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河畔湿地水体营养污染特征及水环境修复对策

扎龙河畔湿地水体营养污染特征及水环境修复对策

一、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丽[1](2020)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其在退化、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湿地生源要素碳、氮、磷的时空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苏打盐碱芦苇湿地作为典型的内陆湿地类型,在维持松嫩平原西部区域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天然湿地面临着因缺水导致的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等问题。通过生态补水,大面积的苏打盐碱芦苇湿地得到恢复,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认识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特征,以及湿地退化和生态补水恢复过程中的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变化规律,本论文选择松嫩平原西部有代表性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恢复区“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定点观测、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苏打盐碱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分布及累积,芦苇的地上生物量及碳氮磷累积的变化和湿地水环境特征,探讨了退化湿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碳氮磷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水文条件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湿地生源要素的影响,从而对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保育和恢复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苏打盐碱芦苇湿地表层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具有很高的空间异质性,扎龙、莫莫格和牛心套保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2.3%、26.4%和48%;总氮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8.36%、28.87%和27.74%;总磷分别为34.16%、14.7%和33.18%。土壤碳氮磷在生长周期内是累积的过程,生长季末比生长季初分别增加了39.1%、52.1%和14.9%,碳、氮的累积速率远高于磷。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累积特征各异,苏打盐碱芦苇湿地1 m深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为8.34 kg·m-2,低于内陆淡水湿地的平均水平;总氮储量平均值为0.83 kg·m-2,高于滨海/河口湿地的平均水平;总磷储量平均值为0.38 kg·m-2,低于内陆淡水湿地和滨海/河口湿地的平均水平,湿地土壤营养水平较低,明显表现为低磷的特征。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2.1、127.1和10.4,C:N低于内陆淡水湿地、滨海/河口湿地和中国湿地土壤的平均值,C:P和N:P高于滨海/河口湿地,与滨海/河口湿地受氮素限制不同,苏打盐碱芦苇湿地受到磷素限制。(2)芦苇地上部分碳氮磷含量和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有机碳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不断增加,而总氮和总磷含量随着时间不断降低;有机碳储量在9月份最高,为883.02 g·m-2;总氮和总磷储量在7–8月份最高,分别为17.27 g·m-2和1.63 g·m-2。苏打盐碱芦苇湿地芦苇的碳储存和氮累积能力低于滨海/河口湿地和内陆淡水湿地的芦苇,磷累积能力高于滨海/河口湿地和内陆淡水湿地的芦苇。植物地上部分的N:P随季节变化不显着,平均值为22.8,芦苇生长受到磷限制,这与对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的结果一致。(3)湿地水环境中总氮和总磷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水较深和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相对较低,在其他月份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水量充足的年份,水体氮磷浓度比较低,而在缺水的年份,氮磷浓度升高。湿地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阶段。植物的氮磷储量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显着负相关(p<0.05),湿地下游出水区的氮磷浓度远低于进水区,湿地对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截留能力,这对控制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4)水文条件变化是影响湿地碳氮磷累积的直接原因,有规律的干湿交替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土壤碳氮磷累积。此外,盐度是制约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植物和土壤碳氮磷累积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高盐度不利于植物生长和土壤碳氮磷累积。实施水文调控的恢复工程有利于松嫩平原西部典型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植被的恢复,增加了植被碳氮磷储量;土壤养分随着湿地恢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积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在“两灌两排”的恢复措施下,估算芦苇碳储存和氮磷累积能力恢复至近自然湿地水平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至少需要34年才能到达近自然湿地水平,苏打盐碱芦苇湿地与一些淡水湿地相比,恢复更为困难,保护现有湿地尤为重要。(5)水文恢复和盐度控制是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有效的恢复方法,在湿地恢复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深、淹水时间及盐度等一系列影响湿地碳氮磷储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素。研究发现,水深控制在0.3–0.5 m,淹水时间在5–6月更适宜提高芦苇初级生产力;合理灌排是降低盐度比较有效的措施;增施合适比例的有机肥可以有效缩短重度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恢复的时间。

李念[2](2018)在《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抵御洪水,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是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系统保护提出的新要求,湿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湿地面临生物多样性减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湿地保护缺位,保护管理任务艰巨,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科技支撑,湿地保护意识薄弱等系列问题。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管理好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保护湿地和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载体。但由于我国湿地公园的发展仅有十余年历史,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其具体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开发越快,破坏越严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湿地公园建设中规划科学性不够,以宏观的总体规划为主,实践上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方法欠缺,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工作目前尚未形成体系和统一的规范;在控规指标的规范和要求方面,科学依据支撑不足,规划执行不到位,管理混乱,未能协调解决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冲突问题,严重影响了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建设美丽中国的宏观背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生态恢复学、环境承载力以及环境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案例比较分析、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生物反馈测量法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科普宣传与教育示范,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设目标,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研究国内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体系,提出了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构成要素、控制内容和控制要求,并运用在实践的个案设计中,验证其理论研究假设,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导则。本文的主要探索性研究表现在:一是系统性地构建了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体系和分析框架。本研究综合运用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在详细梳理国家湿地公园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总结和借鉴相关规划体系、设计规范条例,比较分析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国家湿地公园总规为指导,以用地控制、生态恢复规划控制、科普教育规划控制、行为活动控制、景观规划控制以及人工设施控制在内的六大控制要素为核心的规划控制体系。并结合调查数据对各大要素中的具体内容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一步形成了控制和引导湿地公园的规划控制整体框架,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设计规范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运用多学科理论,从游客心理和生理视角对规划做了实证分析。一方面,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从游人使用的角度,对已建成的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深入分析,明晰了游人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以及游人视角上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问题,为日后国家湿地公园的良好运营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建议。另一方面,对湿地景观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总结湿地景观类型及其外表特征和组合形态结构特征,利用人体生理参数客观定量分析了景观环境特征对人的生理影响,为未来的景观设计,以及景观的多用途发挥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系统性地从化解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的视角构建了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控制导则。基于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的控制性体系研究和个案实践的分析,在对指标的控制数值进行量化测定,对控制程度进行引导衡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规划控制具体目标、要求等为导向,瞄准于六大控制要素的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控制导则,从而为规划实践提供了具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由于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广,是一项系统性、多学科交叉的工程,而从规划到建设又是一个复杂和需要多方面协调和考虑的过程。加之,目前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控制研究还处于探索之中,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本研究下一步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方向。

巴秋爽,李雪,刘妍,代存芳,范亚文[3](2016)在《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扎龙湿地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了探究其藻类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本文于2011年春、夏、秋季对扎龙湿地的藻类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共发现藻类植物349个分类单位(包括变种、变型),隶属于8门105属,藻类植物群落全年均以绿藻为主导,其组成呈绿藻-硅藻型。优势种中绿藻门主要以镰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falcatus)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为主,硅藻门以弯棒杆藻(Rhopalodia gibba)和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为主,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夏季最高,平均为10.74×104ind./L。湿地研究区域分为开阔型水域、小型封闭水域、湿地型水域和湖泊型水域四个生态类型,不同水域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明显不同。经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将不同采样点的藻类植物群落分为四组,多样性指数表明湿地水体处于轻度污染或无污染状态。综合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扎龙湿地的水体基本处于贫营养-中营养状态,只有极少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

张囡囡,刘宜鑫,臧淑英[4](2016)在《黑龙江扎龙湿地不同功能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提出为研究黑龙江扎龙湿地不同功能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7—8月在扎龙湿地4个功能区340个研究点进行水环境样品采集分析.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80属354种,各门类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0.06×10637.82×106cells/L.主要优势种为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 volvocina)等.各功能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差异较大,核心区中放射舟形藻(Navicula radiosa)、弯棒杆藻(Rhopalodia gibba)、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等为优势种类,而排污区中梅尼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s)、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等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扎龙湿地水环境中浊度和总磷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总氮浓度、总磷浓度、电导率、浊度对浮游植物属种分布影响较大,梅尼小环藻、箱形桥弯藻(Cymbella cistula)、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普通小球藻、旋转囊裸藻等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

张囡囡[5](2013)在《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扎龙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东南部,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双阳河河流至下游,失去明显河道,河水漫溢形成大面积永久性和季节性淡水沼泽地。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它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善、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完整保留下许多古老物种,是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也是东北亚候鸟迁徙地和珍稀水禽理想的栖息繁殖中心之一。根据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及生态环境的特点,本论文全面、系统地调查了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了传统的藻类植物分析方法与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理化指标对藻类植物属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藻类植物属种对理化因子的响应。并且应用地统计学方法与Monte-Carlo方法对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测及健康风险的预测。运用藻类植物与理化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扎龙湿地水体营养状态,旨在为扎龙湿地水生生态系统研究提供藻类生物资料和参考依据,为深入研究湿地生物资源的持续性、保护和制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预警扎龙湿地水环境富营养化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发现,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组成较为复杂。本论文共鉴定藻类植物354个分类单位,隶属6门8纲21目33科80属,其中绿藻门11科36属148种,硅藻门10科24属119种,蓝藻门6科11属45种,裸藻门2科5属38种,甲藻门3科3属3种,金藻门1科1属1种。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2.71×106个·L-1,硅藻门细胞密度最大,占藻类植物细胞密度的49.6%,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藻类植物细胞密度的26.2%和15.0%,且空间变化明显,排污区(17.51×106个·L-1)>实验区(12.66×106个·L-1)>缓冲区(11.92×106个·L-1)>核心区(11.14×106个·L-1);藻类植物优势种包括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 volvocina),菱形藻(Nitzschia)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扎龙湿地理化因子进行了分析。理化因子对环境变量的关系,前二个排序轴对环境变量的解释量达73.2%。运用典范对应分析对藻类植物属种与理化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前两轴总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电导率、酸碱度、浊度和叶绿素a这7个理化变量对物种数据解释率为50.2%,特征值分别为0.464和0.343。总磷、电导率、酸碱度对藻类植物属种分布影响较大,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箱形桥弯藻(Cymbella cistula),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volvocina)等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较为明显。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并对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判定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扎龙湿地表层水的重金属元素来源包括一下3种途径:第一,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如农副食品加工,造纸业、生活废水、生活废弃物排放(粪便、电池等);第二,有机肥料污染,(农药、化肥等);第三,交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基于Monte-Carlo方法分析表层水体重金属的敏感度,得出要降低人的致癌性风险水平,需要控制Cr的含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对扎龙湿地健康风险进行了预测,得出扎龙湿地致癌风险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年风险水平(5.0×10-5)和终生可接受风险水平为(3.5×10-3)。首次将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指示生物法、藻类优势种、污染指示种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相结合对扎龙湿地水体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在7×106~27.9×106之间,贫营养型占11.1%,中营养型占88.9%,表明扎龙湿地水体处于中营养型;从藻类植物多样性来看,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1.26~2.96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0.79~3.47之间,其中清洁类型占2%,轻度污染类型占32%,中度污染类型占56%,重度污染类型占10%。说明扎龙湿地水体大部分为中度污染类型;扎龙湿地藻类植物以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的指示种类数量居多;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来看,扎龙湿地中营养占53.9%,富营养为47.1%,综合营养指数总体以中营养状态为主,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张晓庆,李苗,臧淑英[6](2013)在《扎龙湿地叶绿素a浓度的协同克里格插值》文中指出研究扎龙湿地叶绿素a含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为水环境质量监测提供依据。选取分布在扎龙湿地西北部的克钦湖,中部的仙鹤湖,西南部的南山湖等3个较大的湖为研究区,采用协同克里格方法,以随机抽取的48个采样点的叶绿素a含量数据为目标变量,并以这48个采样点的反射率数据为辅助变量,对3个湖水中叶绿素a含量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克钦湖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分布总体上是南湖比较低,北湖较高,总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增。仙鹤湖的叶绿素a浓度大致趋势是东部偏中心的位置浓度较高。南山湖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总体比较高,西北—西南区域比东北—东南区域高。这与同步的水质采样数据基本一致,反映了3个湖富营养化状态的实际情况。

李晶[7](2012)在《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寒冷地区自然湿地众多,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年平均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开展寒冷地区自然湿地研究对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寒冷地区自然湿地环境特征,以扎龙湿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调查了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解析了扎龙湿地环境因子特征,将群落生态统计学方法应用于扎龙湿地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生物与理化指标耦合的方法评价了扎龙湿地营养状态,建立了基于生物指标的扎龙湿地水环境预测模型。本研究旨在较全面、系统地查明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生态学特征,探讨我国寒冷地区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同时为深入研究湿地浮游植物的长期变化、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机制、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通过扎龙湿地完整水文年的监测分析,查明了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经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303个分类单位,分别隶属于8门、11纲、24目、42科、93属、303种。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种群丰富度存在时空异质性。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丰度为409.52×104个·L-1。其中,以隐藻门丰度最大,为287.70×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70.25%;金藻门次之,为39.66×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9.68%;硅藻门居第3位,为23.09×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5.64%;其余门类丰度依次为蓝藻门17.15×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4.19%)、裸藻门14.54×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3.55%)、绿藻门12.34×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3.01%)、甲藻门11.49×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2.80%),最小为黄藻门,仅为3.55×104个·L-1(占浮游植物丰度的0.87%)。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丰度存在时空异质性。根据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定标分析,将枯、平、丰三个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别分为4个、5个、5个组群。基于传统浮游植物系统学的群落结构研究方法,结合群落分析统计学原理,探讨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相关性。研究扎龙湿地不同水期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发现,对浮游植物起主要作用的指标中,枯水期和平水期非金属环境因子以物理指标为主,其次是有机、无机指标;丰水期非金属离子主成分主要为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物种分布起主要作用的金属因子,分别为重金属和轻金属;平水期金属离子中轻金属是金属环境变化中的主要因素。通过去趋势分析对物种数据梯度判定,选择典型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枯、平、丰水期分别3个、9个、6个环境因子的回归图,浮游植物群落种类丰度与水环境有很好的回归关系。开展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丰度、多样性、优势种群、指示生物法、污染指示值、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与水体状态的关系研究,探讨扎龙湿地水体状态时空变化趋势。从扎龙浮游植物丰度来看,所有水期的所有监测点位都为富营养型;从浮游植物多样性来看,扎龙湿地总体贫营养占4.11%,中营养占32.88%,富营养占65.75%;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时空差异,全年优势种为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erosa)和绿藻门的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可以推断全年属于中污带水质;从指示生物种类和污染指示值来看,浮游植物大部分种类属于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指示种,且指示的污染价较高,多污带指示种较少;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来看,扎龙湿地中营养占16.44%,富营养占83.56%。总体来看,扎龙湿地总体以富营养状态为主,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贾晓丹,臧淑英,苏丹,李苗[8](2012)在《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浓度是衡量湿地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为了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SMT法对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280个采样点的磷含量进行测量,在GIS的支持下,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了解其空间差异并探究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在2021014mg/kg之间,主要以无机磷(IP)形态存在,平均占TP的56%。TP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地区,并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南部和北部地区含量较低;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均与TP相似;有机磷(OP)的分布特征主导了TP的分布;各形态磷之间均呈现显着相关,揭示出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间可能相互转化;研究区内源负荷严重,对扎龙湿地富营养化具有较大潜在威胁。

吴彬,臧淑英,李苗[9](2012)在《克钦湖水体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研究扎龙湿地的水环境质量。以扎龙湿地内的克钦湖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湖内均匀布设29个采样点进行取样,测定了水体中的Cu、Zn、As、Cd、Pb的含量,重金属浓度含量的大小顺序为As>Cu>Pb>Cd>Zn。分别以方差分析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对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克钦湖水体中As元素的污染比较严重。克钦湖水体重金属对扎龙湿地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到弱依次为:As>Cd>Pb>Cu,其中As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总体而言,克钦湖水体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较高,已对扎龙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潜在的生态风险。

季宁宁[10](2011)在《湿地的底质环境对污水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由于污水的大量排放和面源污染,使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都存在着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和有机物的污染问题,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不适合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采用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价格昂贵,不是经济有效地治理技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备受关注,由于其具有低的投资运行费用,良好的处理效果和显着的生态效益,成为水体修复,脱氮除磷的重要技术。近年来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处理,因不合理的运行条件得不到好的处理效果,反而加重了湿地水质污染,达不到湿地有效利用的效果。探讨科学合理的运行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化湿地水质处理过程,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至关重要。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水净化作用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影响湿地净化功能的因素有排入湿地的外源污水浓度,底质及其氧化还原环境等。湿地底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栖息环境,其氧化还原环境对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分布、系统硝化与反硝化作用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决定了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净化过程与效率。不同湿地的底质环境显示了不同的净化特征,同时又受排入扎龙湿地的外源污水水质浓度和Eh的影响,直接影响扎龙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以此为研究背景,本实验以扎龙湿地底泥做为介质,通过三次重复的随机组实验设计,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底质在有无植物系统,不同的进水浓度和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污染物的净化效率。通过对各个指标去除率均值,变异系数和方差的综合分析探讨表面流湿地净化机理,讨论底质因素(粘土、亚砂土、粉砂土)、Eh因素(Eh=-200mV、0mV、200mV)和浓度因素(高、中、低)对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扎龙湿地生态净化功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改善湿地环境,提高净化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不同的底质在芦苇湿地系统和无植物系统时对N、P、COD净化效率及其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底质因素对N、P、COD的去除都有显着影响。粘土对NO3--N、TN、TP、P043--P去除效果最好,粘土有无植物对NO3--N、TN去除效果没有显着差别,但对TP,P043-P的去除效果,芦苇湿地系统明显比无植物系统去除效果好。粉砂土对NH4+-N、COD去除效果最好,且植物的影响作用不大。(2)研究了不同底质及其环境要素Eh对N、P、COD净化效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表明在本实验设计的三种Eh梯度下,Eh=-200mV有利于TN、NO3--N的去除, Eh=200mV有利于NH4+-N、P和COD的去除;粘土对TN、NO3--N和P去除效果最好,粉砂土对NH4+-N、COD去除效果最好。此外,随着Eh的不同,底质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粘土的去除率受Eh变化影响小,亚砂土和粉砂土的去除效果受Eh变化影响大。(3)研究了不同底质和进水浓度对N、P、COD净化效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表明在本实验设计的高、中、低三种浓度梯度下,高、中浓度进水时,湿地的三种底质净化效果更好。粘土对TN、NO3--N去除效果最好,粉砂土对NH4+-N、COD去除效果较好。三种底质对磷的去除效果没有显着差异。此外,随着进水浓度的不同,底质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粘土和粉砂土的去除率受进水浓度影响大,亚砂土的去除效果相对稳定。实验结果客观反映了扎龙湿地不同底质地段的净化污水功能,外源污水不同浓度和底质氧化还原环境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为优化表面流湿地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浓度、底质、Eh)的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二、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其在退化、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基本概念与理论
        1.3.2 湿地碳氮磷的分布及累积
        1.3.3 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牛心套保湿地
        2.1.2 扎龙湿地
        2.1.3 莫莫格湿地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布设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3 测试方法
        2.2.4 数据计算和处理
第3章 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分布
    3.1 湿地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3.1.1 湿地土壤碳氮磷的季节动态
        3.1.2 湿地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
        3.1.3 湿地土壤碳氮磷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3.2 湿地芦苇碳氮磷累积特征
        3.2.1 芦苇地上部分碳氮磷的季节动态
        3.2.2 芦苇碳氮磷储量动态特征
        3.2.3 芦苇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3.3 湿地水体氮磷特征
        3.3.1 水体基本特征
        3.3.2 湿地营养状态
        3.3.3 湿地系统对水体氮磷的截留
    本章小结
第4章 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的影响因素
    4.1 水文条件的影响
        4.1.1 水文条件对植物碳氮磷累积的影响
        4.1.2 水文条件对土壤碳氮磷累积的影响
    4.2 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1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碳氮磷的影响
        4.2.2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4.2.3 土壤营养与植物营养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化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恢复过程中碳氮磷的变化特征
    5.1 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特征
    5.2 不同恢复年限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特征
        5.2.1 恢复湿地植被营养元素特征
        5.2.2 恢复湿地土壤特征
        5.2.3 湿地碳氮磷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趋势
    5.3 基于生源要素的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
        5.3.1 湿地生态恢复原则
        5.3.2 湿地生态恢复对策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湿地
        1.2.2 国家湿地公园
        1.2.3 控制性规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湿地公园研究
        1.3.2 湿地公园控制性划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理论意义
        1.4.3 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
    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1 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内涵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指导意义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内涵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4 恢复生态学理论
        2.4.1 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内涵
        2.4.2 恢复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5 环境心理学
        2.5.1 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2.5.2 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现状分析
    3.1 国家湿地公园概况与发展演进
        3.1.1 概况
        3.1.2 发展演进
        3.1.3 发展趋势
    3.2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要求
        3.2.1 基本目标
        3.2.2 构成要素
    3.3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引入控制性规划的必要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构架分析
    4.1 经验借鉴与启示
        4.1.1 城市控制性规划
        4.1.2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
        4.1.3 相关控制体系借鉴
    4.2 总体思路及原则
        4.2.1 总体思路
        4.2.2 基本原则
    4.3 基于网络数据的国家湿地公园使用后评价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结果分析
    4.4 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要素及内容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湿地公园用地控制
    5.1 用地控制基础分析
        5.1.1 开发利用现状
        5.1.2 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5.2 用地控制
        5.2.1 区划结构与内容控制
        5.2.2 用地开发控制
    5.3 小结
第六章 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规划控制
    6.1 生态恢复的实践案例分析
        6.1.1 韩国光州川综合恢复项目
        6.1.2 消落带生态工程恢复
        6.1.3 案例分析与总结
    6.2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6.3 水体恢复规划控制
        6.3.1 水体恢复面临的问题与特点
        6.3.2 水体恢复措施引导
        6.3.3 水体恢复规划引导
    6.4 驳岸规划控制
        6.4.1 驳岸改造原则
        6.4.2 驳岸改造规划引导
    6.5 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规划控制
        6.5.1 规划控制原则
        6.5.2 恢复规划引导
    6.6 植物恢复控制
    6.7 小结
第七章 科普教育规划控制
    7.1 科普宣教规划现状
        7.1.1 规划主要内容
        7.1.2 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基于公众科普宣教偏好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样本特征分析
        7.2.3 结果分析
        7.2.4 结论与启示
    7.3 科普教育规划控制
        7.3.1 强调原生环境的可视性
        7.3.2 将生态过程作为展示内容
        7.3.3 注重互动体验的形式
        7.3.4 多方位体现地域特色
    7.4 小结
第八章 行为活动控制
    8.1 行为活动的控制要素分析
        8.1.1 行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8.1.2 行为活动的控制要素
    8.2 交通活动控制
        8.2.1 交通活动分析
        8.2.2 交通活动控制
    8.3 游人容量控制
        8.3.1 基于拥挤度感知的游人容量调查
        8.3.2 游人容量控制
    8.4 环境保护控制
        8.4.1 生态保护的环境控制要求
        8.4.2 环境保护措施
    8.5 小结
第九章 景观规划控制
    9.1 国家湿地公园景观
        9.1.1 景观分类
        9.1.2 景观要素
    9.2 景观规划控制原则
        9.2.1 低环境影响
        9.2.2 公众的良好感受
    9.3 人工景观要素控制
        9.3.1 建筑建造控制
        9.3.2 铺装控制
    9.4 不同类型景观控制
        9.4.1 基于视觉感知的景观引导分析
        9.4.2 视觉角度下湿地景观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9.4.3 不同类型景观控制
    9.5 整体景观风貌控制
    9.6 小结
第十章 设施建设控制
    10.1 设施建设的内容
    10.2 设施建设控制原则
    10.3 设施建设控制
        10.3.1 非工程类设施建设控制
        10.3.2 基础工程类设施建设控制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实践
    11.1 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研究
        11.1.1 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11.1.2 现状调研与分析
        11.1.3 控制性规划研究
    11.2 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导则
        11.2.1 总体设计
        11.2.2 用地规划控制
        11.2.3 生态恢复控制
        11.2.4 科普教育规划控制
        11.2.5 行为活动控制
        11.2.6 景观规划控制
        11.2.7 设施建设控制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黑龙江扎龙湿地不同功能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采样点设置
    1.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 3 数据分析
        1. 3. 1 物种多样性分析
        1.3.2典范对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功能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2.1.1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2. 1. 2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
        2.1.3扎龙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
    2. 2 扎龙湿地水环境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
    2. 3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1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2. 3. 2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
3 讨论
    3. 1 扎龙湿地不同功能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成因
    3. 2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湿地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藻类植物研究进展
    1.4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研究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区概况
        1.6.1 自然地理概况
        1.6.2 社会经济概况
    1.7 创新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
    2.2 藻类植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鉴定
        2.2.1 藻类植物样品采集与保存
        2.2.2 藻类植物种类鉴定及数量测定
    2.3 水环境理化指标的采集及测定
    2.4 水环境重金属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2.5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2.5.1 藻类植物多样性
        2.5.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
        2.5.3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2.5.4 聚类分析
        2.5.5 典型对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1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细胞密度的空间变化
    3.3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4.1 藻类植物群落划分
        3.4.2 藻类植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5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空间差异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扎龙湿地理化因子与藻类植物的相关性
    4.1 扎龙湿地水环境理化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4.1.1 pH
        4.1.2 电导率
        4.1.3 总氮
        4.1.4 总磷
        4.1.5 高锰酸钾指数
        4.1.6 叶绿素 a
        4.1.7 浊度
    4.2 扎龙湿地理化因子对藻类植物的影响
        4.2.1 扎龙湿地理化指标 PCA 分析
        4.2.2 藻类植物与理化指标的典范对应分析
    4.3 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对理化因子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理化因子与水体状态的分析
    5.1 藻类植物细胞密度与水体状态分析
    5.2 藻类植物多样性与水体状态分析
    5.3 藻类植物优势种与水体状态分析
    5.4 藻类污染指示种类与水体状态分析
    5.5 指示生物法与水体状态分析
    5.6 扎龙湿地营养状态与水体状态分析
    5.7 对扎龙湿地水体状态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扎龙湿地表层水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预测
    6.1 扎龙湿地表层水重金属含量
    6.2 扎龙湿地表层水重金属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6.2.1 重金属铬(Cr)浓度的空间分布
        6.2.2 重金属镍(Ni)浓度的空间分布
        6.2.3 重金属锌(Zn)浓度的空间分布
        6.2.4 重金属砷(As)浓度的空间分布
        6.2.5 重金属镉(Cd)浓度的空间分布
        6.2.6 重金属铜(Cu)浓度的空间分布
    6.3 扎龙湿地表层水重金属来源
        6.3.1 表层水中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6.3.2 表层水中重金属元素主成分分析
        6.3.3 扎龙湿地表层水重金属来源分析
    6.4 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敏感度分析
    6.5 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健康风险预测
        6.5.1 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致癌风险分析
        6.5.2 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分析
        6.5.3 扎龙湿地表层水体重金属总体健康风险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扎龙湿地叶绿素a浓度的协同克里格插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获取与处理
        1.2.1 野外数据获取
        1.2.2 反射率的处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7)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湿地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现状
    1.4 扎龙湿地研究概况
        1.4.1 扎龙湿地生态问题
        1.4.2 扎龙湿地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集地点的设置
    2.2 环境指标的测定
    2.3 浮游植物的采集、保存与鉴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4.1 浮游植物丰度及多样性的计算
        2.4.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计算
        2.4.3 优势度的计算
        2.4.4 聚类分析和多维定标分析
        2.4.5 主成分分析方法
        2.4.6 典型对应分析
        2.4.7 多元逐步回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3.1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组成的时空变化
        3.1.1 种群的时间分布
        3.1.2 种群的空间分布
    3.2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丰度的时空变化
        3.2.1 丰度的时间分布
        3.2.2 丰度的空间分布
    3.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划分
        3.3.1 浮游植物群落的划分
        3.3.2 群落相似性比较
    3.4 对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生态特征时空差异的分析
        3.4.1 水期变化造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丰度分布不平衡
        3.4.2 物种适应性的差异造成分布范围的差异
        3.4.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聚类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扎龙湿地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4.1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影响因子分析
        4.1.1 扎龙湿地枯水期环境因子PCA分析
        4.1.2 扎龙湿地平水期环境因子PCA分析
        4.1.3 扎龙湿地丰水期环境因子PCA分析
    4.2 基于CCA的扎龙湿地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关系
        4.2.1 扎龙湿地枯水期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的CCA分析
        4.2.2 扎龙湿地平水期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的CCA分析
        4.2.3 扎龙湿地丰水期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的CCA分析
    4.3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回归关系研究
        4.3.1 扎龙湿地枯水期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回归关系研究
        4.3.2 扎龙湿地平水期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回归关系研究
        4.3.3 扎龙湿地丰水期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回归关系研究
    4.4 对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差异的分析
        4.4.1 时空变化造成的浮游植物生长影响因子的差异
        4.4.2 时空变化引起的回归关系中浮游植物种类与水环境因子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扎龙湿地浮游植物与水体状态评价
    5.1 基于浮游植物丰度的水质评价
    5.2 浮游植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5.3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法水质评价
        5.3.1 优势种水期变化
        5.3.2 优势种空间分布
    5.4 指示生物法水质评价
    5.5 浮游植物污染指示值水质评价
    5.6 扎龙湿地营养状态的综合评价
        5.6.1 水体营养状态常用指标分析
        5.6.2 扎龙湿地营养状态的综合评价
    5.7 对浮游植物与水质关系的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样品采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层沉积物磷及形态磷的统计分析
    2.2 表层沉积物中各磷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2.3 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
3 结论与讨论

(9)克钦湖水体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1.4 评价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克钦湖水体重金属水质现状分析
    2.2 克钦湖水体重金属元素的显着性分析
    2.3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2.4 克钦湖水体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3 结论
4 讨论

(10)湿地的底质环境对污水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扎龙湿地水质污染现状
        1.1.2 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成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实验材料
    1.7 实验装置
    1.8 实验水样检测的污染指标和检测方法
第2章 湿地及人工湿地概述
    2.1 湿地概述
        2.1.1 湿地的概念与特征
        2.1.2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2.2 人工湿地概述
        2.2.1 人工湿地的定义
        2.2.2 人工湿地的组成
        2.2.3 人工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2.3 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因素
        2.3.1 植物
        2.3.2 基质
        2.3.3 温度
        2.3.4 pH 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Eh 值
        2.3.5 溶解氧
        2.3.6 水力条件
    2.4 表面流湿地的去污机理
        2.4.1 有机物的去除
        2.4.2 脱氮机理
        2.4.3 除磷机理
    2.5 人工湿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5.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5.2 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3章 三种不同类型的底质对污水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水质和实验内容
        3.1.1 实验水质
        3.1.2 实验内容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底质氧化还原环境对比
        3.2.2 不同底质对TN、TP、NH_4~+-N、N0_3~--N、P0_4~(3-)-P、 COD 去除率的对比
        3.2.3 底质因素对对各个指标去除率的方差分析
        3.2.4 不同底质在芦苇湿地系统和无植物系统时对各指标去除率的方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地底质环境对不同Eh 污水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水质和实验内容
        4.1.1 实验进水水质
        4.1.2 实验内容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底质氧化还原环境对比
        4.2.2 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下,不同底质对 TN、TP、NH_4~+-N、N0_3~--N、P0_4~(3-)-P、COD 去除率和变异系数的对比
        4.2.3 底质因素和 Eh 因素对各个指标去除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地底质环境对不同浓度污水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水质和实验内容
        5.1.1 实验进水水质
        5.1.2 实验方案及运行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进水浓度时,不同底质氧化还原环境对比
        5.2.2 不同进水浓度时,不同底质对 TN、TP、NH_4~+-N、N0_3~--N、P0_4~(3-)、COD 去除率的对比
    5.3 讨论
        5.3.1 不同底质在不同进水浓度时对各个指标去除率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分析
        5.3.2 不同底质在不同进水浓度时对各个指标去除率的方差分析和差异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和作者简介
致谢

四、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碳氮磷累积及其在退化、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D]. 杨艳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
  • [2]国家湿地公园控制性规划研究[D]. 李念.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3]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初步评价[J]. 巴秋爽,李雪,刘妍,代存芳,范亚文. 海洋与湖沼, 2016(05)
  • [4]黑龙江扎龙湿地不同功能区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张囡囡,刘宜鑫,臧淑英. 湖泊科学, 2016(03)
  • [5]扎龙湿地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相关性研究[D]. 张囡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5)
  • [6]扎龙湿地叶绿素a浓度的协同克里格插值[J]. 张晓庆,李苗,臧淑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8)
  • [7]扎龙湿地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李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8]扎龙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J]. 贾晓丹,臧淑英,苏丹,李苗.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5)
  • [9]克钦湖水体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J]. 吴彬,臧淑英,李苗.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5)
  • [10]湿地的底质环境对污水水质净化的影响研究[D]. 季宁宁. 吉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扎龙河畔湿地水体营养污染特征及水环境修复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