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放射性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一、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史兆娟[1](2021)在《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起始于骶髂关节逐步上行延伸至中轴骨及周围附属结构,呈进行性进展,最终导致骨性强直、关节畸变。早期确诊、治疗对延缓关节畸变尤为重要,而评估AS的活动性是指导临床基础治疗或联合用药强化治疗的关键。目前评估AS活动性方法尚无金标准,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或活动指数(BASFI或BASDAI)、实验室血清学指标(HLA-B27、ESR、CRP)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X-ray、US、CT、MRI 等)。ASDAS-ESR和ASDAS-CRP是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型评估方法,因计算公式复杂,临床未广泛使用。影像学检查中X-ray、CT检查虽然能够清晰显示骨结构的改变,但对早期AS诊断或活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US检查易受骨质干扰,很难全面显示骶髂关节解剖形态结构及病变细微改变;MRI作为一种成熟的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中,作为诊断AS最敏感、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AS活动期的判定及短期疗效评估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性,其评估方法包括MRI评分系统和MRI多功能成像定量参数。MRI评分系统包括:SPARCC 评分、SSS 评分、柏林 Sieperl/Rudwaleit 评分、柏林 Hermannl/Bollow评分、奥尔胡斯评分、利兹评分等;SPARCC评分为炎症评分,主要用于AS早期诊断及活动性评价;SSS评分为结构评分,主要观察AS晚期导致脂肪沉积、骨受侵蚀、关节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的结构改变。MRI功能成像序列主要包括:DWI、IVIM、DTI、T2*mapping、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等。MRI评分系统中SPARCC评分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活动性评估可信度、敏感度较高;MRI功能成像中以DWI对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敏感度较高。近年,放射(影像)组学将传统的影像图像转化为高识别率的空间数据,通过机器特殊的计算方法进行纹理分类,从而获得对临床疾病预测、诊疗、预后评估等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各部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方面国内外文献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纹理分析在骨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STIR、DWI序列获得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对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作出定量评估,探讨与临床常用活动性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的相关性并分别评估其诊断效能。第二部分初步探讨STIR序列的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在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价值,与SPARCC评分、ADC值进行效能比较及相关分析,与临床常用活动性评价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进行相关分析。第一部分STIR、DWI序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目的:分析SPARCC评分、ADC值在评估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价值,探讨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AS活动性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我院经风湿免疫科确诊的早期AS患者共43例,男性30例(69.77%),女性13例(30.23%),年龄为14~51岁,中位年龄26.52±3.28岁。所有患者行骶髂关节MR检查(T1WI、T2WI、STIR、DWI序列)及室验室指标(HLA-B27、ESR、CRP)。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由两名5年以上的风湿科专业医师分别行BASDAI评分后取其平均值,根据BASDAI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组(28例)与稳定组(15例),根据ESR、CRP结果结合临床疼痛评分计算ASDAS-ESR与ASDAS-CRP后取其平均值。MRI定量参数:由两名5年以上的MRI诊断医师在STIR序列上进行SPARCC评分,同时分别在DWI(b值0,600s/mm2)原始图像上测量ADC值后取其平均值。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齐性方差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所有数值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MRI 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活动组与稳定组比较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双侧骶髂关节髂侧、骶侧的ADC值比较采用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性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ROC曲线评估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的效能。结果:1.临床一般资料及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43例AS患者中,活动组28例(男20例,女8例),稳定组15例(男10例,女5例);活动组HLA-B27阳性率占92.9%,稳定组阳性率占93.3%;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活动组 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为分别为21.00±16.25mm/h、12.60±15.92mg/L、2.73±1.25、3.13±1.64、5.60±1.10 分,稳定组分别为 14.00±11.00mm/h、3.03±2.46mg/L、1.27±0.57、1.41±0.77、4.90±0.80分;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活动组35.50±20.00分,稳定组17.00±8.0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双侧骶髂关节右髂侧/骶侧、左髂侧/骶侧活动组分别为(8.81±4.64)/(6.24±2.57)×10-4mm2/s、(7.36±4.60)/(6.13±2.81)×10-4mm2/s,稳定组分别为(5.33±2.26)/(4.61±2.70)×10-4mm2/s、(5.16±1.11)/(4.46±1.71)×10-4mm2/s;活动组高于稳定组(P<0.05),髂侧高于骶侧ADC值(P<0.05)。3.双侧骶髂关节ADC值的比较分别对活动组和稳定组进行双侧骶髂关节髂侧与髂侧、髂侧与骶侧之间的侧别比较,结果发现:左右髂侧、骶侧之间ADC值无统计差异性(P>0.05);左右髂侧与骶侧ADC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以下统计分析中将左、右髂侧ADC的平均值作为骶髂关节髂侧ADC值,左、右骶侧ADC的平均值作为骶髂关节骶侧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指标相关性SPARCC评分与临床各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均高于稳定组;SPARCC评分与ASDAS-CRP相关性最高,呈高度相关性,活动组相关系数为0.806,稳定组相关系数为0.621(P<0.05)。ADC值与临床各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中ADC值与ASDAS-CRP相关性最高,呈中度相关性,髂/骶侧相关系数为0.687/0.608(P<0.05);稳定组中ADC值与ASDAS-CRP呈低/中度相关,髂/骶侧相关系数为0.364/0.575(P<0.05),与ESR、CRP、ASDAS-ESR、BASDAI无明确相关性(P>0.05)。5.MRI定量参数和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的ROC曲线分析SPARCC评分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19.5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89.3%、73.3%;髂/骶侧ADC值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6.47/4.38)×10-4mm2/s,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3/0.838、64.3%/100%、100%/53.3%;ASDAS-CRP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2.33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3、78.6%、100%;BASDAI鉴别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阈值为5.35分,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30、75%、80%。分析结果表明:MRI定量参数中SPARCC评分诊断效能最高,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中ASDAS-CRP诊断效能最高。结论:1.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值)和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ESR、CRP、ASDAS-ESR、ASDAS-CRP、BASDAI)对判断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MRI定量参数以SPARCC评分的敏感度最高,但特异性略低;在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中以ASDAS-CRP的特异性最强,但敏感度略低。3.MRI定量参数与临床活动性评价指标呈正相关,活动组高于稳定组,以SPARCC评分与ASDAS-CRP的相关性最高。第二部分基于STIR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STIR序列探讨影像组学纹理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风湿免疫科确诊的早期AS共43例(男30例,女13例),根据BASDAI活动度评价标准分为活动组28例和稳定组15例。将所有患者的STIR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ITK-SNAP软件,勾画病变的ROI;双侧骶髂关节髂侧、骶侧分别勾画,共勾画4个区域(右髂侧、右骶侧、左髂侧、左骶侧),43例患者共勾画172个ROI区域。将STIR原始图像和勾画病变的ROI图像分别导入A.K.软件(GE医疗中国)提取病变的纹理特征参数,将提取的特征数据集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训练集(116个ROI)用于纹理特征筛选及模型建立,验证集(56个ROI)用于模型的效能评价。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mRMR去除纹理特征的冗余性,通过LASSO回归模型选出最优的特征子集用来构建最终模型,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值)。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通过ROC曲线评价Radscore值、SPARCC评分、ADC值三种方法的效能,采用DeLong’s test 比较三种方法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探讨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以及临床常用活动性指标(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STIR影像组学纹理特征提取、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共提取895个纹理特征,经Mann-Whitney U检验、mRMR、LASSO回归模型最终优选8个纹理特征子集,包括:3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集群阴影),2个灰度依赖矩阵特征(大依赖度高灰度重点、小依赖度低灰度重点),1个灰度游程矩阵特征(灰度不均匀度),1个灰度尺寸区域矩阵特征(大范围高灰度区域重点),1个相邻灰度差矩阵特征(强度);将以上纹理特征所对应加权系数乘积求和获得Radscore值。2.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ROC曲线分析在训练集中,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Radscore=51.46(0.81、76.72%、81.25%、66.67%、84.42%、61.54%);SPARCC=20 分(0.91、89.66%、90.00%、88.89%、94.97%、80.00%);ADC =6.71× 10-4mm2/s,(0.78、62.93%、48.75%、94.44%、95.12%、45.33%)。在验证集中,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组与稳定组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Radscore=51.46(0.87、82.14%、90.65%、70.83%、80.56%、85.00%);SPARCC=20分(0.89、78.57%、87.50%、66.67%、77.78%、80.00%);ADC=6.71 X10-4mm2/s(0.85、71.42%、53.13%、95.83%、94.44%、60.53%)。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之间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与ADC值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验证集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dscore值与MRI定量参数、临床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呈低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均为0.2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dscore 值与 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 呈均低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21、0.37、0.28、0.3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STIR图像建立的预测模型判断对早期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评估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获得良好的预测效能,有意义的纹理特征包括:大依赖度高灰度、小依赖度低灰度、大范围高灰度区域、灰度不均匀度、相邻灰度差矩阵(强度)、灰度共生矩阵(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集群阴影)。2.ROC曲线效能:SPARCC评分>Radscore值>ADC值,三种评价方法在验证集内无统计学差异性。3.Radscore值与SPARCC评分、ADC值呈低度相关性,Radscore值与BASDAI、ESR、CRP、ASDAS-ESR、ASDAS-CRP 呈低度相关性。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2](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练李淘[3](2020)在《E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ECT与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拟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40例,经本院2-3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ECT与MRI检查诊断,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对比分析ECT与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检出率以及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征象分性的检出率。结果:ECT对AS骶髂关节病变Ⅰ级、Ⅱ级检出率明显高于MRI,且二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ECT检测在软组织肿胀、关节侵蚀以及腰5骶1关节突病变上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测,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T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要优于MRI检查,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晓慧[4](2019)在《布鲁氏菌病并发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并且早期干预,从而明显降低致残率,减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方法:收集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布病科2016年09月-2018年12月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布病188例,其中布病无并发骨关节炎110例,布病并发骨关节炎78例。统计骨关节炎组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分期、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与无并发骨关节炎组对比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患者根据影像学诊断方法分为MRI组和SPECT/CT组,探讨其各自的影像学特点及各自的诊断优势。结果:本研究于2016-2018年累计收集有效住院布病患者共188例,其中布病并发骨关节炎者共78例(占41.5%),布病无并发骨关节炎者110例。1、布病并发骨关节炎患者人群分布情况:(1)性别分布: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中男性较多,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为2.25:1。(2)年龄分布:平均年龄为46.87±12.18岁。41-65岁之间的患者人数相对最多,比例高达70.5%。(3)民族分布:本研究中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中以汉族为主,共59例,占该组总人数的75.6%。(4)接触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都与牛羊有明确的接触史,其中直接接触传染71例,占该组总人数的91.0%。(5)临床分期:本研究中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中的病例包括慢性期49例,占62.8%,急性期29例,占37.2%。(6)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45例,57.7%),乏力(66例,84.6%),多汗(53例,67.9%),关节肌肉痛(75例,96.2%),关节压痛(69例,88.5%)。(7)实验室检查:ALT、AST、CRP升高,SAT1:100++以上占84.6%。(8)侵犯关节:以腰椎(37例,47.4%),骶髂关节(47例,60.3%),膝关节(30例,38.5%)受累多见。2、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与布病无并发骨关节炎组对比骨关节炎组年龄大于无并发骨关节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慢性期占比大,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25,P<0.05)。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与布病无并发骨关节炎组相比肌肉关节痛、活动受限、关节压痛、关节肿胀症状症状比例明显高、发热比例低、CRP升高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对36例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SPECT检查,并同时对其中的20例患者有明显症状的部位同时进行了MRI检查。结果发现:(1)SPECT可检出MRI未能检出的病变,说明在病变早期的显示SPECT可能更有优势。(2)SPECT检测到没有明显症状的病变部位,如胸锁关节,肩关节和肘关节,说明SPECT对布病部位的检查更为全面。(3)患者行两项检查手段后均发现腰椎受累,但MRI对骨髓水肿及椎旁脓肿有明确显示,说明MRI对局部病变的软组织显像较SPECT有优势。结论:在呼伦贝尔地区,布病并发骨关节炎在是布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人居多,且多有与病畜的直接接触史。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乏力,多汗和关节痛。临床上体征主要为关节压痛,严重可出现活动受限。布病并发骨关节炎主要侵犯腰椎、骶髂关节、膝关节。布病患者高年龄、慢性病程者为并发骨关节炎的高危因素。布病并发骨关节炎者SPECT检查与MRI比,在时间上能更早的发现病变情况,且可以发现症状不明显的部位。

马成军,吕景丽,张金风[5](2019)在《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在SPECT全身骨显像中的特点以及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临床及X线、CT或MR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骨转移癌患者的典型骨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身骨显像结果阳性率为90.48%;强直性脊柱炎患者SPECT全身骨显像除发现骶髂关节放射性浓聚外,尚出现脊柱及其它关节等的异常表现。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具有较高灵敏度,且具有一次性显示全身骨关节的炎症和代谢情况的优势,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活动度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李璐,张敏[6](2017)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现状》文中提出强直性脊柱炎通常骶髂关节最先累及,病变后期可导致脊柱周围韧带钙化而致骨性强直,病变呈不可逆性,致残率高。文章着重从X线、CT、MRI、SPECT/CT、超声发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并及时行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对减轻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李硕,冯光,王艳,张贺龙,赵大卫,岳世元,王淑红[7](2015)在《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分析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我们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自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有完整资料骶髂关节结核患者78例,通过回顾影像检查并结合Kim分型结果统计其就诊早期诊断成功率,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探索其早期诊断方法。结果 78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根据Kim分型,KimⅠ型4例(5.13%),KimⅡ型9例(11.54%),KimⅢ型18例(23.08%),KimⅣ型47例(60.25%)。KimⅠ型、Ⅱ型的就诊初期确诊率对比Ⅲ型、Ⅳ型显着偏低。主要的影像学表现:早期骶髂关节结核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面模糊不清,或局部骨质破坏,随着疾病的发展,关节间隙增宽,骨质广泛破坏、伴有硬化骨、死骨形成等,甚至出现关节半脱位、纤维性或骨性关节强直。结论骶髂关节结核影像学对临床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CT检查对骶髂关节结核诊断、分型及指导临床治疗规划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疾病早期的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MRI及核素扫描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朱洪民[8](2011)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见于青少年,多有家族史。主要病理特点为几乎所有病例均累及骶髂关节,造成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中轴骨及其关节周围组织的侵袭性无菌性炎症,最后发展至广泛的纤维化及骨性强直。病变部位主要见于中轴关节的滑膜、关节囊、肌腱和韧带的骨附着点。晚期出现脊柱强直、严重驼背畸形、不能弯腰及髋关节强直畸形或坏死等。治疗较为困难,病情多难以控制,且病情不能逆转,往往使患者丧失信心。脊柱呈“竹节样”时诊断不难,但这时病程已达后期。及早治疗可有效的减缓本病的发展速度,减低或避免本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病因不明,AS至今尚缺乏普遍满意的诊断标准。国际最早通用的AS诊断标准为1961年的罗马标准、1966年的纽约标准以及其后的修订纽约标准。虽然诊断标准更具敏感性,但仍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早期诊断标准。原因在于必需有双侧Ⅱ级(或以上)放射学骶髂关节炎。此时炎症早已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故早期诊断方向是在肯定的放射学骶髂关节炎出现以前进行诊断。缺乏明确的骶髂关节炎,AS的诊断就难以成立。早期诊断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发现骶髂关节炎。通常认为临床诊断AS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AS患者,特别是早期患者具有更明显的双侧骶髂关节体格检查的阳性发现。以往的临床研究也强调不可忽视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改变目前对AS诊断的认识,即必须有骶髂关节影像学上的改变才能诊断AS的现状。为此,本课题组制定了一个AS的临床诊断模型,前瞻性地测试了这个模型的诊断能力。目的目前尚无成熟的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标准,而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易被误认为腰骶部其他劳损性疾病而被误治。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特点,提出了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特别是骶髂关节检查方法对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这种针对骶髂关节的临床诊断方法为早期和初步诊断AS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具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使AS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也使影像学检查有的放矢的进行,减少了不必要的花费,使诊断更加明确。方法1.骨伤科门诊临床疾病谱调查:对东莞市石碣医院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在骨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555例为调查对象,对其性别、年龄、诊治人数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骨伤科门诊强直性脊柱炎诊治特点分析: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期间确诊的302例AS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3.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研究:对51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按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4.骶髂关节检查法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对经确诊的7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临床检查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5.风湿五项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对101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风湿五项检查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分析。6.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评价:选取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间不明原因的腰骶部疼痛患者435例,分别用两种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统计分析修订后的诊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7.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对435例因出现症状和体征而怀疑患AS的门诊患者,由临床医生借助AS诊断模型对其做出评估和诊断,并按照可能发生AS的概率分为高、中、低三组。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作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结果1.骨伤科门诊临床疾病谱调查:全部患者中,上下肢软组织损伤者占19.49%、脊柱软组织损伤为17.17%、肌肉筋膜痛及软组织损伤为16.53%、非化脓性关节炎13.7%;发病年龄段依次为21-30岁(30.68%)、31-40岁(25.79%)和11-20岁(15.18%)。2.骨伤科门诊强直性脊柱炎诊治特点分析:AS患病率不低于0.37%、晚期占78.2%、误诊率74.5%、平均确诊时间8.9年。3.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研究:本组资料中有52%男性有休息痛和晨僵,女性为53.84%和46.15%;活动后疼痛缓解男女分别为80%和96.15%。骶髂关节检查的阳性率为80%,指地距离大于10cm者,男女分别为64%和42%,Schober试验阳性者男女分别为20%和3.84%;胸廓活动度小于5cm者,男性8%,女性3.84%。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1.57%和47.06%。4.骶髂关节检查法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所有患者的骶髂关节检查均为阳性,其中以“4”字试验和叩击试验的阳性率最高,而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次之。早期患者的疼痛量化评分(NRS)明显高于晚期(P<0.05)。5.风湿五项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本组病例中,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9例(48.71%)和69(68.32%),两者均为阳性者42例(41.58%),尿酸增高者1人(0.99%),抗“O”增高者24人(23.76%),无1例类风湿因子阳性。6.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评价:435例患者中,应用修订的纽约标准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者330例;修订后的诊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50%和80%,修订前、后两种诊断方法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4)。4字试验和骶髂关节叩击痛在早期患者中更典型。7.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435例疑似病例中有330例被确诊为AS。在250例临床诊断患AS高概率组的患者中,只有3例被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排除了AS的诊断,患AS的病人达到98.80%。在70例临床诊断认为患AS低概率组的患者中,只有7例被骶髂关节影像学诊断为AS,骶髂关节的阳性率只有10%。结论1.骨伤科门诊临床疾病谱调查:医院可根据疾病谱的特征调整骨科工作的重点,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对肌筋膜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认识;也需要强化对年轻外来工进行职业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教育。2.骨伤科门诊强直性脊柱炎诊治特点分析:以此推论东莞市人口中有较高的AS患病率,这可能与本市人口结构青壮年比例较高有关。以本院为代表的东莞乡镇医院对AS诊治情况不容乐观,需加强结缔组织病的认识及专科建设。3.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研究:晨僵和休息后疼痛加重以及活动后缓解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重要的临床症状。骶髂关节检查和指地距离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血沉和C反应蛋白有辅助诊断意义。4.骶髂关节检查法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骶髂关节检查法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特别是早期初步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风湿五项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风湿五项检查中,血沉及C反应蛋白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6.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评价:修订后的诊断标准简便易操作,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适合发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病史和临床体检对AS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张敏,刘玉珂,王军辉,陈亚玲,郭艳幸,李无阴,高书图,杜天信[9](2011)在《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小关节以及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四肢关节亦可受累。病变特点是发生在肌腱和韧带附着部位的炎症和钙化,同时可有软骨骨化和滑膜炎症。对于具有临床症状和放射学解剖形态改变的AS多能明确诊

朱洪民,宁显明,李义凯[10](2010)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骶髂关节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一部分 STIR、DWI序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的应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STIR纹理分析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活动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与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2)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E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ECT检查
        1.2.2 MRI检查
    1.3 检测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ECT与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比较
    2.2 ECT与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征象分型比较
3 讨论

(4)布鲁氏菌病并发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布鲁氏菌病
    2 布病并发骨关节炎
    3 布病预防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
    2 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组与布病无并发骨关节炎组对比
    3 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的影像学特点
讨论
    1 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的发生率
    2 患者人群的分布特征
    3 临床特征
    4 辅助检查
    5 侵犯关节
    6 布病并发骨关节炎特点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图像分析
2结果
    2.1 AS患者骨显像阳性率
    2.2 AS患者全身骨显像病变部位
    2.3 AS患者全身骨显像影像表现
3讨论

(6)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AS诊断标准的变化
2 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2.1 X线与CT检查
    2.2 MRI检查
    2.3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2.4 超声检查
3 治疗
    3.1 西药治疗
    3.2中医疗法
4 小结

(7)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主要的影像学表现
4讨论

(8)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研究背景
    第1节 骨伤科门诊临床疾病谱调查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2节 骨伤科门诊强直性脊柱炎诊治特点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第3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断的研究
    第1节 骶髂关节检查法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2节 风湿五项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评价及建立
    第1节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2节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9)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五)(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检查方法
3 结 果
    3.1 SPECT图像
        3.1.1 关节炎
        3.1.2 肌腱或韧带附着点炎
        3.1.3 骨炎
        3.1.4 软组织炎
    3.2 CT及SPECT-CT融合图像
        3.2.1 关节炎
        3.2.2 肌腱或韧带附着点炎
        3.2.3 骨炎
        3.2.4 软组织炎
    3.3 DR及SPECT-DR融合图像
        3.3.1 关节炎
        3.3.2 肌腱或韧带附着点炎
        3.3.3 骨炎及软组织炎
4 讨 论

(10)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骶髂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
2 症状和体征
    2.1 症状
    2.2 体征
3 影像学检查
    3.1 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分级
        3.1.1 X线:
        3.1.2 CT:
        3.1.3 MRI:
    3.2 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3.2.1 X线特点:
        3.2.2 CT特点:
        3.2.3 MRI特点:
    3.3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
4 骶髂关节炎与AS的早期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STIR、DWI定量参数与影像组学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活动性研究[D]. 史兆娟. 山东大学, 2021(11)
  • [2]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E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效果分析[J]. 练李淘.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1)
  • [4]布鲁氏菌病并发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D]. 刘晓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SPECT全身骨显像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应用[J]. 马成军,吕景丽,张金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09)
  • [6]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现状[J]. 李璐,张敏.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12)
  • [7]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 李硕,冯光,王艳,张贺龙,赵大卫,岳世元,王淑红. 实用骨科杂志, 2015(08)
  • [8]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D]. 朱洪民.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9]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图像融合技术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五)[J]. 张敏,刘玉珂,王军辉,陈亚玲,郭艳幸,李无阴,高书图,杜天信. 中医正骨, 2011(01)
  • [10]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骶髂关节炎[J]. 朱洪民,宁显明,李义凯.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03)

标签:;  ;  ;  ;  

放射性核素骶髂关节显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