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安执法活动中“袭警”事件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徐嘉敏[1](2021)在《现场执法中“软暴力”扰警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公安民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拒绝配合民警执法的情形,甚至出现辱骂民警、撒泼“打滚”等行为。这些行为施暴手段柔和,通常不直接伤害执法人员的身体,但在执法现场不听劝阻、胡搅蛮缠,严重干扰民警的执法工作,并常常引起围观,导致其他群众误解,影响警察形象。针对这类“非暴力干扰民警执法”的现象,笔者称其为“软暴力”扰警行为。理解什么是“软暴力”扰警是破题的关键。通过从“软暴力”扰警的概念、典型类型、治安违法性等三个方面对“软暴力”扰警行为进行定性。“软暴力”扰警是指行为人为抗拒执法,对现场执法过程中的民警进行挑衅、辱骂、哄闹或以消极对抗等无肢体接触的方式阻碍警察执法,使民警产生心理压力,足以干扰警察现场执法活动正常运行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对侮辱诽谤等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了规定,然而民警在执法现场应对“软暴力”扰警问题时仍陷入“有法难依”“不知所措”的困境。笔者在Q市B派出所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发现执法现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公安机关的强压模式、“注视”下执法的紧张感以及问责泛化都使民警在面对“软暴力”扰警行为时顾虑重重。“软暴力”扰警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规定含混不清、实际操作性差,又有媒体报道的失度及公民记者的误导、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偏差,还有公安机关制度保障不到位、部分民警的执法确存问题。笔者对解决当前“软暴力”扰警问题的路径进行探索: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行为与罚责的梯度设计使行与罚成比例;在公安机关内部,要加大对“软暴力”扰警的维权力度以及建立适度的容错机制,另外要注意及时进行舆情引导和媒体宣传;对于公安民警,要经常性地开展民警执法规范化和执法语言运用培训,加强对遭受“软暴力”扰警行为民警的心理疏导。通过以上方案共同努力,以期保障民警执法活动顺利进行。
段玲陟[2](2021)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安机关行使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扮演着维护法律权威,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角色,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任。大众普遍认为人民警察是社会的强势群体,以为他们的人身权益已经得到社会的全面保护,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社会治安领域矛盾持续激化,各类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和人身权益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侵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许多民众和学界的专家学者讨论“保障执法权益”“袭警罪入刑”“扞卫执法权威”的声音越来越强,这些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保护方面,对于人民警察如何使用“公权力”的社会关注度超过对人民警察“私权利”的保护。需要强调的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除去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理应享有公民的基本人身权益,况且只有依法保障好人民警察的“私权利”,人民警察的“公权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基于近年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频繁受到侵害的现状,梳理出保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并以Y省C市公安局为调查对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效,同时探究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尝试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内部机制、优化外部环境、加强人民警察自身素质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求对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人民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有所裨益。
聂丹[3](2020)在《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研究 ——以J省为例》文中认为公安民警为履行职责使命,付出了巨大贡献和代价。然而,近几年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事件频发,公安民警在依法履职的过程中,遭受不实投诉、诬告陷害、侮辱辱骂,甚至遭到暴力袭击。这些侵害民警执法权益案事件直接损害了公安民警的权益,削弱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降低了公安执法效果,减弱了法律执行效力,影响了社会安定和谐。所以,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不受侵害。本文从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相关概念入手,概述了维护民警执法权益法律依据以及必要性。阐述了J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问题,归纳主要特点;并对J省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现实途径;主要有完善法律保障;强化维权组织保障;建立保障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制;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等。
李亚阳[4](2020)在《论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保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执法对象不配合民警执法的现象。对于警察的执法行为,这些人往往会进行质疑,稍有不满就会对民警进行辱骂、撕打,严重侵犯了民警的人身权益。如若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会严重损害民警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警察人身权益遭受侵犯的类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吸取国外相关制度建设的经验,为保障我国警察在执法过程的人身权益提供借鉴,进而完善我国警察人身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与制度建设。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一、从立法层面上对警察的人身权益进行更加完善地保障,对现有保障警察人身权益的相关法律规范进行进一步细化,增加专门保障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二、改革警务工作制度,减少非警务活动,优化警力资源及警务装备配置,完善警察执法公务豁免制度,成立专门维权机构;三、提高民警个人执法水平,转变执法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改善公安外部执法环境,引导媒体正面宣传,营造和谐警民氛围。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公安执法和警察人身权益的相关理论概念,对公安执法及警察人身权益的相关特点进行探讨,并且对保障警察人身权益的意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对侵犯警察人身权益的现实表现和相关原因进行剖析。根据目前警察人身权益遭受侵犯的现状,分析出了当前法律保障不到位、警务制度不完善、民警及群众素质有待提升等使警察人身权益容易遭受侵犯的有关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与地区的警察人身权益保障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制度对保障我国警察人身权益的借鉴之处。第四部分对保障警察人身权益提出相关建议,主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警务工作制度,提高民警的执法素质,改善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加强对警察人身权益的保障。
袁华怡[5](2020)在《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公安执法冲突及其化解 ——以CZ市GX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各类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社会价值评判多元化,各方面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矛盾利益复杂多变、此起彼伏。在如今法治建设时空高度压缩的中国,由于主客观因素,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等冲突事件屡见不鲜。警察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受到侵害,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法律尊严受到挑衅,最终影响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调查问卷,梳理出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的现实表现,分析其生成原因,并提出化解执法冲突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有益于实践工作。文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阐述。第一章,从学理角度介绍了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在公安机关的表现,阐述了基层公安机关执法风险、执法冲突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二章,以CZ市GX区为例,以调查问卷和实践案例的形式,列举了执法冲突频次高、非暴力冲突突出等六大特点,又分析出冲突行为带来的执法公信力削弱、公民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等五大负面效应。第三章从公安机关内外两个视角探索分析出执法冲突的成因,就内部而言,笔者认为存在执法主体法治思维不足、执法行为规范化缺失、执法资源紧张与警察职能泛化、法律漏洞与裁量标准模糊等四大原因;从外部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协调的难度加大、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失范与惯性抵触、执法相对人法治观念不高、自媒体时代执法舆论空间不够优化等四大方面也会加剧执法冲突的产生。文章最后一部分,针对以上两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了转变执法理念、建立健全公安内部执法规则体系、建立公安执法风险冲突等级模型、借鉴域外经验设立袭警罪、引导公众诉求表达理性化法治化、舆论引导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发展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等七个方面措施,以预防和化解执法冲突。警察是国家法律的重要执行者和维护者,尊重警察执法就是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刘姣[6](2020)在《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基层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与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其执法质量的高低、服务水平的好坏、执法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满意度,也影响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近年来,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执法规范化水平和执法质量均明显得以提升。但是,目前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执法不规范问题,严重影响执法成效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提高其依法履职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本研究基于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榆林市12个县(市区)基层派出所民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相关政策文件与实践进行研究,在简要界定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范围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其次,在了解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针对问卷和访谈中反映出来的执法不规范问题,深入剖析了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存在规范化执法理念和宗旨意识淡薄、执法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重实体轻程序、执法透明度不高等执法不规范问题。基于对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在转变执法理念、强化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建设、改进执法管理、强化外部执法监督、完善执法保障、出台明确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夏雨[7](2020)在《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为问题研究 ——以袭警问题有效应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警察是国之重器,警察权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重要力量,是保障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工具。警察执法权威是警察权力合法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民众对警察执法的认可和服从程度。警察执法越规范,民众的信服度越高,在警察执法过程中配合度越好,警察执法权威就会随之提升,社会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因此,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维护警察执法权威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然而,近年来我国公安民警在执勤执法中遭遇暴力袭击的事件屡有发生。一些违法者面对警察执法,或侮辱谩骂、或逃避躲开,用拒绝配合的消极方式,蔑视警察执法权威;涉警舆情极易被恶意炒作,导致警察形象严重受损;更有甚者,有些警察因惧怕使用致命武力发生意外被追责而不敢用枪。诸此种种,都对警察执法权威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警察“流血又流泪”。因此,加强警察执法权威维护,从深层理论角度研究如何维护警察执法权威,迫在眉睫。2018年底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又于2020年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这些法律文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维护执法权威的法律依据,对于推进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上如何有效落实这些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并解决频繁出现的袭警问题,如何从理论上做出合理阐释,使广大民警和公众理解加强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必要性,是亟需理论界和实战部门做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警察执法权威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论述了加强警察执法权威的必要性,针对民警执法权威受侵害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重点以袭警问题为例,剖析警察执法权威受损的严重程度,探究影响民警执法权威的综合因素。汲取国外应对袭警问题的有效举措以及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有益经验,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法律制度层面明确职务防卫权,完善武器警械使用相关法律供给,健全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机制,优化执法保障制度建设;在观念上转变和提升维权意识、树立“零容忍”维权理念;在行动上要提高民警的执法规范化水平和维权防护意识;在警民关系方面,优化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与加强法制宣传并举,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和助警意识,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希冀本研究能够为加强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威工作提供一定智力支持,对深化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改革添砖加瓦。
李臣[8](2020)在《论我国警察的执法权威及其重塑》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管理控制难度增大,治安形势日益复杂,迫切需要公安机关加强管控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阻碍警察执法的行为,部分民警素质低下引起群众不满,警民关系恶化,警察执法的外部环境不佳,弱化了警察的执法权威。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降低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也会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更不利于对公民人身权益的保护,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重塑警察执法权威显得尤为必要,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稳定环境必不可少的前提。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是警察执法权威概念的相关论述。首先阐述了警察的本质属性及中国警察二字的来源,另外介绍了警察职权的概念和分类。其次论述了警察执法权威的概念和特征。最后,阐述了警察执法权威的构成。这一部分是让我们对警察执法权威相关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便于接下来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为我国警察执法权威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弱化现状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描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警察执法权威的各个发展时期,对于不同阶段警察执法权威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另一方面对中华裁判文书网上的案例统计分析,看出目前我国暴力袭警现象十分严重,一些最近的案例也表明了当前警察的社会评价和信任度都在降低。通过具体描述警察执法受到的不法侵害,反映了现阶段我国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现实。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原因。从警察队伍自身的问题、职能泛化、法律保障不足、执法环境不佳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原因,从而为提出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对策提供依据。文章第四部分为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路径建构。这是本篇论文的重点章节,在前三章对警察执法权威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现状和原因分析,提出了从本体建构、制度建构、法律建构、环境建构四个方面来重塑警察执法权威。
闫涛[9](2019)在《反恐背景下新疆公安机关从优待警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优待警作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之一,对提高公安机关队伍管理能力、提升公安实战能力可以起到行政管理手段所无法代替的效果和实际作用。从优待警工作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立足基层、着眼实际并不断创新完善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全局性重大举措。这一举措的实施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做好公安工作和确保公安队伍稳定、高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等党的优良传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给新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动力。当前,新疆社会治安大局总体平稳,新疆公安机关维稳工作步入“常态”化,但随之而来的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及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和维稳常态化要求,使得新疆公安机关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新疆几万名公安民警在基层一线“白加黑”、“五加二”加班加点工作,辛勤奋战在一线。与新疆广袤的土地面积、日益增长的警务需求和自治区部署的各项反恐维稳要求相比,公安机关警力远远不够用。由于警力不足导致民警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体力、精力透支严重,公安民警猝死现象频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堪忧。近年来,新疆公安民警因公牺牲人数居高不下,因此,只有真正去关心了解公安民警工作生活情况,真心实意、扎扎实实为广大公安民警排忧解困,才能真正凝聚警心、鼓舞队伍斗志,才能聚焦“维护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共同投身新疆公安工作,特别是“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安保维稳工作中。论文通过分析国内“从优待警”措施,深刻分析了新疆公安机关反恐背景下从优待警的差距,力图为进一步细化完善从优待警提出系统、可行、有效的建议和对策,研究建立符合新疆反恐维稳工作形势和特殊的地缘特征从优待警机制,做到用新疆各级公安机关凝心聚力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和聚焦“总目标”激励警心、用实际行动为民警解决后顾之忧温暖警心,用解决职级、工资等待遇问题慰勉警心,切实通过从优待警各项举措让广大公安民警更有工作成就感、公安荣誉感和队伍归属感,确保打造一支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新疆公安反恐维稳队伍,全力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刘圣运[10](2019)在《转型时期我国暴力袭警事件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暴力袭警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多发性和历史性,其特征主要有地域分布广泛、方式多样、行为突发、后果严重、对象集中;袭警类型分为个人袭警与共同袭警以及抗拒执法型袭警、逃避打击型袭警与酒后滋事型袭警。该类案件的审判特征为刑种较为集中、刑期普遍较短、实体刑整体偏少。暴力袭警事件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有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两方面。基于此,需要对暴力袭警事件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对策主要有重新定位警察职能、重塑警察执法权威、建立多渠道纠纷解决机制、规范警察执法行为、提高惩罚的效率、加大惩罚力度。
二、公安执法活动中“袭警”事件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安执法活动中“袭警”事件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现场执法中“软暴力”扰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棘手的现场执法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警察现场执法 |
1.2.2 警察执法权益 |
1.2.3 袭警与扰警 |
1.2.4 软暴力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意义 |
1.4.2 论文框架 |
2 “软暴力”扰警行为定性 |
2.1 “软暴力”扰警的概念界定 |
2.1.1 暴力概念的多维分析 |
2.1.2 “软暴力”扰警:以非肢体接触为标准 |
2.2 “软暴力”扰警的典型类型 |
2.2.1 消极对抗型 |
2.2.2 言语干扰型 |
2.2.3 非接触行为干扰型 |
2.3 “软暴力”扰警行为的治安违法性 |
2.3.1 “软暴力”扰警行为侵犯警察执法权益 |
2.3.2 行为人实施干扰警察执法的行为 |
2.3.3 行为人是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
2.3.4 行为人主观方面带有故意 |
3 应对“软暴力”扰警问题的现实困境 |
3.1 复杂现场下的风险规避 |
3.2 强压模式下的应对权衡 |
3.3 “注视”下的应对怯缩 |
3.4 问责泛化下的应对艰涩 |
4 “软暴力”扰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法律规定笼统模糊 |
4.1.1 “软暴力”扰警问题难以适用现行《刑法》 |
4.1.2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模糊且处罚力度轻微 |
4.1.3 《人民警察法》实操性低 |
4.1.4 保护性条款含混不清 |
4.2 大众传媒的附带影响 |
4.2.1 媒体过度报道影响认知 |
4.2.2 公民记者的专业性不足 |
4.3 公民权利意识存在偏差 |
4.3.1 公民权利认知理性程度低 |
4.3.2 对部分社会行为具有从众性 |
4.3.3 法律至上观念并未完全确立 |
4.4 公安机关制度保障不力 |
4.4.1 涉警舆情危机处置不当 |
4.4.2 民警维权难 |
4.5 民警执法方式存在问题 |
4.5.1 执法语言运用能力不足 |
4.5.2 执法不规范偶有发生 |
5 “软暴力”扰警问题的应对路径 |
5.1 完善刑罚阶梯:行与罚成比例 |
5.1.1 违法犯罪行为的阶梯:扰警与袭警 |
5.1.2 法律责任的阶梯:治安处罚与刑罚 |
5.2 制度保障:加大维权和有限容错 |
5.2.1 织密维权保护网 |
5.2.2 建立合适范围的容错机制 |
5.3 舆情应对:舆情引导和媒体宣传 |
5.3.1 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
5.3.2 加强媒体正面宣传 |
5.4 教育培训:执法规范化和语言培训 |
5.4.1 开展执法规范化培训 |
5.4.2 注重执法语言培训 |
5.5 心理疏导:队伍建设和危机干预 |
5.5.1 加强心理疏导队伍建设 |
5.5.2 加强危机干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 |
二、人民警察人身权益 |
第二节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及其必要性 |
一、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及其特点 |
二、人民警察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常见形式 |
三、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必要性 |
第二章 保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保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宪法和法律依据 |
一、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 |
二、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
第二节 保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理论分析 |
一、公平理论在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中的应用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诠释保障人身权益实质 |
三、双因素理论帮助深化对保障人身权益的理解 |
第三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现状 |
第一节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的成效 |
一、人民警察的人身权益保障有法可依 |
二、人民警察的伤亡抚恤制度逐步健全 |
三、人民警察的人身权益保障范围扩大 |
四、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问题得到重视 |
五、人民警察的带薪休假制度不断完善 |
第二节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二、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执法力度不够大 |
三、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内部机制不健全 |
四、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外部环境较恶劣 |
五、人民警察队伍自身能力素质建设存在差距 |
第三节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的数据分析——以Y省C市公安局为例 |
一、警种和警龄与人民警察人身权益受侵害的关系分析 |
二、人民警察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
三、人民警察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分析 |
四、人民警察人身权益重要性排位和保障程度调查 |
五、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难点和途径 |
六、人民警察人身权益受侵害与工作满意度的联系 |
第四章 完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考 |
第一节 完善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构建 |
一、加快专门立法,健全法律制度 |
二、适时修订法律,增强可操作性 |
三、强化辩证思维,统筹协调推进 |
第二节 加大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执法司法力度 |
一、依法及时快速处理侵权事件 |
二、依法准确分析认定案件性质 |
三、依法履职尽责严惩涉事人员 |
第三节 健全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内部工作机制 |
一、明确职责权限,规范警务工作 |
二、增加基层警力,加大经费投入 |
三、创新维权机制,建立维权机构 |
四、主动关心关爱,落实从优待警 |
五、紧扣法治思想,建设公安文化 |
第四节 优化保障人民警察人身权益的外部法治环境 |
一、深化规范执法,有效应对复杂执法环境 |
二、突出法治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守法意识 |
三、密切警媒联系,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
第五节 推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自身能力素质建设 |
一、坚持政治建警,加强人民警察的政治素养 |
二、坚持科技兴警,增长人民警察的本领才干 |
三、坚持改革强警,提升人民警察的服务水平 |
四、坚持从严治警,塑造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
第五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研究 ——以J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及其维护的必要性 |
2.1 公安民警执法权益 |
2.1.1 公安民警 |
2.1.2 执法 |
2.1.3 民警执法权益 |
2.2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法律依据 |
2.3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必要性 |
2.3.1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是维护国家权威及法律尊严的需要 |
2.3.2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
2.3.3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是保障履行职责的需要 |
2.3.4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是促进规范执法的需要 |
2.3.5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是改变执法环境的需要 |
第3章 J省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现状及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问题 |
3.1 J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现状 |
3.1.1 落实组织保障措施 |
3.1.2 制定出台制度规范 |
3.1.3 依法严厉惩处侵权行为 |
3.1.4 开展慰问救济 |
3.1.5 加强教育培训 |
3.1.6 开展维权工作舆论引导 |
3.2 J省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问题 |
第4章 J省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原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 |
4.1.1 执法对象因素 |
4.1.2 法律保障因素 |
4.1.3 社会舆论因素 |
4.2 内部原因 |
4.2.1 民警自身因素 |
4.2.2 公安管理机制因素 |
第5章 国内其他省市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经验借鉴 |
5.1 北京市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经验 |
5.2 上海市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经验 |
5.3 江苏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经验 |
5.4 广东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经验 |
第6章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途径探索 |
6.1 完善法律保障 |
6.2 强化维权组织保障 |
6.3 建立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制 |
6.3.1 做实“事前防护” |
6.3.2 做强“事中保护” |
6.3.3 做好“事后维护” |
6.4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
6.4.1 加强正面宣传 |
6.4.2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 |
6.4.3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
6.4.4 深化社会舆论引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论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公安执法及警察人身权益的相关理论概述 |
1.1 公安执法相关理论概述 |
1.1.1 公安执法概述 |
1.1.2 公安执法的特点 |
1.2 警察人身权益 |
1.2.1 警察人身权益概述 |
1.2.2 警察人身权益的特点 |
1.3 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
1.3.1 维护广大民警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 |
1.3.2 改善公安执法环境的有力保障 |
1.3.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
2 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2.1 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
2.1.1 暴力抗拒执法,严重危及民警生命权 |
2.1.2 拒不配合执法,侵犯民警身体健康权 |
2.1.3 网上恶意曝光,侵犯民警隐私权 |
2.1.4 事后恶意投诉、网上造谣传播,恶意损害民警名誉权 |
2.2 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
2.2.1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维护民警人身权益规定过于笼统 |
2.2.2 民警执法权威受损,执法威信不高 |
2.2.3 非警务活动占用大量警力资源,矛盾焦点转移至民警 |
2.2.4 民警执法能力与维权意识有待提升 |
2.2.5 民众法律素养不高,执法配合意识薄弱 |
3 域外警察人身权益保障机制及借鉴意义 |
3.1 英美法系代表性国家(地区)警察人身权益保障机制 |
3.1.1 美国 |
3.1.2 英国 |
3.1.3 中国香港地区 |
3.2 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地区)警察人身权益保障机制 |
3.2.1 德国 |
3.2.2 俄罗斯 |
3.3 域外警察人身权益保障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4 完善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的主要建言 |
4.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4.1.1 增设“袭警罪” |
4.1.2 明确警察自我防卫规范 |
4.1.3 完善警械武器使用规范 |
4.1.4 出台专门保障警察权益的法律法规 |
4.2 改革相关警务工作制度 |
4.2.1 改革公安体制,减少非警务活动 |
4.2.2 优化警力资源及警务装备配置 |
4.2.3 完善警察执法公务豁免制度 |
4.2.4 完善投诉机制,组织公职律师成立民警维权机构 |
4.3 提高民警个人执法水平 |
4.3.1 加强实战技能,提高执法素质 |
4.3.2 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权威 |
4.3.3 增强防护意识,提升心理素质 |
4.4 改善公安执法外部环境 |
4.4.1 增强公众法律意识 |
4.4.2 改善外部舆论环境 |
4.4.3 营造和谐警民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公安执法冲突及其化解 ——以CZ市G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公安执法的理论背景 |
一、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在公安法治领域的展现 |
二、执法冲突理论的引入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的理论内涵 |
一、基层公安执法的行为指向 |
二、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的内涵界定 |
三、社会转型期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的特征 |
第二章 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的实证分析:以CZ市 GX区为例 |
第一节 基层公安执法冲突现状的大数据呈现与类型化分析 |
一、执法冲突的频次较高 |
二、非暴力冲突突出 |
三、冲突类型的复杂化 |
四、行为人群体化倾向 |
五、法律责任追究不足 |
六、暴力手段明显 |
第二节 基层公安执法冲突问题的效应分析 |
一、执法公信力的削弱 |
二、公民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
三、社会法治资源损耗严重 |
四、执法人员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降低 |
第三章 基层公安执法冲突成因的解读 |
第一节 基层公安执法冲突成因的内部视角 |
一、执法主体法治思维不足 |
二、执法行为规范化的缺失 |
三、执法资源紧张与警察职能的泛化 |
四、法律漏洞与裁量标准的模糊性 |
第二节 基层公安执法冲突成因的外部视角 |
一、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协调的难度加大 |
二、执法相对人的行为失范与惯性抵触 |
三、执法相对人法治观念亟待提升 |
四、自媒体时代执法舆论空间有待优化 |
第四章 我国基层公安执法冲突化解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我国基层公安执法冲突化解的制度构建 |
一、现代法治原则下执法理念的转变 |
二、建立健全公安内部执法规则体系 |
三、建立公安执法风险冲突等级模型 |
四、借鉴域外经验设立袭警罪 |
第二节 优化基层公安执法的社会环境 |
一、公众诉求表达的理性化、法治化 |
二、常态化交流机制的舆论引导 |
三、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的发展 |
结语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之处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基层派出所 |
2.行政执法规范化 |
3.行政执法的范围 |
(二)理论基础 |
1.治理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概况 |
(二)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
(三)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情况调查 |
1.问卷设计 |
2.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情况调查分析 |
三、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1.执法理念存在偏差 |
2.执法不作为或消极作为 |
3.滥用职权,执法不公 |
4.重实体轻程序 |
5.执法透明度不高 |
(二)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对规范化执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2.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3.执法管理不科学 |
4.执法保障不足 |
5.外部执法监督不到位 |
6.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 |
四、促进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转变执法理念 |
1.加强规范化执法理念教育 |
2.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
3.增强执法安全意识 |
4.树立柔性执法理念 |
(二)强化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建设 |
1.建立执法资格准入制度 |
2.强化执法业务能力培训 |
3.强化应对舆情的能力 |
(三)改进执法管理 |
1.强化内部执法监督 |
2.建立合理的奖惩和制约机制 |
3.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
(四)强化外部执法监督 |
1.积极推行警务公开化建设 |
2.扩宽外部监督的渠道 |
(五)完善执法保障 |
1.改善基层装备配置 |
2.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
3.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
(六)出台明确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
1.明确界定执法的范围 |
2.完善执法公开的制度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为问题研究 ——以袭警问题有效应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警察权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
1.3.2 警察执法权威的文献综述 |
1.3.3 袭警问题的文献综述 |
1.3.4 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相关文献综述 |
1.3.5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本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必要性分析 |
2.1 警察权力与警察执法权威 |
2.1.1 警察权力的概念及特征 |
2.1.2 警察执法权威的概念 |
2.1.3 警察权力与警察执法权威关系 |
2.2 警察权利和公民权利 |
2.2.1 警察权利的概念 |
2.2.2 公民权利的概念 |
2.2.3 警察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
2.3 袭警及其危害 |
2.3.1 袭警的概念 |
2.3.2 袭警问题的危害 |
2.4 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必要性及意义 |
2.4.1 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4.2 是有效维护警察权益的迫切需要 |
2.4.3 是促进人民警察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的内在动力 |
2.4.4 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现实保障 |
3 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威的理论分析 |
3.1 权利本位理论 |
3.2 政治合法性理论 |
3.3 平衡理论 |
3.4 破窗理论 |
4 当前民警执法权威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以袭警问题为例 |
4.1 民警执法权威受损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整体发案呈上升趋势 |
4.1.2 一线执法民警受侵害严重 |
4.1.3 多发生在接处警环节 |
4.1.4 袭警手段的“软硬兼施” |
4.2 损害民警执法权威的突出表现 |
4.2.1 “硬”袭警 |
4.2.2 “软”袭警 |
4.3 损害民警执法权威的综合原因分析 |
4.3.1 袭警行为人因素 |
4.3.2 民警自身因素 |
4.3.3 社会环境因素 |
4.3.4 公安机关内部因素 |
5 国(境)外警察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经验及启示 |
5.1 英美法系国家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经验 |
5.1.1 美国 |
5.1.2 英国 |
5.1.3 澳大利亚 |
5.2 大陆法系国家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经验 |
5.2.1 将袭警列为加重情节 |
5.2.2 允许合理使用武力 |
5.3 国(境)外警察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启示 |
5.3.1 罪名的独立性 |
5.3.2 惩处的严厉性 |
5.3.3 保护的特殊性 |
5.3.4 范围的广泛性 |
6 加强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威的途径探索 |
6.1 树立加强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的理念 |
6.1.1 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
6.1.2 树立“零容忍”维护民警执法权威理念 |
6.1.3 树立控权理念 |
6.2 加强和完善法律制度供给 |
6.2.1 建立健全警察执法权威保护的法律规定 |
6.2.2 明确界定警察职务防卫权 |
6.2.3 完善民警使用警械与武器的有关制度规定 |
6.3 建立健全维护民警执法权威管理工作机制 |
6.3.1 建立完善维护警察执法权威专门机构 |
6.3.2 加大打击不法侵害力度 |
6.3.3 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 |
6.3.4 完善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抵御应急机制 |
6.3.5 加强民警执法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
6.4 提高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水平 |
6.4.1 规范执法流程 |
6.4.2 强化执法监督 |
6.4.3 健全规范化培训 |
6.5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
6.5.1 妥善处理舆情危机公关 |
6.5.2 警民共建平台 |
6.6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守法意识 |
6.6.1 打造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平台 |
6.6.2 注重民警正面形象宣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民警执法权威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民警执法权威现状的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介绍 |
附录C 关于民警执法权威现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论我国警察的执法权威及其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警察执法权威的概述 |
1.1 警察的本质 |
1.2 警察职权 |
1.3 警察执法权威的概念及特征 |
1.4 警察执法权威的构成 |
2 新中国警察执法权威的发展及弱化现状 |
2.1 新中国警察执法权威的发展状况 |
2.1.1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警察执法权威—发展期 |
2.1.2 文革期的警察执法权威-混乱期 |
2.1.3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前的警察执法权威—恢复期 |
2.1.4 新时代至今的警察执法权威—重塑期 |
2.2 我国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现状 |
2.2.1 暴力袭警频发 |
2.2.2 “软暴力”侵权行为频发 |
2.2.3 警察的社会评价和社会信任降低 |
3 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原因 |
3.1 警察队伍自身存在问题 |
3.1.1 执法理念有偏差 |
3.1.2 执法水平需提高 |
3.1.3 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在降低 |
3.1.4 警察执法的外在表现形式需改善 |
3.2 警察职能泛化 |
3.2.1 警察承诺性口号过高 |
3.2.2 警察“代履职”过多 |
3.2.3 110平台非警务警情过多 |
3.3 警察的法律保障不足 |
3.3.1 立法缺失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保护 |
3.3.2 警械和武器使用相关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
3.3.3 警察职业保障的法律有待完善 |
3.4 警察执法环境不佳 |
3.4.1 执法环境日益复杂 |
3.4.2 舆论导向偏颇 |
3.4.3 制度设计的制约 |
4 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路径建构 |
4.1 本体建构: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内在建构 |
4.1.1 提高警察的执法素质 |
4.1.2 提高警察的职业认同感 |
4.1.3 提高警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 |
4.2 制度建构: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组织要求 |
4.2.1 完善警察组织管理制度 |
4.2.2 完善警察执法保障制度 |
4.2.3 完善警察执法监督制度 |
4.3 法律建构: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基础保障 |
4.3.1 建议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增设袭警罪 |
4.3.2 完善警械、武器使用的法律法规 |
4.3.3 完善人民警察法 |
4.4 环境建构: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背景保障 |
4.4.1 着重解决民生问题,构建良好社会环境 |
4.4.2 完善相关舆情工作,构建良好警媒关系 |
4.4.3 创新借鉴“枫桥经验”,构建良好警民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反恐背景下新疆公安机关从优待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创新点 |
(三)论文的难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警察的概念 |
(二)从优待警的涵义 |
(三)从优待警内容界定 |
(四)从优待警涉及的警察基本权益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章 新疆公安机关反恐背景下从优待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我国从优待警发展现状和实践分析 |
(一)我国从优待警发展现状 |
(二)我国从优待警实践分析 |
二、新疆公安机关反恐背景下从优待警的现状分析 |
三、新疆公安机关反恐背景下从优待警的问题分析 |
(一)从优待警缺乏政策法律支持 |
(二)从优待警认识存在偏差 |
(三)从优待警措施单一 |
(四)从优待警保障不足 |
(五)反恐背景下职业压力增大 |
第三章 新疆公安机关加强反恐背景下从优待警的对策建议 |
一、加快从优待警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落实各项优待措施 |
(一)加快从优待警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
(二)坚决贯彻落实各项优待政策 |
二、健全公安民警身心健康保护 |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健康干预 |
(二)缓解释放公安民警心理压力 |
(三)不断丰富警营文化 |
三、切实关心和妥善安排好民警的工作和生活 |
(一)为民警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
(二)妥善安排民警工作和生活 |
四、合理配置警力,建立科学的制度和机制 |
(一)形成合力警务运行机制 |
(二)加强公安民警培训力度 |
五、健全公安民警执法权益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转型时期我国暴力袭警事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暴力袭警事件的多发性和历史性 |
(一)文献综述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
二、暴力袭警事件的案件结构分析 |
(一)暴力袭警事件的基本特征 |
1. 地域分布广泛 |
2. 方式多样性 |
3. 行为具有突发性 |
4. 危害后果的严重性 |
5. 袭击的对象集中 |
(二)暴力袭警事件的类型 |
1. 个人袭警与共同袭警 |
2. 抗拒执法型袭警、逃避打击型袭警与酒后滋事型袭警 |
(三)暴力袭警事件的案件审判特征 |
1. 刑种分布较为集中 |
2. 刑期相对较短 |
3. 实刑整体偏少 |
三、暴力袭警事件的发生机制 |
(一)暴力袭警事件发生的宏观机制 |
1. 社会矛盾的突出 |
2. 警察职能的泛化 |
3. 警察执法权威的下降 |
(二)暴力袭警事件发生的微观机制 |
1. 警察执法不规范 |
2. 公民选择性守法 |
3. 惩罚力度不够 |
四、暴力袭警事件的防治对策 |
(一)重新定位警察职能 |
(二)重塑警察执法权威 |
(三)建立多渠道纠纷解决机制 |
(四)规范警察执法行为 |
(五)提高惩罚的效率 |
(六)加大惩罚力度 |
结语 |
四、公安执法活动中“袭警”事件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场执法中“软暴力”扰警问题研究[D]. 徐嘉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人身权益法律保障研究[D]. 段玲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研究 ——以J省为例[D]. 聂丹. 南昌大学, 2020(03)
- [4]论公安执法中警察人身权益的法律保障[D]. 李亚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5]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公安执法冲突及其化解 ——以CZ市GX区为例[D]. 袁华怡. 江苏大学, 2020(06)
- [6]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D]. 刘姣. 延安大学, 2020(12)
- [7]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为问题研究 ——以袭警问题有效应对为例[D]. 夏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8]论我国警察的执法权威及其重塑[D]. 李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1)
- [9]反恐背景下新疆公安机关从优待警问题研究[D]. 闫涛. 吉林大学, 2019(03)
- [10]转型时期我国暴力袭警事件的实证研究[J]. 刘圣运.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