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山间谷软土特征及处理方法

华南地区山间谷软土特征及处理方法

一、华南山间谷地型软土的特性及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查伟[1](2021)在《基于定量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方法研究 ——以鲁中南山区传统村落为例》文中认为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璀璨农耕文明的产物,承载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地域建筑和民俗民粹。在过去一段时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保护陷入一定的困境,随着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三生”协调发展理念,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在理论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保护实践方面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对于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缺乏深刻认识,保护规划工作流于形式、生搬硬套,使得“千村一面”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现在其空间组构的独特性,不能把传统村落仅仅当作成一种地域性文化符号来研究,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和定量分析,在充分认知村落空间组构的基础上,结合规范要求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本文通过梳理归纳国内外有关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筛选和总结可适用于国内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前沿方法和理念,并对相关技术理论进行详细的诠释与学习。意在尝试着将一些成熟的定量分析技术融入到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中,加强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认识和把控能力,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与全面性。为实现研究目的,本文选取典型鲁中南山区山地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对鲁中南山区传统村落发展历史和现实概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资料搜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评价标准以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条例所关注的保护要点来建构层级式保护框架。针对各个层级保护内容的不同侧重点,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来剖析各层级的影响因素及潜在规律,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聚落单元、建筑院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层级。然后将量化所得数据和分析结果作为参考依据,融入到保护区划划定和保护措施制定的环节中,完善和优化整个保护工作流程,形成一套层级式推进、定量定性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加入空间定量分析,能更好地阐释自然与村落的共生关系,识别传统村落的空间组构关系,加强对各个村落独特性的认识和把控,为制定保护规划措施提供更充足的依据,防止传统村落保护出现大量雷同现象。同时在改造方面可参考空间量化指标对传统村落功能布局、街巷规划以及建筑院落进行调整改造,使得村落空间环境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协调,实现传统村落空间资源的活化利用。

任杰[2](2021)在《皖江经济带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皖江经济带作为安徽省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被纳入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规划,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索新模式,发展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做好该区域的地质工作,为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布局提供地质依据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皖江经济带的工程地质状况,通过对现有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资料的总结概括,野外调查取证和集成分析,查明了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及根据特殊土的危害性进行分区。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不同沉积年代和土体性质,将工程地质层组划分为6组;根据岩石类型,岩体的力学特征,岩相变化等因素将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8组。(2)依据地貌类型将工程地质划分为3个大区,再依据地貌单元及钻孔资料所显示的工程地质组将这三个大区划分为11个亚区。(3)根据特殊土的类型、分布规律、工程地质性质等因素,将特殊土的危害性分为1个危害大区,2个危害中区,1个危害小区。

谢颜莉[3](2020)在《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存在的环境不断受到冲击,导致传统村落不断消亡,文化特征也随之消失。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识到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是传统村落保护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中国传统村落基数大,保护名录不具备普遍性,难免沧海遗珠。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未被列入名录的村落,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合作市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域,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以及浓郁的藏族宗教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不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对其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该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调查,发现合作市北部与南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并根据影响村落形态的因素,归纳出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地理分布特征,进而将合作市传统村落划分为北部大夏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区、南部洮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区。对每个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分布概况、空间形态、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两个流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共性表现与个性表现,最终提出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的建议,为合作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论文分为四大部分,共七章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是论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首先讨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其次对论文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最后系统的确定论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以第二章为主,对传统村落的分布与生存现状、形态特征、空间特征进行全面的调查。发现合作市北部、南部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存在差异,并且根据地形地貌、自然山水以及生产方式等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将合作市分为北部大夏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区、南部洮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区。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章到第四章分别阐述北部大夏河流域、南部洮河流域中传统村落的选址原则、选址类型、中心、边界、空间形态、空间特征要素、空间结构、院落等。第五章以第二部分的总结的成果为基础,从传统村落形态、村落空间等方面横向比较两个地域分区中传统村落的共性与个性。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第六章根据前文对合作市传统村落地域特色、空间形态的研究,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探讨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空间形态保护的内容,终而提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策略。最后,第七章为论文的主要结论,以及研究不足与展望。

邓浩[4](2020)在《大连填海造陆与海岸带软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海城市的经济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脚步日益加快。市内可用的建设用地愈加紧张。在滨海地带进行工程建设是人类扩展活动空间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山地多而平地少的城市。然而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地基稳定性,难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国内外目前对于填海造陆的地基做出的研究较少。所以对沿海地区填海造陆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以及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对于沿海城市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大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首先对大连的海岸线随时间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大连市各种围填海区域所占面积;其次,对比研究了大连市区两处填海区域的软土样品的矿物成分、颗粒组分、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等,获得了大连市典型区域的软土工程地质性质。最后,针对大连市填海造陆区域的强夯工程场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为大连市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参考与建议。总体来说,取得了以下成果;(1)大连市2000年以前填海造陆工程极少,大连市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期间,填海造陆仅有15.04km2,从2008年开始,填海造陆面积增长迅速,在之后的8年时间中,大连市新的填海造陆面积达181.08km2,2016年开始,围填海的活动趋于停止,直到2019年,整个大连市的填海造陆面积有255.56km2,围而未填面积有37.36km2,还包括盐田与养殖,盐田面积有491.45km2,养殖面积有185.01km2。(2)大连地区特殊土主要由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主要沿海岸线分布,向内陆延伸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在滨海地区两座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河流的入海口等地比较常见,分布面积较广泛,主要为淤泥、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粉土。大连地区软土分布面积约为602km2,占大连总面积的4.5%左右。软土的层厚不均,多为3-10m,最大层厚17m。且埋深也有较大差别,多在地面以下4-8m,单层结构与双层以上结构的软土都存在。软土的上覆层一般为素填土,下覆层为粉质粘土或粉细砂,多层结构的软土多以粉砂与软土互层形式出现。(3)研究区软土组成成分原生矿物以石英为主,粘土矿物为伊利石与伊蒙混层,以粉质轻亚粘土与粉质重亚粘土为主,级配不良且不均匀,天然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率大于液限含水率,压缩性较高,为高压缩性土,抗剪强度低。(4)在大连市开山土石填海且下层为软土的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候,采用强夯进行地基加固的方法是可行的,能获得有效的加固效果,采用6000 kN·m夯击能的场地的浅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50 kPa,且对于下层的淤泥质土承载力的提升在80kPa以上。已经可以满足实际工程要求。且高能级强夯在此处的应用明显优于低能级强夯。本文的模型都适用于与此地相类似的场地,即有软土发育的填海区域,如普兰店湾、葫芦山湾附近的填海区域。(5)在合理设置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参数的情况下,基于碎石土的位移反分析方法对碎石土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的方法可行,文中以16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可见其可以适应实际工程面临的动态条件的变化。在填土材料类似的区域进行模型的推广,对填海造陆区域土层的变形沉降预测以及稳定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孙阳[5](2019)在《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与K38+200断面软基处理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繁荣,高速公路也在稳步发展,公路的建设逐渐转移到山区之中,受到地质和地形条件的影响,软土地基的处理成为不可避免地一道难题。软土一般都是具有含水率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等特点,软土地基处理时,需根据不同地区土的性能,选择最合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保证后期地基的稳定性,需进行必要的动态监测和长期的预测。本文以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为依托,采用了换填法、排水固结法和复合地基法处理方案,根据K28+100和K38+200断面的实际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和灰色理论模型法进行软基沉降预测,得到最适合此断面的预测方法,并预测两断面10年后的工后沉降,取得如下成果:(1)以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的软土土样为例,分析了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的工程特性,根据规范和试验的数据,得出该高速公路的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小和压缩量大的工程特性。(2)依托大丰华高速公路,采用软土地基三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并从适用性方面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对软基断面进行监测并分析软土地基沉降规律。(3)根据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和K38+200断面的实际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Asaoka法和灰色理论模型进行预测,将预测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双曲线法的相对误差最小,故对于K28+100和K38+200断面,建议采用双曲线法预测路基沉降。(4)根据双曲线法预测模型,预测K28+100和K38+200断面10年后的沉降规律,得到两个断面路基沉降量趋于稳定的时间和极限沉降值。

李浪[6](2019)在《山地型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及其风貌指引研究 ——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城市元素的影响,村落原有的风貌正不断消逝。贵州省地处西南高原山区,境内传统村落众多,且多属山地型村落。面对未来旅游业对贵州省乡村的冲击,保护与传承山地村落风貌,将成为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村庄规划建设实践中,规划师在传承村落传统特征方面,聚焦于历史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老村,兴建新村,却忽视了村落宏观空间形态的重要。有机、丰富的传统空间肌理受到破坏,空间形态特色丢失,传统特征传承脉络断裂。因此,将黔东南侗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肌理参数化技术方法为基础,探寻其空间形态特征的内在规律,提出规划设计实践层面的应用策略,以期保护并传承山地型村落的传统风貌特色,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根据调研的25个黔东南侗族村落,从规模、选址、布局形态、主体建筑数量、平面形态连续性、至乡镇距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将黔东南侗族村落的空间形态,分为山腰坡地型、山间谷地型、河谷平坝型三个类型,提出其空间类型特点与所处地形环境密切相关。并剖析了侗族村落在空间形态、风貌延续方面的问题,提出利用空间肌理参数化技术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对现有的空间肌理参数化技术进行了评述,指出其对山地型村落的适应性欠佳,并结合侗族村落空间类型特点,提出了3点优化措施:(1)增加肌理解析的特征参数;(2)优化肌理重构技术;(3)增加竖向肌理评价指标。(2)根据参数技术的要求和侗族村落的实际情况,选取堂安村、小黄村、高寅村作为典型案例。结合侗族村落空间要素特点,完善现有空间肌理参数化技术的边界提取、道路肌理优化预处理、地块肌理优化预处理等环节。根据优化后的特征参数集,量化解析案例村落的道路空间肌理、地块空间肌理、建筑空间肌理,并提取了三个村落类型的特征参数值。结合基础数据和特征参数值,分析了案例村落在地形条件下的空间肌理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侗族村落风貌应进行分类指引。(3)根据现行乡村建设规划设计规范标准,结合侗族村落空间肌理的组织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对提取的特征参数值进行甄选与优化。结合侗族村落空间特征建立CGA编程语言的逻辑模型,将CGA文件与特征参数代入Cityengine软件平台中,生成空间质量模型,模拟反演案例村落的空间肌理。并从欧式几何、分析理论、空间句法等研究空间形态的理论方法中,选取量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原始村落空间肌理和空间质量模型进行相似度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通过优化后的特征参数值模拟构建的空间质量模型,与原始村落空间具有较高的空间肌理相似度,优化后的特征参数值能有效反映案例村落的空间肌理特征。其次,将优化后的特征参数值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导入《贵州省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体系中,形成指导黔东南侗族村落规划设计的风貌指引。以贡寨村作为实证案例,论述了风貌指引结合参数化技术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侗族村落建设发展中,传统风貌特征延续不完整的问题。

段自侠[7](2019)在《云南大理洱海地域典型高原湖相泥炭质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炭土(泥炭和泥炭质土统称)是古生动、植物残体在特定环境中历经长期地质作用、复杂生化过程,在河湖、沉积平原及山间谷地中形成的特殊软土。云南昆明滇池和大理洱海地域的地质土层属于非常典型的高原湖相泥炭土,且属国内为数不多的市区下伏深厚泥炭土的城市。目前,对云南典型泥炭质土动力特性研究尚少,现少数学者对云南昆明滇池地域泥炭质土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由于岩土工程有着极强的地域性,所以岩土工程研究领域集中表现出区域化研究,对云南大理洱海地域典型的高原湖相泥炭质土动力特性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GDS动三轴仪,对试验土样进行动力特性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有:(1)在各控制条件(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和f)下,逐级加载下,滞回圈较为封闭、两段狭小呈尖叶状、整体呈“长梭状”,从滞回圈的演化规律中映射出其长轴斜率k、中心偏移量d、面积S等定量参数的变化特征;(2)在各控制条件(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和f)下,随着逐级加载动应力幅值σmd增大,斜率k值近似对数函数不断衰减,中心偏移量d值和面积S值近似指数函数增长。σ3c、K。愈大,j值愈大即刚度、弹性性能愈大。f对k值影响相对复杂,总体而言,f愈低,k值整体衰减速率愈快即刚度、弹性性能衰减速率愈快。σ3c、f愈大,d值愈小即残余塑性变形和细观损伤程度愈小,相反,Kc愈大,d值愈大即残余塑性变形和细观损伤程度愈大。σ3c、Kc、f愈大,S值愈小,即土体能量耗散能力愈弱、抗震性能愈差;(3)动应变εd与动应力σd呈非线性增长关系,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愈大,土动强度愈大,刚度愈大则土体变形愈小,即土的动变形愈小。f愈低,由于速率效应的影响下变化相对复杂,刚度衰减速率愈快、弹性性能愈差,所表现出动变形愈充分;(4)动弹性模量Ed与动应变εd呈非线性衰减关系,Ed衰减速率从较快-相对平缓-相对趋于稳定的变化历程。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f愈大,Ed愈大,说明泥炭质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愈强;(5)1/Ed~εd呈线性关系,说明泥炭质土适合用“H-D模型”进行拟合。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f愈大,动本构参数a减小即直线截距变小,说明1/a值变大即最大动弹性模量Ed max愈大,同样,动本构参数b减小即直线斜率变小,说明1/b值变大即最大动应力σd max愈大。以及建立最大动弹性模量Edmax与σ3c、Kc的回归拟合方程;(6)动剪切模量Gd和动剪应变γd呈现非线性衰减关系,即随动剪应变γd增大,动剪切模量Gd减小。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愈大,Gd愈大。f对泥炭质土G 的影响相对复杂存且在速率效应的影响相对前面二者要复杂;(7)动剪切模量比Gd/Gd max随动应变γd增大而减小,拟合数值点分布相对集中、离散性小,拟合后的归一关系相对较好,说明泥炭质土适合Hardin-Drnevich双曲线模型的拟合。但,随σ3c、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增大,Gd/Gd max增大的趋势相对不太明显,其中f对Gd/Gdmax的影响相对复杂。说明σ3c、Kc、f对Gd/Gd max的衰减规律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即Gd/Gdmax对σ3c、Kc和f的变化相对不太敏感;(8)阻尼比λ与动剪应变γd呈非线性增长关系,σ3c对λ影响相对较复杂,λ随σ3c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随Kc(临界固结比范围内)的增大,λ相对增大。f对λ影响有倾向性,其敏感程度明显强于σ3c和Kc,f愈低,λ愈大,说明泥炭质土对逐级加载过程中的速率效应十分敏感。

孙红林[8](2017)在《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探究》文中提出在扼要简述工后沉降概念提出和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针对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工后沉降控制技术,介绍了近年来软土范畴拓展、特殊工程性质研究和勘察技术进展;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组成,不同轨道类型工后沉降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时速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综述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研究历程和主要内容,主要处理方案以及沉降监测评估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总结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路线,梳理了技术发展和创新成果,包括时速350 km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复杂环境条件软土地基处理、复杂海相软土地基处理、大型场地软土地基处理等,以及变形超标修复技术方面的探索研究;提出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下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

李兴庆,李桂林,周荭,刘人瑜[9](2016)在《云南山间盆地软土成因及其工程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地区山间盆地软土发育种类多,工程特性复杂。通过收集云南省内交通工程软基勘察资料,归纳了云南山间盆地软土在区域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软土分布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山间盆地软土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获得了云南地区软土在空间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分析了进行交通工程建设可能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为云南山间盆地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徐少攀[10](2015)在《广东山区软土工程特性及软基处理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随着广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也相应的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通往山区。由于山区地形地貌与平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所以在山区建设高速公路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特别是山区软土地基的处理问题。山区软土与平原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虽然差别不大,但是山区软土具有自己独特的工程特性,采用平原地区的软土处理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故山区软土的工程特性及软基处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依托广东山区在建高速公路工程,针对山区软土的工程特性及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做以下方面的工作。1.通过收集广东省山区多个典型工程勘察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运用统计学对山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山区软土的形成原因、空间分布、颗粒组成成分及物理力学指标的特点,并分析各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各指标间的相关规律,并总结山区软土与平原软土工程特性的差异性。本文的统计分析成果对广东山区软土的认识及山区软土区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2.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各种方法在工程实践中都得到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换填法、强夯法、排水固结法和复合地基法的基本原理,结合软基处理方法的原理分析各种方法的技术特点、施工工艺、适用范围等,并且介绍了软基处理方案的影响因素。3.本文依托广东山区在建高速公路工程,根据山区软土特性及工程特点,本文分析了两种典型的山区软基处理方法,即CFG桩法和管桩法。结合工程段预先埋置的沉降板等,监测软土地基的变形数据,并对两断面的变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管桩和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在经济与技术上综合分析了管桩和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山区软基的适用性。4.结合室内离心模型试验,分别模拟无软基处理、CFG桩及管桩处理山区软基。通过分级加速模拟路堤分层填筑过程,观测不同软基处理方法的路堤变形特性并分析软基处理的适用性。

二、华南山间谷地型软土的特性及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山间谷地型软土的特性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定量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方法研究 ——以鲁中南山区传统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近期村落量化研究
    1.4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鲁中南山区传统村落概况
    2.1 鲁中南传统村落人文历史概况
        2.1.1 鲁中南山区地理人文
        2.1.2 鲁中南山区传统村落历史变迁
    2.2 传统村落分布类型概况
        2.2.1 山区传统村落分布现状
        2.2.2 山区传统村落空间类型分类
        2.2.3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
    2.3 建构传统村落层级式保护框架
第3章 传统村落空间量化的适用分析技术
    3.1 自然层面——GIS分析技术
        3.1.1 栅格高程分析
        3.1.2 水文淹没分析
        3.1.3 图层叠加分析
    3.2 聚落层面——空间句法及s DNA
        3.2.1 空间句法
        3.2.2 sDNA的技术
    3.3 建筑层面——三维激光扫描及倾斜摄影
        3.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3.2 倾斜摄影技术
第4章 传统村落层级式空间定量分析
    4.1 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层面
        4.1.1 地理环境
        4.1.2 聚落选址
        4.1.3 “三生”协调
    4.2 传统村落聚落单元层面
        4.2.1 村落形态
        4.2.2 街巷布局
        4.2.3 空间组构
        4.2.4 视线视域
    4.3 传统村落建筑院落层级
        4.3.1 单体建筑
        4.3.2 民居院落
        4.3.3 建筑三维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定量分析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5.1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原则
        5.1.1 总体保护原则
        5.1.2 村落保护导向性建议
    5.2 传统村落保护区划划定
        5.2.1 核心保护范围
        5.2.2 建设控制地带
        5.2.3 环境协调区
    5.3 村落自然环境要素保护
        5.3.1 山地环境保护
        5.3.2 河湖水系保护
    5.4 村落街巷格局保护
        5.4.1 整体格局保护
        5.4.2 街巷更新保护
    5.5 村落传统建筑保护
        5.5.1 建筑保护改造
        5.5.2 历史要素保护
    5.6 传统村落非物质遗产保护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2)皖江经济带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层
        2.1.4 构造地质
    2.2 新构造运动
        2.2.1 升降运动
        2.2.2 沉降运动
    2.3 断裂活动
        2.3.1 东西向断裂
        2.3.2 北北东向断裂
        2.3.3 北东向断裂
    2.4 地震
第三章 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和力学性质
    3.1 工程地质层组
        3.1.1 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原则
        3.1.2 具体地质层组划分
    3.2 工程地质岩组
        3.2.1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原则
        3.2.2 工程地质岩组具体划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地质分区
    4.1 分区原则
    4.2 工程地质分区
    4.3 各分区特征与评价
        4.3.1 剥蚀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Ⅰ)
        4.3.2 冲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Ⅱ)
        4.3.3 堆积-剥蚀岗地工程地质区(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分区
    5.1 膨胀土
        5.1.1 膨胀土的分布
        5.1.2 膨胀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5.2 软土
        5.2.1 软土的分布
        5.2.2 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5.3 液化土
        5.3.1 液化土的分布
        5.3.2 液化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5.4 特殊土危害分区
        5.4.1 分区原则
        5.4.2 各分区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节
2 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及地域分区
    2.1 传统村落的分布与生存现状
        2.1.1 传统村落形成历史基础
        2.1.2 传统村落分布空间特征
        2.1.3 合作市传统村落的生存现状
    2.2 传统村落形态调查
        2.2.1 传统村落选址类型
        2.2.2 传统村落形态的控制要素
        2.2.3 传统村落的形态分类
    2.3 传统村落空间调查
        2.3.1 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2.3.2 村落形态的空间结构
    2.4 合作市传统村落地域分区
        2.4.1 合作市传统村落地域分区的影响因素
        2.4.2 合作市传统村落地域分区
    2.5 本章小节
3 北部大夏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3.1 流域内传统村落分布
        3.1.1 传统村落调查概况
        3.1.2 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3.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3.2.1 村落选址原则
        3.2.2 村落选址类型
        3.2.3 村落中心与边界
        3.2.4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
    3.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3.3.1 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3.3.2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
    3.4 本章小节
4 南部洮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4.1 流域内传统村落分布
        4.1.1 传统村落调查概况
        4.1.2 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4.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4.2.1 村落选址原则及类型
        4.2.2 村落中心与边界
        4.2.3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
    4.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4.3.1 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4.3.2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
    4.4 本章小节
5 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共性与个性
    5.1 传统村落流域分区间的共性表现
        5.1.1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村落选址
        5.1.2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村落精神核心空间
    5.2 传统村落流域分区间的个性表现
        5.2.1 村落整体形态的地域差异
        5.2.2 村落空间结构的地域差异
        5.2.3 村落空间类型的地域差异
        5.2.4 村落民居营建的地域差异
    5.3 本章小结
6 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探究
    6.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面临的困境
        6.1.1 特色空间逐渐衰退
        6.1.2 传统民居逐渐消逝
    6.2 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策略
        6.2.1 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内容
        6.2.2 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内容
附录B:作者走访村落及调研深度一览表
附录C: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统计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大连填海造陆与海岸带软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所获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填海造陆研究现状
        1.2.2 软土研究现状
        1.2.3 强夯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地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遥感数据的围填海区域分布特征研究
    3.1 大连填海造陆随时间演化特征
    3.2 大连围填海区域面积分类
    3.3 大连典型填海造陆区域特征研究
        3.3.1 葫芦山湾地区
        3.3.2 普兰店湾地区
        3.3.3 金州湾地区
        3.3.4 大窑湾与小窑湾地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软土分布性质研究
    4.1 大连地区软土分布特征
        4.1.1 软土的野外调查
        4.1.2 软土的分布特征
    4.2 大连地区软土工程性质特征
        4.2.1 室内试验概述
        4.2.2 软土矿物成分
        4.2.3 软土颗粒成分
        4.2.4 软土物理性质
        4.2.5 软土力学特征
        4.2.6 软土微观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连地区典型地基处理与数值模拟研究
    5.1 强夯地基处理介绍
    5.2 数值模拟简述
        5.2.1 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5.2.2 FLAC软件简介
        5.2.3 基于FLAC的强夯法数值模拟
    5.3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定及参数选取
        5.3.1 基本假定
        5.3.2 本构模型选择
        5.3.3 土性参数选择
        5.3.4 加载过程理论分析
        5.3.5 边界条件设置
        5.3.6 初始应力确定
    5.4 模拟场地特征
        5.4.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4.2 强夯工程概况
    5.5 模型建立及验证
        5.5.1 3000 kN·m夯击能场地数值模拟
        5.5.2 6000 kN·m夯击能场地数值模拟
    5.6 研究区强夯处理模拟结果分析
    5.7 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夯处理沉降量研究
        5.7.1 BP神经网络计算模型
        5.7.2 工程实例
        5.7.3 参数反演
        5.7.4 强夯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误差
        5.7.5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与K38+200断面软基处理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软土路基处理现状
        1.2.2 软基沉降预测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特性分析
    2.1 软土概况
        2.1.1 软土的定义
        2.1.2 软土的分类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气象
        2.2.2 河流水文
        2.2.3 地形地貌
    2.3 广东省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土的工程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法及沉降分析
    3.1 软基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考虑因素
    3.2 高速公路常用软基处理方法及对比分析
        3.2.1 换填法
        3.2.2 排水固结法
        3.2.3 复合地基法
    3.3 大丰华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
        3.3.1 软基处理方案的拟定
        3.3.2 软基处治应考虑的问题
    3.4 软基沉降量观测
        3.4.1 软基监控断面设置
        3.4.2 软基现场监测断面设置
        3.4.3 软土地基典型断面沉降观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丰华高速公路地基沉降预测研究
    4.1 双曲线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1.1 K28+100断面双曲线法预测分析
        4.1.2 K38+200断面双曲线法预测分析
    4.2 指数曲线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2.1 K28+100断面指数曲线法预测分析
        4.2.2 K38+200断面指数曲线法预测分析
    4.3 Asaoka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3.1 K28+100断面Asaoka法预测分析
        4.3.2 K38+200断面Asaoka法预测分析
    4.4 灰色理论模型法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
        4.4.1 灰色理论模型法
        4.4.2 K28+100和K38+200断面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分析
    4.5 各种预测模型分析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6)山地型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及其风貌指引研究 ——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村落风貌面临文脉缺失的风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保护与发展
        1.2.2 乡村风貌保护
        1.2.3 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1.2.3.1 定性研究
        1.2.3.2 定量研究
        1.2.3.3 相关理论方法评述
        1.2.4 参数化技术在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2.5 小结
    1.3 概念界定
        1.3.1 山地型村落
        1.3.2 村落风貌
        1.3.3 风貌指引
        1.3.4 空间肌理
        1.3.5 村落空间肌理
        1.3.6 道路空间肌理、地块空间肌理、建筑空间肌理
        1.3.7 参数化技术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理论与问题解析
    2.1 黔东南侗族村落概述与空间类型分析
        2.1.1 黔东南侗族村落的调查研究
        2.1.2 空间类型特点:与村落所处地形环境密切相关
        2.1.2.1 山腰坡地型
        2.1.2.2 山间谷地型
        2.1.2.3 河谷平坝型
    2.2 当前侗族村落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引导的无序更新:村落局部空间形态特色混乱
        2.2.2 风貌延续不完整: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特色被扰乱
    2.3 问题剖析
        2.3.1 对空间肌理在村落风貌塑造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3.2 对村落空间肌理特征解析不足
        2.3.3 缺乏村落空间肌理的管控和引导措施
    2.4 解决策略:基于参数化解析的村落风貌指引
        2.4.1 空间肌理参数化理论和方法概述
        2.4.1.1 理论基础
        2.4.1.2 技术流程:肌理解析—肌理重构—优化验证—成果转化
        2.4.2 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的优势: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实践指向性
        2.4.2.1 精细化的解析方式能客观地反映村落空间肌理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
        2.4.2.2 参数化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风貌指引的编制
        2.4.3 风貌指引指导村庄建设的优势
        2.4.3.1 风貌指引具有针对性
        2.4.3.2 风貌指引具有动态性
        2.4.3.3 风貌指引具有整体性
    2.5 空间肌理参数技术的优化与完善
        2.5.1 空间肌理参数化技术的不足:对山地型村落的适应性欠佳
        2.5.1.1 现有参数集不能完全反映山地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2.5.1.2 现有重构方法不能完全模拟反演出山地型村落的空间形态
        2.5.1.3 现有评价体系缺乏针对竖向肌理的评价指标
        2.5.2 针对上述问题的优化措施
        2.5.2.1 新增诠释空间要素竖向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参数
        2.5.2.2 肌理重构阶段的技术优化
        2.5.2.3 新增针对竖向肌理的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黔东南典型侗族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参数化解析
    3.1 黔东南侗族村落典型案例选择
        3.1.1 典型侗族村落的选择
        3.1.2 案例村落概况
        3.1.2.1 堂安村
        3.1.2.2 小黄村
        3.1.2.3 高寅村
        3.1.3 案例村落边界提取
    3.2 道路空间肌理解析
        3.2.1 解析方法
        3.2.1.1 道路肌理预处理与优化方法
        3.2.1.2 特征分析与参数提取方法
        3.2.2 提取结果与分析
        3.2.2.1 道路组织结构特征
        3.2.2.2 道路几何形态特征
        3.2.3 道路空间肌理特征小结
    3.3 地块空间肌理解析
        3.3.1 解析方法
        3.3.1.1 地块肌理预处理与优化
        3.3.1.2 特征分析与参数提取方法
        3.3.2 提取结果与分析
        3.3.2.1 地块组织结构特征
        3.3.2.2 地块形态特征
        3.3.3 地块空间肌理特征小结
    3.4 建筑空间肌理解析
        3.4.1 解析方法
        3.4.2 提取结果与分析
        3.4.2.1 平面形态特征
        3.4.2.2 立面形态特征
        3.4.3 建筑空间肌理特征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征参数优化验证及其风貌指引转化
    4.1 侗族村落空间肌理特征参数优化与验证
        4.1.1 特征参数甄选与优化措施
        4.1.2 优化后的特征参数验证
        4.1.2.1 空间肌理模型构建
        4.1.2.2 空间肌理模型的相似度评价
        4.1.3 优化后的特征参数集合
    4.2 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中观层面的风貌指引
        4.2.1 风貌指引转化原则
        4.2.2 风貌指引转化方法
        4.2.3 村域规划
        4.2.4 村落风貌总体规划
        4.2.5 内部地块空间
        4.2.6 道路及外部空间风貌控制及引导
        4.2.6.1 道路风貌控制及引导
        4.2.6.2 公园、广场设计
        4.2.7 建筑风貌指引
    4.3 研究成果的案例实证
        4.3.1 案例概况
        4.3.2 基地概况与村落类型选择
        4.3.3 基于山腰坡地型侗族村落空间肌理特征参数的规划方案
        4.3.4 基于特征参数的规划方案与原方案的对比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果与结论
        5.1.1 侗族村落空间类型分析
        5.1.2 侗族村落空间肌理的特征解析
        5.1.3 特征参数优化与风貌指引转化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5.2.1 研究不足之处
        5.2.2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部分CGA规则代码
附录二: 原始村落与优化后特征参数量化指标

(7)云南大理洱海地域典型高原湖相泥炭质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文章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GDS动三轴试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2.1 试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2.1.1 仪器介绍
        2.1.2 试验原理
        2.1.3 试验准备阶段
        2.1.3.1 试样制备
        2.1.3.2 试样饱和
        2.1.3.3 试样贴滤纸
        2.1.3.4 试样安装
    2.2 动力特性试验前期阶段
        2.2.1 反压饱和(Saturated Back Pr essure)
        2.2.2 B检测(B-Check)
        2.2.3 固结
    2.3 动力特性试验阶段
        2.3.1 动力参数的选取
        2.3.2 动力特性试验方案
        2.3.3 试验结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塑泥炭质土滞回曲线演化规律及形态参数的定量试验研究
    3.1 滞回曲线定量参数的相关概念
        3.1.1 长轴斜率k(弹性性能及刚度)
        3.1.2 离心率e(宽窄程度)
        3.1.3 中心偏移量d(密集度程度)
        3.1.4 面积S(饱满度程度)
        3.1.5 动应变幅值ε_m(γ_m)(变形程度)
    3.2 重塑泥炭质土滞回曲线演化规律分析
        3.2.1 不同围压σ_(3c)控制下的滞回曲线(固结比K_c和频率f不变)
        3.2.2 不同固结比K_c控制下的滞回曲线(围压σ_(3c)和频率f不变)
        3.2.3 不同频率f控制下的滞回曲线(围压σ_(3c)和固结比K_c不变)
    3.3 重塑泥炭质土滞回曲线形态参数的定量分析
        3.3.1 基于σ_(3c)、K_c与f控制下滞回曲线形态参数的定量分析(k~σ_d~m、d~σ_d~m和S~σ_d~m)
        3.3.1.1 长轴斜率k与逐级加载动应力幅值σ_d~m的定量分析
        3.3.1.2 中心偏移量d与逐级加载动应力幅值σ_d~m的定量分析
        3.3.1.3 面积S与逐级加载动应力幅值σ_d~m的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塑泥炭质土动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4.1 土动变形的相关概念
        4.1.1 σ_d~ε_d关系曲线的滞后性(滞回曲线)
        4.1.2 σ_d~ε_d关系曲线的非线性(骨干曲线)
        4.1.3 动模量(E_d和G_d)
    4.2 重塑泥炭质土动变形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4.2.1 不同围压σ_(3c)、固结比K_c、频率f对骨干曲线(σ_d~ε_d)的影响分析
        4.2.2 不同围压σ_(3c)、固结比K_c、频率f对动弹性模量(E_d~ε_d)的影响分析
        4.2.3 不同围压σ_(3c)、固结比K_c、频率f对动本构参数(1/E_d~ε_d)的影响分析
        4.2.4 不同围压σ_(3c)、固结比K_c对最大动弹性模量(E_(d max))的回归方程拟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塑泥炭质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研究
    5.1 土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的相关概念
        5.1.1 动剪模量G_d、动剪模量比G_d/G_(d max)和阻尼比λ的常用表达式
    5.2 重塑泥炭质土动剪切模量(G_d)的试验结果分析
    5.3 重塑泥炭质土动剪切模量比(G_d/G_(d max))的拟合分析
    5.4 重塑泥炭质土阻尼比(λ)的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软土特性与勘察技术
    2.1 软土特性研究
    2.2 软土地基勘察技术
3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
    3.1 工后沉降
    3.2 软土地基试验研究
    3.3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1) 置换法
         (2) 排水固结法
         (3) 复合地基法
         (4) 特殊结构型式
         (5) 其它新型地基处理方法
    3.4 软土地基沉降监测与评估
4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发展与创新
    4.1 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沉降控制技术路线
    4.2 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创新
        4.2.1 时速350 km无砟轨道软土地基处理技术[21]
         (1) 刚性桩桩网复合地基技术
         (2) CFG桩疏桩筏基处理技术
         (3) 预应力管桩桩筏整体结构处理技术
         (4) 钻孔桩联合连续薄板梁处理技术
        4.2.2 复杂环境条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 上跨运营地铁桩板结构技术
         (2) 下穿既有桥梁浆固碎石桩技术
         (3) 并行运营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4.2.3 复杂海相成因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 预应力管桩“桩承式”路堤技术
         (2) 夹层软土CFG桩联合布袋注浆处理技术
         (3) 旋喷桩联合花管注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4.2.4 大型场地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 大型场区真空预压处理技术
         (2) 长板短桩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3) 现浇泡沫轻质土置换处理技术
        4.2.5 变形超标修复技术探索
         (1) 横向偏移整治技术
         (2) 沉降超标修复技术
5 结论与展望

(10)广东山区软土工程特性及软基处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的定义及工程特性
        1.2.2 软土地基变形研究
        1.2.3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1.2.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广东山区软土工程特性
    2.1 软土概况
        2.1.1 软土的定义
        2.1.2 软土的鉴别
    2.2 广东山区软土成因分类与分布特点
        2.2.1 山区软土成因分类
        2.2.2 山区软土分布特点
    2.3 广东山区软土颗粒组成成分分析
    2.4 广东山区软土物理力学特性
    2.5 广东山区软土物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山区软基处理常见问题及常用处理方法
    3.1 山区软基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常用软基处理方法
        3.2.1 换填法
        3.2.2 强夯法
        3.2.3 排水固结法
        3.2.4 复合地基法
    3.3 软基处理考虑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山区软土地基典型处理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4.1 山区高速公路路堤离心模拟试验
        4.1.1 离心模拟试验基本原理
        4.1.2 离心模拟试验方案
        4.1.3 模型制作
        4.1.4 路堤离心试验
        4.1.5 试验结论
    4.2 依托工程概况
        4.2.1 地形地貌
        4.2.2 气象水文
        4.2.3 地层及岩土组成
    4.3 软基处理方案
        4.3.1 管桩设计方案
        4.3.2 CFG桩设计方案
    4.4 路基监测分析
        4.4.1 桩土应力比分析
        4.4.2 地表沉降分析
        4.4.3 分层沉降分析
        4.4.4 侧向位移分析
    4.5 处理效果分析
        4.5.1 物理力学指标检测
        4.5.2 十字板强度检测
        4.5.3 静力触探测试
    4.6 山区软基处理适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华南山间谷地型软土的特性及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定量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方法研究 ——以鲁中南山区传统村落为例[D]. 查伟.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皖江经济带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评价[D]. 任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谢颜莉.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大连填海造陆与海岸带软土特征研究[D]. 邓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5]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K28+100与K38+200断面软基处理与沉降预测研究[D]. 孙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山地型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及其风貌指引研究 ——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D]. 李浪. 贵州大学, 2019(09)
  • [7]云南大理洱海地域典型高原湖相泥炭质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分析[D]. 段自侠. 云南大学, 2019(03)
  • [8]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探究[J]. 孙红林. 铁道建筑技术, 2017(05)
  • [9]云南山间盆地软土成因及其工程特性[J]. 李兴庆,李桂林,周荭,刘人瑜. 西部探矿工程, 2016(01)
  • [10]广东山区软土工程特性及软基处理应用研究[D]. 徐少攀. 东华理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华南地区山间谷软土特征及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