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通史》简评

《阜阳通史》简评

一、简评《阜阳通史》(论文文献综述)

常泽宇[1](2021)在《阜阳侯与“阜阳侯国遗址”辨议》文中提出东汉济南王子刘显获封的阜阳乡(亭)应不出济南国境内,阜阳乡(亭)与阜阳明清方志所载"阜阳城"遗址仅地名相似而已,并不等于两者之间就一定存在着承继关系。临泉岗上所谓"阜阳侯国遗址",实乃脱胎于清代道光以来地方学者"层累地造成的"现代认知,未可遽断为刘显阜阳乡(亭)故城。从地理方位以及考古遗存等情况看,岗上古城应当就是《水经·颍水注》所记"邸乡城"。

郝宇佳[2](2021)在《基于部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朕朕[3](2021)在《清代颍州府基层社会控制研究》文中指出

郑雪莲[4](2021)在《高考评价体系下史学阅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晨[5](2021)在《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以阜阳市为例》文中认为

杨慧[6](202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研究 ——以阜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潘国立[7](2021)在《西汉淮阳国(郡)辖域的变迁》文中研究指明西汉淮阳国封域变迁分为三个时期。高帝至景帝时为第一个时期,淮阳在郡、国之间转换频繁,封域有增有减;景帝三年至宣帝元康三年时为第二个时期,淮阳郡东界、北界不断拓展,先后得到楚国、梁国一些区域。第三个时期为宣帝重置淮阳国直到新莽时国除,此时淮阳国的封域大为削减。淮阳国所处的"中间地带"是决定其封域变迁的地理基础,而汉廷对诸侯国政策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封域变迁。

于佳宁[8](2020)在《颍州西湖历史风貌与城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颍州西湖历史风貌以及城湖发展关系。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市古颍州城西北隅,北宋时曾是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相齐名的风景名胜,颍州西湖与周边水系所构成的陂塘系统,在颍州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防洪抗旱、储水济运等重要作用。陂塘水利系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为解决城市降水与用水矛盾的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陂塘水利系统,以颍州西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记载与历史图像,从风景园林学专业视角对先秦至民国时期颍州西湖与州城的历史风貌进行研究,推想并考证了古代颍州西湖水域范围的变迁与风景游赏体系,分析了颍州西湖陂塘水利系统与城市的关系及影响,并对阜阳市颍州西湖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设想与展望。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对象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基础等,并对国内外有关颍州历史地理及人居环境、陂塘水利系统的研究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为接下来的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研究从先秦时期至西湖消失之前(1938年)的颍州西湖与城镇的发展变迁,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点,并对两者发展间的影响做出总结。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至第五章,对颍州西湖陂塘水利系统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从城市防洪与水系调蓄、城市漕运、农田水利与城市物产供给、城市游憩与景观四个方面阐述了陂塘系统对于城市的支撑作用。第四部分:为第六章至第七章,分析了颍州西湖的风景游赏体系,以及西湖相关诗文等艺术表达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第八章与结语,在前章论述的基础上结合阜阳现状的发展情况,说明研究对于阜阳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秦洁[9](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阳明[10](2020)在《战国楚系玺印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玺印专指秦统一以前的官私玺印,所载玺文关乎时下职官制度、地方建制以及姓氏文化、精神风尚诸多内容,史学价值极高。战国时期,分国林立。受地域影响,各国玺印在形制、钮式、文字形体、书写风格等方面各具特征,其中尤以文字形体和书写风格最易区分。因此,战国玺印的分域研究多受学界重视,但以往古玺印分域研究的关注点多在地域区分及文字释读两方面,对其中承载的职官、地理、姓氏、文化等历史信息缺乏深入、系统性研究。因此,结合传世文献整理古玺印资料,对姓氏、职官进行系统分类、梳理,当有所得。本文特以楚系玺印为研究对象,在《古玺汇编》、《古玺汇考》、《战国玺印分域编》、《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珍秦斋藏玺印》等经典图录、着作的基础之上,收集、整理出684方可考楚玺,并对楚玺文中所见的职官、地理、姓氏、成语信息进行精确分类。即,将138方职官玺分为行政、军事、财务、府库、行旅、工官、司法、邦交以及其它九大类,其中尤以行政、府库、军事、财务四类居多;将59方地理玺分为封君封邑、县、里、州、遂、亭、(?)七大类,其中以楚县地、封君封邑玺居多,这是战国时期楚国地方建制上以县制为主的显着表现;将334方姓氏玺分为单姓、复姓、其它三大类。单姓玺中使用率前五位的姓氏为黄氏、陈氏、朱氏、登(邓)氏、臧氏,复姓玺则多以职官为氏,如“若敖”、“登徒”等;将68方成语玺分为吉语、箴言两大类。吉语玺中,祈求心愿遂成、长寿健康类占据2/3以上的比例,而箴言玺中,则以强调修身养性的“忠”、“信”、“敬”为主要内容。在整理、释读玺文的基础上,本文亦作了延伸研究。即,总结职官玺中楚国独有职官名称及职官制度的特点、变迁,如通过整理军事玺,发现楚国独有的的“嚣”类军事职官存在从中央下沉至地方,且职权范围复杂、模糊的明显现象;而通过研析敔、邑、州、里、亭、(?)、遂等地域组织,大致可得出在郡县、封君封邑之外,战国时期楚国应另有一套地方行政系统。此外,根据人名字的使用频率,我们发现楚人在取名上更倾向于时下社会、自然已经存在且能常接触到的物事名称,处在一种初级的、质朴的阶段;而从修身养性、家国情怀、财富地位、长寿健康四方面亦可研究楚成语玺中楚人所崇尚的精神文化。但楚玺中还有部分玺印文字虽释但其具体涵义争议杂多,且文字释读不一的楚玺数量更甚,这也增加了我们依托楚玺文字进行历史性释读和研究的难度。因此,这类楚玺皆以附录载于后文,以待日后继续进行释读、研究。

二、简评《阜阳通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评《阜阳通史》(论文提纲范文)

(1)阜阳侯与“阜阳侯国遗址”辨议(论文提纲范文)

(7)西汉淮阳国(郡)辖域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友淮阳国封域
二高后时期的淮阳国封域
三刘武淮阳国封域
四刘馀淮阳国封域
五景帝三年至宣帝元康三年的淮阳郡辖域
六宣帝元康三年之后的淮阳国封域
七结语

(8)颍州西湖历史风貌与城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陂塘水利系统在古代颍州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1.1.2 .西湖在颍州城市景观体系占据着重要地位
        1.1.3 .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发展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空间范围
        1.3.2 .时间范围
    1.4 .相关研究评述
        1.4.1 .陂塘水利系统相关研究
        1.4.2 .颍州城市的相关研究
        1.4.3 .颍州西湖及周边水系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基础
        2.2.1 .旱涝频繁的气候条件
        2.2.2 .四冲八达的地理形势
        2.2.3 .三川贯颍的水系格局
3.颍州西湖与城市的发展变迁
    3.1 .史前时期至南北朝——萌芽与奠基时期
        3.1.1 .城市建制沿革
        3.1.2 .最早的遗迹—女郎台
        3.1.3 .与城相邻的颍州西湖
    3.2 .隋代至北宋——发展与兴盛时期
        3.2.1 .城市建制沿革
        3.2.2 .城池
        3.2.3 .水利建设
        3.2.4 .西湖风景营建
    3.3 .南宋至金元时期——曲折与动荡时期
        3.3.1 .沦陷和归属
        3.3.2 .战乱的破坏及黄河南泛的灾难
    3.4 .明代——重建与稳固时期
        3.4.1 .城池修建
        3.4.2 .水系变化与水利建设
        3.4.3 .西湖风景营建
    3.5 .清代至民国——城市的繁荣与西湖的没落
        3.5.1 .城池
        3.5.2 .清代颍州水系与水路交通
        3.5.3 .西湖风景营建
        3.5.4 .东、西清河的兴建与影响
        3.5.5 .围湖造田造成西湖缩减
        3.5.6 .花园口决堤与颍州西湖的湮灭
    3.6 .总结:颍州西湖建设与城镇发展间的关系与影响
4.颍州西湖陂塘系统与城市的关系
    4.1 .城湖关系的空间演变
        4.1.1 .城湖相邻阶段
        4.1.2 .城湖相依阶段
        4.1.3 .城湖相离阶段
    4.2 .颍州西湖陂塘系统的运行机制
        4.2.1 .颍州陂塘系统中的传输单元
        4.2.2 .颍州陂塘系统中的阻滞单元
        4.2.3 .颍州陂塘系统中的蓄水单元
        4.2.4 .颍州陂塘系统中的调控单元
    4.3 .颍州西湖陂塘系统对城市的支撑作用
        4.3.1 .城市防洪与水系调蓄
        4.3.2 城市漕运
        4.3.3 农田水利与城市物产供给
        4.3.4 城市游憩与景观
    4.4 .本章小结
5.颍州西湖的风景游赏体系
    5.1 .颍州西湖的自然风光
        5.1.1 .环境基底
        5.1.2 .空间组织
        5.1.3 .植物景观
    5.2 .颍州西湖的游赏空间
        5.2.1 .亭台楼阁
        5.2.2 .津梁游径
        5.2.3 .游园景点
    5.3 .颍州西湖的世俗教化空间
        5.3.1 .书院
        5.3.2 .寺庙祠庵
    5.4 .颍州八景
    5.5 .本章小结
6.颍州西湖文化及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6.1 .颍州西湖相关的诗词创作
    6.2 .颍州西湖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6.2.1 .颍州西湖文化的形成
        6.2.2 .颍州西湖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6.3 .颍州西湖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6.3.1 .文人审美影响下的西湖风景营建
        6.3.2 .西湖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7.颍州西湖的现状及保护发展
    7.1 .颍州西湖遗迹现存状况
        7.1.1 .颍州西湖相关遗址现存情况
        7.1.2 .新颍州西湖风景区现状介绍
    7.2 .颍州西湖遗迹及文脉的保护发展
        7.2.1 .西湖文脉融入城市景观
        7.2.2 .构建和谐城湖关系
        7.2.3 .生态可持续发展
8.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与意义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1 颍州历史变迁表
附录2 颍州地区历史图像资料汇总

(9)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一、虞氏易例概述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一、生平与易着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二、六艺与易教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战国楚系玺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况
        (一)资料辑录
        (二)文字考释
        (三)职官地理
        (四)姓氏文化
    二、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用价值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楚官玺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行政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财务类
    第四节 府库类
    第五节 行旅类
    第六节 工官类
    第七节 司法类
    第八节 邦交类
    第九节 其它
    第十节 小结
第二章 楚地名玺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楚玺所见地名辑录与考证
        (一)楚封君封邑地名辑考
        (二)楚县一级地名玺辑考
        (三)楚里一级地名玺辑录
        (四)楚州一级地名玺辑录
        (五)楚遂一级地名玺辑录
        (六)楚亭一级地名玺辑录
        (七)楚(?)一级地名玺辑录
    第二节 楚国地方行政系统探究
第三章 楚姓名玺辑录与整理
    第一节 楚姓名玺辑考
        (一)单姓玺
        (二)复姓玺
        (三)其他
    第二节 楚人的取名风尚
第四章 楚成语玺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楚吉语玺辑录与考证
    第二节 楚箴言玺辑录与考证
    第三节 楚成语玺中的精神文化
        (一)强调修身养性
        (二)体现家国情怀
        (三)追求财富地位
        (四)祈祷健康长寿
结语
引书简称说明
附录 (待考类玺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简评《阜阳通史》(论文参考文献)

  • [1]阜阳侯与“阜阳侯国遗址”辨议[J]. 常泽宇. 中国地方志, 2021(05)
  • [2]基于部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郝宇佳.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3]清代颍州府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 于朕朕. 安徽大学, 2021
  • [4]高考评价体系下史学阅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郑雪莲.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5]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以阜阳市为例[D]. 李晨.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6]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研究 ——以阜阳为例[D]. 杨慧.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7]西汉淮阳国(郡)辖域的变迁[J]. 潘国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1(01)
  • [8]颍州西湖历史风貌与城湖关系研究[D]. 于佳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9]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10]战国楚系玺印整理与研究[D]. 阳明.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阜阳通史》简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