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零起点外语教学之管窥(论文文献综述)
魏思文[1](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园园[2](2021)在《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中性词的语义偏移作为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俄语、英语、汉语及其他语言中,属于词汇语义的常规变化,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本文以俄、英、汉三语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及语用层面的制约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例证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共时对比分析,描述其异同,使共性和特性更为突出,期望能为我国三语习得者的语言学习与研究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减少跨语言交流中的障碍。本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必要性,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理论阐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该语言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本章试图将以上不同理论分为语言内、语言外以及语言内外结合三类对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一一加以说明。第二章为俄、英、汉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及典型现象列举。首先选用合适的分类标准,将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分为积极偏移、消极偏移和呈对应关系的积极偏移-消极偏移三类。其次分别列举俄语、英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背景下的典型偏移现象,从句法角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三章为俄、英、汉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的语用分析。本章将探讨礼貌原则、语言世界的零度偏离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关系,并在语用层面对三种语言的共有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应努力的研究方向。语言是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文字系统,存在极大的共性。而人类对不同语言所做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并不相同,因此语言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语言间的相互借鉴和启发,更有利于语言研究的进步、文明互鉴与文化的传播。
吴欣达[3](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金丹[5](2019)在《基于动态语言更新的对外汉语旅游词表定制》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现在是,未来也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汉语热的强劲势头使对外汉语教学的纵深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也陆续推出了HSK(少儿)、HSK(商务)、HSK(文秘)、HSK(旅游)四门专项考试,这使领域化定制式汉语教学与落后的传统通用式汉语教学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下旅游产业的蓬勃带来了就业的大幅度扩量提质,致使旅游领域二语人才紧决。众所周知,不同领域间的语言变体往往在词语的使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词表的定制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对外汉语旅游词表的定制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关于旅游词表的定制涉及并回答了四个关键性问题,第一,什么样的词表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细化、需求多样化、教学专业化、人才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对学习者的需求等级进行分析,将“模块定制”这一理念贯穿到旅游词表定制中,根据学习目的的不同分为旅游活动模块和旅游行业模块,模块内部又按照交际场景的不同形成子集,使定制学习成为可能。第二,什么样的词才能进入对外汉语领域词语教学系统?笔者坚持不强行区分“词”和“语”,从传统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三个维度对领域词语的界定和切分做出了规定,即符合语言学规范、计算机可以自动分析、符合学习者心理词典、具有交际流畅性、语义和形式完整性和领域内高度凝固性的词语,是本词表的提取和研究的对象。第三,如何达到词语遴选的最优效果?只有在大规模、动态的、真实流通的、符合该领域社团大众语感的语言材料中进行考察,这不但符合语言教学的原则,也符合专业学习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要求。第四,如何具体设计对外汉语旅游词表定制流程?首先一个经过精加工的动态更新的旅游领域语料库是词表定制的“培育池”;其次,计算机辅助和合理的算法设计是词表定制的“杠杆”;再次,词表的人工校对和覆盖率检测是词表定制的“打磨器”。
刘琪[6](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齐子萱[7](2017)在《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隋唐时期至今,我国境内出版的汉语文化类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时间发展的顺序组织全文脉络结构,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汉语文化类教材的特点,并对所查到的重点文化类教材的特点加以概括总结。论文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中国文化与汉语的关系。在总结前人对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说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强调文化输入对第二语言教学最终结果的影响。同时将对我国文化课教材的现状加以评述。第二章运用图表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唐朝至晚清我国使用过的汉语教材进行简要评述和介绍。以学科史的角度,阐述汉语对周边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三个国家(朝鲜、日本和越南)曾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以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包括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前后共计三十七年出版的汉语言类教科书为主线展开叙述和研究。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民国年间我国出版的所有可查图书,对各年份所问世的疑似作为汉语教材的书籍进行评述和简要介绍。第四章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至今,共计六十七年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和中国文化读物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序罗列各个年份出版的教材,并对重点文化课教材的编写理念、适用对象和教材的整体结构进行论述。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时期,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古代典籍的做法是比较正确的。因为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各类古代典籍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如今,特别的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渗入,编写出更多适合不同语言水平的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类教材。
曹红梅[8](2015)在《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伊宁市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第二十三中学为个案,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获取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从宏观政策环境、中观教学环境、微观学习者个体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伊宁市中学“汉语班”、“双语班”实施维吾尔族英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民语班”维吾尔族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和改进维吾尔族英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英语学习动机程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他们母语(维吾尔语)和汉语能力都很强,基本不需要借助维吾尔语帮助,可以以汉语为工具学习英语。任课教师对“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评价都很高,认为他们具有学习语言优势。学生家长大多关注和支持子女的英语学习,愿意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投入财力和物力。“双语班”的英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相关教育政策还不够成熟,制度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伊宁市“双语班”的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评价机制;教学活动全靠教师自行摸索,这势必会走许多弯路。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其英语学习呈“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自报对英语有兴趣,却不愿为付出努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部分家长还时常关注子女的英语学习,但也有少数家长担心英语学习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民语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但维吾尔族学生对学习英语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英语重要,“喜欢英语”。学生家长大多与学生观点一致,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学习英语对孩子今后发展有好处。大多数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认为,鉴于“民语班”学生汉语能力不强的现状,如果为他们开设英语课程,应该采用维吾尔语—英语的教学形式,或至少应该在“汉语—英语”的教学形式中加入维吾尔语讲解。而目前的师资条件难以满足,民语班英语课的开设需要探索。鉴于以上调查结论,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层面,鉴于维吾尔族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需求,应加大当地英语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为其开设其他外语语种课程。研究机构和学者应深入研究多语习得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指导维吾尔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目前“高考定乾坤”的教育评价政策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适时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评价,应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多元主体。
陈敬玺[9](2012)在《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 ——以韩国和泰国的学习者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发生在海外的“国际”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韩国和泰国的部分汉语学习者为具体的案例,对“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与培养现状做三个方面的论述和探讨。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对“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进行操作性的建构。然后,通过对韩国学习者汉语作文语料的具体分析和对泰国学习者实施的汉语文化语用和汉语学习者策略两项实地问卷调查,对其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状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从“教材编选”到“课堂教学”再到“测试评估”,对国际汉语教学流程之中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主要由四种要素结构而成:汉语语言知识、汉语言语技能、汉语文化语用能力和汉语策略能力。一个生理、心理相对健全的外国成年人在一定的环境中,带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汉语语言文化,掌握用作口头和书面的理解与表达的汉语言语技能,调动已有的世界知识,便可能逐步获得汉语的基本语言能力;这一能力在学习者所习得的汉语文化语用规则的指引下,在其所能够掌控的汉语交际策略的调节下,通过大量模拟的和真实的汉语交际活动,逐渐转化为汉语的综合交际能力。对韩国59位大学汉语专业学生近200份汉语作文语料所做的分析发现,他们虽然在汉字、词语、句法和语篇层面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通过三、四年的汉语学习已经具备了汉语的基本语言能力。如果还想将这一能力提升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交际能力,他们就应在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上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训练可以通过汉语综合语言课和写作专项技能课两个途径来实施。对泰国22位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进行的“文化语用能力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似乎已经在汉语文化词语的理解和日常情景中的汉语使用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校际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这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自身因素相关,也与汉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相连。所以应该设法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强汉语课堂中相关文化语用因素的渗透教学。对泰国37位学生进行的“汉语学习者策略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意无意地使用着各种学习、运用和管理的策略方法,其中既表现出共性,又存在着差异。这既与他们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已掌控的策略方法相关,也与其所处的本土文化背景相联系。有一些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却并没有为其所用。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之中渗入一些策略培训和实践的内容。两项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在经过大学三、四年的专业学习后完全可能具备一定的汉语综合交际能力,但他们在汉语文化语用规约和汉语学习、交际策略运用方面都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这有可能在国际汉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显性的教学和隐形的熏陶而逐步得以消除。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国际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在教材编选、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之中。对十四部对外汉语教材进行的分析发现,业界在能力培养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教材编写经验与技巧,但没有一种现有的教材可以直接用于国际汉语教学之中,所以必须选用或者编写出“适合于特定教学环境”的国际汉语教材。这种教材在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但都应成为“学习者中心”、“交际性语言教学”和“汉语文化语用”理念的生动体现。课堂教学只有在内容和手段上与学习者主体心理状态相吻合,才会对第二语言习得发生促进的功效,所以在国际汉语课堂上,应该综合地利用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教学方法,但所有的方法都必须体现“学习者中心”和“交际性语言教学”的理念。围绕这两条主线,一个真实的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即在泰国UDRU大学使用的“交际汉语”之启蒙单元),对“针对性”、“交际性”和“规范性”的教学原则进行了现身说法。对新、旧汉语水平考试(包括HSK和YCT)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能力水平测试已经发展到“基于运用(表现)”的新阶段。以此切入,对国际汉语日常教学中如何进行诊断性测试、在阶段教学后如何实施学业成就测试等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给出的所有实际案例都试图将汉语言文化知识、汉语言语技能、汉语文化语用规约和汉语学习与交际策略等能力要素渗透在国际汉语教学的收尾验收环节之中。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和获得必须经过两次转化:从“语言文化知识”到“言语技能”;从“语言基本能力”到“综合交际能力”。促成转化的媒介是大量生动有效、富含意义的语言练习和交际实践活动。为了生动有效地开展国际汉语教学活动,实现国际汉语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即“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文最后提出了两点主张和四条建议,并对今后的国际汉语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宋桔[10](2011)在《《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Yu-yen Tzu-e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1867/1886/1903)的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内容为研究对象,汇集了汉语语法、汉语史、中西语言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史和清代史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理论方法。针对现有研究版本调查不足、语法本体研究缺位、评价分析体系混淆的现状,本文在史料钩沉、文本爬梳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该书的成书历程、实物流通等文献情况,考据出相关中国协作者的生平行迹;进一步明晰了16—19世纪西人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体背景,界定出该书的文献性质并建立起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究了编写者的语法观、语料观念与《自迩集》内在的西方语法话语体系,完成了该书三版中英文资料的考订比勘。文章分为“绪论”、“版本文献考订”、“语料与语法观念定位”、“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整理”、“结语”和“附录”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照应、层层推进,具有逻辑关系上的体系性与主题内容上的自足性。兹将各章节安排与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就《自迩集》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学术思潮进行了整体回顾,就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反思。“绪论”第一部分以16—19世纪西人的汉语语法研究情况为背景,以论着性质、作者情况、叙述语言、出版方式等项目为坐标,准确定位《自迩集》在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体系内的位置,还原《自迩集》以真实的历史语境。第二部分综述《自迩集》研究已有成果,探索进一步深入与拓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版本调查、语法研究、评价定位几个方面简要交代了本文的观察视角与展开脉络、。第二章是《自迩集》相关其人其书的考据研究,旨在明晰该书的编写背景与各章节、各版本的成书历程。章节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中西编写人员的相关背景与任务分工;围绕威妥玛学习和研究北京官话之经历整理其生平行迹;考据威氏的汉语教师、《自迩集》协作者应龙田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该书的具体贡献。借此点面结合的模式描绘出一支中西合作、精益求精的编写团队,构建集体性的“编写者”概念。第二部分明确了《自迩集》的藏本与版本概况,细致描摹洋装、线装等各类存世文献的具体形态,并以历史印迹为线索推演出当时的书籍实物流通路径。同时,查考溯源各版本、各章节的撰写背景与成书过程,据此界定出各部分的内容差异和语言特征。第三章以19世纪中期的官话语言背景和《自迩集》的教材的性质为切入点,分析编写者的语料观与语法观,明确该书内部语料之定性。章节第一部分考察了历史背景和文本语言两个维度,调查并证实《自迩集》教学的目标语言是“文雅礼貌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进而明确了这一封闭语料作为近代汉语共时资料的性质与价值。第二部分结合威氏的教学理念与《自迩集》的教材特征,以西方的语法研究话语体系为基点,挖掘、分析威氏的汉语语法观念。第三部分以“元语言”理论为工具,厘清威氏心目中汉语特有的那个语法分析体系与其理论话语模式(即西方传统语法体系)间的矛盾与统一,分类归纳了《自迩集》显性与隐性两套汉语语法阐释形式。第四章以《自迩集》的汉语语法阐释内容为核心,以威氏提出的“汉语如何表现西方语言通过屈折变化表达的语义”为线索,挖掘出《自迩集》教材之中浸透着的编写者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对汉语句法的解读,构建起文本之下潜藏的一个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汉语语法分析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汉语如何指称和区分事物、列举数目、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体现动作的时体态、性数格等内容。在论述中,我们尤为注重:●全面爬梳:以隐性语法论述整理为重点,版本比对、内容比勘为要旨;●条分缕析:以语法功能为纲整合全书内容,深入个别词汇用法个案;●语料印证:以原书语料和同时代白话语料为语法观点的共时印证材料;●比较评价:以早期西人语法论着与当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点建立《自迩集》的立体评价体系,探讨其语法观点与论述方式的继承性、创新性与前瞻性。“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在《自迩集》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方面之所得,总结、评价了本个案的研究方法,从中提取出应用此类早期西人汉语语法文献的经验,以期实现个案与整体的关联。“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自迩集》三版各卷书影、三版“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和注释和2002年出版的中译本的校正条目择录。
二、21世纪零起点外语教学之管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零起点外语教学之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迁移研究 |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
1.1.3 习得 |
1.1.4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界定 |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
1.2.3 本文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仪器 |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
1.6 相关文献综述 |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
1.7 研究方法 |
1.7.1 实证研究法 |
1.7.2 对比分析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实验语音学 |
2.2 偏误分析理论 |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2.3 语言迁移理论 |
2.3.1 语言迁移 |
2.3.2 语际影响 |
2.4 中介语理论 |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
2.4.3 中介语的特点 |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设计方案 |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
3.2.1 调查对象 |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
4.1.1 擦音的迁移 |
4.1.2 塞擦音的迁移 |
4.1.3 鼻音的迁移 |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
4.2.1 单元音的迁移 |
4.2.2 复元音的迁移 |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
4.3.2 “一”和“不”的变调 |
4.3.3 轻声 |
4.3.4 儿化 |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
5.1 语际影响 |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
5.2.1 学习动机 |
5.2.2 学习时间 |
5.2.3 学习策略 |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
6.1.1 f和h的教学 |
6.1.2 zh、ch、sh的教学 |
6.1.3 r和l教学 |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
6.1.5 -n和-ng的教学 |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
6.2.1 单元音的教学 |
6.2.2 复元音的教学 |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зюме |
引言 |
一、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理论阐释 |
(一)语言内理论阐释 |
1.语言的模糊性 |
2.语频效应 |
3.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及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 |
4.适量准则 |
(二)语言外理论阐释 |
1.波丽安娜假说 |
2.“标尺两极”规律 |
3.认知凸显性 |
(三)语言的世界图景 |
二、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类型及典型现象列举 |
(一)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类型 |
1.积极偏移 |
2.消极偏移 |
3.呈对应关系的积极-消极偏移 |
(二)俄、英、汉语中的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典型现象列举 |
1.俄、英、汉语中性词的积极偏移 |
2.俄、英、汉语中性词的消极偏移 |
3.俄、英、汉语中性词呈对应关系的积极-消极偏移 |
(三)俄、英、汉语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句法结构对比 |
三、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语用分析 |
(一)礼貌原则与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 |
1.在俄语中的体现 |
2.在英语中的体现 |
3.在汉语中的体现 |
(二)语言学中的零度偏离与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 |
(三)俄、英、汉语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的语用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推拉理论 |
三、知识流理论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
(五)推进境外办学 |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的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基于动态语言更新的对外汉语旅游词表定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学习目的的领域化转型 |
1.1.2 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驱动 |
1.1.3 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转型 |
1.1.4 专业汉语教学词表亟需动态更新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旅游汉语发展综述 |
1.2.2 国内外词表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量研究方法 |
1.3.2 定性研究方法 |
1.3.3 语料库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 |
1.4.1 实践目标 |
1.4.2 理论目标 |
1.4.3 创新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1.5.1 旅游领域语料库创建流程 |
1.5.2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词表定制流程 |
第2章 对外汉语领域词表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定制设计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理论 |
2.1.2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专门领域汉语教学中“词”的判定 |
2.2.2 旅游领域词语的界定 |
2.2.3 旅游领域词语特征分析 |
2.2.4 “定制”与“词表定制” |
2.2.4.1 大规模定制理论 |
2.2.4.2 词表定制与模块化设计 |
2.3 LSP理论指导下旅游汉语需求分析 |
2.3.1 目标情景分析(TSA: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
2.3.2 学习需求分析(LNA:Learning need Analysis) |
2.4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词表的定制标准 |
2.4.1 旅游领域词表的定位及目标 |
2.4.2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词表的规模、用途和体例 |
2.4.3 对外汉语旅游词语的遴选原则和特点 |
第3章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语料库的设计与开发 |
3.1 旅游领域专门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 |
3.2 旅游领域语料的选取原则与范围 |
3.2.1 旅游领域语料库与真实文本 |
3.2.2 网络爬虫与语料下载 |
3.2.3 旅游领域动态语料库的规模和平衡问题 |
3.3 语料建库的设计与规范 |
3.3.1 文本降噪 |
3.3.2 元信息标注 |
3.4 旅游领域语料库的分类模块化存储 |
3.4.1 旅游领域语料库分装目的 |
3.4.2 旅游领域语料库的模块构成 |
第4章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词表的定制与生成 |
4.1 旅游领域词表提取流程 |
4.1.1 去除停用词 |
4.1.2 TFIDF算法 |
4.1.3 领域词语聚类的实现 |
4.1.4 文本关键词可视化与图修辞教学 |
4.1.5 word_2vec的实体抽取 |
4.2 基于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词表的加工与比较 |
4.2.1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通用词表和旅游领域专用词表 |
4.2.2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未登录词提取 |
4.2.3 对外汉语旅游领域词表的存储 |
4.3 旅游词表人工校对与覆盖率检验 |
4.3.1 基于旅游汉语词典的人工校对 |
4.3.2 基于HSK旅游汉语功能大纲的覆盖率检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对外汉语旅游词表-通用模块 |
附录B 对外汉语旅游词表-专用模块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二、中外合作办学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
一、中方高校 |
二、俄方高校 |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
一、D项目基本信息 |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
三、D项目培养方案 |
四、D项目师资情况 |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
问题的提出 0.2 |
研究现状综述 0.3 |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
语言与文化教学 1.1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2 |
文化与汉语教学 1.3 |
文化课教材现状 第二章 |
唐朝至晚清时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1 |
唐朝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2 |
两宋(包含西夏)、元朝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3 |
明清时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2.4 |
晚清时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第三章 |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3.1 |
1911年至1929年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3.2 |
1930年到1948年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第四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4.1 |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4.2 |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4.3 |
2000年至今的汉语文化课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
(8)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四、主要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新疆外语教育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民国之前的外语教育 |
一、古代经文学校 |
二、清代外语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 |
一、杨增新时期 |
二、盛世才时期 |
三、国民党时期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的外语教育 |
一、除旧立新 |
二、停滞荒废 |
三、改革调整 |
四、迅速发展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伊宁市教育概况 |
第一节 伊宁概况 |
一、人文地理概况 |
二、历史沿革 |
三、维尔族的语言生活 |
第二节 教育概况 |
一、高等教育 |
二、基础教育 |
三、民族教育 |
四、师资建设 |
五、对外交流 |
第三节 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伊宁市普通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点简介 |
第二节 汉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
一、教师态度 |
二、学生态度 |
三、家长态度 |
第三节 双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
一、教师态度 |
二、学生态度 |
三、家长态度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宁市高中民语班英语教学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点简介 |
第二节 高中民语班英语学习态度研究 |
一、家庭语言环境 |
二、社会语言环境 |
三、学校语言环境 |
四、语言文字能力 |
五、语言文字态度 |
六、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
七、家长对子女英语学习的态度 |
八、学生期望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汉语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及行为研究 |
第一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
一、家庭语言环境 |
二、社会语言环境 |
三、学校语言环境 |
四、语言文字能力 |
五、语言文字态度 |
第二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
一、课堂参与 |
二、学习评价 |
第三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
一、英语学习动机 |
二、努力程度 |
三、学习策略 |
四、学习障碍 |
第四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
一、家长支持 |
二、教辅材料 |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
四、学生对外在环境的期望 |
第五节 汉语班教学概况小结 |
第六章 伊宁三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伊宁三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
一、家庭语言环境 |
二、社会语言环境 |
三、学校语言环境 |
四、语言文字能力 |
五、语言文字态度 |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
一、课堂参与 |
二、学习评价 |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
一、英语学习动机 |
二、努力程度 |
三、学习策略 |
四、学习障碍 |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
一、家长支持 |
二、教辅材料 |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
四、学生期望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伊宁八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伊宁八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
一、家庭语言环境 |
二、社会语言环境 |
三、学校语言环境 |
四、语言文字能力 |
五、语言文字态度 |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
一、课堂参与 |
二、学习评价 |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
一、英语学习动机 |
二、努力程度 |
三、学习策略 |
四、学习障碍 |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
一、家长支持 |
二、教辅材料 |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
四、学生期望 |
第六节 八中与三中英语教学情况对比研究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问题与思考 |
第一节 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
一、汉语班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
二、双语班教学现状及问题 |
三、民语班学生的期望与现实 |
第二节 宏观政策环境思考 |
一、考试评价体系 |
二、外语语种设置 |
三、语言课程规划 |
第三节 中观教学环境的思考 |
一、提升师资水平 |
二、推进统一教学大纲,教材教辅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
三、按学生英语水平分班,因材施教 |
四、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校际交流,学习优秀教学经验 |
五、丰富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活动 |
第四节 学习者环境的思考 |
一、汉语能力影响英语学习 |
二、转变“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 |
三、英语起始学段的问题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一) 教育局主管领导访谈 |
(二) 学校领导访谈 |
(三) 教师访谈 |
(四) 学生访谈 |
(五) 家长访谈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一) 学生调查问卷Ⅰ |
(二) 学生调查问卷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 ——以韩国和泰国的学习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使用的图、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国际)汉语教学 |
1.1.2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研究 |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
2.1 能力、语言能力与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
2.1.1 能力 |
2.1.2 语言能力 |
2.1.3 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
2.2 国际(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
2.2.1 前五十年的认识 |
2.2.2 新世纪的认识 |
2.2.3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结构模式 |
第三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一) |
3.1 对194份韩国学生作文语料的分析 |
3.1.1 汉字掌握情况 |
3.1.2 词语使用情况 |
3.1.3 句法掌握情况 |
3.1.4 语篇掌握情况 |
3.2 对韩国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
3.2.1 对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评定 |
3.2.2 韩国学生汉语作文例举 |
3.2.3 对书面表达偏误的总体分析 |
3.3 对培养与提高学习者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思考 |
3.3.1 书面表达与汉语书面表达的特点 |
3.3.2 海外汉语学习者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
3.3.3 一套汉语书面表达专项技能训练教材 |
第四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二) |
4.1 汉语语用能力调查 |
4.1.1 研究理据 |
4.1.2 调查问卷 |
4.1.3 调查对象 |
4.1.4 调查分析 |
4.2 汉语策略能力调查 |
4.2.1 研究理据 |
4.2.2 调查问卷 |
4.2.3 调查对象 |
4.2.4 调查分析 |
4.3 综合评估与分析 |
4.3.1 汉语文化语用能力状况 |
4.3.2 汉语学习策略能力状况 |
4.3.3 对两种能力要素培养的思考 |
第五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一) |
5.1 国际(对外)汉语教材综述 |
5.2 回顾:对十四部对外汉语教材的分析 |
5.2.1 四部“纯结构”式的对外汉语教材 |
5.2.2 六部“结构+功能”式的对外汉语教材 |
5.2.3 新世纪的四部“探索”型对外汉语教材 |
5.3 展望:“适合于特定教学语境”的国际汉语教材 |
5.3.1 衡量语言教材的尺度和标准 |
5.3.2 “交际法”与“学习者中心” |
5.3.3 “适合于特定教学环境” |
第六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二) |
6.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课堂教学 |
6.2 关于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
6.3 一个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实例 |
6.3.1 教学语境分析 |
6.3.2 教学课程计划 |
6.3.3 课堂教学实例:启蒙单元“我和你” |
第七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三) |
7.1 新、旧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对比分析 |
7.2 诊断性测试与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7.3 成绩测试与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7.3.1 案例一 听力测试 |
7.3.2 案例二 口语测试 |
7.3.3 案例三 阅读测试 |
7.3.4 案例四 写作测试 |
第八章 结语 |
8.1 对论文主要观点的总结 |
8.2 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格目录 |
插图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整体与个案:早期西人语法研究与《自迩集》的定位 |
一、早期西人汉语语法研究文献的历史背景与分类系统 |
二、三维度:性质、作者、出版方式 |
三、《自迩集》的坐标定位 |
第二节 综述与反思:《自迩集》研究的洞见、未见与创见 |
一、洞见:《自迩集》的价值发掘与应用性研究 |
二、未见:版本调查的偏颇与价值评价的失衡 |
三、创见:本文的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探考与爬梳:《自迩集》文献版本与实物流通 |
第一节 其人:19世纪北京官话的权威见证人 |
一、威妥玛:外交官式的汉语教育者 |
二、其他编写者:中西合璧的编写团队 |
三、协作者应龙田考辩 |
第二节 其书:三易其版的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 |
一、概览:出版信息与三版间修订 |
二、溯源:各章内容与成书过程 |
三、价值:存世版本与实物流通 |
第三章 素材与基点:《自迩集》语料特征与语法观念 |
第一节 语料观:《自迩集》的语料特征与性质 |
一、特征:文雅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 |
二、性质:可信的近代汉语共时语料 |
第二节 语法观:威氏的语法观与汉语教学理念 |
一、汉语语法观念与西方话语体系 |
二、语法教学理念与教材实用导向 |
第三节 论述元语言:矛盾的化解与多元论注体系 |
一、"元语言"理论与本领域的应用 |
二、《自迩集》内在的元语言冲突 |
三、元元语言:作为底本的西方教学语法教材 |
四、论述元语言:中英的不完全对译 |
五、形式元语言:显性与隐性并举 |
六、隐性的词法、句法、语用阐释法辨析 |
七、术语选择的窘境与术语的沿袭、创制 |
第四章 条分与缕析:《自迩集》的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 |
第一节 框架:"神气"、"句法"与"虚实死活"构建的主体 |
一、语法概念:Grammar与"神气"、"层次"、"句法". |
二、词类观念:"虚实死活"的继承与革新 |
第二节 汉语如何指称人和物:名词与对其的区分 |
一、名词:指称与结构分析 |
二、冠词:功能与鉴别方式 |
三、如何区分名词的"性" |
四、如何区分单数和复数 |
五、如何体现"格"差别 |
第三节 汉语如何指代事物:代词 |
一、指代人:人称代词及敬称系统 |
二、称代不确知的人和物:疑问代词 |
三、表现小句和词汇的关系:关系代词 |
四、称代"每个人"与"自己":个体代词与反身代词 |
五、指别:指示代词及其组合形式 |
第四节 汉语如何列举数目:数词 |
一、基数词的表示方法 |
二、序数与约数的表示方法 |
第五节 汉语如何描述动作:动词及其时体态 |
一、动词的构成及结构分析 |
二、表达五种语气与分词 |
三、表达不同的时态 |
四、时态标记词举例 |
第六节 汉语如何协助动词表意:助词 |
一、英文卷的"auxiliary"与助词词类自觉 |
二、结构助词"的"与"得" |
三、后助助词"来"、"去"及其复合式 |
第七节:汉语如何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
一、形容词及补语修饰 |
二、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
第八节:汉语如何论述动作的方式、时间、程度:副词 |
一、副词的构成 |
二、表示时间概念:时间副词 |
三、描述程度强度:程度副词 |
四、表示否定:否定副词 |
第九节:汉语如何连接单位成分:连词与介词 |
一、表达连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
二、表达介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
三、"给"的给予义和受害义 |
第十节:汉语表达情绪的方式:语气副词与感叹词 |
一、界定语气:语气副词 |
二、描述语气:感叹词 |
第十一节:《自迩集》的量词研究 |
一、量词的实质与功能 |
二、前人基础上的量词词表与论述特色 |
第十二节:汉语如何表示被动含义 |
一、被动的实质与两类实现方式 |
二、实现被动的有标记方式:动词与助动词 |
三、表被动的无标记结构 |
第十三节:特殊疑问句:反问句与正反问句 |
一、实现无疑而问:反问句 |
二、并列肯定与否定:正反问句 |
第五章 结语 |
总结:《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与思路方式 |
拓展:个案基础上探索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之应用 |
期待:更真实、更深入的《自迩集》汉语世界 |
附录 |
附录一:《自迩集》三版书影 |
附录二:《自迩集》"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 |
附录三:《自迩集》中译校订条目择录 |
基本文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1世纪零起点外语教学之管窥(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俄英汉中性词词汇语义偏移对比研究[D]. 王园园.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基于动态语言更新的对外汉语旅游词表定制[D]. 李金丹. 华侨大学, 2019(01)
- [6]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7]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D]. 齐子萱. 兰州大学, 2017(04)
- [8]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曹红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9]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 ——以韩国和泰国的学习者为例[D]. 陈敬玺.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10]《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 宋桔.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