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绞丝护线条断股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于剑桥[1](2020)在《X地区老旧输电线路风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紧紧依靠电力的发展,而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指标,用电量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所有生产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可靠供应,因此维护电网的可靠平稳是对社会生产、人民衣食住行的高度负责。1949年以来,中国电力有着飞速的发展,现在特高压骨干网架的形成,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特高压交直流为主的坚强电网结构,但随着年份的增长,部分地区早期投入使用的电力线路仍在运行,它们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线路本体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对老旧架空输电线路风险管理,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成为了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老旧架空输电线路带来的问题出发,来阐述如何进行X地区老旧架空输电线路的风险管理。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老旧架空输电线路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老旧线路的风险管理理论包括管理的定义、目标、原则、流程等。第三部分介绍了老旧架空输电线路常见的风险并阐述如何用HIRA法来进行风险评价。第四部分以实际X地区郎风一二线为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对老旧架空输电线路进行风险综合评价。第五部分介绍了老旧输电线路常见风险的控制措施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情况的处置方案。
李惠宇,李勇杰,韩纪层,胡维斌,何成,夏益青,滕济林,耿刚强,张亚明,李凯[2](2020)在《橡胶-弹簧复合金具增强输电线的抗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TY400-50线夹出口处导线疲劳断股情况,设计了新型橡胶-弹簧复合金具。首先对导线-线夹进行三维建模,之后分析了线夹出口处导线的动弯应力,并利用模拟试验机对线夹安装复合金具前后的疲劳寿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疲劳循环后单股导线的抗拉强度及断口形貌。结果表明,未安装了橡胶-弹簧复合材料金具时,线夹最大动弯应力达80 MPa,出口导线可经历12万次循环;而安装橡胶-弹簧复合金具后,导线摆动过程中表面应力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线夹最大动弯应力仅45 MPa,出口导线可经历28万次循环。同时,铝线断口的疲劳条纹间距细小均匀,裂纹扩展速度变缓。因此,该复合金具能够降低导线在线夹出口处的动弯应力,提高线夹出口处导线的疲劳寿命。
白晓明[3](2020)在《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1年广珠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之后,广州供电段管内该线路的接触网因雷击跳闸逐年上升,给集团的运输秩序带来了越发严重的影响,同时威胁着旅客的人身安全。在这些雷击造成的接触网跳闸中,大部分是由于雷击后造成接触网绝缘部件闪络接地故障引起。本文简单介绍了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的组成、供电方式及特点,以及广珠城际铁路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及线路情况,并对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自开通运营以来遭受雷击跳闸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当前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线路的运营经验及国内外相关技术,提出在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上架设避雷线来降低雷击跳闸次数,提高广珠城际铁路的防雷能力,稳定铁路运输秩序。通过使用滚球法计算,得出接触网避雷线的架设高度,并经过施工改造进行优化。在经过比较分析架设避雷线前后广珠城际接触网的跳闸数据,得出了该方法效果显着的结论,为我国铁路接触网的防雷措施优化积累了经验,也为将来在相关高速铁路设计阶段规范防雷措施提供了参考。
仝琳[4](2020)在《电力工程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电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供给,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受气候、地形、海拔及水汽源等条件影响,我国中部、南部地区电力线路覆冰灾害愈发频繁,呈现不断加剧趋势。电力线路覆冰容易造成倒塔、断线、冰闪、舞动等电力故障,引发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阻断当地居民采暖来源,危害身体健康,而且极易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线路覆冰防御能力,还有利于完善我国电力工程安全预防体系及预警机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电力线路特点及覆冰影响,以杆塔破坏量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电力线路覆冰风险。首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方法,选定覆冰均匀度、风偏角、覆冰密度、电压等级、覆冰厚度、平均气温、导线横截面、风强度、降雨雪等级、导线机械强度、运行时间、雨雪持续时间、线路有效长度、导线弧垂、水平档距和同塔回数,共计16个覆冰对电力线路破坏的影响因素。其次,为降低各影响因素间横向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提取5个公因子,在尽可能保留原始信息的情况下减少自变量数量,消除数据冗余。最后,本文采用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IGSA)对极限学习机(ELM)进行优化,形成改进引力搜索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算法(IGSA-ELM)并以公因子为输入变量构建电力线路覆冰破坏量预测模型。经研究论证,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与BPNN、ELM、GSA-ELM相比,基于IGSA-ELM的预测模型拟合精度更高,预测误差更小,适用于电力线路覆冰破坏量预测及风险分析;(2)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5个公因子,能够有效提升预测模型的精确度。最后,本文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成果和风险控制策略理论,提出系统的电力线路抗冰设计风险控制决策模型,并结合案例实际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张玉婵[5](2019)在《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的振颤特性及防护研究》文中指出在高速动车组穿过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下方时,线路会发生一定幅度与频率的振颤现象。频繁的振颤作用会导致输电线路疲劳损伤,严重时会发生掉线事故;还可能诱发输电线路舞动,导致相线间隔距离变小并出现闪络事故。因此,研究跨高铁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振颤特性并设计防掉线后备线夹,对保障铁路的正常运行和提高输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某地跨高铁、110kV及220kV输电线路的振颤及掉线问题,展开以下研究:首先,研究了高铁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和流场的扰动及其振颤作用。根据库仑定律等电磁学原理和流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获得空间电场扰动云图及风速扰动曲线,结果可见高铁会使线路?5m以内的电场产生明显的扰动。第二,研究了计及高铁参数及地面高度的输电线路风压扰动规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可见线路高度每升高2m或高铁时速每降低30km,输电线路的瞬时风压会降低10%。第三,研究了高铁导致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振颤响应特性。在动车组气流的作用下,对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可见单、双分裂线路的振动主要发生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将线路振颤的现场测试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吻合度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合理有效。第四,研究了输电线振颤掉线的预防措施。提出了后备线夹及其设计方案。对后备线夹的设计进行了安全性分析,表明设计的后备线夹简单可行,是防止输电线振颤掉线的可靠保障。由于跨高铁输电线振颤及其预防还是一个新现象新课题,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具有开拓创新意义,可为开展进一步工作或其他“三跨”高压输电线振动研究提供参考,为有关预防措施及其方案设计提供借鉴依据。
牟晨[6](2018)在《超高压输电线路防舞动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架空输电线路舞动是由自然气候和天气因素引发的灾害事故中产生的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界空气流动不均衡所致。输电线路舞动会使得导线相互甩动碰撞、断裂、起火灼伤、铁塔倒塌等多种问题出现,导致多片区停电发生,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给居民生活带来困难。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输电线路防舞动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有助于电网的稳定发展。主要设计内容如下:(1)通过对大量实际运行数据分析表明导线覆冰是输电线路发生舞动的必要条件,风的流动作用是输电线路舞动的直接原因,且风向与线路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大,线路舞动越严重,5m/s到10m/s之间的风速易造成线路舞动;线路参数是舞动发生的内在因素,大截面、多分裂导线易产生线路舞动。(2)对输电线路舞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不同舞动机理下发生舞动的条件。(3)分别对扰流防舞器、失谐摆、集中防振锤、相间间隔棒、双摆防舞器、整体式偏心重锤和线夹回转式间隔棒等防舞装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防舞装置的选型及安装原则,结合运维部门的管理经验,提出加装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阐述了系统组成及现场布点原则,对预防电网安全隐患效果明显。对750kV乌达一、二线防覆冰舞动大修工程与750千伏芨塘Ⅰ线防风害综合治理工程,从避让、抑制、治理的角度来解决架空线路工程舞动设计问题,根据线路路径选择、气象条件调查、微风振动及防次档距振荡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防舞动措施,并对新建输电线路防舞动的设计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贾鹤亭[7](2018)在《关于预防承力索断线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我单位接触网关键设备—承力索的运行现状,就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力索发生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照损伤成因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断措施。
黄振刚,于波,王卫,李倩,李新成[8](2018)在《一种新型架空线路预绞丝缠绕工具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架空线路常规预绞丝缠绕作业存在的作业时间长、缠绕间隙大、外形不美观、压接紧固不足等诸多问题,介绍了一种采用哈呋结构的新型预绞丝缠绕工具的研发方案、结构优化和操作特点。现场应用表明,该新型缠绕工具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工艺可靠,通用性强,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优。
严英杰[9](2018)在《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一般是基于理论分析、仿真和试验测试等手段建立的机理和因果关系模型,而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状态评估向基于全景状态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分析方向发展。论文拟利用日渐完善的电力信息化平台收集的大量设备状态信息、电网运行信息和环境气象信息,从数据本身内在规律分析的角度研究设备状态演变的关联关系和发展趋势,提出适用于设备状态评估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为设备状态评估和异常检测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关联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全景状态信息(台账、运行记录、在线监测、检测试验、电网运行、环境气象等)进行融合处理和分析,以建立包含静态、准实时、实时参量的电力设备关键参数体系。针对实时参量,利用多元时间序列的关联模式挖掘方法,提取出序列本身具有强相关性、序列变化率存在关联的参量;针对静态和准实时参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与设备缺陷、故障相关性强的参量,实现了参量的精简和规约。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关键参数体系的有效性和评估准确性,能为后续的数据清洗、异常检测、状态评价等高级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在数据清洗方面,本文以时间序列分析为基础,研究了状态监测数据的双迭代循环清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识别各状态量的时间序列,结合关联规则进行异常值识别与分类,从而达到修正噪声点数据和填补缺失值的目的,完成对状态量的数据清洗。在异常检测方面,利用时间序列和SOM神经网络模型等无监督学习方法,将连续的监测数据离散化,通过反复的迭代学习分析出状态监测参量的历史数据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状态监测数据的异常检测方法,使之适用于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数据流,实现数据流中异常的快速检出,解决了传统的阈值判定方法难以准确检测输变电设备状态的异常的问题。高维随机矩阵理论作为新兴的大数据分析方法,能将各类状态监测数据集成到高维矩阵中,从概率和统计的角度研究矩阵的特性和数据分布情况。利用关联分析提取出表征设备关键性能的状态量,根据高维随机矩阵理论的构造方法构造出各关键性能的高维矩阵,根据特征根的分布情况、矩阵元素的相关性以及最大特征值的极值,分析谱分布函数曲线及圆环的变化规律,利用圆环中特征值的统计量实现设备关键性能的状态评价;并利用特征向量元素分布来检测矩阵中出现异常的行与列,分析出异常状态量和异常时刻。最后,本文提出的大数据分析算法在“输变电设备大数据状态评估系统”中应用,利用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数据清洗、异常检测与状态评价等大数据分析算法进行了测试和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提高了设备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能够准备识别出异常运行的设备,为状态检修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张忠豪,刘伟亮[10](2017)在《110kV大松线地线断落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东莞供电局管辖输电线路多条早期建设线路地线采用GJ50钢绞线,存在线径较小,过流能力不足,锈蚀严重等问题。为提高地线的机械强度,东莞局采用了在原地线缠绕预绞丝,通过线夹与预绞丝固定地线的方法对早期建设线路进行改造。2016年3月16日,110千伏大松线在预绞丝断口处发生断线,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一事故,对在地线上缠绕预绞丝的做法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和补救措施。
二、预绞丝护线条断股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绞丝护线条断股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X地区老旧输电线路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老旧架空输电线路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和架空输电线路风险含义 |
2.2 老旧架空输电线路风险管理的定义和目标 |
2.3 我国输电线路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旧架空输电线路常见风险及评估方法 |
3.1 本体常见风险 |
3.2 外部环境风险 |
3.3 本文风险评估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地区郎风一二线老旧架空输电线路风险综合评价 |
4.1 X地区郎风一二线线路概况 |
4.2 技术要素排查 |
4.3 风险评估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旧架空输电线路风险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
5.1 老旧架空输电线路风险控制措施 |
5.2 老旧架空输电线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橡胶-弹簧复合金具增强输电线的抗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分析 |
2.1 导线动弯应力分析 |
2.2 橡胶-弹簧新型复合金具增强输电线抗疲劳性能 |
2.3 疲劳循环后单股导线抗拉强度分析 |
2.4 断口形貌分析 |
3 结论 |
(3)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高铁接触网防雷现状 |
1.2.2 当下国内高铁接触网防雷研究情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接触网简介及广珠城际接触网特点 |
2.1 接触网概述 |
2.1.1 接触网的基本组成 |
2.1.2 接触网要求 |
2.1.3 弓网关系特性 |
2.2 铁路牵引供电方式 |
2.3 高速铁路接触网组成 |
2.3.1 接触悬挂形式 |
2.3.2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概述 |
3 雷电机理及对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的影响 |
3.1 雷电形成的机理 |
3.2 电气化铁路防雷原理 |
3.3 接触网雷击跳闸率 |
3.4 雷击对广珠城际铁路的影响 |
3.4.1 广珠城际铁路未进行防雷改造前雷击跳闸情况 |
3.4.2 广珠城际铁路雷击跳闸典型案例 |
4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 |
4.1 广珠城际铁路既有防雷情况 |
4.1.1 避雷器设置地点 |
4.1.2 接地的相关要求 |
4.1.3 原设计存在问题 |
4.2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进方案 |
4.2.1 避雷线高度架设计算 |
4.2.2 避雷线型号确定 |
4.2.3 架空避雷线的架设形式 |
4.2.4 接地方式 |
5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施工及效果 |
5.1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施工方案 |
5.1.1 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
5.1.2 施工技术方案 |
5.1.3 保证施工的措施 |
5.1.4 安全保证制度 |
5.1.5 安全保证措施 |
5.2 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成效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力工程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覆冰对电力线路影响分析 |
2.1.1 电力线路覆冰原因 |
2.1.2 覆冰对电力线路的破坏 |
2.1.3 覆冰对线路设计的影响 |
2.2 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方法 |
2.2.1 灰色关联分析 |
2.2.2 因子分析 |
2.2.3 极限学习机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选取破坏量影响因素 |
3.2 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
3.3 提取公共因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模型与求解 |
4.1 基于IGSA-ELM的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4.2 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 |
4.2.1 引力搜索算法 |
4.2.2 引力搜索算法计算步骤 |
4.2.3 引力搜索算法的改进 |
4.3 预测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控制研究 |
5.1 项目风险控制策略理论 |
5.2 电力线路抗冰设计主要措施 |
5.3 电力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控制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力线路设计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实证研究 |
6.1 A地区覆冰气候情况 |
6.2 A地区电力线路覆冰受损情况 |
6.3 覆冰风险预测及结果分析 |
6.4 风险控制相关对策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的振颤特性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铁对线路空间电场的扰动及线路振颤特性的作用 |
2.1 输电线路空间电场分布的数值分析基础 |
2.2 工况选取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
2.3 模拟计算跨高铁线路周围的电场 |
2.4 高铁对线路电场的扰动 |
2.5 影响电场扰动的因素及其与线路振颤的关系 |
2.6 本章总结 |
3 高铁对线路空间流场的扰动及线路振颤特性的作用 |
3.1 输电线路空间流场分布的数值分析基础 |
3.2 工况选取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
3.3 模拟计算跨高铁线路周围的流场 |
3.4 高铁对线路周围流场的扰动及振颤作用 |
3.5 本章总结 |
4 计及高铁参数及地面高度的输电线路风压扰动规律 |
4.1 高铁参数及工况 |
4.2 计及输电线路高度的风压时程分布规律 |
4.3 计及高铁车体长度的风压时程分布规律 |
4.4 计及高铁速度的风压时程分布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跨高铁输电线路的振颤模型及实测应用研究 |
5.1 典型110KV输电线路模态分析 |
5.2 典型220KV输电线路模态分析 |
5.3 跨高铁输电线路振颤位移极值分析 |
5.4 跨高铁输电线路振颤加速度分析 |
5.5 现场测试及振颤模型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防振颤掉线的后备线夹设计 |
6.1 防振颤掉线措施分析及方案研究 |
6.2 跨高铁输电线路振颤破断力的数值分析 |
6.3 楔形后备线夹的机械设计 |
6.4 安全性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超高压输电线路防舞动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输电线路覆冰舞动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试验研究现状 |
1.2.3 工程设计应用现状 |
1.2.4 输电线路舞动趋势研究 |
1.3 国内输电线路舞动情况概述 |
1.3.1 新疆输电线路舞动情况概述 |
1.3.2 我国高压输电线路舞动特征的分析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线路舞动的成因和机理 |
2.1 输电线路舞动的成因 |
2.1.1 覆冰 |
2.1.2 风的激励 |
2.1.3 线路参数 |
2.2 舞动机理的研究 |
2.2.1 Den Hartog机理 |
2.2.2 O.Nigol机理 |
2.2.3 偏心惯性耦合机理 |
2.2.4 稳定性激发机理 |
2.3 舞动理论的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舞动措施及防舞装置选择 |
3.1 输电线路防舞措施 |
3.2 防舞装置 |
3.2.1 扰流防舞器 |
3.2.2 失谐摆 |
3.2.3 集中防振锤 |
3.2.4 相间间隔棒 |
3.2.5 双摆防舞器 |
3.2.6 整体式偏心重锤 |
3.2.7 线夹回转式间隔棒 |
3.3 防舞装置的选择及安装原则 |
3.4 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 |
3.4.1 系统构架及说明 |
3.4.2 系统组成 |
3.4.3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的现场布点原则 |
3.4.4 便携式输电线路隐患监测与预警装置 |
3.4.5 监控中心 |
3.4.6 政策适应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高压输电线路防舞动设计及应用 |
4.1 防舞设计存在的问题 |
4.2 工程概述 |
4.2.1 故障区段情况简介 |
4.2.2 故障时段天气情况 |
4.2.3 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 |
4.3 工程线路的防舞动设计 |
4.4 导、地线防(微风)振(动)设计 |
4.4.1 工程微风振动及次档距振荡情况 |
4.4.2 导地线防振设计 |
4.5 防次档距振荡 |
4.5.1 次档距振荡的现象 |
4.5.2 次档距振荡的影响因素 |
4.5.3 次档距振荡的危害 |
4.5.4 间隔棒分布距离与次档距的关系 |
4.5.5 防次档距振荡间隔棒的配置 |
4.6 防舞效果 |
4.7 新建输电线路防舞动的设计建议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关于预防承力索断线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分析 |
二、运行过程中承力索发生损伤的原因 |
三、对策分析 |
(一) 上跨线 (桥) 下安装预绞式铠装护线条, 对承力索进行防护 |
(二) 在悬吊滑轮处所安装预绞丝护线条, 对承力索进行防护 |
(三) 调整承力索交叉处所间隙, 安装等位线对承力索进行防护 |
(四) 针对已发生承力索损伤的部位, 安装补强线对承力索进行补强 |
四、结语 |
(8)一种新型架空线路预绞丝缠绕工具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架空线路预绞丝缠绕工具的研制 |
1.1 缠绕工具的研制背景 |
1.2 缠绕工具的研发方案 |
1.3 缠绕工具的操作步骤 |
2 现场应用 |
3 结论 |
(9)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
1.2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1 输变电设备状态信息模型及参数体系研究现状 |
1.2.2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及异常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大数据技术在输变电设备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大数据技术在数据预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2 大数据技术在设备评估诊断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的整体架构 |
2.1 设备关键参数体系的构建 |
2.2 数据清洗 |
2.3 异常检测 |
2.4 设备关键性能的状态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元时间序列关联模式挖掘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关键参数体系的构建 |
3.1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基础参数体系的构建 |
3.1.1 基础参数体系中各参数分类 |
3.1.2 基础参数体系的建立原则和选取依据 |
3.1.3 输电设备和变电设备的基础参数体系 |
3.2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实时参量的关键参量提取 |
3.2.1 多元时间序列的关联模式挖掘原理 |
3.2.2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参量的关键参量提取结果 |
3.3 输变电设备巡视、试验等非实时参量的关键参量提取 |
3.3.1 关键参量提取流程及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3.3.2 输变电设备准实时、静态参量的关键参量提取结果 |
3.4 输变电设备关键参数体系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迭代循环检验法和相关序列协同分析的设备状态数据清洗方法研究 |
4.1 输变电设备数据清洗的总体框架 |
4.1.1 异常数据模式的分类 |
4.1.2 综合异常数据模式和相关时间序列协同分析的数据清洗总体思路 |
4.2 电力设备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表征 |
4.2.1 状态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表征方法 |
4.2.2 按时间序列模型表征的设备状态数据分类 |
4.3 电力设备监测数据时间序列的异常值模型 |
4.3.1 异常值模型 |
4.3.2 异常数据对时间序列拟合的影响 |
4.3.3 干预模型 |
4.4 基于双迭代循环时间序列模型的设备状态数据清洗流程 |
4.5 实例分析 |
4.5.1 单状态量时间序列的数据清洗 |
4.5.2 结合多元状态量相关序列协同分析的数据清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和状态转移概率的状态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研究 |
5.1 状态监测时间序列量化的基本原理 |
5.1.1 单状态量数据的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 |
5.1.2 自组织神经网络对时间序列的量化 |
5.2 时间序列变化过程的挖掘 |
5.2.1 神经元所属的概率密度函数 |
5.2.2 神经元之间的转移概率 |
5.2.3 状态量的转移概率量化实例 |
5.2.4 关联状态量数据流的聚类检测 |
5.3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和状态转移概率的异常检测步骤 |
5.4 实例分析 |
5.4.1 实例一 |
5.4.2 实例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高维随机矩阵理论的设备关键性能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
6.1 设备关键性能分类 |
6.1.1 故障类型与状态量间的关联关系 |
6.2 构建关键性能评估的大数据模型 |
6.2.1 高维随机矩阵基本原理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适用性 |
6.2.2 基于高维随机矩阵理论的设备状态数据的大数据表征方法 |
6.2.3 设备关键性能的高维矩阵模型 |
6.3 高维随机矩阵的基本原理 |
6.3.1 高斯随机矩阵的谱分布 |
6.3.2 状态量时间序列ARMA模型的谱理论 |
6.3.3 AMRA模型残差序列的高维矩阵 |
6.3.4 圆环中特征根的聚类 |
6.3.5 AMRA模型谱理论实例 |
6.4 基于高维随机矩阵理论的设备关键性能状态评价步骤 |
6.4.1 设备关键性能的状态评价值计算 |
6.4.2 关键性能状态评价步骤 |
6.5 实例分析 |
6.5.1 实例一 |
6.5.2 实例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系统的应用与测试 |
7.1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系统整体框架 |
7.2 现场应用与测试 |
7.2.1 评估诊断系统中数据清洗测试 |
7.2.2 异常检测测试 |
7.2.3 关键性能状态评价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110kV大松线地线断落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原因分析 |
1.1 线路跳闸分析 |
1.2 地线断线原因分析 |
2 试验分析 |
2.1 接触电阻测试 |
2.2 温升试验 |
2.3 改进试验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四、预绞丝护线条断股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X地区老旧输电线路风险管理[D]. 于剑桥.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2]橡胶-弹簧复合金具增强输电线的抗疲劳性能研究[J]. 李惠宇,李勇杰,韩纪层,胡维斌,何成,夏益青,滕济林,耿刚强,张亚明,李凯. 热加工工艺, 2020(20)
- [3]广珠城际铁路接触网防雷改造研究[D]. 白晓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电力工程线路设计中覆冰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D]. 仝琳. 华北电力大学, 2020(02)
- [5]跨高铁高压输电线路的振颤特性及防护研究[D]. 张玉婵.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超高压输电线路防舞动装置设计及应用研究[D]. 牟晨.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7]关于预防承力索断线的措施研究[J]. 贾鹤亭. 科技风, 2018(19)
- [8]一种新型架空线路预绞丝缠绕工具的研制与应用[J]. 黄振刚,于波,王卫,李倩,李新成.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8(01)
- [9]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方法研究[D]. 严英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10]110kV大松线地线断落原因分析及对策[J]. 张忠豪,刘伟亮. 科技视界,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