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林场现状和发展对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齐玲修[1](2021)在《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资源保护对策》文中指出森林资源保护是一项保护性战略,可以促进森林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森林功能的改善,林下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采伐和利用已超过了森林的耐受限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林业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及森林资源保护。本文以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敖汉旗有11个国有林场,总面积为51100hm2。敖汉旗国有林场林业用地总面积51100.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8833.3hm2,疏林地面积1126.7hm2,灌木林地面积15606.7hm2,未成林地面积2546.7hm2,苗圃地面积460hm2,其它无立木林地面积426.7hm2,宜林地面积2560hm2。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成果进行梳理,采用经验借鉴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结合赤峰市敖汉旗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森林资源和可持续经营的定义分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可持续经营和资源保护的关系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林地林木权属、国有林场面积分布、林种、树种、森林蓄积量等方面分析该地区的森林资源现状以及生态状况。针对目前敖汉旗国有林场存在职能定位模糊、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职工学历低、国家扶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给出保护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待遇差别,提高职工收入;加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地质量;科技保障措施;加强林场森林抚育及森林资源培育,增强生态功能;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加强与全区林地“一张图”理念衔接;实施重点森林工程建设。
孙瀚博[2](2021)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对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林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分析、现地调查和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结合林场201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2016-2018年林地变更资料,分析森林资源现状和相应的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结果表明:(1)国有林场包括水源保护、防风固沙、用材林、经济林4个经营区,有林地面积244227.9 hm2,灌木林面积95401.4 hm2,森林覆被率94.12%;活立木蓄积6574488m3,平均蓄积量26.87m3/hm2,仅为第中国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的29.93%;天然起源幼龄林占明显优势,均为同龄纯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面积占47.89%和39.88%;7个林场有防护林和用材林,3个林场有经济林。森林绝大多数处于“健康”、“亚健康”状态,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2)各林场均规划增加了经济林及其面积,林种结构由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3个一级林种及5个相应的二级林种构成,形成了与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用材林区、经济林区对应的林种结构。(3)制定龄组调整实施方案,按三种情况分步骤提出了幼龄林占明显优势、中龄林和过熟林占一定优势,不平衡龄组结构进行调整的操作步骤和调整时间节点,经过5个龄级期的调整,可使林场森林各龄组林面积基本均衡。(4)制定了树种组成调整方案,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逐渐提高林分非优势树种的混交比例形成混交林,进而改善林分结构,提高防护功能。(5)针对宜林荒山荒沙立地条件较差、土层瘠薄、风沙灌草地、位置偏远、比重很小、人工造林的难度较大的特点,提出以封山(沙)育草灌为主,辅以雨季穴状补播锦鸡儿恢复灌丛草场植被恢复方案。(6)明确了林场森林抚育目标、原则、对象,针对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和水源保护、防风固沙经营需求,落实了幼中龄林抚育间伐、公益林成熟林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和补植更新的具体措施。(7)制定了坡度平缓、土层深厚肥沃、背风向阳防护林林地。通过更新采伐更换沙果、苹果、蓝莓,营建经济林方案。
陈薇竹[3](2021)在《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基本经营单位,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此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黄榆沟治沙造林林场,通过对其199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数据统计分析,分析了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和特点,对林场森林经营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黄榆沟林场林地总面积为16506.0hm2,林场以灌木林为主,面积为5580.5hm2,占林场总面积33.81%,均为生态公益林,主要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防护林。其次为未成林地,面积3800.7hm2,占23.03%;宜林地面积3332.4hm2,占20.19%;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849.4hm2,仅占5.15%。森林覆被率为38.6%,林木绿化率38.6%。(2)林场树种结构简单,乔木优势树种主要有杨树、榆树、柳树和落叶松4种,林龄结构是中龄林面积最大,为329.1hm2,占41.58%;其次为幼龄林,面积230.9 hm2,占29.18%。近熟林次之,成熟林最少。灌木林以锦鸡儿、绣线菊、沙柳分布最广。(3)1996至2016年间,林地面积由17763hm2变为16506hm2,减少1257hm2,主要由于土地规划调整、土地权属归属问题、确权问题造成林地面积变少;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均有所增加,其中,灌木林地净增57.96%;有林地净增69.80%;未成林造林地净增99.74%;森林覆盖率增加21%。(4)林场宜林地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阴缓、斜坡中层山地黑钙土占面积最多占48.42%;其次为阳缓、斜坡中层山地黑钙,土壤厚度极薄占21.75%。无立木林地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其中沙丘坨甸地缓平坡中厚层土占15.29%;阳缓、斜坡中层灰褐土占71.69%;阴缓、斜坡中层灰褐土13.02%。立地质量差,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宜培育防护林,树种选择云杉、樟子松、沙地榆。(5)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根据林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应采取以下经营对策和措施:科学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大力造林,发展后备资源空间;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渠道,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技术队伍水平。
钱月[4](2021)在《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有林场作为国家的林业管理单位,数量多、分布广,其意识形态建设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部分,准确把握国有林场职工思想动态,切实做好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工作,赢得工作主动,对于做好全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以国有林场调查研究为依托,寻找当前我国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短板,分析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与原因,探析解决对策,助力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归纳研究法,对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进行了研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因和意义,并梳理了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采用的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从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入手进行概述,界定相关理论,阐述理论基础,并论述了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国有林场调查问卷,对职工进行详尽的关于思想意识形态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从问卷数据中分析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探寻原因。第四部分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对策。第五部分内容是结语,对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进行总结。
王佳[5](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宋思燕[6](2020)在《国有林场租地造林法律风险规避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为例》文中认为为了拓展林地资源,国有林场逐渐发展出“对外租地造林”的路径,将国有林场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广袤的集体林地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限的弊端。经过多年来的运行,租地造林给国有林场带来了更多的可使用林地,但也逐渐暴露出这一流转形式潜在的法律风险。现行集体林权流转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林权流转市场中大多为自发性流转,签订的租赁合同缺乏规范性,使得国有林场在对外租地造林中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国有林场租地造林容易遭遇诉讼纠纷,使其经营管理遭受重大损失。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选取广西规模最大的国有林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对外租地造林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租地造林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解读国有林场租地造林常见的司法案例,初步分析国有林场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立足于广西林地资源现状与国有林场经营现状,结合国有高峰林场租地造林的典型司法案例,发现问题;第三部分为国有林场租地造林的法律关系构造及法律风险归结。在司法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结,明确租地造林概念、内涵及性质,分析租地造林法律风险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界定租地造林的法律层级构造,分别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角度分析相应的法律关系构造,进而归结租地造林法律风险;第四部分为国有林场租地造林法律风险的规避建议。全文最后提出结论:第一,一级市场法律风险的规避。主要是程序性风险规避,需要明确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明确区分林地承包经营权与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另一方面是明确林权流出主体。村集体为流出方的,民主议定程序必不可少。承包农户为流出方的,不得以集体决议代替其个人意愿,由其自行决定是否流转以及流转方式。第二,二级市场法律风险的规避。主要是通过签订实质完备合同、设计灵活的林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结构与内容、加强流转合同管理、提存租金、诉请法院判决继续履行合同等以规避承包林农的毁约风险。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调查权属和争议情况、审慎选择中介人、直接将租金向出租方支付、国有林场可以牵头建立林权流转信息平台等方式规避中介人的毁约风险。通过签订权属纠纷补充协议或协商记录、申请人民政府裁决、录音录像、由中介人出庭作证或作为第三人等多种形式保全林权流转过程中的相关证据以规避举证不能风险。通过贯彻落实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规避一地多包风险。
邹成成[7](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高怀松,黄俊兵,鲁云莲,润燕[8](2020)在《勐腊县国有林场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通过对勐腊县林业尤其是勐腊县国有林场发展历程充分熟悉了解,全程参与勐腊县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经营方案编写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通过对我国有林场现状、勐腊县林业和国有林场现状进行阐述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勐腊县国有林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保护好勐腊县森林资源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勐腊县国有林场。
高爽[9](2020)在《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背景下,森林质量差、林地细碎化、森林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现象近年来呈扩大趋势,这种合作行为顺应了新时代林业发展战略,有助于国有林场完成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目标,提高林地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支持乡村经济振兴。国有林场与社区是两类不同的森林经营主体,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资源互补实现共赢,但利益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却时常令合作陷入困境,如何提高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的可持续性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建立健全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协调机制。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的合作现状,界定了利益相关者。然后,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利益相关者诉求和利益关系,并研究了利益失衡现象及原因。最后,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国有林场与社区之间的博弈策略与对策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协调机制,并进行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利益相关者包括国有林场、社区、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利益诉求,合作能够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2)合作过程中出现了社区违约、国有林场积极性不高、县政府厚此薄彼、普通农户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有必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利益失衡问题。(3)通过博弈论模型分析得出,若想实现整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国有林场和社区应该积极履约,并且由国有林场主导森林经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资源互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社区利益优先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有助于协调利益关系,使合作具有可持续性。
袁牧野[10](2020)在《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体制使国有林场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忽略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受制于特殊的行政体制,国有林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企业发展活力。在森林资源禁伐和限伐的新背景下,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范围受限,众多林场陷入了资源枯竭、生存窘迫的困境。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就是要解决国有林场生态责任与保护方式、行政体制、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问题,目前,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国家林业局阶段性验收。而江苏省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已于2016年2月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全省76个国有林场已初步实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理顺、机构编制核定、森林资源管理、政策资金支持五个到位,改革成效显着。本文以淮安市洪泽国有林场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全面阐述洪泽林场事业化改革的进展情况,发现尽管进行了事业化改革,洪泽林场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基础设施短期内仍然薄弱;森林生态功能短期内难以显着提升;人员整体素质低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资金仍然缺乏,筹措困难;特别是在事业单位体制下,国有林场可能陷于效率低下的陷阱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加大投入,构建支持国有林场发展的长效政策体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技能;优化森林经营方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发展自营经济,维护国有林场持续发展活力等对策建议。
二、国有林场现状和发展对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林场现状和发展对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资源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相关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相关概述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和植被 |
2.1.5 水文 |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图 |
3 森林结构分析 |
3.1 敖汉旗森林资源现状 |
3.1.1 林地资源现状 |
3.1.2 林木权属 |
3.1.3 乔木资源(不含乔木经济林) |
3.2 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 |
3.2.1 敖汉旗国有林场面积分布 |
3.2.2 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按林种分布情况 |
3.2.3 敖汉旗国有林场林种、树种按龄组分布 |
3.2.4 敖汉旗国有林场用地分布状况 |
3.2.5 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 |
3.2.6 敖汉旗国有林场乔木林按林种划分 |
3.2.7 国有林场产品经营状况 |
4 敖汉旗国有林场经营和管理结构分析 |
4.1 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
4.1.1 国有林场现状 |
4.1.2 职工人员结构情况、职工加入社会保障情况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4.1.4 森林防火设施情况 |
4.1.5 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
4.2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现状 |
4.2.1 领导组织制度 |
4.2.2 财务制度及财务管理情况 |
4.3 国有林场林权情况 |
4.3.1 国有林场资源流转、流失情况 |
4.3.2 国有林场林政管理 |
5 敖汉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概况 |
5.1 生态公益林(地)工程建设 |
5.2 三北防护林工程 |
5.3 风沙源治理工程 |
5.4 自然保护区工程 |
5.5 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
6 敖汉旗国有林场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
6.1 敖汉旗国有林场存在问题 |
6.1.1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亟待革新 |
6.1.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6.1.3 国有林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6.1.4 林场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保障压力大 |
6.1.5 敖汉现有国有林场规模小,经营成本高 |
6.1.6 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
6.1.7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完善 |
6.2 建议与对策 |
6.2.1 行政保障措施 |
6.2.2 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
6.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待遇差别,提高职工收入 |
6.2.4 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地质量 |
6.2.5 科技保障措施 |
6.2.6 加强林场森林抚育及森林资源培育,增强生态功能 |
6.2.7 加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
6.2.8 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
6.2.9 加强与全区林地“一张图”理念衔接 |
6.2.10 实施重点森林工程建设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森林经营技术研究概况 |
1.1.1 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 |
1.1.2 生态系统管理技术 |
1.1.3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 |
1.1.4 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 |
1.1.5 森林生态采伐技术 |
1.1.6 森林分类经营技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 |
2.1 科尔沁右翼前旗概况 |
2.2 林场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资料分析 |
3.3 现地调查 |
3.4 归纳总结 |
3.5 森林健康评价标准 |
3.6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
3.6.1 评价指标 |
3.6.2 森林生态功能指数计算方法 |
3.6.3 森林生态功能及等级划分标准 |
4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4.1 林地面积分析 |
4.2 林木蓄积资源分析 |
4.3 森林(林地)分类分析 |
4.3.1 公益林(地) |
4.3.2 商品林(地) |
4.4 有林地资源分析 |
4.4.1 树种起源 |
4.4.2 林种结构 |
4.4.3 龄组比例 |
4.4.4 优势树种 |
4.5 灌木林资源分析 |
4.5.1 林种 |
4.5.2 主要树种 |
4.5.3 盖度等级 |
4.6 森林资源质量分析 |
4.6.1 森林健康 |
4.6.2 森林自然度 |
4.6.3 群落完整性 |
4.6.4 林地生产力分析 |
4.6.5 生态功能等级分析 |
4.7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特点分析 |
4.7.1 森林资源现状 |
4.7.2 林种结构特点 |
4.7.3 有林地资源龄组结构特点 |
4.7.4 优势树种及树种组成特点 |
4.7.5 宜林地资源的特点 |
4.8 森林资源经营措施 |
5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对策 |
5.1 完善林种结构 |
5.2 调整树种组成 |
5.3 龄组面积平衡调整 |
5.3.1 幼龄林优势林场各龄组面积平衡调整方案 |
5.3.2 幼中龄林优势林场各龄组面积平衡调整方案 |
5.3.3 幼中过熟林优势林场各龄组面积平衡调整方案 |
5.4 宜林地植被恢复措施 |
5.5 完善森林抚育措施 |
5.5.1 森林抚育目标 |
5.5.2 森林抚育原则 |
5.5.3 森林抚育对象 |
5.5.4 抚育间伐技术 |
5.5.5 补植更新措施 |
5.6 经济林营造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黄榆沟林场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 |
2.1.3 水文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2 林场经营条件 |
2.2.1 交通状况 |
2.2.2 通讯及电力设施 |
2.2.3 基础设施 |
2.2.4 技术力量 |
2.3 林场经营情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3.1.2 森林资源变化及经营效果评价 |
3.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条件分析评价 |
3.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资料收集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3.2.3 决策规划 |
3.3 技术路线 |
4 森林资源现状 |
4.1 林地资源 |
4.1.1 地类结构面积分布 |
4.1.2 按森林类别分布 |
4.1.3 按起源分布 |
4.2 活立木蓄积按面积分布 |
4.3 有林地资源 |
4.3.1 按林种分布 |
4.3.2 按起源分布 |
4.3.3 按树种分布 |
4.3.4 按龄组分布 |
4.3.5 按郁闭度结构分布 |
4.4 灌木林地资源 |
4.4.1 按森林类别分布 |
4.4.2 按林种分布 |
4.4.3 按树种分布 |
4.4.4 按起源分布 |
4.4.5 灌木林地覆盖度结构 |
4.5 国家级公益林分布 |
4.5.1 国家级公益林按地类统计 |
4.5.2 国家级公益林按生态区位统计 |
4.6 森林资源特点 |
4.6.1 林场以天然灌木林为主体 |
4.6.2 林分结构简单 |
4.6.3 龄组结构不合理 |
4.6.4 中幼龄林抚育滞后 |
4.6.5 生态公益林占主导 |
4.6.6 乔木林森林质量差 |
4.7 森林资源变化及其经营效果 |
4.7.1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 |
4.7.2 林地面积变化原因及效果分析 |
5 森林可持续经营分析评价 |
5.1 森林经营条件分析 |
5.1.1 人员结构 |
5.1.2 基础设施 |
5.1.3 立地质量评价 |
5.1.4 森林经营状况分析 |
5.2 区域发展需求分析 |
5.2.1 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
5.2.2 社会经济需求 |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
6.1 树立科学的经营方针与目标 |
6.2 分类区划科学经营 |
6.3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工作,提高林地生产力 |
6.3.1 适地适树 |
6.3.2 加强对中幼龄林的抚育 |
6.3.3 退化林修复 |
6.4 森林健康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6.4.1 森林健康经营 |
6.4.2 保护生物多样性 |
6.5 森林经营设施建设 |
6.6 保障措施 |
6.6.1 人才技术保障 |
6.6.2 组织制度保障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意识 |
2.意识形态 |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4.国有林场意识形态 |
(二)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
2.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论述 |
(三)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
1.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需要 |
2.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需求 |
3.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 |
4.实现绿色发展的需要 |
三、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现状调查——以H国有林场为例 |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2.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
3.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1.林场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领导力不强 |
2.林场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不完善 |
3.林场意识形态建设队伍不健全 |
四、新时代加强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1.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
2.维护党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
3.宣传党的理论与政策 |
(二)加强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制度建设 |
1.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 |
2.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 |
3.完善意识形态网络培训机制 |
(三)加强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队伍建设 |
1.增强模范人物的标杆作用 |
2.创新优秀人才的考核选拔方法 |
3.优化职工队伍的组织结构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5)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权制度 |
2.1.2 林权制度 |
2.1.3 制度绩效 |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内生增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
3.3 林权制度现状 |
3.3.1 林权制度目标 |
3.3.2 林权制度设计 |
3.3.3 林权制度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1 指标选取 |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6.3 评价过程 |
6.4 结果分析 |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7.2 分析方法选取 |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
7.3 结果分析 |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8.1.2 分析方法选取 |
8.1.3 分析过程 |
8.2 结果分析 |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9.3.3 健全法治环境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国有林场租地造林法律风险规避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的相关研究 |
1.2.2 集体林权流转的实体问题研究 |
1.2.3 集体林权流转程序问题研究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典型案例及常见问题分析 |
2.1 广西林地资源及区直国有林场现状分析 |
2.1.1 广西林地资源现状 |
2.1.2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现状 |
2.1.3 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租地造林司法纠纷现状 |
2.2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的典型案例分析 |
2.2.1 违反民主决议程序,确认流转合同无效纠纷 |
2.2.2 因中介人违约,解除流转合同纠纷 |
2.2.3 因拖欠租金,解除流转合同纠纷 |
2.2.4 因涉案林地一地二租,解除流转合同纠纷 |
2.2.5 因权属不清,解除流转合同纠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的法律构造及其法律风险分析 |
3.1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及法律风险的内涵 |
3.1.1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的内涵 |
3.1.2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法律风险的内涵 |
3.2 租地造林的层级构成 |
3.2.1 一级市场 |
3.2.2 二级市场 |
3.3 租地造林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分析 |
3.3.1 一级市场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 |
3.3.2 二级市场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 |
3.4 租地造林的权利义务结构 |
3.4.1 一级市场的权利义务结构 |
3.4.2 二级市场的权利义务结构 |
3.4.3 国有林场的权利义务结构 |
3.5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的法律风险归结 |
3.5.1 一级市场的法律风险 |
3.5.2 二级市场的法律风险 |
第四章 国有林场租地造林法律风险的规避建议 |
4.1 一级市场法律风险的规避 |
4.1.1 明确区分林权流转的类型 |
4.1.2 明确林权流出主体 |
4.2 二级市场法律风险的规避 |
4.2.1 签订实质性完备合同 |
4.2.2 委托专业机构组织调查 |
4.2.3 多渠道多形式收集保留证据 |
4.2.4 落实林地经营权登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础概念 |
2.1.1 绿色发展 |
2.1.2 森林旅游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发展理论 |
2.2.2 “两山”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
5.4.1 聚类分析结果 |
5.4.2 聚类结果分析 |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
5.5.1 空间分布分析 |
5.5.2 时间趋势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2.1 产品创新方面 |
8.2.2 技术创新方面 |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3.1 经济环境方面 |
8.3.2 社会环境方面 |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4.1 绿色供需方面 |
8.4.2 政策制度方面 |
8.4.3 人才选育方面 |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8)勐腊县国有林场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国内国有林场现状 |
1.1 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
1.2 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
2 勐腊县国有林场概况 |
2.1 历史沿革 |
2.2 林场经营面积及管护面积概况 |
2.3 自然地理 |
2.3.1 林场区位 |
2.3.2 地形地势及地貌 |
(1)谷地(小坝子)地貌 |
(2)低山地貌 |
(3)中山地貌 |
2.3.3 气候 |
2.3.4 森林植被 |
(1)季节性雨林 |
(2)山地雨林 |
(3)半常绿季雨林 |
(4)落叶季雨林 |
(5)石灰岩山地季雨林 |
(6)季风常绿阔叶林 |
(7)人工植被类型 |
2.4 社会经济情况 |
2.4.1 机构编制 |
2.4.2 人员结构 |
2.4.3 经营收入 |
2.5 林场基础设施现状 |
2.5.1 道路交通、供排水及通信 |
2.5.2 房建及其他设施 |
2.5.3 森林保护设施(设备)条件 |
2.6 森林资源现状 |
2.6.1 各类土地面积 |
2.6.2 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 |
2.6.3 森林资源的使用权状况 |
2.6.4 森林类别区划 |
(1)生态公益林 |
(2)商品林 |
(3)其他类型 |
3 勐腊县国有林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森林权属不清,产权关系不顺,保护开发利用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矛盾。 |
(2)林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
(3)全县护林队伍业务素质能力亟待提高。 |
(4)资源监督低效,森林资源保护监管体制有待完善。 |
(5)全县群众爱林护林意识不强。 |
(6)管护站办公条件有待加强。 |
3.2 对策 |
(1)建立健全创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制,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 |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加强林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4 结语 |
(9)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合作经营森林相关研究 |
1.3.2 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有林场 |
2.1.2 社区 |
2.1.3 利益关系与协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博弈论 |
3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现状 |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
3.2 合作经营森林发展历程 |
3.3 合作经营森林概况 |
3.4 合作经营森林最新进展 |
4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利益诉求分析 |
4.1 利益相关者界定 |
4.2 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
4.2.1 国有林场利益诉求分析 |
4.2.2 社区利益诉求分析 |
4.2.3 地方政府利益诉求分析 |
4.2.4 林业部门利益诉求分析 |
5 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分析 |
5.1 利益关系分析 |
5.1.1 国有林场与社区利益关系分析 |
5.1.2 其它利益关系分析 |
5.1.3 利益关系小结 |
5.2 利益关系失衡分析 |
5.2.1 社区不履约及原因分析 |
5.2.2 国有林场不积极及原因分析 |
5.2.3 县政府政策倾斜及其原因分析 |
5.2.4 普通农户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及原因分析 |
5.3 利益关系协调 |
5.3.1 资源互补 |
5.3.2 利益共享 |
5.3.3 社区利益优先 |
5.3.4 政府引导 |
6 官庄国有林场与上里村合作案例分析 |
6.1 合作经营主体概况 |
6.2 合作经营模式介绍 |
6.3 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
6.4 利益关系分析 |
6.5 利益关系协调分析 |
6.6 案例总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介绍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存在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有林场 |
2.1.2 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洪泽国有林场概况及事业化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
3.1 淮安市洪泽国有林场的基本概况 |
3.1.1 林场管理体制概况 |
3.1.2 森林资源现状 |
3.1.3 人员现状 |
3.1.4 财务现状 |
3.2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做法 |
3.2.1 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3.2.2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完成情况 |
3.3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成效 |
3.3.1 完成定编定岗,明确公益属性 |
3.3.2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解决历史包袱 |
3.3.3 财政投入加大,健全社会保障 |
3.3.4 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3.3.5 森林资源的数量有一定的增加 |
4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事业化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1 基础设施短期内仍然薄弱 |
4.1.2 森林生态功能短期内难以显着提升 |
4.1.3 人员整体素质低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
4.1.4 资金仍然缺乏,筹资困难 |
4.1.5 事业单位体制下,国有林场可能陷于效率低下的陷阱 |
4.2 事业化后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洪泽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
4.2.2 管理缺位,营林培育中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
4.2.3 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制度与林场实际需求不符 |
4.2.4 事业化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 |
4.2.5 事业化体制下,国有林场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机制 |
5 完善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投入,构建支持国有林场发展的长效政策体制 |
5.2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造血”功能 |
5.3 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 |
5.4 优化森林经营方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
5.5 发展自营经济,维护国有林场持续发展活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有林场现状和发展对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敖汉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资源保护对策[D]. 齐玲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D]. 孙瀚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薇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国有林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钱月. 渤海大学, 2021(02)
- [5]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6]国有林场租地造林法律风险规避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为例[D]. 宋思燕. 广西大学, 2020(07)
- [7]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8]勐腊县国有林场现状及发展对策[J]. 高怀松,黄俊兵,鲁云莲,润燕. 低碳世界, 2020(08)
- [9]三明市省属国有林场与社区合作经营森林的利益关系与协调研究[D]. 高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发展研究[D]. 袁牧野. 扬州大学, 2020(05)
标签:林业论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论文; 国有林场改革论文; 绿色发展论文; 森林面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