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工行业信息化要注重基础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朱格锋[1](2021)在《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享无处不在,共享无时不有,人类从未离开过共享。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倒逼”,各种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渐次产生,并逐渐风靡全球。为鼓励共享经济发展,中国采取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新业态新模式犹如一个个火种,以燎原之势快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至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共享经济在促进灵活就业、高效率整合和优化配置海量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社会资源运转效率、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已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提升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重要力量。但多起乘坐网约车被杀案件的发生,加上街头巷尾单车的无序摆放、故意破坏和押金退还难题,以及一个个“爆雷”的网贷平台,共享经济也问题繁多,并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社会舆论的关注。这些问题是新业态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烦恼”,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共享经济本身是否带有原罪的质疑和共享经济能走多远、又会向何处去的隐忧。现阶段,高质量发展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不应缺失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板块。碰巧的是,共享经济的颓废式微和高质量发展的兴起发力,不经意间正好达成了历史际会的不期而遇,或许这是一次完美的邂逅。共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和新阶段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语境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恰如其分地构成了促使共享经济自我矫正和告别困境的正确指引。共享经济发展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只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只顾眼前不看长远的结果。共享经济要想纾困和获取前进的希望,就要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致思路向、“总—分—合”的形式逻辑框架和“问题—目标—路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演绎方法,以新发展理念为视角和理论支点,从症结分析、目标确立(评价指标)和路径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归纳和论证了一种分析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解释框架。然后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视角,多侧面解析了共享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症结、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共享经济发展的症结正是因为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够绿色、开放程度不高、人文关怀不足。从创新发展视角看,资本野蛮驱动是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症结,资本的野蛮驱动带来一些共享经济业态的野蛮生长,并进一步造成同质化竞争;从协调发展视角看,结构失衡是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症结,结构失衡包括产消失衡、“软”“硬”失衡和城乡失衡;从绿色发展视角看,粗放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症结,粗放发展造成高消耗、低产出;从开放发展视角看,开放程度不高是共享经济发展的第四个症结,对外走出去的动力不足和内部的共享平台垄断并行,造成发展的不稳定;从共享发展视角看,人文关怀不足是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五个症结,平台的冷漠叠加信任的不足,导致共享经济的体验不佳、人们获得感与幸福感不高、人文关怀不够。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高效、平衡、可持续、稳定和人文。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可以被感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确立发展目标,就需要有一套衡量的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新发展理念是解读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方式之一,也是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然遵循,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擘画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找到了关键,抓住了本质。因此,对于共享经济,也可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提出一套反映高质量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包括“高效、平衡、可持续、稳定、人文”5个方面、“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监管创新、产消平衡、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平衡、城乡平衡、资源耗减、污染排放、资源结构、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公共服务、数字化、人文关怀”14个评价维度、42个具体指标三个层级的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共享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应以创新驱动共享经济高效发展、以协调促进共享经济平衡发展、以绿色推动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开放保障共享经济稳定发展、以共享强化共享经济人文发展。从创新发展来说,应以创新驱动取代资本野蛮驱动,以创新为原则、以业态和技术创新为抓手、以监管创新促推进,从而迈向高效发展;从协调发展来说,应以协调矫正失衡,着力推进生产端的共享、把认知盈余转化为知识共享、大力发展农村共享经济,从而迈向平衡发展;从绿色发展来说,应以绿色取代粗放,推进绿色生产经营、形成绿色消费方式、推行“绿色”监管方式,从而迈向可持续发展;从开放发展来说,应以双循环促进稳定发展,对外扩大开放再出发,完善数据跨境安全保障制度,对内加强平台反垄断查处,从而迈向稳定发展;从共享发展来说,应以共享强化人文发展,平台应对人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应提升社会信用度,从而迈向人文发展。综上,本文认为新发展理念从症结分析、目标确立(评价指标)和路径设计三个方面,为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一般性分析框架。共享经济发展的症结正是因为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够绿色、开放程度不高、人文关怀不足;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高效、平衡、可持续、稳定和人文;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以创新驱动高效发展,以协调促进平衡发展,以绿色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开放保障稳定发展,以共享强化人文发展。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制度性安排,以高效、平衡、可持续、稳定、人文为目标取向的发展样态。本文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视角创新。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视角,从症结分析、目标设置(评价指标)和路径设计三个方面,详细解读和论证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二是指标创新。本文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系统构建了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高效、平衡、可持续、稳定、人文5个方面、14个评价维度、42个具体指标三个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观点创新。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制度性安排,以高效、平衡、可持续、稳定、人文为目标取向的发展样态。
仇蕴倩[2](2021)在《殡葬服务与临终关怀服务联动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为例》文中提出
邵菲菲[3](2021)在《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集装箱建筑实验》文中研究说明
袁苏瑜[4](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多极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迅速,各种文化思想交流对抗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塑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对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具体展示了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对其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读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对构建和完善该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各项考核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并针对前文中论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李雨[5](2021)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劳动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它是指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证,在劳动过程中期待幸福、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创造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得到的深层愉悦体验。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关于劳动实现人类幸福的科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劳动、幸福、自由等问题本质的探求。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具有实践性、人民性、社会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其核心内涵秉承“劳动创造幸福以及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现象的根源,从劳动哲学的角度来探索劳动与幸福的相关性,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消灭劳动异化的必要性,探寻全人类实现劳动解放和劳动幸福的科学路径。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深刻把握了劳动哲学的价值逻辑,深刻阐释了劳动本身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深刻解析了劳动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目的导向,以劳动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价值导向,引导时代新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幸福观,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具有实践导向,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育时代新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与技能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培养原则,通过强化劳动理论修养、涵养劳动精神、丰富业余劳动体验、创新劳动服务形式等路径达到培养预期。
孙文萍[6](2021)在《近现代工业布局影响下的苏北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怡文[7](2021)在《A银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秋翰[8](2020)在《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提升研究,既是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农村工作贡献经验,又是为了深入探索其内在规律,更好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有效提升增加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相关理论的概述作为理论研究基础,进而回顾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历史经验,而后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云南省泸西县为例,分别选取了城中村,城郊村,偏远农村三种类型的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阐述了当前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所取得的成效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为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选择。正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概述,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必然要先对中国共产党思想引领力的本质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深刻的理解。在深刻理解基础的上,进而归纳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主要内容是政治向心力,价值凝聚力,作风示范力和组织战斗力,并对总结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时代价值。第二部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历史经验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包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回顾。第三部分,通过对实地调查问卷的分析,客观地分析了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现实境遇及其影响因素。对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主要成效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基层党组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针对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现实境遇,相应提出了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策略选择,主要包括根植村情提升政治向心力,与时俱进提升价值凝聚力,坚持不懈提升作风示范力和努力创新提升组织战斗力。
李泽鹏[9](2020)在《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些年不少城市的地铁线路也加快了建设和投入运营步伐。A地铁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相对其他城市地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A地铁机电维保部门的班组面临管辖站点剧增,管辖的车站设备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检修作业量大、人员流动大、队伍年轻化等问题,在管理上带来新的挑战。为了让班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A地铁机电维保部门从2019年提出通过班组标准化管理,进而推进建设“标准工班”活动。首先,班组是企业中的最基本单元,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是A地铁车站设备机电维保部门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A地铁车站设备机电维保部门的工作开展始发点。车站设备机电维保部门要解决技术力量流失、人员流动性大、技能岗位要求高、设备故障高、安全事件发生等诸多的问题,则需要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作为日常工作指引和标准化管理理论作为支撑。班组标准化管理是机电维保班组的一项重要工作。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六大专业,分别是环控、给排水、屏电、低压、ISCS、FAS专业,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要在的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采取班组标准化管理。对于机电维保班组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也对于同行机电维修班组标准化管理有借鉴的意义。其次,在目前而言,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在班组管理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的手段。通过A机电维保部门在2019年度管理现状报告以及对机电维保班组700名员工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发现以下问题。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中:对物资管理不熟悉,对岗位职责不清晰等。在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中:班组未制定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6S管理理念理解存在偏差。在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人员构成稳定性与人员素养层面、专业培训效果不佳,检修作业的工艺卡、检修规程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部分班组管理过于注重形式、绩效管理执行力不足、员工本位思想严重等问题。再其次,针对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在四个维度管理中存在不足,结合标准化管理指引手册制定,解决了生产标准化维度存在的问题。利用6S管理理论,解决了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存在问题。利用PDCA理论,解决了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问题。结合团建目的、途径和原则,解决了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存在问题。最后,总结班组标准化管理可给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走上科学、标准的管理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班组标准化管理,找到一套属于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适用的班组标准化管理手段。
张世定[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二、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工行业信息化要注重基础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工行业信息化要注重基础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2.1 关于共享经济 |
1.2.2 关于高质量发展 |
1.2.3 关于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 |
1.2.4 文献评述 |
1.3 核心观点与理论支点 |
1.3.1 核心观点 |
1.3.2 理论支点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写作框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写作框图 |
1.5 研究方法 |
1.5.1 归纳法 |
1.5.2 演绎法 |
1.5.3 比较法 |
1.6 创新之处 |
1.6.1 视角创新 |
1.6.2 指标创新 |
1.6.3 观点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共享经济 |
2.1.2 高质量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
2.2.2 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
2.3 新发展理念——一个分析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 |
2.3.1 新发展理念与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联系 |
2.3.2 分析框架 |
2.4 小结 |
3 共享经济发展的症结分析 |
3.1 资本野蛮驱动 |
3.1.1 资本驱动下的野蛮生长 |
3.1.2 同质化竞争 |
3.2 结构失衡 |
3.2.1 产消失衡 |
3.2.2 重“硬”轻“软” |
3.2.3 “嫌乡爱城” |
3.3 粗放发展 |
3.3.1 高消耗 |
3.3.2 低产出 |
3.4 开放程度不高 |
3.4.1 走出去的势头不足 |
3.4.2 垄断平台限制竞争 |
3.5 人文关怀不足 |
3.5.1 平台的冷漠 |
3.5.2 信任的不足 |
3.6 小结 |
4 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构建 |
4.1.1 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1.2 构建的原则与难点 |
4.2 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2.1 高效 |
4.2.2 平衡 |
4.2.3 可持续 |
4.2.4 稳定 |
4.2.5 人文 |
4.3 小结 |
5 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设计 |
5.1 以创新驱动共享经济高效发展 |
5.1.1 以创新为原则 |
5.1.2 以业态和技术创新为抓手 |
5.1.3 以监管创新促推进 |
5.2 以协调促进共享经济平衡发展 |
5.2.1 着力推进生产端共享 |
5.2.2 将认知盈余转化为知识共享 |
5.2.3 大力发展农村共享经济 |
5.3 以绿色推动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 |
5.3.1 推进绿色生产经营 |
5.3.2 形成绿色消费方式 |
5.3.3 推行“绿色”监管方式 |
5.4 以开放保障共享经济稳定发展 |
5.4.1 扩大开放再出发 |
5.4.2 完善数据跨境安全保障制度 |
5.4.3 加强平台反垄断查处 |
5.5 以共享强化共享经济人文发展 |
5.5.1 提高人文关怀 |
5.5.2 提升社会信用度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相关理论概述 |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过程 |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二)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组成要素 |
(一)评价目的与评价目标 |
(二)评价主体 |
(三)评价内容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指标 |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
(一)作用 |
(二)重要意义 |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概况 |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评价目标设定缺乏科学性 |
(二)考核评价体系部分功能弱化 |
(三)评价主体缺位失位 |
(四)评价方法难以融合 |
(五)评价标准与指标缺乏针对性 |
(六)评价结果失真 |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评价环境方面 |
(二)评价制度方面 |
(三)评价主体方面 |
(四)评价方式、方法方面 |
第三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及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 |
(一)政治标准 |
(二)知识标准 |
(三)道德标准 |
(四)能力标准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时代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整体性原则 |
(五)多元性原则 |
(六)可行性原则 |
第四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想 |
一、创新评价理念 |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
(二)树立新的质量观 |
(三)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
(四)树立协调性的评价理念 |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策略 |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
(二)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
(三)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本思路 |
(二)构建依据 |
(三)考核评价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 |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
(一)创新理论研究 |
(二)优化评价环境 |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
(四)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概述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幸福重要论述的梳理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幸福的重要论述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幸福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核心意涵 |
一、认识基础:马克思劳动本体论 |
二、价值指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
三、实践指向: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思想 |
四、根本旨趣: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内在特质 |
一、实践性 |
二、人民性 |
三、社会性 |
四、超越性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提出的重要意义 |
一、深刻把握劳动哲学的价值逻辑 |
二、深刻阐释劳动本身的丰富内涵 |
三、深刻认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
四、深刻回答劳动与幸福问题的内在联系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 |
第一节 时代新人的提出及其培育的重大意义 |
一、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 |
二、时代新人的基本特质 |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时代新人培育的目的导向 |
一、以劳动获得人的尊严与幸福 |
二、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类本质复归 |
三、以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导向 |
一、人本精神:以人民为中心 |
二、奉献精神:实现个人价值 |
三、劳动为尚:迈向幸福人生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导向 |
一、国家层面:完善劳动制度,极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
二、社会层面:宣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
三、家庭层面:涵养优良家风,为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 |
第三章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举措探析 |
第一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原则 |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价值性与技能性相统一 |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
第二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内容 |
一、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
二、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
三、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第三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目标 |
一、促进时代新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
二、促进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全面发展 |
三、促进时代新人的个性劳动全面发展 |
第四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 |
一、强化时代新人的劳动理论修养 |
二、涵养时代新人的劳动模范精神 |
三、全面丰富时代新人的劳动体验 |
四、创新时代新人的劳动服务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系统研究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相关理论概述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基本内涵 |
(一)思想引领力的内涵 |
(二)政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内涵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内涵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的主要内容 |
(一)政治向心力 |
(二)价值凝聚力 |
(三)作风示范力 |
(四)组织战斗力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时代价值 |
(一)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
(二)有利于加强党群关系 |
(三)有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历史经验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 |
(一)重视农村党员发展 |
(二)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存问题 |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经验 |
(一)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
(二)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 |
(三)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 |
(一)强化自身政治建设 |
(二)加强党员和干部教育管理 |
(三)提升农村党员素质 |
第三章 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现实境遇及影响因素 |
一、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一)城中村——李家村为例 |
(二)城郊村——阿路发村为例 |
(三)偏远农村——柴村为例 |
二、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主要做法 |
(一)持续深化党内集中教育 |
(二)着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
(三)充分发挥党群教育服务效能 |
三、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
(一)政治向心力发挥不充分 |
(二)价值凝聚力受到冲击 |
(三)作风示范力仍需加强 |
(四)组织战斗力有所减弱 |
四、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
(一)基层党组织外部的影响因素 |
(二)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的策略选择 |
一、根植村情提升政治向心力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政治立场 |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
(三)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本领 |
二、与时俱进提升价值凝聚力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基础 |
(二)注重文明乡风培育 |
(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坚持不懈提升作风示范力 |
(一)提高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整体素质 |
(二)重视农村党员和干部的道德教育 |
(三)健全监督长效机制 |
四、努力创新提升组织战斗力 |
(一)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 |
(二)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
(三)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班组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1、国外班组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2、国内班组标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班组与班组管理 |
1、班组的定义与特征 |
2、班组管理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
3、班组管理的相关原则 |
(二)标准化管理相关理论 |
1、标准化的定义 |
2、标准化的基本原理 |
(三)班组标准化管理内涵及工具 |
1、班组标准化管理内涵 |
2、班组标准化管理工具 |
三、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A地铁概况及班组架构简介 |
1、A地铁概况 |
2、A地铁客运某分公司维保部门组织架构 |
3、A地铁机电维保某班组配置情况 |
(二)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现状及问卷调查分析 |
1、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现状 |
2、A地铁机电维保部门管理现状 |
3、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三)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存在问题 |
1、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 |
2、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 |
3、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 |
4、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 |
(四)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管理问题汇总 |
四、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方案设计 |
(一)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及维度阐释 |
(二)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 |
1、标准化管理手册指引法的使用性 |
2、班组标准化建设管理手册制定目的 |
3、标准化管理指引手册,解决生产标准化管理维度存在的问题 |
(三)现场标准化管理维度 |
1、设备现场6S管理 |
2、利用6S管理理论解决现场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四)质量标准化管理维度 |
1、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2、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班组员工间素质差异问题 |
3、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专业技能培训效果不明显问题 |
4、利用PDCA管理理论解决工艺卡与检修规程不完善问题 |
(五)团建标准化管理维度 |
1、团队建设的目的和原则 |
2、团队建设的途径 |
3、结合团建的目的、原则和途径,解决团建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存在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
参考文献 |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工行业信息化要注重基础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朱格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2]殡葬服务与临终关怀服务联动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为例[D]. 仇蕴倩. 东华大学, 2021
- [3]当代艺术视野下的集装箱建筑实验[D]. 邵菲菲.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D]. 袁苏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李雨.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6]近现代工业布局影响下的苏北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孙文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A银行私人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陈怡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提升研究[D]. 李秋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A地铁机电维保班组标准化管理研究[D]. 李泽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