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

一、慢阻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漫,王永利,孙婉璐,黄永伟,张静,陈亚红[1](2022)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与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特征, 研究合并OSAHS对慢阻肺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26例, 其中男112例, 女14例, 年龄48~89岁, 中位年龄67岁。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为界值, 分为单纯慢阻肺组(31例)和慢阻肺合并OSAHS组(95例), 比较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反映患者的患者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E/e′比率、左心房前后径(LA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慢阻肺患者与慢阻肺合并OSAH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各项夜间血氧饱和度水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两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 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I≥30次/h的合并严重OSAHS的患者与AHI<30次/h的非严重OSAHS的患者相比, 超声心动图指标E/e′(P=0.013)、LAD(P=0.006)、LVMI(P=0.051)、LVEF(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P<0.001)。按轻中重度对慢阻肺合并OSAHS患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 E/e′及LAD与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45, P=0.011)。夜间血氧饱和度水平方面, 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和E/e′、LAD、LVMI均有显着相关性(r=-0.195, P=0.033;r=-0.197, P=0.030;r=-0.195, P=0.044);血氧饱和度≤90%的比例与LAD有显着相关性(r=0.209, P=0.02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 AHI每增加一个单位时E/e′平均增加0.070, 氧减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时E/e′平均增加0.084。结论慢阻肺合并重度OSAHS的患者与慢阻肺合并非重度OSAHS患者相比, 左心舒张功能显着降低且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的风险显着增加, 且慢阻肺合并OSAHS的严重程度与左心舒张功能受限的严重程度相关, AHI越高、氧减指数越高, 左心舒张功能受限及结构改变越严重。

王凯悦[2](2021)在《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慢阻肺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比例更高,并且有证据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加重慢阻肺的气体陷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更严重的肺功能损害。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首选方法是夜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却很少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单纯用于慢阻肺肺康复,因此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否会改善患者肺功能仍无定论。基于此,我们通过自己建立的呼吸物联网平台及手机APP分时段自动读写呼吸机SD卡,实现日间加用2.5h持续气道正压通气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重叠综合症,评估对不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减轻肺功能损害的作用,观察肺功能的改善对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探讨基于呼吸物联网进行远程管理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重叠综合征(不伴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检测肺功能、便携式睡眠监测。然后两组常规Auto-CPAP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治疗方法:A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共收录重叠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其中A组15例,B组15例,在第一阶段B组脱落一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血氧饱和度、肺功能(SVC、FVC、SVC-FVC、MVV、FEV1及FEV1/FVC)、血气分析、AHI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AH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SVC-FVC低于B组常规治疗组(82.4±45.6 vs 130±68.7 ml),MVV%高于 B 组常规治疗组(80.1±13.7 vs 68.8±9.9%),P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均低于B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与B组患者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0.96 vs 5.47±1.22 h),P<0.05;夜间平均漏气量A组分时段治疗组明显小于B组对照组(20.28±4.91 vs 28.14±5.11 L/min),P<0.01;第二阶段A组和B组交换治疗方法,两组夜间平均用机时长、夜间平均漏气量无统计学差异,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小于A组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晨起氧饱和度和AH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功能检查人数少,本阶段不做统计。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时段调整CPAP(日间加用CPAP 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治疗有助于患者肺功能康复,减轻气体陷闭,可能会有助于夜间重叠综合征治疗,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第二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分时段BiPAP模式治疗伴有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慢阻肺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随着慢阻肺的疾病进展可伴有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适用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有研究发现虽然BiPAP可以改善日间二氧化碳潴留,但由于患者夜间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日间的治疗压力难以完全纠正夜间低通气,因此清晨氧合指标改善差;如按照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则需要提高无创呼吸机压力,那么患者日间治疗时压力过高难以适应;并且患者出院回家后呼吸机参数不能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呼吸机使用依从性、面罩漏气情况、面罩老化等问题也难以管理,目前我国还不能实现广泛的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基于此,我们前期已完成建立呼吸物联网,可以实现远程调节参数,并适用于绝大多数呼吸机品牌。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基于呼吸物联网分时段远程调整BiPAP压力治疗合并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控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观察日夜不同压力对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呼吸物联网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长期家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伴有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给予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提高平移2-4cmH2O治疗时长≥4h/晚),B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1个月后检测OCST、肺功能。然后两组常规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方法,即第二阶段A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B组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治疗时长≥4h/晚),1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31例可以顺利应用本系统进行上传呼吸机监测数据,写回配置数据到呼吸机,4例退出,5例无法配合使用手机APP,共脱落9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清晨血氧饱和度、PaCO2、pH值、AHI及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清晨氧饱和、氧分压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B组对照组(41.5±4.31 vs 47.1 ±6.12 mmHg),AHI 低于 B 组对照组(3.1 ±3.7 vs 7.8±4.9),P 均小于 0.05;A组分时段治疗组日间平均使用时间大于B组对照组(4.26±0.97 vs 3.32±1.26 h),P<0.05;夜间平均使用时间A组分时段治疗组大于B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B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A组对照组(42.5±4.33 vs46.22±5.15 mmHg),AHI 低于 A 组对照组(4.11±0.59vs6.21±0.82),P 均小于0.05;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和日间平均使用时间组均大于A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呼吸物联网辅助分时段压力BiPAP模式治疗有助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恢复正常,更好的控制睡眠呼吸暂停。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

李春艳[3](2021)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WHO预计2030年其将成为第五大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室内室外环境污染的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该病在全球呈逐年迅猛上升的趋势[1-4]。COPD患者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当慢阻肺患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时,其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由于其简便、有效等优点在患者家庭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asiliki等进行的1年无创通气对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观察显示: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在无创通气的前3个月明显提高[5]。韩其政等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进行1年随访研究,已证实实行长期家庭无创通气病人的再住院率、再插管率、死亡率均明显下降[6]。因此临床工作者认为对于伴有II型呼吸衰竭、反复急性加重、有明显夜间低通气、吸氧不能耐受的COPD病人长期家庭无创通气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和降低病死率。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常常不具备呼吸机使用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呼吸机参数调整,尤其是舒适性参数的调节,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不能耐受的情况,实际上这部分患者没有达到有效利用家庭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呼吸功能减少住院次数的目的。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可以实施精确调整呼吸机参数的设备,以保证无创呼吸机全时段有效工作,改善患者症状。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本研究将使用一款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远程评估,远程调节呼吸机参数,使患者实时获得最佳辅助通气效果。因此,我们从患者血气分析、炎症标志物、生活症状评分、肺功能等指标状况对患者进行评估,旨在评估该新型家用无创呼吸机是否可以改善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目的:探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70名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最终入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通过随机数字法,按照1:1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予慢阻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辅以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日使用时间至少5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对照组通常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2-3L/min),或根据病情适当调节氧流量,每日使用时间至少12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两组受试者随访1年。在入组后的第4、8、12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炎性因子、生活质量评分及一年内住院次数、6分钟步行距离、心衰标志物、肺功能等指标。研究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第4月、第8月、第12月与入组时比较,其CAT评分、m MRC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饱和度(Sa O2)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2.经过1年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一年内住院次数、心衰标志物(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3.经过1年治疗后,观察组CAT评分、m MRC评分、Pa O2、Pa CO2、Sa O2、6MWD、一年内住院次数、BNP、PCT、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4.肺功能FEV1、FVC在治疗1年后,两组组内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有效改善了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延缓慢阻肺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云萍,胡罗燕[4](2020)在《急性加重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急性加重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例急性加重高风险慢阻肺患者资料,患者于出院前1 d晚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记录患者肺功能、Epworth嗜睡评分(ESS)、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结果等临床信息。将PSQI评分>5分定义为睡眠质量下降,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慢阻肺组12例和重叠综合征组14例。入选同期睡眠室检查者27例,根据睡眠监测结果分为对照组13例和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14例。比较4组患者的主、客观睡眠参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6例急性加重高风险慢阻肺患者中23例存在睡眠质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单纯慢阻肺患者PSQI总分、ESS评分、觉醒次数、睡眠期总觉醒时间明显升高(P<0.05),总睡眠时间、客观睡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综合征组患者PSQI总分、客观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明显高于OSAHS组(P<0.05);与单纯慢阻肺组患者相比,重叠综合征患者慢波睡眠明显减少(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过去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呼吸困难指数、ESS评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睡眠期总觉醒时间与CAT、mMRC评分呈正相关;快动眼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FEF 25%~75%、PEF%呈正相关,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负相关。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均较差,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较罹患单一疾病患者更差,PSQI与过去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呼吸困难指数、ESS评分相关,客观睡眠参数与气流阻塞程度、CAT评分、mMRC评分相关。

曹荣荣[5](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均为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由于两者各自的常见性和多发性,同时发生于同一个患者的几率很大,两者同时并存又被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OS),大量研究显示,OSAHS与COPD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OSAHS合并COPD后,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从而加重肺功能损害;另一方面,COPD亦能加重OSAHS的发展程度。重叠综合征将比单纯OSAHS或COPD有更严重的与睡眠相关的低氧血症。COPD、OSAHS疾病缺血缺氧增加了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及其他合并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对COPD合并OSAHS患者的临床观察,了解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今后预防中老年人群,特别对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预防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对COPD合并OSAHS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单纯COPD患者对比,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1)选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住院诊治的COPD合并OSAHS患者18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诊治的单纯COPD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肺功能结果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组四个亚组。根据患者的骨密度检查结果,以T≤-2.5作为骨质疏松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无骨质疏松组,计算COPD合并OSAHS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2)通过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两种形式,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组183例COPD合并OSAHS患者中,骨量正常患者42例(22.96%),骨量减少患者78例(42.62%),骨质疏松患者63例(34.42%)。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COPD病程、OSAHS病程显着高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2)在骨质疏松组中,有饮酒史和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患者的比例显着多于无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骨质疏松组中,有家庭氧疗、家庭使用呼吸机及运动良好的患者的比例显着低于无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质疏松组患者COPD病情分级严重程度显着高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FVC、FEV1、FEV1/FVC水平均低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OSAHS病情分级严重程度显着高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低于无骨质疏松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6.214,P=0.001)、体重指数(OR=4.514,P=0.015)、饮酒史(OR=5.554,P=0.006)、COPD病情(OR=3.657,P=0.031)、OSAHS病情(OR=3.941,P=0.029)、FEV1/FVC水平(OR=4.214,P=0.021)、糖皮质激素应用史(OR=5.558,P=0.006)、血氧饱和度(OR=2.556,P=0.039)为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独立影响因素;家庭氧疗(OR=-4.614,P=0.020)、家庭使用呼吸机(OR=-5.164,P=0.007)、运动良好(OR=-5.944,P=0.004)为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保护因素。研究组患者中肺功能下降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7.65%vs.4.35%,35.21%vs.11.36%,43.90%vs.12.24%,55.00%vs.17.65%,P<0.05)。结论(1)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单纯COPD患者高。(2)影响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危险所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饮酒史、COPD和OSAHS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家庭氧疗、家庭使用呼吸机及良好运动能降低COPD合并OSAH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临床中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加强对COPD合并OSAHS患者进行管理和预后,对延缓患者骨量流失,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有重要价值。

沈莹莹[6](2020)在《男性COPD合并OSA患者临床特征及体脂水平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本研究旨在描述单纯COPD组、单纯OSA组及OVS组三组患者之间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单纯COPD组、单纯OSA组及OVS组三组患者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肺功能、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去脂体重指数(Fat free mass inindex,FFMI)、脂肪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等指标的差异。2、运用去脂体重指数评估三组患者之间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析OVS组患者肺功能、AHI、夜间最低血氧、气流阻塞严重程度与FFMI之间的相关性,尝试探讨OVS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采集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或住院部确诊为单纯COPD、单纯OSA以及OV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患者192例,均为男性。其中单纯COPD组72例,单纯OSA组73例,OVS组47例。统计受试者个人资料包括: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腰臀比、身高、体重等;采集各组患者病史资料如:症状、体征、并对COPD组和OVS组进行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呼吸症状评分,对OSA组和OVS组进行ESS嗜睡量表评分;对入组受试者行肺功能测试、多导睡眠监测(PSG)、体脂分析分析,记录FEV1%pred,FEV1/FVC值等肺功能参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等PSG参数以及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指数等人体成分指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之间临床资料、营养状态、肺功能及睡眠状态之间的差异。结果:1.单纯COPD组、单纯OSA组以及OVS组之间在年龄、体重、BMI、腰臀比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两两比较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纯COPD组年龄最大,单纯OVS组次之,OVA组患者年龄最小。体重、BMI、腰臀比三个指标在三组之间的构成比结果一致即:单纯OSA组>OVS组>单纯COPD组。吸烟史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纯COPD组吸烟的患者最多,OVS组次之,OSA组具有吸烟史的患者最少。三组之间高血压病史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2.OVS组与单纯OSA组一般情况比较:OVS组相较于单纯OSA组AHI更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更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OVS与单纯COPD组一般情况比较:OVS组患者FMI、体脂百分比、mMRC分级均大于单纯COPD组,而FEV1/FVC值、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小于单纯COPD组。6MWT、CAT评分、FEV1%预计值等指标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4.OVS患者不同GOLD分级之间一般情况比较:重度/极重度OVS组的患者其BMI、FFMI及FEV1/FVC值明显低于轻中度组OVS患者;重度/极重度组OVS患者AHI高于轻中度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两组之间6WMT、夜间最低血氧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将OVS组患者分为低FFMI亚组(14例)和正常FFMI亚组(33例),低FFMI组患者的AHI、FEV1/FVC值及FEV1%预计值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ESS、FMI、体脂百分比、夜间最低血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FFMI与FEV1/FVC值显着正相关。结论:1.OVS组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单纯OSA组高,但是低于单纯COPD组。2.OVS的发生不仅仅是COPD和OSA两种疾病的简单叠加,OVS患者较之单一疾病可能有更严重的睡眠相关的低氧血症和更严重的气道阻塞。3.OVS患者中FFMI与FEV1/FVC显着正相关,可作为评估OVS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冯颖[7](2020)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重叠综合征)对循环系统、代谢的影响及其合并肺动脉高压时的临床特点,提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并尽可能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收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病房患者共58例,按照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为重叠综合征组(观察组)和单纯COPD组(对照组)进行比较。根据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将重叠综合征组分为重叠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观察组)和单纯重叠综合征组(对照组)进行比较。收集入组患者人口学及病史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日间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B型钠尿肽)、多导睡眠监测、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结果。结果入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共计58例,其中重叠综合征患者42例,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20例。重叠综合征组患者颈围、COPD急性加重频率、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血B型钠尿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大于单纯COP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低于COP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吸烟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COPD严重程度、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叠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吸烟指数、Epworth评分、日间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多导睡眠监测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指数、Sp O2(27)90%时间大于单纯O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动脉血中氧分压、肺功能中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1秒率、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多导睡眠监测中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低于单纯重叠综合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重叠综合征的发病率为72.4%,重叠综合征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为47.6%。重叠综合征患者颈围较大,COPD急性加重频率增加,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增高,心功能不全更加明显,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重叠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存在更加严重的日间持续性低氧和夜间间歇性低氧,肺通气功能受损更加严重,二氧化碳潴留更加明显,血液粘滞度增加,以上因素加速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郭瑾[8](2020)在《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特点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高原地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与高原地区稳定期患者血气指标和酸碱平衡失调类型,研究高原地区慢阻肺患者的血气分析特点,为探讨高原地区患者的长期家庭氧疗方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高原地区(1500-2500m)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高原慢阻肺稳定期及平原地区(40~100m)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各94例,通过肺功能检查将患者分为GOLD2、3、4级,并按肺功能分级以1:1的比例匹配三组患者数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高原地区急性加重期与高原地区稳定期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结果:1.平原组与高原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GOLD2、3级患者在p H、Pa CO2、PaO2、SaO2、HCO3-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GOLD4级Pa CO2、HCO3-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平原组与高原组发生的酸碱平衡失调类型及呼吸衰竭分型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和高原慢阻肺稳定期GOLD3级患者PaO2、SaO2有显着差异(P<0.05)。GOLD4级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3.采用平原血气分析正常值及酸碱平衡预计代偿公式与高原血气分析探讨标准及酸碱平衡失调预计公式,比较两种标准下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呼吸衰竭类型,两种标准下的酸碱平衡类型及呼吸衰竭类型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缺氧较平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为显着,但高原地区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程度远低于平原地区;2.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缺氧程度较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更为严重,但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不重于稳定期;3.应该进一步探讨适合高原的动脉血气分析标准;4.高原长期家庭氧疗方式完全沿用平原标准可能不合适。

胡明昕[9](2020)在《基于LSTM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与人体肺部及呼吸道相关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氧减状态的准确定位和分析对该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水平,本文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展开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的预测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数据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LSTM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预测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中的冗余信息进行消除与合并。其次,结合医生的诊断经验,提取数据的窗口特征和梯度特征用于模型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所提取的特征,LSTM算法在氧减状态预测问题上取得了更好的表现。本文进一步开展了消融实验,系统地分析了窗口特征和梯度特征对于氧减状态预测性能的影响。(2)本文对慢阻肺疾病的预测问题展开了扩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的特征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多分类器集成算法的慢阻肺疾病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基于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的特征提取方法建立实验数据集。其次,应用多种基础分类算法,分别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得出相应的基分类器。最后,应用多分类器集成算法对多种基分类器进行集成,从而获得集成后的分类器。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分类器,集成后的分类器对慢阻肺疾病的预测准确率有很大的提升。(3)本文开发了一套基于LSTM及多分类器集成的氧减状态与慢阻肺疾病预测软件。该软件的功能主要由基于LSTM的氧减状态预测和基于多分类器集成的慢阻肺疾病预测两部分组成,每项功能都分为原始数据处理和模型调用两个阶段来实现。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响应迅速,准确率高,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孙伟[10](2019)在《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对慢阻肺并合肺心病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在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稳定期患者7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例)和研究组(n=37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期氧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包括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有氧训练及阻抗训练,8周治疗后评估患者治疗效果。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肺功能水平(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值(FEV1%pred)及FEV1/FVC水平);采用血气测定仪测定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02)、PH值;采用6min步行距离测定两组运动耐力;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评估两组生活质量;采用Phlilps Sonos5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肺动脉收缩压、心脏Tei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D-二聚体(D-D)、红细胞比容(Hct)、血清肌钙蛋白(CTnI)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结果:(1)两组治疗后8周VC、FVC、FEV1占预计值比值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8周肺功能VC、FVC、FEV1占预计值比值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8周Pa02、PH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8周PaC0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治疗后8周运动耐力Ⅲ级、Ⅳ级病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8周运动耐力Ⅰ级、Ⅱ级病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SGRQ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SGRQ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后8周肺动脉收缩压、心脏Te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8周肺动脉收缩压、心脏Te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治疗后8周D-D、Hct、CTnI及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8周D-D、Hct、CTnI及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用于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稳定期患者中能获得较高近期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血气水平,有助于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可改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及心脏功能,能改善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二、慢阻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阻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3.3 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效果
        3.4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二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BiPAP模式日夜分时段压力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分时段压力治疗效果
        3.3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 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OPD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急性加重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慢阻肺病情评估
        1.2.2 肺功能测定
        1.2.3 主观睡眠质量评定
        1.2.4 日间嗜睡评估
        1.2.5 多导睡眠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各组间PSQI评分结果、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比较
    2.3 急性加重高风险慢阻肺患者主、客观睡眠参数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5)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6)男性COPD合并OSA患者临床特征及体脂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附录
致谢

(7)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实验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多导睡眠监测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2.3 肺功能检查
        2.4 动脉血气分析
        2.5 相关化验指标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OS 组及 COPD 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1 OS 组及 COPD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2.2OS组及COPD组患者COPD病史比较结果
        2.3 OS组及COPD组患者循环系统合并症比较结果
        2.4 OS组及COPD组患者血BNP、血糖、血脂比较结果
    3.OS合并PH组及单纯OS组临床资料比较
        3.1 OS合并PH组及单纯OS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3.2 OS合并PH组及单纯OS组日间动脉血气分析及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3.3 OS合并PH组及单纯OS组肺功能指标比较结果
        3.4 OS合并PH组及单纯OS组多导睡眠监测指标比较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COPD 严重程度分级
附录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分度
附录3 Epworth 嗜睡量表
综述 重叠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动脉血气分析
        2.2.3 肺功能检查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高原与平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3.1.1 一般资料比较
        3.1.2 高原与平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3.1.3 高原与平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发生酸碱平衡失调及呼吸衰竭类型比较
    3.2 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3.2.1 一般资料比较
        3.2.2 相同肺功能分级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与稳定期慢阻肺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3.3 不同参考值标准下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发生酸碱平衡失调类型比较
        3.3.1 一般资料及方法
        3.3.2 酸解失衡类型比较
        3.3.3 呼吸衰竭类型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气分析的基本特点
    4.2 高原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酸碱失衡及呼吸衰竭特点的探讨
    4.3 高原慢阻肺患者长期家庭氧疗与血气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9)基于LSTM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简介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背景知识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
        2.1.1 致病诱因及症状
        2.1.2 数据集简介
    2.2 相关模型与算法
        2.2.1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2.2.2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2.2.3 决策树算法
        2.2.4 支持向量机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LSTM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预测
    3.1 数据处理
        3.1.1 特征提取
        3.1.2 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构建
    3.2 算法实现
        3.2.1 决策树
        3.2.2 支持向量机
        3.2.3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评价指标
        3.3.2 不同算法性能比较
        3.3.3 特征相关性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分类器集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测
    4.1 基于反向传播算法的特征提取方法
    4.2 基于多分类器集成的慢阻肺疾病预测
        4.2.1 相关算法模型
        4.2.2 多分类器集成算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特征提取结果
        4.3.2 多分类器集成算法的实验结果
        4.3.3 消融实验的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LSTM及多分类器集成的氧减状态与慢阻肺疾病预测系统设计
    5.1 系统框架设计
        5.1.1 基于LSTM的氧减状态预测系统设计
        5.1.2 基于多分类器集成的慢阻肺疾病预测系统设计
    5.2 系统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改进的思路
        6.3.1 特征方面
        6.3.2 算法方面
        6.3.3 软件结构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对慢阻肺并合肺心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肺功能水平比较
    3.2 两组血气水平比较
    3.3 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3.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3.5 两组肺动脉收缩压、心脏TEI指数比较
    3.6 两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慢阻肺合并肺心病发病机制
    4.2 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在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
    4.3 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对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
    4.4 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对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稳定期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康复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治疗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缩略语说明
致谢

四、慢阻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陈芳漫,王永利,孙婉璐,黄永伟,张静,陈亚红.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02)
  • [2]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D]. 王凯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3]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D]. 李春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4]急性加重高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J]. 吴云萍,胡罗燕. 广东医学, 2020(21)
  • [5]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D]. 曹荣荣. 青岛大学, 2021(02)
  • [6]男性COPD合并OSA患者临床特征及体脂水平分析[D]. 沈莹莹. 苏州大学, 2020(02)
  • [7]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观察[D]. 冯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特点的研究[D]. 郭瑾. 青海大学, 2020(02)
  • [9]基于LSTM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减状态预测研究[D]. 胡明昕.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长期氧疗联合肺康复功能锻炼对慢阻肺并合肺心病的疗效分析[D]. 孙伟. 苏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血氧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