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论文文献综述)
吴锦生[1](2017)在《智能铅鱼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测流装置只具备流速仪开关量测量能力而无法测量水流流向和铅鱼三维姿态,主要采用铅鱼入水延时一段时间后测流的方法进行流速测量,这会因为人工估计延时、流速仪与水流流向间偏角、铅鱼在水下未稳定时测流而带来较大测量误差,导致低流速时测流时间延长,高流速时铅鱼未稳定测流带来的较大测量误差。采用缆道计数方式施测缆道水深,会因水面波浪、水深求算公式非最优、缆道位移测量误差、铅鱼重量等影响而导致测深精度不高。传统水文测量装置因能耗高而无法满足水文测站在汛期长时间监测水域水情的需求。本文在详细分析研究水文测流、测深原理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智能铅鱼水文信息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超低功耗电路延长装置工作时长,采用三维姿态电路实时测量铅鱼三维姿态并结合卡尔曼数据融合算法提高测流精度并获取水流流向,采用水深测量电路实时测量水深并结合涌浪传感器滤除波浪对水深测量精度影响的方法解决了人工测深精度低的问题并大幅提高水深测量精度。为了降低铅鱼测量装置功耗,本文提出了一种智能铅鱼超低功耗电路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测量装置功耗。为了满足获取铅鱼三维姿态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姿态测量电路测量铅鱼姿态并结合卡尔曼数据融合算法解算铅鱼三维姿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四元数解算算法,卡尔曼数据融合算法解算误差更小,相比传统测流方法,采用姿态测量电路能实时测量铅鱼水下三维姿态和水流流向,缩短低流速时测流时间,减小高流速时测流误差。为了提高水文测深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水深测量电路,该电路采用水深压力传感器测量水深并结合涌浪传感器滤除波浪对测深精度的影响从而达到大幅提高测深精度的目的。
鲁银芝[2](2014)在《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网络节点定位研究》文中指出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峡水库水环境安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而现有的监测设备、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监测任务需求,迫切需要提高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的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低成本、微型化、低能耗、自组织等特点,可用于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便于实现对库区水环境状况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和预警。监测应用中,节点提供的监测数据必须带有位置信息,才能准确判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为此,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就应用于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的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定位问题展开研究。根据三峡库区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构建的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呈现出具有明显带状分布特性,常出现C型和Y型等特殊区域分布网络,这给节点定位带来很大困难。现有的定位算法很少考虑特殊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节点在完成定位后无法获知其位置的准确性,只能通过仿真实验数据进行评估。为此,本文在项目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带状区域特性,将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结合,提出了适用于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网络节点的定位算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①深入分析三峡库区传感器网络节点分布特性,并分别对复杂区域下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网络进行研究。将博弈论用于传感器节点定位,建立了基于博弈论的传感器节点定位模型,并对模型求解。②给出了基于博弈论的定位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采用MATLAB仿真平台,验证该算法在复杂分布区域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定位效果,并与另外几种算法相对比。实验证明该算法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网络中均取得良好定位效果。③考虑在具体应用环境中,由于网络中采用某种算法进行节点定位的误差值难以获得,利用统计学中的抽样推断理论,提出一种基于锚节点的定位误差估计方法,实现具体网络中节点定位误差估算。通过对多组网络进行实验,分析估算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估计具体网络中的节点定位误差。
卢喜平,何荣智,伊滨,王程远[3](2009)在《StarFireTM差分GPS技术引进及水利行业应用》文中提出StarFireTM差分GPS系统是由美国NavCom公司建立的一个全球双频GPS差分定位系统,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提供分米级实时精度的星基增强差分系统。RTG是StarFireTM系统提供的一种单机高精度测量模式,其采用StarFireTM差分网络服务系统,给无基站地区的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多便利。本文阐述了StarFireTM差分GPS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与技术特点,介绍了我院引进的快测双频RTG接收机的部分性能指标及在水利工程中的初步应用情况。
赵亮[4](2009)在《奉节新城区高边坡区域风险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岩土工程风险问题在山区工程建设与运营中日益凸现。论文以典型的山地城市――奉节新城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场高边坡灾害状况的调查,在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基于岩土工程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PS技术、神经网络方法等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一套山地城市高边坡灾害区域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①在对奉节新城区地质环境与高边坡灾害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较深入地分析了奉节新城区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和灾害的影响因素。②在对奉节新城区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和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岩土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与方法,探讨了适合对山地城市高边坡灾害进行区域风险评价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分析了采用GIS技术实现风险分析的可行性。③构建了奉节新城高边坡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各种评价因子对高边坡灾变贡献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GIS栅格数据专题图层的叠加运算,对奉节新城高边坡进行了危险性区划分析。④基于现场调查,构建了奉节新城区人口、房屋及附属财产和道路及附属财产等三个高边坡灾害影响的易损性评价指标,采用GIS栅格数据专题图层的叠加运算,对奉节新城高边坡灾害影响进行易损性分析。⑤基于③和④的研究,采用前述山地城市高边坡灾害区域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图片叠加与重分类等方法,在GIS平台上,实现了奉节新城高边坡灾害的风险区划。⑥针对高风险区的典型边坡-王家坪滑坡,通过GPS位移监控技术、结合神经网络方法,对王家坪滑坡的稳定现状及后期变形进行了预测,进一步研究高风险边坡灾变的可能性,为风险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⑦通过以上研究,以奉节新城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山地城市高边坡区域风险管理的系统框架。
杨映红[5](2007)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在三峡滑坡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合成孔径干涉雷达(InSAR)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遥感技术,在地形测绘和地表形变监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上可达到毫米级的精度,因此,国内外许多单位将其应用于滑坡、城市沉降等引起的地表形变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InSAR技术在探测地表形变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如果两次成像时间基线、空间基线过长造成失相干以及大气效应等因素给传统InSAR技术处理带来困难并影响处理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大利学者A.Ferretti等人于1999年提出一项InSAR领域的新技术——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s D-InSAR)。该技术利用多幅图像(>25),首先选取一幅主图像,其它图像分别与主图像作差分干涉,然后提取那些长时间内后向散射特性保持稳定的点,对这些点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地表形变。本文研究的区域是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三峡库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三峡大坝建成后是否会使这一地区的地质环境变得更脆弱,更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影响程度有多大,这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将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技术应用于重庆市万州区的滑坡监测中。文章首先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对PS InSAR技术理论作了阐述,分析了PS InSAR处理的关键性工作所在:PS点的识别和大气效应的去除,最后基于EV-INSAR软件对研究区域的11景影像作了PS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域内8个点的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大部分点在两年内沿雷达视线向下降10mm。同时利用2003年12月的图像与2004年1月的图像作了差分干涉,得到研究区域在这两个月内沿雷达视线向下降0.1-0.2mm。这表明两者的结果在形变方向上是一致的。
王妍[6](2006)在《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文中认为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并与地形处处存在着联系,鉴于地形信息在地质、地形、水文、自然灾害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性,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地形信息的获取技术。数字高程模型(DEM)蕴含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地形结构和特征信息,是定量描述地貌结构、水文过程、生物分布等空间变化的基础数据,是地形信息获取的数据源。而DEM数据是离散的高程数据,每个数据本身并不能反映实际地表的几何特征,这就需要在DEM上进行地形分析。地形分析指直接或间接应用地形数据,派生产品的过程,是地形环境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随着GIS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信息源,提取各种地形定量因子,已成为获取地形信息主要的技术手段。 地形是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特别是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中,地形条件成为大尺度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决定因素。重庆陆地面积大部分为丘陵和山区,目前针对重庆地形信息定量统计的研究并不多见。同时,重庆以水土流失为主要形式的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各地形因子,进行地形信息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形与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的关系。主要的内容和结果如下: (1) 从海拔和地形起伏度相结合的角度,对研究区的地貌形态进行定量划分。计算出地形起伏度,主要依据海拔、少数依据起伏度划分基本地貌类型,统计各地貌类型的面积和百分比,并利用海拔和地形起伏度图叠加生成研究区基本地貌形态类型图。 (2) 提取反映地形地貌特征的各类地形因子,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反映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0-5°的坡度面积占总面积的22.09%,主要分布在西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坡度在25°以上的地方占到总面积的18.37%,坡度8-25°的缓坡和斜坡,分布最广,占到总面积的49.11%;研究区平坦的地方占到总面积的5.45%,其余坡向分布较平均,没有明显的区别;高程频率分布可以看出,海拔200-300m的区域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14.86%;海拔900m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6.74%,海拔900m以上的分布频率下降幅度明显;地形起伏度的结果表明,微缓起伏和小起伏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主要是丘陵和低山,山地起伏和高山起伏主要分布在城口、巫溪等中山地区;曲率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总体负地形区多,侵蚀减少,多利于水土堆积;地表粗糙度因子分析反映出研究区内中山区粗糙度最大,平坦、丘陵区粗糙度最小。 (3) 基于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地形因子分析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的特点,结果表明水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的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多分布在500-1000m区域,在1500m以上的区域,灌木林地的分布比例最多;水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有一半以上分布在0-5°的坡度范围内,8-25°坡度范围是各个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的区域,有林地、灌木林地是坡度较大地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在坡向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别。 选取平均斑块面积、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四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不同地形条件、不同地貌区的景观格局与地形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受人为干扰较多的低海拔、平缓坡地带景观斑块平均面积较大,破碎度较小,坡度大、海拔高的地区破碎程度也较低。
谭良,张景森,李红岩[7](2004)在《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文中提出通过SF 2 0 5 0G型星站GPS(无基站 )与Trimble 5 70 0GPS(有基站 )在长江三峡库区河段比测试验 ,结果表明SF 2 0 5 0G与Trinble5 70 0GPS具有同样高质量导航、测量定位精度。SF 2 0 5 0G型星站GPS在接收卫星信号同时接收海事卫星差分信号 ,获得了良好的测量精度。使之在各种条件下无须基站可实施卫星导航与测量。减少了差分基站所投入的成本与时间 ;扩展了GPS接收使用条件 ,提高了导航、测量的工作效率。
二、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铅鱼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智能铅鱼水文信息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2.1 传统水文测流和测深原理及方法 |
2.1.1 传统水文测流原理及方法 |
2.1.2 传统水文测深原理及方法 |
2.3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2.4 系统超低功耗整体设计 |
2.5 系统硬件设计 |
2.5.1 微控制器电路 |
2.5.2 电源电路 |
2.5.3 模拟开关电路 |
2.5.4 水温及水深测量电路 |
2.5.5 流速仪DI输入电路 |
2.5.6 无线通信电路 |
2.5.7 姿态测量电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铅鱼水文信息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下位机水下节点水文信息采集软件流程图 |
3.2 上位机协调器水文信息采集软件流程图 |
3.4 水文测站数据接收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法设计及测试结果分析 |
4.1 电源管理策略设计与分析 |
4.2 智能铅鱼动态姿态解算方法 |
4.2.1 姿态解算算法整体设计 |
4.2.2 姿态电路的校准 |
4.2.3 姿态电路输出滤波设计 |
4.2.4 卡尔曼数据融合算法 |
4.3 水深测量方法的改进 |
4.4 智能铅鱼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原理及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网络节点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
1.3.2 水环境监测现状 |
1.3.3 节点定位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2.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与应用 |
2.3 现有节点定位技术研究 |
2.3.1 节点定位中的部分术语描述 |
2.3.2 定位算法的分类 |
2.4 典型节点定位算法 |
2.4.1 节点位置的计算方法 |
2.4.2 非测距定位算法 |
2.4.3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
2.5 定位技术性能评价 |
2.5.1 定位性能评价标准 |
2.5.2 典型算法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大规模带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 |
3.1 引言 |
3.2 复杂区域网络 |
3.2.1 三峡库区网络分布特点 |
3.2.2 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网络定义 |
3.2.3 各向异性网络形成因素 |
3.3 基于博弈论的节点定位算法 |
3.3.1 博弈论相关知识 |
3.3.2 定位问题建模分析 |
3.3.3 定位算法设计 |
3.4 水下节点定位模型的简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博弈论的定位算法实现及仿真实验 |
4.1 引言 |
4.2 基于博弈论的定位算法(GM 算法)实现 |
4.3 各向同性网络节点定位仿真 |
4.3.1 节点定位误差定义 |
4.3.2 各向同性网络定位仿真效果 |
4.3.3 各向同性网络定位影响因素分析 |
4.4 各向异性网络定位仿真 |
4.4.1 两种各向异性网络分析 |
4.4.2 通信半径的影响 |
4.4.3 锚节点比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抽样的定位误差估计 |
5.1 引言 |
5.2 节点定位误差统计的抽样、推断 |
5.2.1 抽样调查方法 |
5.2.2 定位误差估计模型 |
5.3 定位误差估计仿真 |
5.3.1 基于 DV-Hop 算法的定位仿真 |
5.3.2 基于抽样的节点定位误差估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StarFireTM差分GPS技术引进及水利行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StarFire?差分GPS系统及组成 |
3 StarFire?差分GPS系统的工作方式 |
4 StarFire?差分GPS系统的技术特点与测量模式 |
5 快测StarFire?双频RTG接收机的引进 |
5.1 快测RTG双频接收机配置 |
5.2 快测SF-2040G/SF-2050G接收机的特点 |
5.3 快测SF-2040G/SF-2050G的性能指标 |
5.4 配套数据采集手薄及软件功能简介 |
6 水利行业应用情况 |
7 结束语 |
(4)奉节新城区高边坡区域风险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地质灾害预测研究现状 |
1.2.3 现阶段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2 奉节新城区环境概述 |
2.1 奉节县新城区自然地理及社会发展 |
2.1.1 范围与自然地理 |
2.1.2 区内气象水文条件 |
2.1.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2.2 区域内地质环境状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构造与地震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人类工程活动概述 |
2.3 奉节县新城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 |
2.3.1 区内地质特征 |
2.3.2 区内灾害类型 |
3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3.1.1 边坡岩体结构类型 |
3.1.2 边坡变形模式单元和形成条件 |
3.1.3 边坡类型与破坏模式 |
3.2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边坡几何效应对稳定性的影响 |
3.2.2 地层构造及岩性组合 |
3.2.3 地表水、地下水及库水位变化 |
3.2.4 人类工程活动因素 |
4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
4.1 风险评价原则与风险区划 |
4.1.1 风险评价一般原则 |
4.1.2 风险区划 |
4.2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风险区划模型与方法 |
4.2.1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4.2.2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风险区划研究模型 |
4.2.3 风险评价的GIS 实现方法 |
4.3 基于GIS 的风险区划基础数据管理 |
4.3.1 GIS 数据资料来源 |
4.3.2 空间数据的转换 |
4.3.3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
4.4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危险性区划研究 |
4.4.1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概述 |
4.4.2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4.4.3 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4.4 高边坡危险性评价结果 |
4.5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灾变易损性评估 |
4.5.1 易损性评价指标的建立 |
4.5.2 易损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
4.6 奉节县新城区高边坡灾害风险评价 |
5 奉节新城区高风险边坡深化研究及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
5.1 王家坪滑坡概况 |
5.2 GPS 技术在坡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5.2.1 GPS 系统主要构成 |
5.2.2 GPS 系统位移变形监测原理 |
5.2.3 GPS 滑坡变形监测系统实现 |
5.3 基于GPS 监测的边坡稳定状况分析 |
5.4 基于GPS 监测数据的ANN 后期预报 |
5.4.1 边坡位移预测的基本原理 |
5.4.2 基于神经网络的边坡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
5.4.3 基于滑坡监测数据及ANN 的后期变形预报 |
5.5 奉节新城区高边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在三峡滑坡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现状研究 |
1.3 本文组织结构 |
2 InSAR基本原理与处理技术 |
2.1 SAR系统基本原理 |
2.2 InSAR基本原理 |
2.3 D-InSAR测量地表形变的方法 |
3 基于永久散射体技术提取形变信息的方法 |
3.1 PS技术的理论模型 |
3.2 PS处理的关键技术分析 |
3.3 PS InSAR技术处理流程 |
3.4 PS处理的流程图 |
4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试验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研究区数据介绍 |
4.3 主图像的选取 |
4.4 差分干涉图的生成 |
4.5 形变信息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小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与项目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6)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地形信息提取概述 |
1.1.1 DEM简介 |
1.1.2 DEM的应用范畴 |
1.1.3 基于DEM地形数据获取研究综述 |
1.1.4 DEM地形信息提取的相关研究 |
1.2 基于地形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概述 |
1.2.1 景观空间格局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2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技术手段 |
1.2.3 基于地形的景观空间格局研究现状 |
第2章 引言 |
2.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空间数据的联合检索与查询 |
2.4.2 叠加分析 |
2.4.3 栅格数据的聚类、聚合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概述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研究数据获取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
3.3 研究分析工具(软件)简介 |
第4章 DEM地形分析的指标体系及提取方法 |
4.1 DEM地形信息提取的基本思路与体系结构 |
4.1.1 地形因子提取的原则 |
4.1.2 地形因子提取的基本思路 |
4.1.3 地形因子的分类体系 |
4.2 DEM微观地形因子的提取原理与算法 |
4.2.1 坡度因子 |
4.2.2 坡向因子 |
4.2.3 地面曲率因子 |
4.3 DEM宏观地形因子的提取算法 |
4.3.1 地形起伏度 |
4.3.2 地表粗糙度 |
4.3.3 高程变异系数 |
第5章 重庆市地貌地形信息提取与分析 |
5.1 基于DEM的地貌形态提取方法 |
5.1.1 基于DEM地面绝对海拔高度的等级划分 |
5.1.2 基于DEM的地形起伏度计算 |
5.2 地貌形态分类及等级计算 |
5.3 地形信息提取与结果分析 |
5.3.1 微观地形因子结果分析 |
5.3.2 宏观地形因子结果分析 |
5.3.3 各地形因子的离散趋势分析 |
第6章 重庆市景观空间格局地形分布特征 |
6.1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的选择 |
6.2 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形分布特征 |
6.2.1 景观格局垂直分布特征 |
6.2.2 景观格局坡度分布特征 |
6.2.3 景观格局坡向分布特征 |
6.3 不同地貌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
6.4 地形位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6.4.1 地形位指数的构建 |
6.4.2 景观类型在地形位上的分布特征研究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星站GPS原理 |
2.1 sf-2050型GPS接收原理 |
2.2 SF-2050G型GPS接收机的主要特点 |
3 SF2050G型GPS在三峡河段的比测试验 |
3.1 离散度及实地静态测量 |
3.1.1 参数测试过程及结果 |
3.2 动态精度及实地比测 (用Trimble 5700 GPS由岸台测水下地形作为参考) |
3.2.1 测量过程及结果 |
3.2.2 误差分析 |
3.3 实际应用 |
3.3.1 特殊位置的选定 |
3.3.2 测量过程及结果 |
3.3.3 误差分析 |
4 结论 |
四、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铅鱼研究与开发[D]. 吴锦生.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1)
- [2]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网络节点定位研究[D]. 鲁银芝. 重庆大学, 2014(01)
- [3]StarFireTM差分GPS技术引进及水利行业应用[J]. 卢喜平,何荣智,伊滨,王程远. 测绘, 2009(04)
- [4]奉节新城区高边坡区域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 赵亮. 重庆大学, 2009(12)
- [5]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在三峡滑坡监测中的应用[D]. 杨映红. 山东科技大学, 2007(05)
- [6]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D]. 王妍. 西南大学, 2006(11)
- [7]三峡库区中的星站GPS[J]. 谭良,张景森,李红岩. 全球定位系统,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