议 |
一、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任务的紧迫性 |
(一) 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紧迫性 |
(二) 充分认识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紧迫性 |
(三) 充分认识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任务紧迫性 |
二、抓住关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
(一)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
(二) 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
(三) 继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
(四) 抓紧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
三、加强协调,把文化产业纳入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统筹推进 |
(一) 作为关涉全局的工作来抓 |
(二) 与各个领域改革协同进行 |
(三) 统筹处理种种的复杂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传输系统拓扑结构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 有线网概述 |
1.2 有线城域网概念与结构 |
1.2.1 有线城域网概念 |
1.2.2 有线城域网结构 |
1.3 有线城域骨干网改造的必要性 |
1.3.1 国外有线城域骨干网建设发展现状 |
1.3.2 我国有线城域骨干网建设发展现状 |
1.3.3 有线行业面临的挑战 |
1.4 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现状及项目研究意义 |
1.4.1 网络现状结构 |
1.4.2 面临的问题 |
1.4.3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
2 有线城域骨干网传输系统拓扑结构设计原理 |
2.1 城域骨干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2.1.1 常用城域骨干网拓扑结构类型 |
2.1.2 常用城域骨干网拓扑结构分析 |
2.2 光链路计算原理 |
2.3 网络可靠度计算原理 |
2.3.1 图论基本概念 |
2.3.2 端和边可靠度计算原理 |
2.3.3 混合可靠度计算原理 |
3 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传输系统拓扑结构设计过程 |
3.1 设计原则 |
3.2 传输机房设计 |
3.2.1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 |
3.2.2 确定传输机房 |
3.2.3 确定核心机房 |
3.3 传输结构设计 |
3.3.1 确定核心层 |
3.3.2 确定骨干层 |
3.3.3 确定边沿层 |
3.4 拓扑结构设计 |
4 分析讨论 |
4.1 总体分析 |
4.2 传输指标分析 |
4.3 网络可靠性分析 |
4.4 设计方案评价 |
5 总结与前景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1.1 项目综述 |
5.1.2 社会效益 |
5.1.3 经济效益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如何建设21世纪的城域接入网(论文参考文献)
- [1]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D]. 张昊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GPON技术的长春移动城域接入网改造方案研究[D]. 冯伟华. 吉林大学, 2016(03)
- [3]基于SDN和ROF的城域—接入网设计与优化[D]. 闫增禄. 山东大学, 2016(01)
- [4]基于QoS的成都联通核心网网络拥塞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D]. 骆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浙江铁通城域网GPON改造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D]. 蔡为.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6]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J]. 陈志国,秦龙,姚瑞虹,孙黎丽,姚琼.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S1)
- [7]广西移动桂林地区传输城域网接入层规划研究与设计[D]. 陈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8]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D]. 张涵. 山东大学, 2009(12)
- [9]青岛有线城域骨干网传输系统拓扑结构的设计与应用[D]. 刘蕴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10]城域网与接入网发展新趋向[J]. 钱宗珏. 当代通信, 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