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索前列醇阴道置药促进产程进展100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梦潇,王欣[1](2021)在《产科常用催引产方法的选择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剖宫产并发症的出现,安全的自然分娩愈发为临床所重视。催引产已经成为产科处理高危妊娠,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的主要临床手段。不同催引产方法临床效果不同,安全性也不同。关注有效性的同时,安全性也尤为重要。如何选择适宜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方法,关系到引产成功率和母儿安全。本文将从国内外对促宫颈成熟及催引产方法的安全性研究,特别是产科常见并发症的促宫颈成熟及催引产方法的选择进行综述。
魏鑫[2](2017)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和分娩成功的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产程特点和分娩成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正确处理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孕产妇资料230例(包含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分娩失败23例),分为VBAC 67例(观察组),对照组A组同期足月经阴道分娩初产产妇70例,对照组B组足月再次经阴道分娩经产产妇70例。记录①孕产妇年龄、孕周、孕产史、身体一般状况、妊娠期合并症、胎位等产科一般住院检查;②与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③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产程时间;④分娩时相关并发症;⑤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及5分钟的APgar评分及并发症记录。通过上述检测项目分析:①各分组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长度分别比较,明确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和与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有无关系;②分析各组分娩时并发症(胎盘黏连、产后出血、子宫破裂),新生儿APgar评分并判定是否存在新生儿窒息。结果1.观察组VBAC平均总产程(7.444±2.585小时)小于对照组A组总产程(11.39±1.674小时,P<0.05);大于对照组B组经产妇总产程(6.372±3.150小时,P<0.05),有统计学差异。2.观察组VBAC产妇平均第一产程(6.960±2.178小时)小于对照组A组10.74±1.579小时,P<0.01);大于对照组B组(5.988±3.077小时,P<0.05),有统计学差异。3.观察组VBAC产妇平均第二产程(0.3510±0.3810小时小于对照组A组(0.5058±0.3124小时,P<0.01);大于对照组B组(0.2370±0.1737小时,P<0.05)。4.VBAC经产妇与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3-12年,平均7.444±2.585(小时),总产程和与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成负相关(Y=-0.5.144x+10.123,r2=0.3629,P<0.01)。5.各组比较分娩时出血量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相关分娩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6.TOLAC失败组新生儿体重(3748±1223g)高于VBAC组(3318±756.3g),产妇宫颈 BishoP 评分(6.652±1.201)低于 VBAC 组(9.090±3.073,P<0.05)。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失败病例中胎儿宫内窘迫4例,潜伏期试产>6小时无进展4例,活跃期停滞3例,胎位异常10例,产妇放弃2例。结论1.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产程时限,VBAC产妇总产程介于初产妇与经产妇之间,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是影响产程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处理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患者时需考虑其特殊产程特点,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是否需要干预2.胎儿体重、宫颈评分是影响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成功的重要因素3.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并不增加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符合试产条件时充分试产,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儿健康
曾文娟[3](2017)在《中晚期妊娠三种引产方案临床疗效与宫内妊娠物残留治疗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世界中期妊娠引产占所有人工终止妊娠的10%~15%[1],但其并发症占所有引产患者的2/3[2]。2015年,我国有985万例人工终止妊娠[3]。尽管中晚期妊娠引产的并发症远高于早期妊娠流产[4,5],但我国中期妊娠引产仍占人工终止妊娠的5%[6]。世界足月妊娠分娩宫内妊娠物残留的发生率大约为1%,在流产或引产时发生率明显增加[7]。国内外报道中期妊娠引产宫内妊娠物残留的发生率在2.3%~21.3%不等[8-12]。清宫是我国目前常用的治疗宫内妊娠物残留的方法。然而清宫会引起一系列的近远期并发症如盆腔炎、子宫穿孔、宫颈裂伤、宫腔粘连、不孕等[13-16]。而事实上妊娠终止后子宫复旧的过程,同样可以让蜕膜等妊娠物自行排出,因此,引产后不加选择地实施清宫术是否适当,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中晚期妊娠三种引产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比较中晚期妊娠三种引产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到我科行中晚期妊娠引产的337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引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三组:乳酸依沙吖啶配伍米非司酮组(简称利凡诺组)224例,米索前列醇配伍米非司酮组(简称米索组)82例,水囊配伍米非司酮组(简称水囊组)31例。[结果](1)利凡诺组引产排胎时间小于米索组((38.6±12.9)VS(51.5±17.1)小时,P<0.001)与水囊组((49.6±19.3)小时,P=0.012);米索组与水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9)。(2)总引产成功率为92.6%。利凡诺组引产成功率高于米索组和水囊组(96.9%VS 82.9%和87.1%,χ2=18.499,P<0.001);米索组和水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利凡诺组宫内残留妊娠物均径长于米索组((38.6±23.5)mm VS(28.9±16.1)mm,P<0.001);水囊组(29.3±20.7)mm与利凡诺组和米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宫内妊娠物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2,P=0.423)。米索组清宫率高于利凡诺组和水囊组(47.6%VS 32.6%和32.3%,P<0.05),利凡诺组和水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血红蛋白变化水平、阴道流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引产方案均能有效终止妊娠。虽然利凡诺组引产排胎时间较短,宫内残留妊娠物体积较大,但三种引产方案宫内妊娠物残留率和预后比较无差异,且米索组清宫率高于另外两组,因此尚不能认为三种引产方案何者优。第二部分中晚期妊娠引产后清宫率及清宫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中晚期妊娠引产后清宫率,分析引产后清宫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根据引产后清宫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清宫组(122例)和未清宫组(215例)。[结果](1)本研究清宫率为36.2%。(2)清宫组孕龄小于未清宫组((20.3±5.3)VS(23.4±6.5)周,t=4.679,P<0.001)。清宫组引产排胎时间长于未清宫组((44.3±17.7)VS(36.2±12.7)小时,t=2.128,P<0.001)。两组宫内残留妊娠物均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579)。(3)孕龄是清宫的保护因素(优势比=0.920,95%可信区间0.885-0.956,P<0.001),引产排胎时间是清宫的危险因素(优势比=1.013,95%可信区间1.001-1.026,P=0.036)。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孕龄仍是清宫的保护因素(优势比=0.932,95%可信区间0.888-0.979,P=0.005),引产排胎时间不再是清宫的危险因素(优势比=1.006,95%可信区间0.991-1.020,P=0.444),而宫内残留妊娠物均径成为了清宫的危险因素(优势比=1.012,95%可信区间1.000-1.024,P=0.044)。[结论]引产后清宫与孕龄、引产排胎时间及宫内残留妊娠物均径密切相关,孕龄越小、引产排胎时间越长及宫内残留妊娠物均径越大,清宫的风险越高。第三部分 清宫与期待治疗宫内妊娠物残留预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宫内妊娠物残留的预后、再次妊娠结局及并发症,分析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行中晚期妊娠引产并因宫内妊娠物残留而接受期待观察或清宫治疗的270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1)清宫组血红蛋白变化水平中位数大于期待治疗组(5 VS 2 g/L,Z=-2.960,P=0.003)。清宫组阴道流血时间中位数小于期待观察组(14 VS 17天,Z=2.824,P=0.005)。清宫组阴道流血时间超过42天者发生率高于期待观察组(6.1%VS 1.3%,P=0.040)。两组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570,P=0.569)。两组月经复潮时间超过60天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6,P=0.783)。(2)清宫组第二周β-hCG对数值大于期待观察组(χ2=10.588,P=0.009)。两组第一周和第三周β-hCG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β-hCG值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8,=0.057)。(3)清宫是引产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优势比=10.60,95%可信区间2.36-47.66,P =0.002)。控制混杂因素后,清宫仍然是引产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优势比=18.26,95%可信区间 3.57-93.42,P<0.001)。(4)两组计划妊娠者再次妊娠自然受孕率、再次妊娠后活产率和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期待观察相比,清宫并不能减少阴道流血时间,对血β-hCG下降速度、月经复潮时间及再次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反而会增加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且会增加感染、盆腔痛、异常子宫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屈在卿[4](2017)在《中国单中心的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伴随着全球剖宫产率(cesarean section rate,CSR)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的剖宫产率从上世纪90年代后急剧上升,从1990年的18%上升至2002年的39%,在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我国剖宫产率以46%高居榜上,一些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放开“二胎”生育,既往的高剖宫产率必然导致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急剧增多。在过去一百多年,关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分娩方式的选择一直争论不休。至20世纪初,剖宫产技术已相对安全。但由于子宫纵切口,尤其是古典式子宫切口的应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则面临子宫破裂的风险,这导致“一次剖宫产,永远剖宫产”的临床指导理念的形成。直到1921年科尔应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才明显减少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到1980年,美国提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section,TOLAC),此后开展了大量的关于TOLAC与择期重复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安全性对比的研究。ERCS面临输血、手术创伤、产褥感染及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增加的风险,随着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次数的增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子宫切除、输血、感染等风险增加。而TOLAC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母儿的安全性,子宫破裂是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可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甚至是灾难性结局。统计学上TOLAC近期并发症比ERCS增加,但主要发生在试产失败(failed trial of labor,F-TOL)者,而阴道分娩成功者(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从母婴安全性、卫生经济学分析,TOLAC获益大于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选择合适的TOLAC孕妇,TOLAC“安全、可取”。国内医院在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背景下,因担心开展TOLAC发生子宫破裂导致医疗纠纷,因此主动较大规模地开展TOLAC的单位十分有限,积累的数据资料较少。本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了云南省内有代表性的60家医疗单位,其中年TOLAC人数>100例、TOLAC率>20%的主动开展TOLAC的单位仅有4家,占6.67%,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面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普遍采取的措施仍为ERCS。但因ERCS本身固有的手术医疗风险,以及大量增加的瘢痕子宫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巨大,很多单位已经无力承担大量的ERCS手术,因此开展TOLAC迫在眉睫。在本课题组调查的研究单位中,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民医院在开展TOLAC方面相对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积累了一些数据资料。本研究通过从不同方面进行数据资料分析,探讨TOLAC在国内医院单中心开展的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胎龄的剖宫产后(尤其1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再次妊娠患者开展TOLAC是安全可行的,同时患者也有阴道分娩的意愿。即使在县级医院,具备开展TOLAC的基本条件下,通过孕期的宣教、体重控制、产前有效评估及产时、产后的有效监测可逐步尝试开展TOLAC,这对当前国内产科面临的严峻瘢痕子宫“二胎”形势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胎龄(gestational age,GA)的TOLAC安全性的分析第一节: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OLAC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实施TOLAC 83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既往有1次剖宫产术史、单活胎、孕周≥28周的810例TOLAC孕妇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TOLAC成功者(VBAC组)675例,TOLAC中转CS者(F-TOL组)135例;另选取同期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周≥28周、单活胎、1次剖宫产术史)直接行选择性再次剖宫产术者(ERCS组)1 540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不同分娩方式孕妇的妊娠结局。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3组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期间本院分娩的孕周≥28周孕妇共19 814例,共实施TOLAC 838 例,其中 VBAC 701 例;总 TOLAC 率为 29.95%(838/2 798),VBAC 率为83.65%(701/838),VBAC 降低了同期总剖宫产率 3.54%(701/19 814)。(2)妊娠结局的比较:VBAC组孕妇的产后出血量,产后发热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irth weight,BW),大于孕周儿(large gestational age,LGA)率均低于 F-TOL 组和ERCS组(P<0.05)。VBAC组的子宫破裂率、膀胱损伤率、产后出血≥1500 ml者、输血率,分别与F-TOL组和ERC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生儿结局的比较:VBAC组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7分者、脐动脉血pH<7.0者、转NICU率、围产儿死亡率,与F-TOL组和ERCS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OR=14.70,95%CI为10.84~19.93)、母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69,95%CI为1.76~4.12)、羊水污染(OR=2.49,95%CI 为1.75~3.52)和 SGA(smal gestational age,SGA)(OR=2.19,95%CI 为1.38~3.47)是新生儿入住NICU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VBAC与新生儿入住NICU 治疗无关(P=0.258)。[结论]规范开展TOLAC不仅能降低总剖宫产率,而且能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是有1次剖宫产术史后再次妊娠孕妇安全可行的分娩方式。第二节: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孕中期引产方法的探讨[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孕中期引产的适宜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孕中期(孕15~28周)因医疗指征引产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孕妇83例为观察组,同期引产的非瘢痕子宫孕妇122例为对照组。引产的方法为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联合口服米非司酮,若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48小时后未发动宫缩,定为引产失败,再于阴道后穹隆追加米索前列醇药物引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引产情况、产后出血及产时、产后并发症等。[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孕次、孕周比较,观察组的年龄、孕次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孕妇引产的成功率、宫缩发动时间以及出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产后出血量(大于300ml者)的比例及胎盘粘连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均未发生子宫破裂以及严重产时、产后并发症,两组的发热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是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孕中期引产的一种安全、有效地方法,若引产失败加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也未增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第三节: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早产经阴道分娩的临床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早产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经阴道分娩的瘢痕子宫(一次剖宫产史)早产(28+1w~36+6w)患者113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阴道分娩的非瘢痕子宫妊娠早产患者100例为对照组1,同时期的瘢痕子宫妊娠早产行剖宫产患者68例为对照组2,对3组产妇分娩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1在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入住NICI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2在产后出血量、输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入住NICU率、子宫破裂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产褥感染率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早产患者经阴道分娩子宫破裂率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母儿获得较好妊娠结局。第二部分:既往分娩史对TOLAC成功率的影响分析及影响患者选择TOLAC的相关因素分析第一节:既往分娩史对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既往分娩史对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OLAC)患者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尝试TOLAC的瘢痕子宫孕妇的资料(妊娠≥28周),一共810例,其中阴道分娩成功675例(VBAC组),中转剖宫产135例(F-TOL组)。比较两组前次剖宫产时间、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史、新生儿存活情况等。[结果]F-TOL组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新生儿出生体重(BW)大于VBAC组(P<0.05),两组平均妊娠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妊娠间隔<1年、1-2年、2-3年、>3年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前次剖宫产指征分别比较,包括前次剖宫产指征为头盆不称的患者比例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BAC组有阴道分娩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F-TOL组(P<0.05),其他因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有阴道分娩史是TOLAC成功的有利因素,而既往分娩史的其它因素对TOLAC的成功率影响较小。第二节:剖宫产后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患者尝试阴道分娩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进行首诊建档(通常在孕早期)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患者,在门诊护士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了解患者的阴道分娩意愿以及患者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前次剖宫产相关信息和本次妊娠的准备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TOLAC和ERCS的各自利弊的了解情况。使用卡方检验(x2)对愿意尝试TOLAC和不愿意尝试TOLAC的两组患者的各研究指标逐一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值<0.2的研究指标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瘢痕子宫患者阴道分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收集的纳入研究的调查问卷共有1 589份,其中愿意尝试TOLAC患者有1 043例(65.64%,1043/1589)。影响TOLAC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月收入>10000元(OR=0.63,95%CI为0.48-0.83)和前次剖宫产指征为母亲要求(OR=0.59,95%CI为0.43-0.80)降低瘢痕子宫患者对TOLAC的接受度,而瘢痕子宫患者了解TOLAC的利与弊(OR=3.93,95%CI为3.05-5.06)可提升患者对TOLAC的接受度。[结论]家庭收入高、前次剖宫产为母亲要求降低瘢痕子宫患者的阴道分娩意愿,而对TOLAC的了解认知可提升瘢痕子宫患者阴道分娩的意愿。第三部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开展TOLAC的可行性与卫生经济学分析[目的]研究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开展TOLAC的可行性与卫生经济学。[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自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既往剖宫产史再次妊娠>28周分娩的病例共3 355例,探讨实施TOLAC实现的医疗效益,并通过分析TOLAC妊娠结局以及影响TOLAC成功率的独立因素,探讨TOLAC在资源有限地区的可行性。[结果]研究期间既往剖宫产史再次妊娠孕周>28周TOLAC共2 204例,成功1 854例,成功的VBAC降低了同期总剖宫产率6.80%(1 854/27 282),共节约了 394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费用。既往1次剖宫产史单胎足月妊娠的TOLAC率为69.57%(2 103/3 023),成功(VBAC)1 762 例,成功率为 83.79%(1 762/2 103)。TOLAC妊娠结局:子宫破裂率仅为0.14%(3/2103),子宫切除1例,无母儿死亡病例。VBAC组、F-TOL组、ERCS组三组比较:VBAC组的年龄<30岁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BW)和巨大儿比例要低于F-TOL组和ERCS组(P<0.05),其它母儿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影响TOLAC成功率的因素的研究中,有阴道分娩史(OR=2.84,95%CI为 1.89-4.25)、入院时宫口开大>3cm(OR=4.13,95%CI 为 2.59-6.60)、自发宫缩(OR=3.41,95%CI 为 2.59-4.49)和胎膜早破(OR=1.44,95%CI为1.11-1.88)是增加TOLAC成功率的独立因素,而羊水污染(OR=0.16,95%CI为0.11-0.23)和新生儿体重≥4000g(OR=0.48,95%CI为0.27-0.83)降低了 TOLAC的成功率。[结论]在中国资源有限地区实施VBAC在降低总剖宫产率、显着节约医疗资源的同时能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顾姝钰[5](2016)在《米索前列醇用于计划分娩的产程观察与护理》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计划分娩时的效果与护理。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对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计划分娩的疗效进行观察。将200例妊娠3842周宫颈Bisho P评分>4分、单胎、头位有引产指征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米索前列醇组100例用米索阴道后穹窿上药引产;对照组100例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结果米索组的有效率为97.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00%,米索组临产时间、总产程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阴道后穹窿给药用于晚期妊娠计划分娩时能促宫颈成熟并诱发子宫收缩,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引产方法,需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杨水艳,王迎迎[6](2014)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片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片对晚期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妊娠≥38周宫颈评分26分的单胎头位初产妇分成米索组与缩宫素组,每组各50例。米索组应用米索前列醇25μg(1/8片),置于阴道后穹隆,6 h后未临产可重复给药1次,一日最大量≤50μg;缩宫素组应用0.5%或1%缩宫素持续静脉滴注,68 h/d,最多不超过72 h。比较两组的引产效果、第1次用药至临产的时间、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结果米索组的引产成功率高于缩宫素组(P<0.05)。米索组引产前宫颈评分24分(包括4分)的引产有效率为89.3%,高于缩宫素组的32.0%(P<0.05)。米索组的第1次用药至临产的时间明显短于缩宫素组(P<0.01),米索组的剖宫产率显着低于缩宫素组(P<0.01)。结论小剂量米索前列醇(25μg/次)阴道给药用于晚期妊娠引产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肯定,易被产妇接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尤其是对于有阴道分娩条件而宫颈条件不成熟者更有优越性。
邓霞飞,黄东晖,熊承良[7](2007)在《米非司酮临床应用最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自1980年由法国的Rousel-Uclaf公司首次合成后,现已在国内外妇产科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其商品名
韩颖[8](2006)在《电针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催产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子宫收缩乏力(uterine inertia),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根据发生时期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收缩力弱,产程延长,对母婴均有不良影响,易导致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手术产率增高,易引起产后出血,产褥期并发症亦增多。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力异常引起的滞产,是针灸临床治疗的适应症。现代妇产科临床加强宫缩、促进产程进展的催产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是人工破膜、小剂量催产素静脉点滴法,但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如宫缩过强、胎儿宫内窘迫、出血、感染、羊水栓塞、脐带脱垂等,给产妇及婴儿带来较大的痛苦和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针灸催产在我国由来已久,具有镇痛、促进宫颈成熟、加强宫缩、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等优势,在古今产科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选取合谷穴针刺催产下胎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取得了一定疗效,尤其对晚期妊娠催产、引产有重要意义。合谷穴被列为妊娠禁用穴,同时又是针灸催产的有效穴位,古今医籍中有许多记载。但是,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疗程长短各异,很难评判疗效的优劣;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设计,未能形成标准化的中医针灸诊疗方案;尚缺乏合谷穴单穴应用于针刺催产的研究,不能对合谷穴催产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进行评价。因此,本研究专就电针合谷穴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致难产进行研究,依照循证医学模式,采用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方法,以客观评价和验证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的相对特异性治疗功效,为临床优选用穴服务,并确立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方案。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的子宫收缩乏力产妇,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等选择入组病例,产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入针药组(治疗组)或药组(对照组)。临床研究中贯彻盲法,要求研究者、操作者、统计者三者分离。治疗组(针药组):在使用催产素静脉滴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同时进行针刺治疗:取双侧合谷穴针刺,留针30分钟;对照组(药物组)使用催产素静脉滴注常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个小时;产后3天内每日面诊1次,产后第7天、第14天各电话随访1次,必要时面诊。观察指标:1.疗效指标:子宫收缩情况、产程进展情况、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粪染情况、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情况等。2.安全性指标:产妇心率、心律、血压、呼吸,新生儿Apgar评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安全性分级。采用Access2000软件编制数据录入程序,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
任文宇,龙小兰[9](2004)在《米索前列醇阴道置药促进产程进展100例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进一步探讨促进产程进展的方法。方法:100例采用米索前列醇阴道后穹隆置药为研究组,100例无人干扰为对照组,均为初产妇临床无先兆,均属头位,观察其产程进展。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产程(平均)分别为7个小时和16个小时。
魏塞梅,刘炀,李爱明,呼红英,曹引丽,李红梅,高成英[10](2013)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14~27周孕引产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剖宫产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孕1427周)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7例既往有剖宫产史、要求引产的中期妊娠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独使用利凡诺的有27例,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的有28例,利凡诺联合米索前列醇的有19例,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的有23例,观察采用不同引产方法的孕妇宫缩出现时间、产程、产后出血量及完全流产率的不同。结果:使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利凡诺联合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的患者较单独使用利凡诺的患者,其宫缩出现时间及产程均显着性降低,完全流产率均显着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利凡诺联合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优于单独使用利凡诺进行引产,其宫缩时间及产程均降低,完全流产率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二、米索前列醇阴道置药促进产程进展100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索前列醇阴道置药促进产程进展100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产科常用催引产方法的选择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催引产指征 |
2 催引产方法及安全性 |
2.1 促宫颈成熟 |
2.1.1 前列腺素类药物 |
2.1.2 地诺前列酮 |
2.1.2 小剂量缩宫素 |
2.1.3 机械性宫颈扩张 |
2.2 催引产 |
2.2.1 缩宫素 |
2.2.2 人工破膜 |
3 不同疾病催引产方法选择及安全性评价 |
3.1 妊娠高血压疾病 |
3.2 妊娠期糖尿病 |
3.3 胎膜早破 |
4 总结 |
(2)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和分娩成功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3)中晚期妊娠三种引产方案临床疗效与宫内妊娠物残留治疗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晚期妊娠三种引产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晚期妊娠引产后清宫率及清宫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清宫与期待治疗宫内妊娠物残留预后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中国单中心的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不同胎龄的TOLAC安全性的分析 |
第一节: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OLAC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孕中期引产方法的探讨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早产经阴道分娩的临床对比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既往分娩史对TOLAC成功率的影响分析及影响患者选择TOLAC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节:既往分娩史对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剖宫产后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TOLAC可行性与卫生经济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安全性与规范开展的探讨 |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
(6)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片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米索组 |
1.2.2 缩宫素组 |
1.3 结果判定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引产效果的比较 |
2.2 两组引产前不同宫颈评分引产有效率的比较 |
2.3 两组第1次用药至临产的时间、总产程时间、妊娠结局的比较 |
3 讨论 |
(7)米非司酮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制 |
1.1 抗孕激素作用 |
1.2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
1.3 对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
2 临床应用 |
I 终止妊娠 |
2.1 RU486终止妊娠的分子机理 |
2.1.1 抗孕激素作用 |
2.1.2 干扰内源性前列腺素分解代谢 |
2.1.3 促进宫颈成熟 |
2.2 临床应用 |
2.2.1 终止早期妊娠 |
2.2.1.1 终止 9 周内妊娠 |
2.2.1.2 终止 9-12 周妊娠: |
2.2.2 终止中期妊娠 |
2.2.2.1 终止 13-16 周妊娠 |
2.2.2.2 终止中期妊娠: |
2.2.3 晚期妊娠 |
2.2.5 异位妊娠 |
2.3 副作用 |
2.3.1 胃肠道反应 |
2.3.2 药物流产后出血 |
2.3.3 药物流产失败 |
(8)电针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催产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二部分 针灸催产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剖宫产后瘢痕子宫14~27周孕引产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药物 |
1.3 引产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引产结果判断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给药方法不同的引产宫缩出现时间、产程及产后出血情况 |
2.2 给药方法不同的引产效果 |
3 讨论 |
四、米索前列醇阴道置药促进产程进展100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科常用催引产方法的选择和安全性研究[J]. 谢梦潇,王欣.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02)
- [2]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和分娩成功的相关因素[D]. 魏鑫. 延边大学, 2017(01)
- [3]中晚期妊娠三种引产方案临床疗效与宫内妊娠物残留治疗方法的探讨[D]. 曾文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4]中国单中心的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D]. 屈在卿. 昆明医科大学, 2017(12)
- [5]米索前列醇用于计划分娩的产程观察与护理[J]. 顾姝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2)
- [6]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片在晚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J]. 杨水艳,王迎迎. 中国当代医药, 2014(24)
- [7]米非司酮临床应用最新进展[J]. 邓霞飞,黄东晖,熊承良. 生殖与避孕, 2007(11)
- [8]电针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催产作用的临床观察[D]. 韩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米索前列醇阴道置药促进产程进展100例观察[J]. 任文宇,龙小兰. 包头医学, 2004(04)
- [10]剖宫产后瘢痕子宫14~27周孕引产方法的比较[J]. 魏塞梅,刘炀,李爱明,呼红英,曹引丽,李红梅,高成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