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脱敏与联合阿普唑仑治疗恐惧症的对比研究

全身脱敏与联合阿普唑仑治疗恐惧症的对比研究

一、系统脱敏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恐怖症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珺[1](2020)在《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PSAD)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估,为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提供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PSAD的患者,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病例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患者相关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固本调神针刺法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关元、中脘、足三里(双侧)、大陵(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对照组给予中风偏瘫常规针刺法治疗(取穴:水沟、太溪(双侧)、手三里(双侧)、足三里(双侧)、神庭、承灵(双侧)、神门(双侧)、环跳、阳陵泉、三阴交(健患侧交替使用));诸穴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8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记录患者HAM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胃肠道症状评分量表(GSR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的改变,以此来评定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疗效分析: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HAMA评分、PSQI评分、GSR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PSQI评分、GSRS评分均有降低,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有疗效;经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时间节点上的HAMA评分、PSQI评分、GSRS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在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方面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4周后、8周后的组间比较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在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方面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 BI指数:经两组治疗后,患者的BI指数均有增加,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效;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时间节点上的BI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疗效相当;且在治疗4周后、8周后的组间比较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疗效相当,且两种治疗方法的起效时间相近。4 HAMA评分与BI指数的相关性:两组的HAMA评分的减分率与BI指数的增分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两者存在正相关,证明PSA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越佳者焦虑症状恢复越好。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方法在临床操作的安全性评价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两组方法均具有临床安全性。结论:1.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固本调神针法在治疗PSAD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上均优于临床常规针刺法,同时固本调神针法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躯体症状的恢复上与常规针刺组的疗效相当;故固本调神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情绪的同时亦可提高中风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2研究初步表明了固本调神针法对PSAD患者焦虑情绪的减轻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有疗效,同时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张鹏媛[2](2020)在《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现状与依从性跟踪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焦虑障碍是一组较常见的精神疾病。焦虑障碍的治疗是各国精神病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该病的临床用药是否合理以及院外巩固和维持期用药依从性的研究很少。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河南省某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焦虑障碍患者的用药统计数据,并跟踪上述患者出院后门诊继续用药的处方,结合问卷调查,主、客观评估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了解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实践。目的了解焦虑障碍住院患者的用药现状,并结合我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调查用药现状,分析临床用药的不足与合理之处;结合门诊处方持有率及问卷调查对药物依从性进行多维评价分析,找出影响依从性的独立与相关因素,为提高用药合理性和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信息。受试者符合ICD-10恐怖性焦虑障碍(F40)和其他焦虑障碍(F41)的诊断标准。应用药物使用调查表调查总结住院期间的治疗用药,并通过与《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有重点等级推荐的三种亚型: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临床药物作比较,找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通过对上述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门诊用药信息进行提取和汇总,应用药物覆盖天数二次转换药物持有率,客观指标反映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通过问卷调查使用统计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和相关因素,从而为最佳治疗提供基础。结果1.在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集的815例焦虑障碍住院患者中,有671例患者符合调查标准,其中男性375例(占比55.9%),女性296例(占比44.1%);入院和出院共有142例被诊断为恐怖性焦虑障碍(占比21.2%),共有529例诊断为患有其他焦虑障碍(占比78.8%)。首次接受治疗的有220例(占比32.8%),入院时就已经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有451例(占比67.2%)。2.从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选择来看,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阿普唑仑(32.3%vs30.4%)和氯硝西泮(24.7%vs26.2%);5-HT1A受体激动剂类丁螺环酮的入院和出院的使用频率较高(入院的262例患者与出院的269例患者);最常用的抗抑郁药是盐酸阿米替林(30.1%vs28.8%)、盐酸帕罗西汀(27.6%vs27.0%)和西酞普兰(15.5%vs16.9%);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喹硫平(20.0%vs59.2%)和利培酮(6.2%vs18.5%)最常选用。3.就治疗方法而言,66.8%的患者在入院时及72.1%的患者在出院时选择了联合用药的方式。联合用药治疗还多见于首次和多次住院的患者。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类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的频率显着高于入院时(23.6%vs0%);抗抑郁药与其他辅助药物的结合使用也较频繁,入、出院时相差很大(12.7%vs0%),这表明医师经常考虑将药物组合使用来治疗焦虑障碍患者。4.比较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中有明确等级推荐的三种亚型的临床用药: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现临床完全符合药物指南的上述三种亚型的基线符合率分别为62.5%,51.9%和86.0%。不符合指南者在惊恐障碍住院病例主要体现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合使用时程,而在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主要集中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用时长及住院方案调整流程的倒置以及药物选择的外向扩展。5.对上述671例住院病人出院后的门诊处方持有率进行跟踪换算后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的门诊药物持有率在出院后的3个月内相对较高(MPR≥0.8,48.9%)。但随后的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内的药物持有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MPR≥0.8节点,34.7%vs13.4%vs1.3%),客观上表明依从性逐渐降低。6.在671例出院患者中发放依从性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46份,脱落率3.7%。发现经过单因素分析,年龄、工作背景,月收入水平、购药方式、症状自我感知、医患关系、医嘱交代、医患沟通、作息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及社会支持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症状自我感知、医患关系、医嘱交代、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及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结论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基于联合用药,用药基本符合《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的重点等级推荐,但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联用时程等方面与指南推荐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患者院外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较多,需要临床加以重点关注。

林文颖[3](2018)在《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将耳穴贴磁应用于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观察耳穴贴磁对其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睡眠效率(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的影响,旨在评价耳穴贴磁改善PSSD的疗效,为PSSD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选取符合条件的PSSD患者93例,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耳穴贴磁组患者予以耳穴磁疗贴按压,王不留行籽组予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两组均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枕、垂前耳穴,采用对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耳穴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0~30秒,两耳交替,每隔3天更换一侧耳廓贴压,共治疗4周。试验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1 PSSD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试验前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居住环境、饮酒、吸烟、熬夜、午休等)、评价指标基线(PSQI量表评分、睡眠效率值、SS-QOL量表评分)比较分析,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SD患者完成试验情况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83例完成试验,耳穴贴磁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失访);王不留行籽组完成27例,剔除2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患者依从性差);常规护理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中止1例(原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脱落1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3 PSSD患者试验后的临床效果评价3.1睡眠质量3.1.1 PSQI评分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睡眠质量的提高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其中:耳穴贴磁组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评分较王不留行籽组有所下降(P<0.05);耳穴贴磁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所下降(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患者睡眠质量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其中,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在各维度评分方面较试验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护理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较试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1.2睡眠效率值比较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与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较常规护理组有所提高(P<0.01、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试验后睡眠效率值有明显提高(P<0.01);常规护理组睡眠效率值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生活质量三组试验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耳穴贴磁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具体表现,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个性、社会角色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1);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社会角色、工作或劳动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改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在改善个性、社会角色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除视力方面的变化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观察经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并未出现晕厥、异常感觉、皮肤损伤或过敏等耳穴疗法的不良反应。结论1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均可一定程度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状况。耳穴贴磁组的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组。2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可有助于提高脑PS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耳穴贴磁组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王不留行籽组。

杨旭娇[4](2018)在《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总体依从情况,了解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药物治疗相关特点等,根据WHO提出的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五个维度,分析焦虑障碍患者遵医服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疾病转归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利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电子信息系统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咨询门诊确诊为焦虑障碍并初次口服抗焦虑药物治疗的患者,以药物持有率(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MPR)量化患者在随访期内的依从性。2.以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2017年2月至6月就诊于咨询门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焦虑障碍患者及相应的门诊精神科医生为调查对象,并进行量表评定,内容包含患者、疾病、治疗、社会经济、卫生体系五个方面,采用SPSS21.0完成资料录入及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电子数据库分析中,共纳入12,694例首诊患者,其年MPR值为0.42(±0.69);在现况调查中,共调查180例患者,回收有效病例报告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8.9%,具体地:1.描述统计:调查对象年龄中位数为37(17,95)岁,男性43.3%,女性56.7%,87.6%为广泛性焦虑、9.0%为惊恐障碍、3.4%为社交恐怖症。其中,48.9%的患者MARS总分≥7分,51.1%的患者MARS总分<7分。2.单因素差异检验:(1)依从性不同的两组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2)药物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复发次数显着少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合并其他疾病、疾病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的患者依从性显着差于其余患者(P<0.01);有在心理咨询机构、中医院就诊经验的患者依从性比其余患者差(P<0.05)。(3)有停药史的患者,当前服药依从性比没有停药史的患者差(P<0.01);处方SSRIs药物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其余患者(P<0.01)。(4)依从性好组HAMA及GI得分显着低于依从性差的组(P<0.01)。(5)两组患者在LES、GSES、BMQ-S及SF-36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显着(P<0.01);在EPQ上依从性好的患者E分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N分则显着低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5)。(6)两组患者在PDRQ-13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医生感到工作“困难”的患者依从性也较差(P<0.01)。(7)依从性好的患者家庭关怀指数及社会支持都显着好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0.01)。3.二元logistic回归:服药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纳入方程,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OR值分别为:0.33(0.16,0.69)、0.54(0.31,0.92)。结论: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总体较差。不同个人特点及外部环境的患者之间的依从性差异显着,其中,“服药信念”及“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庞英,唐丽丽[5](2017)在《癌症患者化疗相关的预期性恶心呕吐(综述)》文中指出预期性恶心呕吐(ANV)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与条件反射的形成有关,另外还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心理干预如系统脱敏、催眠、生物反馈疗法等能够缓解ANV,精神科药物如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奥氮平也有助于预防预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目前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对ANV的认识还不够,对化疗患者ANV的发生率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尚无预测和评估ANV的工具;对各种ANV预防和干预的药物方案的疗效还有待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验证和比较

马晓娟[6](2014)在《行为疗法对45例恐怖症治疗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行为疗法对于恐怖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有22例患者,一组为实验组有2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通常的药物法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行为疗法,分别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SCL-90和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3%,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行为疗法对于恐怖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刘佩佩[7](2012)在《医学生社交焦虑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社交焦虑的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或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担心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当,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且自我评估为负性,常伴有回避行为。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而医学作为一项以患者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沟通能力。目前国内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心理干预研究有相关报道但相对较少,而且尚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本研究运用内观认知疗法首次对社交焦虑的医学生进行干预,评价该疗法干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2011年3-5月对天津医科大学部分在读大学生使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进行筛查(总分高于13分或焦虑分量表分高于7分或回避量表高于12分),其中68名医学生符合条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均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到两组,对照组34例,内观认知治疗组34例,内观认知治疗组接受连续7天的内观认知治疗(NCT),对照组参加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在入组时和治疗后各进行一次评估,评估工具包括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SAD),非理性信念量表(IBS),惧怕否认评价量表(FNE),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焦点注意量表(FAQ),自我监控量表(SMS),自尊量表(SES)。结果:最终干预组34例,对照组34例进入结果分析。干预前两组人员般情况以及各评估指标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①NCT组干预后SAD总分和各因子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t=-6.003,P=0.000;t=-5.318,P=0.000;t=-5.573,P=0.000),干预后NCT组SAD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363,P=0.000;t=-4.673,P=0.000;t=-6.115,P=0.000)。②NCT组干预后FNE评分较干预前下降(t=-3.406,P=0.002);干预后NCT组FN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900,P=0.005)。③对照组观察前后TSB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4,P=0.035);NCT组干预后TSBI评分较干预前显着升高(t=3.388,P=0.002);干预后NCT组TSBI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④干预后NCT组自我焦点注意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t=-2.314,P=0.027);干预后NCT组自我焦点注意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765,P=0.008)。⑤NCT组干预后SE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t=-3.228,P=0.003);干预后NCT组SE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414,P=0.019)。⑥NCT组干预后非理性信念总分、概括化评论、低挫折忍耐、绝对化要求以及糟糕至极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t=-3.796,P=0.001;t=-3.952,P=0.000;t=-4.232,P=0.000,t=-3.593,P=0.001,t=-2.253,P=0.031);NCT组干预后非理性信念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t=-2.200,P=0.031;t=-2.266,P=0.027;t=-2.362,P=0.021,t=-2.015,P=0.048,t=-2.165,P=0.034)。结论:①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显着改善医学生的社交焦虑状态;②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显着改善社交焦虑医学生的惧怕否认评价,使他们更客观的对待他人的负性评价;③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提高社交焦虑医学生的自尊水平;④内观认知疗法能够降低社交焦虑医学生对自我焦点注意的程度,但对其他注意焦点无明显改善;⑤内观认知疗法可显着改善社交焦虑医学生的非理性信念,使其更合理;⑥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改善与惧怕否认评价、自尊水平、自我焦点注意、非理性信念等心理特征的改善有密切关系;⑦本研究证明,内观认知疗法作为一种时间短、操作方便的心理干预方法,对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改善有显着的效果,有利于医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融入社会,同时也为在社交恐怖症的临床干预提供基础。

夏永华,李敏,田中伟,郭金梅,李素娟,李占国,付丹丹,刘冬[8](2008)在《单用心理暗示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性病恐怖症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照研究单用心理暗示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性病恐怖症的疗效。方法:对60例性病恐怖症患者分别采用单用心理暗示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症状疗效评定和SCL-90症状自评中的恐怖分与焦虑分。结果:合并阿普唑仑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着高于单用心理暗示组,脱失率显着低于心理暗示组;治疗后合并阿普唑仑组的焦虑分显着低于单用心理暗示组,而治疗后两组恐怖分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心理暗示合并阿普唑仑可以降低焦虑,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方必基[9](2007)在《大学生恐惧障碍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恐惧障碍是指一种以过分地、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情境为主的心理障碍,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着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并且导致患者极力回避所惧怕的客体或情境。本研究在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为探讨大学生恐惧障碍与人格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对5所高校的574名在校大学生同时施测《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自编问卷《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由四个因素构成:主观体验、躯体症状、回避行为和恐惧思维。(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恐惧障碍倾向问卷上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在恐惧障碍倾向问卷上的得分则未发现显着差异。(4)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中的E量表、N量表和L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而在P量表上的得分则未发现显着差异。(5)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高分组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维度上的得分显着高于低分组,而在积极应对维度上的得分则显着低于低分组。

张建军[10](2005)在《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 10 种造成社会最沉重负担的疾病中,精神疾病占了 4 种,精神医学正在逐步受到医学同行及社会的关注并被赋予新的认识。焦虑症状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可见于各种疾病,是焦虑症、恐怖症等神经症的主要症状,也是抑郁、更年期精神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精神障碍不同于一般的内科疾病,90%左右的病例至今病因未明,这种现象给临床治疗以及药物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精神障碍多数没有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异常,诊断尚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指标,因此,精神障碍的症状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用于精神障碍治疗的精神药物,按照对不同精神障碍症状的改善作用而进行相应的分类,抗焦虑药物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等四大精神药物之一。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的焦虑、紧张、惊恐不安等焦虑情绪,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等症状。是一种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存在着心身两方面的异常。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而其他的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有焦虑症状的疾病,则应属于心身疾病的内容,称为焦虑综合征。焦虑症由广泛性焦虑(GAD)和急性焦虑发作(PD)组成。本课题仅对广泛性焦虑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 1.1 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概况 全面查阅整理了国内外焦虑症的文献资料,从焦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全面概括了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1.2 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病名认识:中医学临床各科中没有焦虑症的病名,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情志病范围,与烦躁、心悸、惊悸、不寐、怔忡等病有关。(2)病因病机:本课题从中医学理论出发,首次对焦虑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焦虑症产生的根本所在,而七情过极是引发焦虑症产生的主要诱因。其发病主要与心、肝、胆三者关系最为密切,基本病机多由肝失疏泄条达,气郁不散,化火生痰,痰火扰及心胆,气、痰、火蕴结日久,耗气伤阴,心胆两虚所致,虚实夹杂,病程缠绵不愈。(3)诊治总结:总结了焦虑症的临床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常用古方,相关成药,统计了单味药用药频率,归纳了用药类别主要为疏肝理气类和宁心安神类。 1.3 抗焦虑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了中药抗焦虑复方及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并查阅整理了清心安虑方中各单味药的现代药学研究。 1.4 焦虑动物模型研究 整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焦虑动物模型报道,将常用动物模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动物非条件反射的模型,常用的有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穿箱实验和群居接触模型等。另一类是基于传统学习模式(条件反射)的模型,包括2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如 Geller-Seifter 冲突模型、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的试验等;以及非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如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2.实验研究2.1 处方和药学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确立了疏肝解郁,清火化痰,养心宁胆的组方原则,设计了抗焦虑中药科研新制剂清心安虑胶囊,旨在填补治疗焦虑症中成药的空白。实验一、二为药学研究。根据方中各药的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设计了提取工艺路线,并对提取、精制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浓缩、干燥及成型工艺。进行了初步中试研究,对中试产品进行了质量检查和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制剂合格、稳定,为进一步药效和机理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2.2 药理毒理学研究2.2.1 药效学实验研究 实验三、四、五、六,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明暗箱实验、自主活动实验以及抗戊四唑所致的惊厥实验对清心安虑胶囊(QX)进行了研究,初步表明 QX 在小鼠 EMP 实验中,从 4 倍量到 16 倍量随着剂量的增加,其 OE%和 OT%有上升的趋势,但是 32 倍量组作用不如 16 倍量组,表明 QX 在剂量为 1.2g/kg/d 时,具有较为显着的抗焦虑作用,但在更高剂量抗焦虑作用并未增加。明暗箱实验中 QX 升高小鼠穿箱次数,显示了相似的抗焦虑作用; QX 可明显降低致惊厥剂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死亡率,但对惊厥发生的潜伏期影响不明显,说明其有缓和的抗惊厥作用,且可能与 GABA 能神经通路有一定关系。实验七、八、九采用大鼠 EPM 实验、Vogel 饮水冲突实验、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实验评价了清心安虑胶囊的抗焦虑作用。大鼠 EPM 结果与小鼠实验基本一致,证明清心安虑胶囊在不提高动物活动性的前提下,有稳定可靠的抗焦虑作用。Vogel 饮水冲突实验采用地西泮和丁螺环酮两种阳性药,急性和慢性不同给药方式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XⅡ组、Ⅲ组可显着增加电击情况下大鼠的饮水次数,且有显着差异(P<0.05)。PTZ 辨别刺激拮抗实验结果表明,QXⅡ组及 QXⅢ组大鼠辨别戊四唑反应的正确率有所下降,治疗的天数愈多,疗效愈好,并且 QXⅢ组下降的百分率大于 QXⅡ组,可见,剂量为 0.6g/Kg 和 1.2g/Kg 时清心安虑胶囊在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和 PTZ 辨别刺激拮抗实验中表

二、系统脱敏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恐怖症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脱敏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恐怖症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 PSAD 的认识
    2 中医学对 PSAD 的认识
    3 导师治疗 PSAD 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4 量表的评价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6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现状与依从性跟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焦虑障碍药物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3)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PSSD的认识
        1.1 PS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2 祖国医学对PSSD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PSSD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4.1 耳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4.2 常用耳穴疗法
        4.3 耳穴疗法治疗PSSD的研究现状
        4.4 选穴依据
    5 研究假设
    6 创新性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方可入选)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1.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样本含量估算
        1.7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评价工具
        2.3 统计学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考虑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患者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三组基线资料情况
        2.1 试验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比较
        2.3 评价工具基线比较
    3 试验后疗效评价工具
        3.1 主要评价工具
        3.2 次要评价工具—SS-QOL量表评分
        3.3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PSSD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研究的患者纳入情况分析
    3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3.1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睡眠效果分析
        3.2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4 安全性观察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焦虑障碍简介
        1.1.2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3 焦虑障碍的治疗现状
        1.1.4 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测量方法
        1.1.5 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1.1.6 当前焦虑障碍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1.1 研究假设
        2.1.2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
    2.4 研究工具
        2.4.1 人口学及临床特征资料问卷
        2.4.2 其余主要量表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伦理学的考虑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心理咨询门诊焦虑障碍患者总体药物依从性
    3.2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3.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3.2.2 临床特征资料分析
        3.2.3 处方药物及服药行为相关资料分析
    3.3 调查对象对抗焦虑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分析
    3.4 调查对象总体服药信念分析
    3.5 调查对象服药依从情况分析
    3.6 调查对象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6.1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3 不同治疗特征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4 严重程度、疗效及副反应不同的患者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5 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不同的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6 健康状况调查表得分不同的患者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7 不同特质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8 “认知”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9 “医患互动”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6.10 家庭社会支持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3.7 自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3.8 各有效因素与服药依从性之间关系的二元logistic回归
第四章 讨论
    4.1 专科医院咨询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概况
    4.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4.2.1 人口学特征信息
        4.2.2 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相关信息
        4.2.3 “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及“总体服药信念”相关信息
    4.3 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4.3.1 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2 不同临床及治疗特征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3 疾病严重性、疗效及副反应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4 经历不同生活事件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5 生存质量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6 不同人格特质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7 “认知”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8 “医患互动”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3.9 家庭社会支持状况不同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差异
    4.4 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预测因素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5.4.1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5.4.2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癌症患者化疗相关的预期性恶心呕吐(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ANV的发生机制
    1.1 经典条件反射假说
    1.2 引发AVN的其他相关因素
        1.2.1 心理因素
        1.2.2 人口统计学及治疗相关因素
2 ANV的预防和治疗
    2.1 精神药物干预
    2.2 心理干预
    2.3 其他干预
3 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6)行为疗法对45例恐怖症治疗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2.3 随访
3 讨论

(7)医学生社交焦虑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总体
        1.2 样本与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组
        2.2 对照组
        2.3 评估
        2.4 研究路线图
        2.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SAD评分的比较
        2.1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SAD评分比较
        2.2 对照组干预前后SAD评分比较
        2.3 NCT组干预前后SAD评分比较
        2.4 两组对象间干预后SAD评分比较
    3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惧怕否认评价量表(FNE)评分比较
    4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评分比较
    5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焦点注意量表(FAQ)评分比较
        5.1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焦点注意量表(FAQ)评分比较
        5.2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焦点注意量表(FAQ)评分比较
        5.3 两组对象干预后焦点注意量表(FAQ)评分比较
    6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自我监控量表(SMS)评分比较
    7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
    8 两组对象干预前后非理性信念量表(IBS)评分比较
        8.1 两组对象间干预前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得分比较
        8.2 对照组干预前后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得分比较
        8.3 NCT组干预前后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得分比较
        8.4 两组对象间干预后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得分比较
    9 研究组干预前后SAD评分与其他各量表评分的相关分析
        9.1 NCT组干预前SAD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其他各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
        9.2 NCT组干预前后SAD得分差值与其他量表得分差值的相关分析
讨论
    1 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显着改善医学生的社交焦虑
    2 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显着改善社交焦虑医学生的惧怕否认评价
    3 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提高社交焦虑医学生的自尊水平
    4 内观认知疗法能够降低社交焦虑医学生对自我焦点注意的程度
    5 内观认知疗法可显着改善社交焦虑医学生的非理性信念
    6 内观认知疗法对社交焦虑医学生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
    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单用心理暗示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性病恐怖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心理暗示治疗方法
    1.4 疗效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9)大学生恐惧障碍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类型与特征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4 研究现状
3. 问题的提出
4. 研究构思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意义
    4.3 研究程序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被试
5. 研究结果
    5.1 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的编制研究
    5.2 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差异分析
    5.3 大学生恐惧障碍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5.4 大学生恐惧障碍的干预研究
6. 分析与讨论
    6.1 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问卷的信、效度
    6.2 性别、专业、年级等变量与大学生恐惧障碍倾向的关系
    6.3 人格与大学生恐惧障碍的关系
    6.4 应对方式与大学生恐惧障碍的关系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后记

(10)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焦虑症的精神病学研究概况
    综述二 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综述三 抗焦虑中药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四 抗焦虑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处方研究
    第二部分 药学研究
        实验一 初步工艺和质量研究
        实验二 初步工艺、质量和稳定性研究
    第三部分 药理毒理研究
        第一节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药效学研究—小鼠行为学实验
        实验一 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实验二 小鼠明暗箱实验
        实验三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
        实验四 小鼠抗戊四唑致惊厥实验
        第二节 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药效学研究—大鼠行为学实验
        实验一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实验二 大鼠 Vogel 饮水冲突实验
        实验三 五甲烯四氮唑(PTZ)辨别刺激拮抗实验
        第三节 清心安虑胶囊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机理探讨
        第一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通路的影响
        实验一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刺激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实验二 清心安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安定结合抑制因子(DBI)的影响
        实验三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刺激大鼠血清和大脑皮层孕酮含量的影响
        第二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实验一 清心安虑胶囊对 EPM 大鼠海马和脑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实验二 清心安虑胶囊对 PTZ 辨别大鼠海马和脑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第三节 清心安虑胶囊对急性应激大鼠脑组织第三信使c-fos 表达的影响
结语
附录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系统脱敏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恐怖症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珺.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现状与依从性跟踪分析[D]. 张鹏媛.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林文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4]专科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D]. 杨旭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癌症患者化疗相关的预期性恶心呕吐(综述)[J]. 庞英,唐丽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7)
  • [6]行为疗法对45例恐怖症治疗疗效研究[J]. 马晓娟. 医药论坛杂志, 2014(04)
  • [7]医学生社交焦虑内观认知疗法干预研究[D]. 刘佩佩.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单用心理暗示与合并阿普唑仑治疗性病恐怖症的对照研究[J]. 夏永华,李敏,田中伟,郭金梅,李素娟,李占国,付丹丹,刘冬. 中国民康医学, 2008(23)
  • [9]大学生恐惧障碍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D]. 方必基. 苏州大学, 2007(03)
  • [10]清心安虑胶囊抗焦虑作用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D]. 张建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全身脱敏与联合阿普唑仑治疗恐惧症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