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郭弘佩[2](2021)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各区域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进行科学文化普及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职责,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存在与建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效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责无旁贷的使命。图书馆应当意识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的重要性,国家图书馆更应该发挥表率作用,积极利用馆藏资源弘扬国家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各国国家图书馆通过开发、利用、传播馆藏资源的方式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效彰显国家文明与民族特色。国家图书馆运用加快信息资源快速传播的出版作为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效扩大了信息受众群体,实现馆藏资源传播以满足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和分析对象,对照分析英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家图书馆资源出版服务提升策略。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立足国家图书馆以出版者角色开发馆藏资源的研究较少;其次,对中、英、美国家图书馆的官网进行网站调查,结合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现状,对馆藏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再次,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京东、当当、亚马逊网站调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美国家图书馆出版实践,归纳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模式,从普通印本出版、古籍影印出版、特藏数字出版、古籍数字出版四个方面结合资源类型、出版形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同维度分析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模式;最后,根据不同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利用和提供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从馆藏资源组织策略、古籍资源开发策略、特藏资源数字建设策略和特藏资源推广策略四方面总结提高我国国家图书馆对馆藏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优化、创新国家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出版服务提供后续思路。
刘菁[3](2021)在《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籍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何保存与利用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典籍文献,如何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每一位图书馆人共同面临又亟需解决的问题。相比于馆藏丰富、设备齐全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地级市公共图书馆条件有限,古籍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对该馆古籍保护现状的深度调研,为今后地级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发展提供参考意见。第一章主要概述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收藏情况。摸清家底,了解馆藏特色是保护古籍的前提条件。本章主要从馆藏古籍的数量、来源、文献特色三方面来分析现存古籍的概况。从嘉郡图书馆发展至今,嘉兴市图书馆的馆藏规模不断扩大,现存馆藏古籍92586册,善本12127册,其中方志类古籍颇具规模且价值独特,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第二章主要阐述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保护现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从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三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国家标准,阐述该馆在古籍书库、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建设、古籍整理出版、古籍互动体验、古籍展览这六个方面所做出的成果,全方位了解该馆的古籍保护状况。第三章主要对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将古籍保护成果与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政策规划和其他公共图书馆进行对比,发现嘉兴市图书馆在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建设、古籍宣传推广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资金、技术、人员的投入密切相关,尤其在技术开发方面十分有限。第四章主要对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嘉兴市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动学习和借鉴古籍保护的优秀案例,加强与各古籍收藏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构建原生性、再生性、传承性三者齐头并进的古籍保护体系,为地级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
王平,李扬扬,张宝莹[4](2020)在《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黄河沿线9省的代表性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播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黄河非遗")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对黄河非遗的重视度不够、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单一和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重视各地方黄河非遗文献的收集、加强馆藏非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增加黄河非遗馆藏资源建设的新形式等对策,并进一步具体确定黄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与发展目标,以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保护和传播黄河非遗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我国黄河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宣传,为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李霜临[5](2020)在《出版机构开发出版民国文献新探索 ——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学界对民国文献研究的热潮有增无减,民国文献在中国文献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很小部分文献的缺失都会带来文献历史上的断层,为此如何保护民国文献、开发利用民国文献成为当今时代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民国文献的概念、价值和重要性出发,进而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探讨新世纪以来民国文献的出版情况,最后就当今出版机构民国文献的开发出版指出问题所在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方面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就民国文献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适合本研究需要的概念界定,并就现存民国文献的价值作系统性的阐述。其次,指出现如今民国文献保护的障碍,从国家、社会、学界和个人四个角度强调民国文献开发的重要性。最后,就国内民国文献的馆藏数量进行粗略统计,对该领域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把握。第二部分,先就2017年国内出版机构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的情况作统一概述,着重从文献类型、出版机构和出版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继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出版机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个案,对2000年以来出版的民国文献从出版数量、文献类型、编着者、开本定价以及封面装帧等方面分析其出版特色,最后分析出版社民国文献出版的优势所在。第三部分,指出当前出版机构民国文献出版在管理、资源利用、出版差异、定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耿雨蒙[6](2020)在《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以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考察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信息资源、分析古籍开发相关工作,发现该馆古籍保护、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近19万册,有35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2种善本古籍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承担的古籍保护责任重大。该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来源进行梳理,探究其积聚源流,丰富的古籍奠定了郑州大学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基础。同时,对馆藏古籍现状进行分析,并揭示郑州大学图书馆部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法,对郑州大学图书馆珍本书库、古籍书库的温湿度要求、防紫外线要求、防火防盗措施等指标进行标准化验证,尽可能详尽的了解真实情况。分析古籍开发的意义,同时,探讨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开发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对该馆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古籍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差距,并提供解决措施。通过分析该馆古籍开发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结合目前古籍保护单位的相关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如,通过馆际合作的方式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可以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减少数据库的重复建设。
黄晓燕[7](2019)在《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特色资源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图书馆应重视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重视本地特色资源体系的形成。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本馆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地方民族经济建设与发展,是一种可开发性强、利用价值高的特色资源。民族地区图书馆是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信息中心,研究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情况,有利于促进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融合。本文选取了新疆地区、云南地区、武陵山区、广西地区四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探索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之路。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在阐述地方特色资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发地方特色资源的意义,主要包括有利于丰富图书馆的馆藏、民族地区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服务民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主要包括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开发的需要、共建共享的需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融合的需要。其次,以资源的开发选题、开发形式、开发参与主体等概况为切入点,利用多种调查法调查四个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现状,总结出地方特色资源库初具规模、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呈出多样性特征、资源的地域特色鲜明、合作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水平不断提升等成就概况。然后指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中存在已开发资源不够丰富完善、已开发资源质量不高、重复开发现象严重、资源共享程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同时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资金来源不足、合作共享意识淡薄、缺乏持续创新。最后,为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提出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在遵循实用性、地方特色性、保护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规划开发工作、多渠道拓宽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经费来源、加快应用新技术和统一标准开发资源、多途径合作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在借助国内政策和项目支持下加大开发力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开发形式等。
俞雪莲[8](2019)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依托于这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则是综合反映东汉至民国期间福州十邑地区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通过海上交通进行对外经贸往来而延伸至政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总和。前者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志、谱牒、侨批、考古资料、乡邦人士及外邦人士着述等文本文献,以及票据、契约、金石拓片、舆图、碑刻铭文等非文本文献;后者则主要为民国以来学者的相关研究论着、论文集等文献类型呈现。本文以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对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概念界定、收藏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各自特点,分析了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中分别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对策。
陈汝模[9](2019)在《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提倡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亟需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化,各学科领域对于海丝文献资源的需求迫切程度日益加深,为满足用户群体对海丝文献资源的迫切需求,实现海丝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相应的也成为长期保存以及二次创新的重要之举。为此,文章以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概况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具体从数据库建设、信息门户建设、其他海丝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现今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所取得成果。并剖析不足之处,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助力于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福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方法以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以分析归纳法为辅。首先,系统、全面论述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包括数字化的内容、特征、原则,再接着论述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其次,全面分析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分别从数据库建设、信息门户建设、其他海丝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最后,对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提取共性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对其建设有所助益。
王建平[10](2018)在《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及家谱学学科理论构建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作为本文的第一章,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家谱”这个概念作出诠释,搜罗相关论着关于“家谱”的定义和别称,辨析其异同,选用其中较为通用且适当的说法,梳理现代规范学术研究后家谱学研究的大致发展历程和前人的研究成就,探讨前人研究的不足,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说明议题研究的动机、目的、范围、方法。第二章讨论近四十年来家谱学研究界的学术分期,拟以四十年间家谱学研究引领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气的具体事件或成果为界限,按照各阶段的不同学术走向和研究特征划分为家谱研究的回温期(1978-1988)、发展期(1989-2000)和繁荣期(2001-2017)加以绍述,以达到了解家谱学研究状况及背景视野的大致脉络以及影响促成此种情况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原因的目的。第三章将着墨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主要的家谱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从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关于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家谱研究形成的区域特色包括:学术机构、研究方向及特色、家谱收藏机构、主要的家谱学研究刊物、学术会议、与之相关的国家社科成果。探讨时期内研究者在家谱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的异同,大致将近四十年了的家谱学研究热点问题分为:谱牒学概论类、中国家谱学史类、家谱的个案研究类等。力图绘制出近四十年来国内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地图,勾勒出家谱学研究的学术系谱。第四章重点考察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在家谱学研究方面与港台及海外学者交流合作问题。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陆地区家谱学研究遭冷,这在学术前史回顾部分已经涉及,在此部分不再赘诉。需要提及的是港台及海外的中国家谱研究未曾中断,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人在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外交学术流频繁,互相取长补短,也促进了家谱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第五章作为结论章,基于本文前四章节的论述进行考察性的论述研究,围绕近四十年来家谱研究问题与以家谱文献和材料为中心独立的家谱学科体系构建的展望展开讨论。认为中国家谱文献进入研究的繁荣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家谱研究多沦为其他学科研究参考性的研究材料,家谱学研究陷入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从目前的研究思路来看,虽然家谱学始终都没有摆脱其他学科附庸的地位。虽然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学(古谱牒学)研究传统,家族谱文献数量巨大,涵盖内容及其丰富,但就其目前家谱学科构建本身来讲,大多研究者多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材料来使用,本学科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被其他学科诸如历史学、图书馆学、遗传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所分割。“家谱学”名义上的研究范围巨大,而实际研究中仅限于家谱材料的搜集、整理、编目等文献整理工作。二,家谱学研究理论构建不足,阻碍家谱学而发展。目前的家谱学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除谱学概论、谱学史及家谱调查整理研究等传统研究之外,目前的家谱学研究者多集中于地域姓氏的家谱个案研究,流于文本表层解读,缺少横向或者纵向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学术视野和深度讨论的研究成果尚少,对家谱学学科构建与系统论述的专门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三,家谱的网络数据化得失参半。家谱文献的网络数字化是近年来家谱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除了有利于古旧文本保存外,家谱文献的数据化在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而且资源检索给予了研究者巨大的便利,提高了文献辑取效率,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家谱材料的数据化也缩短了研究周期,提高了学者科研工作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延长了学者的学术生命;另一方面,家谱文献的数据化,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家谱材料的文献特征和文本的个性化特征弱化,这对研究者来讲也是一种研究信息的缺失。四,思考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于家谱学科的学术定位、学科归属、研究思路、学科人才培养等诸问题展开,对于家谱学科的系统构建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建议,以促进家谱学的不断发展完善。
二、试论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
1.1.2 研究范围 |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1.3.3 小结 |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
2.1 藏品价值体系 |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
2.2 本体价值利用 |
2.2.1 陈列展览 |
2.2.2 科学研究 |
2.2.3 文物复制、仿制 |
2.2.4 藏品着书出版 |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
2.3 情感价值利用 |
2.3.1 社会教育活动 |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
2.3.3 新媒体传播 |
2.4 发展价值利用 |
2.4.1 数字化利用 |
2.4.2 文创产品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
4.1.1 广度问题 |
4.1.2 深度问题 |
4.1.3 频率问题 |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
4.2.1 藏品研究不足 |
4.2.2 展览场地限制 |
4.2.3 利用方式单一 |
4.2.4 利用观念狭隘 |
4.2.5 藏品的同质化 |
4.2.6 专业人才缺乏 |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
4.3.1 法规尚待完善 |
4.3.2 利用资金不足 |
4.3.3 缺少馆际交流 |
4.3.4 外界参与性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
5.1.2 文物登录制度 |
5.1.3 重视科学研究 |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
5.3.3 文创产品开发 |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
6.1.2 技术系统 |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
6.2.1 人工智能概述 |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7.2.1 技术背景 |
7.2.2 模块设计 |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
7.2.4 具体工作流程 |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
7.3.1 研究背景 |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
7.3.3 损失函数 |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2)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图书馆馆藏资源研究 |
1.3.2 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 |
1.3.3 小结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分析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战略规划 |
2.2.2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法律依据 |
第三章 国家图书馆出版服务的馆藏资源类型 |
3.1 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籍 |
3.2 展示特藏资源的图书 |
3.3 彰显时代文化的期刊 |
3.4 反映社会时事的报纸 |
3.5 记录民风民俗的音视频 |
3.6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出版模式分析 |
4.1 普通印本出版 |
4.1.1 附属出版社出版服务 |
4.1.2 馆内出版部门组织整理 |
4.1.3 与外部出版社合作出版 |
4.2 古籍影印出版 |
4.2.1 古籍原版影印出版 |
4.2.2 专题汇编影印出版 |
4.2.3 图录汇编影印出版 |
4.3 特藏数字出版 |
4.3.1 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 |
4.3.2 开展特藏数字出版项目 |
4.4 古籍数字出版 |
4.4.1 建立古籍专题整合平台 |
4.4.2 合作古籍数字化项目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 |
5.1 馆藏资源组织策略 |
5.1.1 优化古籍资源分类体系 |
5.1.2 根据资源特点选择出版方式 |
5.2 古籍资源开发策略 |
5.2.1 充分开发有价值的馆藏资源 |
5.2.2 利用古籍普查结果甄选古籍出版 |
5.3 特藏资源数字建设策略 |
5.3.1 借助多方合作力量共建馆藏资源 |
5.3.2 丰富特藏资源数字推广形式 |
5.4 特藏资源推广策略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重难点和创新 |
第一章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收藏情况 |
第一节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数量及来源 |
一、嘉郡图书馆成立至抗日战争前 |
二、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 |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
第二节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文献特色 |
一、六部分类,各具一格 |
二、版别丰富,刻本为主 |
三、乡邦文献,蔚为大观 |
第二章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保护现状 |
第一节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原生性保护 |
一、建立标准化古籍书库 |
二、开展古籍修复工作 |
第二节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
一、启动古籍数字化建设 |
二、整理出版古籍成果 |
第三节 嘉兴市图书馆现存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
一、开展古籍体验服务 |
二、举办古籍专题展览 |
第三章 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古籍修复工作尚存不足 |
一、古籍修复设施有限 |
二、古籍修复用纸紧缺 |
三、古籍修复人员匮乏 |
第二节 古籍数字化开发不到位 |
一、古籍着录标准不一 |
二、古籍共享程度较低 |
三、古籍专题数据库缺乏 |
第三节 古籍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
一、古籍技艺体验创意不足 |
二、古籍展览展示效果欠佳 |
三、古籍文创产品开发滞后 |
第四章 对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建议 |
第一节 全面提升古籍修复能力 |
一、完善古籍修复设施 |
二、构建小型古籍纸库 |
三、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
第二节 加快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 |
一、统一古籍着录标准 |
二、提高古籍共享程度 |
三、深化专题数据库建设 |
第三节 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
一、升级古籍互动体验服务 |
二、打造特色古籍专题展览 |
三、加强古籍文创产品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馆藏珍贵古籍名录 |
附录二 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访谈实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设计 |
1.1研究方法 |
1.2研究样本 |
2图书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现状 |
2.1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概述 |
2.2图书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的组织建设 |
2.3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现存问题 |
3 图书馆基于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藏资源创新建设对策 |
3.1文献收集、挖掘与宣传 |
3.2馆藏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 |
3.3馆藏资源建设的新形式 |
4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与发展目标 |
4.1开发对策 |
4.2发展目标 |
5结语 |
(5)出版机构开发出版民国文献新探索 ——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对象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有关“民国文献开发”的研究现状 |
1.3.2 有关“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的研究现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对比分析法 |
1.4.4 经验总结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分析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民国文献概述 |
2.1 民国文献的概念和价值 |
2.1.1 “民国文献”的概念界定 |
2.1.2 现存民国文献的价值探讨 |
2.2 民国文献保护的障碍性和民国文献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2.2.1 民国文献保护的障碍性 |
2.2.2 民国文献开发的必要性 |
2.3 国内民国文献馆藏数量统计 |
第3章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出版概述 |
3.1 国内出版机构民国文献整理出版概况 |
3.2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简介 |
3.3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出版情况分析(2000年—2019年) |
3.3.1 出版时间和数量 |
3.3.2 出版文献类型 |
3.3.3 编着类型及作者来源 |
3.3.4 开本和定价 |
3.3.5 封面装帧 |
3.4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出版优势分析 |
3.4.1 地理位置 |
3.4.2 资源建设 |
3.4.3 人才管理 |
3.5 总结 |
第4章 出版机构民国文献出版的问题及对策 |
4.1 问题 |
4.1.1 文献管理粗放,区别化对待 |
4.1.2 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出版较严重 |
4.1.3 资源分布集中,出版水平差异大 |
4.1.4 出版规模大价位高,接受程度低 |
4.2 对策 |
4.2.1 加强原始文献保护,避免二次损坏 |
4.2.2 提高资源利用率,平衡出版类型 |
4.2.3 加强出版机构沟通,注重数字化建设 |
4.2.4 缩减出版规模,调整出版物价格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00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出版情况 |
(6)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 |
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基本情况 |
2.1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来源 |
2.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现状 |
2.3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部分珍贵古籍介绍 |
2.3.1 部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古籍 |
2.3.2 部分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古籍 |
3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现状 |
3.1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制度 |
3.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存环境 |
3.2.1 建筑情况 |
3.2.2 照明和防紫外线情况 |
3.2.3 装具配备 |
3.2.4 温湿度条件 |
3.2.5 防虫防鼠措施 |
3.2.6 消防与安防措施 |
4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开发现状 |
4.1 古籍开发 |
4.2 古籍开发的意义 |
4.2.1 服务教学和科学研究 |
4.2.2 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开发 |
4.2.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4.3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开发形式 |
4.3.1 馆藏古籍目录整理 |
4.3.2 馆藏善本图录整理 |
4.3.3 古籍开放平台建设 |
4.4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开发影响因素 |
5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
5.1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
5.1.1 保护环境尚未完全达到行业标准 |
5.1.2 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缺失 |
5.1.3 古籍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
5.1.4 古籍数字化建设缓慢 |
5.2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对策 |
5.2.1 完善古籍保护环境,适当考虑古籍寄存 |
5.2.2 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
5.2.3 加强古籍宣传推广 |
5.2.4 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概述 |
2.1 地方特色资源的相关概念 |
2.1.1 地方特色资源的概念 |
2.1.2 民间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关系 |
2.2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意义 |
2.2.1 有利于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
2.2.2 有利于民族地区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2.2.3 有利于服务民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
2.3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 |
2.3.1 是促进民族地区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开发的需要 |
2.3.2 是促进民族地区地方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 |
2.3.3 是促进民族地区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融合的需要 |
第3章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现状 |
3.1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概况 |
3.1.1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选题概况 |
3.1.2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形式概况 |
3.1.3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参与主体概况 |
3.2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 |
3.2.1 新疆地区 |
3.2.2 云南地区 |
3.2.3 武陵山区 |
3.2.4 广西地区 |
3.3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
3.3.1 地方特色资源库初具规模 |
3.3.2 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
3.3.3 资源的地域特色鲜明 |
3.3.4 合作共享机制初步形成 |
3.3.5 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水平不断提升 |
第4章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已开发资源不够丰富完善 |
4.1.2 已开发资源质量不高 |
4.1.3 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
4.1.4 资源共享程度有待加强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整体规划 |
4.2.2 资金来源不足 |
4.2.3 合作共享意识淡薄 |
4.2.4 缺乏持续创新 |
第5章 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措施 |
5.1 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遵循的原则 |
5.1.1 实用性原则 |
5.1.2 地方特色性原则 |
5.1.3 保护性原则 |
5.2 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措施 |
5.2.1 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规划开发工作 |
5.2.2 多渠道拓宽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经费来源 |
5.2.3 加快应用新技术和统一标准开发资源 |
5.2.4 多途径合作开发地方特色资源 |
5.2.5 在借助国内政策和项目支持下加大开发力度 |
5.2.6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开发形式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海丝文献研究现状 |
1.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概述 |
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空间界定 |
2.1.2 时间界定 |
2.1.3 内涵界定 |
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
2.2.1 学术价值 |
2.2.2 应用价值 |
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收藏现状 |
2.3.1 以福州市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 |
2.3.2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 |
2.3.3 以福州市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 |
2.3.4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首的文博机构 |
2.3.5 其他海丝文献收藏机构 |
第三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现状 |
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概况 |
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形式及内容 |
3.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影印出版 |
3.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编订出版 |
3.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3.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 |
3.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存在问题 |
第四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
4.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概况 |
4.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
4.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特藏机构设置 |
4.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书目索引编制 |
4.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 |
4.2.4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 |
4.2.5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研究活动 |
4.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4.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 |
4.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
5.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对策 |
5.1.1 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
5.1.2 创新海丝文献整理方式 |
5.1.3 转变重藏轻用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
5.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对策 |
5.2.1 推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
5.2.2 编制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综合书目索引 |
5.2.3 深入挖掘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内涵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州古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
附录2 州近现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
附录3 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研究论着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概述 |
2.1 福建海丝文献概述 |
2.2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概述 |
2.3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基础 |
2.4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 |
3.1 福建海丝文献数据库建设现状 |
3.1.1 福建公共系统图书馆中的海丝数据库调查与研究 |
3.1.2 福建省高校系统图书馆中的海丝数据库建设现状 |
3.2 福建海丝主题的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现状 |
3.3 福建其他形式的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 |
3.3.1 福建海丝数字资源网上展览建设 |
3.3.2 海丝题材的动漫、电影等文艺精品创作 |
3.3.3 海丝题材的网络游戏开发 |
第四章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
4.1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点 |
4.1.1 海丝数字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初见成效,资源分布不均衡 |
4.1.2 海丝数据库内容来源类型呈现多元化 |
4.1.3 海丝数据库表现形式单一化 |
4.1.4 海丝数据库内容格式日臻完善统一 |
4.1.5 海丝数据库的主题方向广泛 |
4.2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区域分布 |
第五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海丝数字资源更新滞后,用户服务能力较弱 |
5.1.1 海丝数字资源更新维护机制不合理 |
5.1.2 海丝数字资源为用户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5.2 资源开发力度有限,海丝数字资源特色化羸弱 |
5.2.1 海丝数字资源的开发流于表面 |
5.2.2 海丝数字资源的创新性不足致使特色价值无法显现 |
5.3 海丝数字资源的建设开发不均衡,传播、共享体系建设不完善 |
5.3.1 海丝数字资源建设开发失衡严重 |
5.3.2 海丝数字资源传播、共享体系有待加强 |
5.4 海丝数字资源协同联合机制较弱,资源呈现内容同质化严重 |
5.4.1 管理缺位致使协同联合机制不健全 |
5.4.2 海丝数字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
第六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现状的发展策略 |
6.1 保障资源更新与维护机制常态化,推动用户泛在化服务体系建设 |
6.1.1 实现海丝数字资源的定期更新,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性 |
6.1.2 切实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提升资源的用户黏度 |
6.2 加大海丝数字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海丝数字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
6.2.1 强化数字化主体的开发能力,提升用户群体的信息素养 |
6.2.2 推进海丝数字资源的创新力度,延长海丝数字资源的价值链 |
6.3 建立健全现代传播体系,完善海丝数字资源的共享体系 |
6.3.1 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扶持开发薄弱地区 |
6.3.2 借助互联网渠道,推广海丝数字信息资源 |
6.4 加大跨区域协调合作纵深维度,全面提升数字资源有序整合力度 |
6.4.1 逐步打破资源分布的区域隔阂,不断深化协调合作纵深维度 |
6.4.2 全面运用各类整合方式,实现海丝数字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家谱相关概念的理清 |
(二) “家谱学”的范围界定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前人的研究成果 |
(二) 尚待解决的问题 |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 学术意义 |
(二) 社会意义 |
(三)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的家谱研究的分期 |
一、回温期(1978-1988) |
(一) 改革开放与家谱研究工作的重启 |
(二) 中国大陆地区家谱研究初具规模 |
二、发展期(1989-2000) |
(一) 家谱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奠基阶段 |
(二) 家谱研究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
三、繁荣期( 2001-2017) |
(一) 家谱研究的开拓创新阶段 |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家谱研究全面复兴 |
第三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的家谱研究的成就 |
一、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 |
(一) 文献整理成果丰富 |
(二) 文本研究不断深入 |
(三) 理论研究与建设进一步完善 |
二、家谱研究的热点问题 |
(一) 家谱学概论 |
(二) 中国家谱学史研究 |
(三) 家谱个案研究 |
三、家谱研究的区域特色 |
(一) 华北地区 |
(二) 华南地区 |
(三) 其他地区 |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大陆地区与港台及海外的学术交流 |
一、大陆地区与港台地区的交流 |
(一) 大陆地区与香港等地学者交流 |
(二) 大陆地区与台湾学者交流 |
二、大陆地区与海外地区的交流 |
(一) 大陆地区与日本学者交流 |
(二) 大陆地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学术交流 |
(三) 大陆地区与欧美地区的交流 |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的大陆地区家谱研究的理论构建 |
一、家谱研究有待深化的问题与展望 |
(一) 珍贵家谱进一步抢救 |
(二) 家谱的网络数字化建设与创新 |
二、家谱学的学科理论构建问题的探讨 |
(一) 家谱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
(二) 家谱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问题 |
(三) 家谱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的思考和建议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试论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D]. 郭弘佩. 河北大学, 2021(02)
- [3]嘉兴市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D]. 刘菁.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 王平,李扬扬,张宝莹.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08)
- [5]出版机构开发出版民国文献新探索 ——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D]. 李霜临. 南昌大学, 2020(01)
- [6]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 ——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D]. 耿雨蒙. 郑州大学, 2020(03)
- [7]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D]. 黄晓燕. 湘潭大学, 2019(02)
- [8]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俞雪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9]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D]. 陈汝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家谱文献研究及学科理论构建(1978-2017)[D]. 王建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