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至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

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至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

一、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健[1](2011)在《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构特点及其生长抑素表达的形态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哺乳动物的松果体,是脑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单胺类和多肽类激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出现结构变化和功能下降。本研究对老年大鼠松果体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揭示老年动物松果体细微和超微结构特点,以及生长抑素表达的变化,为深入研究松果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与取材选用健康老年(24月龄)SD大鼠15只,成年(3月龄)大鼠4只,雌雄不拘,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于腹腔注射6%水合氯醛(0.5ml/100g)麻醉下,经升主动脉插管快速灌流0.9%温生理盐水,再用4℃的3%多聚甲醛和1%戊二醛混合固定液灌注约2-3小时,断头取脑后切取松果体浅部,置于3%多聚甲醛和1%戊二醛混合溶液(4℃)中浸泡固定48小时,用于光镜和电镜样品的制备。2光镜样品制备与观察将醛类固定液固定的完整松果体标本,经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用于显示松果体细微结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观察石蜡包埋的松果体组织切片,行生长抑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生长抑素及其受体,在松果体组织内各类细胞的表达。4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醛类固定的松果体标本,行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超薄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揭示老年大鼠松果体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1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松果体由实质和间质所组成。松果体实质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少量胶质细胞构成;间质为疏松的结缔组织。青年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目较多,排列紧密,胞核圆形,核仁明显。老年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目减低,排列疏松,胞质内出现脂滴;并伴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2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在青年组大鼠松果体组织切片,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以及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松果体细胞的胞质;在松果体实质内还存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老年组动物松果体组织切片,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似,阳性细胞为松果体细胞;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出现在胞质,在胞核内也有表达。3超薄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老年大鼠松果体有松果体囊包被,主细胞松果体细胞形态不规则,有两个或多个突起,细胞间存在大量细胞间小管,小管相互之间,以及小管与松果体囊、血管周隙和结缔组织间隙相互连通;松果体细胞的胞核形态不规则,可见胞核分叶,核膜凹陷形成皱褶,异染色质明显增多,甚至呈现染色质边集现象,有些出现细胞凋亡样改变;有些细胞的部分线粒体肿胀变形,嵴溶解消失;常见少数细胞的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出现囊腔扩张,次级溶酶体、多泡小体增多,甚至出现大量的脂褐素颗粒沉积。大鼠松果体的毛细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血管内皮外有明显的基膜,基膜外是宽阔的结缔组织间隙,周细胞也比较常见。结论:1大鼠松果体细胞为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老年大鼠松果体细胞对生长抑素的表达增强,表现在胞质和胞核同有表达。2老年大鼠松果体呈现明显的细微和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松果体细胞的减少,结缔组织间质成分的增多;松果体细胞内外脂质物质的沉积,以及脂褐素颗粒或斑块的形成。3松果体组织结构,尤其是松果体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可能与老年动物松果体功能的进行性减退有关。

曹雷,王保芝,何海燕,史树堂,赵玉珍,刘贵生[2](2010)在《胰岛细胞多肽激素分泌颗粒释放形式及其转运意义的透射电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胰岛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胰岛细胞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及其功能意义。方法对小鼠胰组织超薄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小鼠胰岛散在分布于胰腺小叶之间,主要由A、B两类内分泌细胞组成。胰岛内部和周围存在丰富的有孔型(50 nm)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内皮为开放连接型(0.5~1.5 μm),只存在于胰岛周围。胰岛细胞内含大量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200~500 nm),常见许多分泌颗粒靠近细胞膜或突出于细胞表面。在胰岛细胞周围的组织间隙内,也常见到与胰岛细胞内相似的分泌颗粒。结论小鼠胰岛细胞多肽激素分泌颗粒连同颗粒被膜整体释放;释放入胰组织液中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通过淋巴管随淋巴转运,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作用。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3](2008)在《哺乳动物松果体激素排放途径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4](2008)在《肽类激素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肽类激素贮存在大型致密核芯分泌颗粒内,通过胞吐分泌,分泌颗粒被膜与细胞膜融合成单层,释放出全部内容物,或通过接触-分离的方式,多次部分释放。对新发现的孔体或融合孔的研究,揭示了分泌颗粒停泊、融合并释放出内容物的机制。排放到细胞外的囊泡内容物的消散速度,取决于融合孔的状态和囊泡内容物的化学性质。由于在细胞外存在完整的膜包分泌颗粒.因此,可能还存在着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方式。

樊宇兵[5](2007)在《松果体激素的化学性质及其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形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松果体细胞带有突起,含有分泌颗粒;而且,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也可以释放神经肽;因此,松果体内肽类物质,是位于松果体细胞,还是位于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目前仍不十分确切。人们普遍认为,肽类激素分泌颗粒,是以胞吐分泌的方式释放;但也有学者认为,肽类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由于松果体的毛细血管为窗孔型,相对缺乏血脑屏障,故多数学者认为,松果体细胞释放的分泌物,立即进入血液循环;也有学者认为,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可以直接释放到第三脑室或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对人和牛等的血液和脑脊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分析表明,脑脊液中浓度通常高于血液数倍;所以,褪黑素有可能被直接释放入脑脊液,从而最快最有效地到达脑内的作用靶点。本研究课题,旨在探讨松果体肽类激素的化学性质和释放形式,观察松果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为进一步阐明松果体的功能,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依据。一、大鼠松果体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建立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松果体细胞系,观察培养的松果体细胞在生长、增殖和功能状态等生物学方面的变化,探讨培养松果体细胞的最佳生长和功能状态时机,为摆脱神经及体液等因素对松果体的影响、揭示松果体细胞自身合成和分泌肽类激素,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于春季上午9:0010:00,将颈椎脱臼法处死的生后13天SD乳鼠,经75%乙醇消毒后,将颅骨骨片向前掀起,游离粘连于颅骨上的松果体浅部,剥除脑膜及血管;将松果体剪碎,离心后加入0.125%胰酶和0.02%EDTA混合消化液,37℃消化15min;加入含10%新生牛血清、青霉素100IU/ml和链霉素100IU/ml的DMEM/F12培养液,终止胰酶消化,制备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六孔板中,置于37℃含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在上述混合培养基中培养;分别在接种后的第3、7、10、13天,半量更换混合培养基。每天定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取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4%多聚甲醛固定1h,1%TritonX-100室温30min,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5-HT抗体工作液,4℃过夜;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液;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DAB显色;采用0.125%胰酶和0.02%EDTA混合消化液消化法,取培养到第15天的细胞,2 %多聚甲醛和2.5 %戊二醛混合固定液,4℃固定3h,进行常规TEM样品的制备与观察;取培养第15天的细胞爬片,1%戊二醛4℃固定1h,梯度乙醇脱水,自然干燥后镀金,SEM观察。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在接种6h后,培养细胞贴壁;接种后的4天内,贴壁细胞增殖缓慢;接种后第56天,细胞增殖加快;在接种后的第78天,出现典型的培养细胞巢,为较暗的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松果体细胞;在成纤维样细胞层的上方中央,呈铺路卵石样密集排列;第812天,细胞增殖旺盛,形成许多面积大小不一、细胞数量不等的细胞巢;在第1215天,分散的、呈片状的成纤维样细胞层逐渐融合,其上的细胞巢内呈铺路卵石样排列的细胞逐渐分散,细胞巢变得不典型。在细胞巢的周边和细胞巢的空穴内,可见少量胞体较大、突起粗大的多边形神经胶质样细胞。在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上,可见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外观似双极神经元。TEM观察显示,体外培养15天的松果体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密集的线粒体、少量直径300nm左右的膜包密芯分泌颗粒;在细胞质内,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的囊泡。在体外培养15天的细胞爬片上,SEM观察显示,可见梭形和近似球形的松果体细胞。结论:实验建立了大鼠松果体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简单易行、价格低廉。在培养的第78天,出现典型的细胞巢,为较暗的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松果体细胞,位于成纤维样细胞层的上方中央,呈铺路卵石样密集排列。培养10~15天时,细胞生长状况较好,是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或做透射电镜观察的最佳时机。二、大鼠松果体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的观察目的:由于松果体细胞带有突起,又含有分泌颗粒;而且,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也可以释放神经肽。然而,松果体内的肽类物质,是位于松果体细胞内,还是位于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内,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松果体细胞,是否自身能够合成与分泌生长抑素样抑制性激素。方法:1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取15天龄SD大鼠,于春季上午9 : 00~11 :00,腹腔注射20 %乌拉坦麻醉下,左心室插管快速灌流0.9%温生理盐水,再用4℃的4%多聚甲醛灌注约1h,断头取松果体浅部,置于4℃的4%多聚甲醛中72h;冰冻切片,片厚14μm;1%TritonX-100室温30min,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生长抑素抗体工作液,4℃反应68h,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和DAB显色。2生长抑素在培养大鼠松果体细胞的表达取新生SD大鼠松果体,进行松果体细胞培养;取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4%多聚甲醛中固定1h,1%TritonX-100室温30min,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生长抑素抗体工作液,4℃反应36 h,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和DAB显色。3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金电镜观察取新生SD大鼠,于春季上午9 : 00~11 :00,断头,取松果体浅部,4℃的3 %多聚甲醛和1 %戊二醛中固定60min,4℃的4 %多聚甲醛中再固定2h;然后进行常规TEM样品包埋,超薄切片载于镊网上;一抗为兔抗人多克隆生长抑素杭体工作液,4℃反应70h;胶体金(15nm)标记羊抗兔IgG稀释液(1:10),37℃反应60min;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在15天龄的大鼠松果体,可见数量稀少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其外观呈椭圆形或三角形,胞体直径大于其它背景染色细胞;其中有些阳性细胞,发出12条细长、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突起,走行于松果体实质细胞之间。在松果体实质细胞之间,偶尔可以见到结节状膨大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纤维。2生长抑素在培养大鼠松果体细胞的表达在体外培养第12天的细胞爬片上,可以见到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其胞体外观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梭形,从胞体上发出23条细长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突起。3松果体内生长抑素的免疫金电镜观察在生后1天的大鼠,松果体的实质细胞,主要由松果体细胞构成;其中,只有少量松果体细胞,含有大型致密核芯分泌颗粒,这些分泌颗粒的数量较少,在细胞质内呈散在分布或数个成堆分布。在应用树酯包埋后染色、免疫金电镜技术所做的超薄切片上,可在某些松果体细胞的胞浆内,观察到散在分布的或聚集成堆的标记金颗粒。结论:在大鼠松果体内,存在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少量松果体细胞内,含有大型致密核芯分泌颗粒。少量松果体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有些体外培养的松果体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生长抑素。三、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目的:哺乳动物的松果体,富含窗孔型毛细血管,相对缺乏血脑屏障。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松果体细胞释放的分泌物,立即进入血管并经血液循环运输。由于人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中的褪黑素浓度,显着高于血液中浓度;因此,松果体分泌物有可能通过脑脊液,直接到达脑内的作用靶点。多数学者认为,多肽激素的分泌颗粒,是以胞吐分泌的方式释放,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为此,本文对大鼠松果体的细微和超微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为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以及与蛛网膜下隙脑脊液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于春季上午9:00~11:00,SD大鼠在腹腔注射20%乌拉坦麻醉下,直接断头取松果体浅部,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置于4℃的3 %多聚甲醛和1 %戊二醛溶液中,浸泡固定48 h,然后进行常规TEM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5月龄和12月龄的大鼠松果体,置于4℃的2 %多聚甲醛和2.5 %戊二醛混合固定液中,浸泡固定48h,然后进行松果体囊表面的常规SEM样品制备与观察;同时,12月龄大鼠在乌拉坦麻醉下,经左心室插管,快速灌注0.9%温生理盐水冲洗后,断头取松果体浅部,移入1%锇酸4℃固定1h,然后进行DMSO冷冻割断法的SEM样品制备及观察。结果:1 TEM观察TEM观察显示,大鼠松果体毛细血管为窗孔型(孔径50nm),借基膜与宽阔的血管周隙分隔;松果体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也有基膜相互分隔,相邻的松果体细胞则紧密相贴。在松果体细胞的连接面之间,局部细胞膜凹陷,形成大量管径不等的细胞间小管;其管腔面比较光滑,无基膜覆盖,有些小管内可见到膜壳和膜碎片样结构。但是,在构成细胞间小管的松果体细胞之间,未观察到紧密连接。松果体细胞间小管,与松果体内结缔组织间隙和血管周隙互相连通。松果体囊与软脑膜相延续,由扁平的囊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在上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内,可见松果体细胞的胞体及突起等结构。松果体囊扁平上皮细胞的排列,呈现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囊上皮细胞的扁平叶瓣,排列成叠瓦状,形成瓣膜样连接,平行的囊上皮叶瓣之间,宽处可达1μm;另一种是囊上皮细胞排列成单层,有些相邻的囊上皮细胞,其游离缘之间相互分离,形成直径约2.5μm的囊上皮孔。2 DMSO冷冻割断法SEM观察SEM观察显示,在大鼠松果体的割断面上,相邻的松果体细胞膜相对面凹陷,形成许多细胞间小管,宽阔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间)隙清晰可辨,细胞间小管与血管周隙相互交通。3 SEM观察松果体囊表面SEM观察显示,囊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筛状和喇叭口状上皮孔。筛状上皮孔主要存在于1.5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是由上皮细胞周边部的胞质突起,相互交织形成的圆形孔洞,直径约200500nm;喇叭口状上皮孔见于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是由相邻上皮细胞向松果体内部凹陷,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孔径约14μm。在大鼠松果体囊表面,还可见到直径0.51μm的球形颗粒、膜壳和胞膜碎片,偶见圆形和多突起的巨噬样细胞。结论:松果体细胞表面,可分为结缔组织间隙面、连接面和细胞间小管面三个功能面;相临的松果体细胞之间,局部细胞膜凹陷,形成互相连通的细胞间小管。大鼠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松果体分泌物可通过结缔组织间隙面,释放入血管周隙;或通过细胞间小管面,释放入细胞间小管内。释放到松果体组织液中的分泌颗粒,可能通过血管周隙—细胞间小管—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囊上皮瓣膜样连接或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由于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改变,分泌颗粒膨胀,部分颗粒被膜破裂,释放出松果体激素微粒,随脑脊液转运和发挥作用。

张国梁[6](2007)在《腺垂体结构特点及其与蛛网膜下隙关系的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垂体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从胚胎发生学和组织学特点,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产生多种肽类激素。近年来,关于垂体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第一,关于垂体周围是否也存在脑组织表面的三层被膜,仍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垂体外面包以由硬膜构成的被囊,在鞍隔以下,垂体周围没有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与垂体紧密相贴。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多数鞍隔孔的边缘离垂体柄较远,鞍隔以上的蛛网膜,在垂体柄处反折,约有8%56%的个体,其蛛网膜突入孔内,深度多<2mm。还有人认为,蛛网膜可经鞍膈孔突入鞍内,形成垂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Kaufman根据蝶鞍影像学表现认为,垂体周围存在蛛网膜囊。第二,关于腺垂体多肽激素的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多数学者认为,腺垂体多肽激素是以胞吐分泌的形式,被释放入细胞外的组织液中,经腺垂体内有孔型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近年来,李光容等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牛和大鼠腺垂体,在细胞间隙内,发现大小、形态及电子密度,与邻近腺垂体内分泌细胞内相似的颗粒。虞培玲和李肇特应用免疫胶体金标记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到ACTH细胞的内分泌颗粒,在细胞膜下向细胞外突出,以及在细胞外观察到完整的免疫金标记分泌颗粒,推测ACTH细胞的分泌方式,除胞吐分泌外,可能还有类似于外分泌腺的顶浆分泌。王保芝等用电镜观察猴松果体、人胰岛组织和大鼠的神经垂体,均在细胞外血管周隙和组织间隙内,观察到完整的大型膜包分泌颗粒,认为松果体细胞、胰岛细胞和神经垂体分泌颗粒的外排形式,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形式。以上种种迹象提示,腺垂体细胞的多肽激素分泌颗粒,也可能存在整体释放的分泌方式,并首先被转运到脑脊液中,但尚缺乏形态学方面的支持。第三,关于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以及下丘脑释放的促垂体激素,是如何转运到腺垂体而发挥作用的。传统知识认为,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联系,它们之间借助垂体门脉系统,实现功能上的紧密联系。下丘脑促垂体区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下丘脑的内侧基底部,其轴突投射到正中隆起,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丛接触,首先将下丘脑产生的调节肽,释放入垂体门脉,经垂体门脉血管运输至腺垂体,再从腺垂体内次级毛细血管丛(血窦)扩散出来,调节腺垂体细胞的分泌活动。但也有学者认为,下丘脑的调节肽,可以经过垂体门脉血管周围的组织间隙,直接输送到腺垂体而发挥作用。因此,本实验观察SD大鼠腺垂体的表面特征,内部的细微和超微结构特点;观察垂体周围是否存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为腺垂体多肽激素直接释放入脑脊液的可能途径,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提供形态学依据。一、腺垂体表面结构特点的形态学观察目的:探讨腺垂体周围是否存在脑组织周围的三层被膜。方法:通过组织切片的HE染色光镜观察,应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SD大鼠腺垂体表面的结构特点。结果:HE染色切片观察显示,在大鼠腺垂体表面,存在一层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被膜,被膜下还有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腺垂体表面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的垂体囊,上皮细胞伸出许多指状突起,形成表面的微绒毛;相邻的上皮细胞之间,存在2-5μm的囊上皮孔。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腺垂体包被有由单层扁平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的垂体囊。结论:在大鼠腺垂体周围,存在与脑组织表面延续的三层被膜。软膜性垂体囊表面,存在上皮孔、分泌颗粒及巨噬细胞等结构成分。二、腺垂体多肽激素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观察目的:探讨腺垂体肽类激素直接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对SD大鼠腺垂体的常规和DMSO冷冻割断电镜样品,进行了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大鼠腺垂体表面的上皮细胞之间,存在25μm的囊上皮孔,上皮孔附近可见球形分泌颗粒,还观察到圆形和多突形巨噬细胞。透射电镜和DMSO冷冻割断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腺垂体主要由各类腺细胞所组成,腺细胞之间存在大量大小不等的细胞间池;腺垂体内的毛细血管为窗孔(50nm)型,内皮外尚有基膜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分隔,在细胞间池和血管周隙内,可见大量完整的膜包分泌颗粒(100300nm)。结论:腺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释放入腺垂体组织液中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通过细胞间池-血管周隙-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三、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目的:探讨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以及下丘脑多肽激素是如何被转运到腺垂体发挥作用的。方法:对SD大鼠垂体柄进行了HE染色切片的光镜观察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垂体柄由被膜包裹,内含两类主要结构。一类是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纵行纤维束,由粗细不等的无髓神经纤维组成,即视上—室旁垂体束;另一类是连接正中隆起和腺垂体毛细血管丛之间的数条垂体门脉。垂体门脉的血管,只由一层有孔内皮细胞构成,管径粗大,含有大量的血细胞,属于毛细血管性质;垂体门脉的血管之间,以及垂体纤维束周围,存在宽阔的疏松结缔组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结论:下丘脑多肽激素经视上—室旁垂体束,运送到神经垂体释放;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也可经垂体柄内组织间隙,直接输送到腺垂体而发挥作用。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曹雷,张国梁,王丽[7](2007)在《大鼠松果体囊上皮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松果体激素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对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松果体囊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大鼠松果体囊表面发现存在筛状囊上皮孔和喇叭口状囊上皮孔。筛状囊上皮孔主要存在于1.5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上皮,是由许多密集排列的囊上皮细胞周边部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圆形孔洞,筛孔直径200500nm;喇叭口状囊上皮孔见于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表面,由相邻上皮细胞向松果体内部凹陷,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开口,孔径14μm。在两组动物的松果体囊表面,可见到直径8001000nm的球形分泌颗粒样结构。结论松果体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松果体激素或分泌颗粒,可能会通过松果体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曹雷,陈凯宁,刘贵生[8](2006)在《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电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松果体分泌物在细胞外转运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大鼠松果体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径50nm),借基膜与宽阔的血管周隙分隔;(2)松果体细胞借基膜与结缔组织间隙分隔,松果体细胞之间形成与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及血管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3)松果体囊表面为扁平上皮,上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其内可见松果体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囊上皮细胞间存在瓣膜样连接(叶瓣间宽处可达1μm)和囊上皮孔(2.5μm)。以上结果提示,松果体细胞表面可分为结缔组织间隙面、连接面和细胞间小管面三个功能面,松果体分泌物可能通过血管周隙-细胞间小管-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囊上皮瓣膜样连接或囊上皮孔,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中转运。

申新华,王保芝[9](2005)在《神经垂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结构基础的电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垂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神经垂体。结果神经垂体无髓神经纤维终止于毛细血管或垂体细胞周围,垂体细胞突起与神经纤维膨体及终末之间形成细胞间池。有孔型毛细血管内皮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血管周隙内可见到完整的膜包分泌颗粒(100300 nm)。神经垂体表面的囊上皮孔(25μm)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细胞间池-血管周隙-囊上皮孔,构成了神经垂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渠道的结构基础。

王保芝,申新华,崔慧先,王学礼,刘贵生,王丽[10](2004)在《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 方法 对大鼠神经垂体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及富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毛细血管内皮为有孔型 (5 0nm) ,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完整的大型膜包分泌颗粒 (10 0~ 30 0nm)不仅大量存在于无髓神经纤维内 ,而且也见于血管周隙内。垂体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 ,囊上皮细胞间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囊上皮孔 (2~ 5 μm) ,上皮孔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 结论 这些结构特征提示 ,神经垂体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 ,存在一种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 ;释放入血管周隙内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 ,更易经组织间隙、囊上皮孔进入脑脊液发挥旁分泌作用 ,而非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二、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构特点及其生长抑素表达的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肽类激素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肽类激素的合成和加工
2. 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
3. 神经元内的囊泡释放
4. 细胞外的分泌颗粒

(5)松果体激素的化学性质及其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松果体激素的化学性质及其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形态学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大鼠松果体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松果体内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细胞和纤维的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哺乳动物松果体内的肽类激素的研究现状
致谢
个人简历

(6)腺垂体结构特点及其与蛛网膜下隙关系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腺垂体结构特点及其与蛛网膜下隙关系的形态学研究
    第一部分 腺垂体表面结构特点的形态学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腺垂体多肽激素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腺垂体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与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电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和取材
    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和观察
结 果
讨 论

四、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构特点及其生长抑素表达的形态学观察[D]. 贾健.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2]胰岛细胞多肽激素分泌颗粒释放形式及其转运意义的透射电镜观察[J]. 曹雷,王保芝,何海燕,史树堂,赵玉珍,刘贵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03)
  • [3]哺乳动物松果体激素排放途径的研究进展[J].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2)
  • [4]肽类激素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J].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 解剖科学进展, 2008(01)
  • [5]松果体激素的化学性质及其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形态学研究[D]. 樊宇兵.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6]腺垂体结构特点及其与蛛网膜下隙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 张国梁.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7]大鼠松果体囊上皮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J].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曹雷,张国梁,王丽. 解剖学报, 2007(01)
  • [8]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电镜研究[J]. 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曹雷,陈凯宁,刘贵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6(01)
  • [9]神经垂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结构基础的电镜研究[J]. 申新华,王保芝. 解剖科学进展, 2005(03)
  • [10]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的形态学研究[J]. 王保芝,申新华,崔慧先,王学礼,刘贵生,王丽. 解剖学报, 2004(05)

标签:;  ;  ;  ;  ;  

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至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