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射模压法胶帽的配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栋[1](2015)在《氟橡胶的硫化和粘合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以A型和B型氟橡胶(FKM)为主,综述国内外FKM的硫化、粘合和胶浆抗凝胶配合技术特点;详介FKM快速硫化体系所用硫化剂、相转移催化剂、助交联剂、防焦剂以及硫化工艺;概述FKM与金属粘合的硅烷法、环氧树脂法、间-甲-白法和胶接层法;简述FKM胶浆抗凝胶特性。
孟玉刚[2](2014)在《大型端面贴胶式胶辊缠绕机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胶辊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造纸胶辊、印刷胶辊、冶金胶辊、以及油印胶辊等,胶辊的需求量同时也在与日俱增,但胶辊成型设备依旧停留在只能对胶辊轴面进行机械化包覆、无法实现端面的机械化包覆,胶辊企业对于既能够高效率地均匀整齐包覆胶辊的轴面,又能够实现辊芯端面包覆缠绕机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我国胶辊工业的发展需求,解决胶辊成型中只能对胶辊辊芯轴面进行机械包覆,无法实现辊芯轴面、端面一次性机械包覆的难题,研制新型的能够实现胶辊辊芯端面、轴面全自动包覆缠绕机,填补缠绕机在端面覆胶技术上的空白已是当务之急,本课题正是为新型胶辊缠绕机的研发做准备,针对现行胶辊缠绕机存在的问题,对缠绕机做进一步的设计与完善,所做的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了胶辊生产工艺流程、胶辊包覆成型方法,研究每种缠绕成型方法的适用条件,选定适用大型端面胶辊的轴面、端面的成型方法,制定了能够一次性对胶辊的轴面和端面进行包覆的工艺路线。(2)依据胶辊成型的原理与工艺路线设计胶辊缠绕机行走平台、缠胶机构、胶条传送机构、转向机构,并对胶辊缠绕机各机构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做了详尽的说明,对机构中的关键部件进行计算与校核,看其能否满足设计要求。(3)对于胶辊缠绕机中主要承重以及关键部件作强度分析,将三维建模软件UG中建好的模型导入Ansys分析软件中,采用Ansys软件的静力学分析功能对这些重要部件进行强度分析,为设计结构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的理论分析依据。(4)使用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对胶辊缠绕机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得到了缠胶机构的位移、速度、力的动力学特性曲线,验证胶辊缠绕机包覆作业的运动规律,分析压轮表面受到的接触力,验证胶条能否紧密贴合于辊芯表面、以及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陶磊[3](2012)在《TPI,s-PB,TPB及其共混物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反式-1,4-聚丁二烯(TPB)和间同-1,2-聚丁二烯(s-PB)都是结晶型聚二烯烃,具有比较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在材料谱中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应用范围广泛。论文通过DSC、TGA和WAXD等技术对TPI,TPB,s-PB纯组分以及以不同比例共聚的共混物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众所周知,聚合物共混是获得高性能材料的有效手段,具有研发周期段短,经济成本低等特点。TPI、TPB和s-PB均为结晶高聚物,其中TPB和s-PB的熔点较高,本文用DSC、WAXD等手段对共混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TPI/s-PB的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共混物中TPI组分在等温结晶过程中,其结晶生长方式主要以一维棒状生长和二维盘状生长并存,s-PB对TPI的结晶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同时随着s-PB含量的增大,TPI的结晶速率增加。采用硫黄硫化体系,研究了TPI/s-PB由塑料-橡塑材料转变的硫化特性,研究发现,随着共混物中s-PB含量的增大,TPI/s-PB共混物的硫化时间逐渐缩短。并对TPI/s-PB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DSC、WAXD以及SEM等手段对TPI/TPB共混物的热性能、结晶性能以及共混物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TPI/TPB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发现,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各个组分结晶峰向低温方向滑移。数据表明,TPI和TPB高温结晶过程均有两个阶段,初级结晶阶段和次级结晶阶段。在初级结晶阶段,TPI组分主要是以三维球状方式结晶,均相和异相成核并存;TPB高温结晶主要是以均相成核的三维球状生长方式;而TPB低温结晶则是三维球状生长与二位盘状生长并存的结晶方式。在次级结晶阶段,TPI和TPB高温结晶的Avrami指数表明其结晶方式为一维棒状和二维盘状并存。由于TPI和TPB在其主链结构中存在双键,可以被硫化,实现玻璃态-高弹态的转变。研究了TPI/TPB共混物的硫黄硫化特性,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DSC、WAXD和SEM对TPI/TPB/s-PB三相共混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硫黄硫化体系,研究了硫化共混物的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硫化时间,可得到具有不同橡塑形态的共混物。
吕贤滨[4](2010)在《三工位轮胎胶囊一步法注射成型硫化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轮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子午线轮胎的快速发展,轮胎工业对胶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而且对胶囊的生产技术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规模大的轮胎企业都有自己的胶囊生产分厂,但随着我国集约化经济的发展,又有好多专业的胶囊制造商生产胶囊供轮胎厂商用。现在,全国专业的胶囊制造厂商有20多家,基本上能满足现在轮胎厂对胶囊的需求。在胶囊的制造工艺中,95%的制造厂商采用的模压生产工艺,少数的制造厂商采用的是液压注射法。传统的模压方法存在的缺点是:胶囊质量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工艺过程复杂,能源浪费度大等。传统的液压注射法是经过先塑化、再定量的两步工作过程,存在的缺点:注射装置结构复杂、加工困难、造价高;注射量少,不适合大规格胶囊注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青岛科技大学挤出工程研究室吕柏源教授对胶料注射成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将传统的注射工艺中的塑化、注射两步动作简化为塑化和注射一步完成。一步法注射成型优点:成型制品质地均匀、致密性好;所需要的设备简单、投资费用少,而其能适合大容量制品注射。现在把这种注射方法引进到轮胎胶囊制造企业中,并对原有模压注射平板硫化机进行改造,以解决胶囊生产企业现在面临的实际生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设计研究对了三工位轮胎胶囊一步法注射成型硫化技术与设备。在《三工位轮胎胶囊一步法注射成型硫化技术与设备》课题中,重点所做工作和获得成果如下:1、将三工位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应用到轮胎胶囊制造中去,并对企业现有平板硫化设备进行技术上的改造,重点解决了企业用传统成型法生产的胶囊质量不足的问题,并且推进了企业设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使胶囊的生产工艺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2、在本设计中,将世界领先的一步法注射工艺应用到企业胶囊生产中。我们采用与胶囊垂直注射的方法,只需对原有模压胶囊模具增加下流道板及流道装置,而原有模压模具上下模结构及其芯模结构保持不变,就样就由模压模具改造成注射模具。这种模具改造方案适应性广,即适用于型号A、B的斜交胎模压胶囊模具的改造,又适合型号为RA、RB、RC、RAB的子午线模压胶囊模具的改造。3、在本设计中,对传动装置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采用自冷式直流电动机与减速器直联的方法,减速器采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技术。这样的传动系统具有体积小、承载能力大、运转平稳、噪声低、寿命长、传动效率高等优点,是橡胶注射机传动系统发展中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4、在本设计中,通过对螺杆各参数性能的理论分析,并对其进行整体设计,使胶料在螺杆挤出段的压力满足一步法注射工艺所需要的要求。5、在本设计中,注射机的喂料段采用了螺旋啮合喂料装置:一方面能保证胶料的连续喂入喂料装置中去;另一方面能把胶料强制拖拽到机筒中,同时能给胶料强有力的推力。这样能有效的增加胶料的注射压力。6、在本设计中,将胶料的机械式注射定量方式该变为信息定量方式。在注射机头位置加上压力传感装置,能实时检测胶料的注射压力信息,并将检测信息及时反馈给驱动压合电机,当注射压力达到设定参数定值时,注射机停止注射。7、在本设计中,成功运用了CAE技术——有限元法,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注射机筒的重要冷却——加热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温度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对注射装置机筒的结构做了合理的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了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和可靠度。8、本设计采用二维设计软件AutoCAD和三维设计软件Pro/E相结合方法,对胶囊注射成型硫化机设备进行结构设计,能直观、简捷表明设计思想。最后运用三维动画模拟软件3DS MAX对整套设备进行运动过程模拟,以此验证整套设备设计的合理性。综上所述,三工位轮胎胶囊一步法注射成型硫化设备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相信将会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良平,刘刚,崔泽龙,宋春华,江光辉,陈孟平[5](2004)在《注射成型拉杆橡胶圈气泡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注射成型拉杆橡胶圈中气泡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得出 ,采用硫化速度适中的氧化锌/硫黄 /促进剂DM硫化体系 ,注射筒温度 95 10 0℃ ,注射时间 42 48s ,硫化温度 14 5 15 0℃ ,硫化时间 70 0s ,注射成型的拉杆橡胶圈没有气泡
王备战,王心山[6](2004)在《注压硫化工艺在药用卤化丁基橡胶瓶塞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单介绍了药用卤化丁基橡胶瓶塞用注压硫化工艺生产时对胶料配方、生产设备和模具的要求,以及工艺参数的调整原则和产品的特性等。
周彦豪,董智贤,陈福林,刘洪涛,高琼芝[7](2004)在《橡胶注射成型技术新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为适应橡胶制品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要求,科技人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钻研,在橡胶生产加工工艺和机械设备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刊将就炼胶、压延、压出、成型、硫化这5道生产工艺及相关设备取得的进展进行系列报道,本期推出注射成型篇。
黄良平,刘刚,崔泽龙,宋春华,江光辉,陈孟平[8](2003)在《橡胶制品注射成型气泡产生原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配方和工艺两方面对注射法生产拉杆橡胶圈气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由此确定了合适的胶料配方和最佳的工艺条件,按该配方在该工艺条件下可生产出合格的拉杆橡胶圈产品。
唐国政[9](2002)在《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的效果、机理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 ,具有生产能力高 ,成本低等优点。胶囊注射硫化成功的关键在注射阶段 ;在本文中介绍了几种解决注射法生产胶囊质量问题的方法。现已可自制注射胶囊硫化机
唐国政[10](2002)在《轮胎硫化胶囊注射法生产的效果、机理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的优越性,并介绍了自行设计生产的胶囊硫化注射机。对这种生产方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二、注射模压法胶帽的配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射模压法胶帽的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氟橡胶的硫化和粘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1.1 硫化配合技术 |
1.2 粘合配合技术 |
1.3 胶浆抗凝胶技术 |
2 快速硫化体系 |
3 与金属粘合 |
4 胶浆抗凝胶特性 |
5 结语 |
(2)大型端面贴胶式胶辊缠绕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胶辊缠绕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型端面贴胶胶辊缠绕成型工艺研究 |
2.1 胶辊生产工艺流程研究 |
2.1.1 胶料制备工艺研究 |
2.1.2 胶辊成型工艺研究 |
2.2 胶辊缠绕包覆成型原理研究 |
2.3 胶辊缠绕包覆成型方法研究 |
2.3.1 橡胶胶辊贴合成型法 |
2.3.2 胶条连续挤出缠绕成型法 |
2.4 胶辊轴面、端面包覆工艺流程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端面贴胶式胶辊缠绕机实现方法的研究 |
3.1 胶辊成型设备研究 |
3.2 胶辊缠绕机结构设计 |
3.2.1 行走平台设计 |
3.2.2 缠胶机构设计 |
3.3 胶条传送转向机构设计 |
3.3.1 胶条传送机构 |
3.3.2 胶条转向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端面贴胶式胶辊缠绕机关键部件的强度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概念 |
4.2 有限元分析任务的组成 |
4.3 缠绕机关键结构及零部件的强度分析 |
4.3.1 下支架的强度分析 |
4.3.2 支撑板的强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端面贴胶式胶辊缠绕机端面贴胶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5.1 端面贴胶仿真模型建立 |
5.2 模型约束的施加 |
5.3 缠胶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5.3.1 缠胶机构位移特性分析 |
5.3.2 缠胶机构速度特性分析 |
5.4 缠胶机构动力学分析 |
5.4.1 压轮与胶条之间接触力模型 |
5.4.2 压轮表面接触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TPI,s-PB,TPB及其共混物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前言 |
1.1 高聚物共混技术发展概况 |
1.1.1 机械共混 |
1.1.2 机械化学法 |
1.1.3 化学共混 |
1.1.4 乳液共混 |
1.1.5 溶液共混 |
1.2 聚合物共混改性新技术--互穿网络技术 |
1.3 共混物的相容性 |
1.3.1 反应性增容 |
1.3.2 原位复合技术 |
1.4 高聚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1.4.1 单相连续结构 |
1.4.2 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 |
1.4.3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 |
1.5 共混高聚物改性技术 |
1.5.1 降低分子量 |
1.5.2 通过共聚引入极性基团 |
1.5.3 通过聚合物的化学改性引入极性基团 |
1.5.4 通过共聚引入特殊的相互作用基团 |
1.5.5 形成接技或嵌段共聚物 |
1.5.6 添加增容剂 |
1.5.7 形成 IPN 结构 |
1.5.8 形成化学交联 |
1.5.9 改变加工条件 |
1.6 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 |
1.6.1 TPI 的结构与性能 |
1.6.2 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性能 |
1.6.3 TPI 的应用 |
1.7 反式-1,4-聚丁二烯 |
1.7.1 反式-1,4-聚丁二烯的结构与性能 |
1.7.2 反式 1,4-聚丁二烯的性能 |
1.7.3 反式-1,4-聚丁二烯的应用 |
1.8 间同聚丁二烯 |
1.8.1 s-PB 的结构与性能 |
1.8.2 s-PB 的应用 |
1.9 现代分析技术 |
1.9.1 热分析技术 |
1.10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共混物的制备 |
2.2.2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s-PB,TPB,TPI 的热性能 |
3.1 s-PB 的热性能 |
3.1.1 s-PB 的 DSC |
3.1.2 s-PB 的热失重(TGA) |
3.1.3 s-PB 的 X 射线衍射 |
3.2 TPB 的热性能 |
3.2.1 TPB 的 DSC |
3.2.2 TPB 的热失重(TGA) |
3.2.3 TPB 的 X 射线衍射 |
3.3 TPI 的热性能 |
3.3.1 TPI 的 DSC 谱图分析 |
3.3.2 TPI 的热失重(TGA) |
3.3.3 TPI 的 X 射线衍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PI/s-PB 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 |
4.1 共混物的热性能 |
4.1.1 TPI/s-PB 共混物的熔融行为 |
4.1.2 TPI/s-PB 共混物结晶行为 |
4.1.3 TPI/s-PB 共混物的结晶动力学 |
4.1.4 TPI/s-PB 不同共混比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
4.1.5 TPI/s-PB 不同共混比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4.2 TPI/s-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4.3 TPI/s-PB 共混物的 SEM 分析 |
4.4 TPI/s-PB 硫化共混物的力学特性 |
4.4.1 硫磺用量对 TPI/s-PB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2 TMTD 作用下 TPI/s-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4.4.3 促进剂 NS 作用下 TPI/s-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4.5 TPI/s-PB 硫化共混物的 SEM 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PI/TPB 共混物的热性能和结构性能 |
5.1 TPI/TPB 共混物的热性能 |
5.1.1 TPI/TPB 共混物的熔融行为 |
5.2 TPI/TPB 共混物结晶行为 |
5.2.1 TPI/TPB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5.3 TPI/TPB 共混物的 X 射线衍射 |
5.4 TPI/TPB 共混物的 SEM 分析 |
5.5 TPI/T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5.6 TPI/TPB 共混物的硫化特性 |
5.6.1 促进剂 TMTD 的硫磺体系 |
5.6.2 促进剂 NS 的硫黄体系 |
5.7 TPI/TPB 硫化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5.7.1 硫黄用量对 TPI/TPB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5.7.2 TMTD 作用下 TPI/T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5.7.3 促进剂 NS 作用下 TPI/T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5.8 TPI/TPB 硫化共混物的 SEM 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PI/TPB/s-PB 共混物的形态与结构 |
6.1 TPI/TPB/s-PB 共混物的热性能 |
6.1.1 TPI/TPB/s-PB 共混物熔融性能 |
6.2 TPI/TPB/s-PB 共混物结晶行为 |
6.3 TPI/TPB/s-PB 共混物的 SEM 分析 |
6.4 TPI/TPB/s-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6.5 TPI/TPB/s-PB 共混物的硫化特性 |
6.5.1 促进剂 TMTD 的硫黄体系 |
6.5.2 促进剂 NS 的硫磺体系 |
6.6 TPI/TPB/s-PB 硫化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6.6.1 TMTD 作用下 TPI/TPB/s-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6.6.2 NS 作用下 TPI/s-PB/TPB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6.7 本章小结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三工位轮胎胶囊一步法注射成型硫化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目的与设计研究的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设计研究的意义 |
1.2 橡胶注射成型机的发展趋势 |
1.2.1 橡胶注射成型机的发展背景 |
1.2.2 橡胶注射成型机的发展阶段 |
1.3 轮胎胶囊硫化设备的发展 |
1.3.1 轮胎硫化胶囊的类型 |
1.3.2 轮胎硫化胶囊的制造工艺与生产设备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的应用方案 |
2.1 一步法注射成型原理及其验证实验 |
2.1.1 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的原理与装置 |
2.1.2 一步法注射成型原理的验证试验 |
2.1.3 一步法注射成型技术与装置的基本结论 |
2.2 一步法注射成型装置在轮胎胶囊模压硫化机上的应用改造方案 |
2.2.1 胶囊模压平板硫化改造方案的论证 |
2.2.2 胶囊模压平板硫化改造方案的确立 |
2.3 本章小结 |
3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硫化装置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1 螺旋啮合喂料装置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1.1 理论模型及流动计算 |
3.1.2 物料输送特性参数计算 |
3.2 胶料输送段功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1 固体输送理论分析及功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2 熔体输送理论分析及功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3 胶料输送长度及挤出压力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3.1 轴向粘度比系数的提出 |
3.3.2 挤出机喂料段长度预测 |
3.3.3 粘流转变段长度预测 |
3.3.4 挤出量及挤出压力数学模型 |
3.4 螺杆参数对注射机性能指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5 熔体充模过程的压力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5.1 熔体在喷嘴处的流动模型及其压力 |
3.5.2 熔体在模腔中的压力过程分析 |
3.6 胶囊平板硫化设备的结构设计原理 |
3.6.1 主液压缸的结构系统 |
3.6.2 上横梁、侧板、活动平台的结构与设计 |
3.6.3 上芯模液压缸系统 |
3.6.4 下芯模系统 |
3.7 三工位移位装置设计原理 |
3.7.1 轮链传动形式的选择 |
3.7.2 驱动电机功率的选择 |
3.8 本章小节 |
4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硫化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1 一步法注射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1.1 螺杆的结构设计 |
4.1.2 机筒的结构设计 |
4.1.3 挤出机机筒加热装置的温度场分析 |
4.1.4 螺旋啮合喂料装置的结构设计 |
4.1.5 机头的结构设计 |
4.1.6 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
4.2 压合装置的结构设计 |
4.2.1 螺旋传动的结构设计 |
4.2.2 压合螺杆的强度计算 |
4.2.3 压合电机功率的计算 |
4.2.4 压合螺母的强度计算 |
4.2.5 压合装置的结构设计 |
4.3 胶囊平板硫化机的改造与结构设计 |
4.3.1 胶囊平板硫化机设备的结构设计 |
4.3.2 胶囊注射成型模具的结构设计 |
4.4 三工位注射装置机架的结构设计 |
4.5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成型硫化装置的控制系统 |
4.5.1 温度控制系统 |
4.5.2 直流可控硅调速系统和移动压合控制系统 |
4.6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成型硫化装置全套设备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硫化机组的三维设计及动态模拟 |
5.1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成型硫化机组的三维设计 |
5.1.1 三维设计软件的介绍 |
5.1.2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成型硫化机组的三维构型 |
5.2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硫化机组的三维动态模拟 |
5.2.1 三维动态模拟软件的介绍 |
5.2.2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成型硫化机组的工作过程 |
5.2.3 三工位轮胎胶囊注射成型硫化机组的动画模拟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注射成型拉杆橡胶圈气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材料 |
1.2 基本配方 |
1.3 仪器和设备 |
1.4 试样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配方因素 |
2.2 工艺条件 |
2.2.1 注射筒温度 |
2.2.2 注射时间 |
2.2.3 硫化温度 |
2.2.4 硫化时间 |
3 结语 |
(7)橡胶注射成型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射成型新工艺 |
1. 抽真空注射成型。 |
2. 注射模压成型。 |
3. 注射传递成型。 |
4. 冷流道注射成型。 |
5. |
二、橡胶注射成型机械设备发展动向 |
三、新研发的橡胶螺杆旋转注射成型技术及成型机 |
1. 问题的提出 |
2. 结构与过程原理 |
3. 试验与技术上的突破 |
四、应用基础研究 |
(9)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的效果、机理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的效果 |
2 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的机理 |
2.1 注射法生产轮胎胶囊的工作过程 |
2.2 解决注射法生产胶囊质量问题的几个方面 |
2.2.1 进一步改进轮胎胶囊的配方, 使之适用于注射法生产工艺 |
2.2.2 严格胶料的混炼工艺, 使胶料的质量长久保持良好 |
2.2.3 对注射硫化机的工艺条件进行测定, 使注射硫化机处于最佳的工艺状态 |
2.2.4 提高胶囊硫化机的锁模力, 克服在注射时上下模开启, 造成废边、胶囊内部“腰裂”的问题 |
2.2.5 对胶囊硫化模具的温度进行控制, 使注射成型过程更加理想 |
3 我国发展轮胎硫化胶囊注射硫化机的展望 |
四、注射模压法胶帽的配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氟橡胶的硫化和粘合技术[J]. 李栋. 橡胶科技, 2015(01)
- [2]大型端面贴胶式胶辊缠绕机的设计研究[D]. 孟玉刚.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4(04)
- [3]TPI,s-PB,TPB及其共混物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研究[D]. 陶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4]三工位轮胎胶囊一步法注射成型硫化技术与设备的设计研究[D]. 吕贤滨.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5]注射成型拉杆橡胶圈气泡问题的研究[J]. 黄良平,刘刚,崔泽龙,宋春华,江光辉,陈孟平. 橡胶工业, 2004(12)
- [6]注压硫化工艺在药用卤化丁基橡胶瓶塞中的应用[J]. 王备战,王心山. 特种橡胶制品, 2004(05)
- [7]橡胶注射成型技术新进展[J]. 周彦豪,董智贤,陈福林,刘洪涛,高琼芝. 中国橡胶, 2004(03)
- [8]橡胶制品注射成型气泡产生原因探讨[A]. 黄良平,刘刚,崔泽龙,宋春华,江光辉,陈孟平. 第二届全国橡胶制品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9]注射法生产轮胎硫化胶囊的效果、机理与展望[J]. 唐国政. 弹性体, 2002(02)
- [10]轮胎硫化胶囊注射法生产的效果、机理与展望[J]. 唐国政.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