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EBA产品生产与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蕾[1](2021)在《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应用于3D打印,既可以发挥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又能发挥3D打印技术的成型优势。本课题旨在开发一种碳纤维增强的聚酯复合材料、适用于3D打印设备的高分子丝材的关键制备技术,以及该材料的应用。采用工程塑料聚酯PET为高分子基体,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改性和制备加工工艺的优化,通过碳纤维增强其机械性能。本课题的开展拓展了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丰富了3D打印高分子丝材系列产品的种类,为市场提供一款新型打印材料,为3D打印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一种功能材料,同时为3D打印制件赋予更高的功能性,将推动3D打印技术在工程方面的新应用成为可能。本课题选用PET作为基体材料,将碳纤维与PET进行复合,通过对复合材料挤出工艺的探索,制备出一种基于碳纤维增强聚酯的适用于3D打印设备的高分子丝材。具体内容如下:1.选用熔融堆积成型(FDM)3D打印技术,研究打印过程中打印机的参数对聚乳酸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的打印参数为:打印温度、打印速度以及风扇开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沿X轴打印的情况下,当打印温度为20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较好,达到47.9 MPa;在沿Z轴打印情况下,当打印温度为205℃时,材料拉伸强度较好,为25.1 MPa;两种打印方向结果都显示打印速度为20 mm/s时拉伸强度较好,打印速度为40 mm/s时由于结晶情况较差影响拉伸强度;风扇风量为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更高。影响FDM 3D打印件性能和外观的因素很多,只有在排除打印机参数干扰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研究材料的配方对3D打印的影响,在本章的结果可以在后续的研究中最大可能排除设备选择或者设置参数变化对于材料配方的影响。2.选用PET作为本论文中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通过添加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相容剂、增韧剂和成核剂制得适用于FDM 3D打印的PET丝材。结果表明,当PET:PBT为7:3(质量比)时,熔体流动速率最低;过多相容剂在螺杆进料口易架桥,不利于螺杆挤出;当增韧剂含量为15份时,材料能够正常打印,样条无翘曲且表面光滑,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分别为26.0 MPa、46.0 MPa和50.4 k J/m2;添加0.5份滑石粉的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更佳。3.选用碳纤维粉对聚酯材料进行改性,制备出适用于熔融沉积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高分子丝材。研究了不同长径比的碳纤维粉和不同含量碳纤维粉对聚酯基材的增强效果,讨论了3D打印样条的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1)当碳纤维添加5份时,长径比短的碳纤维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增强效果最好,为27.2MPa;碳纤维含量从5份增至15份,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2)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碳纤维的长径比增加而增大,磨痕宽度随碳纤维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碳纤维含量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磨痕宽度随碳纤维添加量增大而增大,碳纤维的添加份数为15份时磨痕宽度最大,达到14.97 mm。4.对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在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翘曲变形进行分析。当碳纤维含量一致时,碳纤维长径比越小,其复合材料的打印制件越不容易发生翘曲。复合材料打印件的翘曲高度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影响翘曲变形量的主要参数,模型分析发现:影响翘曲变形量的参数主要有制件的线性长度L、丝材的线收缩常系数α、玻璃化转变温度Tg、成型室环境温度Te、打印层数n、打印层厚Δh。在打印机底板使用胶可以增加了打印件与底板的附着力,从而达到减小翘曲的目的。
韩龙[2](2020)在《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之国际合法性研判》文中认为2020年4月6日美国开始实施的汇率反补贴新规一反"二战"后数十年的传统,将他国货币低估作为汇率补贴,并对货币低估情况下实行汇率反补贴的利益授予与专向性规则进行了修改和厘定。从全球多边货币制度审视,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以均衡REER为标准确定他国汇率低估与否及多寡,进而征收汇率反补贴税,有悖于《IMF协定》规定的自由汇率制。在方法上,尽管美国均衡REER与IMF监督中采用的EBA方法相近,但二者在制度上存在根本差异,其无法从IMF那里获得正当性背书,会严重侵害他国货币主权。从全球多边贸易制度审视,虽然美国声称其汇率反补贴新规与WTO法一致,但与WTO法确定国内补贴需满足的财政资助、利益授予和专向性要求是相背离的。就财政资助而言,货币兑换与《SCM协定》规定的财政资助的意涵和主体适格性严重不符。就利益授予而言,美国以臆造的均衡REER为基准来衡量利益授予,背弃了WTO法的市场基准。就专向性而言,美国以企业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为标准认定专向性,违背了WTO法以产品同类性为标准的规定和实践。应对美国的这一做法,《IMF协定》和WTO法都难尽人意,国际法上的反制虽有可取之处,但亦非完美。相较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不需要美元与人民币或其他货币之间进行兑换,因而不失为应对美国汇率反补贴的良策。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之前,采取美元之外的外币进行支付和结算,亦可规避对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的适用。
李国龙(Prak Kokling)[3](2020)在《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研究》文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新政府成立开始,柬埔寨就依靠其独特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成为国际纺织品与服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为柬埔寨带来了大量外汇,在提高柬埔寨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纺织品与服装业作为柬埔寨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能够充分的推动国内就业,而且能够为柬埔寨经济带来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柬埔寨政府一直将纺织品与服装业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是,随着目前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的竞争日益激烈,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日渐严峻,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不断地缩小。生产技能滞后、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制约了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长期的发展。因此,对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进行研究,从而有具体性、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提出提高其出口竞争力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在对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规模、出口价格与出口结构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及贸易竞争指数来对其出口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竞争力相对缺陷,在国际平台上存在一定的脆弱地位,其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为了进一步预测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贸易,本文使用时间序列预测和回归分析预测来预测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研究结果表明,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额在2018年—2022年期间呈现出稳步上升之势。所以整体来看其未来出口处于发展的趋势。最后,为了克服目前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柬埔寨政府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实施减少成本措施、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动目标市场多元化以及促进周边产业发展。
陈铭洋[4](2020)在《按需服务平台的运营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不同行业中按需(On-demand)服务平台的出现和成长,这类平台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性,它们不拥有提供服务的资源,通过移动设备将需求者与空闲的服务提供者进行匹配且在服务完成后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同时服务提供者还享有灵活的工作时间。这些特点使得按需服务平台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迅速扩张。然而,在按需服务逐渐兴起的背后,也伴随着一系列与平台运营策略相关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尽管诸多学者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部分研究空白还没有被关注和解决。鉴于此,本文利用博弈论、合同理论和前景理论等一些理论方法研究了按需服务平台的运营策略优化问题,即:在信息披露策略下,研究了不同需求者目的地信息分享模式的选择问题以及系统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泄露后引发的串谋问题;在定价策略下,分析了平台在不同峰期运营时采用的差别定价策略问题和决策者的参考依赖偏好对平台能力管理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首先,针对按需服务平台出现的不同目的地信息分享模式,研究平台上服务提供者不同的接单模式选择(接单前和接单后需求者目的地信息可见模式)对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最优决策和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供需匹配时,平台倾向于采用接单后目的地可见模式;当机会成本和补贴较小或补贴较大时,服务提供者应该选择加入接单后目的地可见模式的平台;需求者选择接单前目的地可见模式的平台更有利。通过对不同目的地信息分享模式的分析,能够为平台企业的决策和参与人对不同平台的选择提供一些思考。然后,针对按需服务平台之间出现的串谋行为,分析不同的平台串谋类型(明显和默契串谋)对系统中成员间信息共享、平台定价策略和服务提供者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显串谋类型下系统中不存在信息共享,因为共享有利于服务提供者但不利于平台;在默契串谋下系统中是否存在信息共享需要取决于平台能否根据努力程度推断服务提供者接收到有用的信息,此时共享有利于服务提供者但不总有利于平台。对按需服务平台串谋行为的研究旨在为反垄断机构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见解。其次,针对按需服务平台在不同峰期设置的差别定价,探究平台采用基于溢价因子和统一的定价策略对各成员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不同定价策略的最优适用区间。研究发现:基于溢价因子的定价策略中非高峰期的价格低于统一定价的价格;平台采用基于溢价因子的定价策略不总是优于统一的定价策略,这取决于一天中非高峰期所占的比例;统一定价策略由于无法根据峰期调整价格,所以需要招募较多的服务提供者。不同定价模式的研究既为企业的运营策略选择提供了依据,又给予参与人一定的启示。最后,利用前景理论的参考点解释了按需服务平台的决策者在不确定需求时表现出与无风险时不一致的行为,同时分析具有参考依赖偏好的平台对服务提供者的能力管理和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参考依赖偏好的平台影响服务提供者的能力池和收入且该影响程度取决于补贴和佣金比例;平台在具有参考依赖偏好下的利润少于无参考依赖偏好下的利润。通过关注具有参考依赖偏好的按需服务平台,对其在风险环境下补贴策略和价格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莹[5](2020)在《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开发技术和市场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对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国内外生产企业和技术情况、国内市场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广泛调研,重点调研了此类共聚物中的乙烯–丙烯酸、乙烯–丙烯酸乙酯、乙烯–丙烯酸丁酯等共聚物产品在涂覆包装和屏蔽电缆等应用领域的市场情况,调研过程中收集了国内市场中使用的进口产品,并进行红外、核磁共振、力学性能、热性能等全性能分析,通过分析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特性和用途,对今后石化企业装置开发生产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产品提出开发建议。
王闪闪,帅洪福[6](2019)在《欧盟撤回对柬“EBA”计划的走势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EBA"是欧盟普惠制(简称GSP)框架下的一种关税优惠措施,柬埔寨因其最不发达国家身份而获得了欧盟的该项关税优惠待遇,对柬近十几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走向"世界工厂"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欧盟多次威胁要对柬实施经济制裁,欲撤销对柬的"EBA"计划。欧盟撤销对柬"EBA"计划,表面上是基于对柬民主状况的担忧,实质上有通过经济援助和贸易互惠干预他国内政的企图。对此,柬政府在坚守主权独立的前提下,试图通过一系列改善民主的措施来挽回欧盟的信任,从而促使欧盟改变撤销计划。客观而言,欧盟是否最终会撤回对柬的关税优惠待遇还存在不确定性,尽管最终撤回决定的概率较高,但目前柬埔寨仍存在以下积极因素影响事件发展:柬大选后的积极外交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舆论上对欧盟经济制裁合法性的质疑、程序上存在改变最终决定的缓冲期以及近期柬政府在国内采取的政治改革措施获得了积极的回应。总之,为了有效缓解欧盟对柬制裁的经济压力,柬一方面需要积极创造外部条件并通过交流、沟通重获欧盟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内部革新,调整其经济结构和贸易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董哲[7](2019)在《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付系统是市场经济下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支付系统在金融体系中定位为“血液循环系统”,使其不仅成为连接商品交易和社会经济的血脉,而且成为风险传递的主要渠道。因此,其与国家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密切相关。而跨境支付系统由于涉及跨境因素,因而面临更多风险,更加需要注重与其相关的规则制度的完善。另外,跨境支付系统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金融治理等也息息相关。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的垄断优势,成为美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辄威胁进行单边金融制裁的重要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上线,不仅有利于中国联合其他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对抗金融强权、完善国际治理格局,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文研究对象为提供大额跨境支付服务的跨境支付系统。根据服务对象与支付金额大小等标准,支付系统可以分为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其中,跨境支付系统往往提供跨境的大额支付业务,因而成为国际经贸交往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出现的高危地带之一。其也因此被归入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的范畴。对跨境支付系统的研究,目标在于明晰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并据此提出完善建议,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风险,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跨学科分析等研究方法,遵循国际金融法的研究脉络,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分析入手,对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规则制度展开分析,以期为上线不久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供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建议。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正文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为总论,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研究的概念、特征等必要前提。第一,明确支付、跨境支付、支付系统、跨境支付系统等基本概念,并对跨境支付法律关系以及其中法律权利义务进行了系统梳理。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实现资金跨境转移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第二节对全球跨境支付系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了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以及发展现状。随后文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历程,包括了CIPS上线前在CNAPS支持下人民币跨境支付模式及其挑战,以及CIPS上线的重要作用等内容。第三节主要意在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即对文章主题——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析。从国际金融法研究角度出发,该主题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小问题:跨境支付系统的国际标准研究;跨境支付系统的具体规则制度研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支付完善建议。后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第二章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与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支付经济学理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其中,支付经济学理论对支付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作用与发展趋势,支付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等内容进行分析。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理论,则主要包括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与识别标准,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角度的金融风险应对,并结合美国与欧盟的实际标准,分析了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重要性在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分析了金融监管中常见的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的问题。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国际标准发布的背景。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跨境运营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挑战,相应国际监管机制合作以及国际监管规则合作随之出现。这也成为有关国际标准出台的背景与依托。第二节分析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与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有关支付系统的内容,核心内容继承自《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补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相关原则可以被总结归纳为法律基础、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第三节探讨了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法律性质。现有研究或将其视为国际习惯法,或将其视为国际软法。文章对于国际习惯法与国际软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前述国际标准的具体内容与特征,认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具有国际金融软法性质。第四章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与监管法律基础的问题。文章第一节对于美国与欧盟的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立法模式进行了总结。其中,美国模式表现为联邦法律与州一级法律相结合,而欧盟模式则是欧盟层级指令与条例与成员国层面的国内法结合。第二节结合美欧不同的立法模式,对于美元跨境支付系统CHIPS与欧元跨境支付系统TARGET2与EURO1的法律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了法律适用规则、结算最终性规则、恢复与处置规则等方面基本规则。在探讨前述跨境支付系统的所在地域的具体法律制度之后,文章在第三节对调整跨境大额支付法律关系的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等规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它们在法律性质、法律效力、跨境支付系统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调整范围等方面异同。第五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问题。第一节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营者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了组织架构、管理与决策机制等。其中,CHIPS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EURO1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二者均为私营机构所有并运营,并且具有公司类似的多层次决策机制。TARGET2则由欧元体系所有并负责运营,后者属于欧盟层面的公共性质实体机构,具有不同于公司形式的多层级的决策机制。第二节主要探讨了美欧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了初次准入标准、参与者层级管理与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等制度。第三节则探讨了它们的公共利益权衡、信息披露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其中,公共利益权衡部分,对于三个支付系统的公共利益体现与考量进行了比较分析。信息披露则主要分析了CHIPS所独有的利益冲突披露以及回避制度。第六章分析了有关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问题。支付系统风险可以分为结算风险、运行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这三类。文章第一节探讨了结算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界定与危害性,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二节探讨了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包括了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与商业风险的含义与表现,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以及美欧跨境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第三节系统性风险管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成因;系统性风险的传导与管理控制的原理;美国、欧盟与英国对于系统性风险管理控制的监管规则制度。相应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第七章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问题。第一节分析了CIPS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CIPS法律适用、结算最终性、恢复与处置规则以及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存在具体法律法规缺失或效力层级较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则制度等不足,需要有针对性的立法进行完善。第二节分析了CIPS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完善。其中,CIPS运营者组织形式存在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决策机制不明等问题。CIPS参与者准入标准则存在国籍要求倒退,可能导致法律适用问题与相应法律风险,未来需要结合CIPS全球运营状况,分阶段予以解决。另外,CIPS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可以结合组织形式完善一并解决。第三节分析了CIPS风险管理制度不足与完善。CIPS风险管理不足表现为结算规则疏漏、违约管理机制缺失、数据备份中心建设不足等问题,未来可以在借鉴CHIPS、EURO1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在系统性风险管理完善方面,未来中国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的规定,确定具有操作性的具体SIFIs识别标准,并明确由具体的部门承担SIFIs识别与监管职责等,降低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
胡倩[8](2018)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电子商务能打破过去有形市场的地域局限,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途径,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情况不容乐观,低采纳率和低效能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防止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低采纳率、低效能,保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顺利扩散,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价值,是当前研究和实际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和TOE框架为基础,首先,从静态视角构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和常规化两阶段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和常规化的形成机制;其次,从动态视角构建了基于政府支持情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影响因素模型;讨论了政府支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调节效应;最后,构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模型,分析了技术-组织-环境因素的重要角色。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静态视角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的影响因素,选取扩散过程中的首端(采纳)和尾端(常规化)两个节点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和常规化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事后的重要性—绩效分析得出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的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过程中两阶段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可以启示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关注的重点和倾注的资源是不尽相同的,从而使企业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中介效应分析能进一步揭示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的形成机理;而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行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绩效分析对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和常规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2)从动态视角探究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技术因素(相对优势和复杂性)、组织因素(技术基础、吸收能力和物流能力)和环境因素(竞争压力和市场不确定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内在机理,并讨论了政府支持在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持会减缓复杂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阻碍作用,但也会削弱物流能力和竞争压力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促进作用,这对政府干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的视角探讨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主要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对企业金融绩效和非金融绩效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技术-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高管支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和企业金融绩效、非金融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监管环境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和企业非金融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这为解释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企业的高、低绩效差异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依据。
吴瑶[9](2018)在《时空视角下FDI区位选择的差异研究 ——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我国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区之间表现为区域性失衡的状况。如何推动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相关理论,利用空间极值边界分析模型(SEBA模型),采用1992-2015年中国29个省际区域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检验FDI区位选择的“稳健性”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其时空差异及演变趋势,以期揭示我国FDI区位条件因素时空演变的一般规律。实证结果表明:(1)在我国,FDI逐渐由成本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转变;(2)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是吸引FDI流入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的吸引FDI作用逐步凸显;(3)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优势、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4)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吸引FDI流入的作用尚未凸显。依据研究结论,为各地区更好的吸引FDI,本文提出四点对策建议:(1)把握外商投资导向,引导FDI发展方向;(2)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地区经济联系;(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李方正[10](2015)在《我国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目标之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造成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在于需求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需求约束。在我国所处“三期叠加”的转型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首要任务。当前理论层面虽然已有关于需求及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共识,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于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多集中于静态下的总量分析,而对于动态下的结构研究较少,对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机理的研究不足。二是对于需求结构演进自身而言,当前并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标准去评价需求结构演进均衡与否。同时,在实践层面,对于我国需求结构演进规律是否偏离了需求结构演进一般规律的讨论以及我国需求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实际影响的研究仍显不足。基于上文分析,本文做了如下创新:(1)针对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机理研究的匮乏,本文首先基于需求结构视角扩展了AD-AS模型,推导了需求结构变动对AD曲线的影响。继而本文按照一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产品供需状况将其划分为“供小于需”和“有效需求不足”两个阶段。在供小于求的阶段,经济体的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经济增长不受需求结构约束;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期,经济增长受到需求约束,需要调整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其后本文基于需求结构互动的视角扩展了有效需求不足时期,需求结构约束背景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2)针对当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去判定需求结构演进均衡与否。本文首次界定了判断需求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体系,主要分为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两类。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体的唯一性,本文并未界定需求结构失衡是否的具体标准,而是仅仅比较需求结构偏离的程度,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了我国在国家层面的需求结构偏离程度。(3)针对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路径,一是本文初步界定了消费升级的概念,认为消费升级不仅仅是消费结构升级,而是在需求结构中,随着消费需求地位的上升和消费与投资的互动发展,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到消费品转化为效用过程中,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并提出基于消费升级视角下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路径。二是为了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文初步阐述了城乡消费互动的理论来优化优化我国需求结构。本文所做的研究和得出的结论如下:一是总结和分析需求结构的总体演进规律和不同维度下的演进规律。在选择投资率(TIR)、消费率(DCR)、净出口率(NER)、消费投资比(RCI)、外需内需比(EDC)五个分析指标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所有国家需求结构演进一般规律,继而选择国家的发达程度、区位差异和国家规模为分指标,探究不同维度经济体的需求结构演进规律。二是基于需求结构演进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和演进规律,探究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需求动力的选择和需求结构失衡的程度。首先基于国家规模、经济增长阶段和二元结构作为主要分析维度,认为从国家规模来看,我国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其必然性;从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处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期;从二元结构来看,我国的农村消费更能拉动经济长期增长。继而借助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的需求结构偏离程度,得出结论:在国家层面,我国存在较严重的需求结构失衡。具体而言,我国在1979年—1996年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在1997年—2012年间,我国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三是基于EBA计量模型定量分析我国需求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本文的EBA模型分别选取实际消费拉动率、固定资产拉动率以及净出口拉动率为3个指标为核心变量,选择消费投资比的变化率、外需内需比的变化率为目标变量,选择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变化、城市可支配收入变化率、基尼系数的变化、储蓄率的变化和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条件变量。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消费投资比的变化率对经济增长不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显着影响,而外需内需比的变化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显着影响。同时发现,外需内需比的变化率(EDR)是经济增长的正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表明外需内需比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外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上相对于内需更加具有效率。四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重点集中于增加消费贡献率与提升外需增速上。具体而言,通过消费升级、新型城镇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增加我国消费率与提升外需增速,优化我国需求结构。
二、国内EBA产品生产与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EBA产品生产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PET和 PBT的概述 |
1.2 碳纤维 |
1.3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
1.4 3D打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3D打印技术 |
1.4.2 3D打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 螺杆挤出工艺 |
1.6 研究意义 |
1.7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7.1 课题来源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研究设计方案 |
第2章 3D打印机工艺的探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2 试样制备 |
2.3 沿X轴打印结果与讨论 |
2.3.1 打印温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
2.3.2 打印速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
2.3.3 风扇风量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
2.4 沿Z轴打印结果与讨论 |
2.4.1 打印温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
2.4.2 打印速度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
2.4.3 风扇风量对试样拉伸强度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3D打印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3.2.3 样品制备 |
3.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ET基体树脂的选择 |
3.3.2 PBT含量对PET/PBT材料的影响 |
3.3.3 相容剂的含量对PET/PBT材料的影响 |
3.3.4 增韧剂的含量对PET/PBT材料的影响 |
3.3.5 成核剂对PET/PBT合金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碳纤维增强聚酯3D打印丝材的制备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碳纤维的选用 |
4.3.2 碳纤维粉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4.4 3D打印CF/PET材料翘曲变形分析 |
4.4.1 碳纤维长径比对翘曲的影响 |
4.4.2 碳纤维含量对翘曲的影响 |
4.4.3 打印机底面贴胶处理对翘曲的改善 |
4.4.4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之国际合法性研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补贴修订规则》的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
(一)《反补贴修订规则》的出台背景 |
(二)《反补贴修订规则》的主要内容 |
二、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有悖于《IMF协定》规定的自由汇率制 |
(一)自由汇率制与均衡REER |
(二)均衡REER是否违背《IMF协定》规定的自由汇率制 |
(三)美国国内法不得违背其应承担的国际义务 |
三、IMF的汇率监督方法无法赋予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以正当性 |
(一)IMF监督及晚近采用的EBA方法 |
(二)IMF监督中的EBA方法与美国均衡REER之比较 |
(三)IMF监督方法与美国规则的制度差异使美国难获国际合法性背书 |
四、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与WTO反补贴制度不容 |
(一)货币低估是否构成财政资助 |
(二)货币低估是否构成利益授予 |
(三)货币低估是否具有专向性 |
五、应对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的思考 |
(3)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
2.2 产业竞争力 |
2.3 文献评述 |
3 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现状分析 |
3.1 出口规模 |
3.2 出口价格 |
3.3 出口结构 |
3.3.1 出口产品结构 |
3.3.2 出口国别结构 |
3.4 出口竞争力 |
3.4.1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
3.4.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3.4.3 贸易竞争指数(TC) |
4 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问题与机遇 |
4.1 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问题 |
4.1.1 出口目标市场比较集中 |
4.1.2 国际竞争优势日益趋弱 |
4.1.3 产品价格不具有竞争力 |
4.1.4 商品种类比较单一 |
4.1.5 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欠缺 |
4.1.6 生产技术落后 |
4.2 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的机遇 |
4.2.1 柬埔寨政府的高度重视 |
4.2.2 中国的FDI |
4.2.3 美国普惠制(GSP)的优惠待遇 |
4.2.4 欧盟“EBA”的优惠待遇 |
5 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预测分析 |
5.1 时间序列预测 |
5.1.1 平稳性检验 |
5.1.2 自相关性分析 |
5.1.3 预测结果与分析 |
5.2 回归分析预测 |
5.2.1 构建模型 |
5.2.2 平稳性分析 |
5.2.3 相关性分析 |
5.2.4 回归分析 |
5.2.5 预测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重视人才培养 |
6.2.2 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 |
6.2.3 塑造全面良好的投资环境 |
6.2.4 推动目标市场多元化 |
6.2.5 实施减少成本措施 |
6.2.6 促进周边产业发展 |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按需服务平台的运营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与双边市场相关的研究 |
2.1.1 双边市场的外部性 |
2.1.2 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 |
2.2 与按需服务平台相关的研究 |
2.2.1 有关高峰负荷定价策略的研究 |
2.2.2 按需服务平台的峰时定价 |
2.2.3 有关按需服务平台自调度能力的研究 |
2.3 与信息共享相关的研究 |
2.3.1 与信息获取相关的研究 |
2.3.2 与信息泄露相关的研究 |
2.3.3 信息共享和串谋问题研究 |
2.4 与能力管理问题相关的研究 |
2.4.1 考虑参考点选择的能力管理问题研究 |
2.4.2 基于平台的能力管理问题研究 |
2.5 研究评述小结 |
第3章 按需服务平台的服务提供者接单前与接单后目的地信息可见模式选择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构建 |
3.3 接单前目的地可见 |
3.4 接单后目的地可见 |
3.5 不同接单模式的均衡分析 |
3.5.1 平台的收益 |
3.5.2 需求者剩余 |
3.5.3 服务提供者的收益 |
3.6 扩展与讨论 |
3.6.1 供需不匹配下的均衡策略 |
3.6.2 一种新型的补贴方式 |
3.6.3 按需服务系统的社会福利 |
3.6.4 平台的竞争 |
3.6.5 服务提供者的异质机会成本 |
3.6.6 对服务提供者数量的管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按需服务平台串谋下的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
4.3 按需服务平台明显串谋下的信息共享 |
4.3.1 BA模 型 |
4.3.2 ND模 型 |
4.3.3 明显串谋下均衡分析 |
4.4 按需服务平台默契串谋下的信息共享 |
4.4.1 OD模 型 |
4.4.2 CND模 型 |
4.4.3 默契串谋下均衡分析 |
4.5 扩展与讨论 |
4.5.1 按需服务平台对串谋的偏好分析 |
4.5.2 按需服务平台之间的竞争 |
4.5.3 需求者剩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按需服务平台基于溢价因子的定价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的构建 |
5.2.1 统一定价策略模式(U) |
5.2.2 基于溢价因子定价策略模式(M) |
5.3 均衡分析 |
5.3.1 有关U模 型的分析 |
5.3.2 有关M模 型的分析 |
5.4 扩展和鲁棒性检验 |
5.4.1 独立于效用的市场需求 |
5.4.2 M模 式下异质的需求者价值 |
5.4.3 与峰期相关的分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参考依赖偏好下按需服务平台的能力管理问题 |
6.1 引言 |
6.2 模型的构建 |
6.2.1 无参考依赖偏好模型 |
6.2.2 具有参考依赖偏好模型 |
6.3 均衡分析 |
6.3.1 无参考依赖偏好模型的均衡分析 |
6.3.2 具有参考依赖偏好模型的均衡分析 |
6.3.3 均衡结果比较 |
6.3.4 有关补贴比例的讨论 |
6.4 扩展和鲁棒性检验 |
6.4.1 对服务提供者数量施加管制 |
6.4.2 在高峰期内基于溢价因子的定价模式 |
6.4.3 一个备选的参考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3章的部分证明 |
A.1 关于引理3.1的证明 |
A.2 关于命题3.1的证明 |
A.3 关于命题3.2的证明 |
A.4 关于命题3.3的证明 |
A.5 关于命题3.4的证明 |
A.6 关于命题3.5的证明 |
A.7 关于命题3.6的证明 |
A.8 关于命题3.7的证明 |
A.9 关于命题3.8的证明 |
A.10 关于命题3.9的证明 |
附录B 第3章中关于不同成本构成形式的讨论 |
B.1 c_s = k_ B s + ks~2的构成形式 |
B.2 c_s = ks的构成形式 |
附录C 第4章的部分证明 |
C.1 关于命题4.1的证明 |
C.2 关于命题4.2的证明 |
C.3 关于命题4.3的证明 |
C.4 关于命题4.4的证明 |
C.5 关于命题4.5的证明 |
C.6 关于命题4.6的证明 |
C.7 关于命题4.7的证明 |
附录D 第5章的部分证明 |
D.1 关于引理5.1的证明 |
D.2 关于命题5.1的证明 |
D.3 关于引理5.2的证明 |
D.4 关于引理5.3的证明 |
D.5 关于命题5.2的证明 |
D.6 关于推论5.1的证明 |
D.7 关于命题5.7的证明 |
D.8 关于命题5.9的证明 |
附录E 第5章中M模式下一种基于峰期的补贴比例模式 |
附录F 第5章中其他概率分布的鲁棒性检验 |
F.1 需求者价值服从正态分布时的鲁棒性检验 |
F.2 需求者价值服从[a, b]内均匀分布时的鲁棒性检验 |
附录G 第6章的部分证明 |
G.1 关于命题6.1的证明 |
G.2 关于命题6.2的证明 |
G.3 关于命题6.5的证明 |
G.4 关于命题6.6的证明 |
G.5 关于命题6.7的证明 |
G.6 关于命题6.8的证明 |
G.7 关于命题6.9的证明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开发技术和市场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生产情况 |
1.1 国外产品生产企业及技术 |
1.2 国内产品生产企业及技术 |
2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特性和用途 |
2.1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特性 |
2.2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的用途 |
(1)高压电缆内外屏蔽料。 |
(2)管材。 |
(3)包装材料。 |
(4)胶粘剂。 |
(5)共混改性。 |
(6)日用品。 |
3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性能分析 |
4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市场需求 |
4.1 涂覆市场 |
4.2 电缆屏蔽料市场 |
5 结语 |
(7)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跨境支付系统概述 |
第一节 跨境支付与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一、支付与跨境支付 |
二、支付系统及其上位概念 |
三、跨境支付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一、跨境支付系统的产生 |
二、境外跨境支付系统发展现状 |
三、发展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的提出 |
一、跨境支付系统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与性质 |
二、跨境支付系统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国际经验 |
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完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支付经济学理论 |
一、支付经济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支付经济学视角下大额支付系统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趋势 |
三、由支付经济学目标看金融安全与效率价值平衡 |
第二节 系统重要性与SIFIs理论 |
一、SIFIs的定义与识别 |
二、SIFIs的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的应对 |
三、作为SIFIs的跨境支付系统的识别标准 |
第三节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理论 |
一、功能监管理论分析 |
二、机构监管理论分析 |
三、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运营监管的国际标准 |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国际标准的出台背景 |
一、FMIs建设、运营与监管面临的挑战 |
二、构建国际组织应对挑战 |
三、制定国际规则应对挑战 |
第二节 《FMIs原则》有关规则研究 |
一、法律基础相关原则分析 |
二、治理结构相关原则分析 |
三、风险管理相关原则分析 |
四、其他相关规则分析 |
第三节 《FMIs原则》的法律性质探析 |
一、《FMIs原则》的性质争议 |
二、国际习惯与国际软法比较分析 |
三、《FMIs原则》的国际金融软法性质及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基础 |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立法模式 |
一、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美国模式 |
二、跨境支付系统立法的欧盟模式 |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基本规则比较研究 |
一、法律适用规则分析 |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分析 |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分析 |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分析 |
第三节 联合国《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研究 |
一、《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范围与效力 |
二、《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的主要内容 |
三、《国际贷记划拨示范法》与相关规则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治理结构 |
第一节 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
一、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
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及其影响 |
三、公共实体形式及其影响 |
第二节 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
一、系统参与者初次准入标准 |
二、系统参与者层级管理制度 |
三、系统参与者风险持续评审机制 |
第三节 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
一、公共利益的价值平衡 |
二、信息披露与利益冲突处理 |
三、运营者内部审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境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 |
第一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风险管理 |
一、结算风险的界定 |
二、结算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
三、结算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
第二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运行风险管理 |
一、运营风险的界定 |
二、运行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
三、运行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
第三节 跨境支付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管理 |
一、系统性风险的界定 |
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原理分析 |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规则制度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制度不足与完善 |
第一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法律基础的不足与完善 |
一、法律适用规则 |
二、结算最终性规则 |
三、支付系统监管规则 |
四、恢复与处置规则 |
第二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治理结构的不足与完善 |
一、系统运营者组织形式 |
二、系统参与者准入机制 |
三、系统公平公开制度 |
第三节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一、结算风险管理制度 |
二、运行风险管理制度 |
三、系统性风险管理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路线、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电子商务扩散过程研究 |
2.2 电子商务扩散影响因素研究 |
2.2.1 TOE框架 |
2.2.2 创新扩散理论 |
2.3 电子商务绩效研究 |
2.3.1 电子商务绩效的内涵和测度 |
2.3.2 电子商务扩散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
2.4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
3 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常规化的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
3.1 提出问题 |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3.2.2 组织因素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常规化 |
3.2.3 环境因素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常规化 |
3.3 研究设计 |
3.3.1 量表设计 |
3.3.2 数据收集 |
3.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3.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假设检验 |
3.4.3 中介效应检验 |
3.4.4 重要性-绩效分析 |
3.5 结果讨论 |
3.5.1 假设检验讨论 |
3.5.2 中介效应讨论 |
3.5.3 重要性-绩效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提出问题 |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4.2.1 技术因素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吸收 |
4.2.2 组织因素 |
4.2.3 环境因素 |
4.2.4 政府支持 |
4.3 研究设计 |
4.3.1 量表设计 |
4.3.2 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2 假设检验 |
4.5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 |
5.1 提出问题 |
5.2 研究模型与假设 |
5.2.1 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与企业绩效 |
5.2.2 TOE框架的调节效应 |
5.2.3 金融绩效与非金融绩效之间的关系 |
5.3 研究设计 |
5.3.1 量表设计 |
5.3.2 数据收集 |
5.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2 假设检验 |
5.5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荣誉 |
附录B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附录C 调查问卷 |
(9)时空视角下FDI区位选择的差异研究 ——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FDI区位选择的研究现状 |
2.1.1 市场环境 |
2.1.2 成本因素 |
2.1.3 制度因素 |
2.1.4 集聚因素 |
2.1.5 FDI区位选择的计量方法 |
2.2 FDI区位选择相关理论 |
2.2.1 适用于发达国家的FDI区位选择理论 |
2.2.2 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FDI区位选择理论 |
2.2.3 理论评述 |
2.3 本节小结 |
3 我国FDI的发展现状 |
3.1 我国利用FDI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FDI区域分布现状 |
3.3 我国FDI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
3.4 我国FDI产业分布现状 |
3.5 我国FDI来源地分布分析 |
3.6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业绩指数”分析 |
3.7 本节小结 |
4 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4.1 EBA模型构建 |
4.1.1 EBA模型设置 |
4.1.2 空间EBA模型 |
4.1.3 EBA模型检验 |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4.3 空间自相关检验 |
4.4 全样本空间EBA模型估计 |
4.4.1 空间EBA模型估计 |
4.4.2 溢出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4.5 东中西部子样本EBA模型估计 |
4.5.1 基础模型估计 |
4.5.2 影响因素的稳健性检验 |
4.6 各区域估计结果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把握外商投资导向,引导FDI发展方向 |
5.2.2 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地区经济联系 |
5.2.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我国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2 基本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梳理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需求与总需求的内涵 |
2.1.2 有效需求内涵的演变 |
2.1.3 需求结构演进的界定 |
2.1.4 经济增长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需求结构比例及失衡的分析 |
2.2.2 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2.3 研究述评 |
2.3 相关理论梳理 |
2.3.1 需求结构变动、均衡与失衡的理论梳理 |
2.3.2 需求结构相互促进机理分析 |
2.3.3 经济增长理论中供给与需求之争 |
3 需求结构演进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
3.1 需求结构视角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局限性及其扩展 |
3.2 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数理分析 |
3.2.1 需求约束下经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 |
3.2.2 需求结构演进视角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改进 |
3.2.3 需求有效性的界定——存货有效性分析 |
4 需求结构演进规律的探究与分析 |
4.1 需求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及维度划分 |
4.2 需求结构演进指标的选择 |
4.2.1 投资品、消费品与进出.的指标分析 |
4.2.2 存货投资指标的适用性分析 |
4.3 不同维度下需求结构演进规律的探究 |
4.3.1 国家需求结构演进的总体规律分析 |
4.3.2 基于发达程度差异的需求结构演进规律分析 |
4.3.3 基于区位差异的需求结构演进规律分析 |
4.3.4 基于规模差异的需求结构演进规律分析 |
4.3.5 需求结构演进一般规律的总结及分析 |
5 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分析及需求结构偏离程度判断 |
5.1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需求动力的分析及判断 |
5.1.1 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是大国的必然选择 |
5.1.2 我国正处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期 |
5.1.3 农村消费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
5.2 需求结构均衡与失衡的判别方法 |
5.2.1 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判别方法 |
5.2.2 需求结构失衡的判别方法 |
5.3 我国需求结构偏离程度的判断 |
5.3.1 我国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状态分析 |
5.3.2 我国需求结构演进及偏离程度的判断 |
6 我国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基于EBA模型的实证研究 |
6.1 EBA模型的基本形式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设置 |
6.2.2 变量的解释与数据来源 |
6.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EBA模型构建 |
6.3.3 目标变量为CIR时的EBA模型及分析 |
6.3.4 目标变量为EDR时的EBA模型及分析 |
6.3.5 结果分析及结论 |
7 我国需求结构优化的重点及路径分析 |
7.1 我国需求结构优化的重点分析 |
7.1.1 积极扩大消费贡献率,着重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
7.1.2 稳步提升外需增速,寻找新的外需增长点 |
7.2 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路径一——消费升级 |
7.2.1 对消费升级内涵的界定 |
7.2.2 消费升级视角下我国需求结构再平衡路径分析 |
7.2.3 制约我国消费升级的因素分析 |
7.2.4 推动我国消费升级的路径分析 |
7.3 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路径二——新型城镇化 |
7.3.1 我国的城镇化、投资崛起与消费挤出 |
7.3.2 新型城镇化内涵与消费崛起 |
7.3.3 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视角—城乡消费互动 |
7.3.4 促进我国城乡消费互动的路径分析 |
7.4 优化我国需求结构的路径三——培育新的外需增长点 |
7.4.1 产业升级与外需增加 |
7.4.2“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的外需增长点 |
8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附表一 |
附录B 附表二 |
附录C 附表三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内EBA产品生产与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D]. 王晨蕾.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美国汇率反补贴新规之国际合法性研判[J]. 韩龙. 法学, 2020(10)
- [3]柬埔寨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贸易研究[D]. 李国龙(Prak Kokling).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按需服务平台的运营策略优化研究[D]. 陈铭洋. 天津大学, 2020(01)
- [5]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开发技术和市场调研[J]. 徐莹. 工程塑料应用, 2020(03)
- [6]欧盟撤回对柬“EBA”计划的走势及影响[J]. 王闪闪,帅洪福.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05)
- [7]跨境支付系统法律问题研究[D]. 董哲. 武汉大学, 2019(08)
- [8]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D]. 胡倩.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时空视角下FDI区位选择的差异研究 ——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D]. 吴瑶.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2)
- [10]我国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李方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