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

中国人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

一、中国住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姜慧云[2](2019)在《Monticello:Thomas Jefferson自宅的建筑设计及其现代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onticello是美国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的故居,由Jefferson自己设计并建造。1987年,Monticello和附近的University of Virginia,共同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作为美国的国家历史地标和建筑师Jefferson的代表作品,它在美国历史和建筑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思想对后来美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颇深。本文基于Monticello在建筑创作上的重要价值,对其建筑设计和现代性进行研究,来发掘这栋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价值,并对隐含的建筑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进行剖析,来获得能供我国现代建筑创作实践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本课题对Monticello的研究将涉及有关建筑的各个层面,包括主导建筑形成的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建筑自身的布局、功能、装饰以及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本文共五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交代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相关概念阐述、国内外现状和研究方法与框架等。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解读Monticello的建筑设计及其现代性。第二章介绍Monticell产生时美国建筑的大环境背景、设计者Thomas Jefferson的建筑生涯和Monticello的基本建设及保护历程。第三章对Monticello在初建和改建过程中的具体设计和建造做对比研究,并从中解读建筑特征和创作手法。第四章解析Monticello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从理性层面与文化(审美)层面分别论述。第三部分(第五章)作为结论章节,先总结了Monticello的现代性,然后分析了Monticello的后续影响,然后最后提炼出Monticello对我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通过对Jefferson自宅Monticello的文献分析及现场考察,本研究得以深入这栋世界文化遗产住宅的设计、建造、发展的全过程,学习其中蕴含的创作手法,并对其建筑理念中包含的特殊价值,诸如开创美式风格的地域主义观念、吸纳先进建造技术并改良创造的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原则等“现代性”做深入探究,然后藉此反思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如何统筹发展地域性、现代性的问题。

张阳阳[3](2018)在《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中的西安明城区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要素的载体,其空间映射了人类社会的组织与结构,承载了数千年的人类生活。在传统农耕文化和西方工业文明共存的中国现代社会,个体生活既有可能超越日常态进入非日常态,在发展和超越自我的同时又无法完全脱离日常生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观念交叠文化多元的现代生活使得城市空间呈现出复合杂糅并置的拼贴化状态,城市空间建设面临转型,尤其对载有千年历史文脉及日常与非日常博弈现代生活交织下的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建设提出挑战。因此对明城区城市生活本底、城市生活更新进程及更新策略的多角度认知和审视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论文以日常和非日常生活双重视角为切入点,以明城区德福巷地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基础研究与调研分析的方法,以生活的双重视角下尝试对明城区德福巷地段的城市更新进程及生活演变和现状作以初探。研究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框架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梳理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哲学思源界定二者的内涵,具体地阐述日常和非日常世界四个基本层次以及人类从传统社会以日常生活为主导的逐步演变至现代社会日常和非日常生活的交织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梳理明城区德福巷地段城市建设背景和更新进程。描述德福巷地段城市空间的演进和现状及生活空间的演进和现状。第四部分以日常和非日常两个线索出发,从生活三要素——生活主体、方式、空间三个层次对德福巷地段当下的城市生活更新状态作以调查分析。第五部分梳理城市更新下引发地段的日常和非日常的博弈过程并对城市更新现状的博弈特征作以总结,挖掘背后的动因并归类问题,尝试探索适合德福巷地段未来城市更新的发展路径。第六部分总结与思考,归纳和总结研究过程的创新点和不足,对城市更新未来做出思考。

王勇[4](2017)在《关中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实际调研得知关中地区既有农宅普遍缺少节能技术措施,热工性能较差,冬季的采暖对于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效果十分不明显且耗能较多,既有农宅的热工性能都不能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在缺少节能措施的条件下,如果既有住宅要达到室内热舒适性要求,就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故从节约能源方面考虑,关中既有农宅的节能改造设计,己成为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关中区域既有农宅现状的调研,首先分析了关中地区农宅院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材料构造的发展演变过程,掌握了关中地区乡村住宅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关中地区既有农宅有了整体比较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调研总结出了关中民居常见的四种形式即前院式、前后院式、后院式、围合式。又通过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了解住宅的室内的热舒适度和节能现状等,总结了关中既有农宅存在的不节能的问题;然后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不节能问题对关中地区乡村住宅进行了节能方面的改造设计;以关中地区典型既有农宅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院落、空间优化、外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院落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增加绿化、改善室外铺地创造良好的室外环境;空间优化主要利用南向外廊增加附加阳光间采暖,从而降低采暖能耗;外围护结构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和保温构造措施,来优化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新能源的利用通过提倡使用太阳能和沼气来优化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方式;最后从改造节能率及经济性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借助Designbuilder软件对各个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优选出了最佳的改造方案,最终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整体的改造方案,又从经济性、可行性、推广性做了简要分析。本文的研究进展希望对关中地区乡村住宅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寒冷地区的乡村住宅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金伟[5](2017)在《福州传统“多进天井式”民居风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产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分区会形成风格迥异的民居类型,具体的民居类型如陕北的窑洞,闽南的土楼,广东的骑楼,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些民居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上都不尽相同。近些年来,随着建筑与生态、能源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少学者也开始运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去解读传统民居,并去重新认识和继承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其中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就是传统民居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表现,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核心展开研究。本文以福州“多进天井式”民居为研究对象,先从风水理论的角度和现代通风理论的角度讨论了天井调节民居微气候的原理,对福州地区的该类型民居进行普查,从普查结果中选取出保存状况良好的民居作为重点研究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以天井的面宽进深比作为特征量进行重点记录,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回归统计,获得天井的理想面宽进深比,以此作为条件,选取出用于CFD模拟的案例。在模拟案例的现场选取多个检测点,对其风环境进行实测,用于与初步的CF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依据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的误差率分析CFD模拟的准确性,并以此为依据调整CFD模拟的参数设置,以保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在确定CFD模拟的参数设置后,将模拟案例的天井面宽进深比作为实验变量,建立多组几何形式不同的天井模型用以进行风环境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和对比,从具体数据中总结和归纳出天井的几何形式特征与建筑自然通风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将“多进天井式”民居的自然通风设计中获得的经验与当代的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探讨当代通风技术与传统通风技术中相关部分的更新以及应用。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多进天井式”民居的自然通风效果与天井大小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同时,“多进天井式”民居实际的天井尺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进深面宽比值进行设计的,使其在自然通风方面更加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

康珍珍[6](2014)在《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一日千里的城镇化进程,培养和成就了一代建筑人,这是一个可以称之为“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群体。他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迎来了不绝于耳的争议,终归瑕不掩瑜,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专属于他们神来之笔。本文立足于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前沿,着眼于新生代建筑师的教育背景和创作意识,执手建筑的本体和本原,通过环境、文化和技术三个独特视角,系统把脉新生代建筑师的斐然业绩,辩证剖析其缺陷与不足,在时代的经纬网上对新生代建筑师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科学定位。论文以前瞻性的全局视角,预测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实施策略,以资时代转型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借鉴。总论部分(第二章)为背景分析。系统梳理了中国新生代建筑师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他们在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时,在环境、文化和技术关注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前辈建筑师的创作意识。在环境关注方面追求和谐共生,在文化关注方面追求对话融合,在技术关注方面追求多维共进。分论部分(第三、四、五章)为分类综述。分别从环境关注、文化关注和技术关注三个方面展开对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总结、梳理和论述。布局谋篇上,根据每章特定的论题,综合解析出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创作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梳理了新生代建筑师在相应方面所采取的创新实践策略和创作态度,通过对和谐共生(环境)、对话融合(文化)、多维共进(技术)的分类论述,对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创作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总结。结论部分(第六、七章)为评价与展望。首先以前瞻性视角,统筹建筑全局,总结了新生代建筑师的成就和不足,继而,把握时代脉搏和未来趋向,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向“形式追随生态”。以此为立足点,指明新生代建筑师在环境、文化和技术三方面需付诸的长足改进:融入环境,兼顾场地协调与建筑节能;立足文化,从细节入手倾注人文关怀;把脉时代,依托新技术追求全面整合。最后,在完善政策法规、改革建筑教育、建构理论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倪云[7](2013)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庭院涉及广大乡村地区村民的日常生活、人居幸福感受,其庭院景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市提出以风情小镇和精品村为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小镇”创建。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乡村庭院景观为对象,在研读整理相关理论文献以及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理论和营造模式,以期指导乡村庭院景观设计和营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全文的内容和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结论:1、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提炼出庭院的定义和特征:庭院是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室外绿色空间,将自然要素引入到人工建筑环境中,其功能是满足人们从建筑的郁闭中走出来休憩、交流、观赏等多方面的需求,因为其服务对象是建筑的使用者,所以具有内向性。2、列举出乡村庭院景观的类型:按地理位置分为丘陵型庭院景观和平原型庭院景观;按目标定位分为古村落、生态村落、农业观光园村落。3、总结归纳出乡村庭院景观具有的四种基本功能,即休闲游憩功能、经济效益、生态功能、美学价值。4、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出发,分析美丽乡村庭院景观区别于传统乡村庭院景观的四点特征,即美丽乡村庭院景观的“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特征。5、通过深入杭州乡村地区实地调查研究得出杭州乡村庭院景观大致经营状况;总结出乡村民居庭院布局形式,包括二进院落、三合院、四合院等传统布局形式以及“一”字型、“二”字型、“U”型、“L”型等现代布局形式;6、以每一类庭院景观要素为对象,总结出乡村庭院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针对现状,提出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整治的方法和途径。7、在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适于杭州乡村庭院景观的四种营造模式,即城市休闲庭院景观模式、乡土观赏庭院景观模式、清新园艺庭院景观模式、农家乐体验庭院景观模式,分别阐明各种模式庭院景观的风格、适用范围、特征。

朱俊阳[8](2012)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出底蕴丰厚的中国乡村庭院格局与文化。豫东乡村庭院作为中原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豫东人的智慧与技巧,也反映了豫东人对庭院的认识与思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的豫东乡村庭院不应完全停留在传统之中踏步不前,而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向适合现代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庭院转变。本文从目前国内外对庭院环境研究的文献资料着手,分析了目前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出现的风格迥异的庭院设计相关理论及设计法则。运用田野考察法对豫东地区乡村庭院环境进行了充分的乡土环境调研,详细分析了豫东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个案与综合研究法,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豫东乡村庭院环境的建设现状和湘北地区的乡村庭院环境建设现状做了分析比较,进而总结出豫东地区乡村自身独有的特性及优缺点。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由传统样式向新庭院样式的过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庭院风格和特性会对新庭院的发展的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在对豫东地区新旧乡村庭院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环境设计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优化细部设计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内容。最后经过更进一步实地调查与分析,结合设计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庭院是农村人生活生产的必须空间,在新农村如火如荼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不应抹去庭院空间,而应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应保持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延续,要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和前进、发展的观点对待乡村特质和文化,不应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失去独特、质朴的一面。展望未来,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的发展将有赖于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创造性结合,从而形成和而不同、丰富多样的庭院空间环境,实现传统与现代多角度的互融共生。

王云华[9](2012)在《庭院传统价值的再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传统庭院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而发现在当今社会建造新院落建筑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形式,探讨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延续和拓展传统庭院的生命力,再现庭院的传统价值。

杨丽倚[10](2012)在《提炼古风 演绎今景—新中式园林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全面入侵,各国文化也纷繁而至。西风渐进导致了设计师们盲目的追求异国风情,摒弃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同时也忽视了园林地域性特色的营造。但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显着提高,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焕发,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有消失的危险性。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园林并不能满足人们当下的需求,所以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能够代表自身形象的景观形式,来表达蓬勃的民族精神和本国文化。如何重拾传统精髓,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景观,成为中国当代设计师们的当务之急。新中式园林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园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近几年来,新中式园林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追捧的对象,有关它的设计实践也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对于它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成体系,仍有不少盲点存在。笔者希望通过理论分析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新中式园林的风格特征、设计原则及设计手法加以归纳总结,以期为其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丰富新中式园林设计这一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新中式风格”与“新中式园林”进行了概念的界定,通过对中国园林几千年发展脉络的梳理,概括分析了新中式园林产生的契机。其后以传统精髓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园林精髓从哲学思想、意境表达、造园于法与空间布局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概念化再现与现代语言诠释再现的两种继承与发展新中式园林的方法。通过对新中式园林典型代表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新中式园林的风格特征、设计原则及设计手法等,使其形成相对完整的新中式园林设计体系,旨在对未来新中式园林的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同时在宏观角度给予一定的评价与总结性的研究,为新中式园林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在未来新中式园林的发展与研究中尽绵薄之力。

二、中国住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住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Monticello:Thomas Jefferson自宅的建筑设计及其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概念阐述
        1.3.1 建筑设计
        1.3.2 现代性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Thomas Jefferson与Monticello
    2.1 18世纪-19世纪初期的美国建筑
        2.1.1 殖民时期风格
        2.1.2 新国家的建筑
    2.2 总统建筑师Thomas Jefferson
        2.2.1 Jefferson的政治理想
        2.2.2 Jefferson的建筑生涯
    2.3 Monticello的产生和发展
        2.3.1 Monticello庄园简介
        2.3.2 Monticello的建设历程
        2.3.3 Monticello的保护与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onticello的建筑设计及其转变
    3.1 选址与规划
        3.1.1 场址选择
        3.1.2 场地规划
    3.2 Monticello的初建
    3.3 改建后的Monticello
        3.3.1 平面布局与特色空间
        3.3.2 立面风格
        3.3.3 室内装饰
        3.3.4 其他
    3.4 附属建筑与种植园
        3.4.1 附属建筑:L形“机翼”与露台
        3.4.2 园艺景观
        3.4.3 桑树街(Mulberry Row)
    3.5 Monticello的设计转变
        3.5.1 从初建到改建
        3.5.2 Monticello设计解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onticello的现代性解析
    4.1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
        4.1.1 标准的Palladian建筑
        4.1.2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4.1.3 美国现代建筑的启蒙
    4.2 理性层面
        4.2.1 因地制宜
        4.2.2 材料、构造与技术
        4.2.3 发明创造
        4.2.4 实用主义
    4.3 文化(审美)层面
        4.3.1 以人为本与生态和谐
        4.3.2 丰富性与美学考量
        4.3.3 进步思想与创新精神
    4.4 回应地域性的现代创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onticello的影响与启示
    5.1 Monticello的现代性
        5.1.1 建筑师、建筑与社会
        5.1.2 Monticello的当代价值
    5.2 Monticello的后续影响
        5.2.1 对住宅建筑的影响
        5.2.2 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5.2.3 对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5.2.4 科学性的延续
    5.3 对我国建筑创作实践的启示
        5.3.1 持续不断的创新意识
        5.3.2 对新技术、方法的吸纳
        5.3.3 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5.3.4 地域性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Monticello的相关书评与解析
附录B Monticello建设发展年表(1768—1926)
附录C Thomas Jefferson生平年表(1743—1826)
致谢

(3)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中的西安明城区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2.3 城市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及生活空间相关研究现状
        1.5.2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现状
        1.5.3西安明城区德福巷地段相关研究现状
2 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理论基础研究
    2.1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划界
        2.1.1 内涵界定
        2.1.2 分类学的界定
        2.1.3 时空的界定
        2.1.4 存在方式和活动图式的界定
    2.2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四个基本层次
        2.2.1 日常与非日常的生存世界
        2.2.2 日常与非日常的交往世界
        2.2.3 日常与非日常的观念世界
        2.2.4 日常与非日常的组织世界
    2.3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历史演进
        2.3.1 原始社会——非日常生活建构
        2.3.2 工业社会——日常生活退隐
        2.3.3 现代社会—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互相渗透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明城区德福巷地段城市建设背景和更新进程
    3.1 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历史沿革和演进
        3.1.1 隋至元——元初次以“居住”面目出现
        3.1.2 明清至民国——街巷格局发展时期
        3.1.3 20世纪50-80年代——以社区为基础的片区改造初兴时期
        3.1.4 20世纪90年代——低洼地段改造运动时期
        3.1.5 21世纪初期——城市空间重组与大规模城市再开发时期
    3.2 德福巷地段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结构特征
        3.2.1 德福巷地段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和建筑使用性质现状
        3.2.2 德福巷地段人口构成变迁和职业构成现状
        3.2.3 德福巷地段商业业态分布变化和现状
    3.3 德福巷地段物质环境构成现状及特征
        3.3.1 德福巷地段整体布局结构
        3.3.2 德福巷地段住宅建筑现状
        3.3.3 德福巷地段道路交通现状
        3.3.4 德福巷地段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3.5 德福巷地段外部公共空间现状
    3.4 德福巷地段的日常空间和非日常空间
        3.4.1 德福巷地段日常空间与非日常空间历史演变
        3.4.2 德福巷地段非日常空间产生的动因和机制
        3.4.3 德福巷地段日常生活空间与非日常生活空间发展过程
        3.4.4 德福巷地段日常生活空间与非日常生活空间基本特征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日常与非日常生活视角下德福巷地段城市生活更新状态调查与分析
    4.1 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三要素
        4.1.1 城市生活主体(主体、使用者)
        4.1.2 城市生活方式(实践、活动方式、行为)
        4.1.3 城市生活空间(空间、社(会)区(域))
    4.2 日常生活视角下德福巷地段城市生活更新状态
        4.2.1 日常生活下德福巷地段生活主体更新状态
        4.2.2 日常生活下德福巷地段生活方式更新状态
        4.2.3 日常生活下德福巷地段生活空间更新状态
    4.3 非日常生活视角下德福巷地段城市生活更新状态
        4.3.1 非日常生活下德福巷地段生活主体更新状态
        4.3.2 非日常生活下德福巷地段生活方式更新状态
        4.3.3 非日常生活下德福巷地段生活空间更新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中的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评述
    5.1 德福巷地段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过程中的城市更新
        5.1.1 以日常生活为主导的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
        5.1.2 非日常生活扩张下的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
        5.1.3 日常与非日常共存下的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
    5.2 德福巷地段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的动因
        5.2.1 德福巷地段社会结构及生产关系的突变
        5.2.2 德福巷地段生活空间承载力无法直承生活主体和方式间的差异
    5.3 德福巷地段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产生的问题
        5.3.1 对日常生活的忽视
        5.3.2 非日常生活发展遭遇瓶颈
    5.4 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交织下的德福巷地段的城市更新策略
        5.4.1 技术层面优化策略
        5.4.2 政策层面优化策略
        5.4.3 空间层面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采访
    表录
    图录
参考文献

(4)关中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节能改造的现状
        1.2.2 国内节能改造的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关中地区既有农宅的发展演变
    2.1 关中自然状况
        2.1.1 关中地理特征
        2.1.2 关中气候特征
        2.1.3 关中自然资源概述
    2.2 关中地区既有农宅演变
        2.2.1 院落形式的演变
        2.2.2 空间布局的演变
        2.2.3 材料构造形式的演变
    2.3 小结
3 关中地区既有农宅现状调研分析
    3.1 调研目的及内容
    3.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3 调研结果整理和分析
        3.3.1 既有农宅形式及室内热环境现状
        3.3.2 既有农宅外围护结构现状
        3.3.3 农村住宅能耗的现状
    3.4 既有农宅中存在的不利于节能的问题
    3.5 相关住宅节能设计标准及节能改造的可行性
        3.5.1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5.2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5.3 关中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的可行性
    3.6 本章小结
4 关中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措施研究
    4.1 既有农宅节能改造的内容和原则
    4.2 农宅院落的改造措施
        4.2.1 院落铺地的改造
        4.2.2 庭院绿化的改造
    4.3 农宅空间改造
        4.3.1 前院式农宅空间的改造
        4.3.2 前后院式农宅空间的改造
        4.3.3 后院式农宅空间的改造
        4.3.4 围合式农宅空间的改造
    4.4 既有农宅外围护结构的改造
        4.4.1 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的选择
        4.4.2 保温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4.4.3 外墙节能改造
        4.4.4 屋面节能改造
        4.4.5 外门窗的节能改造
    4.5 调整能源结构
    4.6 本章小结
5 关中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模拟分析
    5.1 模拟软件介绍与模拟方法
        5.1.1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5.1.2 模拟计算过程
        5.1.3 相关参数设置
    5.2 前院式农宅节能改造分析
        5.2.1 典型农宅的选定及模型建立
        5.2.2 附加阳光间改造能耗模拟和经济性分析
        5.2.3 外墙节能改造能耗模拟和经济性分析
        5.2.4 屋顶节能改造能耗模拟和经济性分析
        5.2.5 外门窗节能改造能耗模拟及经济性分析
        5.2.6 前院式农宅整体改造方案分析
    5.3 前后院式农宅节能改造分析
        5.3.1 典型农宅的选定及模型建立
        5.3.2 前后院式农宅整体改造方案分析
    5.4 后院式农宅节能改造分析
        5.4.1 典型农宅的选定及模型建立
        5.4.2 后院式农宅整体改造方案分析
    5.5 围合式农宅节能改造分析
        5.5.1 典型农宅的选定及模型建立
        5.5.2 围合式农宅整体改造方案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5)福州传统“多进天井式”民居风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总结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进天井式”民居
    2.1 福州概述
        2.1.1 自然因素
        2.1.2 历史文化因素
    2.2 福州民居概述
        2.2.1 “多进天井式”民居
        2.2.2 “柴栏厝”木屋
        2.2.3 “一明两暗”式
        2.2.4 “四合院”式
        2.2.5 院落式民居与土堡组合
    2.3 风水理论对福州民居的影响
        2.3.1 风水理论对城市选址的影响
        2.3.2 风水理论对民居单体的影响
    2.4 “多进天井式”民居的天井形式归纳
        2.4.1 “多进天井式”民居普查
        2.4.2 “多进天井式”民居的天井分析
        2.4.3 “多进天井式”民居的天井几何形式归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D数值模拟
    3.1 CFD及其相关软件
        3.1.1 CFD的起源
        3.1.2 CFD的原理
        3.1.3 CFD的相关软件
    3.2 模拟对象的设置
    3.3 模拟参数设置及验证
        3.3.1 模拟参数设置
        3.3.2 模拟网格设置
        3.3.3 实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进天井式”民居风环境评价
    4.1 风环境评价方法
        4.1.1 风速比评价方法
        4.1.2 绝对风速阈值评价方法
        4.1.3 超越概率阈值评价法
        4.1.4 评价方法分析与选择
    4.2 “围合式”天井对民居风环境的影响
        4.2.1 天井面宽对风环境的影响
        4.2.2 天井进深对风环境的影响
        4.2.3 综合分析
    4.3 “分隔式”天井对民居风环境的影响
        4.3.1 天井面宽对风环境的影响
        4.3.2 天井进深对风环境的影响
        4.3.3 综合分析
    4.4 檐口高度对民居风环境的影响
        4.4.1 檐口高度的理论分析
        4.4.2 檐口高度的模拟分析
        4.4.3 檐口高度对“围合式”天井的影响
    4.5 天井几何形式对民居风环境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进天井式”民居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5.1 天井的实用性
    5.2 天井的局限性
    5.3 建筑实例分析
        5.3.1 管式住宅(Tube House)
        5.3.2 水与风酒吧(The Water and Wind Bar)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一、主题类书籍
    二、学术期刊
    三、学术论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
        1.3.2 创新实践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背景分析及创作意识
    2.1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社会背景
        2.1.1 时代机遇
        2.1.2 现实挑战
    2.2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2.2.1 一脉相承的本土教育
        2.2.2 中西融贯的海归教育
        2.2.3 两大阵营的交汇融合
    2.3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特征
        2.3.1 跨界整合的创作特质
        2.3.2 个性纷呈的建筑表达
        2.3.3 “实验性”的营造特征
        2.3.4 回归本原的内在追求
    2.4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创作意识
        2.4.1 和谐共生的环境意识
        2.4.2 对话融合的文化意识
        2.4.3 多维共进的技术意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关注下的创新实践:和谐共生
    3.1 环境视角下的现状解析
        3.1.1 缺乏与环境协调融合
        3.1.2 忽视建筑的节能生态
        3.1.3 绿色技术的生硬添加
    3.2 新生代建筑师的诉求:对场地环境的回应
        3.2.1 统筹建成环境
        3.2.2 尊重自然环境
    3.3 新生代建筑师的诉求: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3.3.1 传统生态智慧的挖掘
        3.3.2 当代绿色理念的探索
        3.3.3 旧建筑的生态改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关注下的创新实践:对话融合
    4.1 文化视角下的现状解析
        4.1.1 缺少文化品位的视觉表演
        4.1.2 对传统文化的肤浅表达
        4.1.3 追求符号拼贴的形式表现
    4.2 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当代文化的真实呈现
        4.2.1 当代生活的关怀
        4.2.2 顺应时代的更新
    4.3 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传统文化的内在彰显
        4.3.1 借鉴传统艺术
        4.3.2 融合“新”“旧”元素
        4.3.3 延续历史文脉
    4.4 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地域文化的多维表达
        4.4.1 创新建筑形式
        4.4.2 继承空间结构
        4.4.3 革新材料语言
        4.4.4 关注乡土建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关注下的创新实践:多维共进
    5.1 技术视角下的现状解析
        5.1.1 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应用探索
        5.1.2 节能技术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5.1.3 不同层次技术缺乏系统整合
    5.2 新生代建筑师的探索:高技策略的得体应用
        5.2.1 先进技术的未来表达
        5.2.2 数字技术的深层思考
        5.2.3 节能技术的生态目标
    5.3 新生代建筑师的探索:低技策略的艺术表达
    5.4 新生代建筑师的探索:中间技术的权宜整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前瞻性思考的新生代建筑师实践总结及未来展望
    6.1 新生代建筑师的创新实践总结
        6.1.1 取得的成就
        6.1.2 存在的不足
    6.2 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形式追随生态
        6.2.1 第三次工业革命
        6.2.2 绿色建筑战略
        6.2.3 形式追随生态
    6.3 新生代建筑师的努力方向
        6.3.1 融入环境:兼顾场地协调与建筑节能
        6.3.2 立足文化:从细节入手倾注人文关怀
        6.3.3 把脉时代:依托新技术追求全面整合
    6.4 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6.4.1 完善政策法规
        6.4.2 改革建筑教育
        6.4.3 建构理论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
致谢

(7)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1.1.2 美丽乡村庭院景观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历史变迁
        1.3.2 自然地理
        1.3.3 行政区域、经济产业
        1.3.4 历史文化
        1.3.5 物产特产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庭院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庭院景观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美丽乡村
        2.1.3 庭院
        2.1.4 景观
    2.2 乡村庭院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民居庭院研究
        2.2.2 乡村景观
    2.3 小结
3 美丽乡村庭院景观概述
    3.1 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
        3.1.1 乡村景观规划理论
        3.1.2 景观生态学
        3.1.3 景观美学
    3.2 乡村庭院景观的类型
        3.2.1 乡村地理位置
        3.2.2 乡村发展目标定位
    3.3 乡村庭院景观的功能
        3.3.1 休闲游憩功能
        3.3.2 经济效益
        3.3.3 生态功能
        3.3.4 美学价值
    3.4 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解析
        3.4.1 “宜居”特征
        3.4.2 “宜业”特征
        3.4.3 “宜游”特征
        3.4.4 “宜文”特征
    3.5 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5.1 功能性原则
        3.5.2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原则
        3.5.3 参与原则
    3.6 本章小结
4 杭州乡村庭院景观调研分析
    4.1 乡村庭院景观经营现状
    4.2 民居庭院空间布局形式
        4.2.1 传统庭院空间布局形式
        4.2.2 现代庭院空间布局形式
    4.3 杭州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现状
        4.3.1 传统乡村注重实用,美丽乡村注重美观
        4.3.2 植物品种繁多,乡土树种为主
        4.3.3 彩叶树种不足,季相变化不够丰富
        4.3.4 植物种植缺少生态、艺术考虑
    4.4 乡村庭院小品、设施现状
        4.4.1 庭院围墙
        4.4.2 休憩设施
        4.4.3 铺装
        4.4.4 景观小品
    4.5 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要素设计
        4.5.1 民居建筑
        4.5.2 庭院绿化
        4.5.3 庭院围栏
        4.5.4 休憩设施
        4.5.5 庭院铺地
        4.5.6 景观小品
    4.6 本章小结
5 杭州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营造模式
    5.1 城市休闲庭院景观模式
        5.1.1 风格
        5.1.2 适用范围
        5.1.3 特征解析
        5.1.4 模式意向图
    5.2 乡土观赏庭院景观模式
        5.2.1 风格
        5.2.2 适用范围
        5.2.3 特征解析
        5.2.4 模式意向图
    5.3 清新园艺庭院景观模式
        5.3.1 风格
        5.3.2 适用范围
        5.3.3 特征解析
        5.3.4 模式意向图
    5.4 农家乐体验庭院景观模式
        5.4.1 风格
        5.4.2 适用范围
        5.4.3 特征解析
        5.4.4 模式意向图
    5.5 本章小结
6 西湖区东江嘴村庭院景观营造案例分析
    6.1 项目概述
        6.1.1 规划背景
        6.1.2 区位分析
    6.2 现状分析
        6.2.1 自然条件
        6.2.2 文化发展现状
        6.2.3 产业发展现状
    6.3 总体规划
        6.3.1 规划目标
        6.3.2 规划定位
    6.4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经营
        6.4.1 乡村民居整治
        6.4.2 乡村庭院景观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时代背景
        1.1.1 国家政策的提出
        1.1.2 生态环境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庭院环境设计概述
    2.1 庭院的释义
        2.1.1 庭
        2.1.2 院
        2.1.3 庭院
    2.2 传统庭院流派
        2.2.1 中国式园林
        2.2.2 日本庭院
        2.2.3 欧式园林
    2.3 现代庭院流派
        2.3.1 自然式庭院
        2.3.2 西式庭院
        2.3.3 混合式庭院
第三章 豫东乡村庭院的乡土环境调研
    3.1 乡村的释义
    3.2 豫东地理环境
    3.3 豫东社会环境
    3.4 豫东经济环境
    3.5 豫东人文环境
        3.5.1 豫东人的信仰
        3.5.2 豫东人的性格
第四章 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4.1 豫东-湘北乡村庭院环境比较
        4.1.1 豫东乡村庭院
        4.1.2 湘北乡村庭院
    4.2 豫东新旧乡村庭院环境建设现状
        4.2.1 豫东传统乡村庭院环境建设现状
        4.2.2 豫东新乡村庭院环境建设现状
第五章 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策略
    5.1 优化细部要素
        5.1.1 植物配置策略
        5.1.2 庭院围墙和花园造型设计
        5.1.3 家禽家畜棚舍设计
    5.2 发展乡村经济
        5.2.1 发展庭院经济
        5.2.2 规范家禽家畜养殖方式
        5.2.3 寻求新的产业结构
        5.2.4 开发生物质能
第六章 结合案例分析豫东乡村庭院环境的设计实践
    6.1 方案设计
        6.1.1 基本概况
        6.1.2 设计目标
        6.1.3 设计定位
        6.1.4 设计展开
    6.2 设计方案的细节设计分析
        6.2.1 庭院道路与排水设计
        6.2.2 庭院软空间设计
        6.2.3 庭院色彩与经年性分析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庭院传统价值的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1“庭”、“院”、“庭院”释义
2 传统建筑庭院的文化根源
    2.1“天人合一”的观念
    2.2“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传统庭院中的体现
        2.2.1 宇宙观
        2.2.2 自然观
        2.2.3 人生观
3 传统建筑庭院的围合形式
4 传统建筑庭院的构成特征
    4.1 庭院构成的内向性
    4.2 庭院构成的尚礼性
    4.3 庭院构成的可调性
    4.4 庭院构成的复合性
5 传统建筑庭院的现实意义
6 庭院传统价值的再现
    6.1 再现的出发点和手段
    6.2 再现的实例——新院落建筑

(10)提炼古风 演绎今景—新中式园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方新思潮的涌入,中国本土景观文化缺失
        1.1.2 人们民族精神的回归,新一轮“中国风”的兴起
    1.2 概念的界定
        1.2.1 新中式风格
        1.2.2 新中式园林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际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新中式园林的缘起
    2.1 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
        2.1.1 中国古典园林
        2.1.1.1 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2.1.1.2 转折期(公元220——589年)
        2.1.1.3 全盛期(公元589——960年)
        2.1.1.4 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
        2.1.1.5 成熟后期(1736年——1911年)
        2.1.2 中国近现代园林
        2.1.2.1 中国近代园林(1911年——1979年)
        2.1.2.2 中国现代园林(1979年——1999年)
    2.2 中国园林现状分析
        2.2.1 当代中国园林的突破
        2.2.1.1 园林形式多元化
        2.2.1.2 多学科交叉融合
        2.2.2 当代中国园林的困境
        2.2.2.1 历史地域文脉的缺乏
        2.2.2.2 园林理论体系的不完善
        2.2.2.3 景观的批量化生产
    2.3 新中式园林产生的契机
        2.3.1 经济发展与民族意识增强
        2.3.2 文化回归与自我认同
        2.3.3 寻求场所精神与归属感
第三章 新中式园林对传统园林的传承
    3.1 传统的概念
        3.1.1 传统的特性
        3.1.1.1 实体性
        3.1.1.2 时间性
        3.1.2 继承的方式
        3.1.2.1 批判式继承
        3.1.2.2 抽象式继承
    3.2 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提炼
        3.2.1 哲学思想
        3.2.1.1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3.2.1.2 寄情山水的儒家思想
        3.2.1.3 崇尚隐逸的释家思想
        3.2.2 意境表达
        3.2.2.1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2.2.2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3.2.3 造园手法
        3.2.3.1 外师造化,造景探源
        3.2.3.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3.2.4 空间布局
        3.2.4.1 山石
        3.2.4.2 水体
        3.2.4.3 建筑
        3.2.4.4 植物
    3.3 新中式园林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3.3.1 概念化再现——抽提与简化
        3.3.2 现代语言诠释释现——变形与重整
第四章 新中式园林设计风格研究
    4.1 案例分析
        4.1.1 上海世博中国园——缩千里江山于方寸
        4.1.1.1 背景资料
        4.1.1.2 项目概况
        4.1.1.3 设计思路
        4.1.1.4 综合评价
        4.1.2 苏州博物馆新馆——粉墙黛瓦,移步换景
        4.1.2.1 背景资料
        4.1.2.2 项目概况
        4.1.2.3 设计思路
        4.1.2.4 综合评价
        4.1.3 深圳万科第五园——骨子里的中国情节
        4.1.3.1 背景资料
        4.1.3.2 项目概况
        4.1.3.3 设计思路
        4.1.3.4 综合评价
        4.1.4 上海证大九间堂——庭院深深深几许
        4.1.4.1 背景资料
        4.1.4.2 项目概况
        4.1.4.3 设计思路
        4.1.4.4 综合评价
    4.2 新中式园林实例的主要特征总结
    4.3 新中式园林设计风格特征
        4.3.1 造园手法
        4.3.2 色彩选择
        4.3.3 符号应用
        4.3.4 植物营造
第五章 新中式园林设计原则与方法
    5.1 新中式园林设计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人文性原则
        5.1.3 生态性原则
        5.1.4 时代性原则
    5.2 新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
        5.2.1 提炼古风,演绎今景
        5.2.2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5.2.3 删繁去奢,绘事后素
        5.2.4 景不尽意,境随情生
第六章 新中式园林设计的不足及展望
    6.1 新中式园林设计当下盲区
        6.1.1 设计语言的单一化
        6.1.2 内涵层次的表面化
        6.2.3 功能性质的形式化
    6.2 新中式园林设计未来展望
        6.2.1 创作理念:以现代设计语言,延传统之神韵
        6.2.2 创作立意:开拓思路,勇于创新
        6.2.3 创作手法:原则性、适宜性、多样性
        6.2.3.1 原则性
        6.2.3.2 适宜性
        6.2.3.3 多样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中国住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Monticello:Thomas Jefferson自宅的建筑设计及其现代性研究[D]. 姜慧云. 湖南大学, 2019(07)
  • [3]日常与非日常生活博弈中的西安明城区德福巷地段城市更新研究[D]. 张阳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4]关中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设计研究[D]. 王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5]福州传统“多进天井式”民居风环境研究[D]. 金伟. 厦门大学, 2017(07)
  • [6]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D]. 康珍珍. 天津大学, 2014(11)
  • [7]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 倪云.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8]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豫东乡村庭院环境设计研究[D]. 朱俊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12(04)
  • [9]庭院传统价值的再现[J]. 王云华.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2(05)
  • [10]提炼古风 演绎今景—新中式园林设计研究[D]. 杨丽倚. 海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中国人居环境的传统精神——对庭院模式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