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专业的电视频道

如何经营专业的电视频道

一、怎样办好电视专业频道(论文文献综述)

窦金启[1](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李嘉维[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转型,原有的社会秩序不断加速解构,新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法治作为社会秩序中的主体性内容,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普法”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普法”的途径体系中,依托于电视这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平台的电视法治节目,其价值与作用尤其突出。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演变发展研究”课题,在对“电视法治节目”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为时间线性维度、文本空间维度、传播效果维度三个多元而又紧密联系的维度,对该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考察,同时也结合历史与“四全”媒体发展新趋势,对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时间线性维度考察上,我国电视法治节目演变与发展经历了节目位势的初步形成期、节目规模的极速扩张期、节目体系的基本完善期三个主要的阶段;在文本空间维度上,经历了节目理念、内容、结构、话语四个方面的转变;在效果维度上,经历了直接正面的“魔弹”效果、显着正负的“共生”效果和深度交互的“参与”效果这样三个不断升华的演变过程;未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可能表现出三大主要趋势,即:以服务为本,多元供给的传播功能趋向;以综合为主,多元细分的内容发展趋向;以电视为主,多元分发的融合传播趋向。

吴圆圆[3](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袁侃[4](2018)在《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电视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电视涉法传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公共领域建构价值,将中国电视涉法传播的实践视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实践,采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话语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全面剖析了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历史轨迹。研究结论认为,从功能完善性标准和发展衡量标准等维度来看,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开创期、扩张期和再造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分别产生了“记录体”、“说法体”和“沟通体”三种特色话语形态;同时,尽管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构成效,但是远未达到成熟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状态。其中,第二章主要在前一章的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词源学、现有界定、东西方不同语境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了公共领域的中国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何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及其内在结构、建构前提和主要特征。研究发现,从本质上说,公共领域是公众围绕公共利益而进行公共意见交流的精神领域,具有普遍的客观存在性。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空间语境下由电视所提供的一个开放性的法治公共议题公共话语空间,包括了空间载体、参与主体、空间话语和话语规则等构成要素,具有公共意见交流和公共议题呈现等主体功能,和载体的扩张性、平台的开放性、参与的平等性、话语的公共性等基本特征。第三章至第五章沿着上述理论思考路径,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从功能完善性标准和发展衡量标准等维度,通过全面系统的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建构与演变阶段。其中,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开创期(1980——1998年)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建构语境、探索历程、结构形态与主导话语。研究发现,在这段极为漫长的时间里,其主要呈现出话语地位的非主流、时间形态的断断续续、空间样态的相对单一、“普法”话语的强势主导等基本特征。并且,在这一阶段后期,以央视《社会经纬》为代表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模式基本定型,并由此确立了“记录体”的话语主导地位,其以纪实为主要风格,以“故事化”为主要的话语表达手段,较好地承载起了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议题呈现功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扩张期(1999——2010年)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建构语境、扩张历程、结构形态与主导话语。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条件的向好转变,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横向规模与纵向质量的“突变”式发展。特别是以《今日说法》为代表的“说法体”电视法治节目的崛起,使得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在前一阶段单一的议题呈现功能基础之上,进一步具备了意见交流的功能,标志着其已经在形式上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功能。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再造期(2011年至今)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建构语境、建构表现、主导话语及其公共领域再造意义。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在前一阶段的“说法体”建构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了“沟通”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了参与主体的极大扩充、意见交流的更加充分、观点碰撞的初步显现。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日渐兴盛,原有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与网络公共领域开始逐步叠加,并且相互交融,从而使得其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形态。第六章将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了社会公众、业者对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现状、问题的认知和对其发展的期望,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应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远未达到成熟的状态,由于技术变迁、建构认知、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其主要正面临着以媒介格局变迁下的“整体失落”为主要表征的载体危机、以空间层次的结构性失衡为主要特点的形态危机、以话语表达方式的日渐僵化为主要标志的话语危机,以及以公共领域功能的错位与异化为突出问题的功能危机。为此,本研究提出,未来的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应当从外部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以建立有效的空间发展社会保护机制,力争实现其生态的重建;推动其主要建构者(电视媒体)公共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双重提升,力争实现其认知的重构;建立复合空间主导下的多元空间体系,力争实现其空间的重组;以全新融合思维重塑法治公共领域面貌,力争实现其手段的重整。

陆德明[5](2018)在《突显特色是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兼谈省级台频率频道定位》文中指出对省级广播电视机构来说,办好卫视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根据观众需求,办几个特色鲜明、接地气的地面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另外,还可根据自身掌握的资源和市场情况,办少量的专业化频率频道。在人们时间少、选择多的年代,频率频道一定要办得"精"、"准",所谓"精",就是要少办、办好;"准"就是要准确切合市场需求。当前,频率频道过多是全国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通病,要走出这一困境,去产能是第一要务,否则就会被一

吴俊[6](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文中指出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有它的顶峰,因而有它的拐点。2014年被公认为是传统电视发展的拐点,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双重下滑,给电视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霾。传统电视发展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方面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传统电视正在迎来最寒冷的冬天,正需要浴火重生、凤凰涅盘;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兴电视方兴未艾、前途未卜。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亟待需要对电视整个行业进行重新理解、评估和反思。立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语义定义法、种差定义法和语境定义法重新定义了电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是指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以电子技术及设备向联点网络化观众传送活动的图像、音频和信号,主要采取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方式为用户创生公共(家庭)领域平台、建构文化论坛、开启观察和体验世界另一扇窗口的大众传媒媒介。为进一步深化对电视的认识,在简要回顾了电视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作了类型化处理,本文重点解读了互联网电视、IPTV、OTTTV等新类型。透过电视的诸多类型,我们看到了电视三大显着特征,即线性与非线性并存、集中化与碎片化并存、控制与互动并存。作为进一步理论延伸,我们阐释了互联网背景下电视需要拓展的四大功能,即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在人机互动的技术演进中,探索智慧电视的发展路径;在多元文化中,提升受众与媒体人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在游戏巅峰中,恪守电视文明的进化规律。从纯粹理论世界走入电视现实世界,重新审视电视的生存境遇,我们发现当前电视发展正面临着五大突出矛盾和挑战: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高昂制作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同时电视发展也迎来了难得机遇:宏观政策调控是电视发展的制度红利、市场刚性需求是电视发展的坚实基础、多元技术支撑是电视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燃电视的发展引擎。推动传统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管理、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最终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是国家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的强大思想理论基础。媒体融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技术基础、萨弗法则是媒体融合的时间基础、优势互补是媒体融合的功能基础、业态竞争是媒体融合的生态基础、用户需求是媒体融合的动力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有效破解媒体融合缺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4大共性问题以及理念失衡、路径依赖、路径选择、非对称突破、整体协同不够等5大个性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钥匙。中国电视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把理念融合作为根本指向、把内容融合作为中心内核、把平台融合作为主导逻辑、把渠道融合作为主要延伸、把技术融合作为动力支撑。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实证分析法梳理了《爸爸去哪儿》的范本价值,并继而由节目层面的融合发展上升至对整个湖南广电传媒生态圈构建的思考。湖南卫视+芒果TV“一体两翼、双引擎发展”战略,是国内传统媒体不甘新媒体碾压之势而加速催生的广电融合发展典范。在台网融合互动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同时有利于探索国有传媒企业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对接资本等多方面的创新。毫无疑问,湖南广电的标本意义在于,为当前国内传统媒体探寻转型之道,目前来看,效果明显,至于纵深发展的结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说融合发展体现的是电视的实践理性,那么多维进化彰显的是电视的纯粹理性。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电视进化理论,需要重新描述和阐释电视融合之后的应然状态,即电视要融合成什么样貌,这就为我们敞开了电视研究的多维高度。电视的多维进化不同于有机体的进化是自然而然、必然性进化,更不是达尔文主义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而是借助人类科学技术、理性、民主和法治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基本前提,控制和利用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直接后果、虚幻化和碎片化是难以察觉的技术陷阱、超越“技术陷阱”而获重生是破解技术斯芬克斯之谜的有效途径。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媒介技术只是个工具,而人才是目的本身。我们要高度警惕理性沦为技术的奴仆,有必要发起一场数字化的理性抗命,防止公民被数字化的自我蚕食;要相信理性、坚守理性、弘扬理性,因为自由意志需要理性:控制意味着对我们所控制的东西负责任;一切技术进化都有得有失,实际上一切进化都是利弊皆有的交易。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电视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集成大众智慧,让用户参与选题、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内容创造;要以众汇智、以众聚力、以众创新,努力在激活“众”平台效应上优化民主结构,改善民主质量。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法治是人类治国理政的理性选择,是优于一人之治的理想方式。法治所蕴含的理想、精神、价值、方式和手段给人类以知识、智慧、启迪和力量,它既能为人类定纷止争,又能引导人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而提供一种争议和秩序统一的规范。电视作为人类文明和伦理精神的传播使者,必须用法治来规约其成长和发展行为:法治要求电视传播符合客观事实的内容、法治要求电视传播合法的内容、法治寻求表达自由和政府管制平衡、治保障电视发展的合法权益。经由多维进化,电视才可能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才能为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

张娣[7](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李岚,莫桦,罗艳[8](2015)在《中国电视专业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当前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语境下,电视专业化建设呈现新特点,未来发展需要新思路。本文全面研究电视专业化建设现状,深入分析问题背后制约专业化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因素,立足路径层面,从专业频道自身建设、专业化资源运营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等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石娜[9](2013)在《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养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文章首先关注了当下的养生热潮及在养生热潮下涌现的众多电视养生节目,并对我国电视养生节目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对电视养生节目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此基础上,论文指出当下中国的电视养生节目存在着五大方面的问题:栏目的定位模糊;节目的制作存在缺陷;节目内容问题重重;节目形式单一和优质养生栏目尚少,品牌塑造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监管无力有关,也与民众的健康素养缺乏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我国电视媒介本身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我国电视养生节目的健康发展。如媒介间竞争加剧导致对于收视率的过分追求,致使媒介社会责任缺失、一味追求娱乐化的轰动效应,科学严谨不在。因此,针对我国电视养生节目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分别从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选择:对于媒体来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平衡娱乐与媒体责任、严格把关医药宣传与广告准入、差异化栏目定位与多样化节目形式并驾齐驱、打造专业化电视养生节目团队、加强优质电视养生栏目的品牌塑造力;对于政府来说,不仅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完善我国的电视监管机制。文章希望通过这些对策能够促进我国电视养生节目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南长森[10](2012)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2008年、2009年在西藏、新疆爆发的“3,14”、“7,5”事件为切入点,从发展传播学角度提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命题,从而使国家发展与民族团结成为本文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之所在。本文在西北民族社会发展与媒介变迁的时空中,用田野调查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以及理论思辨方法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形塑的问题,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国家认同出现矛盾与和谐这一认知关系,围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媒介发展呈现出二元竞争格局、非均衡发展态势的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一是以党报、党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汉文媒体)和以党报、党台为主的主流媒体(民文媒体)形成二元竞争格局;二是以党报党台为主的机关报、台主流媒体与专业报、对象报、台等非主流媒体形成二元竞争格局。这种竞争格局,看似党报党台在起舆论导向作用,然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人们很容易忽略国家认同的最高追求,使娱乐消费成为生活的主流,而使国家认同甚或流于形式和偏失,形成国家所需的意识形态一手弱、市场经济放任自流的娱乐消费一手强的非均衡发展态势。这种市场经济中社会生活趋于娱乐消费和国家认同趋于柔弱的矛盾制约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和国家认同的健康发展。因此,消化、克服并使其朝向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发展就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关键。对此,本文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应建构、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利用媒介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工具和喉舌机关的“一翼”与媒介市场化生存的“一翼”并统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体”并将其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平衡机制,以此作为物质基础来负载国家认同,同时以公民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加以导向和强化,使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等相关认同向以国家认同为主导的方向转化和转型。本文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市场化机制与国家认同方面有所新意或创新,认为应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所负载的公民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关键,国家在媒介市场化中力戒其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媒介造成的伤害。

二、怎样办好电视专业频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办好电视专业频道(论文提纲范文)

(1)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2 电视法治节目的界定、类型、特性与传播功能
    2.1 电视法治节目的界定
    2.2 电视法治节目的类型
    2.3 电视法治节目的特性
    2.4 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3.1 1978 年至1998 年:节目位势的初步形成
    3.2 1999 年至2007 年:节目规模的极速扩张
    3.3 2008 年至今:节目功能体系的基本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多维表征
    4.1 理念之变——由普法单一诉求走向法治立体传播
    4.2 内容之变——由综合报道范围走向专业细分取向
    4.3 结构之变——由单一形态走向多元结构
    4.4 话语之变——由权威话语走向平等沟通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效果审视
    5.1 直接正面的“魔弹”效果
    5.2 显着正负的“共生”效果
    5.3 深度交互的“参与”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四全”时代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趋势分析
    6.1 以服务为本,多元供给的传播功能趋向
    6.2 以综合为主,多元细分的内容发展趋向
    6.3 以电视为主,多元分发的融合传播趋向
    6.4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
        1.2.2 关于电视涉法传播的研究
    1.3 研究视角与方法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理论探讨
    2.1 公共领域的中国适应性
        2.1.1 公共领域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2.1.2 公共领域概念的学术探讨
        2.1.3 公共领域的东西方不同社会语境
    2.2 从公共领域到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
    2.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
        2.3.1 要素结构
        2.3.2 功能结构
    2.4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前提
    2.5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发展的衡量标准
        2.5.1 载体的扩张性
        2.5.2 平台的开放性
        2.5.3 参与的平等性
        2.5.4 话语的公共性
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开创与“记录体”的确立
    3.1 开创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3.1.1 逐步演替的社会转型
        3.1.2 法律体系建设的提速前行
        3.1.3 “自己走路”的中国电视改革
    3.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艰难探索
        3.2.1 庭审直播: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初步尝试
        3.2.2 《冯大兴的下场》:理想化的直接对话空间建构实践
        3.2.3 《焦点访谈》:“介入式”间接对话空间建构的独特景观
        3.2.4 《社会经纬》:故事化“记录体”的确立
    3.3 开创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3.3.1 非主流传播: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话语地位
        3.3.2 时间断层: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历时形态
        3.3.3 相对单一: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空间样态
        3.3.4 普法话语: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宏大主题
    3.4 “记录体”的确立及其故事化特色
        3.4.1 纪实风格:“记录体”的直观面貌
        3.4.2 权力博弈:“记录体”的内在本质
        3.4.3 故事化:“记录体”的现实选择
        3.4.4 “化枯燥为形象”:故事化的编码逻辑
        3.4.5 隐含的意义:故事化背后的法治意识形态
4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扩张与“说法体”的兴盛
    4.1 扩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4.1.1 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与加速重构的社会秩序
        4.1.2 国家法律体系的建成与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4.1.3 电视市场化与民生化的互动演进
    4.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极速扩张
        4.2.1 《今日说法》:“说法体”话语模式的强势崛起
        4.2.2 《经济与法》:专业细分趋势下的独特法治公共领域
        4.2.3 《法治在线》:“记录体”的新闻话语表达变体
        4.2.4 社会与法频道: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横向扩张
    4.3 扩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4.3.1 突变: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极速膨胀
        4.3.2 集中:直接对话空间的强势崛起及其功能转向
        4.3.3 不适:大浪淘沙之后的重生与消亡
    4.4 《今日说法》“说法体”现象的多维透视
        4.4.1 “说法体”探源
        4.4.2 参与主体视角下的“说法体”功能认知
        4.4.3 “说法体”表意系统的确立
        4.4.4 公共议题选取的“点滴”思维
        4.4.5 公共讨论设计的开放色彩
        4.4.6 “姥姥文化”的话语表达追求
        4.4.7 “说法体”现象的扩散及意义
5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再造与“沟通体”的创设
    5.1 再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5.1.1 从“四个全面”进入“新时代”
        5.1.2 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
        5.1.3 从“电视媒体”转向“融合媒体”
    5.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再造
        5.2.1 《小区大事》:“参与式”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开端
        5.2.2 《我是大律师》:“直接对话空间”的极致表达
        5.2.3 《律师来了》:“融合对话空间”的积极建构
    5.3 “沟通体”的基本话语形态及公共领域再造意义
        5.3.1 “沟通体”的核心意涵
        5.3.2 “沟通体”的基本话语形态
        5.3.3 “沟通体”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再造功能
6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危机与风险应对
    6.1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危机
        6.1.1 载体危机:媒介格局变迁下的“整体失落”
        6.1.2 形态危机:空间层次的结构性失衡
        6.1.3 话语危机:话语表达方式的日渐僵化
        6.1.4 功能危机:公共领域功能的错位与异化
    6.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危机归因
        6.2.1 技术归因:“危”与“机”中的艰难调适
        6.2.2 认知归因:公共意识的不足与法治观念的落后
        6.2.3 经济归因:公共属性与经济属性的长期博弈
    6.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危机启示
        6.3.1 生态重建:建立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社会保护机制
        6.3.2 认知重构:公共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双重提升
        6.3.3 空间重组:建立融合对话空间主导下的多元空间体系
        6.3.4 手段重整:以全新融合思维重塑法治公共领域面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会公众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认知与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中国电视法治节目业者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认知与满意度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突显特色是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兼谈省级台频率频道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哪些人还在听广播、看电视
二、观众听众想要什么样的广播电视内容
三、我们该办什么样的频率频道
四、怎样办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

(6)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叙事逻辑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理解电视的新语境
    2.1 传统定义的消解与新概念的勃兴
        2.1.1 语义定义法透析电视的一般规定性
        2.1.2 种差定义法彰显电视的特有功能
        2.1.3 语境定义法生发电视概念全新意蕴
    2.2 电视形态的嬗变
        2.2.1 新类型与新样态
        2.2.2 新旧特征的并存与呈现
    2.3 电视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2.3.1 传播渠道多样化与电视主流坚守
        2.3.2 人机互动与智慧电视
        2.3.3 多元文化与新媒介素养
        2.3.4 游戏巅峰与文明进化
3 重审电视的生存境遇
    3.1 当代电视发展的窘境
        3.1.1 传统电视的衰落
        3.1.2 新兴电视的纠结
    3.2 当代电视发展面临的五大矛盾
        3.2.1 控制模式与彰显用户主体性的矛盾
        3.2.2 大制作高成本与收视率下滑的矛盾
        3.2.3 同质化竞争与业态健康发展的矛盾
        3.2.4 娱乐化趋势与恪守精神品格的矛盾
        3.2.5 产业发展私益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
    3.3 当代电视发展的时代新坐标
        3.3.1 宏观政策调控释放制度红利
        3.3.2 市场刚性需求助推电视新发展
        3.3.3 多元技术驱动电视智慧发展
4 传统媒体互联网化下的电视融合发展
    4.1 媒体融合的一般理论及其启示
        4.1.1 数字语言是媒体融合的传播密码
        4.1.2 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时间战
        4.1.3 优势互补丰富融媒功能
        4.1.4 媒体融合中的生态位竞争
        4.1.5 用户需求驱动媒体融合
    4.2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五重维度
        4.2.1 新旧媒体基因下的理念更新
        4.2.2 台网融合下的路径依赖
        4.2.3 技术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4.2.4 创新创业下的非对称突破
        4.2.5 顶层设计下的整体协同
    4.3 当代电视融合发展的体系化构想
        4.3.1 深度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4.3.2 内容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内核灵魂
        4.3.3 平台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关键逻辑
        4.3.4 渠道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主要延伸
        4.3.5 技术融合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撑
5 传统电视到融媒范本:基于个案的实证分析
    5.1《爸爸去哪儿》开拓三级产业链进阶模式
        5.1.1 核心产品产业链奠定致胜关键
        5.1.2 附属产品产业链催生蝴蝶效应
        5.1.3 跨界产品产业链拓展模式空间
    5.2 “一体两翼”打造台网互动新生态
        5.2.1 内容独播与自制+定制
        5.2.2 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台网共享
        5.2.3 人才流动与机制创新
    5.3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5.3.1 资本运作与芒果生态圈的构建
        5.3.2 增量资本化运作与芒果跨越式发展
        5.3.3 探路国有传媒企业资本化运作的国家样本
结语:电视的多维进化及应然状态
    一、技术进化是电视发展的“双刃剑”
    二、理性进化是电视发展的灵魂
    三、民主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坚固基石
    四、法律进化是电视融合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电视专业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专业化建设的现状
    ( 一) 专业频道的设置情况
    ( 二) 专业频道的内容设置情况
    ( 三) 专业频道的发展运营情况
    ( 四) 专业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交易情况
        1. 制作情况
        2. 交易情况
二、电视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 一) 频道设置与自有资源和细分受众不匹配,“同质同构”问题严重
    ( 二) 专业频道产业价值链条缺失,单一的赢利模式阻碍频道良性发展
    ( 三) 专业内容制作能力薄弱,专业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尚未形成
    ( 四) 推进电视专业化发展配套措施不足,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三、电视专业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 一) 注重专业频道自身建设,打造频道品牌核心竞争力
        1. 立足受众市场,确定专业频道定位
        2. 打造精品专业节目,提升专业节目的制作与整合能力
        3. 树立专业频道品牌形象,实施品牌传播策略
    ( 二) 加强频道专业化资源运营,激发产业活力
        1. 实施制播分离改革,剥离可经营资产,奠定产业运营基础
        2. 创新广告机制,完善专业节目赢利模式
        3. 寻求价值新增长点,打造产业价值链,延伸专业频道品牌价值
    ( 三) 营造推进专业频道发展的政策环境
        1. 实施专业频道分类管理,对专业节目播出时间、数量等进行调控
        2. 进一步推行制播分离, 优化制作资源配置,提升内容生产创作能力
        3. 扩大专业节目交易平台,完善市场交易体系
        4. 建立健全相关产业政策,支撑专业化资源产业运营
        5. 建构实施专业频道评估体系,为专业化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6. 出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加大专业频道及节目的评奖与推介,引导行业走向

(9)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发展简史
    第一节 电视养生节目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一、艰难起步阶段(1960—1966年)
        二、遭遇重创阶段(1966—1976年)
        三、复苏成长阶段(1976—1991年)
        四、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9年)
        五、黄金发展阶段(2009—至今)
第二章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收播概况
        一、养生节目收播时长大幅提高、类型有偏重
        二、养生节目受众收视热情高涨、忠实度高
    第二节 当下中国典型电视养生节目简述
        一、央视老牌健康养生栏目
        二、养生节目后起之秀
    第三节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勃兴原因
        一、生活节奏加快、健康亮红灯
        二、老龄化状况加剧、健康需求累积
        三、监管不力、食品安全困扰人们
        四、传统文化回归、深得人心
第三章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现存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现存问题呈现
        一、栏目定位模糊
        二、节目制作存在缺陷
        三、节目内容问题重重
        四、节目形式单一
        五、优质栏目尚少、品牌塑造力不足
    第二节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现存问题产生原因
        一、相关法规缺乏、政府部门监管无力
        二、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影响养生节目的发展
        三、民众健康素养缺乏
第四章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问题对策探索
    第一节 办好电视养生节目意义重大
        一、电视养生节目的经济价值明显
        二、电视养生节目的社会及文化价值深远
    第二节 外国优秀电视健康节目借鉴
        一、日本的《电视加油站》
        二、美国与英国的健康专业频道
        三、法国的特别公益专题健康节目
        四、德国健康节目丰富多样、审核严格
    第三节 中国电视养生节目问题对策选择
        一、媒体自身
        二、政府部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1.1.1 选题的现实孕育与理论观照
        1.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
        1.2.2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成就
        1.2.3 国家认同文献研究综述
        1.2.4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的拓新领域
    1.3 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社会变迁与现状
    2.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特征与社会发展特征
        2.1.1 西北少数民族人文地理区域特征
        2.1.2 西北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特征
    2.2 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变迁与现状
        2.2.1 社会变迁初期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起步晚、内驱力小、媒介融合度低、媒介生态脆弱并形成单一的传播布局
        2.2.2 社会变迁中期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格局与宣传效应
    2.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问题
        2.3.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2.3.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体系的形成现状
        2.3.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现状
        2.3.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市场化与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成因
    3.1 全球化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之影响
        3.1.1 全球化概念演进与内涵特征
        3.1.2 全球化与现代化、民族主义、“地球村”的起源与发展都在叠加背景中形成互促效应
        3.1.3 全球化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2 新媒体技术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2.1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其内涵特征
        3.2.2 新媒体技术传播功能的辩证分析
        3.2.3 新媒体技术传播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3 社会转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3.3.1 社会转型的内涵特征及其认识
        3.3.2 社会转型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指涉
    4.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指涉
        4.1.1 认同
        4.1.2 宗教认同
        4.1.3 文化认同
        4.1.4 民族认同
        4.1.5 国家认同及其相关认同的价值指涉
    4.2 国家认同为主导的相关认同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5.1 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是增强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
        5.1.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强市场过程弱国家调控的表现
        5.1.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弱国家调控的原因与强国家认同策略
        5.1.3 构建、完善“一体两翼”的平衡机制何以能成为国家认同之基础
    5.2 用公民认同承载国家认同是强化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必要途径
        5.2.1 公民认同内涵特征及其释义
        5.2.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关系
        5.2.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为何要以公民身份承载国家认同
    5.3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要强化信息传播意识、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5.3.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用新闻价值衡量新闻传播效应
        5.3.2 淡化宣传意识尤其是成就报道中的感恩、赐恩意识,复位和回归新闻传播的多功能属性
        5.3.3 克服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注重西北少数民族传播禁忌是提升国家认同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期间发表发表的学位论文

四、怎样办好电视专业频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研究[D]. 李嘉维. 暨南大学, 2019(02)
  • [3]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4]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D]. 袁侃. 武汉大学, 2018(02)
  • [5]突显特色是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兼谈省级台频率频道定位[J]. 陆德明. 当代电视, 2018(04)
  • [6]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变革研究[D]. 吴俊. 武汉大学, 2017(06)
  •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8]中国电视专业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李岚,莫桦,罗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12)
  • [9]中国电视养生节目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D]. 石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10]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 南长森. 武汉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如何经营专业的电视频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