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鲜战争中的苏联航空兵(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1](2020)在《毛泽东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共识与合作》文中认为毛泽东和斯大林都是有远见的大国领袖。对于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有共识与合作。可以说,没有二人的共识与合作,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判断相同1945年8月,苏联军队进兵朝鲜,全歼在朝鲜半岛的日军,解放了朝鲜半岛。美国军队只占领朝鲜半岛南部一小块地方。后来,
陈辉[2](2017)在《中、美、苏三国王牌飞行员朝鲜战争中空战回顾》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共有10国空军在半岛上空角逐,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希腊、澳大利亚、南非联邦、南朝鲜7国与中国、苏联、朝鲜3国。在战争期间,双方空军共有2000余架战机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生死搏斗。在这场空中大战中,中、美、苏三国航空兵始终是战场的主角,把现代空战演绎得淋漓尽致,也产生了一批蓝天战场王牌飞行员。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飞行员称为王牌飞行员,后来世界
徐秉君[3](2015)在《抗美援朝中的苏联空军》文中研究指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空战是现代战争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空战。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空战中,交战方第一次把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投入到空中战场,从而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喷气时代的空战,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空军在局部战争中的空战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开的交战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空军。随着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国
江光亮[4](2015)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美援朝运动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950至1953年间,在朝鲜战争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旗帜的一系列运动,诸如和平签名、武器捐献、爱国公约、参军参干、拥军优抚、爱国卫生等运动,对于新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紧密结合,“三套锣鼓一起敲”,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对外战争,而且加速了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造进程,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大大促进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本文以江西省为中心,研究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首先,考察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省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建国初期江西的基本形势,论述朝鲜战争爆发给江西造成的主要影响,阐明抗美援朝运动兴起的背景。其次,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概况。论述江西抗美援朝运动“反美、援朝、爱国”三大主题,探讨运动展开的过程(分三大时期共六个阶段)及其阶段的特点。第三,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组织情况。分析运动领导机构及其核心力量的情况,对江西宣传机构人员、宣传网中的报告员、宣传员等骨干和宣传运作机制情况作重点研究。第四,考察江西乡村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此过程中的政治目标、动员措施、动员过程、民众反应等,并以此强化农民阶级斗争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推动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的改造。第五,考察江西城市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工人、工商界、文教界、宗教界等阶层展开动员的不同策略及效果,以此推动国内政治整合,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城市新政权建设。第六,考察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两大运动的关系。分别探讨了民众动员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其在动员目标、手段、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关联。最后,对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主要特点及其与新中国政权建设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其“网络化”、“盘旋式”和“渗透性”三个基本方式和“综合性”和“关联性”两个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增强了民众对共产党的认同,加快了社会改革进程,大大促进了江西新政权的建设。
孟涛[5](2014)在《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的内战爆发,27日,美国进行军事干预。10月19日中国政府派兵入朝作战,最终形成了后来历史上所谓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结束六十多年以来,对这场战争相关问题的研究始终是朝鲜战争史和亚洲冷战史学者关注和考察的对象,研究成果也颇丰。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随着前苏联有关朝鲜战争档案的逐步解密,许多中国学者在充分使用中方文献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利用俄国的解密档案,使得朝鲜战争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中西方学者在研究方法、角度和档案文献资料引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朝鲜战争的主要参战国还要大批记录朝鲜战争过程的绝密档案没有对外公布,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利用在美访学期间,查阅和收集了大量英文原版的档案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试图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同时结合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朝鲜战争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包括在国际学术界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进行再考察,以便厘清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得出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结论。在当前社会,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以史为鉴”,汲取朝鲜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对解决局部冲突、国际争端和维护世界的和平都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和意义,介绍了当代美国学者对朝鲜战争研究的概况,并且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朝鲜战争的起因和决策。本章主要是分别对朝鲜战争的主要决策和参与国中、美、苏三国领导人毛泽东、杜鲁门、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后不同的政治和战略考虑以及对战争决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其中,在论述毛泽东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时候,文章从中朝关系、中苏同盟的结成和中美冲突的升级、以及毛泽东个人因素的决定作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影响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偏颇观点,弥补了研究的不足。在对美国杜鲁门政府决策过程的论述中,本文着重对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朝鲜以及台湾政策改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动机和目的。有关斯大林对朝鲜战争的决策的论述,笔者通过对已有俄国解密资料的再梳理,利用发现的新证据分析了苏联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因和决策过程,驳斥了外国学者提出的“共谋论”。第三章是朝鲜战争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再研究。本章主要是对学术界在朝鲜战争研究中争论比较多的有关美军在战争中是否实施细菌战的问题、苏联空军的作用问题和战俘甄别与遣返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考察。特别是在中美有关细菌战争论的考察中,本文引用了大量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解密档案资料,利用美国档案文献中发现的有力证据,揭露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对中朝部队实施细菌战的罪行。朝鲜停战谈判久拖不决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战俘遣返问题上达不成协议,本文通过对中美关于战俘遣返原则上分歧的原因与政治考虑的分析,以及导致中方在战俘遣返原则上做出让步背后的苏联因素的考察,来厘清停战协定最终达成的过程和主要原因。同时也在新发现的美方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导致大批中国战俘前往台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得出更接近历史事实的结论。并且文章还从苏联空军参与朝鲜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入手,对朝鲜战争中美、苏两国的空军战略与行动进行分析考察,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联空军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另外,本章的最后又对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国的伤亡数据进行了再考证,从统计方法、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家间伤亡观的不同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中、美两国伤亡数字差异的原因。第四章是朝鲜战争的结局与反思。本章主要是对如何评价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得失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战争对美苏两国以及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影响。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朝鲜战争既给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因素和血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当认真、深刻地总结朝鲜战争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半岛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关系,准确把握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和走向,在最终和平解决半岛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五章是结语。朝鲜战争虽已过去六十多年,然而朝鲜战争的结局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一直存留至今。历史证明,那种试图以武力将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强加于别国的做法绝对是徒劳的。任何时候,军事战争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目标而服务的。在当前核战争阴影存在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大战不太可能发生,寻求限制局部战争的规模,努力维护和平,将显得更为重要。消除战争,实现持久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我们坚决反对战争,但是也绝不惧怕战争。只有认清了“战”“和”辩证法的要义,和平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总之,深入研究朝鲜战争问题既是历史的启示,又是现实的需要。
马智豪[6](2014)在《朝鲜战争中导致中朝同意停战的原因分析》文中提出分析朝鲜战争中导致中国和朝鲜同意停战的原因。认为中朝方面因受国民经济负担巨大、军队伤亡较重、战况陷于僵持、战果无法扩大和苏联对外政策发生转变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得不考虑与美韩方面罢兵言和。参战双方鉴于各自的最低作战目标已经达到,在讨价还价之后,于1953年7月13日签定了停战协议,结束了长达3年的朝鲜战争。
冯潇然[7](2014)在《威慑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脉络是从理论分析到案例检测。从理论分析中总结一些具体的规律,再使用案例加以检测。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国际关系中威慑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对象是影响不同类型威慑实现的因素。威慑战略是冷战开始后大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对当时国际格局的维持与变动发挥决定性作用;冷战结束后,威慑战略的核心地位有所动摇,但依然是大国战略的基石之一。鉴于威慑战略的重要性,威慑战略背后的理论建构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显学。威慑理论是对威慑概念进行界定和运行规律进行总结的理论。在威慑理论研究中,对如何实现有效威慑的研究是重点之一。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在深入剖析、掌握威慑概念的基础上,对先贤们在威慑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路径,了解影响威慑有效性的诸多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在国际关系现状中新的应用,希望能在威慑理论这一宏伟的建筑上添砖加瓦。国际关系中的威慑,是指威慑方以强制力为后盾威胁被威慑方,使之感到得不偿失而被迫中止先前的意图。对威慑有效性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强理性主义路径、认知理性主义路径和建构-诠释路径,研究层次则包括超国家、国家以及亚国家层次。本文采用认知理性路径,通过理论分析——案例检验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威慑实力是威慑有效性的基础。基于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截然不同的物理效用,核威慑与常规威慑具有不同的威慑有效性。其有效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类威慑实力的计算标准不同、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效果也不同。能够影响核威慑实力可信度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国家核战略、新防御技术和核武器效用逆序效应,而影响常规威慑可信度的是现役军事实力对比、特定战术运用和同盟变化。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核威慑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相比核威慑,常规威慑效力对相对军事实力变化、战术对比和同盟的变化更为敏感;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常规威慑的效力。在威慑的意志可信度方面,威慑意志的缺失和表达不充分是最常见的问题。造成意志不足现象的基本原因相同,包括利益佯谬、自我威慑效应和廉价信号。这些不利因素可以通过威慑互动双方的交流学习、部分依赖于偶然性策略和昂贵信号的释放等加以克服。在威慑信息的传达方面,信息的传递渠道和被威慑方对信息的知觉是关键。信息传递渠道的不可靠和被威慑方对信息的错误知觉都会影响威慑信息的传达,造成威慑效力的变化。反扩散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国家安全战略基石,反映出美国的绝对安全观。反扩散威慑是美国反扩散战略的具体手段之一。在叙利亚化武危机中,在美国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和舆论准备、并表达出坚定打击决心的情况下,叙利亚政府被迫放弃保存/使用化学武器,并最终作出全部销毁化学武器的决定。叙利亚放弃化学武器这一事实,从客观上达到了反扩散威慑的效果。美国在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上反扩散威慑的成功,来源于对威慑有效性要素的把握。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核威慑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无法动摇;在战略或政策制定中,以常规手段实现威慑目标必须更为审慎,且必须考虑常规威慑失败后的预备方案;加强国家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对威慑意志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都有正面效用。
李燕旺[8](2014)在《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鲜战争是“冷战”大背景下进行的局部“热战”,美国通过组建“联合国军”参加了这场战争,而苏联则通过其对华政策影响着战争的进程。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发展演变对当时的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雅尔塔体制建立,苏联为了恢复并保持在远东和中国的战略利益,选择了“扶蒋疏共”的对华政策,但同时给予中共非正式的支持。冷战爆发后,美苏的对抗又促使苏联开始调整政策,对中共加大支持力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苏联与中共关系更加密切,并最终通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与中共结盟的对华政策。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苏同盟的苏联对华政策开始实施。在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经历了战争期间的排斥中国参与到诱导中国参战以及空军出动政策的调整变化后,最终回到了全面援助中国的政策上来。不断调整的对华政策影响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进程,直至停战谈判在其影响下一波三折最终结束。本文从朝鲜战争前的1945—1950年苏联对华政策为背景开始,对战争前、中及后期的苏联对华政策演变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苏联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为21世纪的中国外交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陈彦平[9](2014)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定位于分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这一课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挖掘这些问题的原因,考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作用及经验教训,并思考有关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些问题。本篇论文在写作过程当中参考的资料既包含国内国外相关的一些军事档案资料,也包含大部分军事理论文献和一部分专题性着作以及军事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外交学、地缘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苏联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客观分析之后,系统考察了这一时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具体问题,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内容及其意义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当代中国军事建设应汲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五个部分组成。绪论,综合评述与本课题有关的历史回顾和前人的工作,概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正文主要分三个章节:第一章,全面分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背景与前提。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日益加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由于相同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中国和苏联友好合作关系得到全面提升。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军事建设在各方面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建设路程。在此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意义十分重大。本章主要内容是分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中国面临的总体局势,首先分析中苏所处的国际环境,然后对中苏军事合作的可行性因素(历史和现实基础)进行分析,而后从苏联愿意并且有能力有实力援助中国,以及中国寻求军事援助的迫切愿望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全面阐述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内容与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涉及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政策、方式、项目等等。具体包括签订的军事援助协定,帮助创办的军事学校,培养的各类军事人才,援建基础军事工业设施,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和技术等等。这一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多种方式的军事技术援助,一方面是维护苏联国家利益切实可靠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新生政权的安全在军力上得到了保障,同时,深入推动了两国同盟关系不断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有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互信。第三章,综合评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和评价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特点及影响,深入研究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分析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深入思考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若干问题。全文共约43000字。
张秀阁[10](2010)在《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197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日报》公布:“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达32万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这是第一次中国公开宣布中国军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随着部分档案资料的开放和回忆材料的发表、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目。中越之间由最初中国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殖民统治,其间中越同心协力抗击美国在越南的侵略行径,发展到逐渐走向疏远、甚至敌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国际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角关系变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真相是什么,中国是如何作出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决策的,中国支援部队究竟担负什么样使命?中美关系及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为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试图借助中国抗美援越这样一个平台,梳理援越抗美决策的过程,探讨全力支持越南抗击美国的原因,考察中越关系由“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发展到逐渐疏远、甚至对抗这一过程中美国、苏联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研究,了解冷战时期亚洲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一时期中美、中苏、中越关系的变化,以求为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妥善处理好中美、中越乃至中俄关系提供一个历史参照。论文以中国援越抗美事件为切入点,以越南战争进程中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将问题集中于中美、中苏关系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坚持论从史出,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中国援越抗美的过程与中越关系变化的演变历程。这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是本论文分析阐述的重点。中国积极支持越南北方反抗美国侵略,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双方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中越在战争中也有矛盾与分歧。中美关系因在越南的间接对抗一度严重对峙,但随着越南战争的推进却跌宕起伏。越南战争后期,随着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中美和解,联合抗苏,中国实际退出冷战,中国与越南关系呈现出恶化的前景,苏联则与越南结成盟友,转入与中国和美国抗衡的历程。第三部分,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中国援越抗美和中越关系演变的梳理,得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对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中美、中越关系进行深层思考。
二、朝鲜战争中的苏联航空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鲜战争中的苏联航空兵(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共识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判断相同 |
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想到以志愿军方式抗美援朝 |
毛泽东派兵入朝前与斯大林商量 |
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态度一致 |
毛泽东出兵斯大林也出兵 |
在停战谈判问题上毛泽东和斯大林想法一致 |
(3)抗美援朝中的苏联空军(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为什么敢于顶着压力参战 |
苏联空军的参战时间和作战范围 |
苏联空军承担主要空战任务且战绩卓着 |
中、苏、美为什么秘而不宣 |
(4)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二、已有学术成果评述 |
三、研究资料主要来源 |
四、研究思路与叙述结构 |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的政治社会状况 |
第一节 建国之初江西的基本形势 |
第二节 朝鲜战争爆发对江西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概况 |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三大主题 |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基本过程 |
小结 |
第三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组织 |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领导机构 |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骨干力量 |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组织制度 |
小结 |
第四章 面向乡村民众的动员 |
第一节 训练运动骨干展开时事宣传 |
第二节 组织集会游行推动自我教育 |
第三节 推行爱国公约融入农村工作 |
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城市民众的动员 |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全面展开 |
第二节 民众动员与各阶层实际的结合 |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主要成效 |
小结 |
第六章 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运动的关系 |
第一节 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关系 |
第二节 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关系 |
小结 |
结论 |
一、江西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 |
二、江西民众动员的主要特点 |
三、江西民众动员与新政权建设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当代美国学者研究朝鲜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朝鲜战争的起因与决策 |
第一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背后 |
一、 朝鲜战争爆发前的中朝关系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 |
二、 中苏同盟的结成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 |
三、 中美冲突的升级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 |
四、 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激情对其出兵朝鲜决策的影响 |
第二节 1950:朝鲜战争初美国杜鲁门政府决策的再考察 |
一、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台湾和朝鲜的政策 |
二、 美国杜鲁门政府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
三、 影响杜鲁门政府迅速介入朝鲜战争决策的几个重要因素 |
第三节 苏联卷入朝鲜战争:前苏联解密档案中的新观点 |
一、 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历史背景(1945-1950) |
二、 朝鲜战争爆发前苏联对朝鲜政策的改变 |
三、 影响斯大林关于朝鲜决策转变的几个重要因素 |
第三章 朝鲜战争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再研究 |
第一节 有关朝鲜战争中美军实施细菌战争论的再考察 |
一、 中美有关朝鲜战争中细菌战争论的历史回顾 |
二、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政府对细菌战的基本政策及研发过程 |
三、 美国现有档案文献资料中关于其在朝鲜战争中实施细菌战的证据 |
第二节 不确定的敌人:朝鲜战争中美苏空军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苏联空军卷入朝鲜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
二、 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的战略与行动 |
三、 美国空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与行动 |
第三节 朝鲜战争中战俘遣返问题的再研究 |
一、 中美有关战俘遣返原则上的分歧与政治考虑 |
二、 战俘遣返协议达成背后的苏联因素 |
三、 战俘遣返中导致中国战俘不同去向的原因 |
第四节 朝鲜战争中中美两军伤亡人数的再考察 |
一、 中美两军在战争伤亡统计数据方面存在的差异 |
二、 导致中美两军战争伤亡统计数据差异的主要因素 |
第四章 朝鲜战争的结局与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是非得失 |
第二节 朝鲜战争对美苏两国以及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影响 |
第三节 朝鲜战争中值得反思的历史经验 |
第四节 朝鲜战争对解决朝鲜半岛危机乃至国际局部冲突的借鉴意义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朝鲜战争中导致中朝同意停战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争加重了中朝国民经济负担 |
二、战果有限,伤亡较大 |
三、最低作战目的已达到 |
四、斯大林逝世,苏联政策发生转变 |
(7)威慑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本文主旨与路径探讨 |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逻辑分析 |
(二) 既有的威慑理论研究 |
(三) 威慑有效性研究路径分析 |
(四) 威慑有效性研究的层次 |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和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的创新和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威慑概论 |
第一节 威慑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一) 威慑的定义与分析 |
(二) 威慑的理论与思想渊源 |
第二节 威慑的分类与过程 |
(一) 威慑的分类 |
(二) 威慑的具体过程 |
注释 |
第二章 威慑的有效性 |
第一节 认知-理性威慑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威慑方对威慑有效性的追求 |
(一) 威慑实力与威慑有效性 |
(二) 威慑意志与威慑有效性 |
(三) 威慑的传达与威慑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威慑案例与验证 |
第一节 案例选择与验证方法 |
(一) 案例与验证 |
(二) 案例选择标准 |
(三) 案例列表与分析 |
第二节 核威慑案例比较研究 |
(一) 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核威慑 |
(二) 英阿马岛之战前的威慑 |
第三节 常规威慑案例比较研究 |
(一) 威慑案例:实力与有效性 |
(二) 威慑案例:意志与有效性 |
(三) 威慑案例:传达与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反生化威慑与反扩散威慑 |
第一节 生化武器与战争 |
第二节 叙利亚政权与化武危机 |
第三节 反生化威慑与反扩散威慑 |
(一) 冷战后美国从防扩散到反扩散的转变 |
(二) 反扩散威慑的定义与分析 |
(三) 反扩散威慑的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影响威慑有效性的实力因素 |
(二) 影响威慑有效性的意志因素 |
(三) 影响威慑有效性的信息传递因素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威慑案例库 |
后记 |
(8)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朝鲜战争前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1945-1950年) |
第一节 雅尔塔会议到冷战前夕苏联对华政策的选择 |
一、苏联“扶蒋疏共”对华政策的确立 |
二、苏联在东北政策的变化 |
第二节 冷战爆发到中苏结盟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 |
一、冷战后苏联对国共双方政策的转变 |
二、新中国的成立后苏联的对华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 |
第一节 战争爆发及前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苏联排斥中国参与 |
二、战争爆发后诱迫中国参战 |
第二节 战争中后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
一、苏联空军出兵朝鲜的政策变化 |
二、苏联对中国入朝作战部队援助政策的实施 |
三、全面援助中国国内建设 |
第三节 停战谈判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
一、1950年底到1951年初拒绝停火协议 |
二、1951年到1953年拖延和谈进程 |
三、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快速同意停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
第一节 苏联对华政策的特点 |
一、朝鲜战争期间援华政策鲜明时效和战地国内共同支援的特点 |
二、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 |
三、对华政策转变过程中突出的两面性 |
四、对华政策中强烈的务实性与民族利己主义倾向 |
五、对华政策选择过程中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
第二节 苏联对华政策的深远影响 |
一、苏联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二、对苏联自身的影响 |
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俄文摘要 |
绪论 |
第1章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背景 |
1.1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可行性因素 |
1.1.1 政治互信是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坚实基础 |
1.1.2 共同安全利益是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现实需要 |
1.1.3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苏联对华军事援助法律依据 |
1.2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前提 |
1.2.1 苏联军事工业逐步崛起 |
1.2.2 苏联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
1.3 中国军事迫切需要外援 |
1.3.1 创建初期面临的困难局面 |
1.3.2 全面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2章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内容与途径 |
2.1 中苏援助协定的签订 |
2.2 苏联协助中国开办军事学校 |
2.2.1 南京军事学院的创办 |
2.2.2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 |
2.3 苏联为中国代培军事人才 |
2.4 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 |
2.4.1 苏联为中国提供陆军武器装备及技术资料 |
2.4.2 苏联向中国出售和移交空军武器装备 |
2.4.3 苏联为中国提供海军武器装备 |
2.4.4 苏联对中国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帮助 |
2.5 苏联对华基础设施的援建 |
第3章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综合评析 |
3.1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特点 |
3.1.1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具有国际无产主义性质 |
3.1.2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是有偿的和有限度的 |
3.1.3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首先有利于受援国中国 |
3.2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影响 |
3.2.1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积极影响 |
3.2.2 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的消极影响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10)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越战前的中美、中越关系 |
第一节 中美在越南问题上对立的缘起 |
1.1.1 美国"遏制"新中国和在越南的介入 |
1.1.2 中国援助越南抗击侵略 |
第二节 越战前中国的对美政策 |
1.2.1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试图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
1.2.2 国共谈判破裂后中共警惕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
1.2.3 全面内战后中共反对美国的援蒋反共政策 |
第三节 越战前的中越关系 |
1.3.1 中越建交 |
1.3.2 中国援越抗法 |
1.3.3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
第二章 中国应对美国在越南的"特种战争" |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后中美在越南问题上的冲突 |
2.1.1 美国公然破坏日内瓦协议 |
2.1.2 日内瓦协议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的反应 |
2.2.1 美国在越南进行"特种战争" |
2.2.2 中国应对"特种战争"的非特种手段 |
第三节 中越两国在"特种战争"阶段的合作 |
2.3.1 中越两国对中国出兵援越的探讨 |
2.3.2 越南劳动党支持中苏分裂中的中国共产党 |
第四节 中国援越抗美的原因 |
2.4.1 保卫中国南部边疆的安全 |
2.4.2 中苏关系变化的元素 |
2.4.3 60年代中国外交中的第三世界 |
2.4.4 60年代中国的国内政局 |
第三章 中国援越抗美 |
第一节 越战升级与中国的对策 |
3.1.1 "北部湾事件"引起中国深切关注 |
3.1.2 中国对美国战争升级的反应 |
3.1.3 中国援越抗美的准备 |
第二节 中国出兵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 |
3.2.1 中国出兵援助越南 |
3.2.2 中美在越战对峙中的克制 |
3.2.3 中美在越战中的有效信息沟通 |
第三节 中越在越战中的矛盾与分歧 |
3.3.1 中国与越南双边关系中的矛盾 |
3.3.2 中越在越美和谈问题上的分歧 |
3.3.3 中苏关系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
第四章 中美缓和与对越关系 |
第一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
4.1.1 "北极熊"成为中国的首要敌人 |
4.1.2 中国外交的困难与整合 |
4.1.3 美国的战略收缩减轻了对中国的压力 |
第二节 中美关系在越战中的转变 |
4.2.1 中美双方改善关系的努力 |
4.2.2 基辛格秘密访华 |
4.2.3 尼克松访华与越战结束 |
第三节 中越关系渐入低谷 |
4.3.1 中国并未减少对越南的援助 |
4.3.2 越南对中美接近和改善关系心存介蒂 |
4.3.3 中越关系渐行渐远 |
结束语 |
一、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 |
二、关于中国援越抗美 |
三、关于中美关系 |
四、关于中越关系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类 |
二、传记和回忆录 |
三、着作类 |
四、论文类 |
五、外文类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朝鲜战争中的苏联航空兵(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共识与合作[J]. 陈思. 党史博采(上), 2020(12)
- [2]中、美、苏三国王牌飞行员朝鲜战争中空战回顾[J]. 陈辉. 党史博览, 2017(01)
- [3]抗美援朝中的苏联空军[J]. 徐秉君. 百年潮, 2015(05)
- [4]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D]. 江光亮. 武汉大学, 2015(07)
- [5]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D]. 孟涛. 郑州大学, 2014(12)
- [6]朝鲜战争中导致中朝同意停战的原因分析[J]. 马智豪.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7]威慑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比较[D]. 冯潇然. 复旦大学, 2014(03)
- [8]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政策研究[D]. 李燕旺. 黑龙江大学, 2014(07)
- [9]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华军事援助研究[D]. 陈彦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4(04)
- [10]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 张秀阁. 南开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