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朝山水电站开挖石渣料的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敬收[1](2019)在《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技术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工程建设中通常产生大量的工程弃渣,同时又需要大量的砂石骨料。为解决工程弃渣处理困难,缓解砂石骨料供需矛盾,达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通过依托部分水电站工程充分利用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的实例,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归纳分析工程弃渣利用的可行性,重点研究解决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关键技术,明确其质量控制要点,为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陈小祎[2](2017)在《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充分开发水利资源和改善居民生存与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建在了分布有深厚覆盖层的河流中下游河床上。随着这些工程的兴建,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截流工程中又出现了的一些新问题,如覆盖层的抗冲刷特性、覆盖层的防护施工方法、覆盖层条件下的截流抛投料的选用及降低截流难度措施等,而仅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科学理论还无法完全解决这些与覆盖层冲刷相关联的问题,尤其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结合参与建设的几个工程实践进行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技术的研究,试验模型得出了淤积型和窄级配堆积型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条件下覆盖层的最小抗冲流速为0.5m/s0.7m/s,当水流流速大于0.50.7m/s时,就开始对河床产生冲刷,该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为截流护底方案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对深厚覆盖层河床护底施工技术的研究得出了新的河底施工技术即“先进后退”护底法,该护底方式采用先平堵后立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预先进占一段至龙口处,对龙口区域进行护底防护,随后再将预进占部分进行挖除,利用此方法代替船舶或栈桥抛投护底,可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此项技术解决了不易采用船只、栈桥护底的难题,是立堵戗堤截流护底的一种新方法,对于深厚覆盖层截流技术进行了有效补充。由于深厚覆盖层抗冲刷能力低,在流速大于0.5m/s0.7m/s时会对河床造成冲刷,在龙口合拢前提前进行护底,采用先进后退方法就是:“进”要满足运输车辆和设备交通而下部填筑护底材料,上部填筑满足交通要求,由于上部填筑料占压了流水过流的断面,进而护底完成后后退法挖除上部满足交通的材料;施工的时候先从一侧龙口段满足先进后退法施工,预留满足水流通道,之后进行另一侧的龙口先进后退法施工,最终形成了龙口护底施工。
刘淑芳,秦晓亮,彭继乐[3](2015)在《枕头坝一级水电站开挖料的回采利用》文中指出水利水电工程开挖渣料较大,因工程弃渣带来的环保成本也较大。分析开挖渣料的质量、储量,对可用渣料的开挖、储存、回采利用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能节约弃渣成本和料场的开采费用,降低工程投资,还能带来很好的环保效益。枕头坝一级水电站通过对开挖渣料各个环节的管控,实现了料场零开挖量的目标。介绍了该工程的石渣管理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王自高[4](2015)在《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四纪大型松散堆积体是一种成因多样、组分复杂、结构无序、土石混杂堆积的特殊地质体,与岩(土)体相比,构成堆积体的物质成分变异性很大,且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其衍生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复发性和随机性特点,受到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新的重要研究对象。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区河谷地带地质灾害发育,大型堆积体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矿山开采、交通建设等)越来越强烈,其强度已超过国内、外其他地区,与堆积体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是工程开发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对西南地区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稳定性及其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探索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探索西南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预防治理措施,作者先后参与了20几个涉及大型堆积体问题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及堆积体稳定性专题研究工作,参与了野外地质调查、现场试验、成果审核、处理方案评审及堆积体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同时,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大型堆积体分类研究。结合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对堆积体进行系统分类。(2)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结合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发育分布特征,对堆积体的成因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3)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研究。结合大量工程实践,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实验手段与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与分析。(4)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包括堆积体界面形态、物质构成、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强度特征等。(5)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包括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失稳模式及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等。(6)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包括堆积体稳定性特征、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库岸再造稳定、地基稳定分析评价及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等。研究紧密结合西南地质环境特征及深切河谷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实际,以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为基础,以工程地质勘察及试验研究为手段,以大型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为核心,以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为主线,依托已建、在建或正在进行前期勘测设计的大型水电工程,对20几个典型的大型堆积体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来研究大型堆积体在工程建设活动(如工程开挖、地基处理、水库蓄水等)条件下的变形稳定性、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30余项西南河谷地带大型堆积体专题研究资料、150余项技术文献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及学术交流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勘察技术方法、工程地质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包括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水库工程)典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处理措施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总结,提出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取得了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并能指导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与试验、变形稳定性分析及进行有效工程处理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堆积体地质特征,按堆积体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粒度组成、结构特征及空间形态特征等进行的工程地质分类,并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简明实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河谷型大型堆积体三级分类及基于稳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工程地质综合分类方案。(2)结合对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及动力地质作用的分析与总结,首次提出了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灾变成因、多期成因及混合成因机理与时空演化特征。(3)基于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的实例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水电工程不同设计阶段及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勘察技术要求,以及“3S”等新技术为指导,地质测绘为基础,工程物探为辅助,工程勘探为重点,试验研究为支撑、各种手段相互验证”的综合勘察技术方法。(4)对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及渗透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堆积体物质成分多样性、结构特征不均一性、力学性质差异性及材料介质非连续性等土石混合堆积物特点,提出了堆积体物理力参数选取的综合比较分析方法及典型堆积体抗剪参数参考值,并分析和探讨了堆积体强度特征。(5)在总结不同成因的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挖牵引型、加载推移型、库水作用型、暴雨渗透型、地震促发型、洪水冲刷型及综合诱导型”等七种大型堆积体诱发变形失稳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与时间效应。(6)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数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堆积体具有天然稳定性、潜在不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及空间稳定性特征;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工程边坡、库岸再造及地基稳定的安全控制标准及分析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探讨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对西南山区河谷水利水电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及矿山工程建设中大型堆积体的勘察、设计、治理与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西北乃至东南亚目前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大量类似工程也具有参考或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康迎宾[5](2014)在《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大江大河的截流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和理论经验。相比于河道截流的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ANSYS Workbench的新开发平台,兼容了包括流体和流场在内的很多模块。本文根据实际工程进行了水电工程截流模型试验,提出了基于ANSYS的截流龙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方法。根据模型试验规程的要求,以实际工程的截流为依据,进行截流模型试验研究。从模型的比尺确定、河道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河道模型的率定,到试验过程设计、截流试验准备,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然后按试验工况详细整理了截流试验成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截流难度随截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分流能力的增强而降低,随下游尾水位的抬高而降低。在模型试验中,引入VDMS监测流场流态及表面流速分布,对截流控制性参数进行模拟,提出了分流因数的面积积分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来研究龙口宽度、截流流量大小、导流洞进口分流条件、下游电站蓄水位及隧洞流态等因素与导流洞分流能力的关系。在截流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流河道水流及其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基于ANSYS建立了具有自由表面的水流流动分析模型。本文以APDL模块建立几何模型,以ICEM CFD模块建立流场模型,在CFX-Pre模块中设置流场分析类型、定义边界条件、加载初始条件,通过CFX-Solver Manager实现流场分析计算,并采用CFD-Post模块进行数值模拟,详细介绍了河道流场数值模拟的过程。仿真后处理模块可以实现流速、水深等水力学要素的可视化表达。通过与光滑壁面流场的对比分析发现,在进口附近的水面线位置较低,水流紊动强度较弱。在进行水电施工截流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时,将非恒定流离散化为恒定流进行处理。根据模型试验工况一的上下游水流参数(流量、水位、流速等),进行了四种龙口宽度的截流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调用ANSYS Workbench的后处理模块,利用isoface和polyline求解截流期间不同龙口宽度的河段水面线高程。利用isoface和contour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龙口范围的流速分布及大小问题。采用纵横断面及水平剖面切割的方法去拾取、观察龙口范围内的流场。特别是通过使用等值面isosurface设置流速选项,利用水平面,结合等值线云图,取不同的流速值,观察流场中的位置,能够形象直观的描绘龙口流场内的流速分布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戗堤宽度对截流龙口的流速、水面变化等的影响,发现宽戗堤较窄戗堤,可以改善水流对戗堤端头的冲刷,同时也带来了龙口轴线下游流速增加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道截流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的对比研究,说明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截流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为水电施工截流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马红光[6](2009)在《基于施工方的毛尔盖水电站多目标优化控制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讲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优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且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我国水能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的,多年以来水电站建设一直是电力建设的主攻方向。由于水电站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任务的属性,项目管理则是有力的管理工具。如何对水电站建设项目进行多目标优化控制一直是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对质量、工期、成本等经济目标的优化控制是水电站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论文是以毛尔盖水电站为例,阐述了这一水电站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特点和施工方的项目管理水平;分析了影响工程项目的关联方,构建了项目要素体系,阐述了质量、工期、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层次分解;然后利用项目管理中的有关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立足施工方对毛尔盖水电站截流工程进行了时间优化、时间-费用优化以及质量、工期、成本的综合控制,同时为了确保对质量、工期、成本优化控制的实施,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质量保证体系、计划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成本的跟踪监管制度等。从毛尔盖水电站的工程施工进展情况来看,已经完成的单项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均达到了预期目标,质量、工期、成本的优化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林中生[7](2009)在《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文中认为在水工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开挖、洞挖、边坡开挖、建筑材料料源开挖及工程弃渣等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与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电站工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通过某些水工程项目建设,论证为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些技术措施及大坝建设对环境改善的积极贡献。
代振峰[8](2009)在《水电工程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通常都有大量的开挖石渣作弃渣处理。大量工程弃渣需要场地堆存,并需要加以防护和做好排水设施。弃渣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与建设绿色水电站工程的要求不相适应。为了尽量减少水电工程弃渣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必要注重建筑开挖石渣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论文把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浇筑作为“特殊资源”,应用“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理论,利用Project软件进行资源均衡,实现在保持工期不变的前提下,达到削减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浇筑高峰强度的目的,从而在进度计划安排上调节一部分建筑物开挖石渣与混凝土浇筑的不平衡,以减少暂存场容量和砂石加工系统规模,提高开挖石渣利用率。开挖石渣运到多个暂存场暂存是“多供点—多需点”的运输问题,应用线性规划理论,借助Excel规划求解功能,对可利用开挖石渣的去向进行优化分配,优选暂存场,减少所利用开挖石渣运距,减少暂存场防护和排水的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通过砂石加工厂工艺布置的优化和动态跟踪,减少石渣在各加工和运输环节的损耗,同时避免骨料产生弃料,进一步提高开挖石渣的利用率。本文以大朝山水电站实际工程为例,从料源规划、技术可行性分析、石渣开挖与混凝土浇筑进度协调、暂存场的优选、砂石加工厂的优化与完善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开挖石渣的利用率。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挖运石渣质量,加强开挖工作面、暂存场与砂石加工厂联合调度与管理,既避免好料外弃,又能提高开挖石渣直接利用率。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和掌握建筑物开挖石渣的利用情况,为调整料源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分析利用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凡具备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条件的工程,在料源规划时,建筑物开挖石渣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料源加以充分研究,并给予高度重视。
王毅鸣,张大成[9](2006)在《提高认识,精细设计,减少水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水利水电建设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工程的修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水电工程建设者需要提高认识,认真加大深入研究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努力减少水库大坝、电站厂房以及其他水工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前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在水工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基础开挖、洞挖、边坡开挖、建筑材料料源开挖及工程弃渣等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与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电站工程的要求不相适应。为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开展工程精细设计、施工以及新技术研究是尤为必要的。本论文从水工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前在筑坝材料设计标准研究和应用,精细边坡开挖、支护和植被恢复技术,弃渣利用,大型地下洞室和厂房关键技术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大朝山、十三陵、喜河水电站等工程项目,论证为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些技术措施及大坝建设对环境改善的积极贡献。
何兴勇[10](2006)在《水电站施工截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截流难度也越来越大。本文以四川省泸定水电站的施工截流为应用研究背景,系统地回顾和阐述了截流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总结了截流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减小截流难度的基本对策、工程措施和施工措施;介绍了不同类型截流的水力计算公式和方法,针对泸定水电站的截流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截流方案;重点针对深水截流过程中常见的堤头坍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措施。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截流设计的基本内容,对截流方案的选择原则进行了评述,对不同截流方式的截流水力学计算公式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对截流施工中的戗堤进占程序和降低截流难度的对策进行分析归纳。针对泸定水电站初期模型试验中暴露出的在深水区截流时,戗堤堤头出现坍塌现象,对此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理论推讨。研究表明,深水戗堤堤头坍塌原因大致为水深影响、水流作用、抛投料物理力学性质、浸水湿化作用、堤头机械荷载、地形因素、覆盖层厚度等。通过截流水力模型优化试验研究,提出了泸定水电站的施工截流推荐方案为:采用从右向左的单向单戗立堵进占截流方式,并建议预先在左岸构筑15.0m长且用大石裹头的预进占戗堤。截流水力计算表明,截流水力计算可以为截流提供参考,但由于公式中的经验系数难以准确选取,截流水力计算的成果必须和截流试验相结合才能为工程实际提供指导。
二、大朝山水电站开挖石渣料的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朝山水电站开挖石渣料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技术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可行性分析 |
1.1 质量技术评价 |
1.2 经济效益分析 |
1.3 场内外交通状况 |
2 关键技术 |
2.1 弃渣回采甄选 |
2.2 砂石骨料加工工艺 |
2.2.1 生产方法 |
2.2.2 破碎 |
2.2.3 筛分 |
2.2.4 制砂 |
2.3 砂石加工系统选址与布置 |
2.4 废水处理 |
2.5 粉尘与噪声治理 |
3 质量控制 |
4 水电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典型实例 |
5 结论 |
(2)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参与建设和研究的三个工程实例情况简介 |
1.5.1 潮州供水枢纽工程 |
1.5.2 黄河河口水电站工程 |
1.5.3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 |
第二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抗冲刷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覆盖层的组成与分类 |
2.2 龙口水流条件因素分析与实验 |
2.3 龙口边界条件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护底施工技术探讨 |
3.1 覆盖层河床截流龙口冲刷特征 |
3.2 龙口护底的作用 |
3.3 护底材料选择 |
3.4 护底范围及厚度选择与确定 |
3.5 护底措施的实施技术探讨 |
3.5.1 行船法护底施工技术研究 |
3.5.2“先进后退”护底施工技术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抛投料研究 |
4.1 截流抛投材料种类选择 |
4.2 截流抛投材料尺寸确定 |
4.3 截流抛投材料数量选取 |
4.4 截流设计方案实例研究 |
4.4.1 施工导流标准及建筑物特性分析 |
4.4.2 截流方案设计探讨 |
4.4.3 小结 |
4.5 截流施工水力模型试验实例研究 |
4.5.1 截流布置、截流方式及截流流量确定 |
4.5.2 试验目的与内容的确定 |
4.5.3 试验工况的选定 |
4.5.4 模型设计、制作和测点布置方案研究 |
4.5.5 试验成果探讨 |
4.5.6 水力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降低截流施工难度技术措施探究 |
5.1 护底体系形成前阶段探讨 |
5.1.1 进行模型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
5.1.2 依据地形勘测资料,合理选择龙口位置 |
5.1.3 科学选择截流方式 |
5.1.4 充分发挥导流建筑物分流作用,改善分流条件,降低龙口处水流落差 |
5.1.5 改善龙口水力条件 |
5.2 护底体系形成后阶段(即截流戗堤龙口合龙阶段)探讨 |
5.2.1 增加抛投料自身稳定性 |
5.2.2 对龙口抛石,加高河床减小水深,避免堤头坍塌 |
5.2.3 防止戗堤发生坍塌的措施,降低截流失败风险 |
5.2.4 合理选择堤头抛投方法 |
5.2.5 提高材料抛投强度,降低施工难度 |
5.2.6 其他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枕头坝一级水电站开挖料的回采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
2料源介绍 |
2.1工程开挖料 |
2. 1. 1地质条件 |
2.1.2质量评价 |
2.1.3储量 |
2.2卡子岗天然砂砾料场 |
2.2.1地质条件 |
2.2.2质量评价 |
2.2.3规划储量 |
2.3江沟玄武岩料场 |
2.3.1地质条件 |
2.3.2质量评价 |
2.3.3规划储量 |
3开挖料回采利用及管理 |
3.1存渣场的布置和规划 |
3.2毛料开采的控制和管理 |
3.3弃渣堆放管理措施 |
3.4毛料回采利用的控制措施 |
3.5成品料的流失管理措施 |
3.6渣场运行管理措施 |
4结语 |
(4)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堆积体成因与分类 |
1.2.2 堆积体综合勘察技术 |
1.2.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1.2.4 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 |
1.2.5 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
1.2.6 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 |
2.1 西南地质环境特征 |
2.2 堆积体要素分类 |
2.2.1 规模大小分类 |
2.2.2 形成时间分类 |
2.2.3 成因类型分类 |
2.2.4 结构特征分类 |
2.2.5 物质组成分类 |
2.2.6 稳定状态分类 |
2.2.7 堆积地点分类 |
2.2.8 动力成因分类 |
2.2.9 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分类 |
2.3 工程地质分类 |
2.3.1 按粒度组成分类 |
2.3.2 按结构特征分类 |
2.3.3 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 |
2.4 工程地质综合分类 |
第3章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
3.1 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特征 |
3.1.1 河谷堆积 |
3.1.2 断裂活动带堆积 |
3.1.3 特殊岩性组合堆积 |
3.2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
3.2.1 动力地质作用分析 |
3.2.2 大型堆积体综合成因分析 |
3.2.3 大型堆积体时空演化特征 |
3.3 典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
3.3.1 河流深厚覆盖层(堆积体) |
3.3.2 大型冰水堆积体 |
3.3.3 大型混合堆积体 |
第4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研究 |
4.1 地质勘察内容与要求 |
4.1.1 不同设计阶段堆积体勘察要求 |
4.1.2 不同成因堆积体勘察要求 |
4.1.3 不同地点堆积体勘察要求 |
4.2 地质勘察技术手段与方法 |
4.2.1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
4.2.2 工程地质勘探 |
4.2.3 工程物探 |
4.2.4 3S技术 |
4.2.5 综合勘察技术 |
4.3 大型堆积体试验研究 |
4.3.1 试验内容与要求 |
4.3.2 工程实例分析 |
4.4 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经验总结 |
第5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5.1 堆积体界面特征 |
5.1.1 堆积体界面形态特征 |
5.1.2 堆积体界面结构特征 |
5.2 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
5.2.1 不同成因堆积体 |
5.2.2 不同地点堆积体 |
5.2.3 典型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
5.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 |
5.3.1 物理力学特性参数 |
5.3.2 堆积体渗透特性 |
5.3.3 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选择 |
5.3.4 工程实例分析 |
5.4 堆积体强度特征 |
5.4.1 堆积体强度影响因数分析 |
5.4.2 堆积体剪切强度特征 |
5.4.3 堆积体动力强度特征 |
第6章 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
6.1 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6.1.1 堆积体变形特征与失稳模式 |
6.1.2 典型堆积体变形特征与诱发机理分析 |
6.1.3 大型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 |
6.2 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 |
6.2.1 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
6.2.2 堆积体稳定性特征 |
6.2.3 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
6.2.4 堆积体水库岸坡稳定性分析 |
6.2.5 堆积体地基稳定性分析 |
6.3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 |
6.3.1.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危害 |
6.3.2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结论及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截流实践与模型试验 |
1.2.1 截流实践及发展 |
1.2.2 截流模型试验 |
1.3 截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截流研究现状 |
1.3.2 截流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试验理论及方法 |
2.1 物理模型试验理论 |
2.1.1 相似原理 |
2.1.2 量纲分析 |
2.1.3 流体运动相似理论 |
2.2 数学模型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2.2.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2.2.5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2.3 小结 |
3 截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3.1 模型设计 |
3.1.1 模型比尺的确定 |
3.1.2 河道模型设计与制作 |
3.1.3 河道模型率定 |
3.2 模型试验 |
3.2.1 试验过程设计 |
3.2.2 截流试验准备 |
3.2.3 试验成果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影响截流分流因素 |
3.3.2 截流控制技术 |
3.3.3 截流模型试验新技术的应用 |
3.4 小结 |
4 截流河道水流的数值模拟 |
4.1 截流河道水流数值模型 |
4.1.1 河道几何建模 |
4.1.2 河道水流流场构建 |
4.1.3 流场边界条件 |
4.2 河道水流数值模拟 |
4.2.1 河道水流流速 |
4.2.2 河道水面线 |
4.2.3 自适应网格 |
4.3 考虑糙率的河道水流仿真 |
4.4 小结 |
5 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
5.1 截流龙口建模 |
5.1.1 龙口几何模型 |
5.1.2 定义模型边界 |
5.2 截流龙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
5.2.1 初始龙口分析 |
5.2.2 龙口50m宽分析 |
5.2.3 龙口40m宽分析 |
5.2.4 龙口20m宽分析 |
5.3 宽戗堤龙口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基于施工方的毛尔盖水电站多目标优化控制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项目优化控制的基本方法评析 |
1.3.1 目标排序法 |
1.3.2 PERT和CPM法 |
1.3.3 挣值分析法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4.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施工方及毛尔盖水电站项目概述 |
2.1 施工方的基本情况 |
2.1.1 施工方的发展历程 |
2.1.2 施工方的项目管理水平 |
2.2 毛尔盖水电站项目概述 |
2.2.1 毛尔盖水电站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
2.2.2 毛尔盖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特点 |
第三章 毛尔盖水电站项目目标体系及层次分解 |
3.1 项目目标多元化的客观性 |
3.1.1 毛尔盖水电站项目的关联方分析 |
3.1.2 毛尔盖水电站项目多目标优化控制的程序 |
3.2 毛尔盖水电站目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毛尔盖水电站目标体系的框架 |
3.2.2 质量、工期、成本的关系 |
3.3 毛尔盖水电站目标要素的层次分解 |
3.3.1 毛尔盖水电站质量、工期、成本优化控制的内容 |
3.3.2 毛尔盖水电站质量、工期、成本要素的层次分解 |
第四章 基于施工方的毛尔盖水电站多目标优化控制 |
4.1 毛尔盖水电站的工期优化 |
4.1.1 施工工期方案设计 |
4.1.2 施工工期方案的时间优化 |
4.2 毛尔盖水电站的工期-成本优化 |
4.2.1 工期-成本优化的思路 |
4.2.2 施工方案的时间-费用优化 |
4.3 毛尔盖水电站的质量-工期-成本控制 |
4.3.1 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的指标设定 |
4.3.2 毛尔盖水电站的质量、工期、成本综合控制 |
第五章 基于施工方的毛尔盖水电站多目标优化控制保障措施 |
5.1 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
5.1.1 质量保证机构 |
5.1.2 质量保证运作系统 |
5.1.3 质控点的选择与监管措施 |
5.2 计划管理方法设计 |
5.2.1 总控制计划 |
5.2.2 分部工程计划 |
5.2.3 作业计划 |
5.3 成本跟踪监管制度搭建 |
5.3.1 施工成本计划的分解 |
5.3.2 施工成本的跟踪监管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工作的基本总结 |
6.2 优化控制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水电建设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
2 水利水电工程应重视环境保护 |
3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技术研究 |
3.1 工程开挖及加固新技术研究 |
3.2 水工混凝土骨料和新型掺合料技术研究 |
3.3 遗弃开挖料的利用及填筑标准研究 |
3.4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研究 |
4 结语 |
(8)水电工程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已有工程实例 |
1.3 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的方式 |
1.4 建筑物开挖石渣的堆存 |
1.5 工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
1.6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6.1 研究的目标 |
1.6.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主要技术问题 |
2.1 混凝土骨料的基本要求与开挖料的主要特性[15] |
2.1.1 水工混凝土骨料的基本要求 |
2.1.2 建筑物开挖料的主要特性 |
2.2 保障开挖石渣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
2.2.1 石渣块体的尺寸控制 |
2.2.2 混杂物处理 |
2.3 开挖石渣与混凝土生产的进度协调 |
2.4 开挖石渣暂存场的设计 |
2.4.1 暂存场容量确定 |
2.4.2 暂存场位置确定 |
2.5 开挖石渣的动态跟踪 |
2.6 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规划流程 |
2.6.1 系统组成要素 |
2.6.2 石渣流向 |
第3章 设计优化的基本方法 |
3.1 进度计划优化的基本方法 |
3.1.1 衡量资源均衡性的指标 |
3.1.2 判断公式 |
3.1.3 优化步骤 |
3.1.4 利用Ms Project 软件进行资源均衡优化方法和步骤. |
3.2 暂存场的设计优化 |
3.3 砂石加工厂的设计优化 |
3.3.1 厂址选择原则 |
3.3.2 工艺流程设计 |
3.3.3 设备选用 |
3.3.4 砂石加工厂布置与设备配置 |
3.3.5 砂石储存及转运 |
3.4 开挖石渣的动态跟踪 |
第4章 大朝山水电站工程的应用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料场 |
4.2.1 大文开砂料场 |
4.2.2 那戈河石料场 |
4.2.3 工程开挖石渣 |
4.3 开挖石渣质量和工艺试验 |
4.3.1 石方开挖工程量及岩石质量评价 |
4.3.2 生产性工艺试验情况 |
4.4 确定料源 |
4.5 暂存场设计 |
4.5.1 暂存场容量确定 |
4.5.2 暂存场位置选定 |
4.5.3 暂存场防护措施 |
4.6 砂石加工厂设计 |
4.6.1 工艺流程 |
4.6.2 工艺布置特点 |
4.7 开挖石渣动态跟踪及运输调度管理 |
4.8 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 |
4.8.1 经济效益 |
4.8.2 社会环境效益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水电站施工截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截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
1.2 施工截流的新技术进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截流水力学基本理论 |
2.1 截流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内容 |
2.2 截流方案 |
2.3 截流水力学计算公式 |
2.4 抛投料稳定计算 |
2.5 小结 |
3 截流施工 |
3.1 截流戗堤进占程序 |
3.2 降低截流难度的对策措施 |
3.3 小结 |
4 泸定水电站初期截流试验研究 |
4.1 基本资料 |
4.2 模型制作 |
4.3 截流方案 |
4.4 初期试验 |
4.5 戗堤堤头坍塌讨论 |
4.6 小结 |
5 泸定水电站截流推荐方案试验研究 |
5.1 1#导流洞进口地形优化 |
5.2 左戗堤预进占长度 |
5.3 龙口宽度 |
5.4 12 月中旬截流(Q=414.0M3/S) |
5.5 12 月上旬截流(Q=492.0M3/S) |
5.6 截流戗堤工程量 |
5.7 截流水力计算 |
5.8 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大朝山水电站开挖石渣料的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弃渣制备砂石骨料技术研究和应用[J]. 陈敬收. 中国铁路, 2019(08)
- [2]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D]. 陈小祎. 长安大学, 2017(07)
- [3]枕头坝一级水电站开挖料的回采利用[J]. 刘淑芳,秦晓亮,彭继乐. 水力发电, 2015(08)
- [4]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 王自高.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5]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康迎宾. 武汉大学, 2014(06)
- [6]基于施工方的毛尔盖水电站多目标优化控制过程研究[D]. 马红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1)
- [7]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初探[J]. 林中生. 能源与环境, 2009(03)
- [8]水电工程利用建筑物开挖石渣制备混凝土骨料研究[D]. 代振峰. 清华大学, 2009(03)
- [9]提高认识,精细设计,减少水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王毅鸣,张大成.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10]水电站施工截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何兴勇. 四川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