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吴信训,储靖伦[1](2017)在《2004—2016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下)》文中研究说明近10年来,随着新媒体信息科技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传媒经济发展进入了变化急速的媒体融合时代。我国学者对传媒经济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2004-2016年我国学者对传媒经济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传媒经济研究在以下方面呈现出一些亮点:基础理论日渐深化,学科理论框架初显轮廓;新媒体产业、媒体融合前沿研究蔚为大观;传媒产业体制转型备受关注。同时,本文还对这一时期国际视角的传媒经济研究状况做了简要的梳理概括,作为参考。
崔扬[2](2016)在《基于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改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传播领域中开始广泛的运用先进的可以发明,这促进了现代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传播媒体的观念和运行的模式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与科技革命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数字媒体观的诞生和传媒运行模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所决定着。
陈丽颖[3](2015)在《关于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的研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传媒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从“坐在电脑桌前”变成“随时随地”——人们将逐渐习惯即时随地地获取信息。面对移动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寻求新一轮的转型,媒介与媒介之间的横向联合步伐也从PC端向移动端迈进。作为率先拿到移动端入口“门票”的腾讯微信集通讯、社交、平台化于一体,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拥有了6亿的注册用户数以及3.55亿的月活跃用户数,骄人的成绩使其成为各家传统媒体“心仪”的融合对象。电视媒体也都争先恐后地进入到微信平台中,寻求与之融合的道路。但是,2012年底“传统媒体微信无用论”的论调却给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发展的势头浇了一盆冷水。事实上,从电视媒体与微信的现状以及两者传播属性的对比中发现,微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并非无用,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可图”: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与微信融合无疑拓展了内容输出和延伸品牌价值的渠道,同时还能协同电视媒体进行内容生产,丰富电视媒体的互动方式;对于微信来说,电视媒体的品牌资源、优质的内容资源以及高覆盖率能帮助微信平台提升内容品质,为实现微信内容的商业化奠定基础,为跨屏营销提供契机。然而,通过对33家电视媒体官方微信一个月运营状况的数据统计发现,两者在融合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管理上不够重视,订户量增长困难;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信息吸引力不足,阅读率较低;分析数据匮乏,公众账号的影响力难以评估。在未来的发展中,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要从经营者管理意识层面、技术层面、内容层面和营销层面上下功夫。在经营者管理意识层面上,电视媒体人应该树立新媒体思维,建立数字媒体观,并从深层次上打破经营理念和不同文化融合的坚冰;在技术层面,双方要通力合作不断完善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并为电视与微信建立更多的强链接;在内容层面上,在善用电视媒体视频资源的同时,加强内容推送的精细化,增加互动内容以丰富用户体验;在营销层面上,电视媒体官方微信运营者要在明确品牌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营销方案,利用活动营销为官方微信聚集人气,并充分借用微信的平台资源,延伸品牌影响力,完善传媒产业价值链。
魏晓凡[4](2013)在《网络化进程中的音乐传播:特征与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中,以及持续的网络化进程之中,音乐文化和音乐传播态势都在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个话题做出初步的观察和思考。鉴于本文会涉及一些关于音乐、网络和传播等现象的抽象概念和性质,因此正文部分首先分别各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专门对音乐和网络做探讨。这两章的论述通过结合已有学术成果和社会实际事例,对音乐这一富有特殊性的艺术门类所呈现的基本性质、音乐内容在信息上与其他类型内容的复合传播现象、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体系所展现的重要特性等,都做了反思和观念提纯,以便有助于本文探讨的深入进行。关于音乐,本文提出了其听觉性、弱语词性、情感性和合文化性四个主要视点以及音乐的“联构信息”概念及其类型划分;关于互联网,提出了通信性、虚拟性、海量性等视点,阐述了关于网络自由性的博弈关系的存在。此后,本文通过对以上诸项要素的理论整合和归纳,讨论了音乐传播活动在当代人的网络生存方式中具有的特点及其相对于过去的某些定性变化,以网络时代的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为参考轴,对音乐与网络的交融和碰撞状况做了思辨和展开,确定了音乐的听觉性、情感性在网络语境中彰显的特别突出的作用,提出“不在场的存在”和“多元需求中的简单情感满足”是音乐传播生态被网络交流环境影响后的两种最主要的表现。随后,这一章还分析了联构信息在音乐与网络的这些交融互动中发挥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接着,本文以信息规模的增长作为把握网络化进程的重要线索,区分出这一进程中三个不同层次的信息规模,并由此对音乐的网络传播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或富有争议性的问题给出了一种逻辑上的背景顺序,然后结合前三章中的各个主要观点,对其逐一进行学术解读,以期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和现实问题策略研究方面都能有所贡献。具体地,本文论述了网络音乐盗版现象的成因、当前与版权相关的观念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兴盛起来的启发性思路,网上音乐资源的品种失衡现象的解决契机和建设趋势,网络化对音乐作品作为封闭概念的地位的不断冲击和调整,优秀音乐成果出产率在网络泛在化潮流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等内容。最后,通过整理上述话题的经济背景和文化意义中呈现出的历史脉络,尝试推测了网络化进程对人类音乐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积淀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指出网络化的信息生态正是音乐艺术体系的社会功能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技术保障。
孙千越[5](2011)在《新媒体在第29届奥运会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世界体育的一次盛会,更是中华民族展现自身魅力的机会。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的奥运转播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的转播体系之中,与传统媒体一起分享奥运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丰厚收益。在媒体与体育发展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新媒体与奥运传播的紧密相连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世界和中国的媒体格局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更新、竞争、合作是主旋律。网络媒体为主、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基础的新媒体已经在媒体传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态势。互联网、网络视频、博客、播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加入到奥运传播的媒体之中,使得奥运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奥运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力,为我国新媒体产业更新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通过奥运传播的强大推广能力和巨大影响力,新媒体表现出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包容性以及媒体融合的合作理念,可以将受众获取资讯、分享信息的媒体模式彻底改变,进而影响我国的媒体传播的发展格局。新媒体在今后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实现新媒体的产业化发展。互联网不断提升的普及程度和日益提高的使用率,以及网络视频、车载媒体、移动数据业务等新媒体重要表现方式的逐渐完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新媒体在不远的将来,必能全面超越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主流媒体的身份,成为奥运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和首选渠道。本文以北京奥运会为大背景,以新媒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应用为分析重点,对新媒体独有的功能属性、与奥运传播的关系、奥运会对于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新媒体商业模式和市场发展等问题进行相信论述,就新形势下,新媒体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进行展望,提出解决办法。本论文通过研究新媒体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为新媒体未来发展中商业模式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能以此为基础,探索新媒体即将面对的发展机遇;并且通过对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方面、在大型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为新媒体在今后得到更好的运用提供借鉴意义。
吕春璐[6](2011)在《泛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以东广新闻台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广新闻台为研究对象,以媒体融合为研究视角,试图考察泛媒体时代多媒体并存给传统媒体广播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广播电台的应对策略。本文基于泛媒体的环境,首先对当前广播以及广播新闻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全国第一家纯新闻台东广新闻台的发展变革情况作了回顾和总结。针对当前媒体之间所呈现的竞争与融合并存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基于广播媒体的特性,分析了东广新闻台在媒体竞争中的对策:提高广播新闻播出速度,发挥广播新闻速度快的优势,尽量缩小广播新闻与新闻事件之间的时间差,通过新闻快讯与连线报道的综合应用,在新闻滚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连续剧式的报道优势,稳定和扩大广播的受众群。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本文考察了广播与网络、手机合作共赢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分析了融合对广播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对未来广播发展路径做了初步探讨与思考。
徐剑,赵征南[7](2010)在《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的分析,追溯新媒体研究在中国近十年来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主题转换。研究发现,在早期,中国新媒体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闻传播学界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进行介绍、引入;在中期,则基于中国独特的舆论环境给予了电子论坛以政治生态的关注;在近期,则与世界媒体技术发展同步,对博客这一改变媒体生态的新兴表达渠道进行了理论探究。
张娜[8](2010)在《数字化条件下高校校园媒介的融合开发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校园媒介是高校校园新闻发布和文化活动组织、展示的载体,肩负着意识形态的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高校校园媒介的传播方式,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实证研究显示,目前高校校园媒介受众媒介接受习惯已经改变,对以校园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接触频率远远高于校报、电视等传统媒体,对电子屏幕、楼宇电视的接触率与传统的校报、电视相当。从校园媒介受众使用的满意度来分析,满意人群只占27%,不满意人群占73%,总体来说满意度较低。受众对校园媒介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媒介内容的丰富、新媒介形式的采用、提高媒介时效性、增强媒介互动性。受众对手机网、楼宇电视网、电子邮件网等新的新闻和信息传递方式抱着很大的期待,共有88%的受访者建议校园媒介借鉴学习社会媒介的方式,吸引受众。高校校园媒介管理者对校园媒介受众接触度和影响力评价不高,管理者对校园媒介体制革新抱有很大期待,管理者对传统媒体的改革和新媒体的建设有很高的愿望,分别达到73%和81%。目前高校校园媒介管理的研究极少,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立足于高校校园媒介的管理和使用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在现有高校校园管理体系下,校园媒介可以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引入已经在社会媒介的实践中取得一定效益的“媒介融合理论”,借鉴先进的媒介传播观念和技术改造校园媒介内容生产和发布模式,通过管理的融合、人力资源的共享、内容生产的融合、信息发布体系的融合,实现高校校园媒介管理效益的提升,以更好的校园媒介产品吸引受众,最终达到提升校园媒介影响力的目标。本研究根据对国内外媒介产业集团媒介融合经验的总结,提出一种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媒介融合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流程。它对我国高校校园媒介融合实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罗以澄,吕尚彬[9](2009)在《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我国传媒发展的四大战略走向》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社会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轨道上,努力探索经济振兴、社会民主、文化繁荣、国民富裕、民族复兴的转型之路,而我国传媒在与中国社会双向互动、共生共荣的过程中,正沿着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大战略走向发展。
来向武,赵战花[10](2009)在《试论数字环境下报纸编辑机制变革的几个核心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媒业在数字环境下各种变革的不断深化,报业在数字环境下的转型成为整个传媒业近年来最为紧迫的问题。在这种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极为繁复,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一个是建立新的"编辑机制"。本文就聚焦于报纸的编辑机制,对其变革中所涉及的现实探索、理论视野、建构目标等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综合以往蔡雯、展江、吴文虎等学者对报纸编辑机制的研究,本文所讨
二、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2004—2016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传媒产业体制转型备受关注 |
国际视野传媒经济研究的参考 |
链接2004—2016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上) |
一、基础理论日渐深化,学科理论框架初显轮廓 |
二、新媒体产业、媒体融合前沿研究蔚为大观 |
1.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发展首先是学者们关注的迫切议题 |
2.“大数据”和“互联网+”对传媒产业带来的新挑战成为关注的新热点 |
(2)基于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改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媒体观的概念分析 |
2 基于数字媒体观下的媒体观察 |
2.1 对数字媒体观的建立进行价值评介 |
2.2 实现从“技术差”到“时代差”的转变 |
(3)关于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媒介融合下的电视与微信 |
第一节 媒介融合下的老霸主:电视 |
一、新媒体鹊起,电视媒体遭遇强烈挑战 |
二、加大资源整合,积极拥抱新媒体 |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下的新宠儿:微信 |
一、微信问世,彰显独特传播功能 |
二、搭建公众平台,挖掘传播价值 |
第二章 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的价值 |
第一节 微信对于电视媒体的价值 |
一、延伸电视媒体品牌价值 |
二、协同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 |
三、丰富电视媒体的互动方式 |
第二节 电视媒体对于微信的价值 |
一、提升内容品质,实现内容盈利 |
二、形成跨屏营销,实现平台增值 |
第三章 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的实践考察 |
第一节 电视媒体使用微信的概况 |
第二节 电视媒体官方微信的内容呈现 |
一、推送数量 |
二、推送时间 |
三、推送形式 |
四、内容和主题 |
第四章 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管理不够重视,订户量增长困难 |
第二节 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信息吸引力不足,信息阅读率较低 |
第四节 分析数据匮乏,影响力难评估 |
第五章 电视媒体与微信的融合策略 |
第一节 经营者管理意识层面:树立新媒体意识 |
一、建立数字媒体观 |
二、转变经营理念 |
第二节 技术层面:优势互补,通力合作 |
一、完善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 |
二、建立电视与微信的多种链接 |
第三节 内容层面:加强内容建设,丰富用户体验 |
一、善用视频资源,凸显电视媒体属性 |
二、“精细”推送,优化阅读体验 |
三、增加互动内容,提升用户参与感 |
第四节 营销层面:加大推广力度,延伸品牌价值链 |
一、明确品牌定位,确定营销方案 |
二、利用活动营销,聚集官方微信人气 |
三、借助平台资源,完善传媒产业价值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网络化进程中的音乐传播:特征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和创新性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五、各章简介 |
第一章 音乐传播中的信息结构和音乐的特殊性 |
第一节 音乐信息结构的开放性 |
1. 音乐美学方面的讨论 |
2. 音乐社会学方面的讨论 |
3. 音乐传播方面的讨论 |
4. 音乐内外的信息耦合对于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对音乐特殊性的诸基本方面的再梳理 |
1. 对几篇典型的有关学术文献的分析 |
2. 本研究使用的音乐四方面基本特性 |
3. 对与此类似的一种四要素视点的解释 |
第三节 音乐的“联构信息”及其类型划分 |
1. 联构信息概念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
2. 第一类联构信息 |
3. 第二类联构信息 |
4. 第三类联构信息 |
第四节 对本章暂未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说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互联网的主要传播特性及其开放前景 |
第一节 互联网与网络化 |
第二节 互联网作为技术传播工具体系 |
第三节 互联网与数字化的联系和区别 |
第四节 数字虚拟性在网络传播中的效用 |
第五节 数字信息海量性及其社会影响 |
1. 海量性与虚拟性的互动 |
2. 互联网海量信息生产的社会效应 |
3. “库”结构的价值 |
第六节 互联网自由性的博弈 |
1. 互联网的自由性 |
2. 互联网的受控性 |
3. 博弈的辩证性 |
第七节 互联网的泛在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生存方式对音乐传播的吸纳和影响 |
第一节 对本章所说的“传播”的必要限定 |
第二节 为整体观照而做的视角选择 |
1. 网络视角和音乐视角的重要性 |
2. 网络视角在本研究中的优先地位 |
第三节 音乐与网络特性接驳的基本观察 |
第四节 “技术-人文”谱轴的简化作用 |
第五节 音乐基本特性与网络的碰撞 |
1. 音乐听觉性在网络传播语境中的突显 |
2. 音乐情感性在网络传播语境中的强化 |
第六节 联构信息对网络时代音乐传播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化音乐传播的生态问题和进程展望 |
第一节 信息视角在网络化进程考察中的根本地位 |
1. 信息观念对本文的意义 |
2. 对引入信息视角所作的必要辩护 |
3. 网络化进程的信息化理解 |
第二节 网络化进程的信息视角图谱 |
1. 图谱的坐标轴含义 |
2. 三层次图线的含义 |
3. 对图线的示意性的补充说明 |
第三节 图谱第一层次解读:网络盗版问题 |
1. 网络版权问题的社会肇因 |
2. 经济学和法学思路的局限 |
3. 网络化对现有盗版观念提出的质疑 |
4. 对网络版权问题的综合启发性思考 |
第四节 图谱第一二层次关系解读:音乐资源失衡问题 |
1. 问题的现实状况及其解决的可能 |
2. 追求音乐资源平衡化的有利条件 |
3. 以联构信息建设进一步优化局面 |
第五节 图谱第二层次解读:音乐作品概念的模糊化问题 |
1. “音乐创品”概念的提出 |
2. 网络化环境有利于音乐创品的出现 |
3. 两组近似概念的辨析 |
第六节 图谱第二三层次关系解读:优秀音乐成果出产率问题 |
1. 关于音乐文化价值判断的三项预先说明 |
2. 网络化环境对优质音乐生产的不利影响 |
3. 以图示法研究音乐艺术品质生态的尝试 |
4. 网络化对音乐内容的“下压”和“右推”作用 |
5. 富有活力的变数:网络小众音乐圈 |
第七节 图谱第三层次解读:网络对人类音乐文明的推进 |
1. 对图谱历史脉络的必要再挖掘 |
2. 三层次图线各自的历史暗喻 |
3. 网络化是音乐文明“螺旋式上升”的保证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媒体在第29届奥运会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新媒体概述 |
二、新媒体的特点 |
三、新媒体的应用 |
四、新媒体的研究进展 |
五、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新媒体在历届奥运会中的应用发展 |
一、社会发展带动新媒体在奥运会中的应用 |
二、新媒体在近几届奥运会中的应用 |
三 奥运会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 |
第三章 新媒体在第29 届奥运会中的应用 |
一、新媒体在第29 届奥运会的表现 |
(一) 在开幕式的表现 |
(二) 在媒体传播中的表现 |
二、新媒体在29 届奥运会的应用分析 |
三、第29 届奥运会对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体在第29 届奥运会之后的变化及应用 |
一、新媒体传播特点与技术特征发生的变化 |
二、新媒体及新媒体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 |
三、新媒体产业环境的发展 |
(一)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加速整合,形成全新的媒体系统 |
(二) 奥运传播营销策略的成功,是新媒体商业运营成熟的标志 |
(三) 新媒体的应用与未来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
四、新媒体在第29 届奥运会之后的重大赛事和活动上的应用 |
(一) 上海世界博览会 |
(二) 广州亚运会 |
第五章 新媒体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一 中国媒体人对新媒体的态度 |
(一) 以发展的态度来对待新媒体 |
(二) 走出对新媒体应用中存在误区 |
二 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因素 |
(一) 经济因素 |
(二) 政治体制因素 |
(三) 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进行 |
三、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泛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以东广新闻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源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泛媒体冲击下的东广新闻台业务 |
第一节 东广新闻台七年发展之概貌 |
第二节 "新闻立台"下的业务流程:新闻快讯 |
第三节 "新闻立台"下的业务流程:连线报道 |
第三章 广播的跨界尝试 |
第一节 与传统媒体的共享共赢 |
第二节 广播的网络化生存 |
第三节 呼之欲出的手机广播 |
第四节 结语:广播的增量空间 |
附录 |
注释 |
后记 |
(8)数字化条件下高校校园媒介的融合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校校园媒介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矛盾 |
1.1.1 高校校园媒介管理体制的矛盾 |
1.1.2 高校校园媒介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
1.1.3 高校校园媒介融合管理思路 |
1.2 高校校园媒介管理的国内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什么是高校校园媒介 |
1.3.2 什么是媒介融合 |
1.3.2.1 融合媒介的优势 |
1.3.2.2 媒介融合发展的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校园媒介的受众特点与受众需求 |
2.1 高校校园媒介目标受众基本特点 |
2.2 高校校园媒介受众媒介使用现状 |
2.3 校园媒介受众媒体使用偏好 |
2.4 受众对校园媒介的满意度 |
2.5 受众对校园媒介发展的态度 |
2.6 校园媒介变革的受众压力 |
第三章 高校校园媒介管理的现状与传播者的意志 |
3.1 高校校园媒介管理的现状 |
3.2 管理者对高校校园媒介接触度和影响力的判断 |
3.3 管理者对高校校园媒介革新的态度 |
3.4 校园媒介变革的传播者压力 |
第四章 校园媒介融合体制的优势分析 |
4.1 媒介融合体制的管理与开发优势 |
4.2 以优势理论来考察“媒介融合”体制的优势 |
4.2.1 共享度与可见度 |
4.2.2 交互推广与媒介影响力 |
4.3 媒介融合平台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
第五章 高校校园媒介融合的实现方式 |
5.1 高校校园媒介融合的基础 |
5.1.1 整合高校校园媒介内容提供关系 |
5.1.2 分析高校校园媒介融合的软硬件条件 |
5.2 高校校园媒介融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
5.2.1 校园媒介融合体制的核心价值 |
5.2.2 校园媒介融合的管理机制与组织规则 |
5.2.3 校园媒介融合实例示范 |
5.3 融合媒介对人才和技术支持的要求 |
5.3.1 融合媒体总编辑 |
5.3.2 融合媒体工作者 |
5.3.3 融合媒体数字平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我国传媒发展的四大战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 [1]2004—2016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下)[J]. 吴信训,储靖伦. 新闻与写作, 2017(02)
- [2]基于数字媒体观与传媒运行模式改革分析[J]. 崔扬. 数码世界, 2016(08)
- [3]关于电视媒体与微信融合的研究[D]. 陈丽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4]网络化进程中的音乐传播:特征与趋势[D]. 魏晓凡. 中国传媒大学, 2013(07)
- [5]新媒体在第29届奥运会应用的研究[D]. 孙千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7)
- [6]泛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以东广新闻台为例[D]. 吕春璐. 复旦大学, 2011(01)
- [7]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J]. 徐剑,赵征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8]数字化条件下高校校园媒介的融合开发与管理研究[D]. 张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我国传媒发展的四大战略走向[J]. 罗以澄,吕尚彬. 新闻传播, 2009(08)
- [10]试论数字环境下报纸编辑机制变革的几个核心问题[A]. 来向武,赵战花. 新闻学论集(第22辑),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