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茭白、田鱼、鸭共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翁丽青[1](2021)在《单季茭白一种三收高效栽培新技术》文中指出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单季茭白一种三收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单季茭白春季经二段寄秧育苗,当年秋季收获第一茬茭白,产量30 000kg·hm-2左右,产值15万~18万元·hm-2;第二年春季割掉老棵留足游茭苗,夏季收获第二茬茭白,产量30 000kg·hm-2左右,产值15万~18万元·hm-2;夏茭收获后割掉老桩从新抽生,秋季收获第三茬茭白,产量22 500kg·hm-2左右,产值10.5万~13.5万元·hm-2。两年三茬总产值在40.5万~49.5万元·hm-2,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翁丽青[2](2021)在《河姆渡双季茭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文中提出茭白属禾本科菰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分布广泛,南至广东、北至北京、东至台湾、西至四川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1]。浙江省栽培面积约3万hm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40%,是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2]。茭白按感光性和采收时间可分为单季茭、双季茭两大类,单季茭一年一熟,双季茭一年两熟[3]。
赵文华,阳菲,谢美琦,刘雨芳[3](2020)在《介体昆虫黑尾叶蝉的发生与防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主要以刺吸植物汁液、传播植物病原物的方式造成危害,是农、林、牧业生产经济作物上的常见害虫。本文概述了黑尾叶蝉的生物学特性、作为介体昆虫传播病毒、种群大发生及其传毒力影响因素、防治方法与抗性基因研究,并对防治黑尾叶蝉提出防治对策。
何全生,艾红武,姚晶晶[4](2018)在《洪湖市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指出了福寿螺作为一种世界性入侵生物,引入中国已有30余年,现已在中国南方10多个省市大面积分布,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针对洪湖市福寿螺的发生状况,提出了防治福寿螺的主要方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尤国生[5](2013)在《稻—鸭共作对山区水稻田杂草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自古就有在稻田上养鸭的传统,稻鸭共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稻田复合种养系统。本文从稻鸭共作对山区梯田杂草的株数及鲜重方面、对水稻生长以及经济效益方面,来探讨稻鸭共作这一农业生产模式在山区水稻梯田种养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在前期(放鸭10d)和中期(放鸭20d),由于化学除草剂见效快,短期除草能力强,稻鸭共作控草效果不如化学除草。但在后期(放鸭30d)的杂草株数防效中,由于化学除草剂药效逐渐丧失,杂草继续繁殖生长,化学防治杂草的效果急速下降,但此时鸭子身体的质量逐渐增加,取食量加大,踩踏杂草的作用更加有力频繁,因而后期稻鸭共作对水稻田杂草防治优于化学除草法,且效果较明显。放鸭30d后,放鸭密度为6只/亩、15只/亩和24只/亩的水稻田中,杂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06%、71.45%和81.25%,化学除草水稻田中的杂草防治效果为52.01%,放鸭密度15只/亩和24只/亩的杂草株数比化学除草的少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2)在前期(放鸭10天),稻鸭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治效果优于莎草科和阔叶草;在后期(放鸭30天),稻鸭对阔叶草杂草的株防治效果优于前期(放鸭10天)的防效,且都高于化学除草的防治效果,而莎草科杂草的株防治效果比前期(放鸭10天)的低。(3)放鸭10d后,稻鸭共作和对照的稻田杂草都有10科13种,而化学除草区的稻田杂草有7科9种;放鸭20d后,稻鸭共作和对照的稻田杂草都有10科13种,而化学除草区的稻田杂草有8科10种;放鸭30d后,稻鸭共作和对照的稻田杂草都有10科13种,而化学除草区的稻田杂草有8科10种。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大,物种丰富度S有呈减少趋势,且在放鸭10天和30天时,处理1、处理2、处理3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放鸭10d和20d后,稻鸭共作区的3个处理中,以放鸭密度15只/亩的香农-魏纳指数最大,这表明15只/亩放鸭密度的鸭子取食量相对其他两种密度最接近多样性丰富最优值。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大,Whittaker指数逐渐增大,表示杂草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增大,关系更加紧密。(4)在前期(10d)防治过程中,化学除草区杂草鲜重防效(72.56%)优于稻鸭共作区(56.70%、63.51%、68.68%);但在后期(30d)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除草区鲜重防效(58.32%)不及稻鸭共作区(69.52%,76.67%,81.06%),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5)化学除草区的理论稻谷亩产量和实际稻谷亩产量都比稻鸭共作的高,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稻鸭共作区的3个处理中,以放鸭密度15只/亩的理论亩产量和实际亩产量最高。但是放鸭密度为15只/亩的实际盈利最高,为1542元,比化学除草区的高375元;放鸭密度为24只/亩的实际盈利比15只/亩的低280.2元。引进新技术加工后,依旧放鸭密度为15只/亩的实际盈利最高,为5362元,比化学除草区的高2519元;放鸭密度为24只/亩的实际盈利比15只/亩低558.2元。
周子杨[6](2011)在《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水稻害虫的生态治理途径,选择华东中、晚稻4类不同治理模式稻田—养鸭有机稻田、绿色有鸭稻田、绿色无鸭稻田、常规化防稻田,对其田埂上杂草、大豆和芝麻等生境中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全季节系统调查。比较分析了主要功能集团的时、空特征,为评价稻田埂种植不同植物对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提供了依据。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2009年不同类型稻田田埂杂草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共采集节肢动物2纲11目69科192种,其中昆虫纲10目59科152种,蛛形纲10科40种;捕食性天敌8种,寄生性天敌79种,植食性昆虫62种、中性昆虫3种。养鸭有机稻田、绿色有鸭稻田,绿色无鸭稻田和常规化防稻田的杂草田埂分别采集到节肢动物147种(昆虫123种,蜘蛛24种)、140种(昆虫107种,蜘蛛33种)、114种(昆虫83种,蜘蛛31种)和83种(昆虫54种,蜘蛛29种)。稻鸭共作田埂害虫天敌蜘蛛数量明显增加,蜘蛛个体数是非稻鸭共作田埂的2.12-3.59倍。养鸭有机放鸭田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植食性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绿色有鸭田埂次之,但绿色有鸭田埂蜘蛛和中性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最高,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调查结果说明,养鸭有机放鸭田埂和绿色无鸭田埂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群落较为稳定。有机稻田埂天敌功能团丰盛度高于化防田埂。研究结果说明,有机稻田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优于化防田埂。2.2010年不同类型稻田田埂杂草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共采集节肢动物2纲11目67科167种,其中昆虫纲10目58科136种,蛛形纲9科31种;捕食性天敌6种,寄生性天敌76种,植食性昆虫51种,中性昆虫3种。养鸭有机稻田、绿色有鸭稻田,绿色无鸭稻田和常规化防稻田的杂草田埂分别采集到节肢动物126种(昆虫102种,蜘蛛24种)、109种(昆虫81种,蜘蛛28种)、84种(昆虫65种,蜘蛛19种)和102种(昆虫78种,蜘蛛24种)。养鸭有机稻田埂节肢动物(包括蜘蛛和昆虫)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最大,绿色有鸭田埂次之,绿色无鸭田埂个体数量和物种丰富度都是最小。寄生蜂数量养鸭有机稻田埂与绿色有鸭田埂相当,分别是绿色无鸭田埂和常规化防田埂的1.73倍和1.49倍。在养鸭有机稻和绿色有鸭田埂的杂草上,蜘蛛对飞虱有一定的跟随现象,而绿色无鸭稻和常规稻田埂则无此跟随格局。调查结果说明,稻鸭共作稻田埂天敌丰富度显着高于非稻鸭共作稻田埂;绿色有鸭稻杂草田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养鸭有机稻田埂次之,绿色无鸭田埂则相反,说明绿色有鸭田埂的昆虫群落较为稳定,养鸭有机稻田埂次之,绿色无鸭田埂稳定性最差。3.不同类型稻田田埂大豆和芝麻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共采集节肢动物2纲、12目、76科、172种,其中天敌103种(包括33种蜘蛛,6种捕食性昆虫和64种寄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64种。分析结果表明,蜘蛛和天敌昆虫丰富度以养鸭有机稻田埂最大,养鸭有机稻田埂的蜘蛛物种数和个体数是常规化防田埂的4.5倍以上,天敌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是常规化防田埂的1.5倍以上。比较田埂植物表明,常规化防田埂大豆上的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养鸭有机稻田埂大豆和常规化防田埂芝麻;养鸭有机稻田埂芝麻与大豆、养鸭有机稻田埂杂草与常规化防田埂杂草的多样性指数相近。调查结果说明,养鸭有机稻田比常规稻田更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在常规管理模式下田埂种植大豆和芝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何树林,何忠全,陈晓娟[7](2010)在《外来有害生物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稻田福寿螺年发生面积达380万亩以上,年重灾稻田80万亩以上。采取严控螺源、人工拾螺卵、农业防治、鸭稻共育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控成套技术,可有效防控福寿螺对水稻的为害,综合防控效果达95%以上。
高东[8](2010)在《稻田生物多样性构建的生态效应》文中提出农业集约化生产方式加速了农业生态系统单一化的进程,导致系统平衡破坏,病、虫、草害频发。在以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为手段的农业可持续生产和发展的模式中,以农作物多样性的合理布局来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水平和控制病、虫、草害的实践,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即将不同物种的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栽种模式进行合理的间栽和套作,将病、虫、草害的发生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构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与水稻共存的稻作系统,利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稻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稻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稻作生态系统的改善,特别是水稻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
符长焕,郑春龙,翁丽青[9](2010)在《余姚市茭白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余姚市茭白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强化茭白新品种的选育与繁种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与应用茭白病虫草害的生物与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早栽培技术,提倡使用复混型茭白专用有机肥,科学利用茭白草资源,实现茭白、水稻轮作等发展对策。
符长焕,郑春龙,翁丽青[10](2009)在《余姚市茭白主栽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余姚市茭白主栽品种余茭2号具有品质优、个体大、易孕茭、产量高、商品性好、耐冷藏、效益高等优点,全年二季茭白667m2壳茭产量逾3000kg,产值3000~9000元,2008年复种面积达2000hm2以上。在无公害栽培技术上,注重茭白寄秧田与大田环境选择,适时寄秧与大田定植,科学施肥与田间管理,
二、茭白、田鱼、鸭共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茭白、田鱼、鸭共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单季茭白一种三收高效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茬茭白 |
1.1 品种和种苗选择 |
1.2 苗期管理 |
1.3 二段寄秧育苗 |
1.4 定植 |
1.5 田间管理 |
1.5.1 肥水管理 |
1.5.2 病虫害防治 |
1.6 收获 |
2 第二茬茭白 |
2.1 清理茭田,润湿过冬 |
2.2 间苗定苗 |
2.3 适时施肥 |
2.4 水浆管理 |
2.5 病虫害防治 |
2.6 适时采收 |
3 第三茬茭白 |
3.1 清理茭田 |
3.2 施肥 |
3.3 病虫害 |
3.4 适时采收 |
(2)河姆渡双季茭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
2 栽培技术 |
2.1 种苗选择 |
2.2 寄秧育苗 |
2.3 大田移栽 |
2.4 大田管理 |
2.5 及时采收 |
2.6 采后管理 |
(3)介体昆虫黑尾叶蝉的发生与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黑尾叶蝉的生物学特性 |
2 黑尾叶蝉的传毒能力研究 |
3 黑尾叶蝉种群发生的影响因素 |
3.1 气候条件的影响 |
3.2 耕作模式、水肥管理、水稻种植品种的影响 |
4 黑尾叶蝉的综合防治 |
5 抗黑尾叶蝉相关基因研究 |
6 展望 |
(4)洪湖市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福寿螺的来源 |
3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征 |
3.1 基本概况 |
3.2 形态特征 |
3.3 生活习性 |
3.4 生长繁殖 |
3.5 危害 |
4 洪湖市福寿螺发生状况 |
4.1 分布情况 |
4.2 危害状况 |
5 福寿螺的防控措施 |
5.1 加强宣传 |
5.2 全面普查 |
5.3 禁止人为传播 |
5.4 建设防控示范区 |
5.5 多种措施 |
6 展望 |
(5)稻—鸭共作对山区水稻田杂草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创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有机食品 |
1.3 创新农作 |
1.3.1 创新农作的必要性 |
1.3.2 创新农作的概念 |
1.3.3 创新农作的特点 |
1.3.4 国内创新农作制度发展(以浙江为例) |
1.3.5 国内创新农作制度的最新成果 |
1.3.6 国外最新发展的创新农作制度 |
1.3.7 创新农作的发展趋势 |
1.4 有机水稻 |
1.5 水稻复合种养 3 种常见模式(稻鸭、稻蟹、稻鱼)比较 |
1.5.1 影响土壤物理结构 |
1.5.2 影响土壤养分 |
1.5.3 效益比较 |
1.6 稻鸭共作 |
1.6.1 稻鸭共作定义 |
1.6.2 稻鸭共作研究进展 |
1.6.3 稻鸭共作技术 |
1.6.4 稻鸭共作优势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供试农药 |
2.1.3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田间管理 |
2.2.3 移栽技术要求 |
2.2.4 试验调查及计算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株数的影响 |
3.1.1 杂草总体情况 |
3.1.2 杂草各科情况 |
3.1.3 杂草各种情况 |
3.2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鲜重的影响 |
3.2.1 杂草鲜重总体情况 |
3.2.2 杂草鲜重各科情况 |
3.3 稻-鸭共作对水稻田杂草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
3.4 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3.4.1 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4.2 经济效益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非作物生境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
1.1.1.1 非作物生境对有害节肢动物的影响 |
1.1.1.2 非作物生境对节肢动物天敌的影响 |
1.1.2 生境及其植被多样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1.1.2.1 对节肢动物天敌亚群落的影响 |
1.1.2.2 对有害节肢动物亚群落的影响 |
1.1.3 景观作物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1.1.3.1 芝麻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
1.1.3.2 大豆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
1.1.4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管理 |
1.1.4.1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生物多样性 |
1.1.4.2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对比研究 |
1.1.5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 |
1.1.5.1 稻鸭工作的发展历史 |
1.1.5.2 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现状 |
1.1.5.3 稻鸭共作的生防效应 |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2009年不同类型稻田田埂杂草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地区概况 |
2.1.2 调查生境特点 |
2.1.3 调查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
2.2.1.1 节肢动物物种组成 |
2.2.1.2 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
2.2.1.3 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
2.2.2 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的丰富度和个体数量 |
2.2.3 天敌昆虫物种丰富度的季节消长动态 |
2.2.4 天敌与害虫数量的季节消长动态 |
2.3 讨论 |
第3章 2010年不同类型稻田田埂杂草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地区概况 |
3.1.2 调查生境特点 |
3.1.3 调查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
3.2.1.1 节肢动物物种组成 |
3.2.1.2 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
3.2.1.3 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
3.2.2 各功能群节肢动物丰富度和个体数量 |
3.2.3 天敌昆虫物种丰富度的季节动态 |
3.2.4 天敌与害虫数量的季节消长动态 |
3.3 讨论 |
第4章 不同类型稻田田埂大豆和芝麻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地区概况 |
4.1.2 调查生境特点 |
4.1.3 调查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
4.2.1.1 节肢动物物种组成 |
4.2.1.2 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
4.2.1.3 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
4.2.2 各功能群节肢动物丰富度和个体数量 |
4.2.3 主要害虫和天敌类群的物种丰富度 |
4.2.4 蜘蛛和飞虱数量的季节消长动态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稻田生物多样性构建的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稻田物种多样性 |
1.1 构建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 |
1.1.1 构建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的控病效果和机理 |
1.1.2 构建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的治虫效果和机理 |
1.1.3 构建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的除草效果和机理 |
1.1.4 构建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和机理 |
1.2 构建作物多样性稻作系统 |
2 构建稻作系统遗传多样性 |
3 研究展望 |
(9)余姚市茭白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 |
1.1 品种种性退化 |
1.2 病虫害发生严重 |
1.3 土壤肥力逐年衰退 |
1.4 茭白草残体环境污染 |
1.5 缺乏轮作而使茭白病害加重与品质下降 |
2 对策 |
2.1 强化茭白新品种选育与繁种基地建设 |
2.2 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与物理防治技术 |
2.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提倡使用复混型茭白专用有机肥 |
2.4 推广茭白促早栽培技术 |
2.5 科学利用茭白草资源 |
2.6 实现茭白、水稻轮作 |
(10)余姚市茭白主栽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特征特性 |
1.1 农艺性状 |
1.2 生育期 |
1.3 品质 |
1.4 产量 |
1.5 采茭 |
2 栽培技术要点 |
2.1 秧田期 |
2.1.1 秧田准备 |
2.1.2 寄秧 |
2.1.3 施肥 |
2.1.4 田间管理“薄水寄秧, 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
2.1.5 病虫害防治 |
2.2 秋茭生长期 |
2.2.1 大田准备 |
2.2.2 移栽 |
2.2.3 施肥 |
2.2.4 田间管理 |
2.2.5 病虫害防治 |
2.3 夏茭生长期 |
2.3.1 越冬管理 |
2.3.2 施肥技术 |
2.3.3 田间管理 |
2.3.4 病虫害防治 |
四、茭白、田鱼、鸭共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季茭白一种三收高效栽培新技术[J]. 翁丽青. 北方园艺, 2021(19)
- [2]河姆渡双季茭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J]. 翁丽青. 长江蔬菜, 2021(04)
- [3]介体昆虫黑尾叶蝉的发生与防治分析[J]. 赵文华,阳菲,谢美琦,刘雨芳. 华中昆虫研究, 2020(00)
- [4]洪湖市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 何全生,艾红武,姚晶晶. 绿色科技, 2018(10)
- [5]稻—鸭共作对山区水稻田杂草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的研究[D]. 尤国生.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6]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D]. 周子杨.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7]外来有害生物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研究[A]. 何树林,何忠全,陈晓娟. 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 2010
- [8]稻田生物多样性构建的生态效应[J]. 高东.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8)
- [9]余姚市茭白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符长焕,郑春龙,翁丽青.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1)
- [10]余姚市茭白主栽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 符长焕,郑春龙,翁丽青. 中国蔬菜, 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