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空心化(论文文献综述)

方茂君[1](2021)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风雁[2](2021)在《双向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首要任务。在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战略背景下,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立足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充分发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优势。一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简称FDI)是各经济体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本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国际直接投资(简称IFDI)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引进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国对外国际直接投资(简称OFDI)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开展OFDI的第三大国。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萎缩,而中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量规模仍逆势上涨,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在国内和国际的产业布局影响越来越深远。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构建了双向FDI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机制,并以我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以及中介机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确定性视角和不确定性视角,进一步从投资环境和外部冲击两个方面,研究了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因素。在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中,本文分析了贸易发展环境、金融发展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相应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外部冲击影响因素分析中,本文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我国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了外部冲击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可能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双向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其二,投资环境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三,外部冲击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其一,坚持“引进来”,推进“高质量”引资转型;其二,坚持“走出去”,优化对外国际直接投资;其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发挥双向FDI协调发展优势;其四,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发挥双向FDI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其五,培育经济韧性,主动应对外部冲击影响。本文的理论研究意义在于构建了分析双向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统一框架,深度剖析了双向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其二,本文首次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视角研究了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因素。由此而言,本文的理论分析既从研究视角上拓展了双向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又从研究内容上补充了外部冲击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分析。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双向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效果并检验了中介机制的有效性。这为我国探索如何以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双重身份,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际直接投资优势,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现实依据。除此之外,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各省的贸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与市场化水平对我国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这为基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深度考察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可能影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这为我国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双向FDI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政策着力点和改革依据。最后,本文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为例,分析了外部冲击对我国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这为我国应对疫情影响,有效发挥双向FDI优势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研究启示。从长期来看,这对我国构建和完善应对外部冲击的体制机制,减少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对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研究启示。

刘金会[3](2021)在《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和日本是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且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美国和日本工业由无到有再到领跑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很好的演绎了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以及再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在梳理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国均借助于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工业化之路,在工业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就大力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开始了去工业化发展道路,久而久之,去工业带来的弊端却开始显现,于是两国便开始了再工业化之路。本文对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明晰了两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些年,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具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优势,一些厂商相继从我国搬出,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增长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尽管中国还没有出现美日所经历的明显的去工业化现象,但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中国应该借鉴美日经验,加强对资本外溢的管理,防止过度去工业化甚至制造业空心化的产生。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对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移状况与去工业化进程进行详细的总结梳理,为了让研究更具实际意义,本文选取了我国近20年的相关指标,进行宏观测度我国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现状,同时进行分省份分地区的指标测度和趋势绘制,更能准确的描述我国的现状。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这一部分依次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为文献评述部分,得出本文研究方向和突破点。第三章为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的梳理,这也是本文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章节,在这一部分,本文结合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实际情况,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学者研究,力图还原当时两国发展工业经济时筚路蓝缕和乘风破浪的景象,结合大量的数据佐证,较为详细的分析了美日两国从起高楼宴宾客再到去工业化一时衰退,而后出台多项举措以求再工业化的发展之路。第四章为去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本章结合热播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为分析背景,对过度去工业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减少、税收外流、影响国家安全等危害进行了阐述。第五章为我国资本外流和去工业化的相关数据测算和分析,主要包含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变化趋势、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我国产业结构分布变化趋势等,经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来看,我国并不面临去工业化威胁,但是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有了去工业化势头。第六章为政策建议章节,对我国防范去工业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田野[4](2020)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纵观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其化解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虚拟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并且因其特殊的全球影响力,最终引发了自“大萧条”以来收缩时间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为化解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及其成效、特别是危机后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受到国际社会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其化解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其理论意义主要在于:有助于推动我们对美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对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其现实意义则主要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由于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处于深度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因此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决定了深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于中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第2章论述和分析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是主导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获得了发展但是其规模和比重低于农业。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呈现出现重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等特点;金融业亦逐渐发展并且出现了金融资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服务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制造业依然强大但是其比重则开始下降;特别是随着部分产业的对外转移,整个经济中的实体成分有所减少而虚拟成分则开始增加,但是二者基本上还是平衡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并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因此出现了软化与服务化;但与此同时,产业出现了空心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失衡。从总体上看,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和高级化的一般规律。在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中,资源禀赋、分工状况、贸易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需求结构等因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科技进步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科技进步不仅是历次主导产业更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深刻影响着不同时期各个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基于大国开放模式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霸权的出现和不断巩固,使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即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之前被推崇的结构软化、服务化、技术化相结合的“稳定性较强”的现代型产业结构遭到质疑。论文第3章回顾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特点及其对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说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美国利率和资产价格的逆转,直接诱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蔓延导致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的加剧,进一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按照经济学家余永定的观点,此次危机实际上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华盛顿共识”的危机。危机既具有以往危机的周期性特点,又在传导路径、损失承担、警戒标准和全球扩散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征。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抑制了美国的消费和投资,而且影响了全球贸易和投资,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危机不仅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持续扩散,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对虚拟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其内部失衡主要体现在国内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失衡,以及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外部失衡则主要体现在持续扩大的经常账户逆差、国际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和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总量的不平衡、产业空心化以及经济金融化。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证明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论文第4章论述和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与措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国家创新战略、清洁替代能源战略以及国家出口战略。其中“再工业化”的提出并非偶然:除了过度依赖金融创新从而导致了经济的过度金融化以外,而且还包括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产业,进而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空心化”等问题。国家创新战略对于维持美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洁替代能源战略直接推动了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美国从能源替代走向能源独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出口战略之下的贸易融资便利和商业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危机后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特朗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主要体现在万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回流”、贸易保护以及移民政策等方面。万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计划不仅旨在直接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同时也为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立法提供了基本框架。在“制造业回流”方面,其意图更加明显,手段也更为直接,如规定钢铁原料占比和关税措施等。在贸易保护方面,不仅与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加剧,而且与中国展开了双边经济关系史上空前的贸易战。其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也充分体现出了所谓的“美国优先”。然而,无论是奥巴马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的战略与措施,都由于技术、制度、人力和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论文第5章对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不仅厘清了其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基本情况,而且也对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的基本效果进行了检验。就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表现来看,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并未受到危机的严重显影响,但是其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第二、三产业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长周期的发展趋势。其就业增长主要出现在第三产业领域,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增加有限;至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十分显着。从经济失衡的情况来看,不论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还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而只是有所缓解。在农业方面,危机后美国农业产出和价格下滑,农产品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美国政府不仅维持了较高的支持强度,而且逐步扩大了价格与收入支持、农业保险、食品援助、贸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的覆盖范围,在农业支持政策上做出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场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中等规模农场数量有不断减少趋势,而特大农场和小微型农场均有所增加。在制造业方面,“制造业回流”等政策推动了制造业产值与利润的恢复与增长,但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则存在显着的非均衡态。其中汽车及零部件、木制品和塑料与橡胶等行业的增长极为显着,而服装与皮革、印刷和原生金属等则出现了下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于促进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较为显着的积极作用,从而部分地验证了这一期间的政策支持效果。在服务业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业在整体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呈现了波动发展的态势。金融危机使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和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增加值显着减少。从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变化来看,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企业管理和住宿餐饮等行业有较为明显的增长。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和服务业发展存在均衡关系,并且前者对后者构成了单向的因果关系。论文第6章为全文的结论和启示。作者认为,从总体上看,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符合基本经济规律,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其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尽管美国实施的战略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及其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以及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优势;第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第五,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第六,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的层次水平。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聚焦于美国各产业内部结构的系统分析,把产业内结构作为重要的因素,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观点的创新。本文认为,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是导致其次贷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既是美国经济失衡的表现,更是其结构性原因。本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是为了重塑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以恢复整个经济的均衡发展;然而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调整战略,可能促使美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软化,从而弱化实体经济对经济失衡的修正作用。

邵冰[5](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杨栋旭,周菲[6](2020)在《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产能转移与技术进步双重视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使用200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重点从产能转移和技术进步双重视角,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总体上显着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还存在"产能转移"和"技术进步"两种影响机制;相较于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随着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效应呈现显着"倒U型"特征。经过内生性处理和更换核心变量测度方法后,本文核心结论依然成立。

翟予琪[7](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以东盟十国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与东盟互为近邻,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东盟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成功的经济组织,两大经济体发展相似,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保持双方良好的政治与贸易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将我国优势的产能转移到东盟各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吸收东盟各国先进的技术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最终提升我国的产业水平。本文基于2008-2017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于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显着;中国对东盟十国各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回顾了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升级理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制理论。第三章是现状分析,包括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历程和东盟市场规模,资源禀赋,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以及技术差距的现状。第四章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第六章是结论及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未来需要将投资重点放在制造业,并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增加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我国优势产能的转移。

李跇[8](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平稳换挡的核心环节,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渠道。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另一重要国际化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快速升级。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期,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核心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突出,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注重从“量”式升级向“质”式升级转型。因此,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依然是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而从“量”式升级和“质”式升级的对比视角展开分析对于全面理解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为主题。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系的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基础就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理论层面详细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并以现实数据为依托详细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过程。最后,本文选取2003-2016年30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在测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量”和“质”的基础上,分别从整体、分时间和分地区样本详细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滞后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首先,从整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尚未能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质”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其次,从分时间阶段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日益增强,这意味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广度和深度在逐渐增强;而从分地区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优,而在中西部地区则不然,这意味着东部地区凭借优势的地理、环境和技术优势更早的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因此该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技术寻求型投资。最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但该滞后效应的影响程度逐年递减,且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后的第四年起,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不再明显。本文通过细分出产业结构的“量”和“质”,丰富了现有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化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一定启示。

严婷[9](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贸投资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经济。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国际直接投资不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及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也是促进未来全球化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各国跨国部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工地位不同,经济收益难以直接体现,加剧了各国对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是否获益的质疑。有不少观点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是造成母国制造业萎缩及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也是加剧母国“中产阶级衰落”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助推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部分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产业链的国内化趋势。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和收入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迅猛提升,涵盖的行业和区位范围与日俱增,存量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9388.70亿美元,增长超50倍,列世界第三位。未来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及国际贸易环境的紧张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抓手,对国内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22上升到2008年的最大值0.491,2015年的最小值0.462,再上升为2018年的0.468,均超过国际标准的警戒线0.4,仍然属于较高不平等的国家。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趋势。现有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主要聚焦在动机、制约因素及对东道国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国内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工业行业内层面,主要分析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企业员工工资产生影响。鲜少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区位优势异质性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愈加重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现实背景,分别从影响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根据经验数据与实证分析得到的短期影响以及长期影响趋势是什么?第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区位优势异质性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差异是什么?第三,未来如何引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优化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的背景和问题,本文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作为指导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会引起母国要素收入的重新分配。根据“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异质性,拓展“Mincer收入模型”的形式,结合“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模型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本文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表现为通过“生产要素需求创造”与“生产要素需求替代”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并且长期影响呈现为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趋势。在经验与实证研究中,本文对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跨国、跨行业的投资存量数据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存在性。基于中国2003-2018年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的基尼系数数据检验了两者的因果关系。采用2003-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及“FDI Market”和“Dealogic”数据库12623家中国企业具体项目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别进行了跨时期、分行业要素密集度以及分东道国投资动机的实证检验。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但是目前缩小的效应仍然小于扩大的效应,即当前阶段仍然处于“倒U型”影响的左端。其中,向量自回归模型显示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在短期会扩大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脉冲相应函数图显示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存在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的趋势。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先扩大后缩小。此外,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生产率效应”的交互作用缩小了母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则扩大了母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交互作用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作用。考虑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异质性影响,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的影响。结果同样显示:总体上,中国各地区对外资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并且通过“生产率效应”的交互作用缩小了各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扩大了各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扩大作用具有滞后性。以2008年为分界点,跨时期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加强。以对外投资的动机进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分类,对不同东道国投资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趋势,当前总体上缩小的影响仍然小于扩大的影响。而对于制度优惠型经济体与资源丰裕类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则扩大了中国地区内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行业异质性影响方面,将2003-2017年12623家中国对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企业数据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及商务部的分类标准进行行业匹配。34个全行业面板数据的GMM方法结果表明:中国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34个细分行业中,有24个细分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处于扩大母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阶段。投资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体上扩大了国内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影响。并且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明显的缩小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改变母国生产要素的需求和要素报酬,以及通过对母国“生产率效应”及”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影响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同影响机制的影响方向依赖于对外投资行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基于改善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要积极引导从行业与区位布局上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收入分配的优化作用,特别是要审慎把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外移问题及扩大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负向影响。

于海瑞[10](2020)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广场协议”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的分水岭,以至于到80年代末,日本一跃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扩张一方面对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但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这就是产业空心化。对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学术界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基于此本文研究重点就是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迅猛发展,并且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所以研究日本产业空心化对中国如何预防产业空心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同时探讨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日本产业空心化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外诱因,不同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机制,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空心化的路径。再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规模空心化”、“就业结构”、“出口结构”三个指标测度日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空心化的程度,结果表明日本在此时期确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为验证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为区分不同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程度,划分依据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据此分别对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之后三个时间段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均有影响,且对比来看,90年代影响更大。文章最后通过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未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以及中国可能会出现的类似情况,对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如何有效避免产业空心化具有启示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空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空心化(论文提纲范文)

(2)双向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I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1.1 I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
        2.1.2 I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
    2.2 O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2.1 O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
        2.2.2 O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
    2.3 双向FDI协同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4 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投资环境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研究
        2.4.2 外部冲击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向FDI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双向FDI
        3.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理论
        3.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因素
        3.2.2 国际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的基础理论
    3.3 双向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3.3.1 I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
        3.3.2 OFDI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
        3.3.3 双向FDI协同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
    3.4 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投资环境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机理
        3.4.2 外部冲击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双向FDI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水平分析
    4.1 我国双向FDI发展水平分析
        4.1.1 IFDI发展历程与现状
        4.1.2 OFDI发展历程与现状
    4.2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水平分析
        4.2.1 产业产值结构
        4.2.2 产业就业结构
        4.2.3 产业结构偏离度
        4.2.4 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4.2.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变动特征
    4.3 我国双向FDI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
        4.3.1 双向FDI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变动规律的全国比较
        4.3.2 双向FDI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变动规律的省际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向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计量分析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与数据说明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基准回归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异质性检验
    5.4 中介机制检验
        5.4.1 中介效应及模型设定
        5.4.2 中介效应模型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资环境对我国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影响的计量分析
    6.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
    6.2 贸易发展水平对双向FDI产业优化升级效应的计量检验
    6.3 金融发展水平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计量检验
    6.4 市场化水平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计量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部冲击对我国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7.1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我国双向FDI的影响
        7.1.1 疫情冲击下国际投资的新形势
        7.1.2 疫情冲击下我国双向FDI发展状况
    7.2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7.2.1 疫情加速“新基建”产业布局
        7.2.2 疫情加速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发展
        7.2.3 疫情催生新产业与新业态
    7.3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双向FDI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优势与制约
        7.3.1 疫情冲击下我国双向FDI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优势
        7.3.2 疫情冲击下我国双向FDI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制约
    7.4 应对疫情冲击影响的关键举措
        7.4.1 立足当前,破解疫情危机
        7.4.2 利于长远,寻找发展转机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双向FDI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1.2 投资环境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至关重要
        8.1.3 外部冲击对双向FDI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
    8.2 对策建议
        8.2.1 坚持“引进来”,推进“高质量”引资转型
        8.2.2 坚持“走出去”,优化对外国际直接投资
        8.2.3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发挥双向FDI协调发展优势
        8.2.4 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发挥双向FDI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
        8.2.5 培育经济韧性,主动应对外部冲击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的原因及影响:文献综述
    2.1 去工业化的概念与理解
    2.2 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
    2.3 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 去工业化与产业空心化的关系
    2.5 美国的资本外流与去工业化的历程
    2.6 日本的资本外流与去工业化的历程
    2.7 我国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现状
    2.8 小结
第3章 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外流和工业发展历程
    3.1 美国的资本外移与工业化历程
    3.2 日本的资本外移与工业化历程
    3.3 小结
第4章 过度去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以纪录片《美国工厂》为例
    4.1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严重
    4.2 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政府税收减少
    4.3 制造业衰落威胁国家安全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的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现状
    5.1 我国资本外移现状
        5.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5.1.2 在华外资制造业撤资情况
    5.2 我国去工业化现状
        5.2.1 全国性去工业化指标衡量
        5.2.2 区域性去工业化指标衡量:以上海、四川为例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总结
    6.2 政策建议
        6.2.1 合理规划国内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国内的阶梯转移
        6.2.2 加强政策引导,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6.2.3 完善资本流动监管,防止不合理的资本外流
        6.2.4 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增加投资的吸引力
        6.2.5 在全球化与国内产业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
        1.2.2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2.3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及其措施
        1.2.4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1.2.5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
    2.1 农业经济时代(1776—1860年)的产业结构
        2.1.1 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1.2 制造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1.3 服务业及金融业的发展
    2.2 工业经济时代(1860—1945年)的产业结构
        2.2.1 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2.2.2 农业的稳步发展
        2.2.3 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2.3 后工业化时代(1945年—1980年代)的产业结构
        2.3.1 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2.3.2 制造业相对衰落但仍占据重要地位
        2.3.3 农业继续发展但是其相对地位开始下降
    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2.4.1 信息技术产业主导产业结构的变化
        2.4.2 产业结构趋于软化
        2.4.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心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3.1.1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
        3.1.2 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和特点
    3.2 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
        3.2.1 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3.2.2 对美国虚拟(金融)经济的影响
    3.3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3.1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3.3.2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美国经济的外部失衡
        3.3.3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及措施
    4.1 奥巴马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
        4.1.1 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战略
        4.1.2 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创新战略
        4.1.3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战略
        4.1.4 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出口倡议”与贸易保护
    4.2 特朗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
        4.2.1 特朗普政府的万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
        4.2.2 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流”政策
        4.2.3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
        4.2.4 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5.1 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
        5.1.1 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表现
        5.1.2 危机后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
        5.1.3 危机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变化
        5.1.4 危机后美国经济失衡的状况
    5.2 危机后美国农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5.2.1 农业的总体变化
        5.2.2 农场及生产条件的变化
        5.2.3 农业产值与农产品的变化
    5.3 危机后美国制造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5.3.1 制造业的总体变化
        5.3.2 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
        5.3.3 政府支出与制造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4 危机后美国服务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5.4.1 服务业的总体变化
        5.4.2 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
        5.4.3 政府支出与服务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1.1 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发展符合基本经济规律
        6.1.2 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美国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6.1.3 美国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6.2 对中国的启示
        6.2.1 从美国经济的失衡与调整看中国经济的失衡与加剧
        6.2.2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产能转移与技术进步双重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说明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三)异质性分析
    (四)分位数检验结果
五、机制检验
    (一)产能转移机制检验
    (二)技术进步机制检验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以东盟十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一般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升级理论
        (一)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制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
        (三)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升级的影响路径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以及东盟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
        (一)投资规模的变化
        (二)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差异
        (三)我国对东盟投资的行业分布差异
    二、东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资源禀赋现状
        (三)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
        (四)技术差距
第四章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演化分析
    一、产业产值结构演化分析
    二、产业就业结构演化分析
        (一)劳动力总量分析
        (二)劳动力成本分析
        (三)就业弹性分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过程
    二、变量解释
        (一)产业升级指标
        (二)其他变量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检验
        (三)模型的选择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内生性检验
        (六)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一)对东盟的投资不均衡
        (二)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效应不显着
        (三)各国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效用不一
    二、对策建议
        (一)应持续将对东盟的投资重点放在制造业
        (二)加大对越南、老挝、柬埔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三)加大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在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
        (四)国内企业提高消化吸收经费投入
        (五)政府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对外直接投资
        1.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全局内容安排及框架
    1.4 学术贡献与不足
2 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评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2 内化升级需求理论
        2.2.3 结构成本理论
    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支撑
        2.3.1 产品生命周期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自发性
        2.3.2 发展中经济体的技术地方化与技术创新
        2.3.3 产业结构分类方法及其衍化
3 典型事实与传导机制分析
    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变
        3.1.1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
        3.1.2 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比重及排名
        3.1.3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3.1.4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3.2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历程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3.2.2 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传导机制分析
        3.3.1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量的影响路径
        3.3.2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质的影响路径
        3.3.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路径
4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1.1 研究方法
        4.1.2 模型构建
    4.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处理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样本统计与检验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平稳性检验
        4.3.3 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基本估计分析
        4.4.2 分阶段估计分析
        4.4.3 分地区估计分析
        4.4.4 对外直接投资的滞后效应分析
        4.4.5 动态面板的再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及评价
    2.1 基本概念界定与测算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2.1.2 收入分配差距的内涵与度量
        2.1.3 收入分配差距指标体系的选取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收入分配的理论综述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
        2.2.3 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2.4 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规律
        2.2.5 理论评述
    2.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流动与收入分配差距
        2.3.2 行业异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2.3.3 区位异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
    3.1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直接效应
        3.1.1 生产扩张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创造效应”
        3.1.2 产业外移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替代效应”
        3.1.3 生产要素需求变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3.2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间接效应
        3.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效应”
        3.2.2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3.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理论模型
        3.3.1 罗默两部门模型与要素投入结构
        3.3.2 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收入变化
        3.3.3 明瑟收入模型与模仿和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事实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4.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
        4.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4.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4.2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4.2.1 中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
        4.2.2 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4.2.3 中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
        4.2.4 中国与其他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5.1.1 总体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基尼系数的灰色关联度
        5.1.2 总体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基尼系数的统计数据比较
    5.2 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整体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
        5.2.1 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模型构建
        5.2.2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
        5.2.3 误差修正模型与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6.1 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6.1.1 动态面板实证模型构建
        6.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全样本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1.4 跨时期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2 东道国区位异质性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6.2.1 分投资动机的东道国分类
        6.2.2 实证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7.1 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统计数据比较
    7.2 行业异质性外直接投资影响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7.2.1 分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分类
        7.2.2 面板模型设计
        7.2.3 数据处理与计量方法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1.2.2 日本产业空心化
        1.2.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基本概念
    2.1 基本概念
    2.2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影响机制
    2.4 产业空心化表现形式
第三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发展历程
    3.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3.1.1 对外直接投资原因
        3.1.2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及投资动机
    3.2 日本产业空心化程度
        3.2.1 规模空心化
        3.2.2 就业结构
        3.2.3 出口结构
第四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
        4.1.1 灰色关联度概念
        4.1.2 计算方法
    4.2 指标选取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取
        4.2.3 解释变量指数化
    4.3 实证分析
        4.3.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4.3.2 灰色关联度
    4.4 结论
第五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启示
    5.1 日本未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原因
        5.1.1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失衡
        5.1.2 产业升级滞后
    5.2 防范产业空心化的启示
        5.2.1 维持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平衡发展
        5.2.2 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空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D]. 方茂君. 安徽大学, 2021
  • [2]双向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 梁风雁. 辽宁大学, 2021
  • [3]美国、日本资本外移与去工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D]. 刘金会.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D]. 田野. 吉林大学, 2020(03)
  • [5]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6]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产能转移与技术进步双重视角的研究[J]. 杨栋旭,周菲. 经济问题探索, 2020(10)
  • [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以东盟十国为例[D]. 翟予琪.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 李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D]. 严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10]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启示[D]. 于海瑞.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