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定量评价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当下,教人育才受到重视,而规模不断扩张的高校作为教学的载体,进行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和复杂,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高校各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利逐渐变大,然而,面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合规性,不仅引发高校内部深思,也受到包括国家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全方位的关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审计的第一关,也逐步意识到单纯依赖财务收支,以“3E”为目标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审计工作的需求,也不利于问题的整改,所以,在新发展理念下,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亟待改善,需要创新和突破,积极的应对新变化和新要求,让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评价与时俱进。本文对国内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对SY高校二级学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参与,了解SY审计处的组织结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依据、审计流程等内容;通过向SY高校审计人员发放审计现状调查问卷,并结合我国新形势下相关办法规定,分析其开展二级学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探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影响,同时有针对性的阐述成因,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提出引入审计评价体系改善现状,实现审计的双重目标;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搜集了陕西省32所高校审计人员的建议,有效确定了30个评价指标,应用Matlab软件运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审计评价体系。最终,将该评价体系运用到SY高校D院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以实施过程中问题为导向,为日后运用该体系提出几点保障措施,改善当前SY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以达到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层次目标。
袁苏瑜[2](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多极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迅速,各种文化思想交流对抗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塑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对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具体展示了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对其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读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对构建和完善该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各项考核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并针对前文中论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刘倩[3](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使职技高师院校做好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本研究调研了8所传统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分析出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评价理论和专业认证的时代要求,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并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12门课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案基本可行,在进一步完善后可以供职技高师院校借鉴使用。本研究构建的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对象为课程;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师教学表现和效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评价原则是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可操作、可接受及可改进;定性评价主体是学生、同行专家、教师本人,定量评价主体是有关管理人员;评价方法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与教师教学表现评价相结合、等级评价与写实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整个评价内容分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师教学表现评价、写实性评价三个部分。其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和教师教学表现定性评价结果各按50%权重构成评价等级,写实性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改进课程教学的建议。三个评价部分的内容如下: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由各个课程目标所有形式的考核成绩与目标分值的达成度(占80%)和学生对每个课程目标的自感掌握程度(20%)两个部分组成。2、教师教学表现评价由学生问卷评价(20%)、同行专家问卷评价(60%)和教师本人问卷评价(20%)三个部分组成,主要考察教师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过程评价、改进教学、学情分析、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情况。3、写实性评价主要是征询各评价主体对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和执行情况的看法和改进建议。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结果分为评价等级结果和写实性评价结果两个部分。其中等级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写实性评价结果是三类评价主体问卷的写实性建议的汇总。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激励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学校制订、修订教学方案的依据。
查玉喜[4](2021)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多元,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扩大招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全国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数量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时代重任,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囿于政策支撑不足、顶层设计缺乏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突出,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未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率的局面,面临着诸多待解的发展难题、发展困惑、发展瓶颈,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亟待改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开启了全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序幕。“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发力点,地方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重点、关键点和着力点又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境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法整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并按照“宏观分析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简称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对地方高校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从人才观的转型、国家战略的革新、办学思路的革新、办学定位的完善等四个方面梳理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依据,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梳理。并以山东省地方高校为例,与发达省份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我国地方高校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阶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规模扩张为主进阶到提高质量为主的治理理念。社会大众也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期望,期望地方高校在科学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现代大学功能方面有创新性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受历史惯性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期待的步伐,在现实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与困惑,主要体现在:政策或制度扶持力度不强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力度不够,传统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治理理念的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师资团队匮乏,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通过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后,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及时地、逐步地破解这些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顽瘴痼疾。并且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地方高校也亟需从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与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或者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总结高水平发展的共性规律,反思自身的差距,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条件,重新进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和有效对策,力图凸显学校在规模与布局、人才培养、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路径与对策。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重构、方法的整合、各种发展条件的支持以及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寻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然状态和可能路径。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勘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人才观和服务地方的新要求,并以此重新企划学校发展的宏远目标,结合本校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形成符合本校工作实际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理念,促使地方高校获得长足发展和特色发展。基于重新勘定的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从学校发展图景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摸索,对于师生创新创业的启发与引导,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于学习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重塑等几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进行重构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把科研水平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融合,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诉求相对接,通过推动与引导并重、探索新路径与模仿成功典范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更多的外部条件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学校发展实践的有效衔接,加强硬件设施与软件的高度配合,实现政府管理学校向政府服务、扶持学校的积极转变,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共同提高,逐步提升地方高校以及所在地的生源吸引力,逐渐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文化交流参与度。除却获得外部的条件支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也迫切需要依据国家本科院校评估标准来制定科学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监测评价体系,同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范式,对比区域典型高校,以此来改进、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进程,获得长足发展。限于思考不够深刻等原因,关于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办学条件保障等问题,本论文暂不涉及,留待以后学习研究。
崔智涵[5](2021)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我国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十分注重高等教育,并制定了相应的促进发展措施与改革方案,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所以,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建立科学、客观、有效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详细分析了系统开发所用到综合加权法和德尔菲法,利用德尔菲算法计算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从而进一步设计了教学质量评价算法的模型,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基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利用ASP.NET开发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采用B/S三层架构,开发了系统设置、基本信息管理、在线评价管理、评价结果管理等功能模块。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单元测试,各模块之间进行了集成测试。整体开发完成后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系统通过了所有的测试用例。该系统具有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检验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等作用,可作为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及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工具。
何俊萍[6](2021)在《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劳动人们”。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行业的引导作用,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企业的办学活力,明确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建议”。在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重视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和就业质量,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为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提供参考,增强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提升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东省内的三所高职院校,研究方法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搭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含产教融合投入指标、产教融合过程指标、产教融合效果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学与培训、课程建设、企业效益、学校效益、学生满意度等九个指标,三级指标有三十二个。运用评价体系对H1、H2、H3三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H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属于优秀水平,H2和H3高职院校均属于良好水平。三所样本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发展产教融合提供了一个范本。但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投入环节、过程环节和效果环节上依然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应在充分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基础上去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水平的建议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以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的建设。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的优化。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以保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的产出。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晗[8](2020)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而现今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欠缺一定的科学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又体现着高校的综合实力,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质量评价可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修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目前高校采用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式较单一,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基于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研究与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将定性评价有效的量化,并结合定量评价与客观指标数据提供一个可行且便捷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计算出各因素权重值;其次对模型中的三类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其中包含对学生课程成绩等客观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削弱课程难度对该指标产生的影响。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定性评价进行量化处理,使计算出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更为全面客观;然后完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综合计算,并根据定性评价提取关键词构建教师教学画像;最后设计并实现可运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论文完成系统总体设计,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与功能模块,对各模块实现进行详细阐述,完成系统功能与非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较好的实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刘晓旋[9](2020)在《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一流专业建设则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高校本科教育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借助河北省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和国家高等教育常态监测数据平台的数据,将专业建设研究聚焦到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层面,对省内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综合评价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阐述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教育学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中争取更多的财力与政策支持,并为社会公众选择教育学专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综合评价理论指导下展开,运用定量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和效率评价。经定量评价得到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存量水平的总体排序结果和五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分析。经效率评价得到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无效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分析。本文的最后,针对综合评价结果总结出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是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向;二是扩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投入;三是整合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实行区域资源共享制度;四是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
党艳辉[10](2020)在《中韩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以郑州大学和国立首尔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新时代来临之前我国已经完成高等教育的普及,国家开始逐渐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合理的、完善的和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体育专业排名位居亚洲第一,说明其体育教学水平一流,社会认可度高,这与其完善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借鉴世界知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例,并从先进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完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体育应用型人才。论文以中国郑州大学和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依据两校设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历史文化背景,针对两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比较两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异同点,找出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基于客观性、导向性和有效性原则,为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优化对策,也为我国高校改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评价目的:中国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目的重视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在于促进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2.评价内容: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侧重点是体育教师的教;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3.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虽多元化,但评价方式单一;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4.评价结果反馈和利用: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是非正式的;其评价结果是用于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业绩考核;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是正式而具体的;其评价结果除了用于改进体育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外,还用于人事决策和学生选课。5.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1)革新评价目的理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2)扩宽评价内容指标,注重学生学的评价;3)完善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加大学生和教师评价比重;4)组织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过程;5)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
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定量评价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定量评价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经济责任审计 |
2.1.2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
2.1.3 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3 信息传递理论 |
2.2.4 层次分析法概况 |
第三章 SY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1.1 SY高校概况 |
3.1.2 SY高校审计工作组织机构概况 |
3.1.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审计依据 |
3.1.4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
3.2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 |
3.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成因 |
3.4 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4.1 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3.4.2 引入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
第四章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确认原则 |
4.1.2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确认 |
4.1.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解释 |
4.2 确认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 |
4.2.1 层次分析法确认指标权重 |
4.2.2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分值标准 |
第五章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效果分析 |
5.1 SY高校D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运用 |
5.1.1 SY高校D院基本情况 |
5.1.2 D院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依据 |
5.1.3 D院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 |
5.2 D院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 |
5.3 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表——有关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调研问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表——有关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3 民主评议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相关理论概述 |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过程 |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二)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组成要素 |
(一)评价目的与评价目标 |
(二)评价主体 |
(三)评价内容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指标 |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
(一)作用 |
(二)重要意义 |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概况 |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评价目标设定缺乏科学性 |
(二)考核评价体系部分功能弱化 |
(三)评价主体缺位失位 |
(四)评价方法难以融合 |
(五)评价标准与指标缺乏针对性 |
(六)评价结果失真 |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评价环境方面 |
(二)评价制度方面 |
(三)评价主体方面 |
(四)评价方式、方法方面 |
第三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及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 |
(一)政治标准 |
(二)知识标准 |
(三)道德标准 |
(四)能力标准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时代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整体性原则 |
(五)多元性原则 |
(六)可行性原则 |
第四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想 |
一、创新评价理念 |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
(二)树立新的质量观 |
(三)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
(四)树立协调性的评价理念 |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策略 |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
(二)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
(三)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本思路 |
(二)构建依据 |
(三)考核评价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 |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
(一)创新理论研究 |
(二)优化评价环境 |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
(四)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专业认证 |
1.4.2 职技高师院校 |
1.4.3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有关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2.1.2 有关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关于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 |
2.2.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
2.2.3 关于专业认证或OBE理念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章 我国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研究实施情况 |
3.1.1 师生问卷调研 |
3.1.2 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调阅 |
3.2 教师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 |
3.2.1 关于评价频度的调研结果 |
3.2.2 关于评价结果效用的调研结果 |
3.2.3 关于教师对本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看法的调研结果 |
3.2.4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评价主体的调研结果 |
3.2.5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2.6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2.7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同行专家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2.8 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本人评价内容的调研结果 |
3.3 学生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 |
3.3.1 关于学生参与评价情况的调研结果 |
3.3.2 关于学生在评价时认真程度的调研结果 |
3.3.3 关于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真实的调研结果 |
3.3.4 关于学生评价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的调研结果 |
3.3.5 关于评价目的的调研结果 |
3.3.6 关于评价重点的调研结果 |
3.3.7 关于评价主体的调研结果 |
3.4 现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 |
3.4.1 关于评价对象的分析结果 |
3.4.2 关于评价组织实施部门的分析结果 |
3.4.3 关于评价主体的分析结果 |
3.4.4 关于评价内容的分析结果 |
3.4.5 关于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 |
3.4.6 关于评价结果的效用的分析结果 |
3.4.7 关于是否体现专业认证理念的分析结果 |
3.5 我国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1 总体情况 |
3.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构建 |
4.1 构建新的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必要性 |
4.1.1 引导教师按专业认证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需要 |
4.1.2 引导教师按专业认证要求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 |
4.1.3 引导教学单位按专业认证要求科学有效评价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 |
4.2 理论基础 |
4.2.1 目标评价理论 |
4.2.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
4.2.3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
4.2.4 发展性评价理论 |
4.3 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
4.3.1 评价的目的 |
4.3.2 评价的原则 |
4.3.3 评价的组织实施 |
4.3.4 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
4.3.5 评价等级结果计算及写实性评价结果 |
第5章 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实证研究 |
5.1 选择参与实证研究的院校及课程 |
5.2 制订、完善参与实证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考核细化表 |
5.3 跟踪督促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和考核细化表实施教学 |
5.4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实证研究过程 |
5.4.1 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卷 |
5.4.2 获取实证研究数据 |
5.4.3 实证研究结果 |
5.5 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4)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特色 |
第一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 |
一、地方高校身份认知 |
(一)概念的厘清 |
(二)特色定位的澄明 |
二、回应国家发展战略 |
(一)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 |
(二)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
(三)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引导者 |
(四)地方高校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智慧库 |
三、凸显时代教育特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二)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
(三)以学校整体跃升为坐标 |
第二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时代境遇 |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困顿 |
(一)外部困难 |
(二)内部困扰 |
二、外部评价带来改革的外烁力 |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影响分析 |
(二)ESI综合排名影响分析 |
(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的影响分析 |
(四)政府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
三、自我期待激发变革的内发力 |
(一)特色发展驱动 |
(二)内在要素更新 |
(三)“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三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 |
一、概念理解立场 |
(一)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
(二)内涵式发展的演进 |
二、办学定位分析 |
(一)办学定位内涵 |
(二)办学目标定位 |
(三)办学目标对比 |
三、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一)人才培养定位 |
(二)教学实施与健全人格 |
(三)知识传承与科技创新 |
(四)教书育人与以文化人 |
四、学科发展校正 |
(一)学科布局问题 |
(二)学科建设规划 |
(三)学科集群优势 |
(四)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
(五)学科发展定位 |
五、科研与服务社会 |
(一)科学研究定位 |
(二)服务能力衡量 |
第四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 |
一、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 |
(一)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结合 |
(二)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结合 |
(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 |
二、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
(一)突破传统课程体系 |
(二)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
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一)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
(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
(四)加强评价的开放性 |
第五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整合 |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
(一)重树科研与教学的均衡 |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三)健全教师发展评估体系 |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对接 |
(一)体现区域性 |
(二)提高时效性 |
(三)提升政策性 |
(四)促进协作化 |
(五)强化服务性 |
三、探索与互鉴结合 |
(一)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
(二)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六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 |
一、促进政策与实践衔接 |
(一)学校层面重在宏观规划与机制建设 |
(二)学院与基层学术组织层面提质增效 |
(三)政府层面注重政策引领与评估考核 |
二、加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契合 |
(一)教师队伍扩充及结构优化 |
(二)突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
(三)教学及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
三、改善学校与地方互动 |
(一)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二)建设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
(三)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附: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主要学术论文 |
(5)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 |
1.3.1 教学质量评价含义 |
1.3.2 教学质量评价的分类 |
1.3.3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 |
1.3.4 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 |
1.3.5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系统分析 |
2.1 需求分析 |
2.1.1 系统总需求 |
2.1.2 前台子系统 |
2.1.3 后台子系统 |
2.2 原理分析 |
2.2.1 综合加权法 |
2.2.2 德尔菲法 |
2.3 技术分析 |
2.3.1 B/S系统模式 |
2.3.2 ASP.NET程序设计语言 |
2.3.3 SQL Server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3.1.1 B/S三层架构 |
3.1.2 系统开发架构 |
3.2 系统模块设计 |
3.2.1 系统用户 |
3.2.2 系统模块 |
3.3 系统类建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算法设计 |
3.5.1 评价规则设计 |
3.5.2 算法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功能 |
4.1.1 系统设置管理 |
4.1.2 系统用户登录 |
4.1.3 基本信息管理 |
4.1.4 添加评价申请 |
4.1.5 在线评价管理 |
4.1.6 评价结果管理 |
4.2 评价流程 |
4.3 系统界面 |
4.3.1 系统登录界面 |
4.3.2 系统主界面 |
4.3.3 在线评价界面 |
4.3.4 结果查询界面 |
4.4 后台管理界面 |
4.4.1 教师信息界面 |
4.4.2 管理员信息界面 |
4.4.3 评价指标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的必要性 |
5.2 系统测试方法 |
5.3 系统测试内容 |
5.3.1 用户登录注册 |
5.3.2 评价模块 |
5.3.3 结果查询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产教融合 |
三、绩效评价 |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绩效管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IPO评价模型 |
四、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设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一、坚持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 |
二、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
三、要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和权威性原则 |
四、坚持投入、过程与产出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调查法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分析 |
一、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实施 |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及指标筛选结果 |
第四节 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阐述 |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指标说明 |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指标说明 |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指标说明 |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
二、运用层次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四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相关研究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测算步骤 |
第二节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一、评价对象 |
二、数据来源 |
三、原始数据 |
第三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过程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单因素评价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第四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结果 |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评价结果分析 |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评价结果分析 |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 |
一、设立产教融合的专项资金 |
二、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
三、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优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 |
一、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 |
二、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
三、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 |
第三节 保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 |
一、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 |
二、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
三、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调查表 |
附录五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本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介绍 |
2.1 算法与相关工具库 |
2.1.1 层次分析法简述 |
2.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
2.1.3 Word2Vec算法 |
2.1.4 Beautiful Soup爬虫框架 |
2.1.5 Wordcloud词云图生成工具 |
2.2 Yaf框架技术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研究 |
3.1.1 教学质量评价要素层级构建 |
3.1.2 判断矩阵的构建与一致性校验 |
3.1.3 层级权重计算 |
3.2 定量评价与客观指标数据值标准化 |
3.2.1 定量评价数据处理 |
3.2.2 客观指标数据值标准化 |
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定性评价量化模型 |
3.3.1 基于CBOW的词向量模型 |
3.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定性评价量化模型 |
3.3.3 定性评价量化模型效果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需求分析 |
4.1 功能需求 |
4.1.1 课程质量评价功能 |
4.1.2 学生选课功能 |
4.1.3 教师授课功能 |
4.1.4 系统通用功能 |
4.1.5 管理员功能 |
4.2 非功能需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体设计 |
5.1 网络拓扑结构 |
5.2 系统软件结构 |
5.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5.3.1 课程评价模块 |
5.3.2 学生选课模块 |
5.3.3 教师授课模块 |
5.3.4 信息管理模块 |
5.3.5 用户登录与个人信息管理模块 |
5.4 数据库设计 |
5.4.1 ER图 |
5.4.2 数据库表 |
5.5 界面设计 |
5.5.1 教学质量评价用户通用页面 |
5.5.2 学生专属页面 |
5.5.3 教师专属页面 |
5.5.4 督导组长和教学主管通用页面 |
5.5.5 教学主管专属页面 |
5.5.6 管理员页面 |
5.6 数据通信接口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类设计 |
6.2 通用用户模块 |
6.3 学生用户模块 |
6.4 教师用户模块 |
6.5 督导用户模块 |
6.6 院系领导模块 |
6.7 管理员模块 |
6.8 数据处理模块 |
6.8.1 教学质量定性评价量化 |
6.8.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综合得分计算 |
6.8.3 教师教学画像模块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测试 |
7.1 测试环境 |
7.2 功能测试 |
7.2.1 通用用户功能测试 |
7.2.2 学生功能测试 |
7.2.3 教师功能测试 |
7.2.4 督导功能测试 |
7.2.5 院系领导功能测试 |
7.2.6 管理员功能测试 |
7.2.7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效果测试 |
7.3 非功能测试 |
7.4 非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本科专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
1.3.4 已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1.5.3 定量分析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专业教育资源、专业教育资源配置 |
2.1.1 专业教育资源 |
2.1.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 |
2.2 综合评价理论 |
2.2.1 综合评价的定义 |
2.2.2 综合评价的目的 |
2.2.3 综合评价的原则 |
2.2.4 综合评价的方法 |
第三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现状 |
3.1 专业布点情况 |
3.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3.3 专业教师资源队伍 |
3.4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 |
3.5 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 |
4.1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1 有关高校专业教育资源配置评价的一般指标 |
4.1.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3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解释 |
4.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
4.2.1 综合评价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一般方法 |
4.2.2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 |
4.3 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定量评价及结果分析 |
4.3.1 定量评价的研究假设 |
4.3.2 原始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
4.3.3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4 定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5.1 DEA效率评价方法 |
5.1.1 DEA效率评价方法的介绍 |
5.1.2 DEA效率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 |
5.2 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过程 |
5.2.1 明确评价目的 |
5.2.2 选择评价决策单元 |
5.2.3 基于DEA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5.2.4 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5.2.5 选择DEA模型 |
5.2.6 分析评价结果 |
5.3 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1 综合技术效率(crste)分析 |
5.3.2 纯技术效率(vrste)分析 |
5.3.3 规模效率(scale)分析 |
5.3.4 对DEA无效决策单元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
6.1 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向 |
6.2 扩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投入 |
6.3 整合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实行区域资源共享制度 |
6.4 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中韩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以郑州大学和国立首尔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概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评价基本原则 |
第一节 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相关概念 |
一 教学评价内涵 |
二 体育教学评价内涵 |
三 体育教学质量内涵 |
四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内涵 |
五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内涵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一 客观性与全面性原则 |
二 导向性与多元化原则 |
三 有效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
第三章 郑州大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综述 |
第一节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
一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
二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
三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
四 评价结果反馈和利用 |
第四章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国立首尔大学体育健康与教育学院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
一 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目的 |
二 国立首尔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1) |
三 评价结果反馈及利用 |
第三节 中韩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 |
一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的比较 |
二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比较 |
三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式的比较 |
四 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和利用的比较 |
第四节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缺点 |
一 评价体系的优势 |
二 评价体系的不足 |
第五章 郑州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对策 |
第一节 革新评价目的理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第二节 扩宽评价内容指标,注重学生学的评价 |
第三节 完善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加大学生和教师评价比例 |
第四节 组织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合理评价过程 |
第五节 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定量评价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Y高校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D]. 张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D]. 袁苏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专业认证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研究[D]. 刘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4]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 查玉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2)
- [5]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与设计[D]. 崔智涵.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 何俊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晗.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研究[D]. 刘晓旋.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中韩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以郑州大学和国立首尔大学为例[D]. 党艳辉. 郑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